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沈从文的论文_第1页
关于沈从文的论文_第2页
关于沈从文的论文_第3页
关于沈从文的论文_第4页
关于沈从文的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 毕业论文 题目 : 论沈从文的“审美现代性思想 学生姓名: 潘华梅 学 号: 200910200028 系 别: 中文系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学习形式: 函授 指导教师: 刘忠阳 起止日期: 2009.7-2011.7 2011 年 3 月 10 日 怀化学院 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 (设计 )评分标准 评价 基元 评价要素 评价内涵 满分值 选题 质量 25% 目的明确 符合要求 符合培养目标,体现学科、专业特点和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达到毕业论文(设计)综合训练的要求。 10 理论意义或 实际价值 符合本学科的理论发展,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性研究中的某个理论或方法问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10 选题确当 题目规模适当,难易度适中;有一定的科学性。 5 能力 水平 40% 检阅文献 资料能力 能独立检阅相关文献资料,归纳总结 本论文所涉及的有关研究状况及成果。 10 综合运用 知识能力 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阐述问题。能对查阅的资料进行整理和运用。能对其科学论点进行论证。 10 研究方案的 设计能力 整体思路清晰;研究方案合理可行。 5 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能力 能运用本学科常规研究方法及相关研究手段进行实验、实践并加工处理,总结信息。 10 外文应用能力 能阅读、翻译一定量的本专业外文资料、外文摘要和外文参考书目(艺术类等专业除外)体现一定的外语水平。 5 论文 质量 35% 文题相符 较好地完成论文选题的目的要 求。 5 写作水平 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条理清晰,评议流畅。 15 写作规范 符合科学论文的基本要求。用语、格式、图表、数据、 量和单位,各种资料引用的规范化(符合标准)。 10 论文篇幅 文科 5000 字左右,理工科 4000 字。 5 说明: 成绩等级: 90 分 100 分为“优秀”; 80 分 89 分为“良好”; 70 分 79 分为“中等”;60 分 69 分为“及格”; 60 分以下为“不及格”。 怀化学院 2011 届 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设计)课题开题报告 院 (系 ): 中文系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潘华梅 学号 200910200028 班级 课题名称 论沈从文的“审美现代性思想” 课题 所属领域的现状 现代性理论是 20 世纪统摄一切领域的元话语。由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刚好同中国社会历史的现代性同步,这使得长期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笼罩在现代性的话语阴影之下,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启蒙现代性叙事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叙事形态。审美现代性从现代性自身中分化出来,又不断地反思着现代性。同启蒙现代性关注社会的物质层面和群体意识不同,审美现代性更关注感 性的个体生命。这对于向来就缺乏 “个性” 和 “生命”意识的中国现代文学来说,无异于从另一个维度丰富和发展了自身。仔细审视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就会发现始终有一条审美现代性的线索贯穿其中。这体现在他对线性时间进步观的质疑,对感性生命的崇扬,对人性异化的鞭挞和审美救赎的重视等方面。关于这一论题,目前学界尚无人进行系统地梳理与分析,仅有个别文章进行了探讨。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沈从文的审美现代性思想为研究对象,融理论研究、背景研究、思想研究和作品研究为一炉 , 从新的维度来剖析沈从文的审美思想,通过细微的文本分析及理论探源,力求使这个自称是“ 20 世纪最后一个浪漫派”的沈从文浮雕毕现。 课题重点 难点 和特色 重点: 通过细微的文本分析来深入阐释沈从文的“审美现代性”思想 难点 : 目前学界关于“审美现代性”这个概念的界定还是众说纷纭,甚至有学者提出“流动的现代性”这个概念,而 沈从文 也 从没提出过审美现代性这个概念, 我们只能从 他的文学创作 实践中来把握 他 那 在当时具有超前意识的审美现代性思想 特色: 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引入西方的审美现代性这个理论视角, 结合沈从文创作的同时代作品和整个 20 世纪文学背景,从作品 细读、作家经历、心理历程等几个层面分析,一改过去单一的研究路向,突出了作品与思想的统一,逻辑与历史分析的统一,从而推动了沈从文研究的步伐。 计 划 进 度 2010 年 10 月 2010 年 12 月 选题,搜集资料。 2011 年 1 月 2011 年 2 月 开题报告,确定写作步骤。 2011 年 2 月 2011 年 3 月 完成初稿 2011 年 3 月 2011 年 4 月 修改初稿,最后定稿。 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教研室意 见 签名: 年 月 日 说明:开 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学生填写,将作为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考查的重要依据,经导师签署意见及教研室审查后生效。 怀化学院 2011 届 成教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评阅表 系、部: 中文系 学生姓名 潘华梅 学 号 200910200028 班 级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姓名 刘忠阳 课题名称 论沈从文的“审美现代性思想” 评语:(包括以下方面,限 200 字以上) 1、 学习态度、工作量完成情况; 2、 检索和利用文献能力、外文翻译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3、 学术水平或技术水平、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 是否同意论文送审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怀化学院 2011 届 成教毕业论文(设计)评阅教师评阅表 系、部: 中文系 学生姓名 潘华梅 学 号 200910200028 班 级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评阅教师姓名 论文题目 论沈从文的“审美现代性思想” 评语:(包括以下方面) 对论文学术评语(包括选题意义;文献利用能力;所用资料、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可靠性;创新成果及写作规范化和逻辑性。 