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我国防治鸽禽流感的相关措施硕士学位论文正文_第1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我国防治鸽禽流感的相关措施硕士学位论文正文_第2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我国防治鸽禽流感的相关措施硕士学位论文正文_第3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我国防治鸽禽流感的相关措施硕士学位论文正文_第4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我国防治鸽禽流感的相关措施硕士学位论文正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1 目 录 第一章 引言 . 流感 概论 . 1 流感病毒病原学 . 1 流感病毒生态学 . 3 流感临床表现 . 5 流感引起禽类的病理变化 . 5 流感与流感大流行 . 6 感病毒唾液酸生物学 . 8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第二章 型禽流感病毒对鸽的致病性实验 .料与方法 . 15 毒分离株 . 15 验动物 . 15 验中常用化学试剂 . 15 关试剂的配制 . 16 染用毒株鸡胚半数感染量( 测定 . 16 验鸽血清学背景调查 . 16 腔感染实验 . 16 染鸽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验 . 17 染鸽拭子病毒滴定 . 18 染鸽组织病毒滴定 . 18 果 . 19 毒的纯化与增殖 . 19 胚半数感染量( 定结果 . 19 验鸽血清学背景调查 . 19 实验室感染 流感病毒后的临床表现 . 19 实验室感染 流感病毒后的剖检病变 . 20 06. 21 喉头和泄殖腔拭子病毒滴定结果 . 25 脏器病毒滴定结果 . 26 居阴性对照鸽试验结果 . 26 染后 21 天血清转阳测定结果 . 30 论 . 30 国禽流感病毒对鸽的致病性 . 30 传播禽流感病毒的可能性 . 32 第三章 感染试验鸽分离毒株受体特异性位点序列分析 .材料与方法 . 33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2 料 . 33 传演化分析 . 34 结果 . 36 体结合特异性位点的序列分析 . 36 讨论 . 40 染鸽分离株与原病毒受体特异性氨基酸位点比较 . 40 第四章 哈尔滨 市 鸽 型禽流感流行学调查 材料与方法 . 43 查地点 . 43 本量的设计 . 43 的采集 . 43 需试剂 . 44 子和血清的采集 . 44 5型禽流感病毒的检测与分离鉴定 . 44 流感病毒血清学调查结果 . 45 结果 . 45 5型禽流感病毒检测结果 . 45 5型禽流感病毒血清学调查结果 . 46 讨论 . 46 尔滨市鸽的禽流感病毒感染状态 . 46 前 禽流感主动监测中应用的主要诊断方法的优缺点 . 46 前活禽市场潜在的公共卫生安全隐患 . 48 国防治鸽禽流感的相关措施 . 49 第五章 总结论 51 研究结论讨论 . 51 题 . 51 参 考 文 献 52 致谢 人 简 历 59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引言 1 第一章 引言 禽流感( 由正黏病毒科 A 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的感染和 /或疾病综合症。根据病程长短和家禽临床表现等,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低致病性禽流感。 家禽流行的高致病性禽流感( 突然发生、症状严重及病程短,易感动物死亡率接近 100 。作为禽流感病毒的自然宿主,野生 水禽感染低致病性流感病毒( ,能以一种平衡的状态与这些宿主共存,呈亚临床经过( 1992; 2000)。