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坡地生态系统恢复过程植被群落的演变_第1页
红壤坡地生态系统恢复过程植被群落的演变_第2页
红壤坡地生态系统恢复过程植被群落的演变_第3页
红壤坡地生态系统恢复过程植被群落的演变_第4页
红壤坡地生态系统恢复过程植被群落的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环境 2008, 17(1): 327-333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KZCX3-SW-441) 作者简介: 胡 实 (1982 ),女,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环境与生态系统管理, 0731 4615223, *通讯作者 : 谢小立, 联系方式: 收稿日期: 2007-08-25 红壤坡地生态系统恢复过程植被群落 的 演变 胡实 1, 2, 谢小立 1*, 王凯荣 1,李裕元 1 1.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湖南 长沙 410125; 2. 青岛农业大学农业生态与环境健康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109;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 摘要: 应用样方调查方法, 对湘北红壤坡地有人为干扰和无人为干扰两种方式下植被恢复 情况 进行了初步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无人为干扰的坡地植被恢复在 11 年间经历了 缓慢恢 复和快速恢复两个阶段,不同坡位群落生物量稳步增长,正在逐步形成具有稳定群落结构的自 然生态系统;人为干扰坡地植被恢复缓慢,由于水土流失, 上坡位地下部生物量呈下降趋势 , 中坡位和下坡位地下部的生物量都大幅度的增加, 此外 人为干扰 使得 乔木类 植物 无法正常生长,从而不能形成具有明显垂直结构的稳定生态系统。 关键词: 红壤丘陵区;自然恢复;人为扰动; 中图分类号: Q9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175( 2008) 01-0327-07利用植被的自然恢复力封山育林是退化生态系统植被重建的重要方式之一,开展恢复与重建理论研究,选择适当的方式来重建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 的恢复重建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湘北红壤丘岗区,三面 环绕 洞庭湖,是南方红壤丘陵区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区,全区土地面积 34 970 km2,坡地地貌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 56.5%,其中以红壤缓坡( 6 15)地为主, 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作用下,这里的生态系统很容易发生退化,所以红壤丘陵坡地也是中国南方面积最大、垦殖指数最高、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 而水土的严重流失将导致本区的农业生产力加速下降, 因此加强该区红壤坡地退化生态系统生物 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功能恢复是该区面临的主要任务。 目前对红壤地区生态环境退化各项指 标已有较多的论述与研究 1-5,但针对该区 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 的恢复 这一生态学研究热点 6的论述 尚不多见 。 由于当地农民有在荒坡地割草喂牛和垫栏的习惯,严重的阻碍了坡地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的进程,所以本文以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红壤缓坡地无人为干扰下的自然恢复过程与有人为 干扰 (自然植被利用 )下的恢复过程为基础,研究该区退化缓坡地不同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特征及其生产力的变化,旨在通过这些工作,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坡地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的构建与管理提供依据和实践范例 。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基本概况 试验在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定位观测试验场的径流观测场进行。试验区位于湖南省桃源县漳江镇宝洞峪村( 11127E, 2855N),年均气温 16.5 ,多年平均降雨量 1 440 mm, 土壤类型为第四纪红土发育的红壤。 1995 年秋在场内建设标准径流观测场(简称径流场),径流场坡度为811,投影面积 1 hm2。在径流场模拟 8 个南方典型利用模式,建成 8 个小区,每个小区投影面积1 000 m2, 即 20 m50 m。于 1995 2006 年 , 选取恢复径流小区与退化径流小区为研究对象,恢 复区自 1995 年清除地表植被之后就停止人为干预,使植被自然恢复,退化区每年 5 月和 11 月将地 表植物砍光并移出试验区,模拟南方农民习惯每年 4 5月在坡地割草喂牛, 10 11 月割草垫栏, 然后让坡地植被自然恢复的利用模式。