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的教育管理思想----毕业论文_第1页
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的教育管理思想----毕业论文_第2页
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的教育管理思想----毕业论文_第3页
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的教育管理思想----毕业论文_第4页
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的教育管理思想----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邮电大学毕业论文题目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的教育管理思想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学生姓名班级学号指导教师指导单位社会科学系日期2008年4月1日至2008年6月15日摘要以甲午中日战争为起点,以清末新政为契机,以京师大学堂的建立为标志,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开始了。接下来的40年间,中国的高等教育开始了蓬勃的发展,教育的模式也呈现多样化,教育理念也趋于成熟。在此期间大学校长做出的努力尤为我们所关注。本文着重论述著名的教育家郭秉文在主持南高东大校务时的教育管理思想。认为郭秉文的教育管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治校方针、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几个方面。认为郭秉文在东南大学所进行的民主治校,培养通专结合的人才、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等管理思想对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这种启示包括(1)高等学校要重视师资的培养和引进;(2)创造民主、自由的学术环境;(3)强化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4)“通才”与“专才”模式相结合。关键词高等学校、郭秉文、教育管理思想ABSTRACTIN1894THESINOJAPANESEWARASASTARTINGPOINT,TOQINGMOXINZHENGASANOPPORTUNITYTOESTABLISHTHECAPITALOFTHEHALL,MARKEDTHEBEGINNINGOFCHINASMODERNHIGHEREDUCATIONTHENEXT40YEARS,CHINASHIGHEREDUCATIONBEGANAVIGOROUSDEVELOPMENT,THEMODEOFEDUCATIONHASALSODIVERSIFIEDEDUCATIONALPHILOSOPHYISALSOMATURINGTHISARTICLEGUOBINGWENPRESIDEDOVERTHESOUTHINHIGHEASTSCHOOL,FROMSCHOOLDEMOCRATICGOVERNANCEANDINNOVATION,ADJUSTINGTHEPROFESSIONALSTRUCTURE,PROMOTINGINTERDISCIPLINARYEDUCATIONHOLDERSPERFECTION,CONSISTENTWITHCONSTANTSYSTEM,ANDESTABLISHEDBYTHEUGC,INSTITUTEUNITYANDINSPIRATIONFROMASPECTSSUCHASTHEINTRODUCTIONANDANALYSIS。KEYWORDSHIGHEREDUCATION;GUOBINGWEN;SCHOOLTHINKING目录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绪论绪论绪论绪论11问题的提出12目前研究的概况和发展趋势13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4郭秉文和东南大学的联系第第第第二二二二章章章章郭秉文的教育管理思想郭秉文的教育管理思想郭秉文的教育管理思想郭秉文的教育管理思想21四个平衡的治校方针22郭秉文的行政管理思想23郭秉文的教学管理思想24郭秉文的学生管理思想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郭秉文教育管理思想的现实启示郭秉文教育管理思想的现实启示郭秉文教育管理思想的现实启示郭秉文教育管理思想的现实启示31高等学校要重视师资的培养和引进32创造民主、自由的学术环境33强化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34“通才”与“专才”模式相结合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绪论绪论绪论绪论11问题的提出在百余年中国新式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有一大批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先驱者,他们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为中国现代大学的奠基与成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那些办学有成的著名校长,他们和他们所辛苦经营的著名大学,乃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块块丰碑。他们教育思想的丰富精粹,办学理念的卓越高远,以及实践业绩的泽惠后世,至今仍受到中外学者的肯定与尊重。可以说他们给后世留下了一笔极其宝贵的遗产。民国初期的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正是这一的典型代表。