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由储存宿主传播给鸡、火鸡等易感家禽时引发的特异性转移,感染家禽一般仅呈现感轻微症状。然而,如果家禽能耐受若干次循环感染,这些毒株将可能发生一系列突变以适应新的宿主。 一些家禽 ( 家鸭、鹌鹑和鸽等 ) 已知 对这些病毒有抵抗力,并且可能是这些病毒的无症状携带者,从而担当 沉默的宿主 ,使传播继续存在。 甲型流感病毒 型不但可以调节自身以适应宿主,而且有可能通过插入突变的方式转变为一种高致病禽流感病毒( ,从而导致严重的致死性疾病。这种高致病禽流感病毒可能是由感染了 历经感染而存活的禽鸟可通过口腔分泌或在粪便中排泄病毒长达 10 天,从而促进病毒进一步传播。涉及饲养禽群与野水禽直接或间接接触成为本病流行的潜在因素 ,活禽鸟市场也在流行病的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 用。 在 2003年中期开始侵袭东南亚地区家禽、野生鸟类和人类,现已传播到非洲和欧洲的高致病性 严重的一次暴发。以往高致病性禽流感在家禽和野生鸟类中的暴发十分罕见。自 2003年 12月,在非洲、亚洲、欧洲和中东地区,大约 45个国家报告了 或野生鸟类中的爆发。 目前禽流感不仅因其带给家禽养殖业巨大经济损失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最近的爆发( 1997年香港, 2003年荷兰)以前,人感染禽流感病毒鲜有报道,即使感染,也只会导致轻微发病。高致病性 一,从 1997年 12月起,发现病毒已经在人群中导致严重疾病,约有 300多例病例,死亡率达 55%;第二,更值得关注的是,如果有更多机会,变成对人类具有高传染性的类型并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发展成引发流感大流行的毒株。 涉及饲养禽群与野水禽直接或间接接触成为本病流行的潜在因素 , 活禽鸟市场也在流行病的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流感 概论 1 . 1. 1 禽流感病毒病原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引言 2 早期以“鸡瘟”命名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最早 于 1878年在意大利被发现,并认定为是一种可感染鸟类和鸡的传染性疾病( 1878)。本此病多发于意大利 又被称作 1901年意大利科学家 到 1955年 型流感病毒。 禽流感( 由正黏病毒科 或疾病综合症。正粘病毒科有 4个属:甲型流感病毒属 ()、乙型流感病毒 属()、丙型流感病毒属 () 及托高土病毒属 (2003年病毒分类专家建议,在正粘病毒科增设鲑传贫病毒属 (成员为感染鱼类的鲑传染性贫血病毒 ( 感染马、猪、貂、海豹、鲸、禽及人, 型流感病毒感染人、犬与猪,但极少引致严重的疾病。托高土病毒是以蜱为媒介的虫媒病毒,感染家畜及人类,在非、欧 、亚洲发现。 流感病毒 , 单股负链 态具有多形性,呈球形或杆状,有包膜,基因组分为 8个节段。每个片段长度在 890到 2341个核苷酸之间( 2006)。病毒颗粒呈球状或杆状结构,直径 80到 120横断面看,流感病毒体像一对称的意大利辣香肠匹萨饼,中间为环状意大利辣香肠切片,周边平衡分布着其他七个切片( 2006)。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根据核蛋白和基质蛋白抗原性的不同,分为甲型、乙型和丙型。禽流感病毒属于甲型流感病毒。 甲、乙型流感病毒包膜表面具有明显的刺突,主 要由 白组成。脂质层包裹着由 白组成的基质;病毒包膜为脂质双层膜,来源于病毒感染的细胞。核衣壳蛋白包被的 8个独立节段组成的基因组,与核衣壳蛋白一起构成核糖核蛋白复合体( 蛋白的抗原性稳定,具有型的特异性,是流感病毒分型的基础。与 个 A) 构成活性的 要负责病毒的复制和转录,具有核酸内切酶活性,并与核糖核蛋白复合体( 连。 促进感染细胞 内病毒成分组装。流感病毒的转录及 帽的细胞 端被用作 胞浆膜出芽成熟释放。病毒复制过程中常产生缺损性干扰颗粒及基因重配。 