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述评_第1页
2005 年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述评_第2页
2005 年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述评_第3页
2005 年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述评_第4页
2005 年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述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005年中国 近代 经济史研究述评 郑起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 摘要: 2005 年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国家对经济的作用受到重视;二、产权制度的探讨继续深入;三、企业管理研究成为热点;四、经济学方法得到广泛应用。文章对此进行了全面阐述。 关键词: 国家 ; 经济 ; 产权制度 ; 企业 管理 ; 经济学方法 2005 年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呈现出向理论纵深发展的态势。在实证的基础上,许多新的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采用,对推动这一学科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同时,计量方法的 运用,使人们对近代经济史的诸多问题加深了认识。尤其近年来,随着新制度主义在西方的兴起,新制度经济学和新经济社会学开始成为经济史的前沿理论。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 国家对经济的作用受到重视 在国家权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和新制度经济学 都 肯定了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 的巨大反作用。宋美云认为,国家对经济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经济法规来实现的。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完善的法规,政府就不能有效地管理社会经济,也无法保证工商业的正常发展。20 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清政府为推行“新政”,发展近代工商业,开始制定并颁发了 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经济法规。后来的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在其基础上也陆续出台了许多相关的经济政策。这些举措,不仅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也对工商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文章通过以近代天津企业发展为中心的考察,说明清末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颁布的各类经济法规既促进了企业的兴起和发展,又对企业也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因此,经济法规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政府维护其国家政权和经济秩序不可缺少的工具 1。 张忠民、朱婷则重点考察了国民政府抗战前的国有经济政策,认为,从 1927 年至 1937年,国民政府国有 经济政策的实施,一方面终于开始形成了国民政府最初的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但是另一方面,在这些国有企业中,相当部分还是接收于前届政府,而由国民政府凭借自身力量新建的国有企业数量还极少,从而反映出战前国民政府经营国有事业的力量还较为有限。此外,在国有经济的建设和管理中,机构繁复、政出多门,权力不集中而导致财力、物力分散,反而削弱了国有经济的建设速度和国有企业的经营能力。然而尽管如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1927 年至 1937 年国民政府国有经济政策的实施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它们从各方面推动国营工矿事业的努力与尝试,为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国有经济政策的执行与实 作者简介: 郑起东( 1947 ),男,湖北秭归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研究。 2 施,以及国有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和历史前提 2。 诺思指出,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当国家权力的作用符合经济发展的方向时,它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当国家权力的作用偏离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时,它会给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损害。张燕萍以实证研究再次证明了这一原理。