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2.1 植被调查 首先进行各处理的植物种类普查,新生植物取样制标本鉴定(较第 1 次普查记载),建立普查档案。而后进行植物种类的频度调查,调查多数植物的数量。 1.2.2 生物量调查 每处理取 3 个(上、中、下)样方( 1 m1 m),先取地上部,贴地面割取,称鲜重、 风干重,然后取风干样 1 kg( 3 次重复)测量干重( 850C 烘至衡重);地下部 ,取土选根,测量方法同地上部。 1.2.3 多样性指数的计算 Shannon-Winener指数: H =-PilnPi ( Pi:种i的个体数占群落中总个体数的比例) 328 生态环境 第 17 卷第 1 期( 2008 年 1 月) 表 1 恢复区和退化区植物组成 Table 1 The composition of plant varieties in two kinds of farming lands 科 种 拉丁名 1995 2003 2006 a b a b a b 海金沙科 海金沙 Lygodium japonicum(Thumb.) Sw. 里白科 芒萁 Dicranopteris dichotoma(Thumb.) Bernh. 凤尾蕨科 蕨 Pteridium aguilinum(L.) Kuhn 中国蕨科 粉背蕨 Aleuritoperis farinom(Forsk) Fcc. 壳斗科 椎栗 Castanea henryi(Skan) Rchd. et Wils. 曼绸 Quercus oxyodon Miq. 榆科 紫弹树 Celtia biondii Pamp. 桑科 小构树 Broussonetia kazinoki Sieb.et.Zucc. 异叶榕 Ficus heteromorpha Hemsl. 蓼科 杠板归 Polygonum Perfoliatum L. 防己科 青藤 Sinomenium acutum ( Thumb) Rehd.et Wils. 千金藤 Menispermaceae 商陆科 商陆 Phytolocea aeinesa Roxb. 荨麻科 苎麻 Boehmeria nivea ( L.) Gaud 木通科 三叶木通 Akebia trifoliata (Thunb.) Koidz. 木兰科 翼梗五味子 Schisandra benryi Clarke. 桃金娘科 细叶胺 Eucalyptus tereticornis Smith. 柿树科 乌柿 Diospyros cathayensis A.N.Stward. 杜鹃花科 乌饭树 Lyonia ovalifolia Drude. 报春花科 珍珠菜 Lysimachia clethrokles Dudy. 樟科 香樟 Cinnamomam camphora (Li)Presl. 毛叶木姜子 Litaea mollifolia Chun. 山鸡椒 Litaea cubeba (Lour.) Pers 金缕梅科 继 木 Loropetalum chimense (R.Br.) Oliver 蔷薇科 小果蔷薇 Rosa cymosa Tratt 金樱子 Rosa laevigata Michx 毛萼莓 Rubus chroosepalus Focke. 山莓 Rubus corchorifolius L.f. 茅莓 Rubus parvifolius L. 豆科 印度草木樨 Melilofus indicus (L.)All. 金钱草 Desmodium styracifolium.(Osb.) Merr. 大叶胡枝子 Lespedeza davidii Franch. 黄檀木 Dalbergia hupeana Hancc 三籽两型豆 Amphicarpaea trisperma Baker. 酢浆草科 酢浆草 Oxalis corniculata L. 楝科 楝树 Melia azedarach.L. 大戟科 算盘子 Glochidion puberum (L.)Hutch 一叶 萩 Securinega suffruticosa (Pail.) Rchd. 白背叶 Mallofus apelta (Lour.) Muell.-Arg 乌桕 Sapium sebiferum(L.)Roxb. 叶下珠 Phyllanthus urinaria L. 漆树科 盐肤木 Rhus chinensis Mill. 青麸木 Rhus potanii Maxim. 远志科 齿果草 Salomonia catoniensia Lour. 山茶科 油茶 Camellia oleosa(Lour.) Rehd. 冬青科 枸骨 Llen cornuta Lindl. 毛冬青 Llex pubescens Hook.et Arn. 省沽油科 野鸦椿 Euscaphis japonica(Thunb.)Dippel. 鼠李科 长叶冻绿 Rhamnus crenata Sieb.et Zucc. 葡萄科 毛葡萄 Vitis quinquangularis Rehd. 三裂叶蛇葡萄 Ampelopaia delavayana(Franch.) Planch. 乌敛莓 Cayrasia japonica(Thunb.)Grgn 杜英科 杜英 Elaeocarpus decipiens Hemsl. 堇菜科 紫花地丁 Viola philippica Cav.ssp.munda W.Beck 五加科 棘茎 楤 木 Aralia echinocaulis Hand.-Mazz. 伞形科 积雪草 Centella assiatica.(L.) Urban. 紫金牛科 地茶 Ardisia pusilla A.Dc. 木樨科 小叶女贞 Ligustrum quihoui Carr. 夹竹桃科 络石 Trache lospermum jasminoides(Lindl.)Lem. 