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毕业论文免费范文.doc (1)_第1页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免费范文.doc (1)_第2页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免费范文.doc (1)_第3页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免费范文.doc (1)_第4页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免费范文.doc (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 年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小议机电一体化 专 业:机电一体化 课题名称:小议机电一体化 班 级: 姓 名: 指导老师: 时 间: 年 月 日 摘 要 机电一体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此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背景 ,综述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 ,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 技术 现状 发展趋 Abstract Machine incorporation is the resul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t analyzes the basic things and developing background,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trend of machine incorporation Key words: machine incorporation; technology; current condition; trend 目 录 第一篇:什么是机电一体 * * * * * * * * * * * * * * * * 3 1.1 机电一体化”?它的来源是什么? * * * * * * * * *4 1.2 一体化技术基本概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1.3 体化技术 五大组成要素 与 四大原则: * * * * * * * * * * * * * 4 第二篇:机电一体化发展历程及其趋势 * * * * * * * * * * * * * * 6 2.1 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2.2 一体化”发展趋势 *6 2.3 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7 2.4 发展“机电一体化”而临的形势和任务 * * * * * * * * * * * * * 7 第三篇: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应用 * * * * * * * * * * * * * * * * * 1 2 第四篇:机电一体化中的接口技术 * * * * * * * * * * * * * * * * * 1 7 第五篇:机电一体化系统抗干扰问题的探讨 * * * * * * * * * 2 0 结论 * *21 参 考文献 *21 第一篇 1.1 机电一体化”?它的来源是什么? “机电一体化”在国外被称为 Mechatronics 是日本人在 20 世纪 70年代初提出来的,它是用英文 Mechanics 的前半部分和 Electron-ics的后半部分结合在一起构成的一个新词,意思是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 这一名称已得到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承认,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习惯上把它译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又称为机械电子技术,是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 1.2 电一体化技术基本概念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在微型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向机械工业领域迅猛渗透,机械电子技术深度结合的现代工业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测试技术、电力电子技术、 接口技术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从系统理论出发,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结构目标,以智力、动力、结构、运动和感知组成要素为基础,对各组成要素及其间的信息处理,接口耦合,运动传递,物质运动,能量变换进行研究,使得整个系统有机结合与综合集成,并在系统程序和微电子电路的有序信息流控制下,形成物质的和能量的有规则运动,在高功能、高质量、高精度、高可靠性、低能耗等诸方面实现多种技术功能复合的最佳功能价值系统工程技术。 