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上册作业本-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_第1页
初三化学上册作业本-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_第2页
初三化学上册作业本-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_第3页
初三化学上册作业本-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_第4页
初三化学上册作业本-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老师作业本 1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第一节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考纲导航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目标层次物质的变化 能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质的性质 能识别无知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核心纲要(一)什么是化学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学科.研究对象:物质研究内容: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研究手段:化学实验(二)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特征: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状态和形状等的改变;2.化学变化概念:有新物质生成得变化叫化学变化特征:生成新物质,常伴随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以及能量变化(吸热、放热、发光)(三)物质的性质1.化学性质概念: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2.物理性质概念: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体现出来的性质教物理性质(四)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联系与区别变化 性质1.变化是动态的过程,性质是内在的属性2.在描述物质的性质时,经常用到”能“、”可以“、”是“、”会“、”易“、”难“等词三、全面突破(一)基础练习1.厨房里的下列操作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拉面条 B磨豆浆 C切黄瓜 D酿米酒2. 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干冰易升华 B酒精易挥发 C氢气可燃烧 D铝用于制造导线3. 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干了 B铜在潮湿的空气中有绿色物质生成C花生米霉变了 D银白色的镁条在空气中慢慢失去光泽体现决定江老师作业本 2(二)能力提升1.材料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古人不必经历化学变化就能获取的材料是( )A石料 B铜 C铁 D陶瓷2. 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下列事件或成语中,主要体现物理变化的是( )A火烧赤壁 B百炼成钢 C钻木取火 D司马光砸缸3.下列说法中颜色不是用来描述物质真实颜色的是( )A黑色粉末 B蓝色晶体 C绿色食品 D银白色金属4.古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词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爆竹声声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D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5. 针对下列说法做出判断,并请说明理由(1)某固体物质受热消失,一定是化学变化吗?_(填“是”或“否”)举例:_;(2)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_(填“是”或“否”)举例:_;(3)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_(填“是”或“否”)举例:_.6. 用序号填空:化学变化;物理变化(1)人类的早期生产活动中,搭建房屋_,烧制陶器_,磨制石器_,淘洗黄金_;(2)使用火柴时,火柴折断_,火柴燃烧后变黑_;(3)在养鸡厂,鸡蛋摔破_,鸡蛋孵化_;(4)生活中,头发生长_,扎起头发_.7.造船厂用氧炔焰焊接和切割金属时,发生三种变化:乙炔在氧气中燃烧;焊接处金属与金属焊条熔化、冷却后凝固在一起;切割处的金属在高温下被氧气氧化除去这三种变化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答:_.(三)中考真题1.(2013青岛)下列物质变化过程中,包含了化学变化的是( )A铁丝编成铁网 B冰块制成冰雕 C石油制成布料 D木板制成桌椅2.(2013雅安)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石墨棒作干电池电极 B一氧化碳用于炼铁C稀有气体制成霓虹灯 D铝用于制造导线3. (2012深圳)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B C D研碎胆矾 检验氧气 过滤溶液 称取铁块4.(2012雅安)化学家在环境问题上提出的最新构想是变废为宝,资源循环利用例如:燃料 燃烧产物 燃烧燃料进行如下循环:这样既可解决能源问题,又能消除污染上述构想中两个转化过程的变化为( )A(1)为物理变化,(2)为化学变化 B均为化学变化C(1)为化学变化,(2)为物理变化 D均为物理变化(1)燃烧 (2)太阳能或生物能江老师作业本 3第二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一、考纲导航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目标层次提出问题 依据所给资料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猜想与假设 对问题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或假设,并作出论证 设计方案 根据所要探究的问题设计简单化学实验方案 进行试验 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收集证据 运用多种手段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观察、记录、表述;运用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证据 解释与结论 分析实验现象和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反思与评价 反思探究过程,评价探究结果 表达与交流 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 二、核心纲要(一)对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探究步骤 现象和结论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蜡烛,投入水中 颜色:乳白色;状态:固态;形状:圆柱状浮于水面上:密度比水小;切下一小块:硬度小;投入水中未溶解:难溶于水点燃蜡烛: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焰去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用一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火焰上方烧杯,迅速倒转,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石蜡: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三层,外层最明亮、内层最暗;火柴梗接触外焰部分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烧杯内由无色液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熄灭蜡烛:将蜡烛熄灭、观察用火柴断然刚熄灭时白烟 有白烟:蜡烛燃烧时先由固态转变成液态,再气化,而后燃烧白烟燃烧: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而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一)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探究步骤 现象和结论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在两个集气瓶中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倒放在水中,将塑料管小心插入集气瓶中,吹气;在水中集满气体后,用玻璃片盖住瓶口,从水中取出正放在桌面上 集气瓶中的水被挤出,集气瓶内充满气体:呼出的气体溶解性差气体性质:无色、密度比空气大探究呼出气体的性质向一个盛空气的集气瓶和一个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各滴入几滴澄清石灰水振荡 盛空气的集气瓶内澄清石灰水一段时间内没有变浑浊,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内石灰水变浑浊: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与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江老师作业本 4将燃着的木条插入另一个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取一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呼气,并于放在空气中的另一块玻璃片比较 燃着的木条熄灭: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有无色液滴:人呼出的气体中有水蒸气三、全面突破(一)基础练习1.