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机器人底盘系统的设计论文.doc

移动机器人底盘系统的设计【36张CAD图纸+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移动机器人底盘系统的设计【36张CAD图纸+毕业论文+开题报告】.rar
移动机器人底盘系统的设计论文.doc---(点击预览)
任务书.doc---(点击预览)
中摆臂.dwg
主动带轮.dwg
主动轮.dwg
主履带.dwg
从动带轮.dwg
从动轮.dwg
从动轮外挡圈.dwg
从动轮轴承端盖.dwg
侧板.dwg
内履带挡圈.dwg
内张紧套.dwg
前摆臂.dwg
后梁.dwg
后轮毂.dwg
后轮法兰.dwg
后轮轴.dwg
后防尘盖.dwg
固定托架.dwg
外张紧套.dwg
外挡圈.dwg
孔用套筒.dwg
导套.dwg
导杆.dwg
小轮.dwg
小轮套筒.dwg
小轮轴.dwg
小轴法兰.dwg
小轴轴承盖.dwg
履带.dwg
挡圈.dwg
摆动齿轮.dwg
摆动齿轮从动.dwg
摆臂法兰.dwg
支撑轮.dwg
支撑轮上架.dwg
支架.dwg
电机座1.dwg
电机座2.dwg
电机座3.dwg
移动机器人底盘总装图.dwg
空心轴.dwg
箱体.dwg
调整垫片.dwg
调节螺母.dwg
轮毂.dwg
轴.dwg
轴承座.dwg
轴承挡圈.dwg
轴用套筒.dwg
轴用套筒1.dwg
防尘罩.dwg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20页/共84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820076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91.51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6-10-04 上传人:上*** IP属地:江苏
39
积分
关 键 词:
移动 机器人 底盘系统 设计 移动机器人底盘系统 cad图纸 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移动机器人
资源描述:

移动机器人底盘系统的设计

84页 33000字数+论文说明书+任务书+36张CAD图纸【详情如下】

中摆臂.dwg

主动带轮.dwg

主动轮.dwg

主履带.dwg

从动带轮.dwg

从动轮.dwg

从动轮外挡圈.dwg

从动轮轴承端盖.dwg

任务书.doc

侧板.dwg

内履带挡圈.dwg

内张紧套.dwg

前摆臂.dwg

后梁.dwg

后轮毂.dwg

后轮法兰.dwg

后轮轴.dwg

后防尘盖.dwg

固定托架.dwg

外张紧套.dwg

外挡圈.dwg

孔用套筒.dwg

导套.dwg

导杆.dwg

小轮.dwg

小轮套筒.dwg

小轮轴.dwg

小轴法兰.dwg

小轴轴承盖.dwg

履带.dwg

挡圈.dwg

摆动齿轮.dwg

摆动齿轮从动.dwg

摆臂法兰.dwg

支撑轮.dwg

支撑轮上架.dwg

支架.dwg

电机座1.dwg

电机座2.dwg

电机座3.dwg

移动机器人底盘总装图.dwg

移动机器人底盘系统的设计论文.doc

空心轴.dwg

箱体.dwg

调整垫片.dwg

调节螺母.dwg

轮毂.dwg

轴.dwg

轴承座.dwg

轴承挡圈.dwg

轴用套筒.dwg

轴用套筒1.dwg

防尘罩.dwg

摘  要

军用小型地面移动机器人在近几次战争中成为战场中耀眼得新星,对减少战场伤亡,适应城市反恐作战有极高得使用意义。国防科工委国防基础研究项目“小型地面移动机器人”(MROBOT)由风险基金投资,通过两台样车的成功研制,研制出能够适应未来城市特种作战的小型移动机器人机械平台,为国防相关项目奠定了技术基础。其中机器人机械设计和优化方案,以及一些有实际价值的动力学参数,对后期的研究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为了应对特殊的工作环境,提出了不同的性能需求指标,在完成I号机总体方案后,着重对II号机器人的各分系统进行了设计,并对各分系统进行了设计选取。得到了完整的II号机器人总体设计方案。