山木通 Clematis finetiana Levl.et Vant 真蕨 Pteridium aquilinum (L.)Kuhn. 马鞭草科 黄荆 Vitex negundo L. 大青 Clerodendrum cyrtophyllum Turcz. 唇形科 新风轮 Calamintha debilis(Bunge) Benth. 留兰香 Mentha spicata L. 注 :“”代表当年存在该种植物 , “a”代表退化区, “b”代表恢复区 胡实等: 红壤坡地生态系统恢复过程植被群落的演变 329 Simpson 指数: D=(Pi)2 物种均匀度: J= H ( lnS) -1 S 为 物种丰度 。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态恢复过程中的植物种类 组成 1995 年至 2006 年,恢复区物种丰富度随恢复时间的延长先缓慢增加后急剧增加。 1995 年至 2003年,增长速度缓慢,共增加各种植物 11 种,主要是一些处于中层(灌木层)的植物,共增加各类灌木 6 种,在这段时间里一些中小型的乔木成长为大型的乔木,但是种类变化不大,草本植物变化也不大。 2003 年至 2006 年,各类物种迅速增长, 2006年共有各种植物 85 种(表 1)(草本 30 种、灌木46 种、乔木 9 种)相对于 2003 年 43 种植物(表 1)(草本 15 种、灌木 24 种、乔木 4 种)增加 42 种,且不同层次的植物增长均匀。对比 03 年和 06 年各个层次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可以发现,除灌木层 Shannon-Winener 指数和 Simpson 指数均呈上升以外(表 2),草本层和乔木层 Shannon-Winener指数和 Simpson 指数变化规律性不强(表 2),说明在 3 年 当中,虽然物种丰富度有明显的增长,但是群落并不是很稳定,各物种的分布也不均匀,群落还处于竞争发展的阶段。 退化区植物种类在 1995 至 2006 年间经历了一个先减少后增加的过程, 1995 年共有各类植物 60种(草本 32 种、灌木和小乔木 28 种),到 2003 年各类植物减至 46 种(草 本 25 种、灌木和小乔木 21种),各种植物减少的幅度基本一致; 2003 年至 2006年,植物种类有所恢复,到 2006 年各类植物增至63 种(草本 40 种、灌木和小乔木 23 种),相对于续 表 1 科 种 拉丁名 1995 2003 2006 a b a b a b 野芝麻 Lamium album L. 石荠宁 Mosla punctata Masim 茄科 白英 Solanum lyratum Thunb. 茜草科 栀子 Cardenia jasminoides Elis. 鸡矢藤 Paederia scandena (Lour.) Merr. 茜草 Rubia cordifolia L. 六月雪 Serissa serissoides(DC.) Druce. 金毛耳草 Hedyotis chrysotricha(Palibi.) Merr 忍冬科 忍冬 Lonicere japonica Thunb. 菊科 泽兰 Eupatorium japonicum Thunb. 紫菀 Aster tataricus L.f. 小白酒草 Conyza Canadensis (L.) Cronq. 艾蒿 Artemisia argyi Lv l.et Vant 闽粤千里光 Senecio stauntonii DC. 千里光 Senecio scandens Buch-Ham. 飞廉 Carduus crispus L. 黄鹌菜 Youngia japonica(L.)DC. 一年蓬 Erigeron annus Pers. 鼠尾草 Gnaphnum multiceps Wall. 野塘蒿 Erigeron linifolius Willd 一枝黄花 Solidago virgo-aurea L. 天名精 Carpesium abrotanoideo L. 禾本科 小山竹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Mazel. 箬叶竹 Zndocalamus longiavritus Hand. 淡竹叶 Lopnatnerum gracile Beauv. 青茅 Deyenxia henryi Rendle. 白茅 Imperate cylidrica(L.) Beauv. 白顶早熟禾 Poa annua L. 雀稗 Paspalum thunbergil Kunth 狗尾草 Setaria viridis(L.)Beauv. 大画眉草 Eragrostis cilianensis Link 莎草科 碎米莎草 Cyperus iria Linn. 百合科 阔叶山麦冬 Liriope platyphylla Wang.et Tang. 菝契 Smilax china L. 土茯苓 Simlax gabra Roxb. 石蒜科 仙茅 Curculigo orchioides Gaertn 罂栗科 博落回 Macleya cordata R. Br. 榆科 朴树 Celtio totradra Swbip Sinensis 糙叶树 Aphanathe aspera (BL.)Planch 榔榆 Ulmus parvifolia Jacq. 山毛榉科 白栎 Ouercus engleriana Seem 毛栗 Castanea seguinii Dode 注 :“”代表当年存在该种植物 , “a”代表退化区, “b”代表恢复区 330 生态环境 第 17 卷第 1 期( 2008 年 1 月) 1995 年物种丰富度变化不大,但是植物组成发生了变化,草本植物的种类增加,取代了一部分灌木和小乔木的位置,并且由于每年 4 5 月和 10 11 月严重的人为干扰,退化区的灌木和小乔木的高度均保持在 1 m 以下,不可能形成较高的灌木丛。