图 1甲型流感病毒结构图。 ( 德国 ) 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引言 3 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主要抗原表位是跨膜糖蛋白血凝素( A)和神经酰胺酶( N 或 血凝素镶嵌于病毒包膜内,是由 562 566个氨基酸组成的、已被糖基化和酰基化的蛋白。其位于包膜外侧的呈刺突状的球形头部与细胞受体结合有关,该细胞受体由末端为神经氨酸衍生物的寡聚糖组成( 1994)。 导产生中和抗体的主要中和抗原,可结合宿主细胞上的病毒受体。 在子代病毒出膜时释放位于被感染细胞表面的子代病毒。该功能不仅可以避免释放过程中病毒的聚集,而且还可能有助于病 毒穿透上皮组织的粘液层以完成对细胞的吸附( 2004a)。神经酰胺酶的这个特性也使其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抗病毒药物靶标( 2004)。病毒的 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是病毒有效吸附和释放的关键( 2002)。二者可诱导亚型特异的免疫反应,从而在各个不同的亚型内产生完全保护,而在亚型间只能产生部分交叉保护。 跨膜糖蛋白血凝素( A)和神经酰胺酶( N)抗原性都不稳定,是流感病毒亚型划分的依据。根据糖蛋白抗原性的差异,目前将甲型流感 病毒分为 16个 9个 从系统发生学角度, 和 获结果也为上述分类提供了佐证( 2005)。 按照一般的命名规则,流感病毒的名称中应当包括流感病毒的型别、宿主种类(若是感染人则可省略此项)、分离地区、序列号和分离年份。对于甲型流感病毒,还应当以括号的形式标明血凝素和神经酰胺酶亚型。引起最近爆发的禽流感的病毒为 谱系,其亲代毒株是从中国广东省的一只鹅体内分离到的,因此将其命名 为 A/( 1999);从香港第一例感染 (( 1998) 。 与所有有囊膜的病毒一样,抵抗力不强。 对诸如去污剂等脂溶剂(氯仿、乙醚、丙酮等)的灭活比较敏感。福尔马林、氧化剂、稀酸、羟胺、十二烷基硫酸钠和铵离子能迅速破坏其传染性。病毒对热比较敏感。当流感病毒被加热到 56 并持续 30分钟,或者被加热到 60 并持续 10分钟,如果被加热到 65 至 70 时只要几分钟时间即 丧失活性。紫外线直射病毒可以依次破坏其感染力、血凝素活性和神经氨酸酶活性。流感病毒直射在阳光下 40至 48小时即可失去活性。 在鸡胚中增殖的疫苗毒,因受鸡胚尿囊液中蛋白质的保护较为稳定。 大多数禽流感病毒株只在受感染禽鸟的呼吸道和胃肠道中而不是在 肌肉组织 中发现。但是,现有研究表明,高致病性病毒,例如 乎传播至受感染禽鸟的各个部分,包括 肌 肉 组织 。禽流感病毒可在受污染的生禽肉中存活,因此可通过新鲜或冷冻肉等受污染食物的销售和流通传播。 流感病毒生态学 野生水鸟,特别是雁形目(鸭和鹅)、 鸥和岸禽类成员,最有可能是甲型流感病毒的天然贮存宿主,携带所有型别的甲型流感病毒 (1992; 2003; 2004;2004)。几乎所有鸟类对流感病毒都易感,有些家禽类如鸡、火鸡、几内亚鸡、鹌鹑和雉鸡感染病毒后均容易发病。一般来说,甲型禽流感病毒并不会导致自然宿主发病,而是与宿主维持一种进化意义上这个突变比表明,流感病毒的进化保持着单纯性( 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引言 4 1992; 2005)。亚临床感染的宿主与病毒间似乎存在一种稳定的彼此 耐受的平衡状态,在临床上表现为宿主没有症状而病毒却能高效复制。每克鸟类的排泄物可携带鸡胚半数感染剂量( 度易感的家禽感染病毒后,即便是野生型病毒,都会发病。这种表型的病毒也称为低致病性禽流感,一般来说只会使家禽的产蛋量有暂时的小幅降低,或者使肉类家禽的体重有所下降( 2001)。 然而, 7型毒株则有可能在传播后突变为一种高致病的形式,并适应新的家禽类宿主。由于在野生鸟类体内从未观察到这种高致病形式的 其它亚型的病毒( 998),因此有人甚至会认为这种高致病形式的禽流感病毒是人造的,并且只可能是人造病毒与自然平衡系统相互作用后造就的结果。 在水 鸟中,感染部位主要在肠道,随水传播,而且无症状。