以甲午中日战争为起点,以清末新政为契机,以京师大学堂的建立为标志,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开始了。接下来的40年间,中国的高等教育开始了蓬勃的发展,教育的模式也呈现多样化,教育理念也趋于成熟。蔡元培以德国大学的模式把日式的京师大学堂改革到北京大学,使之成为中国最顶尖的学府;郭秉文以美国大学为典范把南京高师建成为国立东南大学,使之成为中国作好的大学之一。可以看出当时教育家的改革是成功的,对于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研究的人很多,但是对于郭秉文的教育理念,重视的人可能就太少了。尤其是当今我国的大学要向世界看齐,郭秉文的教育思想可能会给出我们很多的新思路和新想法。基于此,我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12目前研究的概况和发展趋势国外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既有着眼于从宏观上把握教育变革实质的研究,如巴斯蒂和许美德两位的研究;也又从微观视角透视教育改革的,多以选择个别人物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如基南的研究。论述的主题比较多地涉及教育变革与文化、政治湖东关系上,对这一时期的变革内容做具体、系统地阐述的较少。在国内,霍益萍教授的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史论著中,较早把东南大学作为1920年变革的代表行大学进行论述的。该书总结了东南大学以美国模式办学的几个方面董事会制度、综合性的系科设置、大学工作中的注意服务社会等。田正平教授的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一书,就留学生与中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论述了留学生对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影响,其中多次谈到国立东南大学,提供了很多令人深有启发的观点和事实。除此之外,江苏地方教育史研究中,南京大学高等所王运来教授的专著江苏高等教育的早期现代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就江苏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专列东南大学一节,论述了东南大学的改革。张雪蓉老师的美国教育与中国大学变革。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动力,也是我论文的主要支持。张雪蓉老师主要是通过东南大学个案的具体研究,以留美知识分子群、美国式的半学体制的构建和美国大学内两种不同的办学思想在中国的交锋三大部分为内部说明美国教育与中国大学变革的关系。阐述美国的教育历年是怎样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中国历史转型时期通过留美学生的作为影响中国大学的发展,又是如何以大学为契机,影响整个中国高等教育变革,在此基础上全面地把握19151927年高等教育变革的实质,总结其经验教训,以提供给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变革,同时揭示东南大学成为20世纪20年代最著名大学的内在机制。而我研究的角度主要是以郭秉文为中心,通过他早年在美留学所积累的学识和经验,应用在国内大学的改革中所取得的成功。说明其教育思想的成熟以及这些思想在当今的教育改革中可能所起到的指导作用。以上这些都为我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3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拟围绕郭秉文在任东南大学校长期间的教育实践活动,试从治校方针、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几个方面分析郭秉文的教育管理思想,和对今天的高等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4郭秉文和东南大学的联系郭秉文,江苏南京人,是一位留美哲学博士。1896年卒业于上海清心书院,1908年赴美留学,1911年获伍斯特学院理学士;后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专供功教育学,并于1912年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1914年,以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获哥伦比亚哲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留美学生获得教育哲学博士第一人。留美期间,曾任留美学生会会长、留美学生联合会会刊主编。是一位对中西教育发展颇有了解和研究的现代教育家。1915年郭秉文回国协助江谦校长筹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任教务主任。1919年执掌南高,1920年筹建东大,1921年出任国立东南大学首任校长至1925年离任,共计10年时间,在他任内,开创了国立东南大学第一个鼎盛时期,无论在师资水平,还是各项软硬件设施的建设都成就斐然,使东大誉满东南,蜚声海外,为时人赞誉为“中国最有希望的大学”、“最好的大学”、“东南最高学府”。郭秉文也因其伟大之成就,被誉为“东南大学之父”。南京邮电大学2008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1第二章郭秉文的教育管理思想郭秉文博士对东南大学的成功办理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他提出了“四个平衡”通才与专才平衡,人文与科学平衡,师资与设备平衡,国内与国外平衡的治校方针;二是他建立适当的行政管理模式;三是坚决施行“寓师范于大学”的发展模式;四是他对学生的正确培养。