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匠的手艺_第1页
巨匠的手艺_第2页
巨匠的手艺_第3页
巨匠的手艺_第4页
巨匠的手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篇首语:有一次托翁路过码头,被一位贵夫人当作搬运工,叫过去扛箱子。他为贵夫人搬运完箱子还得到了五戈比的奖赏。这时码头上有人认出了托尔斯泰。他的大胡子和身上那件自己设计的“托尔斯泰衫”,太好辨认了。 巨匠的手艺 蒋子龙 一个谈笑风生的场合,有人话赶话地调侃托尔斯泰:你除去会写小说还能干什么? 当时在场的人都觉得这句玩笑话说得过分了,而且也不是事实。大家都知道偌大一个雅司纳亚波良纳庄园里的每一项农活,托尔斯泰都能拿得起来,不然他怎么管理近百名农奴,并为他们指派活计?俄国绘画大师列宾曾画过一幅闻名世界的“ 托翁犁地”的油画,列宾为这幅画准备了三个月,每天躲在一条壕沟里,靠沟沿上的灌木遮挡着偷看托尔斯泰犁地。因为托翁不喜欢别人为他画像。 托尔斯泰一向都教导家人自己的生活自己打理,凡是自己能干的都要自己动手,他每天早晨都要自己拖着雪橇为楼里送水。他家的桌布、沙发垫也是他同为贵族出身的妻子索菲娅安德烈耶芙娜亲手织的。托尔斯泰还曾经是一名出色的军官,指挥一个连队“英勇地参加了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并获得了四级安娜勋章”,以及“保卫塞瓦斯托波尔”、“ 1853 1856 战争纪念奖章” 可当时已年近花甲的托尔斯泰,并没 有对朋友的嘲讽还嘴,未吭一声地回到家里,回到家就忙起来了。他的“车间”紧挨着他的书房,当中一张大木台子上摆放着榔头、钳子、钢锯、锉刀等工具,墙上挂着干活时戴的围裙他为回应朋友的调侃,亲手制作了一双漂亮而结实的高靿牛皮靴,郑重地送给了大女婿苏霍京。 苏霍京哪舍得将老岳丈这么珍贵的礼物穿在脚上,便将皮靴摆上了书架。当时托尔斯泰文集已经出版了十二卷,他给这双皮靴贴上标签:“第十三卷”。此举在文化圈里立刻传为佳话。托翁知道后哈哈大笑,并说:“那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一卷。” 托翁乘兴又做了一双半高靿牛皮靴,送给了 好友、诗人费特。费特灵机一动,当即付给托尔斯泰 6 卢布,并开了一张收据:“战争与和平的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伯爵,按鄙人订货,制成皮靴一双,厚底,矮跟,圆 1 月 8 日他将此靴送来我家,为此收到鄙人付费六卢布。从翌日起鄙人即开始穿用,足以说明此靴手工之佳。空口无凭,立字为证。 1885 年 1 月 15 日。”后面还有费特的亲笔签名,并加盖了印章。 手艺是精神的标记,行为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面貌。现代年轻人厌恶体力劳动,拒绝学习和掌握一门手艺,不管喜欢不喜欢读书,读得好和读不好书的人,都一窝蜂地往上大学一条 道上挤,正应了契诃夫的话:“大学培养各种才能,包括愚蠢在内。” 而托尔斯泰,被誉为“全人类的骄傲”。他的全集出版了 90 卷,是“每一个作家必读的百科全书”、“文学艺术中的世界性学校”,其精神之丰富、深邃和博大,为世人所叹服。况且又货真价实的是出身贵族,可以顺理成章地当个令现代人无比羡慕的“精神贵族”。而最让托翁深恶痛绝的也正是这种贵族意识。 有一次托翁路过码头,被一位贵夫人当作搬运工,叫过去扛箱子。他为贵夫人搬运完箱子还得到了五戈比的奖赏。这时码头上有人认出了托尔斯泰。他的大胡子和身上那件自己设计的“托尔斯泰 衫”,太好辨认了。于是许多人围过来向他问好,那位贵夫人见状无地自容,还想要回那让她含羞的五戈比,却被托尔斯泰拒绝了:“这是我的劳动所得,我很看重这个钱,不在乎有多少。” 伟大的精神导致伟大的劳动,强有力的劳作培养强有力的精神,正如钻石研磨钻石。本是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却用自己的一生证实:体力劳动是高贵而有益的。轻视体力劳动和手艺,只说明精神贫弱,思想空虚。 【小 小 思 想 树】 你除去会写小说还能干什么?托尔斯泰用行动,用精神,用智力,用善良,做了回答。当我们看到他在一条壕沟上,在灌木遮挡的田地里专心的犁 地;当我们每天早晨看到他自己拖着雪橇为楼里送水;当我们看到他做的皮靴贴上标签:“第十三卷”,托翁知道后哈哈大笑说,那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一卷;当我们看到他被一位贵夫人当作搬运工搬运箱子,我们看到了什么叫伟大,什么叫勤劳,什么叫幽默,什么叫善良。 【延伸美丽】 读书美容、读书告诉我、有境界自成高格、为有源头活水来。 (王玉强 ) 2 篇首语:衡量大学校长的政绩,不是看他盖了多少宾馆高楼,也不是看他出了多少次国,或做了多少次空洞无物的报告。其实,大学校长就是一面旗帜,在学术界应当是公认的权威,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力量 他应当是具有精神领袖式的人物。 年年此夜 谢冕 年年此夜,那昔日的思念,便会不顾一切地向我袭来。它唤醒我失去的青春的记忆,促使我回想那甜蜜的和苦涩的往日的一切,有一种美丽,更有一种追悔;有一种幸福,更有一种感动;而那混合着昔日的梦想与愉悦的,却又是一股酸酸的、涩涩的思绪。我不想拒绝、也无法拒绝这种执拗的“强加”。它逼使我排除一切现下的庞杂与冗繁,遁入并置身于昨日的纯真与浪漫。 总是一年的最后时光。当三角地那边高音喇叭播放着欢乐的乐曲,校园里的街灯便刷地亮了。年年此夜,天多半是灰暗的,云很低,往往是似有 似无地飘着雪花,那雪花轻轻扬扬,落在脸上是清冽的,萧瑟中有一种快乐。北方的冬天黑得早,天气也比现在冷,到了一年的最后,寒冽的雪花一接触人的皮肤立刻就融化了,空气中充溢着一种期待的喜悦。 为了迎接除夕,下午的课多半是提前就结束了。从教室出来的同学,步履匆匆,在乐声中拥进餐厅。那时的北大,校园里供学生使用的只有大、小两个餐厅。大餐厅可供几千人同时用餐。其实小餐厅也不小,近千人也容得下。两个餐厅的四围,摆放了类似书架那样的架子,是为学生们放置餐具用的。北大的学生们已经形成习惯,每个人各备布袋,把自己的碗筷装入袋中 各自自认位置,一般不致错乱。 除夕的晚餐比平日更见丰盛。五十年代的大学生,每月的伙食费是十二元五角。当时是敞开吃的。餐厅里摆放着四方桌,没有椅子,大家站着用餐,也没有固定的座位。不分系科,也不分男女,凑够了八个人就上菜。饭是自取,那时用的是大木桶装饭,馒头或花卷则是装在大笸箩里,也是自取。餐厅的炊事员力大无比,用铁架子车推着主食。平时是四菜一汤,木须肉、西红柿炒鸡蛋、红烧肉、土豆烧牛肉,经常可以吃到,时不时的还有烹对虾解馋。 除夕的晚餐有学校的补贴,所以是丰盛的,比平时要多出一两个菜。