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自考毕业论文_第1页
经济学自考毕业论文_第2页
经济学自考毕业论文_第3页
经济学自考毕业论文_第4页
经济学自考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1、山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进入 21 世纪以来,山西作为老工业基地与能源大省,坚持不懈地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但山西作为一个内陆高原省份,受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种种因素的制约,存在地理环境较为封闭,对外联系程度低,产业结构低级化、区域经济内部发展不平衡 等 问题,这些问题对山西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因此,统筹区域发展,优化 产业结构 、建立省际之间以及省内各区域之间协调互动发展机制是提升山西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 2、山西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各区域整体水平低,缺乏发展潜力 2000 年来,山西各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大多数区域仍以第二产业为主,工业行业结构趋同,并呈现出浓厚的能源原材料工业色彩。近年来,除太原市产业结构大有改变,第三产业增长势头较快外,大同、阳泉、晋城、朔州市仍属于资源主导型区域,呈现出资源禀赋拉动经济的低增长模式。长治、临汾、晋中、运城市则是各产业齐头并进,但内部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落后,创新能力差,经济增长缺乏潜力。忻州、吕梁市则由于自然条件较差,环境脆弱,致使区内集 聚了山西近半数的国家级贫困县,因此 该区域是山西经济发展中反贫困的重中之重 1。 2.2、产业结构低级化,产业布局不合理 2.2.1、 基础性产业地位不牢固。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很低,受力控制的成分大,作业方式原始,靠天吃饭的格局没有改变,产业素质低下;运输和邮电通讯业近年来发展很快,但对山西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仍然存在;和事业发展缓慢,很难形成经济发展的推动和人才支撑。 2.2.2、 城镇职能结构单一,产业结构趋同 且 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链短,加工深度不够是导致山西产品的附加值低 。山西的大中城市多数为工矿业 城市,城市经济主要依托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及粗加工,形成以煤炭、电力、冶金、煤化工为主导产业的能源重化工基地,除山西南部的运城、河津、垣曲、永济、侯马等地以有色金属工业和轻纺工业为主外,全省形成了六大能源工业基地,从北向南依次为大同 朔州动力煤生产基地、忻州 原平煤化工业基地、太原重工业综合基地、阳泉无烟煤生产基地、临汾 霍州煤电工业基地、长治 晋城能源综合工业基地。这种趋同的城市经济之间既不能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局面,在城市内部产业之间的联系作用也很差 , 耗水多、污染严重的产业不仅经济效益低下,而且 还严重影响其它产业发展前景,尤其是制约旅游业、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趋同的城市产业结构使全省经济产生“共振”现象,经济波动加大。 20 世纪 90 年 代末期,煤价低、煤炭销售困难,全省经济总体下滑,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近几年来,国际国内煤炭需求增加,煤价上升,所有煤炭产业又重整旗鼓,一片兴旺发达的景象。然而,在经济繁荣的背后,我们不能不问,资源型城市的道路到底能走多远?城市职能结构的进一步完善、主导产业的替代与升级是山西无法回避的现实。 2.3、 思想保守,观念滞后。计划经济意识根深蒂固,缺乏市场意识。人们对市场的重视和 开拓不够,资源要素以政府推动的非市场经济模式运行为主,导致市场化程度低,外向度差。“十五”期间,山西进出口总额在全国的位次由24 位上升到 19 位,但资源仍不能通过市场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影响了经济的整体运作效率 2。另一方面,品牌意识淡薄。品牌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提升产品品牌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3。截止 2005 年底,国家共推出 921 个中国名牌产品,山西省比例不足 1%。 2.4 人才开发不足,人才流失严重 山西的才开发始终赶不上发达省份甚至不如西部地区的一些省份。突出的问题 是:人才总量不高,高素质的学科前沿人才更是缺乏;人才队伍状况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难以满足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要;社会环境、机制环境、体制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得人才外 流严重,引进高层次人才难度大;留住高层次人才的各方面政策不到位。对于山西省政府和企业来说,缺乏人才是一个方面,但建立留住人才的有效机制则更是当务之急。 2.5、 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依然持续,环境破坏严重。受传统经济体制和技术进步的制约,长期以来我省经济增长速度是靠高投资、高能耗、高污染来支撑的,经济高速增长与资源要素越来越短缺 以及环境无言严重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所以,构建节约型社会,发展节约型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我省今后发展的重中之重。 2.6、 山西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较弱。山西在 1985 年到 2004 年共 20 年中,竞争力总指数排名中有 2年进入前 10 位,最高排名为第 9 位,最低排名第 29 位, 2004年排名第 23 位。山西区域竞争力的相对优势要素依次为基础设施、政府管理和人力资源与生活质量要素,相对弱势要素依次为产业、环境和管理要素。进一步分析这些要素排名的变异系数可以发现,无论相对优势的要素还是相对弱势的要素排名波动均 较大。根据 1999 2004 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山西在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较差,分别为第 25 位、 26 位、 26 位、 28位、 27 位和 26 位,其中,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在全国处于低下水平,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很大。 3、山西区域经济布局优化的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把握国家中部崛起 以及山西综改试验区 的战略机遇,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规划为先导, 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调 整产业结构, 统筹区域发展,构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 4 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4.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4.1.1、加快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性转变的进程,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 1)、 进一步优化市场主体发展环境,取消不合理的政策和制度规定,向市场放权,为企业松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以推进依法行政为抓手,按照“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要求,进一步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提高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水平,增强政府治理能力,着力打造 宽松透明的市场环境、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2)、进一步 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权,加快政府对市场监管能力的提高,从事前的项目审批,加快向事中、事后的监管转移。 