分析2003 年和 2006 年各个层次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发现,草本层的 Shannon-Winener 指数降低和均匀度均快速降低(表 2),但是由于物种丰富度增加了所以 Simpson 指数仍然在增加(表 2);灌木层的各项指数均呈上升趋势,说明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在逐步的加强。 对比恢复区和退化区可以发现,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植被呈现自然恢复模式,逐步形成了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植物群落,在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物种丰富度很不稳定,且植被组成趋于单一化,没有复杂的群落结构。两种处理的多样性变化显示(表 2),由于恢复区没有人为干扰,草本层发展稳定,所以恢复区草本层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退化区;而退化区灌木层多样性指数却高于恢复区,但是其灌木层由于和乔木层的竞争发展,所以多样性指数小于没有竞争的退化区。 2.2 植物的空间分布 将退化区分为上、中、下三个坡位调查植物的数量可以得出如表 3 所示的结果。从种的水平分布格局来看,蕨( Pteridium aguilinum(L.) Kuhn)、小飞蓬( Erigeron Canadensis L. )、 淡 竹 叶( Lopnatnerum gracile Beauv)呈集群分布格局,并形成较大的斑块,其集群密度也很大,每平方米分别达到 360、 1 600、 163 株;其他种类植物则分布较散,较均匀,其中又以白茅( Imperate cylidrica(L.) Beauv)的数量最为巨大。从群落的水平结构上来看,从上坡位到下坡位,物种多样性和密度都较为均匀一致,但是不同物种生长的坡位随时间的变化很大。下坡位 1995 年的时候是以白茅( Imperate cylidrica (L.) Beauv )、 青 茅 ( Deyenxia henryi Rendle)、小飞蓬( Erigeron Canadensis L)等草本植物为主,小灌木和乔木的数量极少,到 2006 年,下坡位 小乔木和灌木的数量明显增加,虽然白茅、青茅等草本植物也有分布,但是其数量明显低于上坡位,其中以白茅的变化最为显著, 1995 年白茅在上坡位没有分布,主要分布在中、下坡位,而 2006表 2 恢复区和和退化区物种多样性变化 Table 2 The variety of species diversity in two kinds of farming lands 年份 参数 恢复区 退化区 草本层 灌木层 乔木层 草本层 灌木层 2003 Shannon-Winener指数 2.20 2.08 1.08 1.27 2.18 Simpson 指数 0.15 0.22 0.41 0.34 0.17 J(物种均度) 0.80 0.68 0.60 0.42 0.71 2006 Shannon-Winener指数 2.50 2.38 0.79 0.51 2.52 Simpson 指数 0.18 0.19 0.65 0.79 0.12 J(物种均度) 0.70 0.65 0.41 0.21 0.74 表 3 退化区主要物种分布 Table 3 The distribution of majority species in human impact lands 植物种类 上坡位(株 /m2) 中坡位(株 /m2) 下坡位(株 /m2) a b c a b c a b c 海金沙 Lygodium japonicum(Thumb.) Sw 7 4 2 蕨 Pteridium aguilinum(L.) Kuhn 360 114 苎麻 Boehmeria nivea ( L.) Gaud 15 15 珍珠菜 Lysimachia clethrokles Dudy. 2 267 4 58 乌饭树 Lyonia ovalifolia Drude. 1 2 山鸡椒 Litaea cubeba (Lour.) Pers 1 33 2 木姜子 Litsea pungents Hems L 84 1 1 山梅 Rubus corchorifolius L.f. 15 67 15 58 24 11 43 68 3 黄檀木 Dalbergia hupeana Hancc 2 2 1 1 6 白背叶 Mallofus apelta (Lour.) Muell.-Arg 5 46 26 5 20 10 13 盐肤木 Rhus chinensis Mill 8 3 18 3 络石 Trache lospermum jasminoides(Lindl.)Lem 2 63 2 63 大青 Clerodendrum cyrtophyllum Turcz. 12 4 1 6 10 2 4 六月雪 erissa serissoides(DC.) Druce.S 1 9 1 1 3 1 1 栀子 Cardenia jasminoides Elis. 2 12 1 2 白茅 Imperate cylidrica(L.) Beauv 3 357 6 112 1 200 185 6 400 100 2 864 208 青茅 Deyenxia henryi Rendle 1 783 120 1021 8 116 338 碎米莎草 Cyperus iria Linn. 178 菝葜 Smilax china L. 22 46 7 19 17 6 7 6 6 小飞蓬 Erigeron Canadensis L 7 810 18 淡竹叶 Lopnatnerum gracile Beauv. 