一般的班级,多半 自发地将菜饭搬回宿舍,以班组为单位自行聚餐。这时,学生们往往自掏腰包,买了啤酒或红酒来一醉方休。但更多的学生仍然坚持在大小餐厅,仍然坚持站着用餐。不论是在宿舍或是在大小餐厅会餐的,这个一年一度的新年宴会,虽然充满了欢乐,但多半也总是匆匆。因为宴会之后,还有一个全校规模的新年团拜,而在团拜之前,还有一个大规模的新年舞会。这些活动的会场都是大饭厅。 新年聚餐结束了,要把场地清理出来以便举行舞会和团拜会。时间紧,因此会餐难免匆忙。更重要的,大家也心急,急着参加那难忘的夜晚的大狂欢。年年此夜,年年如此匆忙,匆忙里充 盈着期待,期待那难忘的欢乐。酒喝过了,歌也唱过了,大家收拾餐具,回到自己的宿舍。女同学们最紧张,她们要换上美丽的裙子,换上高跟鞋,略施粉黛。她们也没忘了邀上好友,而后从校园的四面八方汇成人潮,就这样缓缓地涌向大饭厅。 大约是除夕的晚八点光景,大饭厅已经张灯结彩,播放着欢乐的乐曲,开始迎接客人了。在现场指挥和服务的,是学生会的干部们,他们个个也都是盛装打扮,那些歌舞队的,合唱团的,戏剧社的,那些平时就很活跃、也很骄傲的“公主”们,早就花团锦簇地出现在现场了。 五十年代是一个充满幻想和希望的年代,周遭充盈着早春 的气息和情调。百花齐放,向科学进军,先进班和三好生,都是那时的号召。北大更是了不起,声称要办“太学”。当日学校园里弥漫着这种轻松的和欢乐的气氛,一种类似青春期做梦般的天真烂漫的情绪,是与时代的总体氛围相吻合的。普及交谊舞,提倡女同学穿花裙子,唱苏联的和古典的歌曲。学生中西装长衫并存,社团活动蓬勃开展。而且经常性的有来自国内外的名家讲演,上自国务院总理、各部部长,以至各路学术艺术新秀,都是北大邀请的客人。 那时的生活中充满信心而少忧虑。学生们的生活不算十分充裕,却是衣食无虑 ,国家对家境困难的同学有周到的补助。 (而且生活开销很低,一场电影的门票是五分,从北大到西直门的车费是一角五分。)每到周末,东操场上的电影可以放到深夜,而周末的舞会更是笙歌达旦,一片升平气象!现在的年青人往往惊异于为何我们会有如此优美的舞姿?他们不知道我们也曾经有过短暂的欢乐时光。 大饭厅的舞会举行到夜阑。时钟的指针转到了零点零分,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尽情欢乐的人们把舞步停了下来 中央电台的钟声响了,未名湖边的钟声也响了!在大学生的欢呼声中,马寅初校长在众人的簇拥下,缓步登上讲台。他总是带着微醺,用浓重的浙江口音向大家祝贺新年。那时的马校 长威望极高。平时他很少公开讲话,更不做长篇报告,却是每年的全校团拜总不缺席。他的新年致辞,也是寥寥数语,如同家常。内容讲些什么,现在多半记不住了,倒是“兄弟我今天多喝了几杯酒”却是印象深刻,历数十年而不忘。 北大的历届校长中蔡元培先生最负盛名,但蔡先生的风采,我们只能从文献和口传中领略。马寅初先生治校的最盛时期,我们都是亲历者。他是一代宗师,大家风范。他是校长,他更是学者,他是教授治校的楷模。马先生在当校长期间也没断了他的学术思考,惊天动地的“人口论”就是他在任职期间写成的。他不是官僚,他也不是事无巨细一把 抓的事务主义者。依我看,他就是“无为而治”。这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北大校长。 这么说,当然容易引起误解,以为马校长不做事,不拿主意。恰恰相反,马寅初校长正因为放了无数的“小事”给那些应当做事的人去做,而达到了治校的目的。先前的情况我们不知,可以这么说,在解放后所有的北大校长中,马寅初是政绩最著的一位。衡量大学校长的政绩,不是看他盖了多少宾馆高楼,也不是看他出了多少次国,或做了多少次空洞无物的报告。其实,大学校长就是一面旗帜,在学术界应当是公认的权威,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力量 他应当是具有精神领袖式的人物。 至于他“做”了什么,“做”了多少,是不必计较的,校长毕竟不是事务主任。 年年此夜,年年如此的欢乐今宵。那时我们不知有明天,有灾难在明天等着我们。包括你、我、我们,包括我们敬爱的马寅初校长,我们都不知道!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叶,中国正经历着令人振奋的“百花时节”,那时的我们无忧无虑,天真烂漫,而且轻信 以为快乐无边无际,以为此日、此夜、如此的年年此夜的欢乐永久! 别了,那飘着雪花的日暮。别了,那通宵达旦的歌舞。别了,那带着微微醉意的新年祝词。别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短暂的欢乐! 【小 小 思 想 树】 流年似 水,它带走苦涩,留下温馨;它冲刷掉无谓的争斗,积淀下思想的精华。一座 拥有精神 自由的校园,一个充满希望的年代 ,一位堪称精神领袖的校长 这一切,都 在 纯真浪漫的青年学子 心中刻下 深深 烙印。青春的记忆永不老去,它是永远的精神家园。 【延伸美丽】 历久弥新的记忆、精神财富伴我一生、真正的大学、 青春岁月的故事。 (李轶春) 3 篇首语: 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坛,师训不可违! 学者之于讲坛 余世存 1929 年,梁启超病情渐趋恶化,学生谢国桢和萧龙友劝他停止工作,加强休息。梁说:“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坛。”不久不 治而逝。 1982 年,谢国桢因病住院,犹坚持看书不已,萧龙友的儿子萧璋去看他,劝他养病期间不要看书,注意休息。谢说:“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坛,师训不可违!” 章太炎云:“大国手门下,只能出二国手;二国手门下,却能出大国手。因大国手的门生,往往恪遵师意,不敢独立思考,故不能大成,如顾炎武门下,高者不过潘末之辈;而二国手的门生,在老师的基础上不断前进,往往能青出于蓝,如江永的门下,就有戴震这样的高足。”黄侃在音韵学方面,已较乃师章太炎为高,亦是实例之一。 赵元任是语言天才,他会说三十三种中国方言,到全国大 部分地方都可以用方言跟当地人交谈。他又精通英、德、法、日、俄、希腊、拉丁等语言,甚至精通这些语言的各种方言,比如他在巴黎讲巴黎的土语,到了柏林又有了柏林的口音。他因此得了个“赵八哥”的绰号。 顾颉刚在中山大学任教时,以家在北平向校长戴季陶提出辞职。戴季陶极力挽留,说:“我们这辈人,像树木一样,只能斫作柴烧了。我们不肯被烧,则比我们矮小的树木就不能免了。只要烧了我们,使得现在矮小的树木都能成长,这就是好事。”顾颉刚大受感动,收回了辞呈,并表态要“留中大几年”。不过,他回了趟北平,结果,“开了我的书箱,理了我 的旧稿,我实在不忍再走了”,于是食言而肥。 西南联大开学,殷海光选了郑昕的“哲学概论”,这位教授在德国留过学,对康德哲学有很深的造诣。郑昕发现殷海光也来听他的课,就对他说:“你不用上我的课,下去自己看书就好了。”