在完成I号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后,结合设计经验和发现的问题,在II号机器人结构研究中进行了改进优化。针对底盘、传动系统、行走部件等重要结构论述了改进的原因,说明了改进后结构的合理之处以及对相应机械性能提升。     在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对该系列机器人的几种特殊工作状况包括原地转向、越障、翻身、自撑起动作做了整体动力学分析,使用MATLAB进行仿真,得出了相应的驱动力关系。对性能的优化以及驱动系统、机械系统的设计优化给予了直接的理论依据,并通过数据验证了动力学分析的正确性和实用性。试验还对机器人系统的整体设计进行了考核。

论文的最后给出了针对现有设计的进一步优化方案和该系列机器人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移动机器人  总体设计  机构设计  动力学分析  结构优化   

Abstract

"The small ground migration robot" is an actual engineering project invested by venture capit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s goal is to develop the small motion robot carrier which can adapt the city special combat as well as the anti-terror war. This platform should have strong maneuver cabability and the terrain adaptiveness. Besides, embarked with different auxiliary equipment, it should complete the task suck as reconnaissance, surveillance, dynamite, attack. We have developed two MROBOT successively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search.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function demand analysis to propose the different performance target and carry on the corresponding system design on this two MROBOT. It introduces the various subsystems of MROBOT II  emphatically. Making the structural improvement of MROBOT II on the basis of structural design of MROBOT I. Discussing the reason in improvement on some important structure such as the chassis, the transmission system, walking parts and so on. Explaining the promotion on the mechanical capability.

Making dynamics analysis on several special working condition on the basis of structure design and simulating through MATLAB to obtain the analysis result. Then we have the direct theory of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Finally,confirmed the accuracy and usability through the experiment data by doing the experiment on this two MROBOT and checked the whole performance. At last, the paper gives the further optimization plan and view the prospect of this series robots.

Keywords: moving robot; system design; structure design; dynamics analysis; 

