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6-2017学年春季学期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力荐)_第1页
最新2016-2017学年春季学期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力荐)_第2页
最新2016-2017学年春季学期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力荐)_第3页
最新2016-2017学年春季学期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力荐)_第4页
最新2016-2017学年春季学期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力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 题 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 3 第 1 课时教学内容 教材第 24 页例 1 和例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辨认不同方位观察到的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形状。教学难点 感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结果是不同的。教学准备: 小正方体若干个教 学 过 程 旁 注一、引入课题(课件出示)我们发挥想象力,就能够用积木搭出各种各样的图形,今天我们来一起搭一搭图片板书课题:观察物体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 1:按要求摆一摆。解决问题(1):用 4 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三个正方形的图形。A、学生动手拼摆,并交流方法。B、指明汇报并演示,可能有三种摆法。解决问题(2):如果在增加 1 个同样的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A、学生动手摆,在小组中交流摆法。B、指名汇报并演示。问:你有什么发现?(摆法不同,只能加在前后不能加在上下左右。2、教学例题 2出示例题 2:你能够摆出兰兰所观察的图形吗?A、操作:摆出从正面、左面、右面看到的图形,并与同学交流方法。B、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并演示。问:你发现了什么?(确定了从正面、从上面看的图形,这个立体图形的形状也就确定了,只有一种摆法。 )3、练习:指导学生完成第 2 页做一做指导学生完成第 34 页练习一第 1-7 题。2教学过程 旁注三、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第 34 页练习一第 1-7 题。四、课题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根据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有多种摆法。根据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只有 1 种摆法。当想象不出来时,用小正方体摆就变得简单了。教 学 反 思教师签名:教师签名:教师签名:3课 题 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 第 1 课时教学内容 因数和倍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学会有序的思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教学准备:教 学 过 程旁 注一、自主学习1、结合 26=12,说一说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2、有 12 个小朋友正在讨论怎么站队的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他们吗?你能用一道简单的算式把你心目中的排法表达出来吗?3、根据你写出来的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4、你能找出下面的数的倍数吗?3 的倍数:5 的倍数:二、合作交流1、学生汇报自主学习 1 的内容。2、小组交流自主学习 2 的内容,交流过程中自己没预习到得知识,要在弄懂、学会的基础上补充到笔记本上。3、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汇报内容并重点板书。引导学生明白:因数和倍数是互相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交流完后,同桌互相举出一个乘法算式,说出其中的因数和倍数。4、找出一个数的倍数。5、学生汇报自主学习 4 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明白 3 和 5 的倍数有无数个,可以用省略号来表示。最后引导学生明白,一个数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大的倍数无限大,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4教学过程 旁注三、课堂检测 练习二第 1-8 题四、课题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因数和倍数122=6 12 是 2 和 6 的倍数2 和 6 是 12 的因数18 的因数有 1、2、3、6、9、182 的倍数有 2、4、6、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教 学 反 思教师签名:教师签名:教师签名:5课 题 2、5 的倍数的特征 第 2 课时教学内容 2、5 的倍数的特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 2、5 的倍数的特征。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 2、5 的倍数。过程与方法:能举出生活中的数,再判断是奇数还是偶数。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类推能力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掌握 2、5 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既是 2 的倍数,又是 5 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准备:教 学 过 程旁 注一、自主学习1、预习已经学过的知识1) 你能找出 2 和 5 的倍数吗?2) 根据你写出的 2 的倍数,想一想怎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 2 的倍数呢?2、预习新知识(1) 、观察 2 的倍数,看看他们有什么特征?(2) 、什么是偶数,什么是奇数?、 根据你写出的 5 的倍数的特征,看看 5 的倍数有什么特征?二、合作交流1、检查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 2 的倍数,可以根据倍数的含义进行判断,但比较慢。我们可以根据数的特征来进行判断。2、检查自主学习 2。(1) 、先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统一的结论。(2) 、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结论,最后得出:个位上是 0、2、4、6、8 的数都是 2 的倍数。