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医体质分类 3.pdf_第1页
略论中医体质分类 3.pdf_第2页
略论中医体质分类 3.pdf_第3页
略论中医体质分类 3.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术探讨略论中医体质分类3龚海洋(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体质与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29)摘要:介绍中医体质分类的历史源流,列举从古至今多种中医体质分类,指出了中医体质分类存在各自为阵、体质类型命名与证雷同,以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不相统一问题。明确提出体质分类应理清纲目、求同存异,有所侧重、有所淡化,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医体质分类,有助于提升中医体质学说的学术地位和价值。关键词:中医体质;分类;学术探讨中图分类号:R2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392(2003)06-0001-03收稿日期:2003-07-0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No.30271563);国家“十五”及“211”重点项目建设课题作者简介:龚海洋(1965-),男,理学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医药基础研究工作。人类体质分类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当今中医体质分类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中医体质学说进一步深入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自秦汉时期内经的阴阳五行体质分类法至现代匡调元的六分法1和王琦的七分法2等,各种各样的中医体质分类将近六十种,但迄今为止,除匡、王分类法影响较大外,其它分类方法尚未能够得到学术界的认同3。为此,对中医体质分类的历史源流、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进一步发展的前景,进行了简要的探讨,以期投石问路,抛砖引玉。1中医体质分类的历史源流1.1古代中医体质分类中医体质分类最早见于秦汉时期的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对不同的体质现象进行归纳分类,将其划分为木、火、土、金、水五个主型,每个主型再划分为五个亚型,共划分出二十五种体质类型。灵枢通天以阴阳含量的多少不同为分类方法,划分出多阴而无阳的太阴之人、多阴而少阳的少阴之人、多阳而无阴的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的少阳之人以及阴阳之气和的阴阳和平之人五种体质类型。灵枢逆顺肥瘦根据身体的形态不同将体质划分为肥人、瘦人、肥瘦适中之人及壮士。灵枢卫气失常又将肥壮体型划分为膏型、脂型和肉型三种体质类型。灵枢寿夭刚柔将体质划分为刚、柔类型。素问血气形志也将体质按形志苦乐进行分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从临床病理认识出发,认为体质可以通过脉证、治法、方药测知,将体质分为平人、强人、羸人、盛人、瘦人、老小、虚弱家、亡血家、汗家、中寒家、淋家、湿家、酒家等多种类型4。明清医家大多从临床需要出发对中医体质进行分类2。张景岳以脏气的强弱和禀赋的阴阳为分类法将体质划分为阴脏、阳脏和平脏三型。朱丹溪格致余论明确提出痰湿体质,即“肥白人多痰”。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将体质划分为阴、阳两型。章虚谷的医门棒喝将体质划分为阳旺阴虚、阴阳俱盛、阴盛阳虚和阴阳两弱四种类型。吴达的医学求是以饮食结构的不同,将体质划分为膏梁之体与藜藿之体。周学海的读医随笔以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生活条件的不同,将体质划分为富贵之人与贫贱之人。此外,明清时期也有将具有特定体质之人称为瘦人、阳虚之人、酒客等的记载5,如吴鞠通就有“阳气素虚之体质”、“中焦阳气素虚之人”的论述。1.2现代中医体质分类现代体质分类不似古代条理清楚、纲目分明,其分类方法大多因分类者对体质所持的认知程度及观察角度的不同而不同。按正式发表时间的先后,有如下多种体质分类:匡氏1(1978年)以阴阳、气血、痰湿的生理、病理特征将体质划分为正常质、晦涩质、腻滞质、燥红质、迟冷质、倦白光质。