于是,殷海光就不再来上课了,他在下面看书自学,期末还得了这门课的最高分数。他选金岳霖的逻辑课,金教授也对他说:“我的课你不必上了,王宪钧刚刚从奥国回来,他讲的一定比我好,你去听他的吧!” 洪深说:学生的等级可分为四等。最好的是牛,喂以草料,分泌牛奶;其次是酒壶,灌以液体,可如数倾出,仅有少许遗留 ;再次是破碗,盛之以水,若如数倒出,则涓滴不剩;最劣为漏斗,倾以污水,水则流出,渣滓尽留其内。 抗战胜利后,陈寅恪赴英国治眼疾,并应邀在牛津大学讲授东方学和汉学,欧洲各大学校的学者云集牛津,以亲聆他讲学为快。但除了伯希和、斯文赫定、沙畹等寥寥数人外,大多数都听不懂。因为陈寅恪在演讲中广泛征引各种文献,使用十余种中亚古语,一般学者听不懂是很自然的事情。 华罗庚到清华大学的第二年就升任助教,初中学历当助教,破了清华的先例,然而却是教授会一致通过的。再一年半升讲师,然后当了两年研究员。 1936 年,他二十六岁 ,就到英国留学了,就读于最著名的剑桥大学。但他不愿读博士学位,只求做个 Visitor(访问者 )。因为做访问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他说:“我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直到后来,他拥有的惟一的一张文凭,就是初中毕业文凭。 汤用彤为人温润,一团和气。钱穆与傅斯年有隙,却都与汤交好;熊十力和吕激于佛学方面每每相左,却均与汤相得;汤虽参与学衡派,却与胡适不伤和气汤因此得了个“汤菩萨”的绰号,钱穆说他是“一纯儒之典型”。 汤用彤在北大教书时,傅斯年请他兼一个办事处的主任,每月送一份薪 金。可当发薪时,他却将薪金如数退回,说:“我已在北大拿钱,不能再另拿一份。” 林纾有侠义之风,某友向他借钱,他便把刚刚卖画所得的四百元倾囊相授,朋友坚持立下字据后离去。不久此友病故,林纾前往吊唁,就在灵前把借据烧了,并作了祭文,后又忆写道:若他与朋友都健在,则有无借据都是一样;现在朋友已死,自己恐也来日无多,若死后还有借据存在,难保不使两家产生纠纷,因此烧掉云云。 刘师培属古文学派,崔适属今文学派,两人在北大任教时,恰住对门。朝夕相见,每次必恭敬客气地互称先生,且鞠躬作揖不已;但一到上课时便剑拔弩张,互 相攻击,毫不留情。 蒙文通任教于四川大学历史系,因与学校有纠纷被解聘。他却照常去上课,说:“聘不聘我是你四川大学的事,我是四川人,不能不教四川子弟 !” 【小 小 思 想 树】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做学问的境界,大师们演绎得淋漓尽致。“竹密何妨流水过,山高哪碍野云飞”,这是做人的境界,大师的操守万世可表。 对学问和真理 执着 坚守 、勇于创新,洞悉世事言语犀利、深刻透彻,面对世人胸怀坦荡、无私无畏。真学者 才华横溢, 求真务实,真学者儒雅宽厚 、 温润如玉 。 【延伸美丽】 为学与为人、 那些被历史铭记的人们、心底无私天地宽、真正的人、学者的操守。 (李轶春) 4 篇首语: 身居幕后,又担任如此重要的一连串职务,这就使普京的身上笼罩着一层迷雾,看不清,猜不透,甚至大众媒体在普京就职联邦安全局局长时,连他的一张“标准照”也难以找到。 重读普京 闻一 在叶利钦执政时期,普京并不是一个小人物。只不过在克里姆林宫里,他处于幕后。在 1999 年 8 月 9日起担任俄罗斯联邦政府第一副总理、代总理之前,他就是个实权人物: 1996 年 8 月起,为叶利钦总统的事务管理局副局长,负责法律局和俄罗斯国外财产的工作。 1997 1998 年,任总统办公厅副主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的监督总局局长, 1998 年 7 月 24 日起,任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局长。以后备役上校的身份,取代了担任这一职务的科瓦廖夫大将。 1999 年 3 月 29 日起,兼任俄罗斯联邦安全委员会秘书。 身居幕后,又担任如此重要的一连串职务,这就使普京的身上笼罩着一层迷雾,看不清,猜不透,甚至大众媒体在普京就职联邦安全局局长时,连他的一张“标准照”也难以找到。加之他的双重身份使他更为世人所揣摩不透:一是他的“克格勃”经历,二是他的圣彼得堡市长索布恰克的亲密幕僚的身份。而这也正好成为叶利 钦手中的一张政治牌。在叶利钦执政的最后几个月,他打出了好几张“总理牌”,普京也是这些牌中的一张,但叶利钦却迟迟不肯打这张牌。之所以迟迟不打,就是因为普京的“神秘”,叶利钦想利用这个“秘密武器”,在关键时刻为自己赢得政治终局的关键性胜利。叶利钦在选择斯捷帕申还是普京当总理时是这样考虑的:“但是,直觉告诉我,将普京推上政治斗争的舞台为时尚早,他应该晚一些再出来。政治加速的时间太少了不好,太多了也许更糟。不应该让社会在这懒散夏天的几个月中去习惯普京。他的谜不应该消失。意外的、突然的因素不应该消失,与新的强力政 治家联系在一起的因素。这对于选举是至关重要的。” 保持普京的神秘感成了当今俄罗斯政治进程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来自圣彼得堡 普京的“克格勃”经历现在是世人皆知的事了。但是,至今鲜为人知的是,普京本人并不以这个经历为荣。 1990 年,普京从民主德国回到列宁格勒后不久就向“克格勃”打了辞职报告。 1991 年 8 月 20 日,在“ 819 事件”后的第二天,普京第二次打报告,坚决要求从“克格勃”辞职。他被批准辞职了。按照“克格勃”的规矩,“克格勃”基干人员是永远不得离职的,只能转为“担任现职的预备役基干 人员”。普京在获准辞职后,就跑去找在列宁格勒电视台工作的朋友沙德汉说:“伊戈尔,我想坦白诚恳地讲讲我过去的工作。就是这样,为的是这不再是秘密,并且没有人再能够以此来威胁我。”普京和沙德汉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沙德汉将这次谈话录成了节目。在谈话中,他详细地询问了普京在“克格勃”的工作,问他做什么,什么时候在情报机构工作的。这一节目后来在列宁格勒电视台播放了。普京的辞职和向观众“坦承”他的“克格勃”经历表明了他要在政治上进取的雄心。他不想自己的这段经历将来被人利用,影响仕途的升迁,所以后来每当有人对普京暗示他的过 去时,他就会说:“都说了。没有什么有兴趣的。关于这一切大家都已知道了。” 在从列宁格勒大学转去圣彼得堡市政府之前,他和市长索布恰克有过一次开诚布公的谈话。他对索布恰克说:“我应该对您说,我不仅是校长助理,我还曾是克格勃的基干军官。不过,我现在辞职了。”索布恰克接受了普京,后来他说:“他向我解释了这一决定,是因为他不同意委员会的新领导开始执行的政策。普京走得很彻底,甚至都没有列入担任现职的预备役名单之中,所以 10 年来他从没有超过他离职时有过的军衔。”索布恰克对普京的评价是:“我对克格勃一直持否定态度, 和这个组织没有来往,但是我对普京完全信任。