(3) 、教师总结,检验:让学生说出几个较大的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检验。3、检查自主学习 2(2).(1) 、先说给小组的同学听,然后由组长对他们进行评价。(2) 、做小游戏 站立活动:请学号是奇数的同学起立,再请学号是偶数的同学起立。思考:有没有两次都站起来的?有没有两次都没有站起来的? 抢数活动:让一名男生代表和一位女生代表上台抢奇数和偶数,其余学6教学过程 旁注生可以在下面指挥。然后让学生思考零是奇数还是偶数?讨论后明确零是偶数。(3) 、比较奇数和偶数的特征,完成下面的填空:、偶数的个位上是 奇数的个位上是 (4) 、认识自然数的分类。我们可以把自然数怎样分?先让学生小组内讨论一下啊,然后试着画一画。(5) 、小组合作学习 5 的倍数的特征教师检查预习内容 2、 (3)小组讨论后明确:个位上是 5 或 0 的数是 5 的倍数。让学生进行验证。三、课堂检测练习三第 1、2、6、7 题四、课题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个位上是 0 或 5 的数都是 5 的倍数。个位上是 0,2,4,6,8 的数都是 2 的倍数教 学 反 思教师签名:教师签名:教师签名:7课 题 3 的倍数的特征 第 3 课时教学内容 3 的倍数的特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探索 3 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知道 3 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 3 的倍数。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索 3 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以及数学表达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 3 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 3 的倍数;教学难点 探索 3 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准备:教 学 过 程旁 注一、自主学习1、复习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2 和 5 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提示:可以说给家长或同学听,然后让家长和同学评价,并在预习本上打上等级,或者写在预习本上。、从 2、3、5、6、9 这些数字中任选 3 个数字组成三位数,要求:是 2 的倍数 是 5 的倍数 同时是 2 和 5 的倍数2、预习新知,探究体验。、从 2、3、5、6、9 这些数字中能不能组成 3 的倍数呢?、观察你组成的 3 的倍数,看看有什么特征?、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困惑?或者你认为哪些知识很重要,想提示大家?二、合作交流1、汇报这部分内容与哪些知识有联系,检查自主学习 1 的内容。2、小组交流复习预习 1 和预习新知的内容,对 2(2)的问题,大胆猜想,交流,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3、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归纳,学生可能会猜想个位上是 3、6、9 的数是 3 的倍数。教师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大家的猜想睁不正确呢?让学生举例子,师生共同讨论探究。三、课堂检测81、第 19 页做一做2、练习三第 3、4、5、8、9、10、11、12 题四、课题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3 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个位各的数的和是 3 的倍数,这个数就是 3 的倍数教 学 反 思教师签名:教师签名:教师签名:9课 题 质数和合数 第 4 课时教学内容 质数和合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过程与方法:能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旁 注一、自主学习1、预习与这部分内容有关的旧知识。你能说出 2、3、5 的倍数的特征吗?2、预习新知识、找出 120 的所有因数,然后给他们分分类。看一看能够从中发现什么?每个因数的个数是否完全相同?按照每个数的因数的多少,可以分为几种情况?讨论交流后完成下面的表格 只有一个因数只有 1 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有两个以上的因数观察思考:有两个因数,如 2、3、5、7 等,这几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征?4、6、8、9 等这些数的因数与上面的数的因数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还有什么发现?二、合作交流1、检查自主学习 1 的内容。 (先说给同学听,然后老师检查)10教学过程 旁注2、小组讨论交流预习学案 2 的内容。小组成员说明自己的观点,并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3、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分别发言,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引导归纳因数的三种情况,明确质数和和数的概念。明确特殊的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和数。4、100 以内的质数表。首先让学生思考:我们怎么来判断 100 以内的一个数字是质数还是和数呢?是不是用逐一检查的方法判断呢?有没有其他更简单的方法呢?首先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方法。三、课堂检测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检查 100 以内的质数表,看看做的对不对四、课题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只有 1 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是质数。如 2,3,5,7。有三个或以上因数的数是合数。如 4,6,15,49。1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教 学 反 思教师签名:教师签名:教师签名:11课 题 数的奇偶性 第 5 课时教学内容 奇数和偶数教学目标知 识 与 技 能 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过 程 与 方 法 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 能够准确解释自己的发现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旁 注一、复习引入1、学生举例说明奇数和偶数。2、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索有关奇数和偶数的知识。板书:数的奇偶性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题 2课件出示例题 2 问题:奇数和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奇数和奇数呢?偶数和偶数呢?