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思路研究.pdf_第1页
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思路研究.pdf_第2页
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思路研究.pdf_第3页
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思路研究.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年1月1日第1期No11Jan2011中医学报CHINAJOURNALOFCHINESEMEDICINE第26卷总第152期Vol26SerialNo152统计源的源头,为开发国医大师、名老中医临床及学术思想新篇章作出较大的贡献,开创新的前程。希望全体中医药研究同仁通力协作,在科教兴国,三个代表精神鼓舞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为弘扬中医药学,努力奋进,再创新的辉煌。参考文献:1毛泽东毛泽东手迹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182程延安中医学报十年回顾J中医学报,2010,25(6):2242263郭振球甲芪肝纤颗粒辨治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微观药证学研究J河南中医,2004,24(9):20214郭振球主诉辨治法与微观证治J河南中医,2009,29(4):45收稿日期:20101126作者简介:郭振球(1926),男,湖南长沙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继承老中医学术经验指导老师,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世界教科文卫组织医学专家成员。Email:zhanghuiqing211163com编辑:程延安艾滋病研究AIDSStudy栏目主编:王健徐立然协办: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艾滋病)Columneditor:WangJianXuLi-ranCosponsor:PreventionandCureAIDSBranch,ChinaAssociationofChineseMedicineNational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ResearchBase(AIDS)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思路研究*TheResearchofEtiologyPathogenesisandTherapeuticThinkingofTCMforAIDS闫利源YanLi-yuan1,张毅ZhangYi21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四川成都610072Clinicalcollege,ChengduUniversityofTCM,Chengdu,Sichuan,China6100722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四川成都610072SichuanAcademyofChinsesMedicalSciences,Chengdu,Sichuan,China610072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思路。方法:通过搜集整理近年来中医研究艾滋病方面的文献资料,分析总结其中涉及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思路研究的内容。结果与结论:艾滋病的病因病机为“疫毒”直中五脏并在五脏长期潜伏,耗损五脏精气,导致全身正气虚弱;艾滋病应尽早治疗,还可借鉴其他类似疾病的治疗经验。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etiologyandpathogenesisandtherapeuticthinkingofTCMforAIDSMethods:BycollectingandarrangingthedocumentsoftheAIDSstudyinTCM,toanalyzeandsummarisethepartsabouttheresearchofpathogenesisandthera-peuticthinkingofthat,andtoproposetheviewpointoftheanthorResultsandconclusion:TheetiologyandpathogenesisofAIDSisthattheplaguevirushurtfivezangdirectly,hidingforlongtime,damagingthepneumaoffivezang,resultinweaknessofthehealtyqiofthewholebodyfinallyThetreatmentofAIDSisasearlyaspossible,andcanusethetherapeuticexperiencesofthesimlardiseases关键词:艾滋病;病因病机;艾滋病毒;疫毒;治疗思路Keywords:AIDS;pathogenesis;HIV;plague-virus;therapeuticthinking中图分类号CLCnumber:R2591291文献标识码Documentcode:A文章编号ArticleID:16748999(2011)01000304从20世纪80年代中医药开始介入艾滋病(AIDS)的研究和治疗以来,中医药工作者对中医药抗艾滋病毒(HIV)以及恢复免疫功能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单味中药、中药有效成分以及中药复方在抗HIV和促进免疫功能恢复方面的研究1。这些研究为继续深入进行中医药治疗*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防治艾滋病试点项目(编号:A2007N32)艾滋病的研究积累了宝贵经验。依据中医学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深入对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揭示病邪本质以及疾病的发展规律,辨证施治才是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关键。现对艾滋病病因病机研究及治疗思路概述如下。1中医对艾滋病的病因的认识何颖2认为艾滋病病因当属“湿热疫疠”之气入侵寄留32011年1月1日第1期No11Jan2011中医学报CHINAJOURNALOFCHINESEMEDICINE第26卷总第152期Vol26SerialNo152于三焦。艾滋病病程长、迁延不愈和反复发作等特点符合湿邪致病的特点。且湿为阴邪,阻遏阳气,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则水湿停聚,出现腹泻乏力等症状。HIV感染者还有发热、淋巴结肿大以及肿瘤等表现。由于热炼液为痰,阻滞经络而形成淋巴结肿大,火热灼伤经脉而导致气血不行,瘀血痰饮积于体内而形成肿瘤,符合热邪特点。因此,病邪特点为湿热。此外,艾滋病之所以出现内外组织器官都受损的表现是因为邪气寄留于三焦。三焦位于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即可达表,又可入里,起主持诸气,通调水道的作用。HIV客于三焦,影响三焦的功能而导致各种症状。曹克强3根据HIV病毒依赖人体精血津液存在,离开人体很快死亡的特征认为HIV是具有湿、痰性质的病邪。艾军等4提出艾滋病应属于“伏疫”致病。艾滋病不同于一般温邪之“上受”,是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等方式传播,并且传染性强,具有发病难以控制、病情严重、病死率高的特点。根据其流行病学、病程和发病等特征,属于中医学瘟疫范畴。疫气侵犯人体后往往不立即发病,而要经历急性感染期和潜伏期。故综合二者的特点,艾滋病的致病因素为伏疫。何琦等5认为艾滋病系“艾毒”侵袭,稽留三焦,伏于血络,渐损人体元气所致。艾毒是以湿热温毒之邪为主,兼有疫、湿、热、毒等特性的邪气。该邪气稽留三焦,伏于血络,渐损人体元气。黄世敬6也认为艾滋病是由“毒邪”引起的,包括外来之毒即外来的疫疠之邪以及过盛的六淫邪气,还有内生之毒,即由于脏腑功能紊乱气血失常而形成的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伴随着HIV及AIDS的发生发展,患者会出现全身疲乏、进行性消瘦、自汗盗汗、舌淡嫩、脉虚软或沉弱等一派慢性虚损性改变的表现,因此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艾滋病属于“虚劳”的范畴79。杨凤珍等10通过分析,发现艾滋病的病因分为外因与内因。外因为瘟疫侵犯,内因为精气亏虚、元气不足。艾滋病在急性HIV感染期、艾滋病前期与艾滋病早期以发热、咽痛、瘰疬、皮疹、腹泻、尿黄、口干、舌红、苔厚腻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温邪疫毒或湿热秽浊的致病特点,属于瘟疫。而在内因方面,禀赋不足或易感体质、房劳过度、体弱、毒品损伤,均可致精气不足,元气亏虚,成为有HIV感染发展为艾滋病期的内因11。2中医对艾滋病病机及传变发展规律的认识郭敬志等12认为“元气亏虚”贯穿艾滋病感染和发病的全过程,“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无论任何病邪的入侵,气虚都是重要的前提条件,HIV也不例外。