有一次他对我说,他断绝了与委员会的关系,这就是说,事情就是这样。后来我发现我身旁有些人继续与克格勃合作,但是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没有给我缘由来怀疑他的诚实与正派。” 普京确实对索布恰克十分忠诚。他成了索布恰克最可靠的助手,协助他决策并执行他所委托的任务。在索布恰克与权力最高层的争斗处于败势,甚至有遭监禁、审讯和生命危险时,普京都及时伸出了援手,最后还策划与安排了索布恰克的出逃巴黎。 1996 年,在索布恰克竞选市长时,普京领导市府的人员进行了“忠诚”宣誓,声明 如果索布恰克不当选,他们将集体辞去市政府的职务,而在索布恰克竞选失败后,普京和许多人真的做到了这一点。为此,索布恰克十分感激普京:“他不仅没有像其他许多人那样出卖我,而且寄信给最高机关,为我辩护。” 在普京担任圣彼得堡副市长、第一副市长,主管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工作期间,他领导了圣彼得堡自由经济区的规划和实施,成立了生产可口可乐的合资公司及类似的合资企业。这时的普京与索布恰克周围的来自圣彼得堡大学经济系和法律系的精英融合在了一起,以他自身在法律系所受的教育和在“克格勃”中的实践而成为他们当中独具一格的人。他拥 有了自己的一批志同道合者,其中就有现在被普京提名担任总理的祖布科夫。 普京是在索布恰克的旗帜下出现在政治舞台上并开始引人注目的,但是普京最终成全了索布恰克,由于这种成全,普京得以跻身于俄罗斯一流政治家的行列。至今人们总在说,普京在掌权后,将圣彼得堡的人带进了克里姆林宫。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是索布恰克周围的那些法律和经济精英先到克里姆林宫参政掌权,在索布恰克竞选失败,普京“没有工作”时,正是这些人将普京带进了克里姆林宫。随着俄罗斯政治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圣彼得堡派”才重新在普京周围集结起来并成为决定俄罗斯发展 前途和命运的核心力量。 克里姆林宫的一个谜 1996 年夏秋之交,在普京“失业”时,他的圣彼得堡市政府的同事和朋友有不少人都在莫斯科谋得了高位。博利沙科夫担任了切尔诺梅尔金政府的第一副总理,库德林是俄罗斯联邦总统监督总局局长,普京的熟人博罗金是总统事务局局长。普京自己讲过,他到总统办公厅工作的提议是由博罗金提出的:“博罗金十分意外地打来电话问:现在干什么呢?我回答说:这不,我在收拾文件,腾地方呢。打算在哪里工作?我回答说:暂时还不知道。随后他说:我这么想,在我这里,在总统事务管理局你会感到无 聊的,而在办公厅那里,对你正合适。我回答说:好吧。立即就同意了”但是,由于总统办公厅的主任换了丘拜斯,所以前主任答应给普京的副主任的位置就实现不了了。普京来到莫斯科后去见了库德林,库德林告诉他,已和丘拜斯商量好,要他去担任总统办公厅社会各界联络局局长。普京的第一反应是:“干什么去呢?与社会各界,哼,与社会各界。毕竟是总统办公厅嘛。最后,我还是同意了。”但后来库德林和普京在去机场的路上给同乡博利沙科夫打了电话。为此,博利沙科夫去问博罗金说:“答应给人家安排工作,怎么又不办了。他还一直没有工作呢。”博 罗金说:“我没有放弃他。是您的朋友丘拜斯把一切给毁了。”于是,博利沙科夫建议博罗金把普京调到他管辖的事务局去。但是,博罗金认为,普京不会来事务局,因为他不是干这种工作的人。博利沙科夫就说:“是吗,那你就再想点法子。”普京后来还是当上了总统事务局副局长。几个月后,即库德林成为丘拜斯的副总理后,他建议总统办公厅主任尤马舍夫将普京用作自己的副手。在众多“圣彼得堡人”的帮助下,普京 1997 1998 年为总统办公厅副主任, 1998年 5 月 25 日起为总统办公厅第一副主任。 从此,普京成了克里姆林宫中的一个谜。 1998 年 7 月 25 日,叶利钦解除了科瓦廖夫的联邦安全局局长职务,并任命普京为新的局长。普京在接受安全局局长的任命时,拒绝了叶利钦要他重新担任军职和授予将军衔的建议。他说:“这为什么呢?1991 年 8 月 20 日我就从机关离开了。重要的是,强力部门应由文官来领导。如果允许的话,我将依旧是预备役上校。”当总理基里延科把他介绍给联邦安全局的工作人员时,这位新局长说,他回到家了。在任职期间,普京为联邦安全局争取到了定期的财政拨款,大大提高了联邦安全局工作人员的工资,使他们与叶利钦特别关注的对外情报局及“法普西”的工作人员有了平等的 地位。 叶利钦为什么会选择普京?叶利钦恰恰是看中了普京的“克格勃”经历。叶利钦后来回忆说:“我思考着,让谁来替代科瓦廖夫?瞬间就有了答案:普京!第一,他在机关里工作了不少年了。第二,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但是,主要之点是,我对他愈了解,我也就愈相信:在这个人身上糅合着对民主和市场改革的绝对忠贞以及坚定的国家爱国主义。”在这里,叶利钦指的“机关”,就是“克格勃”,这在俄罗斯是个惯用的代名词。而叶利钦看中的是普京具有并且善于使用“克格勃”的集权、集中、快速和严厉的工作作风和方法。这显然是普京得以迅速高升的一个主要原 因。 1999 年 8 月 9 日,普京被叶利钦提名为代总理。普京将联邦安全局局长的职位交给了总统办公厅副主任、监督总局局长帕特鲁舍夫。 8 月 17 日,普京在联邦安全局的工作人员会议上介绍新局长时开玩笑地说:“中校普京交岗。”对此,卢比扬卡 (联邦安全局所在地 )的新首脑帕特鲁舍夫回答说:“上将帕特鲁舍夫接岗。” 【小 小 思 想 树】 一颗耀眼的政治明 星 ,一位充满人格魅力的国家领袖 。 普京被人称为“俄罗斯的守护神” 。 平民出身培养了他的朴实无华的品质, 特工 生涯练就了他的 敏锐迅捷的作风 ,执着坚定 ,终于赢得了国家的振兴。 每个人都 渴望成功,普京的故事带给我们思考:杰出的政治才华固然重要, 忠诚 的爱国主义必不可少,执着、坦诚与自信的个性 更是成功的助推器。 【延伸美丽】 坦诚是行走世界的万用通行证、 祖国至上、忠诚赢得信任、务实的政治家 、开放透明的新时代 。 (李轶春) 5 篇首语: 才强者必傲,才弱者多逊;才强者以气魄胜,才弱者以气度胜。 朋友 杨早 孔夫子训诫后世说:“无友不如己者。”关键在于如何理解“不如己”。才强者必傲,才弱者多逊;才强者以气魄胜,才弱者以气度胜。两种人交往,若趣味相近,遭遇相似,往往能够相得益彰。 闻一多与朱自清,情 形与此颇为相似。 闻、朱订交,始于 1932 年 9 月。这年朱自清 34 岁,在清华大学任教已有 7 年,刚从欧洲游历归来,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闻一多呢, 33 岁,归国 7 年,刚从青岛大学转到清华大学。朱自清住北院 9 号,闻一多住新南院 72 号。两家隔得不远,时相过从,交往日密。 