structure optimization

目  录

1 绪论 1

1.1 引言 1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

1.2.1 研究意义 1

1.2.2 研究目的 2

1.3 国内外研发现状及发展趋势 3

1.3.1 国外研发概况 3

1.3.2 国内研发概况 5

1.4 课题背景来源 7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 7

2 MROBOT系统总体设计 9

2.1 MROBOT I号II号机功能需求 9

2.2 MROBOT I号II号机机器人性能指标 10

2.3 MROBOT 总体方案及分系统设计 11

2.3.1 总体布局与方案选择 12

2.3.2 MROBOT I号II号机机械系统 14

2.4 MROBOT II号机驱动系统 14

2.4.1 MROBOT I号机驱动系统设计 15

2.4.2 MROBOT II号机驱动电机计算选择 16

2.4.3 翻身及摆动驱动电机 18

2.4.4 电机驱动器选取 19

2.5 MROBOT II号机控制及传感系统 19

2.6 小结 21

3 MROBOT机构设计 22

3.1 MROBOT I号机器人机械系统设计特点 22

3.2 MROBOT I号II号机传动系统设计 25

3.3 MROBOT II号机胀紧套设计 27

3.4 MROBOT I号II号机底盘设计 29

3.5 MROBOT II号机行走机构设计 30

3.5.1 履带优化 30

3.5.2 轮系设计 32

3.5.3 辅助轮设计 33

3.6 MROBOT II号机防水设计 34

4 MROBOT动力学建模及分析研究 36

4.1 MROBOT I号机自身支撑动力学建模及分析 36

4.1.1 撑起动力学建模 36

4.1.2 受力与驱动力矩分析 38

4.2 MROBOT I号机越障动力学建模及分析 40

4.2.1 爬越越障动力学建模 40

4.2.2 状态分析 42

4.3 MROBOT I号II号机行原地转向力学建模及分析 43

4.3.1 原地转向履带运动学分析 43

4.3.2 原地转向履带受力分析 45

4.3.3 I号机状态分析 46

4.3.4 II号机模型简述 46

4.4 MROBOT II号机翻身动力学建模及分析 47

4.4.1 自翻身动力学建模 47

4.4.2 自翻身状态分析 48

5 MROBOT样车试验与测试效果 51

5.1 指标达成情况 51

5.2 MROBOT II号机器人自翻身试验 52

5.3 原地转向试验 54

5.4 上坡与爬楼梯试验 56

5.5 其他定性试验 58

6 MROBOT系统优化方案及发展前景 59

6.1 MROBOT 存在问题 59

6.2 MROBOT 优化方案 59

6.3 MROBOT 发展前景 61

7 结论: 62

致谢 64

参考文献 65

附录A  MROBOT II号机器人总装图 68

附录B  MROBOT机器人试验原始数据 72

附录B.1  MROBOT II号机器人自翻身试验原始数据 72

附录B.2  MROBOT I号机器人原地转向试验原始数据 72

附录B.3  MROBOT I号机器人上坡与爬楼梯试验原始数据 75

附录C  MROBOT系列机器人照片 77

1 绪论

1.1 引言

移动机器人的研究始于60年代末期,斯坦福研究院(SRI)的Nils Nilssen和Charles Rosen等人,在1966年至1972年中研造出了取名Shakey的自主移动机器人[1] [8]。其目的是研究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复杂环境下机器人系统的自主推理、规划和控制。70年代末以来,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和传感技术的发展,移动机器人研究又出现了新的高潮。特别是在80年代中期,设计和制造机器人的浪潮席卷全世界,一大批世界著名的公司开始研制移动机器人平台,这些移动机器人主要作为大学实验室及研究机构的移动机器人实验平台,从而促进了移动机器人学多种研究方向的出现[2][3][4]。90年代以来,以研制高水平的环境信息传感器和信息处理技术,高适应性的移动机器人控制技术,真实环境下的规划技术为标志,开展了移动机器人更高层次的研究。

移动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属于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前沿课题,对它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5][9]。在工业机器人问世30多年后的今天,机器人己被人们看作为一种生产工具,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器人的功能已不再是只能从事某项简单的操作,而是可以承担多种任务;机器人的工作环境也不再是固定在工厂和车间现场,而是开始走向海洋、太空和户外,有些甚至已经进入医院、家庭和娱乐场所。具有智能特性的自主式移动机器人正在向非制造业方向扩展,这些非制造业包括航天、海洋、军事、建筑、医疗护理、服务、农林、办公自动化和灾害救护等,如飞行机器人、海难救援机器人、化肥和农药喷撒空中机器人、护理机器人等[14][15]。因此,无论是在制造业还是在非制造业,具有智能特性的自主式移动机器人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历史上一切高新技术无不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移动机器人也不例外[25],随着二十世纪末的几场局部战争和二十一世纪初期席卷全球的反恐战争进程,特种战争以及城市战争日益成为战争类型的主角,这一转变直接推动了各国地面移动作战平台即军用地面移动机器人的发展。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1 研究意义

随着世界人口的城市化发展趋势,未来战场的主要形式将是城市作战,城市作战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对抗发达国家的军事及技术优势。由于城市的地形特点,微小型无人地面机器人,将成为城市作战中的有力武器。它们将在侦察、扫雷、排爆等许多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可避免人员的伤亡。在过去10年中,城市维和及城市作战已成为美军的家常便饭。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它以往的250 次部署中,有237次都是在城市中作战的,看来21世纪城市作战将会成为未来战场的主要形式。能否有效地解决城市作战的问题,将决定能否在未来的战场中取得军事上的优势。