机体即使没有气虚的表现,也有气虚的趋势。当机体感染HIV后,作为温邪耗伤人体元气,通过“壮火食气”使人体处于气虚状态;HIV侵犯人体可以造成宿主细胞的破坏而导致免疫系统的损伤,该损伤可以归属于中医的元气损伤。同时,艾滋病病程长也可致“久病伤气”。刘志斌等13认为“伏邪积损致虚”为艾滋病的核心病机。HIV侵入人体后急性期可出现外感症状,然后在漫长的无症状期病毒潜伏下来逐渐消耗人体正气,致使正气亏虚,再受到外感、饮食等原因的影响最后产生各种症状。其病机包含邪气潜伏,长时间损伤人体正气,全身正气亏虚,外感内伤等因素引发各种疾病与症状。杨凤珍等14认为“疫毒”侵入人体,侵袭少阳、伏于膜原、流溢三焦,出现HIV急性感染期的临床症状。而后长期潜伏于三焦膜原,进入长达10年的无症状期。在此期间,HIV持续侵蚀损伤三焦元气,导致五脏气血阴阳损伤。随着元气的损伤日益加重,常在外感、饮食、七情、劳倦等因素诱发下,潜伏的“疫毒”萌动而进入AIDS期。在此期间,各种症状相继出现,湿毒弥漫三焦上下内外,疫毒滞留不去,耗伤命元诸脏精气而导致阴阳离绝。蒋心悦15认为艾滋病的病机为湿热之邪客居三焦,破坏了全身的气机和气化功能,导致正气虚弱及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形成,从而变证蜂起,救治棘手。李发枝等16提出脾、肺、肾三脏的亏虚是贯穿艾滋病全过程的基本病机。艾滋病“疫毒”侵入人体首先损伤脾脏,使其运化功能失常。一方面气血生化不足,精微不布而最终导致五脏气血阴阳虚弱;另一方面,脾不健运而使得湿邪内生而导致五脏阴阳气血虚损。因此产生痰饮水湿,气滞血瘀,化风化火等病机变化。还有学者主张艾滋病的基本病机为“正气日虚、邪气渐盛”,“疫疠”和“虚劳”共存。具体病机包括肺卫受邪、肺肾阳虚、脾胃虚弱、脾肾亏虚、气虚血瘀和窍闭痰蒙。总体病机为邪盛与正虚共存、夹杂、最终导致正气衰竭,五脏受损,阴阳离绝17。孙利民等18也认为艾滋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但HIV不同于一般温病,没有卫气营血的传变,而是邪气直入血络而伏于营分并可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由于艾滋病的病程久,“久病入络,久病致瘀”。危剑安19等通过在非洲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发现,“气虚血瘀”是贯穿此病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病理变化,并且通过益气活血法治疗取得疗效。3中医药辨证治疗艾滋病的思路由于中医药介入艾滋病的治疗时间不长,因此应用中医药辨证治疗艾滋病的经验非常有限。但是林晓明等20提出可以借鉴与艾滋病在病因病机方面相似的其他疾病的治疗经验。他在临床治疗乙肝与癌症的过程中,发现此类患者与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在免疫功能和阴阳气血平衡方面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艾滋病感染发病的全过程几乎包括了乙肝与癌症两种疾病的变化发展过程。所以治疗艾滋病时应结合乙肝和癌症的治疗原则与经验,遵循整体调节、扶正祛邪原则,攻补兼施,虚实同治,增强免疫力与抗病毒并举,并以此指导遣方用药。张苗苗等21研究发现艾滋病的病程中几乎可以出现所42011年1月1日第1期No11Jan2011中医学报CHINAJOURNALOFCHINESEMEDICINE第26卷总第152期Vol26SerialNo152有的外感和内伤症状。因此,艾滋病的治疗要以外感为经,杂病为纬。具体“外感热病证型”当以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理论为纲,“内伤杂病证型”当以内伤杂病治则为纲。王文奎等22注重五脏功能的恢复以及五脏之间的协调和平衡。认为五脏之间要常守恒,才能遏制病情的进展。彭勃等23认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应从无症状期入手,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延缓疾病向AIDS期进展,甚至使患者长期出于无症状期不发病,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另外,无症状期不满足HARRT法治疗的条件,但可运用中医药进行防治。因为无症状期患者虽未表现出艾滋病特有的症状体征,但是已经表现出了“邪盛正虚”,从而可以从中医的辨证入手来防治。刘志斌24认为治疗艾滋病的过程中要始终重视“治未病”,如顺应四时气节变化以预防感冒;调畅情志以防止情志致病;调节饮食、劳逸适度以及注重锻炼以增强正气。这些都有助于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恢复正气从而起到防治艾滋病的效果。