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与尼采:相关于思想造型及其效应的比较研究 .doc_第1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与尼采:相关于思想造型及其效应的比较研究 .doc_第2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与尼采:相关于思想造型及其效应的比较研究 .doc_第3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与尼采:相关于思想造型及其效应的比较研究 .doc_第4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与尼采:相关于思想造型及其效应的比较研究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与尼采:相关于思想造型及其效应的比较研究【内容提要】马克思的社会知识建构,遵循理性认知原则,以“科学叙事”风格体现着的社会批判,是马克思思想中的“活”的资源。尼采思想的最大成就,就是推翻了伦理价值自明性的概念,他的所谓终极混乱的说法,揭示了人始终处于价值创造与毁灭的张力之中。他的“美感叙事”的行文,具有隐约、不连贯、神秘等特点,与马克思社会知识学叙事的逻辑性,体现着的对物质、精神世界有序性的尊崇恰成对照。建基于“科学认识”之上,多维度、多旨趣地解读马克思,是在新的知识条件下,把握马克思丰富思想所必需。【关键词】科学叙事/美感叙事/批判【正文】一、“科学叙事”与“美感叙事”尼采被认为是西方世界里的“疯子”,当然,不符合中国的“历史理性”框架的人,也被认为是中国社会里的疯子。近年来,研究尼采的欧美专家日益倾向于一种共识,即把他看作20世纪西方文化危机的“先兆人物”。尼采之死预示了西方文明“精神分裂”的开始。他那充满破坏力和蛊惑性的疯话,恰好为后现代主义确定了一种文化批判基础。福柯认为,尼采不仅是有关“现代性”研究和“后现代主义”争论的始作俑者,他还通过自己独特的风格,“倡发了我们时代的一种新型阐释方式”。利奥塔也在后现代状态一书中指出:当代知识格局的巨变,实起源于尼采式的虚无主义“远景观”。自那以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发育过程反复印证了尼采的悖论:即欧洲科学的发展势头,在科学意志驱动下,将遵循一条逆反逻辑,即所谓“非逻辑的”各行其是,逐步诱发“科学危机”,并“从内部瓦解一切知识合法性”。美国的尼采学者尼玛斯指出:过去人们难以理解尼采的哲学,却又长期为他奇美的文风所迷惑,个中隐藏的原因,在于他刻意混淆哲学与文学性质,从中发展出哲学史上独树一帜“美学主义”(aetheticism),或所谓的“哲学的美学化倾向”。根据尼玛斯的细致分析,尼采以文学批评的眼光来治理哲学。调动诸如“象征、反讽、隐喻、寓言与神秘主义”等手法,是成就一种“新型阐释文风”1(P1112)的原始楷模。所有这些论述都没有抛开尼采的文体,来理解尼采的思想。如果从西方学术传统来看,西方思想传统中最重要的资源是“科学叙事”(利奥塔语),是一种来自古希腊的科学精神,也就是“逻各斯的展开过程”,它重在思想的“纯形式”。但西方系统的形而上学也透现着人文价值关怀的另一重底色,人文关怀的表现形态就是“美感叙事”,美感叙事根本上是一种私人体验,或者说是“超验的私人化与社会共契”2(P508517),尼采是真正的思想家,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者或哲学家,他的哲学话语属于价值议论层次,不属于学理分析。因而,尼采的文章大都不像“学术”文章,说服力不是很强。这使得人们很难从其论述形式中找到其思想主张的内在思路,纵然如此,尼采“纵酒狂歌的语言”却依凭其震撼人心,似乎不需要经过解释,就可以直接变成知识大众的话语。这是美感叙事的特例,因为,美感叙事在西方科学理性话语传统中是次要方面,它难以融入“科学理性”的主流里面。现在我们再来看马克思,以后现代的眼光看,与尼采的“美感叙事”不同,马克思的思想无疑则是利奥塔心目中,那种依靠元话语使自身合法化的“科学叙事”,或主流叙事。