(1)理解题意 引导: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思考后交流,认识一下两点:A、 奇数和偶数的和做一些探索。B、 把问题表示为三点奇数 + 偶数= 奇数 + 奇数= 偶数 + 偶数=(2)自主探索师:根据上面的问题,你能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发现规律吗?学生思考后在小组里交流。(3)合作交流根据学生汇报后板书: 12教学过程 旁注奇数 + 偶数=奇数 奇数 + 奇数=偶数 偶数 + 偶数= 偶数(4)举例验证质疑:这个结论正确吗?你能够找一些大数试一试吗?三,巩固练习:在括号里填上奇数或偶数奇数 偶数=( ) 奇数 奇数=( ) 偶数偶数=( )四、课题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数的奇偶性奇数 + 偶数=奇数奇数 + 奇数=偶数偶数 + 偶数=偶数 教 学 反 思教师签名:教师签名:教师签名:13课 题 质数、合数、奇数、偶数 第 6 课时教学内容 练习四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有关概念以及数的奇偶性的有关知识,并形成知识网络。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旁 注一、旧知巩固,引入课题1、举例说说什么叫质数、合数、奇数、偶数?2、说明本节课的练习内容和练习目的,并板书课题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1、课件出示教材第 16 页练习四第 1 题A、让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B、全班反馈。2、课件出示教材第 16 页练习四第 2 题让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全班反馈3、课件出示教材第 16 页练习四第 3 题A、以小组为单位,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B、全班反馈。4、课件出示教材第 16 页练习四第 4 题A、以小组为单位探索。B、引导学生发现:奇数 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C、让学生举例验证自己的发现。 5、课件出示教材第 16 页练习四第 5 题14教学过程 旁注A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B、组织加流6、课件出示教材第 17 页练习四第 6 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加流。三、巩固练习1、课件出示教材第 17 页练习四第 7 题.2、学生阅读哥德巴赫猜想并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四、课题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练习四1、 质数和合数2、 奇数和偶数奇数 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 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只有 1 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是质数。如 2,3,5,7。有三个或以上因数的数是合数。如 4,6,15,49。1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教 学 反 思教师签名:教师签名:教师签名:15课 题 第 3 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 1 课时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教材第 1819 页的内容及第 2122 页练习五的1、2、3、6、7 题)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准备:教 学 过 程旁 注【复习导入】1.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2.投影出示教材第 18 页的主题图。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新课讲授】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1)面的认识。(2)棱的认识。 (3)顶点的认识。 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1)讨论:要知道长方体 12 条棱的长度,只要量哪几条棱就可以了?(2)归纳:我们把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3)拓展:老师将长方体横放、竖放,让学生分别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16教学过程 旁注【课堂作业】1.完成教材第 19 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 21 页练习五的第 1、2、3、6、7 题。(1)第 1 题:此题是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纸巾盒,说出各个面的形状,哪些面形状是相同的?各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同桌合作。(2)第 2 题:求长方体的棱长和。(3)第 4 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长方体棱之间的关系,如:各组棱互相平行;与其中一条棱垂直的几条棱相互平行等。(4)第 6 题、第 7 题学生独立完成。【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知道了长方体的相关知识,谁愿意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第 1 课时长方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教 学 反 思教师签名:教师签名:教师签名:17课 题 正方体 第 2 课时教学内容 正方体的认识(教材第 20 页的内容及教材第 2122 页练习五的第4、5、8、9 题)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2.通过观察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概念。教学重难点1.认识正方体的特征。2. 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长、正方体实物。教 学 过 程旁 注【复习导入】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正方体)【新课讲授】探索正方体的特征。1.想一想。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在研究时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也应该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去考虑)2.合作学习。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3.集体交流。(1)组:正方体有 6 个面,6 个面大小都相等,6 个面都是正方形。(2)组:正方体有 12 条棱,正方体的 12 条棱的长度相等。(3)组:正方体有 8 个顶点。