14 163 6 48 注 : “a”代表 1995 年, “b”代表 2003 年, “c”代表 2006 年 胡实等: 红壤坡地生态系统恢复过程植被群落的演变 331 年白茅则主要分布于上坡位。这种变化可能与土壤环境随时间的变化和物种之间的竞争有关。 由于恢复区植物在各个坡位的分布比较均匀,所以 1995 年没有进行植物的数量调查,在 2003 年的时候恢复区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具有垂直结构的生态系统,所以按照垂直结构对恢复区的植物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 4 所示。可以看出,在没有人为干扰 的情况下,灌木层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并且分布较为均匀,没有绝对的优势种,但是地茶Ardisia pusilla A.Dc.和继 木 Loropetalum chimense (R.Br.) Oliver 在数量上占有少量优势,并且在下坡位出现了以箬叶竹 Zndocalamus longiavritus Hand.和小山竹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Mazel.为主的组成成分单纯,植物群落简单的较大斑块。草本层在 2003 年以前虽然种类较少,但是各种植物分布较均匀,没有绝对的优势种,到 2006 年的时 候物种数急剧增加,但是除青茅 Deyenxia henryi Rendle.外各种植物的数量不大,分布也较为均匀,出现了以青茅 Deyenxia henryi Rendle.为绝对优势种的草本结构层。乔木层发展较为缓慢,但是种类和数量也都有所增长。 2.3 生态恢复过程中生物量变化 对比恢复区和退化区主要植物的分布可以看出,恢复区由于没有人为的干扰,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稳定增长,形成了具有更多垂直分层、更多水平斑块格局的群落结构。而退化区由于人为的干扰,无法形成具有明显的分层稳定的群落结构,乔木和灌木从上 坡位逐渐向下坡位转移,草本植物大量生长,但数量和分布极不稳定;由于缺乏复杂的群落结构,退化区的植物在种类和数量上受外界干扰剧烈。 退化区以草本植物和小灌木为主,因此没有木本植物的生物量,也不存在 60 cm 以下地下部生物量。由于恢复区灌木和乔木种类与数量的增长,不同坡位木本植物的生物量均呈上升趋势;由于灌木层和乔木层的快速发展使林内郁闭度不断增加,草本植物得不到充足的阳光,生物量呈减少趋势,特别是下坡位的草本层,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减少幅度分别为 93.5%和 32.8%,说明阳性植物逐渐被一些根系繁多、地上部比较矮 小的耐阴草本植物所取代。不论是 2003 年还是 2006 年,由于退化区没有高大的灌木和乔木,草本植物生长比较旺盛,因此其草本层生物量高于恢复区,但是其生物量的变化没有什么规律性,尤其是地上部生物量;地下部由于受干扰的程度小于地上部,所以中坡位和下坡位地下部的生物量都大幅度的增加,上坡位可能由于水土的流失,地下部生物量呈下降趋势。 3 讨论 湘北红壤丘陵区荒坡地是当地农民放牛和割草的主要地点,由于适宜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本身良好的物理性质和生物学性质,使得荒坡地每年都会表 4 恢复区主要物种频度分布 Table 4 The distribution of majority species in no human impact lands 植物种类 乔木层(株 /km2) 灌木层 (株 /km2) 草本层(株 /km2) 2003 2006 2003 2006 2003 2006 粉背蕨 Aleuritoperis farinom(Forsk) Fcc 28 山鸡椒 Litaea cubeba (Lour.) Pers 84 21 继木 Loropetalum chimense (R.Br.) Oliver 4 44 57 小果蔷薇 Rosa cymosa Tratt 4 山梅 Rubus corchorifolius L.f. 400 30 黄檀木 Dalbergia hupeana Hancc 50 69 19 酢浆草 Oxalis corniculata L 178 21 白背叶 Mallofus apelta (Lour.) Muell.-Arg 28 盐肤木 Rhus chinensis Mill. 40 13 油茶 Camellia oleosa(Lour.) Rehd. 22 41 枸骨 Llen cornuta Lindl. 47 31 地茶 Ardisia pusilla A.Dc. 105 大青 Clerodendrum cyrtophyllum Turcz. 15 40 栀子 Cardenia jasminoides Elis. 11 33 泽兰 Eupatorium japonicum Thunb. 23 小山竹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Mazel. 37 151 箬叶竹 Zndocalamus longiavritus Hand. 560 淡竹叶 Lopnatnerum gracile Beauv. 74 4 青茅 Deyenxia henryi Rendle. 115 1 830 菝葜 Smilax china L. 58 23 碎米莎草 Cyperus iria Linn. 210 34 注 : “a”代表 1995 年, “b”代表 2003 年, “c”代表 2006 年 332 生态环境 第 17 卷第 1 期( 2008 年 1 月) 有大量的杂草生长,即使有放牧和割草现象 ,植被仍能大量的生长,所以其生态系统功能是否会退化这个问题常常被人们所忽视。