东南亚的家养鸭 是甲型流感病毒的主 要宿主,这些鸭 在 2004) 。在泰国,数量有关,与当地的 不同家养禽类 、湿地及人类也有 一定关系。当地农民常年在生产双季水稻的湿地上用撒落的稻谷放养鸭 ,很明显,这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维持和传播的关键因素( 2006)。 一 旦家禽中出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它们就会平行地从家禽回传给野生禽类。野生禽类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所致疾病的易感性显著依赖于鸟的种类、年龄和毒株。在亚洲谱系的 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只会偶尔感染野生禽类并且有严格的地域限制,因此,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讲,野生禽类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传播并无重要作用。然而自 2005年初这个判断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了。 2005年初,中国西北地区的青海湖自然保护区内,数千只水鸟爆发流行了 病毒又在 2005 年进一步向欧洲传( 2005)。 分泌物、粪便、死禽尸体污染的任何物体均可以机械性传播疫情。病禽消化道及粪便中的禽流感病毒会在空气中传播 ,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而传染其他禽类。昆虫以及各种携带病毒的鸟类也可传播疫情。带毒的种蛋也可出现垂直传播。候鸟迁徙是远距离散毒的主要途径。 清和蛋壳上均分离出了 使 作为传播媒介也是可能的。哺乳动物和其他动物应当考虑为 为在 人、猪、鸡、火鸡身上分离的有些毒株非常相近,而且通常存在于禽类的 貂、鲸也存在。有些动物也许本身并不易感,只是通过共同水域或同在一起饮食而形成机械传播。对家禽来讲,人是最主要的机械传播者。观赏鸟的进出口也是一种重要传播途径,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都先后从进口观赏鸟中分离到 气传播在邻近养殖场之间有可能起一定作用。昆虫通过接触污染的粪便也有可能机械传播 都缺乏实验证据。多数研究者认为养殖场之间的人员及设施的流动是最主要的机械传播途径。 流感主要通过感染者咳嗽 和打喷嚏时从鼻腔和咽部喷出的雾滴(直径大于 5m)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这种小的颗粒不能保持悬浮在空气中,所以需要近距离(将近 3切接触才能传播。直接的皮肤与皮肤接触或间接的接触呼吸道分泌物(接触污染的表面,然后接触眼睛、鼻子或嘴)也可以传播。个体可以在症状出现前 2天到症状出现后大约 5天传播流感病毒。儿童可以传播 10天或更长时间。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引言 5 无论是通过呼吸道感染还是肠道感染,病毒传播似乎都与释放出来的病毒数量相关。以在感染过程中几乎没有排毒过程。水可能是重要的传播媒介,鸟和水禽的粪 便是重要的传染源。高致病性禽病毒可以在环境中存活很长时间,尤其在低温环境(如污染了粪便的水中)。在水中, 22 时病毒可存活 4天,而 0 时可存活 30天。在冰冻物体中,病毒可能无限期存活。最近的研究显示, 2004年分离的 37可以存活 6天,而 1997年流行中分离的病毒仅能存活 2天( 20041029)。 至今成功的人工感染途径有:气溶胶、鼻内、窦内、气管内、口、眼结膜、肌肉内、腹腔内、静脉内、泄殖腔和脑内接种各种不同的流感病毒。 流感临床表现 禽流感通常有数天的潜伏期( 但极少数可达 21天)。潜伏期之后,根据分离株的特征 、感染的病毒量 、 毒株类型及禽类育龄的不同,禽流感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临床症状也不确定 (2005)。