过去几年,美国国防部一直力图提高部队城市作战的能力。1997年,国防部将科学家和有城市作战经验的士兵召集在一起,总结了格林纳达、巴拿马、索马里及海地作战中的经验教训,得出32条用户需求,制定了一个城市地区军事作战的先进概念技术演示计划(MOUT ACTD)。该计划成功地找到了一些发挥美军技术优势的途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未来的城市作战中,将广泛采用微小型地面机器人、微小型无人机及微小型传感器系统,以便士兵不论白天还是黑夜都能了解周围的楼房里及街道上的敌情。除侦察外,微小型机器人等微小型无人系统还可完成诸如扫雷、排除爆炸物、控制武器射击等各项任务,而且不会有人员伤亡,因而它们在今后的城市作战中,必然会成为一种有效的武器。

7 结论:

本论文紧密结合“小型地面移动机器人”项目,此项目系南京理工大学风险基金投入的实际工程项目。在课题进行的一年半时间内先后完成了2台机器人的总体设计、机械设计、制造装配、机电联调以及试验调试全部步骤。

两台机器人需求功能与指标有所区别,通过对整体机器人系统的划分,分别设计了不同的机械系统和驱动系统,从而解决了不同的功能需求问题,并最终设计加工出了两台机器人,完成了预期的性能指标。

机械系统方面,通过对I号机器人的设计、加工和试验,发现了一些缺陷与不足,并且在II号机器人上加以优化改进从而解决了问题,这些设计正是MROBOT机器人机械设计的精华所在,也是难点所在。机械设计方面主要成果主要包括:

1. 传动系统设计,通过双层套轴轴系结构,实现了在同一圆心范围内相互独立的两条传动链,解决了机器人摆臂驱动电机布局问题,使MROBOT II号机器人可以实现电机的集中布局;

2. 胀紧套连接设计,通过对胀紧套的分析,设计了适合于小型移动机器人的胀紧套结构,使用在了摆臂关节上,并同过受力分析校核了这种结构的可靠性;

3. 轮系优化,通过对履带、主动轮、从动轮的优化,在II号机器人上解决了跳齿、横向受力等问题,使传统的同步齿型带更适合作为行走部件;

4. 其他机械设计,其他方面的机械设计连同上述重要改进一起构成了II号机器人,通过使用CAD软件的设计与虚拟装配得到了机器人的三维模型,减少了设计周期,该模型与最终实物十分接近。

为适应在野外复杂环境下的移动作业,MROBOT需要在很多特殊工作状况下运行,对这些特殊工况进行动力学分析,得到相应动力关系,可以有效的指导机械设计以及驱动系统的选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分析:

1. 通过对MROBOT I号机器人自撑起状态的动力学分析,从理论上得到了撑起时前后摆臂驱动电机驱动力据与摆臂撑起角度的关系,并以此依据校核了选取的驱动电机;

2. 通过对MROBOT I号机器人越障状态的动力学分析,从理论上得到了越障时驱动电机驱动力据与时间的关系,并以此依据校核了选取的驱动电机;

3. 通过对MROBOT I号机器人原地转向的动力学分析,从理论上得到了原地转向与转向速度没有关系,只与车体自身属性以及地面摩擦力有关,使用 I号机器人的设计参数得到了进行原地转弯动作的条件是:履带与转向路面间的摩擦系数小于0.28;

4. 通过对MROBOT II号机器人翻身动作的动力学分析,从理论上得到了在一定速度下翻身时驱动电机驱动力据与时间的关系,以及机器人重心位置对最大驱动力的影响,并以此依据校核了选取的驱动电机;

机器人的性能最终需要通过试验进行验证。两台机器人调试成功后进行了大量的试验,试验的结果验证了总体设计时提出的性能指标;主要包括:

1. 总体指标试验,对机器人速度、越障性能、电池能力等各方面进行定性与定量试验,验证并得到了实际性能数据,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部分指标有所超出;

2. 对MROBOT II号机器人翻身动作大量采集实际数据,并实测了机器人重心位置,通过分析得到实际翻身力矩曲线和力矩最大值,与理论值比较误差为7.2%;