王氏等2(1978年)根据中医理论的论述及临床体质调研,将体质划分为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母氏6(1983年)将个体病质划分为无力质(气虚)、苍白质(血虚)、粘液质(痰湿)、紫滞质(瘀血)、迟弱质(阳虚)、1中医药学报2003年第31卷第6期盗热质(阴虚)、冷激质(阴盛)、奋力质(阳盛)、结障质(气滞)。田氏7(1983年)根据脏腑经络和阴阳气血津液的盛衰虚实,结合临床不同体质发病表现证候,将体质划分为阴虚型、阴寒型、阳虚型、阳热型、气虚型、气滞型、血虚型、血瘀型、津亏型、痰湿型、动风型、蕴毒型。秦氏8(1984年)结合临床,将体质划分为正常质、阴虚质(燥红质)、阳虚质(迟冷质)、痰湿质(腻滞质)、气虚质(倦白光质)、湿热质(腻滞质)、瘀血质(晦涩质)。王氏9(1984年)将阴阳五脏作为体质分类的提纲,进行了阴阳分型法和五脏分型法:其阴阳分型法将体质划分为阳性体质、阴性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五脏分型法将体质划分为心虚体质、肝旺体质、脾虚体质、肺虚体质、肾虚体质。庞氏10(1985年)根据中医文献及眼科疾病的临床实践,将体质划分为正常质、实热质、气滞血瘀质、痰湿质、虚寒体质、气血两虚质、阴虚质。何氏11(1986年)等根据临床观察的结果,将体质划分为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阴阳两虚质、痰湿质、瘀滞质。胡氏12(1987年)通过对194例健康青年大学新生的调查,从生理角度将体质划分为协调型、功能偏亢型、功能偏弱型、偏亢与偏弱兼挟型。陈氏等13(1988年)通过研究妇女经胎产带的生理病理特点,将其体质划分为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肾虚质、气血虚弱质、痰湿质、瘀滞质。朱氏14(1989年)结合儿科临床实际,将体质划分为正常质、痰湿质、气虚质、内热质、气阴两虚质。皇氏15(1993年)通过小儿体质的调查,将体质划分为正常型、脾胃虚弱型、肾气不足型、肝肾不足型、血虚型。王氏16(1995年)观察初生儿,将其体质划分为正常质、脾禀不足质、肝禀不足质、肺禀不足质、心禀不足质、肾禀不足质、胎热质。苏氏等17(1996年)通过小儿体质的调查,将体质划分为均衡质、脾肺质、脾肾质。李氏18(1996年)观察足月健康新生儿,将其体质划分为阳盛质、阴盛质及阴阳平和质,其中阴阳平和质占78.6%。何氏等3(1996年)根据临床调研聚类分析的结果,又将体质划分为强壮型、虚弱型、偏寒型、偏热型、偏湿型、瘀迟型。温氏等19(1998年)通过小儿体质的调查,将体质划分为阴阳平和型、滞热型、脾胃气虚型、脾胃阴虚型、脾胃气阴两虚型。陈氏20(1998年)结合临床,将体质划分为正常质、阴虚燥红质、阳虚迟冷质、痰湿腻滞质、气血两虚质、倦怠质、阳盛质。牛氏21(2001年)临床研究单纯性肥胖患者的体质,将其体质划分为失调质、协调质、紧张质、虚弱质四个主型,其失调质又分为郁滞质、内热质、肝郁质、痰湿质、瘀阻质,虚弱质又分为阳虚质、气虚质、精亏质、津亏质、肺虚质、脾虚质、心血虚质等亚型。通过879例体质调查,聚类分析,结果发现单纯性肥胖患者的体质主要为郁滞质、内热质、气虚质、阳虚质、精亏质。2中医体质分类存在的问题2.1各依所据,难成体系相当一部分体质类型的划分,系各家根据个人经验推测而成,或自拟一些标准作一些调研,实际上此类研究方法的结果早已包含于研究前提之中,如此富有个人经验色彩或先验论而衍生出来的体质分型显然不能得到广泛认同5,而且很容易令人莫衷一是、难以取舍。近几年出版的王氏22、李氏23、何氏24主编的三种版本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以及鲁氏25主编的中医各家学说教材,也因编者对上述各种体质类型的认识差异较大,因此教材中体质类型的论述也有较大的不同。王氏22认为中医体质学说属于中医藏象学的范畴,中医体质应包括气质,应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来确定人群中不同个体的体质差异性,认为各种分类方法应相互参照,其教材中较为全面地将体质按阴阳分类法、五行分类法、脏腑分类法、气血津液分类法、体态分类法以及性情分类法进行归纳分类。李氏23认为,人体的形态结构、脏腑功能、阴阳气血以及生存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与特殊性,是中医学对人类体质差异进行分类的理论与方法学基础,认为正常体质也可以分为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和偏阴质,并且未提及病理体质。何氏24将体质划分为生理性体质与心理性气质两部分,前者可分为正常质、形壮亢奋质、身萎疲乏质、身热虚亢质、形寒迟呆质、形胖湿腻质、痰湿燥红质、晦暗瘀滞质;后者则将勇却、刚柔、形志苦乐及五行态人等纳入其中。鲁氏25也将体质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其生理性体质差不多涵括了秦汉时期内经的体质分型,如肥、瘦、膏、脂、肉、常人以及阴阳二十五型人等;其病理性体质列举了阳虚质、阴虚质、气滞质、痰浊质、血瘀质等,并提示有待完善,彰显编者治学严谨。