她认为,抗战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 义的侵略,中国经济最发达的沿江沿海地区沦陷,原本脆弱的国民经济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国民政府退守西部,以西部地区为依托,继续抗战。此间,国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西部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了西部地区工业的发展。西部工业的发展不仅有力地支持了抗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原有的不合理的工业生产力布局和工业内部结构,对中国工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国民政府的工业政策促进了国营工业的发展,对民营工业发展产生了双重的影响。工业统制政策作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非常措施,在战争前期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情况的变化, 工业统制政策产生了严重的弊端,特别是在 1942 年后,大后方的物资严重匮乏,国民政府的物资统制使工业生产所需原料更加紧张,甚至统制机关的工作人员及其家属也乘机囤积居奇,造成物资缺乏,物价飞涨。工业统制的弊端与国民政府吏治腐败纠缠在一起,加剧了抗战后期工业生产的危机。由于国民政府试图挽救工业生产危机的努力最后失败,西部工业不可挽回地走向衰落 3。 本年度对国民政府时期农村合作运动的研究也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国家悖论”,即国家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同时又是人为造成经济衰退的根源做了诠释。汪效泗指出,安徽省是民国时期农 村合作运动先进省份之一。这一救助农村的社会经济形式是适应当时农村的严峻形势而出现的,政府当局对运动进行了主动和积极的引导,使之在缓和乡村危机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抗日战争中,合作运动作为战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在农村地区进行抗战动员,支援前线作战做出了重要贡献。总之,农村合作运动在安徽盛行 20 年,遍及全省 60 余县,在发展农村经济,整合农村社会,更新农民观念诸方面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是安徽农业近代化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4。 魏本权则认为,综观目前学界对合作运动的研究,可以发现基本沿着三个路径进行。其一,借鉴国家 社会关系,认为合作运动体现了国家政权建设中的政府行为与意志,并进而探讨作为强制力量进入乡村的合作运动所引起的乡村社会变动与内在困境。其二,探讨合作运动与乡村社会的现代化及其困境。合作运动作为国民政府“有计划的社会变迁”举措,推进农村社会经济、金融,以及农民生活的变化,但是社会现实环境的制约使其无法成为乡村社会现代化的有效动力。其三,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考察合作社组织变迁的历史过程,分析组织变迁的绩效及其存在的主要制度缺陷。 魏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民国江西农村合作运动从合作走向合作化的历史进程,并从 合作化的视角探讨合作运动中的国家 基层社会关系,指出 20 世纪上半叶的江西农村合作运动已经具有农村合作化运动的特征。这一方面体现了江西省府推进合作事业的广度和力度,将合作运动视为农村近代化的重要推动力;另一方面,合作化体现了国家强制制度安排对乡村社会的全面渗透与控制,国家力图实现整个乡村社会的合作化。可以说,合作运动中存在的问题实际上就根源于合作化,正是合作化导致社会经济领域中国家 基层社会关系的扭曲和错位。在 1940 年代,国民政府和江西省政当局转而发展乡镇合作组织,偏离了合作运动发展的既定轨道,而走向了 农村的全面合作化。依靠乡村基层政权组织,乡镇合作社全面建立,多数民众被强行编入合作社。这样,合作运动完全失去了其应有的经济功能,国家对农村社会经济资源的利用和重整,变成肆意的践踏和干涉。因此,国民政府和省政当局主导之下的合作化运动必然走向了民众需求的反面 5。可见,诺思的国家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是有相似之处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论述政治权力时早就有过类似的思想:“在政治权力对社会独立起来并且从公仆变为主人以后,它可以朝两个方向起作用,或者按 3 照合乎规律的经济发展的精神和方向去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它和经济发展之 间就没有任何冲突,经济发展就加速了。或者违反经济发展而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除去少数例外,它照例总是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下陷入崩溃。” 6 二、 产权制度探讨继续深入 根据制度变迁理论,制度绩效取决于交易费用,而交易费用的基础又是产权制度。在旧中国,最重要的产权制度是土地产权制度。一个世纪以来的农民与国家的矛盾和冲突都是集中在土地产权问题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国家与农民关系紧张与否,在相当程度上也取决于能否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及合理界定和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7。