比较闻、朱的经历,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年岁相仿,都曾在北京求学,都经历过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都曾是名重一时的新诗诗人;如今同在清华任教,朱自清开的课是“诗”“歌谣”“中国新文学研究”,闻一多开的课是“王维及其同派诗人”“杜甫”“先秦汉魏六朝诗”,选 题也比较接近。两人之间,当然会有很多共同的话题。 从位势上说,朱自清是老教员,闻一多是新来者,朱自清是系主任,闻一多是系里教授;从性格上讲,朱谦重而闻热烈,朱自清自然会包容、提携闻一多,共同推动清华中文系的建设。 而且,他们俩还有着相似的处境。 用现在的眼光看来,两人都可算新文学的奠基者,可在当时,这可不是一个荣耀的头衔。闻一多在国外是学艺术的,归国后讲古代文学,难免会遭到一些“正统论者”的冷眼。 据说他讲离骚,一上课,必曼声长吟:“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这句话出自明人,不是闻一多的发明 ,但喜欢这句“豪语”,却可以看出闻一多的风格。讲至妙处,他经常大笑。 不料这竟成了他的罪名。 1932 年,青岛大学爆发学潮,学生们在黑板上写出了这样的打油诗: 闻一多,闻一多, 你一个月拿四百多, 一堂课五十分钟, 禁得住你呵几呵? 这分明是在嫌弃他的学问了,闻一多只能苦笑。 回到母校清华任教,情形并没有变得更好。吴组缃回忆说:“清华同学与老师年龄相差不太多,有的已在刊物上发表过文章,因此认为自己不比老师差同学们中间确实有人存有闻一多是新月派,教不了古代文学的想法。” 朱自清的日子也不好过。他由俞平伯举荐 入清华, 7 年来勤勤勉勉,接替杨振声担任了系主任。但这些年,对他在大学里开讲“新文学研究”的质疑声一直不曾停息 白话文不过是应时之作,怎能算得是学问?许多教师和学生的心中,都存着这样的疑问。 闻一多经常缺席教授会,基本不参加清华的活动,断朋绝友,皓首穷经,已经到了古人所谓“足不窥园”的地步。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西南联大时期,他甚至被人半开玩笑地封为“何妨一下楼主人”。若许努力,终于赢得了一句评语:一多是“由学西洋文学而转入中国文学”的“唯一成功者”。这句话出自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冯友兰之口,被闻一多视为“一个大 安慰”。 十余年时光中,闻一多偶尔能敞开心扉的朋友,大概只有大他一岁的朱自清。 朱自清同样在苦苦挣扎与奋斗着。但他不能像闻一多那样自闭,他是系主任,有许多事务需要商讨、处理。他的家累也比闻一多重,身子也比闻一多弱。他喜欢美食,喜欢打牌,于是外面有饭局,有牌局,他也欣然而往,回来后却总在日记里自责,怪自己“浪费光阴,太不长进”。让我们回到闻、朱两人的交谊上来。众所周知, 1946 年闻一多被刺后,朱自清在义愤与友情的双重驱使下,将余生中最宝贵的时间与精力都投入到闻一多全集的编辑工作。他不仅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来搜 集遗文,编缀校正,还发动清华中文系全体同人,分抄分校,连闻一多的一部分遗稿遭了水渍,他也亲自找人揭页、抄写。直到去世前两周,朱自清还手抄了 4 篇闻一多的逸文,以补全集之缺。闻一多全集出版于 1948 年 8 月,出版之时,即是朱自清生命终结之时。 一生一死,乃见交情。 闻一多是诗人气质的、才华横溢的,他每每让我想起阮籍,看人会分青眼与白眼;而朱自清是内敛的、低调的,内心常带有自卑与焦虑。 从演讲风格就可以看出两人的不同。闻一多年轻时口才并不佳,曾因演说成绩不好而降等,自此认为是“大耻奇辱”,苦练演讲,在严寒的冬夜 ,一遍又一遍。 他成功了,他总是能成功。从奔放的新诗诗人到严谨的治学者,从演说课的中等生到“少有的天才的宣传鼓动家”(费孝通语)。朱自清对闻一多很佩服,他在日记里写道:“晚间听一多演讲,妙极。非常羡慕他。” 朱自清则不然,他在五四运动时期便已加入“平民教育讲演团”,从教多年,上课时仍不免紧张得时时“用手帕揩汗”,一旦说错话,“总不免现出窘迫甚至慌乱的神色”(余冠英语)。他上课时不大敢讲自己的观点,总是引述别人居多,曾有学生当面对此提出疑问。 为此,他的课经常是选的人极少,他也常常为此忧虑。极端的情况,是只有 研究生王瑶一个人来上课。有一日,朱自清到了课堂,发现王瑶没来,只好颓然而返。 而且,朱自清是那么敏感而严谨。学生说,选他的课是“自讨苦吃”:“大考、小考、练习、报告做个没完,选过他的课的都大叫吃不消。并且分数也抠门得很”汪曾祺选过他的课,因为缺课太多,不及格。而汪上闻一多的课,只交了一篇文章,就得到了满分。 汪曾祺毕业时,沈从文希望把他留在西南联大中文系当助教,系主任朱自清坚持不肯,理由大致是:他上我的课,连作业都不交! 闻一多是李白,朱自清是杜甫。十多年中,两人性情相投,两家过从甚密。 闻一多被刺后, 朱自清立即致信闻一多夫人,除了表示愤怒和商议遗稿出版事宜,他还慨然承诺:“学校方面我已有信去,请厚加抚恤。朋友方面,也总该尽力帮忙,对于您的生活和诸侄的教育费,我们都愿尽力帮忙” 一死一生,交情乃见。 孔夫子还有一句话:“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这话后来被人用反了,变成了专骂笨伯的“愚不可及”。读读历史,看看周边,当会明白,闻一多的“知”是经过努力,也会有人达到的境界,朱自清的“愚”却如清风雅奏,春梦易逝。这才明白为什么朱自清先生哀念集的题名,会是这样六个字:最完整的人格。 【小 小 思 想 树 】 交友,贵乎交心。对于朋友的态度,“够哥们儿”者,俗人是“两肋插刀”,雅士是“相濡以沫”。二者并无境界高低之分,关键在于是否真的肝胆相照。孔子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说”便“说”了,还要看远方来的这个朋友因何而来。若 是为了有所求而来 , 主人尚能“说”的,便是真朋友了;反之,“说”在表里,恶在心中,还算得什么朋友! 茫茫人海中,谁能成为我一生的知己?怎样才能遇到心灵相通的朋友? 欣赏的姿态、心灵的吸引是 友谊之树的根基; 倾心的交流、至死不渝的 关怀是它美丽高大的树冠。 【延伸美丽】 知音、 交友之道、君子之 交、 也说互补、最完美的友谊。 (李轶春) 6 篇首语: 在我的理解中,艺术家就是要努力地奋斗,不断地探索,无条件地现身艺术事业。 我不是一个怪人 梵高 人们 总把我看成是 一个不可理喻的怪人, 我要申明的是, 我不是什么怪人, 尤其不是 应从社会中清除的野蛮的粗鲁的人。 的确, 我 常常衣冠不整, 样子很寒酸, 不能保持很庄重的样子。 