3)充分发挥政务大厅的服务职能,完善并严格落实首办负责、限时办结等制度 ,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 4.1.2、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 完善高速公路网络 ,尽早建成 “三纵十一横十一环”高速公路网实现省会到省辖市三小时通达、相邻省辖市之间两小时通达,所有县(市、区)半小时内上高速公路,加强省内、省外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二是 进一步加强城镇供水、供电 、供气、供热系统建设,统筹规划区域性基础设施,搞好区域基础设施与城镇基础设施的衔接配套。 三是 继续加强邮政通信网、基础传输网、固定电话网、移动电话网、数据及多媒体通信网等信息网络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组织好政府信息、产业信息、企业信息、市场信息等重点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继续实施“数字山西”工程,重点建设环境与生态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资源系统、城乡规划管理系统、交通管理系统和社区服务系统。 4.2、 扩大经济合作,强化与周边省区的一体化发展 强化区域联系是加快发展的重要动力。山西虽地处内陆,但近靠沿海,且纵贯南北,横连东西。在区域布局中,既属于中部,又跻身于环渤海经济圈。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面对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战略 ,山西的经济发展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区位条件和比较优势 ,抓住发展的机遇 ,进一步对外开放 ,加强与周边省区的交流与合作。要“东引西进联中、开放合作交流”。东引就是主动接受国内、外产业转移 ,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使 对外开放的水平上一个台阶;西进就是鼓励大集团、大企业“走出去” ,特别是向西部投资 ,利用西部的资源 ,使自身获得更快的发展,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参 与西部的重点工程建设;联中就是山西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经济发展在与东部、西部合作的同时,要加强与中部其他省的联合与协作,发挥各省的特长,积极探索与中部地区各省合作的形式,避免恶性竞争。要实现这一发展思路,就必须从空间上打通联系通道。疏通南部出口(包括东南、西南)实现和中部其他五省的亲密接触,共享“中部崛起”发展机遇;打通西部出口积极参与黄河经济协作和西部大开发;东部则要通过通道建设积极融入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进而与东部沿海地区实现对接。 4.3、突破行政区划桎梏,优化产业分工布局,加快特色经济区培育,拓 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空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深入,原有的行政区划显示出一定的不适应性。由于行政区划的条块分割,不同行政单元城市之间、城乡之间,产生诸如产业发展缺乏协调、设施建设各自为政,基础设施无法共享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也不利于区域经济组织和产业的合理布局。因此,必须突破这种行政区划的不适应性,消除区域不合理布局分工和资源浪费等内耗现象,充分挖掘区域资源优势,互补互惠,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 是要突破界限、联动发展。如建设太原都市圈,由于目前都市圈的核 心城市太原晋中分属两个行政区,因此要实现整个都市圈的一体化发展,首先要实现太原、晋中两地的联动。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合发展、共同繁荣”的原则,在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优化重组及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等领域实现一体化和错位发展。从而共同推进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建设,并以此带动整个都市圈的协调发展。二是要拓展共生发展空间。采用资金、资源互补,人才、经营管理模式的引进和产业链条的延伸,培育有下游产业区域,扩大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加快区域内外物流、资金流、人流、信息流体系的构建,把区域内单个产业优势转化为 整体优势,从而有效扩大经济区延伸和辐射范围。 为实现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的目标,必须整合区域资源优势,形成各自特色功能和专业化部门,并发展壮大产业基地,使全省经济互补性、专业化与协同发展。根据经济区划理论,综合分析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区域经济联系方式、区域开发与经济组织等因素,结合产业发展状况和相关研究,可将全省划分为 几大的特色经济区,各区的主要功能和发展方向是:太原 应发展以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洁净能源技术等为主攻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组改造传统工业,压缩和退出技术落后、污染大、 占地多、有碍城市景观及其他与城市功能不相符的传统工业企业,大力发 展循环经济,提升产业素质和竞争力。并要把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作为主要着力点,重点发展金融保 险、 信息服务、物流配送、专业服务、技术咨询、文化传媒等现代服务业,发挥其在山西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和领导作用。 阳泉为全国性特新材料和清洁能源工业基地和全省重要的小杂粮为主的特色农业基地;忻 州 为全省重要的轻工食品、化学、锻造及铝工业基地及以宗教古建文化观光和温泉度假为特色的旅游经济区; 晋中、吕梁 为全省重要的铝土矿开采与初加工基地、以焦化为主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和酿造、 食品工业基地以及晋商文化为特色的旅游经济区;大同为全省重要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具有北魏文化特色的旅游经济区、新兴环保产业和食品工业重点生产区以及晋冀蒙周边地区的交通、商贸、信息、金融与旅游中心;朔州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全省重要的乳制品、陶瓷、建材生产基地;长治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全省重要的轻工机械工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重要的革命纪念地旅游区;晋城经济区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化肥原料煤、化肥生产基地和华北地区重要的丝绸工业基地、全省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以及山岳型旅游 景区;临汾为全省重要的焦化、冶金、轻纺工业基地以寻根文化为特色的旅游经济区以及黄河中游水土保持重点地区;运城为全国重要的盐化工业基地、 铝镁矿产资源开采及深加工基地、 全省粮棉果生产基 地、轻纺食品工业基地、晋陕豫三角重要的商贸物流基地和以关公文化、黄河文化为特色的旅游经济区。 此外,要高度重视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采取有力措施和优惠政策,因地制宜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 4.4、 以开发区为依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产业园区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相结合的原则,增强城镇产业竞争力。 