1.3 一体化技术五大组成要素与四大原则: 1、五大组成要素: 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一般由结构组成 要素、动力组成要素、运动组成要素、感知组成要素、智能组成要素五大组成要素有机结合而成。(请参考机电之家机电一体化频道) 机械本体(结构组成要素) 是系统的所有功能要素的机械支持结构,一般包括有机身、框架、支撑、联接等。 动力驱动部分(动力组成要素) 依据系统控制要求,为系统提供能量和动力以使系统正常运行。 测试传感部分(感知组成要素) 对系统的运行所需要的本身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参数和状态进行检测,并变成可识别的信号,传输给信息处理单元,经过分析、处理后产生相应的控制信息。 控制及信息处理部分(职能组成要素) 将来之测试传感部分的信息及外部直接输入的指令进行集中、存储、分析、加工处理后,按照信息处理结果和规定的程序与节奏发出相应的指令,控制整个系统有目的的运行。 执行机构(运动组成要素) 根据控制及信息处理部分发出的指令,完成规定的动作和功能 2、机电一体化四大原则: 构成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五大组成要素其内部及相互之间都必须遵循结构耦合、运动传递、信息控制与能量转换四大原则。 接口耦合: 两个需要进行信息交换和传递的环节之间,由于信息模式不同(数字量与模拟量,串行码与并行码,连续脉冲与序列脉冲等)无法直接传递和交换 ,必须通过接口耦合来实现。而两个信号强弱相差悬殊的环节之间,也必须通过接口耦合后,才能匹配。变换放大后的信号要在两个环节之间可靠、快速、准确的交换、传递,必须遵循一致的时序、信号格式和逻辑规范才行,因此接口耦合时就必须具有保证信息的逻辑控制功能,使信息按规定的模式进行交换与传递。 能量转换: 两个需要进行传输和交换的环节之间,由于模式不同而无法直接进行能量的转换和交流,必须进行能量的转换,能量的转换包括执行器,驱动器和他们的不同类型能量的最优转换方法及原理。 信息控制: 在系统中,所谓智能组成要素的系统控制 单元,在软、硬件的保证下,完成信息的采集、传输、储存、分析、运算、判断、决策,以达到信息控制的目的。对于智能化程度高的信息控制系统还包含了知识获得、推理机制以及自学习功能等知识驱动功能。 运动传递: 运动传递使构成机电一体化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不同类型运动的变换与传输以及以运动控制为目的的优化。 3、 所谓自动化技术,是指人类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来代替人去完成各种测试、分析、判断和控制工作,以现实预期的目标、功能。一个自动化系统通常由多个环节要素组成,以完成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递、信息的转换、信息的处理及信 息的执行等功能,最后实现自动运行目标。 第二篇 一体化技术发展历程及其趋势 自电子技术一问世,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结合就开始了,只是出现了半导体集成电路,尤其是出现了以微处理器为代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之后有了明显进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2.1 化”的发展历程 1.数控机床的问世,写下了“机电一体化”历史的第一页; 2.微电子技术为“机电一体化 带来勃勃生机; 3.可编程序控制器、“电力电子”等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 提供了坚强基础; 4.激光技术、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使“机电一体化”跃上新台阶。 2.2”发展趋势 1.光机电一体化。一般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传感系统、能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机械结构等部件组成的。因此,引进光学技术,实现光学技术的先天优点是能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系统、能源(动力)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光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 2.配系统化 柔性化。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控制和执行系统有足够的“冗余度”,有较强的“柔性”,能较好地应付突发事件,被设计成 “自律分配系统” 。在自律分配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是相互独立工作的,子系统为总系统服务,同时具有本身的“自律性”,可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作出不同反应。其特点是子系统可产生本身的信息并附加所给信息,在总的前提下,具体“行动”是可以改变的。这样,既明显地增加了系统的适应能力(柔性),又不因某一子系统的故障而影响整个系统。 3.