21四个平衡的治校方针考察一位大学校长是否优秀,首先看他是否能提出一个正确的办学宗旨,并且是否能坚决贯彻实施。毕业于南高师的张其昀在一篇纪念郭秉文的文章中谈到,20世纪60年代他因事赴美在华盛顿谒见郭秉文,一同“畅谈其50年前的办学方针”时,郭秉文曾提出大学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平,乃是治学治事最好的座右铭。他自称,生平为人为事,终是本于“和平”二字,平乃能和,和乃能进;并将他当年在南高东大的办学方针归纳为一个“平”字,强调就大学教育而言,应该力求通才与专才的平衡,人文与科学的平衡,师资与设备的平衡,国内与国际的平衡。211通才与专才的平衡郭秉文认为,大学应培养多种类型人才,一所大学的学科设置不能过于狭隘,应该设立多种学科,“正科注重通才教育”,但不忽视应用,“专修科注重专才教育”,但不忽视基础;“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但两者并非截然划分。一个综合大学的好处,通才与专才互相调剂,使通才不致流于空疏,专才不致流于狭隘。大学生都应该成为平正通达的建国人才。”与这种强调通才与专才平衡的办学思想有关,南高师在学科设置上,除了“注意通才教育”的国文、理化部,陆续增设了“注重专才教育”的体育、英文、教育和农、工等专修科。这除了从适应社会需要出发处,也与郭秉文追求通才与专才的平衡密切相关。除了学科设置体现通才与专才平衡的思想外,南高东大的教学制度上,也体现郭秉文通才与专才平衡的办学思想。212人文与科学的平衡郭秉文提倡人文与科学平衡,首先强调必须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及技术并重。南南京邮电大学2008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2高师和东南大学在科学人才培养上是负有盛誉的,“南高和其他高师不同的地方,即在其造就科学人才之众”,而这与郭秉文对科学的重视是不能分开的。在博士论文中,郭秉文就曾批判中国传统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只为做官,完全脱离社会生产的需要,以致阻滞了社会进步。因而应尽快革除这种传统教育思想,以培养社会生产所需人才为教育的首要目的。这样,教育才能有益于国家前途和社会进步。对科学的重视,使南高师在学科设置上突破一般高师重心偏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结构模式,创建了一批奠基在现代科学之上的科系,形成了科学与人文平衡的格局。郭秉文提倡人文与科学平衡,还要求达到掌握科学知识和增进人文素养上的平衡。郭秉文提倡人文与科学平衡所寓含的又一层意义是,大学应当承担起传播、发展现代科学和弘扬光大民族文化的双重使命。南高东大当年既是中国最大的民间科学团体,以发展科学为职志的中国科学社的“大本营”,又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潮流中独树一帜,以“阐明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己任的“学衡派”的策源地,就反映了南高东大对这种双重使命的自觉承负。南高东大和中国科学社。中国科学社与南高师同年成立。建立之初即决定创办科学杂志,在国内发行,以“提倡科学,发展实业”。五四运动以后并把总部从美国迁到东大,他携科学和民主之新潮,传播科学知识,呼吁以新的科学精神改造民族精神,除创办科学刊物外,还举办科学讲演,兴办图书馆,建立研究机构,设立科学奖励,开设科学图书仪器公司等。这些努力,为我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根基,做出了开拓性贡献。由于南高东大和中国科学社密切的联系,南高东大更是被称为“中国科学社的大本营”。这种联系,有力地推进了科学人才培养,形成南高东大“注重科学”的“最大特色”,并使其理、工、农等学科很快崭露头角。南高东大因此成为“中国科学发展的一个主要基地”。东南大学与学衡和“学衡派”。学衡是五四运动以后在东南大学创办的一本以批评新文化运动中激进主张为职志,旨在“阐明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学术期刊。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振臂而呼“打倒孔家店”,高举“科学和民主”旗帜,一方面是对自身传统文化的反省和批判,另一方面则是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学习和引进。这无疑是一场在精神层面上对民族文化进行中沟壑再塑的意义深远的文化启蒙运动和文化变革南京邮电大学2008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3运动。但在这狂飙突进式新文化运动中,却出现了不无偏激的对传统文化彻底否定和不无盲目的对西方文化简单搬用的倾向。如有人提出对所有的中国图书都不要读,线装书因该丢到厕所里去。从针砭和批评新文化运动中的这种偏向出发,东南大学一些以维系民族传统文化为己任的教授们创办了学衡杂志。张其昀曾说“南高又有一最可自负之点,即留学生与国学大师的合作。文科方面有几位大师对中国文化有透彻的研究与超越的见解,同时他们也注意于科学的方法,故思虑周密,其探究事理常带有批评的精神。”这也正反映了郭秉文所倡导的人文和科学的平衡。213师资与设备的平衡南高东大在科学人才培养方面占得先机,与郭秉文注重延揽人才是分不开的。郭秉文深知人才对办好大学的重要性。他曾说,办大学有两大难题,其一便是人才。他在南高东大,最着力和最成功的,就是从国内外延揽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遍游欧美,考察教育,访求名师”,以致南高东大名师荟萃,盛极一时。当时国内科学人才比较缺乏,郭秉文所聘教师,相当大的比例是留学回国学者。优秀人才的聘任,为南高东大的迅速崛起做出了决定性贡献。尤其是物理学家胡刚复、气象学家竺可桢、数学家熊庆来、生物学家秉志、土木工程学家茅以升、农学家邹秉文等,都在南高东大的发展中作过开拓性工作。众多优秀的科学人才云集南高东大,与郭秉文对人才的深入了解密切相关。更重要的在于他对延聘人才的高度重视,出差旅途之中,访问考察期间,都把延聘人才放在新建,从不放过每一个机会。