因此,不可能仅根据临床表现对禽流感进行诊断。 感染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后,症状可能有个体差异,如羽毛散乱、无光泽,产蛋量暂时减少,采食量下降、体重减轻并伴随轻微的呼吸系统疾病 (2001)。一些低致病性毒株,如已经适应家禽体内高效复制的亚洲谱系 能会导致更为明显的症状以及更高的死亡率 (2003; 2005)。 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后,鸡和火鸡的患病特征为突发性、且病情严重, 48小时内病死率达 100% (2000)。病毒在感染种群中的传播与其饲养方式有关:放养式饲养的种群以森林中的植被为食,可能直接接触病毒并与多种动物混合生存。因此,流感在放养种群中的传播速度要快于圈养的种群,但仍需数天时间才能完全传播开来 (000)。通常只有一部分特定的种群受到影响。许多鸟类无任何征兆地死亡,以至于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往往怀疑鸟类是因中毒而死 (2005)。值 得注意的是,一株特定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能只诱发一种禽类产生严重的疾病: 1997年在香港的活禽市场经历毁灭性的打击前, 20%的鸡体内存有 仅有 鸭和鹅体内存在该病毒。而其它所有的鸡形目,燕雀目和鹦鹉目物种体内的病毒检测结果均呈阴性,而且实际上也只有鸡最终发病 (1998)。 在工业化的家禽养殖基地内,家禽的饮水及进食量在逐渐减少后又突然增加,产蛋期的家禽停止产蛋,可作为其发生系统性疾病的征兆。感染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鸟类常表现为反应呆滞和行动迟缓, 还可能会出现诸如头部无羽毛部位发生浮肿,鸟冠、下颚垂肉和腿部发紫,绿色水样便及呼吸困难等症状。产蛋期的禽类起初会产外壳变软的蛋,但随着病情的发展,产蛋会迅速停止。而对该病毒欠敏感的禽类如鸭、鹅及行禽类的症状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包括震颤、姿势反常(斜颈)和行动协调方面出现问题(运动失调)。在 1979年德国爆发的一次高致病性禽流感期间,鹅会不自主的在池塘内游成一个窄圈。这些鹅也成为第一个显著的并最终导致人们怀疑其患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诸多征兆之一。 流感引起禽类的病理变化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引言 6 低致病性禽流感( 对机体的损伤因毒株及宿主的年龄和种类不同而改变。一般来讲,只有火鸡和鸡表现出大体和微观上的病理损伤,特别是那些已经适应宿主的病毒导致的机体损伤更是如此 ( 2001) 。感染后的火鸡可检测到鼻窦炎,气管炎及肺泡炎,虽然细菌的二次感染也有助于这些炎症的产生。有报道火鸡还可患胰腺炎。而鸡类感染后最常见的症状是呼吸道产生轻微损伤。此外,损伤也集中于生殖器官的表层(卵巢,输卵管,卵黄性腹膜炎)。 禽类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的特有病变是腺胃和腹部脂肪出血,有时在胸骨内面甚至全身组织发 生出血性病变;头、眼睑、肉垂、颈和胸等部位的水肿组织呈淡黄色;肝、脾、肺等脏器常有灰黄色小坏死灶;腹腔和心包有充血和积液。 过急性(机体在感染后 24见于一些鸡形目的物种)和急性疾病没有大体病理学 的改变,已报告的症状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心包积水离散分布,轻微肠内出血以及偶尔出现 小肠系膜和心包浆膜淤血( 2003a; 2004)。感染了亚洲谱系 毒的鸡有时会出现痔斑,气管中积存大量粘液( 2004),也可能出现体腔渗出液及肺水肿。过 去教科书中经常描述的胃粘膜微出血仅见于感染了 型病毒的家禽中( 2004)。在全身不同的组织中均可见各种组织学损伤( 1997),并可检测到病毒抗原。病毒最先出现于上皮细胞,之后在心肌层,肾上腺和胰腺中可观察到病毒感染的细胞。