注意对其中可能存在的剽窃、论据作假等把好关,如果发现请详细说明 ) 选题质量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 ) 能力水平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 ) 论文质量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 ) 综合评价等级 是否同意参加答辩 评阅人(签名): 年 月 日 怀化学院 2011 届成教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成 绩 评 定 表 系、部(公章): 中文系 学生姓名 潘华梅 学号 200910200028 班级 答辩 日期 论文题目 论沈从文的“审美现代性思想” 指导 教师 刘忠阳 成 绩 评 定 等级 评 定 总 评 教师 1 教师 2 教师 3 教师 4 教师 5 课 题 介 绍 思路清晰,语言表达准确,概念清楚,论点正确,实验方法科学,分析归纳合理,结论严谨,设计(论文)有应用价值。 优秀 良好 中等 及格 不及格 答 辩 表 现 思维敏捷 ,回答问题有理论根据,基本概念清楚,主要问 题回答准确大、深入 ,知识面宽。 必 答 题 优秀 良好 中等 及格 不及格 自 由 提 问 优秀 良好 中等 及格 不及格 答辩综合评定等级 最终评定意见: 答辩委员会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论沈从文的“审美现代性思想” A STUDY ON SHEN CONGWENS THOUGHTS OF AESTHETIC MODERNITY 姓 名: 潘华梅 学 号: 200910200028 系 别: 中文系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学习形式: 函授 指导教师: 刘忠阳 起止日期: 2009.7-2011.7 (注: 汉字标题用小二号字、黑体;英文题目用小三号字。 姓名、学号等用三号宋体。) 论沈从文的“审美现代性思想” 姓名:潘华梅 学号: 200910200028 专业: 汉语言文学 摘 要 “现代性主要包含了两个基本层面,一个层面是社会的现代化,它体现出启蒙现代性的理性主义对社会生活的广泛渗透和制约;另一层面则是以艺术等文化运动为代表的审美现代性,它常常呈现为对前一种现代性的反思、质疑和否定。历史地看,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紧张关系。” 1沈从文的审美现代性思想主要体现在他 对线性历史时间进步观的质疑,对人性异化的鞭挞及审美的救赎方式等方面。 关键词 沈从文 ; 审美现代性;审美救赎;启蒙现代性 一、引言 沈从文在 20 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 这位起初连标点符号都不会使用的“乡下人”,执拗地拿着他的“人性”,从偏隅一处的边陲之地湘西来到文学重镇的北京,十年时间的锤炼,竟使其成为北方文坛的盟主,沈从文演绎了 一段文学传奇。有研究者指出了沈从文颇具戏剧性的一生。“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寂寂无名的乡下人,到三十年代北方文坛最为活跃的领军人物和鲁迅所赞扬的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从四十年代末期作为反动作家、落后作家被尘封于历史到八十年代作为出土文物名声日隆,再至九十年代被海内外学者、作家奉为二十世纪中国仅次于鲁迅的文学大师 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几经沉浮,其间的戏剧性恐怕惟有张爱玲可比。” 2沈从文文学地位的跌宕起伏是时代变化的一个缩影,反映出 20 世纪中国文学接受史的发展变化。从不同的期待视野介入沈从 文的文学作品,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阐释空间。 现代性理论是 20 世纪统摄一切领域的元话语 ,由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刚好同中国社会历史的现代性同步,这使得长期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笼罩在现代性的话语阴影之下,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启蒙现代性叙事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叙事形态。审美现代性从现代性自身中分化出来,又不断地反思着现代性。同启蒙现代性关注社会的物质层面和群体意识不同,审美现代性更关注感性的个体生命。这对于向来就缺乏 “个性” 和 “生命”意识的中国现代文学来说,无异于从另一个维度丰富和发展了自身。仔细审视沈从文的文学创作 ,就会发现始终有一条审美现代性的线索贯穿其中。这体现在他对线性时间进步观的质疑,对感性生命的崇扬,对人性异化的鞭挞和审美救赎的 重视 等方面。关于这一论题,目前学界尚无人进行系统地梳理与分析,仅有个别文章进行了探讨。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沈从文的审美现代性思想为研究对象 。在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中,理论问题未得到充分重视,多数研究者流于简单的作品分析。作品分析无可厚非,沈从文的主要身份就是作家,而非善于理论建构的理论家,但单一型的研究路向影响了对研究对象作纵深推进。本文拟引入西方的审美现代性这个理论视角 ,从新的维度来剖析沈从文的审美思想,通过细微的文本分析及理论探源,力求使这个自称是“ 20 世纪最后一个浪漫派”的沈从文浮雕毕现。 二、 审美现代性:理解 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另一个维度 (一) 审美现代性 及其 特征 何谓审美现代性?美国学者卡林奈斯库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对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进行了区分。他认为,“有两种彼此冲突却又互相依存的现代性 一种从社会上讲是进步的、理性的、竞争的、技术的,另一种从文化上讲是批判与自我批判的,它致力于对前一种现代性的基本价值观念进行非神秘化。”3这种紧张关系塑造了两种不同的现 代性,即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中国学者大体延续了这个思路来理解审美现代性。周宪则认为:“现代性主要包含了两个基本层面,一个层面是社会的现代化,它体现出启蒙现代性的理性主义对社会生活的广泛渗透和制约;另一层面则是以艺术等文化运动为代表的审美现代性,它常常呈现为对前一种现代性的反思、质疑和否定。历史地看,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紧张关系。” 4他进一步得出结论,“审美现代性就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自主性表意实践,它不断地反思着社会现代化本身,并不停地为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提供重要意义。” 5 就我来说,我十分赞同周 宪 的观点。从他对审美现代性的诠释中,我们能大致描摹出审美现代性所具有的特征,即审美现代性通过 崇扬感性,来反思 启蒙现代性的弊端 ,为身处工具理性牢笼中的人类提供一种审美的救赎。 具体来说,审美现代性具有如下两个特征。 1、价值论上, 审美现代性 崇扬感性 从鲍姆加登时代开始,审美就与感性问题密不可分。在 1750 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中,鲍姆加登指出, Aesthetics 含有感觉、直觉的意思,美学就是一门研究感性知识的科学。对审美主义与现代性关系研究颇深的国内学者刘小枫甚至认为,“审美主义、心理主义 或主体感性论是同一个东西。” 