教师问: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18教学过程 旁注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中包含着正方体,用集合圈表示为:教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方体。【课堂作业】1.教材第 20 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 2122 练习五的第 4、5、8、9 题。【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教 学 反 思教师签名:教师签名:教师签名:19课 题 求长正方体棱长和及相应练习 第 3 课时教学内容 求长正方体棱长和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研究棱长和的计算。教学重难点1、长正方体的特征。2、棱长和计算方法。教学准备:模型教 学 过 程旁 注一、复习检查:1、判断:(复习相应的概念)(1) 、长方体中至少有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 )(2) 、长方体中有时最多有 8 条棱的长度相待。 ( )(3) 、 1 2 条棱都相待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4) 、长方体的 6 个面中至少有 4 个面是长方形。 ( )(5) 、相交于一个点的三条棱中任意一条棱都可以看作是长方体的长,其余两条棱的某一条看作宽,另一条可以看作高。 ( ) (6) 、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等。 ( )(7) 、长方体中有时四个面是完全相等的长方形。 ( )(8) 、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 )(9) 、长方体是特殊的正方体。 ( )(10) 、长方体中有时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 )二、计算:1、小卖部要做一个长 2.2 米,宽 40 厘米,高 80 厘米的玻璃柜台,先要在柜台各边都安上角铁,这个柜台需要多少米角铁?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小组交流方法。汇报:你是怎样想的?长方体 12 条棱,分成 3 组,4 个长、4 个宽、4 条高。40 厘米=0.4 米 80 厘米=0.8 米2.24+0.44+0.84 还可以(2.2+0.4+0.8)4 是什么?20教学过程 旁注三、巩固练习:1、一个长方体的所有棱长和 72 厘米,已知长是 8 厘米,宽是 6 厘米。高是多少厘米?2 、学雷锋小组为班里做一个节约箱,箱长 5 分米,宽长 4 分米,高长3 分米。想一想应该怎样做?至少需要多大的纸板?四、作业:探究 练习一教 学 反 思教师签名:教师签名:教师签名:21课 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第 4 课时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 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在探索学习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初步合情推理能力量。 教学重难点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 , 确定每个面的长、宽是多少。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剪刀、长方体盒子、尺、硬纸板、火柴盒。教 学 过 程旁 注【复习导入】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新课讲授】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 上” 、 “下”、 “前”、“后”、 “左”、 “右” 六个面。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 6 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2)出示教材第 24 页例 1。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22教学过程 旁注(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3)尝试独立解答。(4)集体交流反馈。【课堂作业】1. 完成教材第 23 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 24 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 2526 页练习六第 1、2、3、4、6、7 题。【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掌握了长方休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 24 页例 2, 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教 学 反 思教师签名:教师签名:教师签名:23课 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第 5 课时教学内容 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材 25 页第 5 题、教材第 26 页第 9、10 题)。教学目标1.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结合实际生活,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2.通过练习、操作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求知欲教学重难点能根据生活实际,对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进行正确的判断。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旁 注【复习导入】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且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请大家试着解决下面的两个问题。(出示课件 )1.做一个长 8 厘米,宽 6 厘米,高 5 厘米的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2.一个棱长和为 180 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新课讲授】1.教材 25 页第 5 题(1)一个长方体的饼干盒,长 10 cm、宽 6 cm、高 12 cm。如果围着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2)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3) “上下面不贴”说明什么?(说明只需要计算个面的面积,上下两个面不计算)(4)学生尝试独立解答。(5)集体交流反馈。方法一:10122+6122=240+144=384 (cm 2)方法二:(1012+612)2=(120+72)2=384 (cm 2)答: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 384 平方厘米。2.教材 26 页第 8 题(1)课件出示教材 26 页第 8 题图片及文字:一个玻璃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棱长 3 dm,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鱼缸的上面没有盖)24教学过程 旁注2.