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doc_第1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doc_第2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doc_第3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doc_第4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摘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影响力,即通过学理化实现大众化。主要表现为:通过理论创新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转化为大众的文化理念。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理论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怎样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项新的历史使命和任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影响力,即“通过学理化实现大众化”(刘建军: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问题,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7期)。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以不断的理论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进程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党的十五大报告就曾指出:“在当代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十六大报告强调,“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一系列重要论断表明,党自始至终就十分注重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代表群众利益的革命学说,最初产生于民间。后来。在社会主义国家里,马克思主义成为共产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它一方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现实力量,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带来了挑战。其中之一就是要与国家的政权结合在一起,上升为统治思想。作为国家的意识形态要深入人心,除了调动一切手段对全社会成员进行宣传教育之外,还必须靠不断的理论创新。大众对党的意识形态的认同与支持,不能仅仅依靠外在的宣传,更多的要借助无产阶级意识形态自身优越性的展现,这种展现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理论的说服力,二是有指导实践的实效性。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充分论证自己的国家体系、自己的意识形态代表着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代表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要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实行理论创新,同时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指导大众化。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想掌握于群众,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说服力,必须具备对当代中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力的特点,必须具有正确反映中国当下实践的特点。必须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针对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实现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与群众理论渴求的有效对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任何社会都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以此来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产生了动摇。即使是在党员、领导干部中,不信马列信鬼神的也不乏其人。许多人出现了精神追求的空虚和迷茫。出现了信仰的迷失和危机。显然,面对如此复杂的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不能空洞化、教条化,更不可能只用一些简单的口号来应对。而是要通过理论研究重新廓清马克思基本理论的时代内涵,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丰富、发展这一科学体系,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任务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进一步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也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首要、最根本的任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主要力量是理论工作者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准确、权威的阐释,专业的宣传普及队伍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所蕴含的理论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紧密相连的,党的理论创新是以理论整体的形态出现的,它的基础应落脚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上,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硕士点、博士点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要着力培养一大批优秀的、专业过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他们应当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导力量,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研究、教育和宣传贯彻等具体的活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新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后,才能凸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此,必须站在学科规划的高度上来统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在相关教育单位和基地,开设专门的理论研究专业和课程。建立理论成果转化的快速运行机制和推广途径,出版深受欢迎的马克思主义普及读物等。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与马克思主义学术理论研究是互相促进、互相支撑的关系,因此,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的建设。一是要总结中国革命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深化认识规律的历史进程。同时,这一过程又是用先进理论教育群众、动员群众并内化为人民自觉行动的大众化过程。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都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开展。这方面的经验要认真总结。二是对国外西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败进行深入探讨。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认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如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的理论认为,应改变以往对无产阶级采取的单纯外部“灌输”的教育方式,而是将教育与自觉。特别是与无产阶级“批判性的自觉”相结合,注重教育过程中民众积极性的调动。因为在他看来,教育的权威来自于社会的公认和威信。一种阶级意识真正被民众接受需要的是民众“发自内心的”认同。如若缺乏民众对这种阶级意识的“自觉”及认同感,采取任何教育方式都是苍白无力的。教育与自觉结合的方式,可以极大地促进无产阶级夺取与巩固领导权的进程。(胡杰华、潘西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理论视野,2008年第5期)国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记取。三是理清问题与主义的关系。有学者认为当前我们的“马克思主义观”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即由以传统的“主义”为中心转变为以民众现实的“问题”为中心;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深入研究当代中国大众的实际需要、根本利益和现实问题,以解决大众关心的重大的现实问题为突破口。(徐国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理探析,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然要研究和应对当代中国大众的实际需要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些“主义”的指导下,深入分析和研究日益复杂化的大众关心的社会“问题”,探讨其解决的可行途径。同时也要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凝练和发展理论(“主义”)。三、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众文化的引导力这也就是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中的学理性与通俗性的关系问题。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是一种社会政治思想和理念,是指导当代中国走自己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这样的理论关系到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所以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众文化的正确导向。大众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主要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习俗、文学和艺术当中,它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民大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广泛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诸如电视、电影、网络、报刊及出版发行科普读物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大众的文化理念,使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渗透到大众的实际生活当中,潜移默化地指导大众的生活。但是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新的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即过去的政治社会已日益转变为消费社会。消费主义新大众兴起,大众文化领域日益繁荣,正在竭力将自己置于与国家意识形态和精英文化同等的位置,马克思主义面对新的大众群体,面对中国市民社会的兴起,同时也面对蓬勃发展的大众文化。它的新大众化策略中一定就有一个文化的转向,即从政治、经济的马克思主义转向文化马克思主义。(王健:新大众与马克思主义的新大众化,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适应和引导人民大众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追求,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群众的真正信仰和自觉追求。可以说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和题中应有之义。另外,还必须注意提升大众文化的品位,要注意防止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国家的意识形态可以通过政权强力推行和普及,但大众文化对其的接受会存在几种倾向:或者是认同,或者是产生抵触,还有一种就是理解不到位,片面化或庸俗化。通俗化并不等于庸俗化。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到底要老百姓掌握什么,哪些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