6对感性在审美中所具有的这种价值的极端强调,导致了审美现代性的产生。在西方,启蒙现代性通过此岸立法,使人的理性精神得到确认,摆脱了教会对人的精神控制,动摇了封建专制基础,捍卫了人的主体性。表面上看,这与审美现代性张扬人的主体精神不谋而合,但启蒙现代性里的“个性原则始终充满着矛盾。个性化从来就没有实现过。社会所凭依的每个人,都带上了社会的烙印 :他们看似自由自在,实际上却是经济和社会机制的产品。” 7这与审美现代性所崇扬的主体精神背道而驰。审美现代性的落脚点是感性的个体生命 ,它既反对宗教对人的主体性的僭越,肯定此岸的俗世生命,又强调当下生命的沉醉与体验,并以此来衡量现代社会所确立的理性精神和伦理道德是否合理。以感性的个体生命来反观启蒙现代性,也就看到了它的弊端。启蒙现代性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它在推动社会进步时 ,创造了一个颠扑不破的永恒“神话”。 但它的工具理性也造成的人与人 、人与自然 、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异化,人在现代社会已沦落为物质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审美现代性把“传统意义上由既定的神性、上帝、自然、自我和社会等来决定的存在与行动的标准,赋予了生命和感性存在本身。” 8审美现代性通过 崇扬 人的感性生命,对启蒙现代性的工具理性起着一种“纠偏”的矫正作用。 2、 功能论上, 审美现代性 具有反思和救赎功能 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一种双重现象,同任何一种前现代体系相比较,现代社会制度的发展以及它们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为人类创造了数不胜数的享受安全的和有成就的生活机会。但是现代性也有其阴暗面,这在本世纪变得尤为明显。” 9本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就让我们认识到了现代性的这种悖论性质,用海德格尔不无悲观的话来说,“技术的白昼等于人类的黑暗”。现代性的这种双重特性使得反思成为理解现代性的 另一思路。列费弗尔指出,“我们把现代性理解为一个反思过程的开始,一个对批判和自我批判某种程度进步的尝试,一种对知识的渴求。” 10反思是现代性的一个基本特征。审美现代性从现代性自身衍生出来,它既是现代性自身的认同力量,又是现代性的异己力量,这意味着审美现代性能从社会理论和美学传统相融合的角度对现代性自身进行批判和反思。它反思现代性的工具理性,为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失去价值信仰的人类提供一种审美的救赎 ; 它同时又反思自身,对夸大审美功用的审美主义保持着警惕。审美现代性不是审美的乌托邦,它只能修补启蒙现代性的负面 价值,而不能代替启蒙现代性的正面功用。因此,在张力格局中考察审美现代性的反思和救赎功能尤为必要。 (二) 沈从文的文化选择 20 世纪是中国由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它不仅是社会经济形态上,由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演化,是社会政治机制的结构性变更,而且也是知识理念体系和个体 群体心性结构及其相应的文化制度方面所发生的革命性的转型。” 11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走向式微,西方现代文化的传入、流播使得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同时进入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接收视野。不同的个体根据自己的不同人生体验 和期待视野,从不同维度上接受了现代性。这其中既有陈独秀、胡适等人对科学和民主的信仰,又有鲁迅、沈从文等人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反映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上,就使得中国现代文学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 沈从文的文化选择经历了从启蒙现代性到审美现代性的转变。 1922 年之前的沈从文还是湘西土著部队的一个小兵,他徜徉在明丽的湘西万水千山之间,与自然亲近萌生了他生命深处朦胧的审美意识。但现实中的湘西也有着其残忍、愚昧的一面,无休止的砍头杀人、兵灾匪灾,让沈从文对生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不是来自书本的抽象知识,是鲜活的生活元素激活 了沈从文初步的审美意识和生命意识,但缺乏理性之光的他还无从归纳、吸收它。“五四”新文学运动让沈从文看到了希望。 沈从文第一次接触到“五四”新文学是在湘西 保靖 部队时,从长沙来的印刷工人给他看了新文学的一些刊物,这使他 “正在发酵一般的青春生命,为这些刊物提出的如何做人 和怎么爱国 等等抽象问题燃烧起来了。让我有机会用些新的尺寸来衡量客观环境的是非,也得到一种新的方法、新的认识,来重新考虑自己在环境中的位置。” 12 “五四”新文学运动 对于沈从文而言,不仅仅 意味着 知识体系的更新,同时也是 价值观念的重组。科学 、民主、文明、理性、进化每一个新鲜的词汇都让沈从文对新文学充满憧憬,召唤着他构建现代中国文学的梦想。 1922 年,沈从文彻底扬弃以前那种放任自流的生活方式,离开湘西,来到“五四”新文学发源地的北京寻求理性之光。凌宇认为 , 这“意味着他即将摆脱生命的自在状态”而“汇入五四开始的中国新文化、新文学的历史洪流。”13 的确,沈从文从这个时期后就自觉地向“五四”新文学靠拢。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于是依照当时新青年新潮改造等等刊物所提出的文学运动社会运动原则意见,引用了些使我发迷的美丽词令,以为 社会必须重造,这工作得由文学重造起始。文学革命后,就可以用它燃起这个民族被权势萎缩了的情感,和财富压瘪扭曲了的理性。两者必需解放,新文学应负责任极多。” 14用新文学来崇扬人的理性精神,反抗专制社会的权威,从而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沈从文所秉承的这种文学工具重造论同启蒙现代性的规划路径如出一辙 , 但这是否就意味着沈从文已被启蒙现代性规训,主动纳入到“五四”启蒙文学叙事的主潮中来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五四”退潮后,新文学在分化和重新组合后走向衰亡,而中国社会并没在启蒙的规划下向前发展,反倒处处见出堕落的趋势 。 “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 15已在中国大地上漫延。沈从 文在其文学实践中 对此 作出了深入 反思。他认为,“五四”运动虽然解放了人的思想观念, “ 重新做人 ” 的意识 极强 , “ 人的文学 ” 于是 成为一个动人的名词。 “ 重新做人 ” 虽已成为一个口号,具尽符咒的魔力, 可是, 如何重新做人 ,重新做什么样的人 , 似乎被主持这个运动的人 , 把范围限制在 “ 争自由 ” 一面,含义太泛,把趋势放在 “ 求性的自由 ” 一方面,要求则太窄。 16其 结果 是造就了一群 “ 生命无性格,生活无目的,生存无幻想 ” 的庸俗平凡类型的人。 17为 此,他疾呼“改造运动”必较“解放运动”重要,“做人运动”必较“做事运动”重要,通过“改造”和“做人”, 恢复人的自信心与自尊心。 就这样,沈从文在概念置换中, 建构起了他的 以 “ 做人 ” 为核心的 审美现代性理想。 湘西世界是承载 沈从文 审美理想的一个载体。 沈从文 1922 年离开湘西后,就一直在北京、上海这些大都市辗转漂泊,但在货币构筑的现代都市社会,他处处碰壁。