除了延聘优秀人才,郭秉文十分注意对教师的培养。筹建东南大学时,他提出要解决人才问题,一是物色专才,二是培养专才,即送教师往国外学习。1918年6月,郭秉文为了发展专业体育人才,即派体育科教员卢颂恩赴美学习。除了千方百计大力延揽优秀师资外,对改善物质条件,郭秉文也倾力而为。他认为,办大学的困难,除人才外,即在于经济,大学教育“当然以教师为第一,但是物质设备亦不容忽视”,解决物质设备问题则取决于经济条件。郭秉文自主持校政,一直积极筹集资金,谋求学校物质条件的改善。“三楼”的建造就是最好的印证。重视设备,与郭秉文在智育上重视应用能力培养,在学科结构上重视实证科学的发展南京邮电大学2008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4以求文理平衡时联系在一起的。即重师资,又重设备,使学生既得良师导引,又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使南高东大在社会上赢得良好的学校形象。暑假学校学生曾这样表达来东南大学的感受“即来矣,见夫校舍宽敞,设备完全,编制妥当,无不满意之处,乃欣欣然有喜色。而南高之善,尤过于北大,所以一般学子先生们,都用全副眼光来注意,人人都有一瞻门墙之愿。214国内与国际的平衡郭秉文强调的国内和国际的平衡,是指大学要成为国内学术研究的中心,也要成为国际学术和文化交流的窗口。郭秉文在办学中,一直强调注意学术研究,五四运动后,从欧美考察教育回国,他更强调开展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学术之研究,应特别提倡,为国家根本计,学术不精,则凡百不能进步。我国杂志书籍,大都译自东西洋,自著者甚少,现象如是,自己固由进步,而对世界毫无贡献,安望能得列国之信仰。”由于重视学术研究,郭秉文主持的南高东大“隐隐然”与北大成为一南一北两大学术重镇。在教育学领域,两校也站在新潮流的开头,除首开女禁外,中华教育改进社的成立和新教育月刊发行是最突出的一例。1918年12月建立的“中华教育改进社”以倡导“直接输入东西洋学术,使吾国故有文化,受新潮之刺激而加速其进化率”和“以教育为方法,养成健全之个人,使国人能思、能行,能担重大责任,创造进化的社会”为宗旨。作为教育家,郭秉文最为可贵的是他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强烈的国际意识,他充分肯定中国教育发展对于整个世界进步的影响。英国教育专家山特雷氏为余言,中国在今日教育之设施,非常重要,不独关系本国前途,且关系世界之进化,因人种之多,冠于全球。徜教育方针不准确,世界人类,均将蒙其影响也。与这种认识不无关系,在南高东大日益成为国内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心之时,郭秉文还力求促使南高东大成为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他认为,大学只有博取百家之长,广求世界知识,才能使学生放宽眼界,开拓心胸,广纳人类无限的知识和智慧。他主持南高东大期间,除了某些学科领域聘请外籍教师外,每年必请多位国内外著名人士来校讲学或演讲,以期使师生“调和文理,沟通中西,放眼世界,虚怀若谷”。1919年4月,杜威来华讲学;次年4月,杜威再度来南高师授课;同年10月,英国南京邮电大学2008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5哲学家罗素来南高作关于哲学的演讲;1921年9月,美国教育家孟禄博士来华考察。他当时未国际教育会东方部主任,对中国教育尤为关心,同时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委托,对中国科研力量进行考察。他对东南大学给予很高评价,认为东南大学将来可能成为东方教育之中心,“将来该校之发达,可与英牛津、剑桥两大学相颉颃”。他还建议国际教育会每年派著名专家来东大讲演、讲课,所授科目年年更新。由于得到国际教育会的支持,东南大学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日益活跃,国际影响力也日益加强。郭秉文提出的“四个平衡”,内涵极其丰富。它涉及大学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师延聘、物质筹措、学术交流和国际交往等方面,涉及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人才的学识和才干,人文精神陶冶和科学方法训练,人的因素和物质条件,学术活动的国家目标和国际视野等相互关系问题。提出这个方面的平衡,反映了郭秉文对大学办学中各种问题和复杂关系的全面思考和总体把握。他用“平衡”概括处理这些关系的基本原则,便在一种全局观念中渗透了辩证思想,既反映了他追求宏阔完美、和谐平正的办学思想,也反映他不执一端、因势变通的行事原则。“大学生应当成为平正通达的人才”“四个平衡”恰恰反映了郭秉文对“平正通达”的追求。22郭秉文的行政管理思想其次,好的管理理念要有好的行政队伍负责、配合。因此郭秉文在接任校长后,学校规模逐渐扩大,为了促进学校管理体制的制度化、民主化,他借鉴美国大学管理模式,对学校的组织制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221设立各种专门委员会为了让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更好地体现分层负责和分工管理原则,郭秉文几乎把全校的各种事务都分别交给教职员分头办理。具体做法是,根据学校各种专门工作的需要,分别组成专门委员会,某一专门委员会即负责处理某一方面的具体工作。这种委员会由常设的,也有临时的,为了使各专门委员会得以开展工作,不致流于虚名,在郭秉文主持下,专门制定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各委员会通则加以保证,通则中详尽的划分了管理范围与职责。这些无疑体现了郭秉文在学校管理中为集思广益和民主决策而做的努力,推进了学校管理的分权化和民主化。222撤销学监处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校务日益繁杂,根据校务工作的需要,1920年月,郭秉南京邮电大学2008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6文对学校行政系统进行了变更。