胡研萍25研究发现艾滋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血瘀,而且艾滋病有起病缓慢,潜伏期长,早期无症状,隐蔽难愈等特点,皆为瘀之特点。故治疗艾滋病要重视从瘀论治。黄凌等26临床验证了将活血化瘀法贯穿于艾滋病治疗的全过程可收到良好的效果。王小平27认为艾滋病属于湿热类温病。因此,治疗时应遵循三焦辨证法。总的治疗原则为补气养阴,除湿解毒。辨证治疗中,治上焦要运用清宣透泄,清化痰湿,兼补肺之气阴的治法;治中焦时要健脾和胃,燥湿清热;治下焦时当补益肝肾,兼通络排毒。4小结关于HIV的性质方面,中医界尚无定论。但是根据其临床症状特点观察,兼有“瘟疫”、“湿温”、“毒邪”、“疫疠”、“伏邪”、“虚劳”等病证的特点。邪气侵入时潜伏部位大体有3种:邪伏三焦(湿热的特点)、邪伏膜原(疫疠的特点)、邪伏血络(HIV主要存在于血液中且可通过肌表的破损侵入)。艾滋病的病机不外乎邪盛正虚,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根据中医理论特点“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感染HIV总因人体元气虚衰,正气不足。感染后邪气长时间潜伏,继续耗伤人体正气,使得正气更加虚弱,而邪气日益强盛。出现湿热类症状和虚劳症状。无论湿热还是虚劳都会导致气滞水停血瘀,前者因为湿热稽留三焦而气机不利从而导致水停血瘀;后者气虚推动力减弱而出现该证。最后由于全身的虚弱和瘀滞加上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引起各种病证。由于艾滋病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没有记载,因此在艾滋病的治疗思路方面只能寻找与其病因病机和病理过程相似的疾病,借鉴其治疗经验。如可借鉴“乙肝”、“癌症”、“虚劳”、“温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经验,采用多种辨证法进行治疗。另外,因为艾滋病有“伏邪”致病的特征,故治未病思想应用于该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总之,根据艾滋病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证”治疗是中医治疗艾滋病及其并发症的突破口。5讨论HIV对人体的主要伤害是损伤人体免疫系统,而免疫系统属于人体正气范畴,故而被此病毒感染的患者表现出正气日益虚弱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因此,笔者认为HIV的性质是一种主要耗伤人体元气的邪气,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病邪。HIV感染者经常会出现一些“湿温”证和“虚劳”证的表现,但“湿温”和“虚劳”并不是疾病的本质。“湿温”是因为邪气损伤人体正气后气虚而生湿,湿郁久而化热。“虚劳”是邪气损伤正气后所表现出的现象。二者所包括的各种症状均为HIV侵犯人体的继发症状,并非病邪本质。从传播方式看,艾滋病的传播主要为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笔者认为,这3种传播方式都是“深”层次的接触传播。性的接触为人类之间程度最“深”的接触;母亲与婴儿的关系为人类之间最“亲密”的直系遗传关系,属于“根”的关系,是最“深”层次的关系;血液之间的接触也是一般很难接触到的,显然是一种“深”层次的接触,而且“卫气营血”辨证法认为血是最“深”的部位。3种主要传播方式都属“深”层次,不同于以往一般的“疫疠”之“邪从口鼻入”这种由表入里的传播方式。根据中医的取象比类法思维,艾滋病的病位在人体最“深”层次。因此,该病邪的侵入应属于中医的“直中”范畴。按照内经“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经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皮毛为最表的层次,五脏为最深的层次,病在五脏极其难治。故笔者认为艾滋病为“疫毒直中五脏”并在五脏潜伏。“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也”。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为储藏精气,使精气满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HIV“直中五脏”并长期潜伏势必影响五脏生理功能,使得五脏储藏精气的功能减弱,从而导致全身各系统虚弱的各种症状出现。这样不仅解释了艾滋病表现为进行性全身虚弱的现象,也说明了艾滋病难治的原因是因为病位深,病在五脏。疫毒损伤五脏,耗伤五脏所藏之精气。耗伤肝之精气则疏泄无力,气不行水而生痰湿,气不行血则成血瘀。湿郁日久生热故出现类似“湿温”的症状。