马克思主义论文-试评斯大林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doc_第1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试评斯大林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doc_第2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试评斯大林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doc_第3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试评斯大林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doc_第4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试评斯大林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论文-试评斯大林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内容提要】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第一次开创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农业的发展,为迅速改变当时苏联内外交困的被动局面,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当时推进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条件是不成熟的,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展开的一场过早过急过快的运动,曾付出高昂的代价,留下深刻的教训。分析和研究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总结其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关键词】苏联农业/集体化/历史意义/深刻教训/启示【正文】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代。在当时苏俄小农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成为摆在苏联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在列宁逝世之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大力推进了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这一运动始于1929年下半年,经过四年多的时间,到1933年基本上完成。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道路大致可概括为:在很短的时期内,通过群众运动的方式,用行政命令将农民使用的土地集中起来,组成劳动组合式集体农庄。消灭富农阶级。国家还通过组织机器拖拉机站,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派工人下乡,向农村增派管理干部,提高农民文化与技术水平,加强对农庄的领导。以期在不长的时间内实行农业集体化。它是苏联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同时,对个体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千百万个体农户向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转变的伟大运动。斯大林领导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曾付出高昂的代价,但也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与教训。分析和研究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实践,总结其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斯大林大力推进农业全盘集体化的起因1.为了摆脱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及其战争的威胁,是迫使斯大林推进农业集体化的重要外因1924年斯大林上台执政时,苏联面对的国际形势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的迫近。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革命风暴曾波及到欧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但是,这些革命均被资产阶级镇压下去。到1923年德国工人起义被镇压下去时,形势已经十分明朗: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社会主义的俄国已成为孤岛。世界资本主义在政治上敌视苏联,在经济上对苏联进行封锁。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威胁。在此情况下执政的斯大林及俄共不得不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随时准备对付外敌的入侵。因此,对于苏联这样一个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经济落后国家,为了迅速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显然不能放慢建设速度,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于是,斯大林提出:“至多在十年内就应当跑完我们落后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距离。”1(P38)能否高速度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化,在短期内从经济上和技术上赶上并超过资本主义国家,这实质上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这样,在帝国主义的包围下,在战争的现实威胁下,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必须采取一切措施保卫自己国家的安全,使自己能够生存下去。要生存就必须备战。备战就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政治思想行动上保持高度统一,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由中央统一调拨和使用。备战就要求优先而且迅速地建立和发展强大的物质基础,必须高速度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尤其是发展重工业,与之相适应的必须加速农业全盘集体化。否则,苏维埃政权就难以生存下去。2.急于解决国内复杂的社会矛盾,克服小生产者自发的资本主义趋势,是迫使斯大林推进农业集体化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产生于一个资本主义未充分发达、小生产如汪洋大海一般的国度,直到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前夕,全国还保存着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压迫和农村经济中的中世纪残余。革命胜利后,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个体农业及非社会主义经济成份的比重大大高于社会主义的经济成份。在斯大林看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属于同一类型,是滋生资本主义的温床,必然会产生一些人贫困,另一些人发财致富。只要这种状况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就仍然存在,社会主义就不能建成。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以先进技术改造小农经济,改造整个国民经济,这实质上是两种经济成分“谁战胜谁”的问题。因此,斯大林认为,实行农业集体化是克服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巩固苏维埃政权的迫切需要。他特别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工业及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不可能长久地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当农业还没有建立起大生产基础的时候,当小农经济还没有联合为大规模集体经济的时候,资本主义在苏联恢复的危险是一切可能有的危险中最现实的危险”1(P159)。也就是说,要巩固苏维埃制度并使社会主义建设获得胜利,单是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不够的,还必须从工业社会主义化进到整个农业社会主义化。必须通过集体化,引导小农经济联合成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走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全面、彻底地改造小生产,才能挖掉资本主义的根子,为建设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可靠的经济基础。3.发展粮食生产,缓解工业化进程中的粮食危机,是迫使斯大林推进农业全盘集体化的直接原因在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逼迫下,为了迅速改变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处境,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加快工业发展速度,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以及国家工业化方针的大力推进,苏联工业有了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工业用粮和对其他各种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多。同时,急需更多地出口粮食和农产品以换取机器设备。而当时农业发展速度与工业发展速度严重地不协调,农业生产发展很缓慢,商品率很低。1925-1928年,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2.8%,而农业总产值只增长了5.1%。1926-1927年,农业的商品率只为11%,仅为革命前1913年的一半。1927年底,粮食紧张,收购计划完不成。而富农又趁机囤积粮食,不按规定价格卖给国家,投机倒把,更加加剧了粮食的紧张局面。斯大林认为,加速集体化是解决工业化用粮和其他农产品采购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把“落后的分散的小农户转为能生产最大量商品粮的联合的公共的大农庄。由个体的农民经济过渡到集体的公共经济”2(P214-216)。必须“广泛订立预购合同,建立机器拖拉机站,全力发展合作社运动,使农民易于把他们的细小的个体经济转上集体劳动的轨道”3(P53)。否则,就不能解决谷物问题,不能使力量单薄的农民摆脱破产和贫困,不能真正发展农业,甚至还会影响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关系,影响工业化进程及其发展需要。