3. 对MROBOT I号机器人原地转向在不同速度下进行实际数据采集,通过分析得到实际转向驱动力矩曲线与平均力矩,得到左右驱动电机在不同速度下转向时,平均电流相差只有1.3%和2.6%;

4. 对MROBOT I号机器人爬坡和爬楼梯采集实际数据,通过分析得到实际驱动力矩曲线,得到左右驱动电机在爬30度坡与30度楼梯平均电流相差很小,但爬楼梯电流数据方差很大,说明电流波动大,系统受冲击变载荷,验证了将爬楼梯等同于有冲击载荷的爬楼梯动作这一理论。

通过大量试验和数据,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价值。

当然现在的MROBOT机器人还有很多不足,很多工作没有进行,对于有些问题在论文的最后给出了优化与改进的方案与措施,并对MROBOT系列机器人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致谢

论文的结束时候,两台MROBOT机器人已经在向各级领导和同行们展示着它们优异的性能,回想这两年间,我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是同它们一起成长起来的,在着成长过程中最需要感谢的就是我硕士研究生期间的导师冯虎田教授,感谢他对我在学习、科研、工作上的精心知道。

冯虎田老师平易近人、思维开阔,有着丰富的科研和项目经验,在对我教授知识的同时更传授了我很多可贵的经验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他注重诚信、实事求是的学术作分深刻的影响了我,在真诚的感谢冯虎田老师。

同时感谢教研室殷爱华老师、韩军老师、李春梅老师和周建平老师,感谢他们在研究生期间给予我的知道与帮助,感谢他们给我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和学术氛围。

还要感谢共同奋斗两年共同研制MROBOT机器人的同学们,他们是徐一峰、朱骏、宋国栋、洪宇、杨泗通、何付同,大家的共同努力、默契配合、和谐相处才有我们机器人项目的成功。

另外感谢汉江机床有限公司的各级领导和员工为我们机器人的加工装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尤其感谢高荣生董事长、王晓明总工程师、胡强厂长、牟宏新师傅。还要感谢南京理工大学领导对本项目予以资金的支持。

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他们一直无条件的支持我的学业和研究,感谢我的爸爸妈妈。

感谢论文期间帮助我的好朋友韩博,感谢帮我校对的赵萍萍,感谢一切帮助过我的朋友,感谢网上提供资料的朋友……

最后还要感谢百忙中抽出时间审阅我论文的老师,对他们的付出表示真诚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江志. 机器人的历史. 中国青年科技. 2003(11):36-37

2 章小兵. 宋爱国. 地面移动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5(2):19-23

3 徐国华,谭民. 移动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1(3):7-14

4 张明路,丁承君,段萍.移动机器人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4(2): 110-115

5 蔡自兴. 21世纪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趋势. 南京化工大学学报. 2000(7): 73-78

6 李贻斌. 现代科技革命与机器人的发展. 山东交通学院学报. 2002(4):53-58

7 谢涛,徐建峰,张永学,强文义.仿人机器人的研究历史、现状及展望.机器人.2002(4):367-374

8 王握文. 世界机器人发展历程. 国防科技. 2001(1):70-75

9 李磊,叶涛,谭民,陈细军. 移动机器人技术研究现状与未来. 机器人. 2002(9): 475-480

10沈为民,王炎,赵言正,潘佩霖.一种用于电站清扫的新型移动机器人的研制.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1.2(1).53~56

11李晔,刘建成,徐玉如,庞永杰.带翼水下机器人运动控制的动力学建模.机器人.2005.3(2).128~131

12张海涛,何清华,张新海,黄志雄.机器人液压挖掘机运动系统的建模与控制.机器人.2005.3(2).113~117.