杨光斌从诺思的“国家悖论”出发,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土地产权制度安排及其后果进行分析,认为,南京国民政府两次土地改革政策均告失败,最终导致南京国民政府雪崩或失败,其原因一方面印证了诺思的“国家悖论”即统治者租金最大化与社会产出最大化之间的内在冲突,另一方面也反映统治者内部的结构性利益冲突使社会产出最大化的政策不能实现,由此导致整体性统治租金的耗散。作者提出,可以对诺思的国家理论作简单修正:统治者租金最大化的阻力不仅来自社会产出最大化,还可能来自统治阶层内部,统治阶层内部的利益冲突不仅难以实现社会产出的最大化,也直接消耗统治租金 8。以上研究不仅给人们历史的借鉴 ,也为现实改革提供参考;不仅从一个侧面揭示我国土地、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复杂关系,也进一步深化了产权理论与国家理论的研究。 赵津则通过对沿海沿江十几座城市的实地考察,总结了近代房地产之所以能够迅速实现商品化的前提条件。他指出,从清政府一直到民国政府,所确认的不动产产权主要是土地产权,所发给的产权证也只有土地产权的证件,因此对于房屋产权,没有专门颁发的凭证。1847 年,一种全新的土地契证在上海诞生,即所谓“道契”。道契是中国官方为外国人在上海租界永租土地制作的一种特殊土地凭证,因为此证只有上海海关道有权制发,所以 俗称“道契”。道契依照了西方国家的立契方式,与中国传统地契相比,有如下进步:(一)采取科学测绘方法,附有精确图纸,四至明确,避免纠纷。(二)交割手续简单,避免了保甲、中证人等含混舞弊。(三)道契证件易于验证,切实可信,很难伪造。这些特点符合房地产市场的要求,大大便利了房地产流通,一时成为受到高度信任的土地凭证。于是道契很快就成了像金条一样受人欢迎的资产抵押物,能随时在银行抵押换钱,可在市场上畅行无阻地自由流通。当时的上海成为国内最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很大程度上是和道契的出现有关。道契出现的意义非同一般。它 标志着从传统土地契证到现代土地契证的一次飞跃。依照西方土地经济学市场学派的理论,产权明晰的土地凭证是土地市场有效运行的前提。道契的关键特征,就在于它的产权明晰并受到法律保护。由此引进了一整套从土地申报、测绘到注册等较为科学的地籍管理制度,使土地具备了作为商品进行交换的便利条件。此外,作者还论述了私有财产的法律保障、机动灵活的融资渠道、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等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这些条件的重要性不仅已被历史证实,而且对当代经济转型中房地产市场的培育具有借鉴意义 9。 知识产权制度是以国家法律形式赋予知识产 品所有者或创造者在一定期限内对知识产品排他的专有独占权,是产权制度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对近代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研究尽付阙如。张东刚、冯素杰试图对近代中国经济近代化过程中知识产权制度的效率与失灵进行分析,探究知识产权制度安排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辨析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模式。他们认为,从 19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开始了经济近代化。过渡型经济形态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近代中国呈现双重过渡: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和经济制度变迁。作为移植于西方的近代知识产权制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自主创新意识和知 识产权保 4 护意识,促进了技术进步和工商业的发展。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的不均衡、制度交易费用的昂贵、私有财产的保护不力、传统作法的延续、仿造与知识产权制度的抵触、移植性供给的被迫性和不彻底性、激励措施的失效及创新精神的轻视是导致知识产权制度失灵的原因 10。 马克思主义和新制度经济学都认为,一种意识形态(及其变革)如果与现实世界中的经济变革相一致(吻合),它就会促进经济发展。相反,若意识形态与现实经济变革不相容,则会阻碍经济发展。杜恂诚以往基本上是从正面的合理性来考察儒家伦理和中国近代企业制度的关系,而 2005 年,他发表了儒家伦理与中国近代企业制度。根据新的认识,从正反两方面对这个论题进行阐述。他认为,民营企业所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解决由道德背景所引发的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上涨问题。一个社会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旧秩序被打破、新秩序尚未建立或尚不完善的条件下,由道德背景很容易诱发各种交易成本上涨的事件。由道德背景诱发的交易成本上涨,既可以发生在企业内部,也可以发生在企业与企业之间。由于道德背景同交易成本紧密相关,民间商人在创办企业时,就会去寻找一种企业制度,在这种制度下,道德背景刺激交易成本上涨的 机会最小。人们找到了家族企业这种企业制度,而在这种企业制度形成的过程中,儒家伦理无疑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有两方面的涵义:第一,希望建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企业主要管理层模式。