设立校长办公处取代总务处,郭秉文自兼主任,设副主任(即副校长)1人,由刘伯名充任。在设立校长办公处的同时,郭秉文将斋务处和庶务处合并为事务处。同时,提倡学生自治和教师对学生言传身教出发。223建立校务会议制度为了更好地集思广益和民主决策,凡学校重要事务,郭秉文要求都要提交校务会议讨论决定,实际上即以校务会议作为学校的最终决策机构。郭秉文对学校行政组织所进行的改革,在当时全国高等学校中可以说是具有开创意义的。这些改革,一方面反映了他深受欧美教育思想的影响和企图把欧美大学管理模式移植到中国来的努力,另一方面反映了他在五四运动的影响和鼓舞下,在学校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方向上所进行的尝试。郭秉文不光在学校管理方面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在经费谋取上面也是开创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史的先河。郭秉文在东大的期间,时值军阀混战,政局动荡,“城头变换大王旗”。由于战乱不止,军费开支剧涨,教育经费则无以为继。这是当时大学校长们面临得最为棘手的问题,这使一心谋取学校发展的郭秉文也陷在困境之中。他上下奔波,到处求援,千方白计为学校生存发展筹措经费,取得了一般人难以期达的成果。(一)一厢情愿得官方筹款。南高师刚成立时,名为“国立”,但是经费“由部指令江苏省库直拨”,军阀混乱,库银多用于养兵和购置军火。郭秉文在主持校政后,立刻感受到经费问题“此于事实上最为困难者也”,他一再呈函江苏省公署和北洋政府教育总长,详细申述学校预算增加的理由和请求补发短放经费;积极同在北京的陶行知一起疏通京城的政府要员,以求得办学经费;除了争取财政拨款,他还曾争取从德国赔款和法国退还庚子赔款中获得办学经费和学校基金。(二)八方化缘的民间募捐。在向官方筹款百般困难的情况下,郭秉文不得不寄希望于“海内外热心教育之富豪”和其他社会人士,尽力争取社会各方面的资助。建立学校董事会,是郭秉文争取社会赞助的重要举措。此举得到了著名实业家如陈光甫等的热心赞助,也得到了其他个人和团体的支持。重要建筑项目争取社会捐助。东大筹建之时,郭秉文即为新图书馆发起募捐活动,以全体校董名义发表了东南大学图书馆募捐启,此举得到了江苏督军的热切支持,当即捐赠万。国外慈善机构的投资、支持。著名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对其新建的科学馆投资了万元。通过这些融资的努力,东大建成了无论建筑规模还是建筑质量都堪称一流的“三馆”南京邮电大学2008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7图书馆、体育馆、科技馆。这给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留下了多渠道筹款办学的成功典范。23郭秉文的教学管理思想再次,考察一位大学校长是否优秀,看他能否制订一个明确的发展模式。郭秉文在接任南高师时,正是五四运动之后,“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做预备”,而郭秉文在年前就曾提出“中国今日之所需者为高等师范学校之改良”,有如此夙愿,又逢此新潮。于是,在时代潮流推动下,在陶行知和刘伯明协助下,郭秉文着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231因社会需要设科,寓师范教育和实科教育于一体南京高师从开办,郭秉文就强调“根据智育标准”和“适应社会需要”为“社科主旨”,并认为“社会需要随时变更”,所设之科也应“因之而异”,其学科结构并未囿于师范学校的框架,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之中。1915年开办之初,“鉴于国文、理化教法应改良”,南京高师首设国文、理化两部,并设立国文专修科,“期速改良之效”。1915年12月,“鉴于社会体育不振,而体育老师又多不明体育的原理”,从此年春季起,开办体育专修科。此为我国高校第一个体育专修科,培养了第一批体育师资和体育管理人员。1918年7月,国民政府教育部要求南高开展体育试验,以便普及体育,并在全国推广。“鉴于人民生产力薄弱,而一般毕业生又缺乏职业的知识技能”,所以1916年秋季,南高增设工艺专修科。开始着眼于职业教育,教学内容较为宽泛。“鉴于教育一科缺乏专才”,1918年,南高又添设了教育专修科,“志在养成教育学教员及学校教育行政人才”,并促进师资素质提高和教育质量的改进。232推行选课制在教学制度和课程设置上,主要的改革是推行选课制即学分制。民国初年的高校普遍实行“学年制”,学生在修业期限内修满规定的全部课程才能毕业。但是这种学年制不利于因材施教,经过反复酝酿,南高师于1920年9月开始实行选科制。“按照郭秉文的理解,选课制意味着学生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拥有一定范围内对课程进行自由选择的权利,它是现代教育观念的体现”。233批判“教授法”,提倡“教学法”清末民初,我国各级学校一直使用“教授法”,即为“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学”。而南京邮电大学2008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8这种情形又“以大学为最坏,导师叫教授,先生以被称为教授为荣,她的方法叫做教授法,他好像拿知识来赈济人,却很少考虑学生,很少考虑学生学的方面,不注意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不考虑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于是1918年,南高将更换“教授法”为“教学法”,这一更改,实质上反映了以教士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向注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育思想的根本转变,一字之变中正寓含了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一场关键性改革。