13 江浩,樊炳辉,李云江,荣学文,苏学成.新型移动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应用科技.2000(8):3-5

14 Pere Automatic Planning of Manipulator Movements. IEEE Trans on Sys Man and Cyb. 1981 (11):681-6983

15 蔡鹤皋. 机器人将是21世纪技术发展的热点. 中国机械工程. 2000,11(1-2):58-60

16张申林. 同步齿形带传动的可靠性优化设计.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 2000(1):105-107

17 梅安华,王菁蕙. 同步齿型带传动动态设计研究. 机械设计与研究. 1999(4):56-57

18 杨玉萍,曹清林,沈世德. 同步齿形带的研究使用现状与发展. 2000(3):12-16

19 陈波,董亚春,陈颖. 胀紧套联接的应用. 煤矿机械. 2004(6):108-110

20 孙凯. 胀套式无键联接装置得计算与选用. 煤矿机械. 2003(11):10-12

21 王启广. 胀紧套联接装置得设计. 矿山机械. 2001(9):48-51

22 邓宗全,胡明,高海波. 月球探测车得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分析. 南京理工大学报. 2005(10):551-555

23 李军求,姚利民,孙逢春,张承宁.电传动履带车辆动力电池放电特性及续驶里程预测.兵工学报.2006(2):93-197

24 杨德智,明守远. 地面排爆机器人的应用.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2004(4):30-36

25 王东梅.未来战争将推动军用机器人研究.国防技术基础.2002(5):21

26 周永生.美军机器人要上伊战场.环球军事.2005(6):24

27 春晓.美国地面军用遥控机器人研制状况.机器人技术与应用.1996(3):5-8

28 王永寿.美国军用机器人的现状与开发动向.飞航导弹.2003(2):11-15

29 曹玉芬 张国斌.美国无人地面车辆计划.国外坦克.2004(5):25

30 刘立明.美国在研的无人地面车辆.国外坦克.2004(2):15

31 美加速开发军用机器人.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4(5):45

32 李郁峰,李元宗,樊海生.履带式移动机器人无线控制的实现.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5(1):5-9

33 赵冬斌,易建强,邓旭.全方位移动机器人结构和运动分析.机器人.2003(5):394-399

34 Dana Edwards, Rick Kremer.Wearable Computer Musters for Battlefield Robot Control. COTS journal.2003(4):20-22

35 PackBot Explore.

36 TALON Robots for Search and Rescue.

37魏丕勇,闫清东,李宏才.履带式移动机器人车体跌落碰撞仿真分析.机械强度.2005(1):12-16

38曾正明.实用工程材料技术手册.第1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9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第7版.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40王铎,赵经文.理论力学.第5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1刘鸿文.材料力学.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42徐灏.机械设计手册.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43徐灏.密封.第1版.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

44彭军.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第1版.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45蔡自兴.机器人学.第1版.北京:2000

46周四新,和青芳. Pro/Engineer Wildfire 基础设计.第1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7祝凌云,李斌. Pro/Engineer 运动仿真和有限元分析.第1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48张继春, 徐斌, 林波.Pro/Engineer Wildfire 结构分析.第1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9 刘修骥. 坦克系统设计[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88:11-45