这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而缩小企业经营者圈子的措施;第二,把企业当作放大的家族,企业当家人也就成了这个大家族的家长。儒家伦理重视家族关系、氏族关系,而同乡观念则是家族氏族观念的放大或延伸,或者说同乡观念是家族观念在社会关系上的放大或二次投射。因而,同乡观念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家族观念和同乡观念奠定了买办制度和担保制度的部分基础,也就是说,儒家伦理在这两种企业相关制度的形成过程中是起了重要作用的。杜文还考察了儒家伦理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家族企业在缺少凝聚核心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分家析产的现象,许多家族企业二代而亡,就是因为分家析产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与美国相比,中国企业的发展水平还是相当低的,中国企业对职业经理人的需求还不是非常迫切。这除了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制约之外,家族企业和传统观念的负面影响也是很大的。另外,中国资本市场很不发达,企业公众化程度很低,企业很容易因家族因素而导致分裂。企业规模小,家族企业就很难实现向 经理人层级管理的转变 11。杜文说明了并非每一种意识形态在所有的时空都能促进经济增长,而是此时此地可能起促进作用,彼时彼地可能起阻碍作用。这对我们深刻理解儒家伦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一定启迪。 艾科斯所提出的“准企业”( quasi-firm)理论指出,在经济生活中存在着某种以关系网络为基础的经济组织方式,尽管处于这种经济组织中的经济活动者并没有构成结合紧密的企业,但彼此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仍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就像一家“准企业”一样。白小虎考察了历史上浙江义乌盛行的“鸡毛换糖” 一种特殊的物物交换活动,如何从农副业活 动演变成有组织、专业化的商业活动。文章借用马克思的资本概念补充杨小凯的专业划分的分析框架,旨在说明“敲糖帮”所反映的分工演变及其组织创新。文章指出,敲糖生意发展到一定程度,具有相当规模的时候,做生意的方式在悄悄发生变化,许多人不再单独从事小商品交换,而是在组织的安排下,从事某一种特定的活动。敲糖帮的组织形式,有严密的等级组织,有完善的配货、食宿服务,有充足的资本支撑,活动范围相当广泛。以义乌为起点,从乾隆年间起,敲糖生意遍布长江中下游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多省,在敲糖帮内部维持这一分工组织,不仅需要 有一套非正规的权威制度,而且还有一套特别的产权制度。敲糖帮不是一般的帮会组织,它并不限制成员的人身自由,也不灌输某种忠诚之类的信念,它更多的是一个准企业,用产权制度来约束成员的分离行为。文章特别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结束,义乌的敲糖生意就掀起了高潮,说明在一定的产权制度下,只要有起码的资本条件,就能产生专业化分工结构的演进,义乌小商品市场 20 年的发展,专业化分工的结 5 构和形态的变迁也离不开这一规律 12。 三、 企业管理研究成为热点 企业管理是人们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而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过程。研究 近代中国的企业管理对当前的现实管理有借鉴意义。孔祥毅、张亚兰提出高效执行力是企业最重要的竞争力之一的观点。文章以山西票号为案例,评价了其经营战略与制度的执行情况,分析了其高效执行力来自动力机制与训育机制,认为,由于票号建立了一套有效执行力的动力机制,即经理责任制、人力资本股制、薪酬福利社保制、宗法和担保制等,使得以票号大掌柜为首的决策层和总分支机构管理层以及员工,能够踏实地贯彻执行经营者的战略思路、方针政策和方案计划。由于票号有一套严格的养成训育机制,即学徒制,使得票号的决策层和管理层以及员工具备了较强的管 理、业务操作能力和完成任务的能力,从而能够把经营者的意图和规划化为现实的执行效果。票号的这一套动力机制和训育机制的长期坚持和有效运行,形成了票号特有的执行文化,这是票号成功经营的最基本的经验 13。 晚清时期,人们通过对西方企业管理活动的考察,反思了各类新式企业实践活动中的诸多管理弊病,认识到要发展新式企业,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进行企业经营方式上的市场化、商业化的改革。除此之外,晚清人士还提出了许多改善企业内部管理的主张,这些改革建议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诸如人事管理、财产物资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市场营销与资金管理等。严亚明对此进行了梳理。如曾任职于山东机器局并出洋考察过欧洲诸国的钟天纬,针对官办企业的管理,提出,要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由华人逐步取代洋匠的位置,改变企业完全依赖洋匠的局面。他的建议切中洋务企业的弊端,具有相当程度的可操作性。郑观应亲身参与了洋务股份制企业的管理实践活动,着重指出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决定着企业的存亡兴衰,应该学习西方国家企业的成功经验。他十分重视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使用问题,认为要通过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科举制度来造就技术人才。