这举也被教育界所认可而逐渐流行。234面向社会,开办暑假学校郭秉文的博士论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中提到“夏季学校”等“于教员之养成裨益匪浅”。五四运动以后,教育届有识之士深感中国教育的落后是影响我国全民族素质和阻碍国家富强的根本原因,而仅凭现有学校及其师资水平,实无济于事,必须辅以各种形式的教育,提高各类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水平。现实的需要,1920年夏,南高师在全国率先开办了暑假学校。郭秉文推出的各项改革,使南高师的影响在全国日益扩大,为其向综合大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4郭秉文的学生管理思想最后,最为关键的即为对学生品性的培养,根正才能苗红。20世纪30年代,张其昀在南高德学风中写道“南高给予我们的究竟是什么舍枝叶而求根本,便是南高精神、南高学风”。这南高精神正是郭秉文在主持校务过程中所积炼出来的。郭秉文主持南高东大期间,坚持“三育并举”和“四个平衡”时,十分注重校风和学校精神的建设。在南高师时期,他协助校长江谦制定了“诚”之校训。在东南大学,他又提出“止于至善”的校训。持诚至善,贯之以恒,于是便逐步形成了朴实、勤奋的南高东大学风和以科学精神、民族精神为核心的南高东大精神。241以诚为训和“止于至善”诚,可寓真诚、忠诚、诚实、诚朴、诚心诚意等义,而一般地说,则指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和知识上的明达物理。郭秉文认为“以诚为训”的育人思想中的诚,不光为训育之本,更为智育之本。因为“格物所以致知,即所以致诚”。中庸说“自明诚,谓之教。”“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让人明白事理,让人择善而守,都是智育范围的事,也是达到“诚”的境界的途径。这就把“诚”延拓为真诚地追求知识即实事求是,坚持真理。郭秉文还提出中庸所言之诚,即包含智、仁、勇,而勇者必须有坚强之体魄和充实之精神。这样,以诚为训便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诚涵知、仁、勇、诚育德、智、体;以诚为训,即以诚植身,以诚修业,以诚健体,以诚处世,以诚待人。南京邮电大学2008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9南高师改组为东南大学,校训便确定为“止于至善”,要求师生的言行品性臻于完美。但如何使学生“止于至善”郭秉文借东南大学所在地南京的地理环境,要求学生应当具备“钟山之崇高,玄武之恬静,大江之雄毅”这样一种“国土”的风度和气节,惟真是求,惟美力修。另一方面,他十分注重以身示范,关心爱护学生,以乐观进取的精神影响学生。郭秉文推行持诚和“止于至善”的校训,在南高东大恰逢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从教师来看,所聘教授,或海外学成而归,或一时宿学名儒,他们大都重士人气节,重治学育人,而“耻于奔竞”,能“不为燥湿轻重,不为穷达易节”,倾心于教育和科学事业。从学生来看,因高师免收学费,且给予食宿费,因此入学竞争激烈,录取者仅十之一二;“同学大半来自贫寒之家”,学习格外勤奋。从环境来看,南高师虽处于南京城内,其周边却“朴而不华,实而不浮”,并无都市之喧闹繁嚣。由于这些方面的因素,在持诚和“止于至善”的校训熏陶下,形成了南高东大诚朴勤奋的学风,简言之即朴茂的学风。242科学精神和民族精神郭秉文在贯彻以诚为训的办学思想和提出“止于至善”的校训时,也不只限于要求学生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完美,还贯之以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明确提出“不发扬民族精神,无以救亡图存;非振兴科学,不足以立国兴国。”郭秉文所提倡的民族精神是与科学精神合为一体的要救亡图存,必须有爱国热忱,又必须把爱国热忱和振兴科学的实际行动结合起来,不能落于空谈;爱国热忱不能脱离科学精神,而要从事科学则不能没有爱国热忱。郭秉文倡导的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其实是“教育救国”或“科学救国”这枚硬币不同的两面。这种精神陶冶的南高东大学子,其思想也会深深打上“教育救国”或“科学救国”的烙印。为培养科学精神和弘扬民族精神,郭秉文一方面鼓励学生要有“国士的气节和风度”,以承负社会重任为志,以国家兴亡为责;另一方面,他则注重使民族精神的弘扬和科学精神的培育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之中。他提倡发挥文学、历史乃至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对学生道德的积极影响。正由于这样的思想基础,这种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在校风中弥散和渗透。五四运动时期南高学生表现出的高昂的爱国热情,一定程度上就是这种精神的反映。南京邮电大学2008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10第三章郭秉文教育管理思想的现实启示郭秉文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已经久远了,但他在改革南高师和创办东南大学过程中所推行的系列高等教育办学思想依然散发出夺目的光辉。上面提到了几点办学思想,即使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仍然有许多可取之处,它们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有深刻的启迪。31高等学校要重视师资的培养和引进郭秉文在南高师和东大最成功之处就是聘请了一大批一流的学者,这是他的高等教育思想和理念得以顺利贯彻的前提。