50 张克健. 车辆地面力学.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159-164

内容简介:
任务书填写要求 1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由指导教师根据各课题的具体情况填写,经 学生所在专业的负责人 审查、系部领导签字后生效。此任务书应在第七学期结束前填好并发给学生; 2 任务书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页上下载)打印,不得随便涂改或潦草书写,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 3 任务书内填写的内容,必须和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完成的情况相一致,若有变更,应当经过所在专业及系部主管领导审批后方可重新填写; 4 任务书内有关“系部”、“专业”等名称的填写,应写中 文全称,不能写数字代码。学生的“学号”要写全号; 5 任务书内“主要参考文献”的填写,应按照国标 714 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要求书写,不能有随意性; 6 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 7408 2005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 2009年 3 月 15日”或“ 2009 毕 业 设 计(论 文)任 务 书 1本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应达到的目的: 本课题以小型移动作业机器人底盘驱动系统 为研 究对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 ,根据给定的结构尺寸、重量及运动特性指标,进行结构选型、机构设计,设计驱动系统和行走系统。通过对驱动形式、驱动元件的选择,驱动和行走机构的构思、分析及零部件 计与计算等过程,来培养学生的设计、计算、制图及计算机应用能力,以提高同学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本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任务的内容和要求(包括原始数据、技术要求、工作要求等): 要求: 1根据教师提供的部分材料和所布置任务,查阅中外资料,了解课题研究的工程背景。 2翻译外文资料 (10000字符以上 )。 3设计履带式移动机器人底盘驱动系统。单个主履带驱动总成(含直流电机、减速 器、支架等)的总体尺寸:长宽高 =3209090量 器人底盘系统的总体尺寸不超出:长宽高 =800540260机械系统 重量 25 4设计指标:设自重与载重共计 36大行进速度为 1m/s;最大爬坡角度为 30; 履带轮直径为 240上述指标为依据对底盘驱动系统进行驱动力分析与计算,选择直流 伺服 电机,设计减速器。 速器三 维造型图、装配图及部分零件图。(用 6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毕 业 设 计(论 文)任 务 书 3对本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成果的要求包括毕业设计论文、图表、实物样品等: 1 绘制机器人底盘驱动系统设计的装配图及部分零件图。 2 根据系统的设计计算和分析结果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3. 给出系统各零件的材料和重量清单,估算系统总重量。 4主要参考文献: 1 王野,王田苗等 J 2005(6): 232 李新春等 J . 机器人, 2004( 11): 103 106. 3 张毅,罗元,郑台雄 M 子工业出版社, 2007. 4 常文森 ,贺汉根 ,李晨 J . 计算技术与自动化, 1998( 2): 25 江浩 ,樊炳辉等 J . 应用科技, 2000( 8): 36 马香峰等 M 金工业出版社, 1996. 7 蒋新松 . 机器人学导论 M .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8 苏学成 种新型的机器人移动结构 J 2003( 4): 1209 R西格沃特 ,I诺巴克什 ,自主移动机器人导论 M李人厚 ,译 安交通 大学出版社, 2006. 10 李振波等 J . 机器人, 2000( 9): 354 358. 毕 业 设 计(论 文)任 务 书 5本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工作进度计划: 起 迄 日 期 工 作 内 容 2010 年 3月 22日 3月 30 日 3月 31日 4月 20 日 4月 21日 6月 10 日 6月 11日 6月 22 日 6月 27日 6月 28日 查阅中外资料,了解课题研究的工程背景并翻译外文资料。 对课题方案进行构思、分析 比较并理出思路,撰写开题报告。根据设计指标的要求对移动机器人底盘 系统进行方案设计。 对选定的系统方案进行机构分析、设计与计算。绘制移动机器人底盘 系统装配图,拆画部分零件图。 撰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准备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论文评审。 