重点建设一批符合国家政策 和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开发区。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引导企业向开发区落户。在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合理定位开发区的主要发展方向,积极争取和吸引大项目、大企业落地开发区,以大项目、大企业为依托吸引相关上下游企业到开发区投资,形成产业化、多类型的产业集群,实现集约发展。 坚持产业园区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相结合的原则,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和向城镇的合理集聚。 4.5、 调整和优化全省经济结构,增强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4.5.1、 首先必须加强第一产业的基础性地位,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 农业的产业化水平。首先,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和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市场竞争观念。其次,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积极引导农民根据本地实际种植特色农产品,形成规模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第三,积极发展农业合作社,在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合作社支持,发挥合作 社在促进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第四,鼓励现代农业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方式,促使农业生产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化水平,提高综合效益。第五,重点扶持农业深加工龙头企业,延长农业生产链,增加附加值。 4.5.2、提升传统的能源原材料等支柱产业,以高新技术 产业引领产业升级 ,大力 发展循环经济 。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四大产业在山西具有较大的产业规模和比较优势,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但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产业链短,集中度低,增长方式粗放,科技含量低等,因此要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树立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 。 山西的优势在煤,潜力在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首先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把循环经济作为综改试验区推进的重点工程,贯穿转型跨越发展的全过程,实现能源原材料基地向循环经济大省的跨越。加大循环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加快推进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建设和改造循环工业园区, 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构筑纵向延伸、横向耦合、链结循环的产业体系,推进资源、资产、资本的循环。循环经济是一个产业生态化的过程,要以煤层气、焦炉煤气、劣质煤为重点,发展新型、节水型煤化工产业;在焦化、电力等行业,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加速主要工业设备的更新换代,全面实现清洁生产。 4.5.3、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化工新材料、高性能 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和高精尖材料,实现“材料加工”向“加工材料”转变,以资源和市场为纽带,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4.5.4、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企业竞争力。加速形成创立品牌的市场化运作 机制,建立和完善实施品牌战略的政策支撑体系,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和优势企业 4 。 4.5.5、积极发展旅游业,打造全省 21 世纪的战略产业和支柱产业。 山西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人文资源丰富,遗迹、名人足迹星罗棋布,其中全国现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木构建筑, 72%以上在山西境内,仅存的 4 座唐代木构建筑,全在山西境内,山西被史学界称为“地上博物馆”,“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山西保存下来的各种不可移动文物有 35000 多处,国务院先后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山西有五座,列入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 56 处,省内文物古迹景点可成为全国之最的约有 60 多处,从文物 的数量与价值来说,山西在全国是相当突出的,谓之文物大省当之无愧。 近年全省的旅游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 从总体上看 仍处于全国后列。 山西作为历史文化大省应该把大力发展旅游业作为未来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来抓。具体应做好: 整合资源优势,实施精品战略。有计划的建立三大品牌,即以晋北佛教古建筑文化游、晋中晋商民俗文化游以及晋南的黄河 根祖文化游,来体现山西旅游特色,打造山西旅游名片 5。 加快旅游市场的开放步伐, 一方面打破省内行政 区域划分,开发全省范围内的精品旅游线路,提升全省旅游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 开展与周边省份合作,开发跨区域旅游线路,促进资源的优势组合,实现共赢。 做好平台建设,积极开发一卡通等方便游客使用的产品,并鼓励各旅游景点积极参与进来,实现旅游景点和游客的双赢。 综合建设“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和完善卫生、安全、信息等旅游要素。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促进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以优势的旅游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腾飞。 加强 旅游业 的开发投入,尽快实现旅游资源 大省 向 旅游业 大省 的转变。 旅游业集旅游、娱乐、商品消费于一体,对促进服 务产业的水平,提高山西产品的知名度,提高山西在国内及国际上的声誉起着重要作用, 4.6、 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山西省首先要 积极建立人才引进和流动机制,制定开放性的人才政策。完善国内外人才准入、管理和待遇制度,积极引进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简化人才流动的审批程序,消除人才流动壁垒,提高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其次 ,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展示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以贡献为尺度改革分配体制,实行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 度、体现岗位绩效和分 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全面推行国有企业高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