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在师范生美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doc_第1页
PBL在师范生美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doc_第2页
PBL在师范生美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doc_第3页
PBL在师范生美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doc_第4页
PBL在师范生美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BL在师范生美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摘要:高校关学原理是师范生对审美理论认知的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师范生审美教育的有效性。美学原理课程在教学上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至关重要。PBL教学法能够结合师范生的专业特点,有机结合理论和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关键词:师范教育;审美;课程改革;PBL审美素质作为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能够丰富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是蕴育创新能力的温床。审美素质的培养一直是我国师范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美学原理是高校审美教育的基础课程,是师范生获取美学知识,掌握审美理论的主要途径。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师范生审美教育的有效性,然而。我国高校的美学原理课程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学生无法在实际的专业操作中实践美学理论,使课程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教育功能。这一问题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关,教师单方向将原理知识传授给学生,由于理论的抽象性,学生很难主动将其与自身现实生活相联系,对理论的学习也只能停留在表层,冈此,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PBL教学法的引入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具体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这种教育模式能有机结合“教”与“学”,教学者将课程内容设计成现实的问题情境,学习者通过自我探究去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挖掘出隐藏在问题中的科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达到教学目标。1起源和发展。PBL起源于2O世纪五十年代,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在一次测试中发现,学生对前几年所学知识的遗忘率达U90,主要原因是传统的医学教学与实际的工作情境联系不紧密,成绩高低主要靠学生短时记忆的有效性决定,通过背诵去寻找考试答案,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以致所学知识无法真正应用到实践中,由此导致了较高的遗忘率。随后,Barrows教授成立了相关的研究小组,提出了PBL教学方法。八十年代以后,PBL教学法在北美得到了迅速发展,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已将PBL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在世界上,70的医学院都采用此类教学法。鉴于PBL在医学教学的应用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他领域已经开始研究PBL教学的引入和拓展。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儒德教授和李芒教授等教育专家,致力于介绍和推广PBL的研究工作,促进了PBL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2主要特点。PBL归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范畴,知识的获取过程不是单一的接受,而主要是通过学习者在有意义的情景设置中,借助他人的辅助和指导,主动加工获取学习资料,建构出知识结构。(1)逆向性教学。传统的教学一般都是从理论讲授开始,教师对理论知识讲解后,学生再利用接受到的理论去解决一些针对性的问题,从而巩固学习知识。PBL教学思路则刚好相反:先抛出问题,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最后总结出理论知识。比起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事实,这种逆向性的教学更强调知识的意义,解决问题的答案是开放的,而非单一配对。(2)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者。PBL教学能够较好地解决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有效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PBL中,教师的角色由知识输出者变成指导学生独立学习的引路者,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角,他们需要对课堂问题进行界定、分析、搜寻、整合、应用和检验,每一次解决问题的经历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3)以问题为导向,体现知识的综合性。PBL教学是以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促进其学习。与传统教学上的良构问题测试目的不一样,它不是用于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是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手段,同时也是获取新能力的途径。PBL所设计的问题是劣构的,具有不确定性,随着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解决的方法也有可能随之变化。问题的设置是以现实情境为背景,真实问题的成因通常是多因结构,因此会涉及到不同的学科,PBL教学可以突破学科的分界,让学生有机会在相关学科之间进行理解和联系,从而达到整合知识,构建知识的综合性的目的。(4)以小组为学习形式。在现实工作中,很多问题的解决并非靠个人独立完成,而是一个默契的团队。团队合作包括团队意识、分工合作、有效沟通、团队责任等多个方面,是一种需要系统发展的综合能力。在PBL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形式正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相比个人学习,这种方式更能促进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发展。3教学流程。PBL教学模式主要由“问题提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问题”四部分组成,它是一个动态和循环的过程。在“问题提出”阶段,主要是教师没置劣构问题,创造现实的问题情境;在随后的“分析问题”阶段,以小组为单位的学生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界定,找出具体可研究的问题。