2.2体质分类,与证相兼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方法明显存在着体质与内涵证相兼的现象,部分体质类型的命名方式与证的名称相似,如阴虚证与阴虚质、阳虚证与阳虚质、气虚证与气虚质、痰湿证与痰湿质、湿热证与湿热质等,容易引起理解上的困难和混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如痰湿体质包括:腹部肥满松软,面色淡黄,胸闷,身重困倦,目巢微浮,下肢浮肿,口粘,痰白,舌胖,苔白腻,脉滑;而诊断学的痰湿证也见26:咯痰量多粘稠,易咯,肢体困重,胸脘痞闷,食少口腻,苔白腻,脉濡缓或滑。再如阴虚体质包括:形丰肤白,面色不华,精神萎靡,毛发易落,肌腠疏松,形寒惧冷,喜食热饮,纳少便溏,舌胖齿痕,脉细缓弱;而诊断学的阳虚证也见26:畏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面白,舌淡胖,脉沉迟无力。是体质与宿疾合2ACMP.December,2003,Vol.31,No.6一,还是体质学说过于沿用了中医的藏象及气血津液等理论?显而易见,是难以命名的体质类型因袭了传统的中医术语来解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对体质的概念认识的差异,也有侧重于临床的不同方面,但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各自对于中医体质的定义理解差异而造成的。无论如何,诸如此类事实上导致体质与证难以区分的体质分类方法,值得商榷。2.3调研分析,结论各异近年来,应用流行病学调研的方法研究中医体质分类的报道日益增多。如何氏等11根据临床调研观察的结果,将体质划分为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阴阳两虚质、痰湿质、瘀滞质。何氏等3根据临床调研聚类分析的结果,又将体质划分为强壮型、虚弱型、偏寒型、偏热型、偏湿型、瘀迟型。再如对儿童体质的分类,王氏16观察120例初生儿,将其体质划分为正常质、脾禀不足质、肝禀不足质、肺禀不足质、心禀不足质、肾禀不足质、胎热质。苏氏17等通过1061例37岁小儿体质的调查,将体质划分为均衡质、脾肺质、脾肾质。温氏19等通过2030名2.57岁小儿体质的调查,将体质划分为阴阳平和型、滞热型、脾胃气虚型、脾胃阴虚型、脾胃气阴两虚型。皇氏15通过732例312岁小儿体质的调查,将体质划分为正常型、脾胃虚弱型、肾气不足型、肝肾不足型、血虚型。由上述事例不难发现,不同的人进行调研产生不同体质分类的结果。即使同一个人进行的两次调研,结果也不一样,与其所编著的教材中罗列的体质类型也不尽相同24。诚然,流行病学调研对于研究中医体质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每一次调研结果都给人以新的信息,丰富了中医体质医学的研究内容,但如果指望流行病学调研可以解决中医体质分类问题,显然不行。3中医体质分类前景展望3.1理清纲目,求同存异中医体质医学是近年来的新兴学科之一,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是其具有生命力和凝聚力的表现。中医体质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精确地反映人群中不同个体的体质差异,并能体现体质的普遍性、复杂性、全面性、连续性和精确性,企望仅用一种分类法涵盖所有体质分类是不现实的。从内经至当代,现有的中医体质分类方法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尽管其存在或多或少的遗憾及不足,但它为今后中医体质分类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奠定了良好基础。事实上,人类体质类型的分布是相对恒定的,需要调整的仅仅是对体质的理解和命名方式所存在的差异,就现有的一些具体的体质命名而言,不同学者之间虽然命名不同,但所指的内容差异不大,如痰湿性、痰湿质、腻滞质、痰湿腻滞质等,从技术上看,进一步统一规范难度不大。王氏22对阴阳五行、脏腑、气血津液、体态及性情分类法比较全面地进行整理,使中医体质分类方法纲目清晰,基本兼顾和细化了现有各种分类方法,基本构建了现代意义上的中医体质分类框架,对未来中医体质分类和发展将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3.2有所侧重,有所淡化中医体质学说作为中医学基础理论之一,来源于临床,其最终目的也是要服务临床,有大量临床医学工作者的参与,中医体质医学才能得到快速、稳定的发展。中医体质分类需要注意的一大重点是要在体质内涵上尽量区别于中医的证,尽可能淡化与证重叠的内容。证对于机体与疾病相关的病理生理变化已有较完整的概括,有其自身相对独立、较为成熟的体系。