他一边流着鼻血一边坚持写作,为的只是解决当日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城市,还有货币,造就了现代性,现代性,即人类生活中运动着的组合,又推进了货币的扩展,造就了城市 日益增强的专制。城市与货币既是发动机,也是显示器 ; 它们引发变化,它们也显示变化。它们又是变化的后果。” 18这种由货币构筑的以现代都市社会为基础的现代性严重扭曲了人性,这让在都市飘泊的沈从文不由得不惊叹自己的生命和热情已在都市燃烬,只剩下一个空空的躯壳。 1934 年 , 沈从文回乡探亲 , 故乡的一切 也 都发生了裂变 。 前现代的那种敬鬼神畏天命的宗教迷信虽被“现代化”的滚滚洪流冲击的荡然无存,但“现代”带给湘西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也摧毁了湘西固有的淳朴人情,这让沈从文扼腕叹息。他说:“ 我还得 在神之解体的 时代,重新给神作一种赞颂。在充满古典庄严与雅致的诗歌失去光辉和意义时,来谨谨慎慎写最后一首抒情诗。” 19即用他那“ 一支笔来好好的保留最后一个浪漫派在二十世纪生命取予的形式,也结束了这个时代这种情感发炎的症候。” 20这种 自我心声的坦露 ,无疑传达出 沈从文的 “审美现代性”的文化取向。 三、质疑“进化论”的启蒙现代性 中国的现代化是横向移植的结果,是被西方列强强行植入的。为摆脱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素有忧国忧民情怀的知识分子主动担当起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重担。他们思索着如何通过现代科学和现代经济、 政治、文化制度的改革使中国尽快地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对进步的渴求,使得启蒙现代性进入了他们的接收视野。李欧梵曾经指出:“西方启蒙主义对中国最大的冲击是对于时间观念的改变,从古代的循环变成近代西方式的时间直接前进 从过去经由现在而走向未来 的观念,所以着眼点不在过去而在未来,从而对未来产生乌托邦式的憧憬。” 21这种直线向前的历史进化观被当时绝大部分知识分子奉为圭臬,成为当时主流文学的典型叙事形态。与此同时,另一批人文知识分子则从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知识系统出发,反思着启蒙现代性,沈从文即其中之一。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期以来被称为“落后”甚至“反动”作家,不追随当时处于主流的进化论文学思潮应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沈从文看来,“新并不是与旧截然对立,旧的渗人搀杂,与新招牌旧货色,倒是更为普遍的 ; 因而,历史不是直线进化,新不如旧的历史倒退 (迂回 )是经常发生的。” 22相应地,守常拒变也就成了沈从文作品表达的一个重要主题。在水云中他写道:“你还有许多事情可作,纵不乐成也得守常”。 23在这里 ,“常指文化的常数 ,即湘西本土历经数千年不变的恒定文化因素 ,变是指文化的 变数 ,即湘西在朝现代的转型过程中 ,自外而来并传染侵蚀的异质文化因素。” 24新与旧、常与变是审视沈从文审美现代性思想的一个重要视角。启蒙现代性讴歌“新”与“变”,沈从文却耽于“旧”和“常”。在“常”与“变”的张力结构中,沈从文消解启蒙 现代性关于“进步”的整一性图景 ,表达他的审美现代性理想。 (一) 新与旧 在绝大部分知识分子采用进步理性主义视角,坚持“新”优于“旧”,“现代”超越“传统”时,沈从文却对两者之间径渭分明的界线进行了彻底颠覆,新与旧就是这么一篇小说。故事讲述了刽子手杨金标在不同的时代执行砍头任 务时的心理体验。文中有两个时间界限,即上部的“光绪某年”和下部的“民国年”,时间的分野标识了传统与现代的分界。 在光绪年间,刽子手杨金标把砍头当作自己的一项神圣事业,虽说砍头是自己的职业,但杀人之后的杨金标还是会到城隍庙同县官演出一场杀人受责的戏。杀人是有罪过的,即使是为官家服务的刽子手也不例外,而这罪过神是看得见的,必须用棍责方可禳除这种罪。这是传统社会中人神共治的结果,法律须得同宗教仪式相结合,方能产生出那种庄严。而到了民国年,时代已由传统走向现代,“ 朝廷”也改称“政府”了,砍头也由枪毙所取 代。可以说政治和科学方面均有了长足的进步,神的时代已经解体,杨金标失了业,大家也忘却了这个人同他的事业。直到某一天,军部玩新花样,找老刽子手杀两个共产党斩首示众。杀人后的杨金标还是照传统的老规矩,提着带血的刀到老城隍庙烧香请罪,却被人目为疯子,差点给打死。 通观整部小说,我们很难看到那种持时间进化论的启蒙现代性观点。在光绪年间,刽子手在杀人后举行仪式既是愚昧的象征,又显示了原始人性善良的一面。杨金标本能地感觉到杀人有罪,对杀人怀有恐惧感,所以才会到城隍庙磕头请罪。时代有了变化 ,宣统皇帝的江山 已 被国民党推翻 , 但“人互相残杀”的历史却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杀人的手段“用枪毙代替了斩首”。枪毙比砍头更进步?这倒未必。而在民国时期还别出心裁地用清末的砍头方式来惩罚共产党,更让沈从文觉得“我们原来是活在中古时代,而且历史还正在倒退,使人对于中国明日的一切,有点茫然了。历史如果像一个环,那么,再过十年,倒回来的是个什么世界,是礼乐复古,王道治世,戴花翎的长驱入关,还是?” 25沈从文在此彻底消解了线性历史进步观,“新”与“旧”在沈从文这里具有了一种新旧杂陈的繁复美感。也正是因为对“新”与“旧”这种复杂关系的深刻体验 ,沈从文才能突破同时代的那种启蒙现代性的文学叙事图景,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审美现代性叙事策略。 (二) 常与变 波德莱尔曾经说过:“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与不变。” 26这种观点彰显了现代性变动不居的动力特征,但同时也包含了一个深刻的悖论命题。尽管艺术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即具现代性,但它表现的那种恒常美是不变的。沈从文对现代性的常与变有着自己的深刻理解。在他看来,尽管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但 人的道德却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走了一条下坡路。文明与道德的这种二律背 反现象,使得沈从文尽管身处变动 不居的现代社会,却还紧紧地抓住他的“人性”不放。 变是现代性的动力特征,这种时代大潮是必然的,非个人能力所能抵挡。但现代文明是以泥沙俱下的形式进入湘西的,这必然导致湘西原有文化常数,即它的淳朴人性的消失。 为守住湘西的“常”,沈从文用梦幻、回忆和想象编织了一个文学的湘西世界来对抗现实,批判现代都会文明。边城就是这么一部“将我某种受压抑的梦写在纸上”的小说,它同时又是一首“纯粹的诗,与生活不相粘附的诗。” 27这对我们理解沈从文的守常思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边城 是湘西千百年来恒常文化的象征。 人性 感情的素朴,观念的单纯,以及环境的牧歌情调营造了一个 亘古不变 的边城世界。 在这个没有受到现代文明污染的自足空间世界里,人人淳朴善良,豪爽仗义,就连妓女都“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人还更可信任。” 28边城处处体现出沈从文所追求的那种“ 优美 , 健康 ,自然, 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29但 和谐静谧的边城世界从一开始就蕴含了不和谐的因素,饱含了作者的杞忧。“官路”、“河流”、“渡船”这三个关键词语给予了我们重要的启示。作者在开篇交待茶峒的地理位置时,就说了茶峒的城势貌似一张弓的 形状。弓是半封闭形的,这象征了茶峒这个小山城是一个半封闭而能自足的空间,但靠近茶峒边有一条官道,官道是一条大道,它是茶峒同外面世界联系的一条纽带。这隐喻了茶峒并非一个能完全自足的化外之地。有官道的存在,茶峒就切不断与外界的现代文明的联系。