不过,当利奥塔针对所谓启蒙运动留下的“人类解放”的神话,而告诫我们“不能再像马克思一样指望这些矛盾中出现一条拯救之路”时,显然,在这里,他意识到马克思与启蒙运动的联系,却混空想社会主义于一谈,他对马克思的理解,实际上与我们就有一种本质的区别,因为他所谓的“人类解放”,并没有经过马克思的“从空想到科学”的扬弃。马克思对空想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批判,主要不是针对其价值的内容,而是针对它没有现实地说明其价值如何实现。因而,马克思对人类解放(或“自由”)这个根本目标及其内涵、结构和发展的规律性作了深刻的探索研究。如果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则内中的理性认知论述印象深刻,这具体体现在一切马克思主义者公认的经典共产党宣言以及资本论等著作中,这些著作的叙事特点是世界观的价值理性与实证社会知识学的融构。具体地说:马克思提供的共产主义论述,并非仅仅在诸种“主义”论述之中再增加一种,而是给空想社会主义论述加入了以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为基础的社会结构的实证分析,提供了以经济生产和分配制度为主干的历史发展规律的论证,某种人文价值关怀的“主义”话语就与某种历史社会知识学的实证论述结合起来了。所以韦伯说,共产党宣言既是“一流的学术论文”,又是一个“党派性的政治纲领”。这一政治纲领的正当性是由历史唯物论的社会知识学的分析论证提供出来的,从而,激进的政治行动就与科学的实证知识连接起来2(P220221)。这的确与尼采以生命力的体验为其价值的论述样式而所谓的“新哲学”保持了距离。马克思认定,社会知识的建构只有遵循理性认知原则,通过具体抽象具体的方法论,把个体认知与客观规律认知统一起来,才能排除经验理性认知的主观性,由此演绎出来的价值论断,才能在信仰自由竞争或价值多元的“诸神之战”的状况中占支配地位。对此种思想方式欲作充分理解,我们还可以资本论的逻辑起点“商品”概念为例予以说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详细说明了寻求资本论逻辑起点的过程,这就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可以看出,马克思是在鱼龙混杂的经验堆积及其经验理性认知的主观性面前,运用逻辑的思维方法剥笋式地逐层剖析,扬弃了斑驳陆离的无序状态,最后才寻觅到“资本主义的细胞”“商品”概念作为逻辑起点的。由此,资本论从“商品”概念出发,展开了“商品货币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积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灭亡必然性的范畴系列。从总体上看,这个范畴系列中的每一个范畴,相对于前一个范畴来说,都是复杂的、具体的,而相对于后一个范畴来说,又都是简单的、抽象的。整个范畴系列在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中,逻辑地展现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基本过程。从叙事的文体上说,资本论整个逻辑体系构筑精致,圆融贯通,富有一种思维“形体”,或思想造型的丰满美感。体系内演绎思路环环相扣,犹如畅通婉转的思维曲线,散发出诱人的线条美感;此外,马克思的演述语言妙语如珠,滔滔不绝,雄辩而令人折服,使人的思绪在沿着演绎曲线移动时,似乎时时倾听到震撼人心的语境“音乐”。到此,我们不难理解,马克思的社会理论的知识建构是透过表面的物相和颠倒的假象,在现象的层层剥离之后,才会最终建构起来。马克思之所以这样做,其基本的考虑还是来自西方科学理性话语传统中的“存在与显现的二元论”。马克思自己说:“如果现象形态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成为多余的了。”