与郭秉文生活的时代相比,现代社会里的高等学校更是一个知识的中心、人才的密集地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高等学校为了能很好地担负起时代赋予它的使命,聚集高水平的师资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首先,实现高等教育的职能离不开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需要一流的师资,离开了高水平的师资,不可能造就高水平的学生,科研水准的提高也无从谈起。其次,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速度日渐加快的状况下,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已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持怀疑态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师资质量的缘故。面对市场对优秀人才的争夺,高等学校优秀师资流失的状况比较严重,师资匮乏的问题引发了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忧虑。另外,随着时代许士荣郭秉文的高等教育办学思想及其启示17的变化,高等教育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教会学生一些具体的内容,而在于引导学生如何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思想的启迪者和潜能的开拓者。面对教师职能的转换,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观念必须随之进行变化。高校师资质量的提高有两种方式,一是外部引进,二是内部培养。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一种急功近利的倾向,对人才的引进不遗余力,对学校本身的人才不注意开发和保护,造成人才萎缩和外流的现象比较突出。针对这种状况,学校必须建立比较合理的激励和流动机制,同时加快高校人才市场的建设,通过人才资源的优化重组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32创造民主、自由的学术环境创造民主、自由的学术环境,赋予高等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郭秉文主持的南高师和南京邮电大学2008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11东大,实行学者治校、学术自由、学生自治、学校和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些做法对我们今天高等学校的发展有一定的启发。无论高等教育的职能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人才培养始终是它最基本的职能,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建立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对于培养人才,创造一种民主、自由、积极向上的学术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民主、宽松的环境里才能养成民主的精神,只有在思想不断摩擦、碰撞的环境里才能产生出智慧的火花、创新的思想、独特的个性和独立思维的能力。时代的变化一方面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也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在市场经济中,高等学校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必须有自己的发展自主权,因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必须加快。首先,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高等学校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它自己特定的规律,因而应通过法律严格界定两者的权限,政府切实将自己该管的事情办好,剩余的权力及时下放给高等学校。其次,要正确处理好高等学校的内部关系。高等学校人员能进不能出、干部能上不能下、行政人员和教学人员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是困扰高等学校发展的难题,因而必须健全法规、强化管理、建立合理而灵活的人员流动机制。只有赋予高等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高等学校的各项改革才能顺利推进,高等学校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充满生机和活力。33强化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强化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依托社会进行办学郭秉文在办学过程中,紧密依托社会是一个显著的特色,无论是校董会的建立,还是将东大的商科办到上海、开暑期班等,目的都是竭力想取得社会的支持,他这样做不但使学校能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而且也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多地得到社会的认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缺乏的就是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一方面高等学校经费的来源渠道单一,很多高校一旦离开了国家财政的支撑就寸步难行另一方面高等学校缺乏同社会的沟通与交流,社会需要的人才和