在“解决问题”这一阶段,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收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T,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在最后的“总结问题”阶段,主要是对解决问题的评价,总结归纳所学的知识理论,并在新的情境下进一步应用。二、PBL教学法的应用1艉出问题。在PBL教学中,问题的提出是最为重要的一步,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在现实背景下设置问题情境;二是问题具有劣构性。对于师范生的美学原理课程,其主要作用是在提高师范生审美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要达到引美促育的教学效果。师范生的专业特点在现实的工作情境中主要体现在教书育人上,因此,运用PBL教学技术首先要突破的难点就是,将美学原理的内容和教书育人相结合,提出相应的问题。其次,劣构问题是在没有完全界定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它是开放性的,问题自身的结构存在着未知部分,包括定义、目标、条件以及解决方法,因此,它不是一个具体的问题,而是一个模糊的问题,需要学生下一步的自我界定。比如,在“审美经验”章节的讲解中,教师并不会直接讲授审美经验的定科研在线义、特点和构成,而是设置一个情境“如何通过课件制作促进审美化教学”。学生在制作教学课件中切身体会到审美感觉、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而这些要素正是审美经验这一章节主要学习的关键部分。师范生学习“审美经验”,不仅仅是自我理解,还要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审美化教学正是审美知识在教学中的实践,师范生模拟未来教师,通过课件进行审美化教学,让他们未来的学生也同样感受和理解审美经验。“如何通过课件制作促进审美化教学”不是一个单一明确的问题,而是一个问题情境,涉及到的知识点不仅仅有美学原理,同时还隐含着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学等内容。在现实中,学生面临的问题正是这种复合型情境,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并有机结合实际情况,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2分析和解决问题。问题提出以后,教师将学生分成683为一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对问题进行界定,分解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比如,对于“如何通过课件制作促进审美化教学”,待确定的问题包括审美化教学的定义、特点、教案内容的选择、课件制作等方面。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分工需要教师加以辅导,每个小组的成员要承担一定的角色,如主持人、记录人等,以避免小组工作一人独揽、保持沉默等问题的出现。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并鼓励他们共同参与。学生要在第一次问题探讨后各自分工查阅相关的资料,整理资料后再进行新一轮问题的讨论,以形成问题的假设。问题的假设提出后,学生开始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根据设置的假设,每小组确定好研究的主题,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案,按照教案制作课件,进行课件展示。整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循环,学生根据问题收集信息,然后信息评价确定,讨论是否产生新的问题,如果存在问题,则继续讨论,最终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3评价和总结。与传统的课程评价相比,PBL教学更重视过程性评价。评价不仅仅出现在教学的后期,在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中,教师应一直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主要从学生知识获取、能力提高、合作情况、学习态度、成品展示等多方面展开。其中,知识获取主要体现在学生对美学理论知识的认知程度;能力评价主要体现在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合作情况表现在合作的态度、责任、沟通、任务分工以及完成的程度;学习态度主要评价学生的参与和研究程度。最终作品的评价,除了包括对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评估,还包括对学生对作品价值的理解的评价。最后的总结阶段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学习心得,包括理论的认知和能力的提升、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教师主要总结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对新学到的美学知识进一步清楚地讲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新知识;在解决题中应用的已学过的美学知识进行概括,指导学生激活已学知识,加以巩固;对于交叉学科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学会有机整合,构建出学生自我动态、多维的知识体系。高校美学原理课程为师范生审美素质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如何将审美理论应用到师范生实际工作中,是美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法,在教学平台上创建了实践机会,为学生搭建了理论与现实生活相连接的桥梁,将专业特点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将外部要求转化成自身需求,提高学料研在绂数学教育而言,教学有法,指的是教学中有规律、法则或模式可遵循;教无定法,指的是教学中的规律、法则、模式不是机械的、僵死不变的,在真实课堂中又是灵活多变、富有个性、充满灵性的;贵在得法,指的是教师将各种教学方法、手段、技巧等恰如其分、灵活巧妙地应用于具体的教学情景中,使教学进入最高境界,唯我欲为。教师的教学从“无法”到“有法”进而达到“得法”,正好体现了教学由低到高的三境界。实习生初上讲台,很明显处于第一阶段,由以往的实习指导经验来看,虽然实习生有一定教学理论基础,但缺乏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联结点,造成实习生在处理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方面存在困难。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教育提供了基本理念、内容标准及教学建议等,需要我们在此基础上,依据实习生实际情况进行数学教学模式构建,为实习生分析处理教学内容提供参考。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强调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并不排斥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接受学习也是重要的有效学习方式。参考文献:1】张家骥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分析J1中国教师,2007,(3)2张春莉,王小明擞学学习与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郜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f4】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