全息系统化 智能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全息”特征越来越明显,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主要收益于模糊技术、信息技术(尤其是软件及芯片技术)的发展。除此之外,其系统的层次结构,也变简单的“从上到下”的形势而 为复杂的、有较多冗余度的双向联系。 4.“生物一软件”化 仿生物系统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装置对信息的依赖性很大,并且往往在结构上是处于“静态”时不稳定,但在动态(工作)时却是稳定的。这有点类似于活的生物:当控制系统(大脑)停止工作时,生物便“死亡”,而当控制系统(大脑)工作时,生物就很有活力。仿生学研究领域中已发现的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机构可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新型机体,但如何使这些新型机体具有活的“生命”还有待于深入研究。这一研究领域称为“生物 软件”或“生物系统”,而生物的特点是硬件(肌体) 软件( 大脑)一体,不可分割。看来,机电一体化产品虽然有向生物系统化发展趋,但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 5.微型机电化 微型化。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当将这一成果用于实际产品时,就没有必要区分机械部分和控制器了。届时机械和电子完全可以“融合”,机体、执行机构、传感器、 CPU 等可集成在一起,体积很小,并组成一种自律元件。这种微型机械学是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2.3 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产品分系统(整机)和基础元、部件两大类。典型的机电一体化 系统有:数控机床、机器人、汽车电子化产品、智能化仪器仪表、电子排版印刷系统、 CAD CAM 系统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元、部件有:电力电子器件及装置、可编程序控制器、模糊控制器、微型电机、传感器、专用集成电路、伺服机构等。这些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市场前景分析从略。 2.4 发展“机电一体化”而临的形势和任务 机电一体化工作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其目的是节能、节材,提高工效,提高产品质量,把传统工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一步;二是开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促进产 品的更新换代。 前者是面上的工作,普及工作;后者是提高工作,深层次工作。 (一)北京“机电一体化”工作面临的形势 1.北京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工作量大而广 ( 1)在 700 余家北京市属工业系统的企业中,有 60%以上的企业用微电子技术改造机床设备、工业窑炉、风机电泵、生产过程的任务还未完成需要量的一半。 ( 2)北京工业系统还有 2000 余台机床设备亟需用微电子技术进行改造;在已改造的近 6500 台机床设备中,大约有 15%需进一步改造。 ( 3)北京工业系统尚有近 250 座工业炉窑亟需用电子 信息技术进行改造;且 610 座已改造过的工业炉窑也很有进一步应用模糊技术进行二次改造的必要。 ( 4)北京工业系统 CAD 应用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北京工业品设计, CAD 应用率仅 17%(而美、日等国已超过 85%;国内先进地区也超过了 30%); CAD 的覆盖率才达到 11%(而全国 CAD 应用工程领导小组指出,“八五”期间大中型企业要达到 35%,中小型骨干企业要达到 15% 20%;到“九五”时,按国务委员宋健的要求,基本上要甩掉绘图板)。 ( 5)北京工业系统共有改造价值的各种风机电泵装机容量 50万千瓦,尚 49 万多 千瓦用变调速技术进行改造的任务,占总任务量的 99.5%左右。 ( 6)工业是全市能源消耗大户。 1992 年,北京工业系统占全市能耗总量的 59.5%.而北京是一个能源严重缺乏的城市, 1992 年北京工业系统万元产值能耗折合标煤为 2.47 吨,比上海的 1.57 吨高 57%,比天津的 2.15 吨高 14%,比先进的工业化国家高近 9 倍。因此,北京工业系统节能降耗的任务非常重,而电力电子技术是节能降耗的王牌。 2.北京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呼声高,有压力。北京市的工业产品大约有 3 万种,每年约开发 试制新产品 3000 种,更新周期很长。由于更新换代速度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需要,影响了北京工业产品的竞争能力。 1993 年,北京市工业系统生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约 837 种,在当年生产的产品品种总数中仅占 7.8%左右。