教材 26 页第 8 题(1)课件出示教材 26 页第 8 题图片及文字:一个玻璃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棱长 3 dm,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鱼缸的上面没有盖)。(2) 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3)提问“鱼缸的上面没有盖”说明什么?(说明只需计算正方体 5 个面的面积之和)(4)请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335=95=45 (dm2)答: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 45 平方分米。【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 26 页练习六第 9、10 题。【课堂小结】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教 学 反 思教师签名:教师签名:教师签名:25课 题 体积和体积单位 第 6 课时教学内容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材第 27、28 页的内容、第 28 页的“做一做” ,及第 32 页练习七的第 15 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2.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加强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教学重难点常用体积单位。教学准备:学具袋。教 学 过 程旁 注【复习导入】口答:1 米、1 分米、1 厘米是什么计量单位?1 平方米、1 平米分米、1 平方厘米又是什么计量单位?【新课讲授】1.认识体积的概念。(1)故事导入 :多媒体课件演示乌鸦喝水的故事。看完后,老师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水就升上来了。(2)实验证明老师: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4)体积概念的引入教师: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提问:体积与表面积的概念相同吗?2.体积单位的认识。(1)出示两个长方体。提问: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要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就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2)根据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想想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教师: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 cm3,dm3 和 m3。26教学过程 旁注(3)认识体积单位。老师:请你猜一猜 1cm3,1dm3,1m 3 是多大的正方体。学生讨论后回答:棱长是 1cm 的正方体,体积是 1cm3;棱长是 1dm的正方体,体积是 1dm3;棱长是 1m 的正方体,体积是 1m3。教师请学生看教材,证实同学们的回答是正确的。(4)再次感受体积单位实际的大小。【课堂作业】教材第 32 页练习七 15 题。【课堂小结】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又有什么收获呢?【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教 学 反 思教师签名:教师签名:教师签名:27课 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第 7 课时教学内容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课本第 2931 页的内容,课本第 30 页的例 1 及第 32 页练习七的第 56 题) 。教学目标1.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2.指导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维品质。教学重难点1.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2.运用公式计算。教学准备:立方厘米学具。教 学 过 程旁 注【复习导入】1.什么叫体积?计量物体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2.怎样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呢?【新课讲授】1.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教师课件出示一块长方体积木,一块盖房用的大型砖板。(1)提问:它们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观察操作,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学生拼摆,然后填表,集体汇报,老师把有代数性的数字写在表中。小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 宽高。 可以写成:V=abh2.探究正方体的体积公式。(1)启发。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积公式,想一想正方体的体 28教学过程 旁注积应该怎样计算。(2)引导学生明确。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 棱长(板书)用字母表示:V=aaa=a3 (a 表示棱长) (a3 读作 a 的立方,表示 3 个 a 相乘)3.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1)出示教材第 30 页的例 1。(2)学生看图,理解题意。【课堂作业】完成课本第 31 页“做一做”第 1、2 题。【课堂小结】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教 学 反 思教师签名:教师签名:教师签名:29课 题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第 8 课时教学内容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课本第 3435 页内容及第 3637 页练习八的第 19题)教学目标1.通过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指导,使学生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进行名数的改写。2.使学生学会用名数的改写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不同的单位进行计算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掌握名数的改写方法。用名数的改写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教 学 过 程旁 注【复习导入】1.口答:说一说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2.填一填。