神经细胞及脑神经胶质细胞也可被病毒感染。就发病机理讲,流感病毒的发病过程可能类似于内皮细胞倾向性病毒,在这个过程中,激活的内皮细胞和白细胞可导致细胞因子释放出现系统性紊乱,从而更易导致心肺组织或多器官衰竭( 2000; 005)。 在 病症迟发型和病程延长的动物中,常见的病症为神经系统疾病和组织学上的非化脓性脑损伤。然而,从其它器官中也可分离到病毒( 2002a; 2005)。该病症已见于经实验室感染亚洲谱系 ,鸸鹋及其它物种。而产卵期鸟类出现的症状为卵巢和输卵管炎症及随后出现的卵泡破裂,也称卵黄性腹膜炎。 研究发现,病毒在鸭、鸥和家雀体内的复制受到限制。这些鸟类只表现出症状轻微的间质性肺炎、肺泡炎,也会偶发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心肌炎( 2002a; 2003)。 子和椋鸟可抵抗 而, 5诱发 16只中的 5 只鸽子出现因非化脓性脑炎引发的延迟性神经系统症状( 2006)。 流感与流感大流行 1970 年 猪群中查到 型抗体并分离到类似病毒; 1976 年在美国新泽西州发生古典猪流感病毒在人间流行;而在欧洲的猪群中又发现了禽源 株;1989 年间,有学者首次从马群中分离到 禽源 感病 毒,并证实了马流感病毒 因来源于禽的流感毒株。这些现象提示人们,甲型流感病毒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不同宿主,即人、禽、马、猪等动物之间直接的或间接的相互传播,这也是甲型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和新亚型起源的重要条件。 自从 1959 年以来,只是偶尔发生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在数百种甲型禽流感病毒株中,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引言 7 已知只有四种可以引起人类感染: 200601) 。 除了 感染一般只引起轻微症状,很少有严 重病症 ( y 2003; 2004) 。 对于 毒,密切接触死鸟或病鸟(比如屠杀、掏内脏、售肉、制备)或在场地接触禽类粪便都可能是人感染的主要途径 (200601)。 由于病毒中 此流感病毒极易发生突变,每个复制周期内突变率高达 5 x 10意味着每个基因组在一个复制周期内就要有一个核苷酸发生突变 ( 1993) 。如果病毒在宿主体内复制的过程中选择压力(如中和抗体、受体结合处于次佳条件及化学抗 病毒药物)起作用的话,那么与之对应的有选择性优势的突变株就会被筛选出来,并成为该宿主体内病毒的优势毒株。假如 么这个过程就称为抗原漂移( (2003)。 抗原 转变 (指在一个复制周期内抗原决定族突然发生重大变化的现象,即 H 和 N 亚型发生转变。当细胞同时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甲型流感病毒亚型后这种现象就会发生。由于病毒基因组区段向子代病毒的分配与每个区段的来源无关,因此就会 产生携带有不同亲代病毒遗传信息的子代病毒(即所谓的重组体) ( 2004; 005)。 1957年 ( 和 1968年 ( 的流感大流行正是由人类和禽类病毒的重组引发的,而 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则是由禽类流感引起的。 目前,尽管通过感染的家禽接触病毒比较普遍,但是人类感染 说明限制这种禽病毒传播的种属屏障仍然较高 尽管已经流行了将近10年。然而,在过去几年中, 2004),一些克隆具有更广泛的结合特性,这反映了一定程度的对人类宿主的适应性 (2005)。 002) ,而且也扩大了哺乳动物宿主范围,可以自然地感染人、虎、豹子、家猫和石貂( 2004; 2005; 2006) 。 2002; 2004)。最近显示,鸭 对高致病性 以高达 17天 (2005)。 在中国中部, 2005年 4月 下旬,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有超过 6000只迁徙候鸟死于 之前,野生鸟类死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极为罕见 (20050818)。