其中:机械局系统主要产品约 1200 种,机电一体化产品不到 150 种机电一体化产品所占比例仅 4%强;仪器仪表总公司系统主要产品 350 种,机电一体化产品210 种,机电一体化产品所占比例为 60%;轻工系统主要产品总数为649 种,机电一体化、智能化产品 15 种,机电一体化、智能化产品所占比例约 2.3%;汽车 工业总公司系统平均每辆汽车的总成本为 3.5万元,每辆汽车平均装用电子产品的费用约 300 元,不是总成本的1%;与国外约 28%的先进水平相差甚远;与国内先进水平相差一半左右。 3.北京用机电一体化产品取代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耗能、耗水、耗材高,污染、扰民产品的责任重,有意义。在北京工业系统中,能耗、耗水大户,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还占相当大的比重,且不少地处城区和近郊区。近年来北京的工业结构、产品结构虽然几经调整,但由于多种原因,成效一直不够明显。这里面固然有上级领导部门的政出多门问题,有企业的“故土难离”“ 死守故业”问题,但不可否认也有优化不出理想的产业,优选不出中意的产品问题。上佳的答案早就摆在了这些企业的面前,这就是发展机电一体化,开发和生产有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强、性能好、质量高、成本低,且具有柔性,可根据市场需要和用户反映时产品结构和生产过程做必要的调整、改革,而无须改换设备。这是解决机电产品多品种、少批量生产的重要出路。同时,可为传统的机械工业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活力,把机械生产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实现文明生产。 另外,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由于我国研制、开发机电一体化 产品的历史不长,差距较大,许多产品的品种、数量、档次、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每年进口量都比较大,因此亟需发展。 (二)北京“机电一体化”工作的任务 北京在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任务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句话是广泛深入地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另一句话是大张旗鼓地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促进机电产品的更新换代。总的目的是促进机电一体产业的形成、为北京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作贡献。 1.北京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工作重点 ( 1)大力采用模糊技术,工业炉窑改造应上新台阶 国内外成功的范例 表明,应用模糊技术改造工业炉窑比单纯用计算机和 PID 技术好的多。因此,我们建议今后北京在改造工业炉窑时要大力推广应用模糊技术,到 2000 年,对应该进行改造但尚未改造的近 250 座工业炉窑要用模糊 技术等先进电子信息技术改造完毕,其中采用模糊技术改造要在 80%. ( 2)积极采用数控技术,机床高备改造要达新水平 对机床设备的改造重点应放在经济型数控系统的推广应用上。根据需要和可能,到 1995 年,北京应该改造的机床设备( 8420 台)的改造率要达 80%以上,到本世纪末要改造完毕。 ( 3)努力推广变频调速技 术,风机电泵改造要攀新高度 风机、电泵采用变频调速后一般可节电 20%以上,效果十分显著。因此,在今后几乎,北京要把交流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应用作为重点来抓。到 1995 年,应该采用变频调速技术改造的风机、电泵要改造完 60%;到本世纪末,北京的风机、电泵和其它调速电机要普遍;采用先进的变频调速技术。 ( 4)优先应用 CAD CAM 技术,工业设计水平提高要有新目标 北京工业产品更新换代慢,设计工作跟不上需求变化是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北京工业系统 CAD 的应用率为 17%, CAD 的覆盖率为11%,到 1995 年 应分别达到 20%和 15%,本世纪末,要力争分别达到 55%和 45%. 2.北京机电一体化产品开发的奋斗目标 ( 1)总体目标:到 1995 年全市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数应不少于800 种, 2000 年,应不少于 2000 种,机电产品的机电一体化率分别达到 25%和 60%. ( 2)单项目标: 机床数控化率: 1995 年,产量数控化率达 5%,产值数控化率达16%; 2000 年,分别达 12%和 40%. 汽车电子化程度: 1995 年,平均每辆汽车上装用和电子产品的费用不少于 1000 元,在整车成本中所占比例不低于 3%;到 2000 年分别不少于 3000 元,不低于 8%. PLC 的开发生产能力:“八五”期间,开发能力要稳居全国首位:“九五”北京要成为全国主要的 PLC 生产基地之一。 “电力电子”开发生产能力:“八五”期间掌握第二代电力电子器件的批量生产技术和第三代电力电子器件的开发技术。“九五”期间第三代电力电子器件的生产要形成经济批量。