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严重脱节,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在高等教育职能日益拓展的今天,高等学校应积极依托社会进行办学,这是关系到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对于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它的意义不一样,对于那些国家和地方重点建设的知名高校,由于它们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处“通才”与“专才”模式相结合,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度人文精神的现代人郭秉文“学”与“术”关系的思想对当前高等学校确立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既要有掌握尖端技术、进行高难度成果研究和开发的顶尖人才,也要有掌握具体的操作技能、进行熟练生产的普南京邮电大学2008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12通人才既要有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专家,也要有积极投身于社会改革的实践者。高等学校应确立多元化的培养目标,一方面鼓励学生学有所长,另一方面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度的人文精神,做到通才与专才的结合。郭秉文“学”与“术”关系的思想反映在师范教育上显得更加富有远见性,他的师范教育不一定非要办在师范学校、非师范生也可以当好教师的主张和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综合性大学办师范教育的思想不谋而合。在知识日趋综合化的今天,教师不仅需要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拥有广博的相关知识,综合性大学培养的人才在这方面拥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师范教育工作的好坏关系到我国整个教育工作的成效,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实施,我们应该把它放到一个战略性的高度来认识。郭秉文的高等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以上所介绍的只是他高等教育思想中极富有特色、对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部分。重温他的高等教育思想,不但可以给我们以新的启迪,而且也可以激励我们沿着他的足迹更好地走下去,将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扬光大。于优势群体的地位,因而很容易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在高等教育资源还属于稀有资源的情况下,受到的威胁比较小,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可能会不太高对于那些实力不是很强又缺乏知名度的高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想方设法得到社会的支持,抓住社会的需求,办出自己的特色,否则就有关门的危险。34“通才”与“专才”模式相结合“通才”与“专才”模式相结合,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度人文精神的现代人郭秉文“学”与“术”关系的思想对当前高等学校确立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既要有掌握尖端技术、进行高难度成果研究和开发的顶尖人才,也要有掌握具体的操作技能、进行熟练生产的普通人才既要有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专家,也要有积极投身于社会改革的实践者。高等学校应确立多元化的培养目标,一方面鼓励学生学有所长,另一方面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度的人文精神,做到通才与专才的结合。郭秉文“学”与“术”关系的思想反映在师范教育上显得更加富有远见性,他的师范教育不一定非要办在师范学校、非师范生也可以当好教师的主张和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综合性大学办师范教育的思想不谋而合。在知识日趋综合化的今天,教师不仅需要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拥有广博的相关知识,综合性大学培养的人才在这方面拥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师范教育工作的好坏关系到我国整个教育工作的成效,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实施,我们应该把它放到一个战略性南京邮电大学2008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13的高度来认识。郭秉文的高等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以上所介绍的只是他高等教育思想中极富有特色、对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部分。重温他的高等教育思想,不但可以给我们以新的启迪,而且也可以激励我们沿着他的足迹更好地走下去,将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扬光大。南京邮电大学2008届本科生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