因为 我长期都没有收入, 我的衣服 都是我弟弟提奥的旧东西改的, 有些还是廉价的 材 料做的, 加上在作画时再溅上些颜料, 我无法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有人说我的性格更坏透 了, 无端地 猜疑我, 怀疑我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要说的是, 我不追求地位和金钱, 不会为世俗去改变我的性格。 我热爱生活, 只要我牢固地抓住了生活, 我的作品就会得到人们的喜爱。 我 30 岁生日的时候, 得到了弟弟提奥真诚的祝福, 我非常感谢他。 在这一天, 我找到了一个很适合扮挖地人的模特, 我非常兴奋, 简直不敢相信只有 30 岁。 有时候 我也真觉得我已不小了, 特别是在人们认为我是一个失败者的时候。 一想到我可能真的会是失败者时, 我感到时光如流水一般无情, 让我开心不起 来。 在平静正常的心境下, 我又为我在这 30 年中所学到的东西而高兴, 让我对未来的 30 年 如果我能活到那么长的话 充满了信心,让我浑身带劲儿。 未来的 30 年 有那么多那么艰巨的工作摆在我的面前。 我想像到, 以后的 30 年 应该比过去了的 30 年过得更愉快。 我要实现我的愿望, 我要努力地依靠自己, 尽管社会和环境也应该有责无旁贷的责任。 对于一个工作的人来说, 30 岁 刚刚步入人生的稳定期, 因此, 30 岁的人 应该以饱满的热情和精力去迎接新的生活, 生命中的这段时期一旦过去, 有很多事情 就无法逆 转了。 当然, 我们也不能指望 从生活中去得到我们明明知道不能得到的东西。 生命只是一个播种的季节, 收获是不 在 这里的。 我得承认, 我是一个 有着明显缺点和脾气有些怪的人, 我急躁的性格经常做出些蠢的事, 让我在后来或多或少地感到后悔。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去抢别人的朋友和生活, 更不会谋害他人的生命。 虽然我有时也跟人争吵, 但我并不想去伤害任何人。 我不想成为一个 不干任何好事的危险人物。 我是一个 生活有困难却又从未停止过努力工作的人。 为了工作, 我需要在一个安静的环境, 需要人们的同情, 不然 的话, 我将无法顺利地工作。 我时常处在可怕的忧郁和烦躁中, 当我可望同情又得不到时, 我就会态度冷漠, 对人发无名的火, 说起话来常常很刺耳。 我喜欢独处, 不善交友, 要我经常和人们聚集交流 是一件痛苦的事。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在肉体和精神上, 我都是极端敏感的人, 这 是 造成我怪脾气的主要原因, 它让我意志消沉, 也损害我的健康。 我说 “我是一个艺术家”, 毛威因此对我进行攻击。 我坚信我说的话。 在我的理解中, 艺术家就是要努力地奋斗, 不断地探索, 无条件地现身艺术事业。 我已发现了它 , 了解了它。 所谓艺术家, 就是包含有永无止境地探索的意思。 即使我不断地遭遇挫折, 也不灰心; 即使我身心疲惫, 哪怕是处于崩溃的边缘, 也要正视人生。 因为我知道伟大的 事 业不可能一蹴而就, 也不是凭一时的冲动就会有成就。 伟大的事业也不会偶然得来, 它是不断奋斗的结果。 我相信我会有出头的那一天。 【小 小 思 想 树】 竹林七贤其实就是七个怪人,你看,“白眼看鸡虫”的嵇康,却留下了万古流芳的“广陵散”,留下了万世可表的文人典范之作 -与山巨源绝交书,怪吗?不怪,“阳春白雪”总是有些曲高和寡 。还有,明 代徐渭,一代文豪、艺术大师,终其一生颠沛流离,宁愿穷困潦倒,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其实 艺术的 真正 魅力,是艺术家 百折不挠 的 操守 ,是他们不为世俗所累的 境界。 “任凭它三尺大雪,压不住一寸青松”,这是从艺术大师们的心境、经历中必然得出的结论。 【延伸美丽】 坚守与改变、阳光总在风雨后、耐得住寂寞、 超越世俗 、提升生命的品质 。 (李轶春) 7 篇首语: 我询问那位友人: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二战之后最勇于正视自身盲点和缺陷的是德国,最缺乏这种自审精神的,你认为是哪个国家? 镜子中的箴言 从 维熙 童年时代,我在日本铁 蹄的蹂躏下生活过一段时光。对每一个人来说,童年的岁月又是无法忘却的,因而每到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8 月 15 日,总会激起我内心的波澜。近日在灯下阅读 20 世纪大全中的日本史料,百感丛生之际,不禁记起了在 20 世纪末,我出访日本时,与一位日本友人关于镜子的笑谈。 当天,我第一次喝日本的“清酒”,因为其酒精度较低,便放量多喝了 点儿。之后便借着酒兴,斗胆向日本友人说了个自撰的寓言。我说世界 上 第一个发明镜子的人,是个伟大而聪明的智者。之所以如此,在于人们无法自知其形影之时,它给人们一个自照其五官美丑的器具,它的最大功绩是 让那些脸上有污垢的人,对镜自照后可以洗掉污垢,使面孔变得美丽起来。日本友人对这一话题很感兴趣,先是与我研究起镜子的发明人究竟是谁,当我们都无法得知镜子的首创者时,便进入了博大的主题:即镜子的主要功能是自照 (当然也能用以照人 ),小到一个人的面部卫生,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自照和自审。我询问那位友人: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二战之后最勇于正视自身盲点和缺陷的是德国,最缺乏这种自审精神的,你认为是哪个国家? 这位同行友人是个有识之士,一语道破了我的腹内玄机:“君之用心,我已清楚。你在比喻我们日本对侵略战争缺乏 自照镜子的精神。” 我说:“你同意我的日本观吗 ?” “我们算是异国知音吧!”他说。 因无争论,便无“战争”,镜子的话题到此刹车;又因观点一致,我们便又碰起杯来。 其实,这一段酒话我一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所以如此,皆因二战之后的德国几任总理,在有关二战的纪念日,都无一例外地向被害国人民不断赔礼道歉。笔者记得,德国前总理科尔,每到二战结束的纪念日,必向世界人民忏悔德国发动世界大战的罪恶。有一次,科尔在德国境内遇见一群受害犹太人的后代,曾弯下他胖胖的身躯,连连向他们鞠躬谢罪。据当时报纸刊载,他在出访以色列 期间,曾向希特勒企图灭绝其人种的以色列人民下跪,以忏悔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血腥屠杀犹太人的罪恶。科尔如此,他的前任和后任总理,都无一例外地向世界忏悔过德国发动二战的罪恶:前总理勃兰特,在访问波兰期间,特意去昔日奥斯维辛集中营凭吊死在这里的 300 万冤魂。出于悔罪的诚意,勃兰特曾跪倒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纪念碑前,为死者久久默哀。