3(P974975)这也意味着,如果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颠倒和物化现象会与它的生产方式本质直接等同,那么,关于历史规律或历史客观性论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现象学都会是多余的。概而言之,马克思为探讨社会规律而使用的诸多概念是非评价性的概念,马克思的社会知识学叙事是一个非常逻各斯的叙事,套用福柯的话语,思想概念的合法意义和思想语法关系具有严格的纪律(discipline)规定,绝大部分的知识经过了逻辑论证,充分显现了人类思维讲道理、有理性的一面,因而,对人的心灵或思想产生震撼和启迪。马克思哲学对于逻辑的尊崇,实际上是对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的秩序、结构和规律的尊崇。这与尼采所谓终极混乱的说法(后详)大异其趣。而反映在尼采的文体上,则表现为行文的隐约、不连贯、神秘等等。然而,道理和理性把人引向间接生存,即从“现象”界抽象到“超越现象”界,这与“诗人哲学家”尼采的“美感叙事”比较,马克思的思想仍是学究性的,个中道理需要解释,才能传达知识人大众,成为现实的精神力量。原本,马克思的这样一种思想造型不应该成为减损自己的“荣誉”和实际影响的源头。遗憾的是,在许多场景中,马克思这一本来属于讲道理、解放人的头脑的哲学,我们也采取了“灌输”的方式去束缚人们的思想;不少理论文章盛行的千篇一律的“教科书语言”,无视马克思哲学是与逻辑美感经纬交织的学说;许多领导讲话稿中千人一面的“大道理语言”,或因其繁复而难理头绪,或因其浅显而未涵深意,常常引不起读者、听者的兴趣。结果,马克思的思想魅力大打折扣。甚至,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像拉克劳与墨菲这样的大解构家,竟然对复杂的、异质性的马克思主义传统采取了一种二元论的解读方法,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展现出一种“一元论的渴望”(monistaspiration),试图抓住历史的本质和深层意义,这种历史可以通过劳动和阶级斗争概念来理解,其逻辑具有铁一样的必然性,沿着一个严格的进化阶段序列自行演进5(253263)。只是当拉克劳与墨菲系统地误读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时,他们未能看到,他们已把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同后来被第二和第三国际理论家歪曲了的马克思的思想混杂在一起了。二、价值批判与社会批判在考察两种思想的深刻程度和影响力时,衡量的标准自然是多元的。如果从纯粹经验出发,必入标准多元乃至相冲突的领地。在此我打算提及以下三个不同的衡量标准:影响力、重要性和正误性。这是衡量学说分量的三个不同参量。影响力主要指其社会作用和文化作用,重要性主要指其学理认识论逻辑的深度,正误性主要指其与通行的价值标准的相符程度。我们不难发现:对社会和学界有影响力是一回事,在学理上有深度是另一回事。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说,马克思、尼采同为20世纪最具革命性的思想家,其思想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但以审美体验为叙事风格的尼采的思想在学理上并不重要,对现实的判断又多不正确。纵然如此,他对人类通行伦理价值的否定态度,对现代伦理思考的意义大于新康德主义和现象学者维护伦理价值哲学的意义。众所周知,现象学伦理学的诸理论体系构筑的共同缺点,是把传统伦理价值当成了固定标准加以维护和论证,对伦理价值系统内在的问题体认甚少,根本不足以处理时代人类精神生活的危机。所以尼采对这些伦理价值的直接攻击得以横扫欧陆,其最大的成就是推翻了伦理价值自明性观念。他所要求的是对传统道德观念“进行再评价”,提供对相反价值的刺激。这样的表述并无深奥难懂之处,但是,其影响力正如韦伯所说:“自从尼采以来我们便已知道,有些事情,不仅是它尽管不善而成为美的,并且只从它不善这方面看,它才是美的。”5(P39)正因如此,尼采对伦理学基础的否定所具有的批判意识产生的影响,可相比于马克思的对“武器的批判”。