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指导临床治疗汗证.doc_第1页
读经典指导临床治疗汗证.doc_第2页
读经典指导临床治疗汗证.doc_第3页
读经典指导临床治疗汗证.doc_第4页
读经典指导临床治疗汗证.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经典指导临床治疗汗证【关键词】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素问玄机原病式;汗证综观历代名医,均是熟谙经典、勤于临证、创立新说者。如金元大家刘完素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自述“法之与术,悉出内经之玄机”。笔者有幸参加了甘肃省卫生厅组织的学“经典”培训班,颇感必要。如重温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后,即对汗证有了进一步理解。素问阴阳别论载“阳加于阴谓之汗”,说明汗是人体阳气蒸化体内津液,通过毛孔渗出体外。吴鞠通温病条辨说:“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出汗本来是人体一种生理现象,如在天热时,为了调节体温,向外散热就出汗;或剧烈运动之后脏腑功能亢奋,产热多而通过出汗向外发散。总之,人能保持恒温,即以出汗来调节。因而,生理性汗出反映了人体营卫运化有序,津液互渗协调,腠理启闭有节,是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标志之一。若因外邪侵入或脏腑功能失调,则会出现病理性汗出,即为汗证。中医认为,汗证主要是由于阴阳脏腑气血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开合失司所致。1营卫失调证案例1:患者,女,50岁,工人,2009年5月15日就诊。近1年来,患者经常出现烘热、动则汗出,伴口渴,无明显心慌,烦躁,坐卧不安,失眠,无恶寒、头痛等外感症状。曾到某医院行多种检查,均未发现异常,遂按更年期综合征治疗,给予更年康、中药滋阴清热敛汗,效果不显;又给予益气固表敛汗,汗出减轻,但热更明显。现心烦、体躁,舌淡,苔薄白,脉弦缓。伤寒论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笔者据此诊断为自汗,证属营卫不和、营阴外越。治以调和营卫。药用桂枝汤加味:桂枝9g,白芍15g,生姜9g,甘草6g,大枣5枚,五味子6g。3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在汗出之前服药,微发其汗;若不出汗,则药后喝热稀粥。5月18日二诊:患者出汗次数和量都减少。守方继服3剂。2周后电话随访,基本正常。按:桂枝汤应用非常广泛,外感风邪或内伤杂病所致的营卫不和之证均适用。在体表的营卫也是气血的一部分,气血之间营卫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资助、相互制约。正常情况下,卫行脉外,职司“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固外、开合”;营行脉中,“内溉五脏六腑,外濡四肢百骸”,营卫协调有序。若机体生理功能失调,即使没有外邪,也能致营卫、气血之间失和。卫失开合,合时阳郁发热,开时腠疏而汗出,开合失常,故时发热而自汗出;卫失固外,营不内守,故动则汗出。经常汗出又可损伤营卫。桂枝汤既能调和营卫,又能微发其汗。桂枝、生姜辛味相合,辛甘化阳,可增强卫阳之力,通阳;白芍、甘草相配,酸甘化阴,养营阴,敛汗液;甘草、大枣味甘补中和胃,因脾胃为营卫化生之本。本案方中加五味子是为加强敛汗之力。另外,之所以“微发其汗”,乃遵仲景之意,即自汗是因营和卫互不制约,不能够相协调,用桂枝汤稍稍发汗,以调和营卫。调和营卫既有调补之意,也有协调之意。2外感风热证案例2:患儿,女,5岁,2008年3月28日就诊。家长代诉:2d前,患儿出现发热,体温38.2,伴咳嗽,微汗出,口微渴,服小儿感冒清热冲剂和小儿退烧药,服药后热退,但过几个小时又发烧。今早来诊时,患儿肌肤灼热多汗,面赤,恶热,口干渴,烦躁不安,体温39.3,精神疲乏,呼吸音粗,两肺未闻及啰音,心律齐,无杂音,舌质红,苔黄而干,脉浮滑。化验排除其他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为风温,证属肺胃热盛。治以辛透泄热、甘寒保津。药用白虎汤加味:生石膏(先煎)30g,知母10g,甘草5g,粳米15g,炒麦芽6g,淡竹叶6g。1剂,水煎,分3次服。次日,患儿体温为37.7,余症好转。继服原方2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3d后体温为37.1,汗出消失,仍有微渴,精神稍疲倦。调护:多喝白开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随访3d,临床痊愈。按:白虎汤是伤寒论中治疗阳明热证的主方,药味简练,组方严密,凡外感病及某些内伤杂病属阳明热证者,均可酌情用之。吴鞠通温病条辨云:“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将其列为辛凉重剂,主治温邪入里、肺胃热盛之证。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不固,比成人更易受外邪侵袭,且小儿为纯阳之体,外邪入侵后往往表现为热更甚,更不用说风热之邪。风热病邪属阳邪,其性升散、疏泄,侵入人体多从口鼻而入,先犯肺卫,顺传于胃,逆传心包。肺胃热盛充斥内外则身热,热逼津液外泄则汗出,热盛津伤,故口渴。方中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二经,辛能宣透,寒可清泄,能清热解肌,达热外出,可除气分高热;知母苦甘寒而性润,入肺、胃二经,清热养阴;甘草、粳米、炒麦芽益胃生津;淡竹叶甘淡寒,入心、胃经,清心泄胃。诸药合用,共奏辛透泄热、甘寒保津之功。方药对证,效如桴鼓。3阴阳两虚证案例3:患者,男,37岁,干部,2009年9月10日就诊。近1月来,患者夜寐汗出频频,尤以上半身为甚,醒后衣被尽湿,身上发凉,伴头晕,耳鸣,疲乏,失眠多梦,小便数,常有梦遗、滑精,无咳嗽,舌质偏红,苔白,脉虚细。诊断为盗汗,证属阴阳两虚、阳不外固、阴不内守。治以调和阴阳。药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桂枝9g,白芍15g,生姜9g,甘草6g,大枣5枚,生龙骨(先煎)20g,生牡蛎(先煎)20g,熟地黄20g。6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9月16日二诊:服药后,患者盗汗大减,伴随症状也减轻,原方继服6剂。9月22日三诊:仍时有梦遗、滑精,余症状基本消失。予金匮肾气丸,5g/次,2次/d,2周后痊愈。按:内经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体也。”王冰强调“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说明阴阳一体,阴阳互根。肾为先天之本,内藏真阴真阳,真阴与真阳互为其根,不可分割。本案患者经常梦遗、滑精,损伤肾精,真阴不足,虚阳外浮,阳虚不能外固,阴虚不能内守,阴阳两虚,故汗出,汗后身凉。方中用桂枝汤辛甘化阳,酸甘化阴;龙骨、牡蛎为矿物药,镇降向下,收敛真阳,引入下焦;熟地黄填补真阴。诸药相伍,共奏调和阴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