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文言实词的考点分析.doc_第1页
2012年高考文言实词的考点分析.doc_第2页
2012年高考文言实词的考点分析.doc_第3页
2012年高考文言实词的考点分析.doc_第4页
2012年高考文言实词的考点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年高考文言实词的考点分析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历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重要考点,能力层级均为B级。一、考点梳理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常见文言实词”是指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以及语文课本、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340个常用实词。“常见文言虚词”即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第二,实词虚词考查常有语境限制,应依据语境来理解识别其含义。第三,实词考查重点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虚词考查重点为“之”“以”“而”“于”“其”“为”等热词。高考对该考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文言实词每套试卷必考,出题方式都是从选文中选取四个句子来理解实词,且大都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文言虚词大部分省份设专题考查,题型相对稳定:用两两比较的方法从选文中选出四个虚词,分别跟课文中相同的虚词进行比较;选取同一材料的不同句子中的相同的文言虚词,比较其异同。二、试题精析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11年江西卷第10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用联想已知推断法,即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本题D项中的“夺”,我们在陈情表中学过“舅夺母志”,夺:改变。本题中的“夺”与此同,故D项错误。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011年高考安徽卷第5题)【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A项的第一个“之”是代词,这里指代先生;第二个“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第一个“因”是副词,相当于“于是,就”;第二个“因”是介词,相当于“通过,经由”。C项的两个“以”,都是介词,相当于“把”。D项的“乃”是副词,第一个相当于“才”,第二个相当于“竟然”。答案为C。三、技法点拨(一)理解文言实词技法点拨1.代入检验法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即将所给的义项放在具体语境中,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如理解“乃留愈幕府赞军事”(2011年全国大纲卷)中的“赞”的含义,把选项给的释义“辅佐”,代入检验,语意贯通,据此可判断是正确的。2.联想迁移法(1)联想教材例句文言实词的考查往往是“课外内容课内考”,所考的实词基本都能在教材中找到例句。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如“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2011年重庆卷)与“籍吏民”(鸿门宴)中的“籍”意义相同,都是“登记”的意思。(2)联想成语成语大多来自文言文,借助这些成语中词语的意义,可以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如“泽命不渝,信也”(2011年山东卷)中的“渝”,我们可借助“矢志不渝”这个成语来推断:渝,改变、违背。3.语境推断法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如果释义能使语句畅通,那么,这个意义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如“以公少年易之”(2011年江苏卷)中的“易”有“更换、交换、改变、容易、轻视”等义,再根据文章语境“老吏曾腆侮法粥狱”,可推知这里应是“轻视,看不起”意思。4.句式推断法古人行文,喜欢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且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我们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的词性词义。(二)理解文言虚词技法点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推断。一般解题思路是:(1)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3)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以下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题。1.掌握常用意义高考复习时若能熟记并掌握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试时就会得心应手。例如: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与“其诗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则或咎欲出者B.秦王恐破壁,乃辞谢,固请C.吾令人望气,皆为龙虎,成五采D.尔无忘乃父之志(2011年湖南卷第6题)【解析】本题只要掌握“其”的几种常用意义,就可迅速答出。A.那个,指示代词;B.他,人称代词;C.他的,人称代词,作定语,与题干例句相同;D.一定,副词。答案为C.2.牢记教材例句文言虚词中考查的八个例句,除原文外,其余四个句子一般都出自课本。因此,只要熟悉该虚词在教材例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再加以比较,就很容易推断出答案。例如:持节发仓栗赈之作师说贻之(2011年江西卷第11题A项)【解析】句出自教材师说,是学生很熟悉的句子,“以”字表目的,可译为“来”;句的意思也很明显,也是表目的。故可迅速断定两句中的“以”意思相同。3.分清虚词实词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如果一组句子中同一个文言虚词的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不同。例如:昔者,曹子鲁将兵则终身破军擒将矣(2011年北京卷第7题B项)【解析】句中“为”是介词,可译成“替”;句中“为”是动词,可译成“做”。显而易见,两者的词性不同,用法自然也就不同。4.分析语法结构与实词相比,虚词主要表达一定的语法功能,因此从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入手,也可以推断其意义和用法。例如:寡人闻仲父言此三者此亡秦续耳(2011年山东卷第10题D项)【解析】句中“仲父之言此三者”为主谓短语,“之”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句中“亡秦之续耳”为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5.厘清逻辑关系有些虚词可以表达一定的逻辑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分析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推断它们的意义和用法。例如:拱手问曰朝济夕设版焉(2011年山东卷第10题B项)【解析】句中“而”连接的是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关系;句中“而”连接的是两个动词,且顺序不能颠倒,故“而”是表承接关系。逻辑关系搞清楚了,“而”的意义和用法也就弄明白了。6.联系语境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作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例如:保邦未危室西连中闺(2011年浙江卷第17题D项)【解析】两个“于”字,所处位置相同,都与后面的词组成介宾短语并后置,不结合文意就不好判断。“保邦于未危”是说在国家没有出现危险时保护国家,这里的“于”是介词,可译为“在”;而“室西连于中闺”是说室西和中闺相连,故“于”字是“和、与、跟”的意思。所以两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7.看清标志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性词语。记住一些有代表性的标志词或句式,可以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率。例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一个定语后置句,“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词。烛之武退秦师中“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鸿门宴中的“大王来何操?”是一个宾语前置句,“何”为疑问代词,作前置的宾语,是“什么”的意思。过秦论中“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是被动句,“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