1 千米=( )米 1 米=( )分米= ( )厘米 1 平方米=( )平方分米【新课讲授】1.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老师板书教材第 34 页例 2:一个棱长为 1dm 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 1dm3。想一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3)老师出示棱长为 1dm 的正方体模型。提问:它的体积用分米作单位是 1dm3,如果用厘米作单位,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棱长是 10cm)(4)计算。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V=a 3 (5)根据推导,请学生说出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1 立方分米=1000 立方厘米(老师板书)(6)你们能够推算出 1 立方米和 1 立方分米的关系吗?学生尝试完成。老师板书:1 立方米=1000 立方分米30教学过程 旁注2.体积单位,面积单位,长度单位的比较。3.学习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2)学习教材第 35 页的例 3。(3)学习教材第 35 页的例 4。4.巩固:完成课本第 35 页的“做一做”第 1 题。学生完成后,要求他们口述解答的过程。【课堂作业】完成课本第 3637 页练习八的第 19 题。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在这节课里,你有哪些收获呢?【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教 学 反 思教师签名:教师签名:教师签名:31课 题 容积和容积单位 第 9 课时教学内容 容积和容积单位(课本第 3841 页内容,第 38 页的例 5,第 4041 页练习九的第 16 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容积意义,掌握常用的容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2.掌握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3.感受 1 毫升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重难点容积单位换算教学准备:教 学 过 程旁 注【复习导入】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_、_、_,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_。【新课讲授】1.教学容积的概念。(1)教师把长方体的纸盒打开,问:盒内是空的可以装什么?学生交流后汇报。教师:我们把这个纸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的容积。如:金鱼缸里面可以放满水,水的体积就是鱼缸的容积。(2)学生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容积? 教师引出课题并板书:容积(3)比较物体的体积和容积的异同。(4)容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容积的计算方法与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里面量,这是为什么呢?2.教学容积单位。(1)教师:计量物体的容积,需要用到容积的单位。 (完成课题板书)(2)学生自学教材第 38 页内容。组织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教师板书:升、毫升(3)出示量杯和量筒,倒入 1 升的水进行演示,让学生得出1 升=1000 毫升(1L=1000mL )(4)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32教学过程 旁注3.新知应用。出示例 5(1)分析理解题意542=40(dm 3)40dm 3=40L答:这个油箱可装汽油 40L。【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 4041 页练习九的第 16 题。【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交流学习所得。【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教 学 反 思教师签名:教师签名:教师签名:33课 题 容积和容积单位(2) 第 10 课时教学内容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课本第 39 页的例 6 及第 41 页练习九的第 7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的计算方法。2.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运用具体方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准备:一个雪花梨,一个量杯,一块橡皮泥教 学 过 程旁 注【复习导入】填空6.7m3=( )dm3=( )cm3 2L=( )mL3 450mL=( )L通过练习,要让学生理解容积与体积的区别与联系。【新课讲授】出示课本第 39 页教学例题 6。(1)出示一块橡皮泥。提问: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把它捏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用尺子量出它的长、宽、高,就可以算出它的体积)(2)出示一个雪花梨。提问:你能求出这个雪花梨的体积吗?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并汇报。最优方法:把它扔到水里求体积。(3)给每个小组一个量杯,一个雪花梨,一桶水,请大家动手实验,把实验的步骤记录下来,让学生分工合作。(4)汇报试验过程,请一个组一边汇报过程,一边演示 。(5)提问:为什么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雪花梨的体积?学生展开讨论后并回答。(6)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要注意什么?要记录哪些数据?34教学过程 旁注(要注意把物体完全浸入到水中,要记录没有浸入之前的刻度和完全浸入之后的刻度)(7)想一想,可以利用上面的方法测量乒乓球、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也是可以的,但必须把它们完全浸入水中。【课堂作业】完成课本第 41 页练习九第 713 题。【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都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希望大家在今后的计算中要多加小心。【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教 学 反 思教师签名:教师签名:教师签名:35课 题 第 四 单 元 分 数 的 意 义 和 性 质1.分数的产生和意义第 1 课 时教学内容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2、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重难点理 解 “分 数 ”的 意 义 ,弄 清 分 母 ,分 子 及 分 数 单 位 的 含 义 。