此外,斯大林还认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为农业提供的机器设备不断增多,这就为加速集体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已有集体农庄的榜样,使农民认识到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似乎农民普遍有了走集体化道路的强烈愿望,这又为加速集体化提供了群众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斯大林坚定不移地认为,只要建立起大规模的、机械化的农庄和农场,就可以使苏联农业大发展,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粮食问题。1929年11月,当全盘集体化开展起来以后,他满怀信心地说,只要农庄、农场更加迅速地发展下去,“再过两三年我国就会成为世界上粮食最多的国家之一,甚至是世界上粮食最多的国家”3(P118)。后来的事实证明,斯大林的这些估计过于乐观了,全盘集体化的条件并非想象的那样成熟。实行全盘集体化的方针以取代列宁的逐步推进方针,与其说是条件成熟了,莫不如说是工业化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更加迫切了。更确切地说,农业的发展速度与工业化速度严重脱节,粮食问题成了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不得不大力推进农业集体化,增加粮食生产。二、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历史意义总的来说,苏联农业集体化是在国家工业化迅速高涨,商品粮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展开的,并用短短的几年时间完成的。应该说,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即努力变革和完善农村社会生产关系,引导广大小生产者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这对于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推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1.农业集体化是实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次尝试,为后来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经验教训苏联是第一个实行农业生产合作化,开辟发展农业的新的历史道路的国家。农业集体化是苏联共产党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的伟大尝试,它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在实践中坚持并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但它毕竟停留在理论认识阶段。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和斯大林领导苏联党和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将理论付诸实践,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开端,也是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历史时代的开端。农业集体化是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苏联广大贫苦农民在20世纪30年代就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避免了两极分化,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闯出了按社会主义原则改造小农经济的道路,同时也为后来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经验教训。2.农业集体化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如何把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同苏联当时特定历史条件相结合,使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在资本主义的重重包围和重压下得以生存和发展,这确实是个难题。大力推进农业集体化,是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为解决这一难题,摆脱困境而展开的一项重大举措,并逐渐形成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的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构成这种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农业集体化以及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有这样那样的弊端,但正是这种模式,保证了苏联在当时国内外风云变幻的情况下全党全国人民的团结统一和政局的稳定,保证了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也为后来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正是这种模式,为40年代至50年代苏联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与美国并列的世界强国创造了条件。这种模式所包含的一些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原则,如公有制为主体、消灭剥削等,至今也难以完全否定,也为后来许多社会主义国家所借鉴。苏联人民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所表现出的勇于探索与创新精神,至今仍然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3.农业集体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民生活处境,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农业集体化是革命性的变革,是千百万农民群众从旧的生产关系向新的生产关系的过渡,是从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向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集体经济的过渡。从前,千百万贫苦农民经济是单个而又落后的,劳动十分辛苦、繁重,且生产力水平很低,只有简单落后的工具,忍受着富农的盘剥,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农业集体化消灭了农业领域的富农阶级,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成为农业中的统治力量。当然这其中包含一些行政手段干预的结果以及国家的大力支持。党和政府帮助千百万贫苦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摆脱富农的盘剥,从根本上改变了广大农民的劳动性质、劳动条件及其组织形式。在集体农庄里没有剥削关系和经济上的从属关系,消灭了阶级分化和贫困化的经济基础。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后,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社员之间是同志般的协作和互助关系。集体农庄向社员提供同等的生产劳动条件,使用着最好的土地和最好的生产工具,生产能力和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任何一个农民,不管是集体农庄社员还是个体农民,只要愿意诚实地工作,不偷懒,不游荡,不盗窃集体农庄财产,就有可能过上富裕、文明的生活,成了生活有保障的人。苏联在这个时期内根本改变了样子,抛弃了落后的中世纪面貌。它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它由个体小农业的国家变成了大规模机械化集体化的国家,它由愚昧无知、不识字,没有文化的国家变成人人识字的有文化的国家。4.农业集体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初步缓解了粮食征购危机土地是最主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合理地使用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其效应,对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集体化将分散的小农户联合为集体农庄,把分散的小块土地连接成为整片的大块土地,消除了合理利用土地的障碍,扩大了播种面积,为采用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创造了条件。同时,由于国家从农业机械和耕作技术等方面对集体农庄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截止1933年,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已经拥有20.4万台拖拉机,319万匹马力,还有其他各种农业机械2(P538)。这适应了农庄大面积耕作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总之,农业集体化具有能够组织大规模生产劳动和充分利用先进生产技术的优点,较好地发挥了农业生产资源的效益,体现了社会化大生产的优越性。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农业集体化大大提高了粮食生产的商品率,确保了粮食征购量大幅增加,保证了工业化用粮需要,基本上解决了粮食危机问题。1929-1930年度,个体农民交给国家的粮食约为7.8亿普特,集体农庄交的粮食不过1.2亿普特。到1933年,集体农庄交给国家的各种粮食为10亿多普特,个体农民虽然百分之百地完成了交粮计划,可是总共只交了1.3亿普特左右2(P537)。尽管农民在交纳这些粮食时作出了一些牺牲,但正是农民的这种牺牲,确保了加速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从而为苏维埃政权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国防基础,为后来打败侵略者的进攻,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三、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深刻教训纵观整个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从任务的提出到解决任务的方式,不完全是基于农业发展的自身要求和可能,而是从实现工业化的需求以及国际局势出发决定的。任务本身就包含了超越条件的冒进因素。因而,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违反自愿原则、强迫命令、集体化进程过急过快等失误。同时,还反映出在集体化问题上指导思想和理论认识上的局限性和不成熟,以及对社会主义农业经济中的某些规律认识不足等问题。具体来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