在当时人才缺乏、科技落后的情况下,他主张引进国外技术人 才,了解国外技术发展的水平,考察技术人才的实际技能和成就。张謇在兴办近代企业的实践中,对企业人才的考察和选用也深有体会,在企业人事安排中主张根据管理职位确定权责,这种将职、权、责联为一体的制度安排,无疑有利于提高大生纱厂经营管理的效率,消除部门之间的扯皮现象。张謇还注意采取考核与奖惩的方式激励企业管理人员,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他主张考核奖惩要制度化、经常化,每月进行。他提出的奖惩办法有利于在企业管理中激励员工,提高管理效率。财产物资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晚清人士就此提出了一些建议,探讨了 加强企业财产物资管理、遏制侵吞企业财物等腐败行为的具体方法途径。郑观应认为,要健全监督机制,仿照西例,“董事由股东而举,非商务出身者不用”。他主张加强财务控制,建立健全严格的规章制度,并将财务状况定期公示。在企业成本费用管理方面,晚清人士作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钟天纬提出,如果能对官办军事企业实行承包经营,使其生产经营活动市场化,那么就会“风气大开,人才日出,工艺日益精进,不烦国家提倡矣。”他的建议实际是要将经济活动市场化原则引入官办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张謇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活动中,强调要加强成本核算。他要求 财计部门在材料采购、物资耗用、设备利用、工资费用、产品销售各个环节都要加强核算管理,努力降低成本费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还要求财计部门加强内部稽核,控制成本费用的开支范围。他在管理实践中还认识到企业财务预算的重要作用,指出,影响企业财务预算实现的因素主要是企业所处的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动,企业必须依据外界情况适时调整预算方案。企业经营管理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对市场的调查研究,通过各种方式宣传产品,扩大销售市场,这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张謇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实施了以上营销策略 ,在大生纱厂产品销售中采取各种方法努力拓展 6 市场,如采取“补盘”、“约价”的弹性价格策略,极力维持大生纱厂在纱滞价跌行情下的市场份额。但是,事实证明,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单纯从内部入手,其成效难免大打折扣。企业管理制度改革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法律环境,需要相应的社会配套改革提供支持。晚清时期新式企业管理实践缺乏深厚的积累,因此,人们对企业管理制度的探讨其深度和广度也就受到了限制,其思想主张的进一步发展有待于企业管理实践活动的拓进 14。 企业管理主要分为两种,即集权式管理和分权式管理。对于集团企业来说,由于经营规模日益扩大,产品日益多元化,地域分布日益广阔,使得集团管理的广度和深度日益加大,需要集团管理的专业化分工。张晓辉、孙利平考察了民国时期香港与内地华资联号企业的管理模式,认为,民国时期香港与内地华资联号企业由于跨不同性质的区域,企业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地理位置上相距甚远,管理更趋复杂,不少联号企业实行分权管理,将业务管理权下放到地区分支机构,使之与地方环境相适应,充分发挥自主性。联号企业分权式组织机构的特点是:企业分支机构的组织独立,分散经营;企业高层加强了决策、指导和监督作用;分权制下的联号企 业总部与各分支机构的沟通与协调;联号企业总部一分支机构分权管理。但在各自内部组织结构的设计上,企业通常采取集权制模式。从总体来看,分权式联号企业组织管理结构都强调了最高管理层对香港、内地两方联号机构的统筹兼顾和战略规划作用,以加强两地联号企业间的有机联系,使之成为一个系统的整体 15。文章所论的联号企业类似我们今天的集团企业,这是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也是中国企业的发展方向,对联号企业组织管理的研究对今天的集团企业仍有借鉴作用。 对国民政府的官办企业,贬之者多,褒之者少。莫子刚却通过对贵州企业公司的实证研究,认为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和国有资本实际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他指出,抗战爆发,以吴鼎昌为首的贵州省政府为了完成“开发贵州,建设西南”的历史使命,根据战时经济形势和贵州财政状况,创建了抗战时期我国第一家省营大型企业,即贵州企业公司,因其是国有资本起主要作用的股份制经济实体,对近代中国公司制度建设和贵州等西南省份的经济建设都发生过重要影响。该公司在投资办厂方面具有重调研、重引导、重工矿交通建设以及重时局需要和地方资源等特点。在经营方面的成功之处则表现为组织系统比较全面和严密,决策机制充满活力,生产经营分工合作,财 务制度健全有力以及重视延揽和培训人才,讲究员工福利等方面。贵州企业公司不仅在开发产品与技术,探测黔省地下资源,带动和促进贵州近代经济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其经营模式更是在全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作者总结了贵州企业公司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认为,( 1)在贫困落后如贵州的地区兴办企业,从事经济建设,中央政府的政治关注是关键。