在电力电子产品应用方面,“八五”期间,开关电源、高频电源、逆变电源要成为拳头产品;交流变频调速装置要达到批量生产程度;高频电子镇流器要能出口创汇:“九五”,北京要形成一个具有电力电子器件、电力 电子装置研制、生产、开发、推广综合配套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 模糊控制器的开发生产能力:“八五”要把北京建成全国模糊技术控制器的开发生产基地,开发出用于工业炉窑改造,压力、温度、流量控制的模糊技术控制系统典型产品来;交逐步将模糊技术应用于家用电器中。 1995 年,空调器、洗衣机、电冰箱、吸尘器、电风扇等家用电器产品模糊控制器的普及率要分别达到 15、 20%、 5%、 15%、8%左右。到本世纪末,北京家用电器模糊技术普及率要达到 50%以上。 其它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开发生产能力:微机控制多色印刷机要稳居全国第一; 电子医疗仪器的开发、生产争取在“八五”有较大突破,“九五”在品种和产量上全国领先;在“八五”期间,以 30 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为代表的发电设备要形成综合配套能力,打出规模效益来;数字化、智能化仪器仪表,自动化装置要上品种、上批量 总之,机电一体化技术既是振兴传统机电工业的新鲜血液和源动力,又是开启北京机电行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大门的钥匙。如果北京完成好上面所建议的“机电一体化”发展两方面的目标,那么,到本世纪末,北京就会形成一个销售额超过 200 亿元的机电一体化产业。其中,数控机床、机电一体化印刷系统 、新型电子医疗设备和数字化智能化仪器仪表等机电一体化装备销售额可超过 150 亿元, 机电一体化产业不仅是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力军,也是机电行业停工、待产、明亏、潜亏企业的出路所在。 第三篇 3.1 一 体化技术发展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微电子、控制、计算机、信息处理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其发展和进步有赖于相关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其主要发展方向有数字化、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人性化、微型化、集成化、带源化和绿色化。 1 数字化 微控制器及其发展奠定了机电产品数字化的基础,如不断发展的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而计算机网络的迅速 崛起,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铺平了道路,如虚拟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等。数字化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软件具有高可靠性、易操作性、可维护性、自诊断能力以及友好人机界面。数字化的实现将便于远程操作、诊断和修复。 2 智能化 即要求机电产品有一定的智能 ,使它具有类似人的逻辑思考、判断推理、自主决策等能力。例如在 CNC 数控机床上增加人机对话功能,设置智能 I/O 接口和智能工艺数据库,会给使用、操作和维护带来极大的方便。随着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灰色理论、小波理论、混沌与分岔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 3 模块化 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模块是一项复杂而有前途的工作。如研制具有集减速、变频调速电机一体的动力驱动单元 ;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电机一体控制单元等。这样,在产品开发设计时,可以利用这些标准模块化单元迅速开发出新的产品。 4 网络化 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使家用电器网络化成为可能,利用家庭网络把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用电器系统,使人们在家里可充分享受各种高技术带来的好处,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应朝网络化方向发展。 5 人性化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给机 电一体化产品赋予人的智能、情感和人性显得愈来愈重要,机电一体化产品除了完善的性能外,还要求在色彩、造型等方面与环境相协调,使用这些产品,对人来说还是一种艺术享受,如家用机器人的最高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 6 微型化 微型化是精细加工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提高效率的需要。微机电系统 (Micro Electronic Mechanical Systems,简称 MEMS)是指可批量制作的,集微型机构、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直至接口、通信和电源等于一体的微型器件或系统。