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语感文悟论”[文档资料]_第1页
话说“语感文悟论”[文档资料]_第2页
话说“语感文悟论”[文档资料]_第3页
话说“语感文悟论”[文档资料]_第4页
话说“语感文悟论”[文档资料]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话说 “ 语感文悟论 ” 本文档格式为 WORD,感谢你的阅读。 说到阅读教学,首先需要明确的是 “ 中国语文 ” 的阅读教学,因为中国语文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这个独特性是:我们的阅读教学是 “ 中文 ” 阅读,不是 “ 汉语阅读 ” ,更不是 “ 西文阅读 ” 。换言之,需要划清两个界限。一是“ 阅 ” 与 “ 读 ” 的不同;二是 “ 中文阅读 ” 与 “ 西文阅读 ”的不同。 我们知道, “ 读 ” 是依靠以 “ 听觉语音符号 ” 构成的口头语言;而 “ 阅 ” 是用眼睛看 “ 视觉文字符号 ” 即从书面语言获取信息的。既然是 吸纳 “ 视觉文字符号 ” ,那么,它必然遵循视觉符号的规律性,换言之,凭借 “ 视觉文字符号 ” 的 “ 阅 ” 有 “ 阅 ” 的属性、功能和规律性;当然,依靠 “ 听觉语音符号 ” 的 “ 读 ” 也有 “ 读 ” 的属性、功能和规律性。对于西文阅读而言,由于具有 “ 视觉文字符号 ” 与“ 听觉语音符号 ” 二者的 “ 形音一致性 ” ,所以,西文阅读自然而然地体现出 “ 阅 ” 与 “ 读 ” 的一致性。所以,西方语言学建立在 “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 ” 基础之上。因此,无需深究 “ 阅 ” 与 “ 读 ” 的差异。但是,中国语文由于汉字的 “ 音形不对应(存在大量同音字和多音字) ” ,表现出汉语方言、乡音繁杂而 “ 书同文 ” 的特点。于是,决定了听说的“ 汉语 ” 与视觉文字的 “ 中文 ” 是有区别的,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尽管二者有着紧密的关系。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不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语文的阅读教学势必具有不同于西文阅读的规律性内容和法则。 中文阅读教学要落实 “ 语感文悟 ” 中国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性的核心特征就是 “ 有语有文、以文为主,协调同步、文语统一 ” 。换言之,中文阅读教学既需要 “ 语之读 ” ,又需要 “ 文之阅 ” 。然而,我们的阅读教学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迷途。姑且不说百年前新学出现之前 “ 文语分离、阅读文言 ” ,仅就现代语 文课程教学出现以来而言,长期处于 “ 文语结合、有文无语 ” 的教学状态,而到近年来又逐步转化为 “ 文语结合、有语无文 ” 和 “ 无语无文 ” 的状态,终于酿成每况愈下的临危之窘。 所谓 “ 文语结合、有文无语 ” 是指 “ 新学 ” 兴起以来,虽然认识到语文课程应当是 “ 文语结合 ” 的,但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始终是由教师主讲而形成 “ 满堂灌 ” ,诸如逐一分析 “ 文 ” 的作者、背景、字词、段落、文意、思想和写作方法等等,而学生自始至终没有 “ 语 ” 的机会和时间;教育者也少有思考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 “ 语 ” 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 “ 语 ” 与学 “ 文 ” 之间的关系。且不说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仅就 “ 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习拼音而少有或剥夺课堂上练习普通话的机会 ”这一点而言, “ 有文无语 ” 就不足取。但是,当我们反思“ 有文无语 ” 的教学偏向的同时,由于缺乏对中文阅读教学特点的正确认识,又倒向另外的偏向,即 “ 有语无文 ” 和“ 无语无文 ” 。 所谓 “ 有语无文 ” 是近年来时兴的一种导向 即所谓借鉴前人 “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 的传统经验,以及专家学者 “ 多多诵读强化语感 ” 的研究 于是,阅读课上充满学生的 “ 读 ” ,似乎 “ 读 ” 是掌握中国语文的灵丹妙药;强调“ 背 ” 好词、佳句 、诗词、课文,似乎 “ 背 ” 是学好中国语文的唯一途径。为此,特别解释说 “ 这是在积累语言,慢慢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理解 ” 。其实,这是扭曲了 “ 文 ” 的地位和作用,侵占了 “ 文 ” 的学习时间。