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猜想”,猜想是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假设下列对“影响食物腐败快慢的因素”的猜想不合理的是( )A温度高低 B氧气含量 C食物多少 D食物种类2.青色的生虾煮熟后颜色会变成红色一些同学认为这种红色物质可能就象酸碱指示剂一样,遇到酸或碱颜色会发生改变就这些同学的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实验 B假设 C观察 D做结论3.蜡烛燃烧之所以是化学变化,是由于在蜡烛燃烧时( )A先熔化 B再发出黄光 C放出大量的热 D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4.有关蜡烛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常温下,蜡烛呈液态,不溶于水B在常温下,蜡烛呈固态,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C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用火柴去点燃刚熄灭蜡烛时的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二)能力提升1. 天文学家在研究星系运动方式时发现,人们所观察到的星系其内部的引力仅占“物质”引力总量的1%l0%,其他是大量的非星系内部引力这一现象表明,有些“物质”是不可见的,原因是它们不发光也不反射光,因此科学家称这些可能存在的物质为“暗物质”然而,直到现在人类仍没有探索到“暗物质”存在的任何证据,对此,你认为下列观点不可取的是( )A“暗物质”是人类虚构出来的,事实上,宇宙中根本就不存在B“暗物质”可能存在,人类应不断地进行探索,一旦发现它存在的证据,将为人类重新认识宇宙开辟一个全新的视角C“暗物质”可能存在距地球十分遥远的地方,科学家可能通过探索“暗物质”产生的粒子的存在而间接证明“暗物质”的存在D人类探索至今,仍未发现“暗物质”,说明“暗物质”是不存在的2. 在“对蜡烛及其燃烧探究实验”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燃烧中蜡烛融化B产物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C产物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白烟3.下列关于蜡烛燃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焰心温度最高B蜡烛燃烧只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蜡烛燃烧过程中只发生化学变化D蜡烛燃烧过程中既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江老师作业本 5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中蕴含着许多化学含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诗句寓意着发生了化学变化B诗句中“丝”含有的物质是蛋白质C诗句中“泪”是指蜡烛燃烧产生的水D诗句中“灰”是指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以及少量炭粒5.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过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如图所示.据此实验,有关分析中正确的( )A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B这一现象说明蜡烛中主要物质的熔点较低C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6. 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较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上结下水珠B证明呼出气体含有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C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较少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D证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较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更浑浊7.人体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为了证明这个问题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的装置进行了实验(1)人吸入气体时,应打开活塞_(填字母,下同),关闭活塞_(2)人呼出气体时,应打开活塞_,关闭活塞_此时可以观察到瓶中呃现象是_(3)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证明空气中呃二氧化碳含量很少,不能使澄清呃石灰水_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证明_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所含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的代谢产物江老师作业本 6(三)中考真题1.(2011山西)小亮利用蜡烛进行实验,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会形成液态物质,液态物质一定是水B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C取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液滴出现,说明石蜡燃烧产生水D在密闭容器中,石蜡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说明物质通常燃烧需要氧气2.(2011眉山)下列是某化学学习小组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有什么不同”的探究活动中提出的一些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A证明呼出的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判断呼出的气体含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C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结下水珠D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氧气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木条燃烧更旺3.(2010抚顺)下图是学生“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操作的示意图,请回答有关问题.(1)如图A所示,将一根火柴梗平放人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观察.该实验的目的是_.(2)如图B所示,检验蜡烛燃烧的产物,实验过程中有的同学观察到烧杯底部出现黑色物质请帮他们分析产生黑色物质的原因是_.(3)如图C所示,用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如何操作才能确保实验成功_(只答一点).江老师作业本 7第三节 走进化学实验室一、考纲导航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目标层次认识常见的仪器 能识别试管、烧杯、烧瓶、1、锥形瓶、酒精灯、集气瓶、漏斗、长颈漏斗、玻璃棒、量筒、水槽、蒸发皿、胶头滴管(滴瓶)、药匙、燃烧匙、试管夹、铁架台、(含铁架、铁圈)和托盘天平等仪器,并根据试验需要选择仪器 实验基本操作 根据试验需要选择药品,会取用药品 会给物质加热会使用和连接简单仪器会检查装置气密性二、核心纲要(一)常见仪器的名称、用途及注意事项(见课程)(二)基本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见课程)三、全面突破(一)基础练习1.实验室中不能被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 )A试管 B量筒 C烧杯 D锥形瓶2.下列实验操作不当的是 ( )A将烧碱放在已知质量的烧杯里用托盘天平称量B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C振荡试管时用手紧握试管,拇指堵住试管口,上下晃动D滴加液体时,滴瓶滴管的尖端不能触及已加过其它试剂的试管内壁3.欲量取40mL的液体试剂现有下列量程的置筒,最好选用( )A5mL B10mL C50mL D100mL4.有镊子 烧杯 试管 滴管 药匙 10ml量筒 100ml量筒 托盘天平等仪器(1)取木炭时用_(写序号,下同)(2)可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是_(3)量取8ml水用_(二)能力提升1.以下是实验室常用的仪器,你认识吗?请用它们的名称回答以下问题.(1)B是 ,D是 ;(2)滴加溶液常用 ;取用粉末状固体常用 ;(3)称取一定质量的固体物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时,除上述仪器外,还需要的一种仪器是 .A B C D E F G H江老师作业本 82.小强用托盘天平称5、0克食盐,当指针不在分度盘中央而偏右时,就开始称量称量后天平达到平衡时(指针在分度盘中央),则实际称量的食盐的质量( )A等于5.0克 B小于5.0克 C大于5.0克 D无法判断3.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时,误将药品和砝码位置放颠倒了,待平衡时,称得药品质量读数为9.5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