自 1986年美国斯坦福大 学研制出第一个医用微探针, 1988 年美国加州大学Berkeley 分校研制出第一个微电机以来,国内外在 MEMS 工艺、材料以及微观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开发出各种 MEMS 器件和系统,如各种微型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微加速度计、微触觉传感器),各种微构件(微膜、微粱、微探针、微连杆、微齿轮、微轴承、微泵、微弹簧以及微机器人等)。 7 集成化 集成化既包含各种技术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和各种产品不同结构的优化与复合,又包含在生产过程中同时处理加工、装配、检测、管理等多种工序。为了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自动化与 高效率,应使系统具有更广泛的柔性。首先可将系统分解为若干层次,使系统功能分散,并使各部分协调而又安全地运转,然后再通过软、硬件将各个层次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其性能最优、功能最强。 8 带源化 是指机电一体化产品自身带有能源,如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和大容量电池。由于在许多场合无法使用电能,因而对于运动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自带动力源具有独特的好处。带源化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发展方向之一。 9 绿色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在物质丰富的同时也带来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所以,人们呼唤保护环境,回归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中应运而生。绿色产品是指低能耗、低材耗、低污染、舒适、协调而可再生利用的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时应符合环保和人类健康的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在其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产品寿命结束时,产品可分解和再生利用。 3.2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钢铁企业中应用 在钢铁企业中,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以微处理机为核心,把微机、工控机、数据通讯、显示装置、仪表等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采用组装合并方式,为实现工程大系统的综合一体化创造有力条件,增强系统控制精度、质量 和可靠性。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钢铁企业中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智能化控制技术 (IC) 由于钢铁工业具有大型化、高速化和连续化的特点,传统的控制技术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因此非常有必要采用智能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专家系统、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等,智能控制技术广泛应用于钢铁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控制、设备与产品质量诊断等各个方面,如高炉控制系统、电炉和连铸车间、轧钢系统、炼钢 连铸 轧钢综合调度系统、冷连轧等。 2 分布式控制系统 ( CS) 分布式控制系统采用一台中央计算机指挥若干台 面向控制的现场测控计算机和智能控制单元。分布式控制系统可以是两级的、三级的或更多级的。利用计算机对生产过程进行集中监视、操作、管理和分散控制。随着测控技术的发展,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功能越来越多。不仅可以实现生产过程控制,而且还可以实现在线最优化、生产过程实时调度、生产计划统计管理功能,成为一种测、控、管一体化的综合系统。 CS 具有特点控制功能多样化、操作简便、系统可以扩展、维护方便、可靠性高等特点。 CS 是监视集中控制分散,故障影响面小,而且系统具有连锁保护功能,采用了系统故障人工手动控制操作措施,使系统可靠 性高。分布式控制系统与集中型控制系统相比,其功能更强,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是当前大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要潮流。 3 开放式控制系统 (OCS) 开放控制系统 (Open Control System)是目前计算机技术发展所引出的新的结构体系概念。“开放”意味着对一种标准的信息交换规程的共识和支持,按此标准设计的系统,可以实现不同厂家产品的兼容和互换,且资源共享。开放控制系统通过工业通信网络使各种控制设备、管理计算机互联,实现控制与经营、管理、决策的集成,通过现场总线使现场仪表与控制室的控制设备互联,实现测量与 控制一体化。 