认识单位“1” ,知道许多的物体也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教学准备:教 学 过 程旁 注( 一 ) 导 入1、请一个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用“米”作单位,测量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2、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请看课本第 45 页上面的插图(教师用一根打了结的绳子演示古人测量的情况) 。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平均分配一些东西,也常常人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比如,看课本第 45 页下面的插图。两个小朋友平分一个橘子、一块月饼、一块饼干,每人分到的能用整数表示吗?( 二 ) 教 学 实 施1、看教材第 46 页的插图,说一说每个图下的 分别是:41(1)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2)平均分成了几份?(3)怎样表示这样的一份?2、概括分数的意义。(1)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分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2)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 1 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3)请说出上面三个例子中的单位“1”分别指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把板书中的“一个整体”分别改成“单位 1”(4)你能说出分子、分母的含义吗?同桌两人议一议。3、 以 为例,说一说分数的书写顺序及其含义先写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再写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 最后写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几份36教学过程 旁注4、教学分数单位:(1) 、自然数的单位是几?7 里面有几个 1?26 呢?(2) 、 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单位?43(3) 、引出分数单位的概念: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4) 、说出上面“做一做”中几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它们分别有几个这样的单位。(5) 、指出:分数单位是由分母决定的,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三 ) 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 47 页练习十一第 1-3 题。( 四 ) 课 堂 小 结同 学 们 相 互 交 流 本 节 课 的 学 习 收 获 。(五)布置作业教材第 47 页练习十一第 2-4 题。教 学 反 思教师签名:教师签名:教师签名:37课 题 分 数 单 位第 2 课时教学内容 分 数 单 位教学目标1 使 学 生 理 解 分 数 单 位 。2 引 导 学 生 学 会 抽 象 概 括 。3 培 养 学 生 初 步 的 逻 辑 思 维 能 力 。教学重难点理 解 分 数 单 位教学准备: 小 圆 片教 学 过 程旁 注( 一 ) 导 入1 用 分 数 表 示 下 面 各 图 中 的 阴 影 部 分 。2. 说 一 说 。有 ( ) 个 , 有 ( ) 个 , 有 ( ) 个 。1217317294291(二 ) 教 学 实 施1 学 习 分 数 单 位 。2 . 投 影 出 示 。一 堆 糖 , 平 均 分 成 2 份 , 每 份 是 这 堆 糖 的 。 平 均 分 成 3 份 , 2 份 是 这 堆()糖 的 。 平 均 分 成 4 份 , 3 份 是 这 堆 糖 的 。 平 均 分 成 6 份 , 5 份 这 堆 糖()的 。( 2 )动 手 操 作学 生 用 小 圆 片 表 示 糖 块 , 动 手 分 一 分 , 然 后 把 结 果 填 在 课 本 上 。( 3 ) 集 体 订 正 。请 学 生 说 出 , , , 分 别 表 示 什 么 意 思 :213465( 4 ) 引 导 学 生 明 确 分 数 单 位 的 意 义 。老 师 : 表 示 什 么 意 思 : ( 表 示 把 单 位 “1 ”平 均 分 成 2 份 , 表 示 这 样 的 一21份 。 ) 谁 是 单 位 “1 ”。 ( 这 堆 糖 是 单 位 “1 ”。 )38教学过程 旁注老 师 引 导 学 生 发 现 : , , , 这 些 分 数 的 分 母 分 别 是 2 , 3 , 4 213465, 6 表 示 什 么 意 思 ? ( 表 示 把 单 位 “1 ”平 均 分 成 的 份 数 。 ) 分 子 又 表 示什 么 意 思 ? ( 表 示 这 样 的 一 份 或 者 几 份 。 )讲 述 : 把 单 位 “1 ”平 均 分 成 若 干 份 , 表 示 这 样 一 份 的 数 就 是 分 数 的 分 数 单位 。 如 , 的 分 数 单 位 是 。3231( 5 )发 现 分 数 单 位 的 特 点 。老 师 : 你 们 发 现 这 些 分 数 的 分 数 单 位 有 什 么 特 点 ? ( 它 们 都 是 几 分 之 一 。 )为 什 么 ? ( 因 为 分 数 单 位 是 把 单 位 “1 ”平 均 分 成 若 干 份 , 表 示 这 样 一 份 的数 就 是 分 数 单 位 。 )说 一 说 黑 板 上 这 些 分 数 分 别 有 几 个 这 样 的 分 数 单 位 。3 不 同 分 母 的 分 数 , 它 们 的 分 数 单 位 是 否 相 同分 数 是 由 分 数 单 位 组 成 的 , 因 为 不 同 分 母 的 分 数 , 把 单 位 “1 ”平 均 分 的 份数 不 一 样 , 所 以 不 同 分 母 的 分 数 有 着 不 同 的 分 数 单 位 。( 三 ) 课 堂 小 结(四)布置作业教材第 47 页练习十一第 7-10 题。教 学 反 思教师签名:教师签名:教师签名:39课 题 分 数 与 除 法 第 3 课时教学内容分 数 与 除 法 第 49 页。例 1、例 2教学目标1 使 学 生 理 解 两 个 整 数 相 除 的 商 可 以 用 分 数 来 表 示 。2 经历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1 理 解 、 归 纳 分 数 与 除 法 的 关 系 。 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2 用 除 法 的 意 义 理 解 分 数 的 意 义 。教学准备: 圆片教 学 过 程旁 注( 一 ) 复 习 导 入(1)师(出示圆形纸片)用 表示饼,把 6 把饼平均分给 3 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张饼?(2)如果把 1 张饼平均分给 2 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张饼?( 3) 如果把 1 张饼平均分给 3 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张饼?(怎么表示)引 出 课 题 : 会不会任意两个数相除,商都可以用分数表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 ) 教 学 实 施1 学 习 教 材 第 49 页 的 例 1 。( l ) 投 影 出 示 例 题 。 把 1 个 蛋 糕 平 均 分 给 3 人 , 每 人 分 得 多 少 个 ?( 2 ) 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