贵州企业公司是国民政府对贵州经济建设予以高度政治关注的具体化和落实。抗战时期,在这种关注下,资金、技术、设备乃至部分人才都迅速到位并得以妥善统筹安排,公司这朵企业奇葩随即绽开在贵州这块贫瘠 的土地上,贵州的经济建设也出现了非常繁荣的景象。而抗战结束后,随着这一政治关注的转移,公司之花无可奈何地走向枯萎,贵州经济也全面衰退。由此可见,无论是企业的成败,还是区域经济的兴衰,都离不开政府这只握有权柄和大量国有资本的“看得见的手”。也就是说,光靠市场“无形的手”来进行自由选择,在落后地区是难以尽快地办好企业和搞好经济建设的。( 2)在实行西部大开发的今天,如何把握机遇,根据省情,设计出适合落后地区发展的经济模式,如何采取措施,化外力为内力,培养市场因素,激活社会活力,并迅速地解决人力、物力、财力等困难, 如何培植大型企业,发挥它们的规模效益,集聚效益和龙头作用,并以其为强力增长极点,带动整个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等问题尤其显得重要,应着重考虑,优先解决。( 3)作为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和人民应该发挥自身的主观积极性,迎难而上,去掉传统的“等、靠、要”消极依赖思想,努力培养自身的“自生能力”和“再生能力”,发扬主人翁精神。惟有这样,才能最终真正建设好西部地区,并使之实行跨越式发展 16。 7 四、多种经济学方法得到广泛应用 本年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多种经济学方法的广泛应用。 首先是区域经济史研究方法进一步 深化。根据中地理论,经济发展常由核心地区向边缘地区扩散,因而需考察移民、拓殖、贸易、交通以及核心地区与边缘地区的相互作用和利益分配。根据增长极理论,由于种种条件导致在空间意义上的强劲增长极的优先发展,通过“点 轴发展”和“轴 网扩展”,促进大范围区域经济的发展。戴一峰考察了南中国海与近代东南地区社会经济变迁,认为,以往国内近代中外经济关系的研究基本上被定格在中西经济关系的框架内,一部近代中外经济关系史几乎成了中西经济关系史,近代中国与周邻亚洲地区(除日本外)的经济关系被很大程度地忽略了。作者强调指出,作 为本文研究对象的福建南部地区,既是中国东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南中国海地区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环南中国海的华人跨国网络的最初形态,是华商跨国贸易网络。步入近代,这一跨国贸易网络进入转型期,即从单一的贸易网络逐渐演化为一个由贸易、移民、金融、社会等多种网络交叉构成的复合网络。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维系这一跨国社会网络的是一种起源迁出地的血缘和地缘交织的社会纽带。这些经济组织就是借助同样的社会纽带,将自身网络化,并使其商业活动结构性地嵌入于华人跨国社会。这种以网络形态的整体性嵌入,即格兰诺维特所定义的 “结构性嵌入”。近代闽南地区社会经济变迁中与南中国海华人跨国网络关系最为密切的当属以华人跨国空间为基础的一个极其特殊的消费市场。这一消费市场包括:( 1)海外移民在侨居地的消费市场;( 2)海外移民及其家属亲戚在国内家乡的消费市场。这个消费市场对近代闽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甚大。正是在上述特殊市场的刺激下,近代闽南地区形成了与海外贸易相链接的内外贸市场网络。环南中国海华人跨国网络的存在,带动了闽南地区持续不断的流动人口。其发展还有力地促进了闽南地区,尤其是作为闽南地区金融中心的厦门金融业的发展。海外移民汇款中有 一部分流入闽南地区工商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等各经济部门,形成了海外移民投资,对近代闽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当然,环南中国海华人跨国网络的存在,也给近代闽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若干消极影响。这首先表现为闽南地区城市化进程的缓慢和规模的狭小;海外移民还将近代闽南城镇塑成典型的商业消费城市。因此,闽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步履蹒跚。该文的研究表明,近代闽南地区的有中国特色演进和环南中国海地区的历史演进是密切相关的。就该文集中考察的闽南地区社会经济变迁与环南中国海华人跨国网络而言 ,两者显然存在着互为因果的互动关系。闽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变迁牵动了南中国海华人跨国网络的一系列变化,并从一张华人跨国贸易网络,演化为一个由贸易、移民、金融、社会多种网络交叉构成的复合网络。华人跨国网络的变化,又影响、制约了闽南地区社会经济变迁的趋势和力度:近代闽南地区一方面出现了外向型近代工业、现代型金融业、繁荣的城市商业和航运业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组织与制度变迁;另一方面则由于城市发展动力后劲不足,城市化力度有限而无力进一步带动作为腹地的闽南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良性发展,并且使城市商业的繁荣失去坚实根基而变形 17。 核心与边缘区理论还揭示了中心发达区在推动相对落后的边缘区发展过程中,加速了自身发展,并拉大了与相对落后区的距离。姜新通过考察近代上海的经济辐射对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验证了这一理论。他指出,近代江苏南北两翼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构成了近代中国二元经济的典型,其重要原因便是在接受辐射方面存在差异。