现代文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技术化的生活场景,理性化的生活方式和快速化的生活节奏。时间之流在现代社会是动态的,这同老船夫和翠翠的那种躺在 临溪大石上吹竖笛 、 晒太阳 、唱山歌的诗意化的生活方式是不同的。经官道来往于茶峒的人永远是那么匆忙和急促,以至于老船夫总是会喊到“慢点,慢点”。茶 峒的溪流大河也永远是那么川流不息。河流在这里就是时间的象征,象征着时间的线性形态和不可逆性,而“渡船”则是沈从文赋于边城人民试图同时间相抗衡的一个意象。在时间的这条河流上,渡船凭着固附着的穿越河两岸的缆索,摆渡于时间的两岸,抗拒着如同河水疾驰而下的时间之流。但时间毕竟是不可抗拒的,这变化中的时间之流终于带走了牧歌中的边城。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时间的洪流(发大水)冲走了在时间的两岸摆渡的渡船,时间的摆渡者老船夫也溘然长逝。这隐喻了湘西几千年来的常态文化已被现代文明撞开一道口子,湘西正经受着现代文明的洗礼。 但守常心理使沈从文在作品中安排了“渡船”、“碾坊”、“马路”、“车路”这些颇具矛盾意味的象征物。“渡船”意味着翠翠的化身,老船夫曾说过要渡船意味着只有翠翠一个光人,而中寨人陪嫁的“碾坊”则是金钱和财富的象征。“车路”意味着封建时代那种托媒求亲,下聘礼的婚姻形式,“马路”则是湘西人以歌为媒的自主婚姻形式。最后,傩送走的是“马路”,选择了撑“渡船”。他说, “ 因为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 ” 30湘西人选择了“常”,但拒斥变化中的现代文明也给他们命里派定了悲剧。 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以湘西历史上“改土归流 ”为背景,讲述了北溪村的七个猎户有感于“好风俗被大都会文明侵入毁灭” 31,为反抗政府在北溪村设立管理机构,他们搬进山中的洞穴过野人一般的生活,最后却被政府以不肯归化的名义所剿灭,落得 暴尸山野的 悲惨结局。悲剧是作品的底色,它源自于湘西原始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对抗。以前过迎春节,北溪村人能唱歌跳舞,沉醉狂欢,尽情释放生命的能量,颇具尼采笔下的酒神精神。而北溪改司以后,新的习惯代替了旧的一切,迎春节醉酒已被禁止,而说谎诈骗、人口买卖、吸食鸦片、杀人越货却在北溪这块土地上腐烂漫延,湘西原始文化 已 被现代文明 搅得乌烟瘴气 。透过文化冲突的表征,我们看到的是审美主义强调个人感性的当下生命(酒神精神)与现代文明重视 科层制的官僚体制 的纠结与对抗,其结局是“变”战胜了“常”。 既然守常已不可能,那么揭示现代性引发 湘西的变化就成了沈从文 的另一文化选择。 他寄希望在“变”中求“常”,在常与变的张力结构中,让读者 “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 32,重造民族品德。 在此意义上, 小砦与边城就有了对照解读的可能。同样是酉水流域的一个码头,风景依旧,却物是人非。边城里那位乐善好施、豪爽仗义的船总顺顺不见了,码头上多 出的只是卖鸦片烟的生意人。河岸街市也不再繁华如锦,住满了对生命没有热望的等死的贫民,就连妓女也不再重义轻利,守信自约,在现代文明人的践踏下,她们到处传播淋病和梅毒。湘西人原有的淳朴道德观念在现代文明的侵蚀下不断沦丧,这让一直守护着湘西常态文化的沈从文痛心不已,他 感慨 :“ 这个民族 , 在这一堆长长日子里 , 为内战 , 毒物 , 饥馑 , 水灾 , 如何向堕落与灭亡大路走去。一切人生活习惯 , 又如何在巨大压力下失去了它原来的纯朴型范 , 形成一种难于设想的模式 !” 33在 辰河小船上的水手 一文中,沈从文进一步发问,就连“ 浦市地方屠户也 那么瘦了 , 是谁的责任 ?” 34矛头直指现代文明。 爱情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里,一直是纯洁无瑕的。但在颇具传奇色彩的小说媚金豹子与那羊中,沈从文在赞美媚金和豹子爱情坚贞的同时,也指出“地方的好习惯是消灭了,民族的热情是下降了,女人也慢慢的像中国女人,把爱情移到牛羊金银虚名虚事上来了,爱情的地位显然是已经堕落,美的歌声与美的身体同样被其他物质战胜成为无用的东西了 。 ” 35物质、制度和精神文明的进步是现代性的突出表征。在此基础上,现代社会建立起了科层制的官僚体制、现代的大学制度和科学的经济、法律制度等。 这些异质的文化因素是怎么进入湘西的,对湘西又意味着什么?沈从文的长篇代表作 长河对此作出了有力解答。 长河展示了三十年代湘西由传统到现代的巨大变动。同边城那个自足的空间世界不同,长河处处体现出现代性“变”的动力特征。“新生活运动”、“特派员”、“保安队长”、“商会会长”、“申报”、“新式油业公司”这些传统社会没有的词汇在作品中频频出现,预示着湘西已切不断与外界现代社会的联系。但这些现代社会的产物带给湘西社会更多的是灾难与恐惧。现代社会催生的官僚 “保安队长”不以服务当地民众为己任,反而鱼肉百姓,肆意敲诈勒索。“新式油业公司”表面上看是现代性趋新的标志,实质上是因为省里委员,军长,局长都有股份,为的只是与民争利。“新生活运动”倡导的现代文明生活对于多灾多难的湘西民众来说,更多地是唤起记忆深处的惶恐。因为以前每次运动“来了”的结果无非是派夫派粮草,开会杀人。在现代文明的不断侵蚀下,湘西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前一代长辈的勤俭节约和忠厚待人处,在年青一代身上已见不出一丝端倪。曾经淳朴善良的水手现在“都觉得若做了保安队,生活一定比当前好得多 。 也一 定可以做许多非法事情,使平常百姓奈何不得,实在不是件坏差事!” 36而受过现代文明教育的湘西之子“自以为已受新教育,对家中一切自然都不大看得上眼,认为腐败琐碎,在老人面前常常作得了够了摇头神气。” 37以至于父亲在儿子面前,话也不敢乱说。女子中有受过现代教育的,则大谈婚姻自由,嫁给在京沪私立大学读过书的公务员或县党部委员 ; 抱独身主义的,照例吃、用在家里,除了向家里要钱,再也不会回来。湘西的一切看似都在“变”,但变中有常,淳朴的人性还很好的保留在了以夭夭、满满、滕长顺为代表的湘西人身上。长河里的夭 夭有着边城里的翠翠一样美好的品行,但更活泼机灵;满满简直就是老船夫的化身,但更富时代气息;同样滕长顺的豪爽仗义也有着船总顺顺的影子在闪动。这是作者“特意加上一点牧歌的谐趣,取得人事上的调和” 38的结果。沈从文明白“变化”是常态,现代化的滚滚洪流是不可阻挡的,但不愿意给读者留下个痛苦印象的沈从文心态是矛盾的。在长河的最后一章,他安排了一目别有深意的社戏。按照往年规矩,每到秋收时节,萝卜溪必请戏班唱戏,既酬神还愿,又娱乐大众。而在今年,“半月来省里向上调兵开拨的事情,已传遍了吕家坪。” 39在这危 机四伏的情况下,庄严、隆重的社戏照例在萝卜溪开锣了。这意味着湘西本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席卷下仍顽强地生长着,就如夭夭 所 说:“好看的都应当长远存在。” 40但对 “常”与“变”有着清醒认识的沈从文并不乐观其成,他借满满之口说出:“夭夭,依我看,好看的总不会长久。” 41长河实现了作者“将作品设计注重在将常与变错综,写出过去当前与那个发展中的未来” 42的创作意图,在“常”与“变”的张力结构中,沈从文消解了有关现代性“进步”的整一性图景。 四、追求文化和谐 沈从文于 1928 年 4 月离开北京,搬 进了上海法租界善钟里的一个亭子间,开始了长达两年左右时间的寓居生活,但沈从文对上海是绝无好感的。在从文家书里,他写道:“我过去不欢喜这个地方,现在还是不欢喜。” 43是什么让沈从文对上海绝无好印象呢?我认为,这同沈从文独特的审美现代性视角相关。杜卫曾经指出: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存在两条启蒙思路,一条是“以理智为中心的理性启蒙思想”,另一条是“以情感为中心的感性启蒙的思路。” 44沈从文无疑属于后者。当同时代大部分知识分子为中国缓慢走上现代化道路欢呼雀跃时,沈从文却机警的看到了现代性内部功能的相互 僭越 而 导致的人性异化。上海所体现出的现代文明是晚清以后中国追求现代性的产物,它强调科学进步和理性,讲求效益。