历史记载: 2003 年 6 月 22 日 (德国进攻苏联的纪念日 ),当时的总理施罗德,再一次发表悔罪声明,除了代表德国政府向前苏联死于二战的 2700 万亡者,以鞠躬表示祭悼之外,特别提出要严防纳粹 在德国的死灰复燃。到了 2004 年夏天,在盟军庆祝诺曼底登陆成功以及波兰华沙纪念反纳粹起义 60 周年之际,施罗德专程前往法国诺曼底和华沙出席这两次纪念活动,并为法西斯德国犯下的罪行向受害者道歉。 21 世纪初,德国先后拿出千万马克的巨资,对二战期间被纳粹强制为其劳动的劳工,进行认罪赔偿;到了现任女总理默克尔,于 2007 年再次承诺德国将对二战期间受纳粹奴役 6 个月以上的东欧劳工 (仍活在人世间的,大约有 120 万人 ),每人将获得 15000 马克赔偿金,以示为二战时的德国谢罪。 看 ! 历任德国政府的政要,对战争罪恶的态度多么鲜明 !世界媒体对德国的评论,都认为德国不单纯是形式上的表态,而是出于对二战中德国所作所为的严格自审。据传媒报道,在前两年的 6 月 7 日,德国众多著名科学家,又对二战期间纳粹科学家参与“人体实验”的屠杀行为进行了清查。主持这个会议的科学家胡贝特马克尔在会上以十分沉重的心情,首先向被杀戮的受难者及其家属表示哀悼,然后对当时一些德国的顶尖科学家与纳粹沆瀣一气,丧失人性地沦为纳粹杀人工具的行为,表示了强烈的愤慨 并因他们的行为而感到“悔恨、悲恸和羞耻”。 我们以德国为镜,扫描一下我们的邻邦日本,就会发现与德国大相径庭的 奇观了。在 20 世纪 30 年代末期,作为发动世界大战的轴心国的三大成员国之一,它与德国勾肩搭背发动了“大东亚圣战”,除了使中国饱尝战火劫难之外,东南亚许多国家都受到了它的铁蹄蹂躏,这是写进世界史,全球人人皆知的事情。可是在二战结束之后,尽管东南亚各国强烈呼吁他们反省侵略战争的罪恶,但日本却从没有自审之后的真诚悔罪。恰恰相反,二战之后的历任首相很少有自照其历史,并向世界做出交代的智者。尽管日本政坛像走马灯一般,不断更换首相,但是能认识战争罪恶并拒绝到靖国神社叩拜战犯亡灵者,可谓寥寥无几。德国政要在集中营的纪念碑前 下跪,而日本多 数政要却永远不忘超度战争亡灵。这种鲜明的对比,只要不是痴呆 苶 傻的弱智,都能洞察出日本政要今日之所想。 从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投降到现在,历史已然过去了整整 62 年。日本那些政要不断去参拜战争亡灵的同时,还不忘千方百计地美化当年的侵略战争,用以愚弄欺骗国内的新生代。比如,对那场世人皆知的南京大屠杀,面对几十万人头落地的事实,包括昔日侵华日军东史郎在内,出于良心的忏悔,向世界披露了他亲眼目睹的血腥屠杀记录之时,还到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面壁忏悔;可是那些日本政要们,却躲在政坛的大幕之后,“犹抱琵琶半 遮面”,千呼万唤不出来。他们并没有闲着,而是挖空心思寻找盾牌。把侵略战争美化为“大东亚圣战”的历史教科书不断改头换面,就是在他们的锣鼓点中,上演一出黑白颠倒的戏。但是不管怎么变来变去,万变不离其宗的,就是淡化侵略战争的种种罪行。 2007 年 6 月,他们否决了韩国提出的“慰安妇”问题,就是佐证。 何故 ?又意欲何为 ? 这里,我们翻开日本档案和有关书刊,就不难管窥出其狼子野心。日本档案里有这样一桩记载:早在1927 年田中义一任日本首相时,就曾向日本天皇密呈奏折,文内写道:“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中国 );欲征服支那 (中国 ),必先征服满蒙。”之后,自 1928 年 6 月 4 日发生的皇姑屯火车爆炸事件始,继而 1931年发生的“九一八事变”,直到 1937 年发生的“卢沟桥事变”,与同年 12 月 13 日发生的南京大屠杀,都是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结出的恶果。日本当今的政要们,为什么不把这些白纸黑字的历史档案,写进教科书反而还在那儿玩偷梁换柱的把戏,为血腥的侵略战争涂脂抹粉 ?说穿了,不外是在演绎昔日那些战争狂人的梦呓罢了。 如果说,那是陈年旧账,我们不妨把历史镜头的焦距拉近一些:君大概不会忘记三岛由纪夫的剖腹表演吧,那事件发生在 1970 年 11 月 25 日。据日本出版的自卫队的影子部队 杀害三岛由纪夫的真实告白一书中记载,三岛曾在日本接受过特务训练,当 1968 年日本爆发反战的学生示威时,他曾接受自卫队的命令,混进学生队伍打探情报。这个狂热的武士道分子,叫嚣“对天皇的信仰高于人道主义”,因而在 1970 年,上演了一出“勤王”闹剧。并在发表了“勤王”演说之后,拿起他手中的日本战刀,剖腹身亡。笔者直译其剖腹自杀的目的,不外是为昔日的战争招魂,意在使日本继承军国主义的“慷慨捐躯精神”。不同于田中义一手段的是,田中义一是以文谏日本天皇,为日本侵略战争出谋, 而三岛由纪夫则是以武士道之死血谏东瀛。其共同的目的,都不外是铸造一个军国主义的日本 !特别意味深长的是,此书作者山本舜胜,过去曾是个侵华老兵,但他不同于东史郎,至今仍然是个侵略战争的吹鼓手。战后他在特务队做过“三岛”的教官 此次他公开声言写此书的目的,就是为“三岛”招魂,并令其精神在日本发扬光大。至此,这些人究竟意欲何为,已然自供于天下了。这种自供,能使我们一通百通:那些口头上把和平当招牌,而在行动工去参拜靖国神社的政要们的诡秘心机,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特别是近年日本右翼战争狂人石原,叫嚣“该 到对中国说不的时候了”,就更让我们不得不睁大警觉的眼睛。 【小 小 思 想 树】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勇于对镜自查,勇于直面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错与对的 历史与 现实,对于一个人 、一个组织, 乃至一个国家 、 一个 世界 ,都是弥足珍贵并值得发扬的美德。 二战后的德国,总理下跪华沙,弯下 了 膝盖,却挺起了脊梁,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与赞誉;相比之下,日本那些军国主义者们拒绝自省的错误态度、欲盖弥彰的拙劣手段,是多么的 丑陋与危险。镜子永远是最诚实的 同一面镜子,你以不同的面 目示之,镜子也必将还你一个不同的面目。 【延伸美丽】 吾 日三省吾身、 正视自己、勇于承认错误、高大与渺小 、铭记与忘记。 (李轶春) 8 篇首语: 世人皆知徐悲鸿家挂着一副对联:“独持偏见,一意孤行。”他还有一句座右铭:“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名人轶事 傅国涌 成为永远的笑柄 1923 年手握兵权的曹锟做够了军阀,想到新华门的宝座上坐坐。