而近代江苏南北在接受经济辐射方面存在的差异也直接导致了苏南与苏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苏南拥有主导产业和经济功能较强的较大城市构成的接收极,因此接受辐射能力较强,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苏北则既无主导产业,又无较大城市,难 以有效地接受辐射,从而导致了经济的滞后。作者进一步指出,苏南和苏北在接受发达地区经济辐射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不仅仅由于“空间距离” 8 的“近”与“远”、更是因为产业结构的“优”与“劣”、城市功能的“强”与“弱”,以及由此形成的接收极的“有”与“无”。苏南培育产业结构优势,利用城市经济功能,建立接收极的宝贵经验;苏北分散投资,城市功能偏颇,无法形成接收极的深刻教训,对于今天江苏省加快苏北发展,全国大力开发西部地区,仍然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18 。 宏观经济学着眼于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分析。所以又称为总量经济分析或总体经济 分析;微观经济学则着眼于分析单个经济单位如厂商或消费者的经济活动,以及单个市场的经济现象等等。因个量或个体不能离开总量或总体而存在,故微观理论必然是宏观理论的基础;而生产从来就是社会的生产,所以宏观理论必然是微观理论的条件与前提。但是,长期以来,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方面,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并不令人满意。本年,陈勇勤在 1911-1937年中国经济与政府、企业、居民所构成的连环型互动关系上进行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尝试。他认为,一般来说,政府的经济行为多反映在宏观经济层面,企业的经济行为多反映在微观经济层面 ,政府和企业都是以“组织”这种形式存在,前者为管理组织,后者为生产组织,这属于群体系列;居民则通常以单元家庭的形式表现出来,相对应地要划归为个体系列,该系列的经济特性集中反映在消费上。于是政府 企业 居民所构成的三角关系,如果就各自存在的价值而言,又可以表述为管理 生产 消费这样的三角关系。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理当置于微观经济层面,管理以“力”作用在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上,并通过“协调”杠杆合理活动在宏观经济层面。对于与此相联系的那些关系,也许从微观经济层面分析更为恰当。在生产 消费关系产生的微观 链中,人口是供需结构的基数,价格是供需组合的纽带,围绕政府管理,存在着政府管理与消费之间关系产生的微观链、政府管 理与生产之间关系产生的微观链以及政府管理在生产 消费关系上产生的宏观链 19。尽管陈文的分析可能还不无可商之处,但无疑,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近代中国经济的思路。 比较研究法在我国早已习用于思想史、文化史,而在经济史中应用尚不够广泛。梁华考察了近代中日棉纺织厂在华的投资进度、选择投资时机的影响因素,以及投资方式等三个方面,认为, 1922 年以前,棉纺织业投资的格局是民族资本和外资共存共荣,此后出现了 民族资本被大规模挤出的局面。究其原因,市场环境只是一种外部因素,而内在因素则在于投资策略。他通过对近代棉纺织业的投资策略进行中日比较,结果发现,从投资进度来讲,华厂投资波动幅度大,波动周期短,而且扩张期短;从投资时机的影响因素看,政策变动以及抵货运动对华厂的投资具有直接的刺激作用;而从投资方式来讲,华厂较之日厂更加侧重的是新厂的设立,而对在原有基础上的扩张则明显不足。凡此种种因素都表明,整个近代时期,华厂投资较之日厂,投机性、盲目性和短视性都很突出。虽然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华厂在总体上的投资 策略与经营方式却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也就是为什么在 1922 年以前,会出现中外投资的共存共荣,而到了 1923 年以后民族资本就被日商大规模挤出的根本原因所在 20。 经济史的研究既可以采取纵向分析,也可以采取横向分析的方法。横向分析是对一定时期内(或时点上)一国国内不同地区或若干国家的经济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以说明各国(或地区)历史上的经济特色。而纵向分析是指按照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分析一国(或若干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以探求经济发展的历史规律性。希克斯显然是后者,他把世界经济史看成“是一个单一的过程 具有 一个可以认识的趋势(至少到目前为止)的过程”,这就是由习俗经济和命令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赵德馨根据希克斯的三阶段论,考察了 1842-1984年湖北省经济管理演变的轨迹,指出, 1842 年以后,湖北省经济管理体制经历了指令经济型 市场经济型计划经济(新指令经济)型新市场经济型的变迁过程。他认为,中国近代前经济实行以习俗经济为基础,以财政管理为中心,以指令性管理方法为特征的传统型经济管理体制。这种指令经济与习俗经济互补型的经济体制是向市场经济型转变的起点。 1842年至 1949 年,发生了新经济的产生与旧经济的蜕 变,在经济体制的这种演变过程中,经济 9 管理体制也由指令经济型向市场经济型转变。这种转变主要表现在管理机构、管理职能、管理方法三个方面。其中,民国时期,建设厅所执行的主要是经济综合管理职能,这已是一种市场经济下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