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物质文明的极大进步,十里洋场的上海甚至已超越同时期的东京,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市。在都市社会繁荣的表层下,人性却日渐萎缩。都市人普遍情感受压抑,感性生命缺失,人情冷漠。相反,湘西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其成为一块游离于现代文明之外的飞地 。 湘西边民过的是一种原始本真的自然生活, 对生于 厮 长于 厮 的沈从文来说,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和文化条件, 使得他能够从城乡二元对立的视域出发,选取现代都市做为现代文 明的载体,通过揭示都市人生命状态的异化展开对启蒙现代性导致人性分裂的批判。 (一) 患“文明病”的城市文化 马尔库塞认为, 一切社会文明都是同爱欲本能相对立,并通过压抑本能欲望而发展起来的。人类文明史,也就是人类爱欲受压抑的历史。 在沈从文的眼中,现代都市人都患上了一种 爱欲受压抑的 “文明病”,他们生命力萎缩,全都“营养不足,睡眠不足,生殖力不足” 45,“都显示出一种疲倦或退化的神情” 46,这种“生物学上的退化现象”使都市人“与病人是同等意义的”。沈从文的小说八骏图对这种阉诗性的人格做了恰如其分的描写。 达士先生来到青岛后,发现同住的七位教授都患上了一种爱欲受压抑的文明病,“他们一生所有的只是专门知识,这些知识有的同历史或公式不能分开,因此为人显得很庄严,很老成。但这就同人性有点冲突,有点不大自然。” 47自以为身心健康的达士先生将此情形一一写信告知给他的未婚妻。教授甲纹帐内放了一部五百家香艳诗,挂一幅半裸体的香烟广告美女画,窗台上还放了一瓶保肾丸,而外面的桌上却放的是他的全家福照片。教授乙对从身边经过的女子产生了性幻想,拾过被女子踩过的小蚌螺壳,用手指很情欲的拂拭着壳上粘附的砂子。教授丙主张 精神恋爱,却试图从希腊爱神照像片的大理石胴体上凹下处凸出处寻觅些什么。自命为医治人类魂灵医生的达士先生,最后也因为邂逅一名漂亮女子而害上了一种“被城市文明和知识堵塞了心灵上正常欲望”的蹊跷病。患这种病的都市男子大多虚伪、懦弱无能。在如 蕤 集中,女主人公 如 蕤 感到“都市中人是全为一个都市教育与都市趣味所同化,一切女子的灵魂,皆从一个模子里印就,一切男子的灵魂,又皆从另一模子中印出,个性与特性是不易存在,领袖标准是在共通所理解的榜样中产生的,一切皆显得又庸俗又平凡。” 48因此,她厌倦了成为公式的都市男子 和恋爱,不愿接受一群阉鸡似的都市男子扮演的恋爱喜剧,却幻想着能从一个粗鲁的农夫的强暴中得到快感。薄寒里,那位渴望得到热烈爱恋的女子遇到的却是一群微温、虚伪的都市男子。 她时常想象自己投降到那种野蛮的热情 和力量之下,但 知识 让 这些 城市 人变成如此可怜 和 虚伪 ,他们缺少光和热。在她看来:“ 世界上男子全是蠢东西 ” 。 49 启蒙现代性宏扬知识和理性, 而沈从文却通过虎雏 再遇记 这篇小说对知识和理性进行了无情的嘲讽。虎雏是一个小勤务兵,为人聪明伶俐,但没读过书。身处都市的“我”觉得有必要让虎雏接受良好的教育,将这个“ 小 豹子一般的乡下人,用最文明的方法试来造就他。 ” “ 希望他在我教育下将来成个知识界伟人。 ”50但一个野蛮的灵魂最终是不适于装在一个美丽的盒子里,不到一个月,虎雏在上海打死了一个人,逃回了适合他生长的深山大泽。四年后,“我”又一次见到了虎雏,他还是那么有野性、有精神。在对原始野性的赞誉中,沈从文反观了城市文明的孱弱无力。 沈从文自认为是乡下人。“我是个乡下人,走到任何一处照例都带了一把尺一把秤,和普遍社会总是不合,一切来到我生命中的事事物物,我有我自己的尺寸和分量来证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51当他以乡下 人的眼光,用湘西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52来比照都市人时,就发现了都市人虚伪、丑陋、残忍的一面。绅士的太太、或人的太太这些作品里的绅士、淑女们尽管衣着光鲜,表面正经,暗地里却瞒着对方去偷情。都市一妇人表现了人性的扭曲和变态。一名在红尘中摸爬滚打多年的女人为了得到一位青年军官永生的爱,竟用药毒瞎了这个军官的眼,使他看不到自己日渐衰老的容颜。在血淋淋的爱情面前,都市人性的异化程度令人发指。 沈从文还特别善于用隐喻、象征的手法来表现城市“文明病”的意象。小说三三里的 那个白脸的害痨病的城里人,实际上隐喻了城市文明已病入膏肓。“城里人欢喜害病,所以病的名字特别多” 53,“ 他们称呼为城里人的理由,不必擦粉脸也总是很白的。 ” 54白色在这里意味着血气不足,生命力衰竭,是一种病态的象征。而乡下人亲近自然,在日头底下把皮肤晒得黑黑的,黑意味着健康,长河里的夭夭就被称为黑中俏。关于城市,三三同她的母亲把城市想象为 一座极大的用石头垒就的城, 里面住满老爷、少爷、太太,他们成天看戏,有 丫头为他们 剥莲心去燕窝毛 , 坏女人想勾引人就向人打瞟瞟眼。 城市在乡下人的眼中,成了一座封闭、污浊 的堡垒象征。 总之,在沈从文的眼中,城市人生存状态堪忧,他们感性生命缺失,对国家和民族毫无用处。因为在他看来,“爱国也需要生命,生命力充溢者方能爱国。至如阉寺性的人,实无所爱,对国家,貌作热诚,对事,马马虎虎,对人,毫无情感,对理想,异常吓怕。” 55为重塑民族品德,使中华民族在二十世纪与他国一争长短,沈从文将原始雄强的湘西野蛮人的血液注入到中华民族的肌体内,使中华文明再次生发,增长。 (二) 原始雄强的湘西文化 沈从文喜欢湘西人的生命强力,通过原始雄强的湘西人表现他面对文明的进步导致人性萎缩的反向思考。湘 西多山多河沟,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湘西人强健的体魄和顽强的生命意志。长年在风浪中同自然搏斗的水手无疑是沈从文描写湘西这类作品中出现最多的人物形象之一。辰河小船上的水手里的三名水手,纵 是 天上落刀子也得做事 。掌舵水手为推起 搁入石罅里 的小船,在 篙上桨上 都 结了一层薄冰 的情况下,“一面对天气骂着各种野话,一面卸下裤子向水中跳去”。一九三四年十月十八这篇文章提到了一名掌舵水手,这是“一个老头子,牙齿已脱,白须满腮,却如古罗马战士那样健壮”,尽管“人快到八十了,对于生存那么努力执着”。 56常德的船里的水手 “多强壮、勇敢、眉目精悍,善歌唱、泅水、打架、骂野话。下水时如一尾鱼,上船接近女人时象一头公猪。” 57柏子里的柏子也同样有着挥洒不尽的精力,“日里爬桅子唱歌,不知疲倦;到夜来,还依然不知道疲倦。” 58被同他撒欢的妇人称作一头牛。元气充沛的体魄和性力在这里被沈从文当成了生命力的一种象征,这同患了阉寺病的雄身雌声的都市人何其不同。 同样赞颂这种原始野蛮的力比多的作品还有雨后、采蕨、旅店等。在封建社会,性是个禁忌的话题,避之唯恐不及,惶论谈及。“万恶淫为首”,“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 建观念长期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妇人在失去丈夫后要守活寡,表现好的可立贞洁碑坊是“存天理灭人欲”的生动写照。沈人文认为,这同“二千年前僧侣对于两性关系所抱有的原人恐怖感,以及由恐怖感变质产生的诃欲不净观,即与社会上某种不健康习惯相结合,形成一种顽固而残忍的势力,滞塞人性作正当发展” 59有关。性爱是人类的一种最原始的生命本能,对原始本真的性爱书写意味着以“人”为本位,反抗了在道德的名义下将性爱视为肮脏之事的封建观念和虚伪的现代文明,宏扬了人的感性欲望及主体性。 旅店里的女主人公黑猫二十多岁就失去了丈夫, 娇俏健康的她独自守着一个小店,三年了没有一个男子让她动心。直到有一天,黑猫看上了一个大鼻子客人,十个月后,旅店多了一个小黑猫。沈从文对人物不提 臧 否,因为性在湘西人眼中是纯洁自然的,是两性之间的生命契合,与天地同在,不关涉道德与文明。正因为如此,夫妇里的一对小夫妻才会在回娘家的路上做出呆事 ; 采蕨里的阿黑和五明才会在青春期内朦胧地体验性生活 ; 雨后里的不识字的四狗和读过书的大姐,才会在一个雨后初晴的好天气里,以天为幕,以地为床,在野地里享受着两性之间的愉悦。同封建礼教扼杀人性,现代文明压抑人性不同,性 在这里是人的自然生命力的象征,它不受现代文明污染,没有一丝矫揉造作,以至于沈从文不由不感叹:“四狗幸好不认字,不然这一对,当更不知道在这样天气下找应当找的乐了”。 