对于这点,就是各个尼采解释者都只是自己的尼采解释,也都是认同的。诚如,法国当代社会学家图兰说:“上帝之死也标志形上学之终结,此形上学从巴门尼德到柏拉图,从笛卡尔到斯宾诺莎均定义作存在与思维的相符或统一。而在此历史主义时代,尼采以变化代表了存在,以行动代替了实体。”这里图兰说的价值观念的替换与思维和存在的形上学并不关联,尼采的影响主要在于价值重估。因而,图兰的尼采解读,实际上像海德格尔的尼采解释一样,只是以自己的哲学框框为基础的,某些后现代思想家并不理会图兰、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谱系论,例如德里达就入迷于尼采式的摧毁,勾销尼采书写的内在实质而透露说:尼采文章根本没有隐含什么确定的学说,也没有什么最终含义。发微或阐发尼采学说的人都忘了尼采的启示:这个世界没有真理,只有解释6(P205)。而尼采自己让扎拉图斯特拉下山时说的第一句话是宣告:“上帝死了!”他要人们自信为出类拔萃的重新探寻人意义的人,要人们自信为一个创造者。扎拉图斯特拉的“如是说”是否就是尼采的自言自语?如是的,那么,尼采的如是说大致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如是说的和声,他们说:“人们迄今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他们按照自己关于神、关于模范人等等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7(P15)对以往那些创造出关于人本身的种种虚假观念的人们来说,“他们头脑的产物就统治他们,他们这些创造者就屈从于自己的创造物。”而马恩给自己提出的任务,就是“要把他们从幻想、观念、教条和想象的存在物中解放出来,使他们不再在这些东西的枷锁下呻吟喘息”7(P15)。如此告白,使马克思与尼采,据说还有弗洛伊德共享了所谓推翻所有传统价值,代之以新的伦理和生命方向的“后现代先知”的名分。然而,尼采与马克思毕竟具有不同的影响:这倒不只是说马克思引发了诸多社会革命,而是从西方学术结构的转换性着眼,马克思作为现代性的激进批评者,是站在启蒙思想的西方小传统中颠覆西方传统,“马克思的历史观的基本方面也在启蒙的传统和犹太暨基督教的时间观念之内,它本身就是一种批判现代性的现代性的理论体系”8(P312313)。尼采不仅颠覆了启蒙传统,而且颠覆苏格拉底和耶稣共同塑造的西方大传统。因此,尼采给西方文化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震动,尼采的思想情调、沉思方式对欧洲人来说是“陌生的”;Rosen发现尼采一方面大谈世界根本是虚无,另一方面又召唤人去创造价值。在根本虚无的背景中鼓吹创造价值的人生,无论如何是悖谬的。既然尼采摧毁的不仅是传统价值,而且是所有价值的根据,新创造的价值又何以可能衡量?这种谜一般的思想引我们转向尼采关于世界本质上内在固有混乱的看法:尼采关于偶然、创造和必然的观念与19世纪末同时代的哲学家皮尔斯有奇特的相似。他们都认为,我们的世界,尽管其他人认为是有秩序的,却是偶然的产物。他们都不认为宇宙间定律的存在会对偶然有什么影响。德勒兹曾对尼采众多的思想之一作过简明的概括:创造的骰子一旦被掷出便确立了偶然,在它们落下后形成点数的组合便确立了必然因而,尼采所谓的必然(命运)从来就不是取消偶然而是偶然本身的组合。“也正是这个偶然还在驱使创造性脱颖而出”9(P268)。如此看来,尼采真心相信世界本质上内在固有的混乱,但需要说明或哄骗人们相信:自己是或能够是价值的创造者。就这样,尼采充满激情地揭示了人始终处于创造与毁灭的冲突与张力之中,他的“反传统”使他有理由抱怨自己得不到理解,不管怎样,“稀罕的声音只有稀罕的耳朵才能分辨,稀罕的思想只有稀罕的思想才能解释。”因其稀罕,今人重新提出尼采思想来讨论,就会是不稀罕的事。与尼采一样,马克思思想中也具有某种实实在在的紧张(tention),这既表现在有着不同倾向的思想之间,也表现在被马克思综合成一体的思想资源之间。无论发微马克思的基本学说,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