不仅不会有效地改善语文学习,还惹得学生不堪重负。所谓 “ 无语无文 ” 是指与此同时兴起的另一种导向 遵循西方语言学 “ 人文性 ” 理念,吸纳所谓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教育,于是,阅读课就变成 “ 知识课 ”“ 思想课 ” ,一个既没有汉语也没有中文的语文课出现了。因此,才会出现温家宝听过语文课后的一席话: “ 表达、用词、口语、习作的训练还可以加强一点。要告 诉学生,一个事物,为什么这么表达,用你自己的话怎么表达,还有些词语的应用,可以讲得更宽一些 ”这就是希望加强 “ 语 ” 尤其是 “ 文 ” 。失去了语文学科特质的语文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那么,怎样才是 “ 有语有文 ” 的语文课?怎样做到“ 有语有文、以文为主、协调同步、文语统一 ” 呢?那就是,中文阅读教学要贯彻 “ 感悟 ” 教育。所谓 “ 感悟 ” ,是“ 语感 ” 和 “ 文悟 ” 的合称。 “ 语感 ” 需要经过 “ 读语 ” 的习得性训练加以规范、掌握和提高, “ 文悟 ” 则需要经过“ 阅文 ” 的自主性学习和训练而获得掌握。 语感是对言语的直接判断或感受,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 言语 ” 是文字提供的书面言语而不是口头讲的言语。所以, “ 这里的直接判断或感受 ” 需要在已有的口头语言基础上,在 “ 读语 ” 过程中取得下面几个主要的基本规律性经验 1.感觉言语的听觉特征,诸如语音、语调、节奏、听觉符号信息规律 2.感知中文(白话文)提供的直白信息,诸如摄取语义、文意、信息 3.感触中文语境,诸如口语习惯、语意信息习惯 4.体会中文表达的感情。 通常阅读教学过程中的 “ 读 ” 需要且涉及到这样一些基本层面的功能。然而,这只 是书面语学习 “ 浅层、初步、有限 ” 的内涵。 而 “ 文悟 ” 则是对书面语言中的文字的表意作用的领悟,以及由此引出的对 “ 文 ” 的作者传递的信息内涵以及写作意图与手法的学习,包括对 “ 文 ” 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的深层理解。于是,领悟必须依靠思考 “ 表意文字的内涵 ” ,才能有所 “ 悟 ” 。对于中文阅读来说,尤其如此。比如,在中文里面有许多具有同音特征的词, “ 愉悦、逾越、鱼跃 ”等等,仅凭 “ 读 ” 而不 “ 析字 ” 是难以明了语义的,它需要一个 “ 听其音、观其形、晓其境 ” 的思索、鉴选过程;又如,中文里面 “ 牛奶与奶牛 ”“ 学科与科学 ”“ 台上与上台 ” 等等,它们中的每一组彼此表达的语义截然不同,但是,彼此用的汉字是一样的,只是颠倒了顺序而已;还比如,中文句子里的 “ 成语 ” 只需要依据字理分析语义,无须也难以分析其 “ 语法 ” 如何 这都说明,汉字具有绝对性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必须 “ 刮目相看 ” 看什么?看汉字,看汉字提供的视觉信息,看 “ 字里行间 ” 蕴含的深层内涵、寓意与情感 此即为 “ 阅 ” 的功能与价值。中文阅读只有依靠 “ 文悟 ” 才能解决问题,而 “ 读语 ” 即使读出 “ 语感 ” 也无法实现或取代 “ 文悟 ” 的价值。在阅读教学中,“ 文悟 ” 主要体现如下基本规律性 1.悟义 ,分析字词短语之类的语意; 2.悟理,理解全文的内容及其道理; 3.悟法,追索作者写好文章的智慧; 4.悟情,挖掘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足见,中文阅读需要 “ 推敲字句、分析语境、融会文道、求索方法、揣摩心理、透视情感 ” 之 “ 悟 ” 这不是可以 “ 读 ” 出来的学问。在这个过程里,只能通过教师的指导,由阅读者自主完成,换言之,这是一个主体个性化的自我教育过程。由此可见,在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 语 ” 由“ 文 ” 而生、又为 “ 文 ” 所用,而不是相反;它体现着阅读者 “ 内化以发展思维、外化以驾驭 语文 ” 的规律性特点。片面的 “ 语感 ” 教学是一种无视中文规律、忽视主体存在的教学,阅读教学乏效理所当然。简单地借用西方语言学理论,以 “ 语感 ” 掩盖 “ 文悟 ” ,把 “ 西方语法 ” 当作 “ 科学 ” ,以及将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作为语文阅读的追求,都是不符合中文阅读教学规律的。我们应当从此杜绝 “ 熟背 床前明月光 而不晓得 床 意 ” 的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所以,从事语文阅读教学的工作者都必须反思,反思西方语言教学惯用的 “ 听说读写 ” 在中文阅读学习中是不是有效的。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中文阅读教学中 “ 听说读写 ” 只是显性的学习行为, 并不是中国语文课程教学内在的规律性所在。只有以 “ 读语 ” 落实 “ 语感 ” 、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