60 沈从文描写湘西世界的那种不受羁绊的自由性爱不是色情,而是湘西人的本真生命 。 就如他的好友施蛰存所认为的那样,沈从文写的“既不是金瓶梅型的国货 ,也不是查太莱夫人的情人型的舶来品 ,而是他的湘西土货 。 ” 61 “在这个奔放的情欲世界中,读者感受到的并不是猥亵 ,而是人们对于自己生命力量的欣悦与自豪 ,是作家对于生命活力的赞叹”。 62 (三) 两种文化的粘合 当然, 任何文化的发展都有其优劣得失 , 湘西在沈从文的笔下不仅仅意味着自然健康,它的原始文化同样也是愚昧的象征。柏子在赞扬人的原始雄强的生命力的同时也提到,他们“不曾预备要人怜悯 ,也不知道可怜自己。” 63萧萧里的萧萧 十二岁 就被卖身做童养媳,而她的 丈夫 只有三岁,萧萧在受到长工花狗引诱后怀孕,面临着被发卖或者沉潭的命运,天意凑巧,因为生下了儿子毛毛,萧萧 有惊无险 渡过难关。自始至终,萧萧都对自己的命运无从自主。从听从本能召唤同花狗苟合,到最后抱着儿子毛毛,为儿子再迎娶童养媳。命运如 风水轮流转一般又延续到了湘西的下一代,毛毛的童养媳会不会是下一个萧萧呢?我们无从得到答案。 丈夫 里那位 丈夫 为生活所迫,竟让自己的妻子去做船妓。在受尽羞辱后, 丈夫 的自我人格意识终于被唤醒,带着妻子回到了农村 。 我们从中看到了湘西人理性精神的复苏。 湘西人过得是一种原始本真的自然生活,他们缺乏理性之光,理性世界始终处于未被唤醒的混沌、休眠状态,这与崇尚理性的都市文明构成了矛盾关系 。 这让身处两种文明冲突和对抗之中的沈从文苦恼不已 。 他说:“两面的认识给我大量的苦恼,这冲突,这不调和的生命使我永远同幸福分手了。” 64但对两种文化的优势得失看得一清二楚的沈从文又颇为自负地坚称 , “我自信我能得到我所要的,也能拒绝我不要的”。 65 沈从文批判现代文明并不是要回归原始和本能。同样,审美现代性回归感性也并未意味着排斥或者放弃理性。恰恰相反,湘西边民缺乏的是一种理性精神,他们缺乏自我意识,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这是湘西真实的另外一面。沈从文不遗余力地反复书写湘西的原始感性是为了纠正现代文明中理性的畸形发展导致的人性失衡。他是想将湘西人的那种原始雄强的本真生命力同美和善粘合起来,由真导向美和善,由自然状态走向道德状态,完成人 性向神性的过渡。其最终目的是想解开人类社会在片面发展过程中导致的自然和文化扭成一团的死结,用粘合后的文化来完成民族品格的重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人类的远景作凝眸,这也是他某些作品创作的目的指向和最高宗旨。 五、审美的救赎:美在生命 审美之所以能够提供一种“救赎”功能,是因为审美与科学的认知工具理性和伦理的道德实践理性在本质上存在着不同。审美能把审美主体引入一个超功利的情感和想象空间,使人们从刻板化的日常生活经验中解脱出来,恢复被认知工具理性和道德实践理性压抑已久的感性 , 这正是审美现代性能提供 “救赎”功能的要义所在。 在沈从文看来,“美固无所不在,凡属造形,如用泛神情感去接近,既无不可见出其精巧处和完整处。生命之最高意义,即此种神在生命中的认识。” 66他认为生命具有神性,这种神性的体现即爱与美,而生命是有限的,为将有限的生命延续下来,必须得借助文学艺术。 (一)生命与艺术 沈从文曾说过:“我是个对一切无信仰的人,却只信仰生命。” 67 “生命”是理解沈从文审美现代性思想的一个关键词。 在沈从文看来,“生活”同“生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多数人以为能好好吃喝,生儿育女,即可谓 知生。然而尚应当有少数人,知生存意义,不仅仅是吃喝了事!” 68 “生活”即人的一种基本的生物属性,是人的一种动物本能,吃好、穿好、繁衍后代是其基本功能。但过分注重“生活”,就会使人唯金钱和物质利益是趋,情感麻木,最终沦为一具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与“生活”相比,“生命”无疑更具有形而上色彩,它本身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爱与美是其基本属性,生命具有神性。而沈从文所生活的时代,“多数人所需要的是生活,并非对于生命具有何种特殊理解”。 69庸俗的物质主义使这些人审美感官麻木,对生活的声色光影失去敏锐的感 觉,更无从体验生命的诗意和美。在这个虚伪、庸俗的衣冠社会里,知识阶级“只要能吃,能睡,且能生育,即已满足愉快。” 70他们以玩牌为乐,从不对生命有任何抽象思考,活得不像个生物。而广大的下层民众,在自然灾害和人为祸害的 蹂躏践踏 下, 只能凭生物本能生存,活得像个生物。 底层人们缺乏理性精神,凭生物本能生存,这种生活方式是沈从文不愿看到的,而被工具理性操纵的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更是沈从文所唾弃的,他需要的是一种能激发人向上情感的“生命”, 这种“生命”粘合了人的感性和理性,核心是爱与美。“我们实需要一种美与爱的新的 宗教,来煽起更年轻一辈做人的热忱,激发其生命的抽象搜寻,对人类明日未来向上合理的一切设计,都能产生一种崇高庄严感情。” 71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延续的是蔡元培 “以美育代宗教”的感性启蒙之路,是对平庸的日常生活的超越, 是 同审美现代性的要义相符 的 。生命是每个人都具有的,那么,是不是每个人的生命都能成其为艺术呢?沈从文对此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思考。 “自然既极博大,也极残忍,战胜一切,孕育众生。蝼蚁蚍蜉,伟人巨匠,一样在它怀抱中,和光同尘。因新陈代谢,有华屋山丘。智者明白现象,不为困缚,所以能用文字,在 一切有生陆续失去意义,本身亦因死亡毫无意义时,使生命之光,煜煜照人,如烛如金。 ” 趋生畏死,追求永生是人类的本能。在沈从文看来,人的生命同自然界万物一样,都脱离不了新陈代谢规律,最终都会走向死亡。而为了延续生命,使生命的意义得到永生,其方法有两种,一为繁殖后代,二靠艺术维系。“永生意义,或为生命分裂而成子嗣延继,或凭不同材料产生文学艺术”。“一个艺术家的创作,实在还被另外一种比食与性本能更强烈的永生愿望所压迫,所苦脑。他的创作动力,可说从性本能分出,加上一种想象的贪心而成的。比生孩子还更进一步,即将生命的理 想,从肉体分离,用一种更坚固材料和一种更完美形式保留下来,生命个体虽不免死亡,保留下来的东西却可望长青。”在此,沈从文明确提出了文学艺术能延续人的精神生命,使人的生命得到永生。他还列举了古今中外的但丁、歌德、曹植、李煜等人,这些人虽写成的作品各不相同,但都将生命的光影捕捉和保存了下来,所以能流芳千古。照沈从文看来,艺术就是生命的载体,生命是艺术表现的源泉。艺术就是生命,生命就是艺术。 (二) 崇尚神性 崇尚神性是沈从文一贯的精神信仰。他认为,在价值信仰失落的年代里,神性精神是可以再造的。“然而人是能够重新创造 神的,且能用这个抽象的神,阻止退化现象的扩大 ,给新的生命一种刺激启迪的。” 72沈从文通过赋予“神性”思想以解救的功能来直面启蒙现代性造成的人性缺失和信仰失落的困境,在“脱圣去魅”的现代性语境中,沈从文的“神性”思想具有审美救赎的重要含义。 神在沈从文看来,不是一种宗教存在,而是一种立足此岸,扎根人世的爱与美的象征,信神就意味着信奉生命。沈从文常说:“神在生命中” , “从皈依中见到神”。神性思想是沈从文生命和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湘西世界里,神无处不在,但这种“神”同基督教的神有着本质区别。在风子 这部小说中,沈从文借人物之口说到:“我们这地方的神不像基督教那个上帝那么顽固的。神的意义想我们这里只是自然,一切生成的现象,不是人为的,由于他来处置。他常常是合理的,宽容的,美的。人作不到的算是他所作,人作得的归人去作。人类更聪明一点,也永远不妨碍到他的权力。科学只能同迷信相冲突,或被迷信所阻碍,或消灭迷信。我这里的神并无迷信,他不拒绝知识,他同科学无关。科学即或能在空中创造一条虹霓,但不过是人类因为历史进步聪明了一点,明白如何可以成一条虹,但原来那一条非人力的虹的价值还依然存在。人能模仿神迹,神应当 同意而快乐的。” 