耗伤脾之精气则运化无力,水湿停滞而使“湿温”类症状加重,同时脾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使得气血生化乏源,出现“虚劳”症状。然后经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引发各种症状。综上所说,艾滋病的病因病机在本质上是一种主要耗伤人体精气的“疫毒”,通过“深层次”的接触“直中五脏”,并长期潜伏于五脏,使得五脏藏精气功能受影响,从而导致全身功能的衰弱。这样使得机体外不能防六淫之入侵,内不能生52011年1月1日第1期No11Jan2011中医学报CHINAJOURNALOFCHINESEMEDICINE第26卷总第152期Vol26SerialNo152气血、行气血、通水道,从而出现“虚、郁、痰、瘀”等症状以及各种病邪入侵的症状。在治疗思路方面,依据“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经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的原则,笔者认为最佳治疗期应为急性感染期,其次是潜伏期,而AIDS期各种机会性感染都出现时再治疗实乃下下之策。另外,根据以上分析,能耗伤五脏精气的“疫毒”侵入人体为疾病之本,而“虚、郁、痰、瘀”等症状都是感邪后引起的继发症状,为疾病之标。由于HIV主要耗伤五脏精气。因此,在潜伏期需要味厚之品培补五脏之精气,以延缓病情的发展。如用地黄、当归、鹿角胶、阿胶、人参等温补精血,使精血旺盛以抗邪。当病情发展到AIDS期诸症蜂起时应以治标为主,需要辨证治疗主要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参考文献:1马伯艳,符林春,陈谐捷,蔡卫平,胡英杰,谭行华中药及中药复方制剂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07,24(2):17202何颖浅析爱滋病的病因病机J湖北中医杂志,2002,24(6):11133随志化,潘亚敏曹克强从湿治疗艾滋病J中外健康文摘,2008,5(4):5144艾军,戴铭从伏疫学说探讨艾滋病的病因病机J新中医,2009,41(1):345何琦,李华伟,郭会军,彭勃浅析“艾毒伤元”与艾滋病发病机制的关系J云南中医杂志,2009,30(6):346黄世敬论“毒”与艾滋病的发病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7):46477杨凤珍,刘颖,李洪娟,王健HIV/AIDS中医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4):3653678周立华,彭银花,张军军,李媛艾滋病的虚证表现及其形成机理探讨J中医学报,2009,24(6):11139徐立然,李欢,陈关征论气虚是艾滋病的基本病机J中医学报,2010,25(2):141510杨凤珍,烟建华,王健艾滋病元气损伤病机的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2):14714811马冠军,董少群,杨宝华,杨淑芳,赵崇信,杨大勇,李超杰对艾滋病中医病因的认识J中医学报,2010,25(5):91012郭敬志,周立华元气亏虚是艾滋病发病的关键因素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3):21621713刘志斌,杨冀平试述艾滋病“伏邪积损致虚”的核心病机J中国中医药现在远程教育,2008,6(8):80080214杨凤珍,王健,烟建华难经命门元气三焦理论在HIV/AIDS种应用初探J中国中医药基础医学杂志,2003,9(8):4515蒋心悦浅析爱滋病的病因病机J中国医药学报,2001,16(6):414216李发枝,徐立然,李柏龄中医学对艾滋病病因病机的认识J中医杂志,2006,47(5):39539617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3223318孙利民,危剑安,黄霞珍,陈宇霞从中医理论谈艾滋病的发病机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2):10010119危剑安,孙利民,张维,刘国,唐开元,苏小游,黄世敬,黄霞珍,纳奥米,韦索,苏诚练,许铣,李国勤艾灵颗粒治疗HIV感染ARC期40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7):626320林晓明,林晓琴从乙肝与癌症的辨证入手探析艾滋病的中医药治疗J亚太传统医药,2008,4(2):777921张苗苗,孙世辉以外感为经,杂病为纬辨证论治艾滋病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5(5):38538822王文奎,王峰,王岭辨证论治艾滋病J中国工程科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