即便将来标准化或规范化的中医体质分型的部分类型最终还是与证相似,但是毫无疑问中医体质真正的特色还将是那些与证不同的部分,如个体禀赋和形体结构的差异性、对疾病的易感性、发病的倾向性以及心身统一性等,它们是中医体质的重要构成要素,同时也是中医体质分类的主要物质基础,理当得到重点关注,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发掘,这有利于拓宽个体化医学诊疗模式,有利于丰富心身医学的学术内涵,有利于提升中医体质学的学术地位和学术价值。参考文献:1匡调元.体质病理学研究J.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78,1(2):3-17.2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1995.70-71.3何裕民,王莉,石风亭,等.体质的聚类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5):7-9.4戴永生.试析张仲景对体质的分类意义J.辽宁中医杂志,1995,22(5):196-198.5刘国强.温病体质学说概论J.陕西中医,1986,7(1):1-3.6母国成.中医体质学说及其异化J.新中医,1983,(9):1-7.7田代华,吕明伟.论体质与证候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3,7(1):7-11.8秦德平.浅谈气质及其辨证施治的关系J.广西中医药,1984,7(2):4-7.9王大鹏.浅谈中医体质学说及其临床意义J.云南中医药,1984,5(6):10-12.10庞万敏.眼病体质刍议J.辽宁中医杂志,1985,9(7):13-15.11何裕民,高钦颖,严清,等.从体质调研结果探讨因时因地制宜治则J.中医杂志,1986,27(5):47-50.12胡文俊.体质分型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7,(2):9-11.13陈惠珍.妇女体质分型及临床意义J.广西中医药,1988,11(1):15-17.14朱锦善.小儿体质类型及其临床意义J.新中医,1989,21(5):6-8.15皇浦燕.小儿体质初探-732例调查小结J.浙江中医杂志,1993,34(4):232-235.3中医药学报2003年第31卷第6期16王明明.初生儿体质类型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1995,22(7):293-294.17苏树蓉,钟柏林,黎欣.1061例小儿体质调查及体质分型的研究J.中医杂志,1996,37(10):613-616.18李燕.225例夏季出生足月健康新生儿体质分型观察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6,6(1):20-22.19温振英,郑军.小儿体质调查及体质分型研究与辨证论治J.中医杂志,1998,39(6):362-363.20陈云翠.试论小儿体质与饮食调养J.四川中医,1998,16(7):9-10.21牛宝玉.单纯肥胖症患者体质研究J.国医论坛,2001,16(1):21-24.22王新华.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10-444.23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3-187.24何裕民,刘文龙.新编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113-127.25鲁兆麟,陈大舜.中医各家学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203-212.26GB/T16751.2-199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从“信息竞争”的角度探讨闸控学说及针灸治疗内脏疾病近期疗效的原理朱晓平(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405)摘要:以信息竞争的原理探讨针灸研究中的闸控学说,并用于阐释针刺治疗内脏疾病近期疗效的机理,为针灸的现代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关键词:信息;闸门控制;机理;针灸疗法;学术探讨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392(2003)06-0004-03收稿日期:2003-05-27作者简介:朱晓平(1977-),男,硕士,住院医师,主要从事针灸临床与研究工作。闸控学说虽仍存争议,但依然是解释针刺镇痛的学说之一。其从信息学角度探讨针灸治疗内脏疾病的机理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意义。1以“信息分级、竞争”的思维理解“闸控学说”1.1“分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