4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 钢铁企业的 CIMS 是将人与生产经营、生产管理以及过程控制连成一体,用以实现从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到产品发货的整个生产过程全局和过程一体化控制。目前钢铁企业已基本实现了过程自动化,但这种“自动化孤岛”式的单机自动化缺乏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生产过程的统一管理,难以适应现代钢铁生产的要求。未来钢铁企业竞争的焦点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质优价廉,及时交货。为了提高生产率、节能降耗、减少人员及现有库存,加速资金周转,实现生产、经营、管理整体优化,关键就是加强管理,获取必须 的经济效益,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美国、日本等一些大型钢铁企业在 20 世纪 80 年代已广泛实现 CIMS 化。 5 现场总线技术 ( BT) 现场总线技术 ( ie Bus Technology)是连接设置在现场的仪表与设置在控制室内的控制设备之间的数字式、双向、多站通信链路。采用现场总线技术取代现行的信号传输技术 (如 4 20mA, C 直流传输 )就能使更多的信息在智能化现场仪表装置与更高一级的控制系统之间在共同的通信媒体上进行双向传送。通过现场总线连接可省去66%或更多的现场信号连接导线。现场总线的引入导致 CS 的变革和新一代围绕开放自动化系统的现场总线化仪表,如智能变送器、智能执行器、现场总线化检测仪表、现场总线化 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和现场就地控制站等的发展。 6 交流传动技术 传动技术在钢铁工业中起作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交流调速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由于交流传动的优越性,电气传动技术在不久的将来由交流传动全面取代直流传动,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复杂的矢量控制技术实用化得以实现,交流调速系统的调速性能已达到和超过直流调速水平。现在无论大 容量电机或中小容量电机都可以使用同步电机或异步电机实现可逆平滑调速。交流传动系统在轧钢生产中一出现就受到用户的欢迎,应用不断扩大。 第四篇 机电一体化系统可分为机械和微电子系统两大部分 ,各部分连接须具备一定条件 ,这个联系条件通常称为接口。各分系统又由各要素 (子系统 )组成。本文以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 (微电子系统 )为例 ,将接口分为人机与机电接口两大类。 一、机电接口 由于机械系统与微电子系统在性质上有很大差别 ,两者间的联系须通过机电接口进行调整、匹配、缓冲 ,因此机电接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1)行电平转换和功率放大。一般微机的 I/O 芯片都是 TTL 电平 ,而控制设备则不一定 ,因此必须进行电平转换 ;另外 ,在大负载时还需要进行功率放大 ; (2)抗干扰隔离。为防止干扰信号的串入 ,可以使用光电耦合器、脉冲变压器或继电器等把微机系统和控制设备在电器上加以隔离 ; (3)进行 A/D 或 D/A 转换。当被控对象的检测和控制信号为模拟量时 ,必须在微机系统和被控对象之间设置 A/D 和 D/A 转换电路 ,以保证微机所处理的数字量与被控的模拟量之间的匹配。 1、 模拟信号输入接口。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 ,反映被控对象运行状态信号是传感器或变送器的输出信号 ,通常这些输出信号是模拟电压或电流信号 (如位置检测用的差动变压器、温度检测用的热偶电阻、温敏电阻、转速检测用的测速发电机等 )计算机要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 ,必须获得反映系统运行的状态信号 ,而计算机只能接受数字信号 ,要达到获取信息的目的 ,就应将模拟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接口 模拟信号输入接口。 2、模拟信号输出接口。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 ,控制生产过程执行器的信号通常是模拟电压或电流信号 ,如交流电动机变频调速、直流电动机 调速器、滑差电动机调速器等。而计算机只能输出数字信号 ,并通过运算产生控制信号 ,达到控制生产过程的目的 ,应有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电信号的接口 模拟信号输出接口。任务是把计算机输出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电压或电流信号 ,以便驱动相应的执行器 ,达到控制对象的目的。模拟信号输出接口一般由控制接口、数字模拟信号转换器、多路模拟开关和功率放大器几部分构成。 3、开关信号通道接口。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控制系统中 ,需要经常处理一类最基本的输入 /输出信号 ,即数字量 (开关量 )信号包括 :开关的闭合与断开 ;指示灯的亮与灭 ;继电器或接触器的 吸合与释放 ;电动机的启动与停止 ;阀门的打开与关闭等。这些信号的共同特征是以二进制的逻辑“ 1”和“ 0”出现的。