73 在沈从文看来,神同愚昧的封建迷信有着天壤之别,也不同于科学知识。科学是一种理性精神,是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产物,它能改造客观世界,却不能提供给人精神信仰。无论人类的认识水准进步到哪种程度,宇宙中未知的事物仍大于已知的现实性,这就为神性的存在提供了一个充足的理由。神性是人类理性精神发展的必然产物,人类的精神本源具有同万物融为一体的愿望,这种超验的愿望,只能用神性才能满足。另外,感性和理性做为认识和行动的依据,必须在神性的指导下才能为善去恶,如果失去神性之维,感性和理性的功用是不健全的 。 神在湘西首先意味着自然,凡是符合自然的生命形式即具神性。在沈从文的笔下,神性有时又与人性在同一意义上使用,它是人性中真、善、美的体现,是一种超越人的本质力量之上的一种独特的精神存在,是人的一种精神信仰。“神在 XX 人感情上占的地位,除了他支配自然以外,只是一个抽象的东西,是正直和诚实和爱:科学第一件事就是真,这就是从神性中抽出的遗产,科学如何发达也不会抛弃正直和爱,所以我这里的神又是永远存在不会消灭的。” 74照沈从文看来,科学所代表的理性精神源于神性,理性同神性并不构成矛盾和冲突关系,而神性又源自人 性 , 神性则将人性上升到精神中至高无上的高度,赋予人性以拯救的宗教功能。从这种认识出发,沈从文颂扬了湘西边民那种原始雄强的生命形式,但他并不认为这种原始自在的生命形式就是人生的理想形式,生命还得从自在状态向自为状态转变。要完成这种转变过程,人就 “应超越功利得失和贫富等级”,去获取“知识”,去“ 处理生命和生活 ”,这样才能达到对“生命”的理性认识。这里所谓的理性认识是指人对自己的生命有计划、有目的性的认识,但“ 我们生活中到处是 偶然 ,生命中还有比理性更具势力的 情感 ” 75,这决定了生命中 理性认识 的局限性 , 尼采式的那种可以肆无忌惮地改造一切的 生命意志在沈从文这里是不存在的,理性的生命形式 仍然不是沈从文所追求的“生命”的最高形式。沈从文追求的“生命”最高形式是以“生命的明悟,消极的使一个人从肉体理解人的神性与魔性如何相互为缘,并明白人生各种形式,扩大到个人生活经验之外” 76,将个人的生命力量粘附到整个民族向上努力中去。也就是说,“生命”的最高形式,表现为“对人类远景凝眸”的“幻想或理想”,即“神在生命本体中”的认识。这样,沈从文完成了由具体的生命形式(人性)向和抽象的生命形式(神性)的转变。 沈从文对神 性精神的推崇,使他能够直面当时甚嚣尘上的科学主义,对科学主义的危害及其实质保持清醒的认识和批判意识,立足人文关怀,向世人警示不要因为对科学的偏执狂热而忽略人生的终极关怀和最终意义。 六、结语: 沈从文审美现代性思想的独特性及其意义 沈从文对现代工业文明的进步导致道德伦理的退化这种二律背反现象作出了深入反思,他提出的“人性”、“生命”等命题深化了“文学即人学”的人文精神,表现了文学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这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城乡文明的良性互动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年版,第 57 页 2 王翠艳沈从文的意义 N中华读书报, 2004 年 2 月 18 日 3 美 马泰卡林奈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M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年版,第 284 页 4 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年版,第 57 页 5 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年版,第 70 71 页 6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 M上海:三联书店, 1998 年 版,第 302 页 7 德 马克斯段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 哲学断片 M 上海 :人民出版社,第 173页 8 张辉审美现代性批判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7 页 9 英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 M江苏: 译林出版社 ,第 6 页 10 Henry Lefebvre,Introduction to modernity(London;Verso,1995),1-2 11 张辉审美现代性批判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7 页 12 沈 从文我怎么就写起小说来 M沈从文全集第 12 卷 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 年版,第414 页 13 凌宇沈从文传 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177 页 14 沈从文从文自传 M沈从文全集第 13 卷 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74-375 页 15 沈从文长河题记 M沈从文全集第 10 卷 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 页 16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 12 卷 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6 页 17 沈从 文沈从文全集第 12 卷 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 页 18 法 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 M杨起译北京:三联书店 1997 年版,第 10 页 19 沈从文水云 M沈从文全集第 12 卷 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28 页 20 沈从文水云 M沈从文全集第 12 卷 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27 页 21 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 M北京:三联书店, 2000 年版,第 146 页 22 钱理群新与旧里的历史、哲学与心理 M 沈从文名作欣赏 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1年版,第 416 页 23 沈从文水云 M沈从文全集第 12 卷 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29 页 24 凌宇在“常”与“变”的撞击中 M沈从文名作欣赏 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1 年版,第607 页 25 沈从文尽责 M沈从文全集第 14 卷 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79 80 页 26 法 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文选 M郭宏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485 页 27 沈从文水云 M沈从文全集第 12 卷 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10 页 28 沈从文边城 M沈从文全集第 8 卷 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