每年的 4 5 月和 10 11 月正是植被生长茂盛的时候,乔木幼树和灌木随草本植物一起被牛啃食或割除,这种干扰现象抑制了灌木和乔木幼树的更新和生长,因此放牧等人为干扰行为与退化区和恢复区不同层次物种多样性的差异密切相关。反观恢复区,随着恢复时间的增长,乔木、灌木迅速发展,在经历了缓慢发展和快速发展两个阶段之后,逐步建立起具有更多的垂直分层、更多的水平斑块格局及更加复杂的地下根系的较为复杂的植物群落,而退化区却没有明显得演化过程划分和明显的 结构层次。 此外,在群落发展的过程中,灌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出,灌木的种类和数量在演替进行的过程中是增长最快的,这是因为恢复初期草本植物的大量繁殖为灌木的生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得灌木层可以迅速的发展,灌木的发展不仅为群落向更加稳定的顶级群落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还对土壤生物学性质 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7,而对于南方红壤侵蚀区,土壤肥力又应该是需要恢复的一个重要的生态功能。 这就说明,在南方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灌木层的恢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恢复区的灌木层多样性指数变化很小,比较稳定,而退化区灌木层变化要大于恢复区,虽然退化区灌木层没有来自于乔木的竞争,但是长期的人为破坏使得坡地无法形成稳定的群落结构,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退化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变化规律性不强,当外界的干扰过大时极易造成难以恢复的损失,并且由于人为干扰大多在 4 5 月和 10 11 月,所以还应当加 大不同季节多样性和生物量的调查。 有人认为受干扰的群落物种多样性往往表现一个升高的趋势 8,中度干扰假说也认为适度的干扰可以增加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9,这是因为干扰可以导致生境的异质化,可以不断打破竞争物种之间的平衡,从而使得更多的物种在相同的环境中共存下来,但是这种干扰导致的总多样性的增加只能限于一定的范围之内,过度频繁的放牧啃食会导致生境恶化,多样性降低 10。 在本研究中,生境并没有严重的恶化,其原因可能一方面是放牧和割草行为不是很频繁,人为的干扰还在环境可以承载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红壤丘 陵区良好的自然环境为植被的快速恢复提供了条件。 湘北红壤丘陵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丘岗农业也是本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是目前存在的大范围的坡地放牧破坏现象会对未加利用的丘岗坡地造成重大的影响,甚至引起生态系统的退化,最终会威胁到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对荒坡地善加管理和利用是本区农业发展的一个热点和难点。由本文的研究结果来看,放牧和人为干扰现象只有在适度的情况下才是可取的,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在不同的地区内采取安排放牧的方法来缓解坡地的生态压力,让植被有一定的时间得 以恢复。荒坡地是丘岗农业发展重要的潜在资源,在保护好这部分资源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当地的生产习惯,因此必须合理安排放牧的时间和地区,减轻牲畜对荒坡地生态环境的压力,这是红壤丘陵区丘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之一。 表 5 恢复区与退化区生物量干 质量 Table 5 The biomass production in two kinds of the farming lands 样方 类别 恢复区 退化区 2003 2006 2003 2006 上坡位 地上部草本 332.7 21.58 742.3 172.9 地上部木本 886.9 1 416.4 地下部草本 (060 m) 286.6 20.1 609.0 330.1 地下部木本 (060 m) 501.9 604.5 凋落物 393.2 685.8 中坡位 地上部草本 94.7 11.6 253.8 172.5 地上部木本 2 722.4 7 065.5 地下部草本 (060 m) 138.2 60.3 223.5 460.7 地下部木本 (060 m) 717.7 898.7 凋落物 423.4 1 343.6 下坡位 地上部草本 304.6 19.9 356.0 172.9 地上部木本 5 349.0 8 079.9 地下部草本 (060 m) 329.5 221.4 394.6 622.1 地下部木本 (060 m) 653.1 1 325.3 地下部木本 (60100 m) 4.7 100.1 凋落物 312.4 1 201.4 胡实等: 红壤坡地生态系统恢复过程植被群落的演变 333 参考文献: 1 刘满强,胡锋,何园球,等 . 退化红壤不同植被恢复下土壤微生物量季节动态及其指示意义 J. 