在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中 ,对应二进制数码的每一位都可以代表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状态 ,此状态作为控制依据。 (1)输入通道接口。开关信号输入通道接口的任务是将来自控制过程的开关信号、逻辑电平信号以及一些系统设置开关信号传送给计算机。这些信号实质是一种电平各异的数字信号 ,所以开关信号输入通道又称为数字输入通道 (DI)。由于开关信号只有两种逻辑状态“ ON”和“ OFF”或数字信号“ 1”和“ 0” ,但是其电平一 般与计算机的数字电平不相同 ,与计算机连接的接口只需考虑逻辑电平的变换以及过程噪声隔离等设计问题 ,它主要由输入缓冲器、电平隔离与转换电路和地址译码电路等组成。 (2)输出通道接口。开关信号输出通道的作用是将计算机通过逻辑运算处理后的开关信号传递给开关执行器 (如继电器或报警指示器 )。它实质是逻辑数字的输出通道 ,又称为数字输出通道 (DO)。 DO通道接口设计主要考虑的是内部与外部公共地隔离和驱动开关执行器的功率。开关量输出通道接口主要由输出锁存器、驱动器和输出口地址译码电路等组成。 二、人机接口 人机接口是操作者与机电系统 (主要是控制微机 )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接口。按照信息的传递方向 ,可以分为输入与输出接口两大类。机电系统通过输出接口向操作者显示系统的各种状态、运行参数及结果等信息 ;另一方面 ,操作者通过输入接口向机电系统输入各种控制命令 ,干预系统的运行状态 ,以实现所要求的功能。 1、输入接口。 (1)拨盘输入接口。拨盘是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常见的一种输入设备 ,若系统需要输入少量的参数 ,如修正系数、控制目标等 ,采用拨盘较为方便 ,这种方式具有保持性。拨盘的种类很多 ,作为人机接口使用最方便 的是十进制输入、 BCD 码输出的 BCD 码拨盘。 BCD 码拨盘可直接与控制微机的并行口或扩展口相连 ,以 BCD 码形式输入信息。 (2)键盘输入接口。键盘是一组按键集合 ,向计算机提供被按键的代码。常用的键盘有 : 1)编码键盘 ,自动提供被按键的编码 (如 ASCII 码或二进制码 ); 2)非编码键盘 ,仅仅简单地提供按键的通或断 (“ 0”或“ 1”电位 ),而按键的扫描和识别 ,则由设计的键盘程序来实现。前者使用方便 ,但结构复杂 ,成本高 ;后者电路简单 ,便于设计。 2、输出接口。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 ,发光 二极管显示器 (LED)是典型的输出设备 ,由于 LED 显示器结构简单、体积小、可靠性高、寿命长、价格便宜 ,因此使用广泛。常用的 LED 显示器有 7 段发光二极管和点阵式 LED 显示器。 7 段 LED 显示器原理很简单 ,是同名管脚上所加电平高低来控制发光二极管是否点亮而显示不同字形的。点阵式LED 显示器一般用来显示复杂符号、字母及表格等 ,在大屏幕显示及智能化仪器中有广泛应用。 第五篇 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 结合而构成的系统。机电一体化系统投入工业应用环境运行时,系统总会受到电网、空间与周围环境干扰。若系统抵御不住干扰的冲击,各电气功能模块将不能进行正常的工作,微机系统往往会因干扰产生程序“跑飞”,传感器模块将会输出伪信号,功率驱动模块将会输出畸变的驱动信号,使执行机构动作失常,最终导致系统产生故障,甚至瘫痪。 1 干扰源 从干扰窜入系统的渠道来看,系统所受到的干扰源分为供电干扰、过程通道干扰、场干扰等 。 ( 1)供电干扰 大功率设备会造成电网的严重污染,使得电网电压大幅度地涨落、浪涌,大功率开关的通断, 电动机的启停等原因,电网上常常出现很高的尖峰脉冲干扰。据统计,电源的投入、瞬时短路、欠压、过压、电网窜入的噪声引起 CPU 误动作及数据丢失占各种干扰的 90以上。 ( 2)过程通道干扰 过程通道干扰主要来源于长线传输。当系统中有电气设备漏电,接地系统不完善,或者传感器测量部件绝缘不好等;及各通道的传输线如果处于同根电缆或捆扎在一起,尤其是将信号线与交流电源线处于同一根管道时,产生的共模或差模电压都会影响系统,使系统无法工作。 ( 3)场干扰 系统周围的空间总存在着磁场、电磁场、静电场,如太阳及天体辐射; 广播、电话、通讯发射台的电磁波;周围中频设备发出的电磁辐射等。这些场干扰会通过电源或传输线影响各功能模块的正常工作,使其中的电平发生变化或产生脉冲干扰信号。 2 抗供电干扰的措施 ( 1)配电系统的抗干扰 抑制供电干扰首先从配电系统上采取措施 , 其次可采用分立式供电方案,就是将组成系统各模块分别用独立的变压、整流、滤波、稳压电路构成的直流电源供电,这样就减少了集中供电的危险性,而且也减少了公共阻抗以及公共电源的相互耦合,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也有利于电源散热。 另外,交流电的引入线应采用粗导线,直流 输出线应采用双绞线,扭绞的螺距要小,并尽可能缩短配线长度 ( 2)利用电源监视电路 在配电系统中实施抗干扰措施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些仍难抵御微秒级的干扰脉冲及瞬态掉电,特别是后者属于恶性干扰,可能产生严重的事故。因此应采取进一步的保护性措施,即使用电源监视电路。电源监视电路需具有监视电源电压瞬时短路、瞬间降压和微秒级干扰及掉电的功能;及时输出供 CPU 接受的复位信号及中断信号等功能。 3 过程通道抗干扰措施抑制过程通道上的干扰,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