他以重金收买议员,送给每人 5000银圆的支票一张(有个别是 1 万元的支票)。 10 月 5 日,曹锟花费了 400 万元巨款,顺利当选为民国大总统。那五百多个接受贿赂、投了选票的 国会议员从此成为永远的笑柄。 曹锟贿选其实已不是第一次了,早在 1918 年他就贿选过副总统,不过那次他出价太低,只是要给每个议员送 500 银圆,而且不是现付,是许诺,不足以让那些善于计算的议员动心,所以他的副总统没有当成。或许接受了那次教训, 5 年后,他才会出手如此阔绰。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议员都甘愿做“猪仔”,其中来自浙江淳安县的一个众议院议员叫邵瑞彭,他在收到 5000 银圆的贿选支票后,拍照寄往北京、上海各地的报纸发表,并向北京地方检察厅提出控诉,全国舆论一片哗然。为了躲避追杀,他转道天津、香港,到了上海,时在 10 月 14 日,恰好柳亚子、邵力子、陈望道、曹聚仁等发起的“新南社”举行第一次会议,他以旧南社社友身份赴会,受到热烈欢迎。几天后,他返回故乡淳安,当地民众开大会欢迎他,师范讲习所的学生们高举的横幅上写着“揭发五千贿选,先生万里归来”。这大概是淳安有史以来最大的荣耀。另一位断然拒贿、拂衣南下、视支票如粪土的议员是浙江乐清的洪叔翰,他的举动同样令故乡百姓引以为荣。 徐悲鸿的“一意孤行” 世人皆知徐悲鸿家挂着一副对联:“独持偏见,一意孤行。”他还有一句座右铭:“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1929 年国民党政府举办 第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他拒绝参加。 1935 年,左翼剧作家田汉被捕入狱,他四处奔走,和宗白华一起将田汉保释出来。大约也是 1935 年,他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留学法国时期同为“天狗会”朋友的张道藩已经位居要职,通过张出面,请他给蒋介石画像,他竟一口拒绝了,说自己对蒋不感兴趣。 他有一幅国画灵鹫,笔力雄健,意境深远。 1943 年在重庆展出时,受到瞩目,一位美国将军甚至念念不忘。抗战胜利后,美国将军即将回国,蒋介石要送礼物,此人说什么都不想要,只要徐悲鸿那幅灵鹫。国民党官员出面请他开价,要买下这幅画,被他 拒绝,他们一次次前来,并表示无论出多高价钱都可以接受,他就是不肯。 1945 年 2 月 22 日,徐悲鸿在重庆文化界对时局进言上签名,蒋介石恼怒,把当时的国民党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主任张道藩骂了一顿,张派人找到徐悲鸿,要他登报声明自己没有参加签名。当时在国民党压力下,有人确实就登了这样的声明,面对“很不利”、“你的一切都保不住”的威胁,他的回答是“我对我的签名完全负责”,“我决不会收回我的签名”。 【小 小 思 想 树】 潮起潮落,岁月更迭。历史忠实地记录着过往于天地间的每一个人的足迹。一场贿选闹剧终成笑柄,坚 守正道、不畏强权的艺术家令后世景仰。 人活着,要对自己负责,要对历史负责。始终怀有一颗敬畏之心,严于律己,抱真守正,淡定睿智,我们就能走好这人生之路,就无愧于 天 地 ,无愧于心。 【延伸美丽】 历史自有公论、 民众的力量、 心怀敬畏、威武不能屈。 (李轶春) 9 篇首语: 尽管他的改革,留下了“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遗憾,使得以后几百年里,出现了军力被严重束缚的局面。但毕竟,唐末五代武人骄横的混乱再未出现,文采风流和道德华章,迈向了又一座高峰。 开创繁华的宋太祖 颐祯 公元 960 年,正月初四。开封,这座后周的都城, 却毫无新年的喜悦。人们忧心忡忡,凝视着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不约而同地想:赵匡胤将军走到哪了?他把契丹人赶跑了吗? 谁会想到,赵匡胤,他根本就没有走。 他就在 40 里外的陈桥。下马,休整,安睡。亲信们的军队都会合了,古老的“星相”把戏又一次登场:“昨晚快要落山的太阳旁边,出现了另一轮太阳,两日相争,黑光激荡啊。” 士兵们开始哗变: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小皇帝无知,我们何不立赵将军为皇帝,再去打契丹人不迟?于是,正月初四的晨曦下,赵匡胤“刚刚睡醒”,将士们就呼啦啦一拥而上,把一件耀眼的帝王黄袍“不由分说”披到他身上 。他只好“满脸茫然”地率军返回开封,接受后周小皇帝柴宗训的“禅让”。 这就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它用不流血的方式,结束了 50 多年的混战,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北宋王朝。从此,是又一轮文明的复兴。 抠门的皇帝 赵匡胤出生时,赫赫有名的唐帝国,已经覆亡了 20 年,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的乱世。“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这种事情不是他的独创,只要是个武夫,带了几天兵,就都敢做。所以赵将军摇身一变成为赵皇帝,这对开封百姓而言,只是打个哈欠后的麻木。 但他们很快发现,赵匡胤和那些草莽不一样。 赵匡胤家道中落,少年时就 游历四方、自谋出路,节俭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33 岁那年,他身为后周政权的禁军统领,却依然是出了名的“穷光蛋”。一份薪水,除了糊口、救济族人,就去买和他武夫身份毫不相称的书 他要读大量的书;再加上常年争当不受贿的反腐典型,所以妻子去世后,续弦的钱都是找同事借的。 如今,赵匡胤坐拥后周国库,终于不再为银子发愁了,便兴致勃勃地开始他的理财研究。很快,他就研究有成,生财有道。 公元 964 年的一个雪夜,赵匡胤敲开了宰相赵普的家门,炭炉上烤着肉、热着酒,“先南后北”的统一国策在暖洋洋的君臣促膝中敲定了。从此长年的统一战 争中,南方那些富庶的割据政权,为赵匡胤“广辟财源”。灭掉后蜀时,缴获的金、帛从水陆同时运往开封,竟然 10 年才运完。南方小国害怕了,要进贡,赵匡胤更是通通收下毫不手软,南唐李煜就在短短 14 年里进贡 9 次,每次的金银都数以万计。 富裕起来的赵匡胤,偏偏更抠门。不光自己衣裳朴素,就连公主穿一件翠鸟羽饰的衣服,都会挨骂。有一年七夕节,他在讨伐北汉的路上,派人给母亲和老婆送过节礼,婆媳俩欢天喜地打开,面面相觑地收下 竟是太后三贯钱、皇后一贯半。 节俭成性的作风,直接影响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