土壤学报, 2003, 40( 6): 937-944. Liu Manqiang, Hu Feng, He Yuanqiu, et al. Seasonal dynamics of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its significance to indicate soil quality under different vegetations restored on degraded red soilJ. Acta Pedologica Sinica, 2003, 40( 6): 937-944. 2 谢锦升,林瑞余,黄荣珍,等 . 严重侵蚀红壤不同治理模式群落 N、P 养分循环研究 J. 水土保持学报, 2001, 15( 3): 16-19. Xie Jinsheng, Lin Ruiyu, Huang Rongzhen, et al. Study on N and P cycling of p.massoniana community under different improving patterns in severely eroded red soilJ.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1, 15( 3): 16-19. 3 谢锦升,杨玉盛,陈光水,等 . 亚热带侵蚀红壤植被恢复后营养元素通量的变化 J. 生态学报, 2005, 25( 9): 2312-2319. Xie Jinsheng, Yang Yusheng, Chen Guangshui, et al. Changes of annual fluxes of nutrient after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f eroded red soil in substropical region of China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5, 25( 9): 2312-2319. 4 叶文培,李先琨 ,吕仕洪,等 . 漓江流域红壤区生态恢复过程中植被结构动态和生物量变化 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6, 22( 1):5-10. Ye Wenpei, Li Xiankun, Lv Shihong, et al. Dynamics of structure and variation of biomass of vegetation in the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 red soil region of Lijiang ValleyJ. Journal of Ecology and Rural Enviroment, 2006, 22( 1): 5-10. 5 彭新华,张斌,赵其国 . 红壤侵蚀裸地植被恢复及土壤有机碳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J. 生态学报, 2003, 23( 1): 2176-2183. Peng Xinhua, Zhang Bin, Zhao Qiguo. Effect of soil organic carbon on aggregation stability after vegetative restoration on severely eroded red soil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3, 23( 1): 2176-2183. 6 赵平,彭少麟 . 种、 种的多样性及退化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和维持研究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12( 1): 132-136. Zhao Ping, Peng Shaolin. Species and species diversity in relation with restoration and persistence of degraded ecosystem functions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1, 12( 1): 132-136. 7 郑华,欧阳志云,易自力 , 等 . 红壤侵蚀区恢复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对土壤生物学特征的影响 J.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18( 4):137-141. Zheng Hua, Ouyang Zhiyun, Yi Zili, et al. Species diversity of restored forests and their effects on soil biological properties in red soil eroded regionJ.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4, 18( 4):137-141. 8 马克平,黄建辉,于顺利, 等 . 北京东灵山地区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 丰富度、均匀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 J. 生态学报, 1995, 15( 3): 268-277. Ma Keping, Huang Jianhui, Yu Shunli, et al. Studies on plant community diversity in Donglingshan mountain in 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