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复习认识的本质及规律.doc.doc_第1页
考研政治复习认识的本质及规律.doc.doc_第2页
考研政治复习认识的本质及规律.doc.doc_第3页
考研政治复习认识的本质及规律.doc.doc_第4页
考研政治复习认识的本质及规律.doc.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网/考研网/为考生提供您所需要的考研复习备考资料考研政治复习资料/zhengzhifuxizhidao0/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能动反映(一)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人的认识是怎样发生的,也就是人的认识能力是怎样来的?这是认识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认识的发生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哲学着重从劳动实践出发考察认识的发生,认为劳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了决定作用。首先,劳动实践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其次,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脑的发展,并通过这种活动在人脑中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图式,形成了人的认识能力;再次,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的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所以人的认识能力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二)认识的本质与结构对认识的本质问题,以往的不同哲学派别有着不同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以往哲学的合理思想,以实践为基础,从正确处理实践与认识、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中界定认识的本质。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2对认识的本质的规定的理解: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认识既不是“生而知之”、主观自生,也不是直接来源于客体,而是通过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其次,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或摹写,即认识是以客体为原型的,认识一定含有反映或摹写客体的内容。第三,认识对客体的反映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包括一定的选择性、重构性,而不是简单的、直接的摹写。3认识的结构: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构性,其基本结构都是由主体、客体和中介所构成的,都是主体借助中介作用于客体,表现为主体和客体按一定方式实现的相互作用。认识主体是指从事社会实践和进行认识的人;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人的认识活动,被主体的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对象;认识中介是各种形式的认识工具、手段及其操作程序和方法。(三)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既有客体对主体的作用,更有主体对客体的作用。主体是具有复杂结构和进行活动的社会性的人,它在反映客体的过程中,必然会动用其内部结构的所有功能,对所反映对象的内容进行选择、整理、改造、解释、猜想等等。因此人的认识不仅能对客观对象进行直观的摹写,而且能对客观对象作出抽象和概括的反映;不仅能反映事物当下的样子,而且能反映它由于人的改造活动而可能成为的样子。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并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这就是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在人类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实践和认识是密切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既没有离开认识的实践,也没有离开实践的考研网/认识,人们只是在思维领域把它们分开,现实中是分不开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因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毛泽东说:“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一)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一,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第二,认识形成的可能性与现实性都是由实践提供和决定的。第三,正确理解认识源于实践要注意以下两方面的关系:首先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源和流的关系);其次是社会实践与生理素质的关系,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为认识提供新课题(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实践不断增强人们的认识能力(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在实践中产生的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一切真知都是源于实践,都是从直接经验中发源的,但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人不需要也不可能事事都亲自参加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多数知识属于间接经验的东西,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间接经验由直接经验转化而来。就知识的总体而言或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是源于实践。毛泽东说:“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个人知识的大多数是间接经验,因此就个人而言既要重视参加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检验和丰富间接经验,又要重视向书本和他人学习,获得间接经验,使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互促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个人的知识。(二)认识反作用于实践1这是由实践的本性决定的,实践是能动的、受意识支配的,这决定实践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2这是由认识的特性决定的,认识的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3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基本的有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能使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促进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二是落后的、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甚至破坏的作用,阻碍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4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还表现在许多方面: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规律去从事实践活动;对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实践活动并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使主体依据自我认识(对主体自身的认识)自觉进行实践活动以适应主体改造客体的需要。5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首先,科学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考研网/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实践活动的进程;其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再次,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正如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1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它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认识,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初级阶段。(2)理性认识:它是在人们感性认识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主要形式,另有理论、假说等,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从现象上看超脱了对象,但从实质内容上看则是更深刻,更完整地反映了对象。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低级和高级的关系(1)两者的对立:含义、特点、形式、地位不同,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2)两者的统一: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或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因为认识的真正任务是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再次,两者是相互渗透的。感性认识包含理性认识,这是因为感性认识要用概念等理性认识的形式来表达和在理性认识参与下进行。理性认识含有感性认识,这是因为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就是说它要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并以语言这种具有一定声响或文字的感性形式来表达。感性认识是否丰富影响对事物理解的深度。第四,两者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3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1)要有丰富的感性材料。“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选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2)要经过辩证思维的加工。“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的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1)在理论上批判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它不依赖于感性认识。“经验论”则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只有感性认识才是可靠的,不必上升到理性认识。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分。(2)在实际工作中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教条主义者夸大书本作用,轻视感性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化的教条,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者片面夸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这两种主观主义的错误既是唯心主义又是形而上学。(二)从认识到实践1认识的真正任务是达到理性认识毛泽东指出:“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考研网/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达到理论的认识。重复地说,理论的认识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是因为感性的认识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理论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就是说,感性认识解决的是现象问题,理性认识解决的是本质问题。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认识的需要和要求,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修正、丰富和发展。(2实践的需要和要求,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3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1)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应当或尽可能是正确的。(2)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3)要将理性认识同关于人的需要、利益的价值认识相结合,并具体化为实践观念即指导实践的计划、方案、措施等。(4)理论回到实践中,必须为群众所掌握。(5)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4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1)含义:理性因素是指认识的和逻辑的因素,包括主体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非认识、非逻辑的因素,如情感、意志、幻想、灵感等。(2)作用:理性因素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起主要的、主导的作用,因为人是一种有理性的社会动物。它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指导作用、以科学理论对现象做系统说明的解释作用、以科学理论为依据的预见作用。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发动与停止、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认识运动的飞跃上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动力作用。人总是在一定情感、意志影响下从事实践活动的,积极的情感情绪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对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量。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意志对人的认识的进行也是一种重要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第二,诱导作用。它是指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会使人产生种种想象和幻想,而想象和幻想是科学创造中极可贵的品质。第三,激发作用。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激发下会导致直觉和灵感,激发人的创造力,它是一种重要的认识能力。(3)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相互补充,共同促成认识的发展。非理性因素必须以一定的理性因素为基础;认识运动是理性的、逻辑的循序渐进过程和非理性的、非逻辑的跳跃上升过程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但反对非理性主义。(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1)含义:认识运动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不断反复的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以达到预期的结果为标志,才算完成。(2)理由:一是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是指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人们的认识也受到一定条件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二是认识要考研网/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包括认识主体的精神肉体状态和能力(如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等方面)、努力程度的限制。2认识运动的无限性(1)含义:认识运动是无限发展、没有终点的。(2)理由:作为实践和认识的对象的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实践是无限的,主体认识能力的提高是无限的,因而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对象)的认识也是无限的。人类的认识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3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含义:是指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静止的、抽象的看待二者的统一。(2)理由: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其发展过程的无限性,人的认识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正如毛泽东总结的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