新分离自不同地方的病毒(青海湖、尼日利亚、伊拉克、土耳其、俄罗斯、哈萨克和蒙古)具有一致且显著的变异,从而使这些病毒对鸟和小鼠具有更高的致死性。这样长时间的基因稳定性是很少见的,而且,很可能说明这种高致病性病毒现在至少已经适应某些种类的迁徙水禽,并且在进化平衡中与这些水禽共存,并 对其不造成明显的伤害,伴随这些鸟类沿着它们的迁徙路线传播 ( 20060220) 。 2005年在泰国中部进行的一项尚未公布的研究中,检测的 629只狗中 160只呈抗 2006) 。一般认为家猫对流感有抵抗力。然而,当给猫喂食感染 会出现严重病症并能将病毒传染给其他猫 ( 2004) 。猫可能不仅可以通过呼吸道排毒,也可能通过消化道排毒 ( 2006) ,这意味着在哺乳动物宿主内和宿主间可能是通过潜在的、新的传播途径传播病毒。 在 2006年 2月,在德国雷根岛的家猫(20060228)和石貂 (20060309)体内发现了 此前两个星期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引言 8 当地有 100多只野鸟死亡。 2003年和 2004年的人 997年 的 2005) 。 高致病性禽流感会给家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然而,近来禽流感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重视的原因不仅在于此。新近发现的一株高致病性的 997年以前就在中国南方出现,现已在东南亚的禽类中稳定存在,并已经从鸟 类传播到哺乳动物(猫,猪及人类),这表明该病毒已经出人意料的突破了种属屏障( 2003)。尽管此前也有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报道( 2004; 2005),但人类已被感染、感染者病情严重且已有死亡的事实,已经让人们担心可能会爆发 2004; 2006)。一系列事件表明, 此引发的全世界公众对 也就不足为奇了( 2005)。 感病毒唾液酸生物学 唾液酸位于 经不同方式进行修饰。 位碳上可连接 成 5连接羟基可形成 端 5位碳上连有 唾液酸 7、 8、 9(即 基、 的羟基都可以被其他基团取代。唾液酸种类多样性取决于第 2位碳与糖链连接的 常见的唾液酸糖链末端是唾液酸 2- (2与 唾液酸 21- (2- 6))。 唾 液 酸 结 构 多 样 性 调 控 唾 液 酸 对 不 同 结 合 植 物 血 凝 素 的 识 别 , 如 流感病毒血凝素。 流感病毒可与宿主细胞膜上唾液酸糖链受体结合。在自然条件下可与流感病毒结合的受体分子至少存在 40种,包括 5 5各种 5报道的有 15种);其中 在 过天然或合成的 100余种唾液酸糖链的结合特异性研究发现, A 2)1)1型和 半乳糖苷键的神经节苷脂。末端唾液酸残基是必需基团,但是唾液酸相邻蛋白氨基酸序列和连接糖链内部半乳糖的唾液酸,如 能被识别。流感病毒可特异性识别选择性唾液酸糖链和唾液酸分子类型。 表达的 群链球菌可在 4 发生血凝作用,而且该血凝作用可被具有 一实验现象说明,唾液酸 甲型流感病毒通过成熟的 蛋白三聚体附着于细胞表面,吸附分为不同的层次,此过程是通过识别受体末端不同类型的唾液酸( 次末端与半乳糖连接的不同的糖苷键、以及细胞表面唾液酸寡聚糖内部区段的组分来完成的 (995; 2005)。不同流感病毒宿主的特定组织表达多种唾液酸寡聚糖。病毒 A 糖蛋白针对某一宿主的特异受体类型而做出的适应性改变,对于病毒的有效复制至关重要 ( 1999; 2001; 1999和 2001; 2000; 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引言 9 2004) 。这意味着病毒经种间传播后, 白的受体结合部位要发生形态上的变化( 2006) 。 图 1述了甲型流感病毒受体的偏好特性。禽流感病毒普遍对 2是因为该型唾液酸是易感宿主内源性上皮组织(肠道,肝脏)的主要受体( 2005a; 2005) 。与此相反,人流感病毒主要对人呼吸道无纤毛上皮细胞上以 2种受体的偏好性也属于种间屏障的范畴,该屏障可阻止禽流感病毒以非经口方式传播给人 ( 2000; 2005) 。然而最近发现,在人气管中存在着有纤毛的上皮细胞,该细胞带有密度较低的与禽流感受体类似的糖配体 ( 2004b) ,而鸡的细胞中也存在低密度 的人源性唾液酸受体 ( 005)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仍有感染某种禽流感病毒的可能性 ( 1991) 。这两种类型的受体均以较高密度的形式存在于猪及鹌鹑体内,因此也使这些物种成为禽流感和人流感病毒的感染对象 ( 1994; 1998; 1998; 2001; 2003; 005) 。 图 1型流感病毒受体偏好特性一览( 005) 、留鸟和禽流感 世界上现存的鸟类有 27目 175科 9200多种( 1991)。其中在中国有分布的鸟类计 21目 81科 1244 种(郑作新, 1994), 占世界鸟类种数的 右,中国是世界鸟类分布种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在动物地理区划上中国地处古北东洋两界,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我国有迁徙行为的鸟类占全国鸟总数的 鸽亦称家鸽( 鹁鸽,鸽子的祖先是野生原鸽,属鸽形 目( 鸠形科( 早在几万年以前,野鸽成群在海岸险岩和岩洞峭壁筑巢、栖息、繁衍。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 5000 年以前,埃及和希腊人已把野生鸽驯养为家鸽了。公元前 3000 年左右,埃及人就开始用鸽子传递书信了。我国家鸽饲养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引言 10 历史也由来已久。现在全世界已有 1500 多个家鸽品种,根据用途可分为食用鸽(又称肉鸽)、观赏鸽和信鸽等三大类。 国肉鸽养殖业现状 我国养鸽历史悠久,但肉鸽饲养作为商品生产,还是 70 年代才发展起来的。在本世 纪初的美国,由于经济繁荣,人们生活消费层次普遍提高,膳食结构起了根本变化,鸽肉就已经开始进入宾馆、俱乐部等公开场所。随着对乳鸽营养价值的进一步认识,西欧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的居民也养成了吃鸽肉的习惯,出现了 以鸽代鸡 的趋势。鸽肉细嫩味美,为血肉品之首。经测定,乳鸽含有 17 种以上氨基酸,氨基酸总和高达 且含有 10 余种微量元素及多种维生素,因此鸽肉既是高蛋白、 低脂肪的理想食品,又是高级滋补营养品。 我国随着经济发展,人民膳食结构的调整,国内的肉鸽消费也逐年增大。香港每年肉鸽需求量都在 1000 万只以上 ,高峰年份全年肉鸽消费竟达 1 亿只。 80 年代以后,肉鸽业发展迅猛,已成为畜牧业中的热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因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上海、广东率先开始引进、饲养和发展肉鸽养殖,使我国肉鸽养殖由东到西,从南到北,迅速发展起来。各地宾馆、饭店不断推出以肉鸽为特色的菜肴,使其需求量不断增加,当今肉鸽已不是人们陌生的食品了。仅广州、深圳市场乳鸽销量已超过 300 万只,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需求量超百万只。国内市场的日趋拓宽,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进一步刺激了肉鸽业的发展,存栏量成倍增长,并进入全面性的商品化生产,饲养管 理水平亦达到先进水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注册登记的鸽场已到 700 多家,种鸽饲养量 250 万对以上( 。 肉鸽具有饲养管理简单、养殖成本低、适应性强、饲养周期短等特点。肉鸽饲养业发展呈逐年扩增的趋势。原因有三:一是国内市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