论文答辩 所在专业审查意见: 负 责人: 年 月 日 系部意见: 系部主任: 年 月 日 硕士论文 械系统设计与动力学分析研究 I 摘 要 军用 小型地面移动机器人 在近几次战争中成为战场中耀眼得新星,对减少战场伤亡,适应城市 反恐作战有极高得使用意义。国防科工委国防基础研究项目“小型地面移动机器人”( 风险基金投资,通过两台样车的成功研制, 研制出能够适应未来城市特种作战的小型移动机器人 机械平台 ,为国防相关项目奠定了技术基础。其中 机器人机械设计和优化方案, 以及 一些有实际价值的动力学参数,对 后期的研究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为了应对特殊的工作环境,提出了 不同的性能 需求指标,在完成 I 号机总体方案后 ,着重对 机器人的各分系统 进 行了 设计 , 并对各分系统进行了 设计选取 。得到了完整的 机器人总体设计方案。 在 完成 I 号机器人的结构设计 后 , 结合设计经验和发现的问题,在 机器人结构 研究 中进行了改进 优化 。 针对底盘、传动系统、行走部件等重要结构论述了改进的原因,说明了改进后 结构的合理之处以及对相应 机械性能提升。 在 结构 研究 的基础上, 对 该系列机器人的几种特殊工作状况 包括原地转向、越障、翻身、自撑起动作 做 了整体动力学分析,使用 行仿真,得出了 相应的驱动力关系 。对性能的优化 以及驱动系统、机械系统的设计优化 给予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并 通过数据 验证了动力学分析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试验还 对机器人系统的整体设计进行了考核。 论文的最后给出了针对现有设计的进一步优化方案和该系列机器人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移动机器人 总体设计 机构设计 动力学分析 结构优化 硕士论文 械系统设计与动力学分析研究 is an by is to as as it as We of to on on It I I on of . in on as so on on on of to we of by on At of 士论文 械系统设计与动力学分析研究 录 1 绪论 . 1 言 . 1 究 意义 及目的 . 1 究意义 . 1 究目的 . 2 内外 研发现状及发展趋势 . 3 外研发概况 . 3 内研发概况 . 5 题 背景来源 . 7 论文 研究内容 . 7 2 统总体设计 . 9 号 机功能需求 . 9 号 机机器人性能指标 . 10 体方案及分系统设计 . 11 体布局与方案选择 . 12 号 机机械系统 . 14 I 号机驱动系统 . 14 号机驱动系统设计 . 15 I 号机驱动电机计算选择 . 16 身及摆动驱动电机 . 18 机驱动器选取 . 19 I 号机控制及传感系统 . 19 结 . 21 3 构设计 . 22 号机器人机械系统设计特点 . 22 号 机传动系统设计 . 25 I 号机胀紧套设计 . 27 号 机底盘设计 . 29 I 号机行走机构设计 . 30 带优化 . 30 系设计 . 32 助轮设计 . 33 硕士论文 械系统设计与动力学分析研究 I 号机防水设计 . 34 4 力学建模及分析研究 . 36 号机自身支撑动力学建模及分析 . 36 起动力学建模 . 36 力与驱动力矩分析 . 38 号机越障动力学建模及分析 . 40 越越障动力学建模 . 40 态分析 . 42 号 机行原地转向力学建模及分析 . 43 地转向履带运动学分析 . 43 地转向履带受力分析 . 45 号机状态分析 . 46 I 号机模型简述 . 46 I 号机翻身动力学建模及分析 . 47 翻身动力学建模 . 47 翻身状态分析 . 48 5 车试验与测试效果 . 51 标达成情况 . 51 I 号机器人自翻身试验 . 52 地转向试验 . 54 坡与爬楼梯试验 . 56 他定性试验 . 58 6 统优化方案及发展前景 . 59 在问题 . 59 化方案 . 59 展前景 . 61 7 结论: . 62 致谢 . 64 参考文献 . 65 附录 A I 号机器人总装图 . 68 附录 B 器人试验原始数据 . 72 附录 I 号机器人自翻身试验原始数据 . 72 附录 号机器人原地转向试验原始数据 . 72 附录 号机器人上坡与爬楼梯试验原始数据 . 75 硕士论文 械系统设计与动力学分析研究 V 附录 C 列机器人照 片 . 77 硕士论文 械系统设计与动力学分析研究 1 1 绪论 言 移动机器人的研究始于 60 年代末期 , 斯坦福研究院( 人,在 1966 年至 1972 年中研造出了取名 自主移动机器人 1 8。 其 目的是研究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复杂环境下机器人系统的自主 推理、规划和控制 。 70 年代末 以来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和传感技术的发展,移动 机器人研究又出现了新的高潮 。 特别是在 80 年代中期,设计和制造机器人的浪潮席卷全世界 ,一大批世界著名的公司开始研制移动机器人平台,这些移动机器人主要作为大学实验室及研究机构的移动机器人实验平台,从而 促进了移动机器人学多种研究方向的出现234。 90 年代以来,以研制高水平的环境信息传感器和信息处理技术,高适应性的移动机器人控制技术,真实环境下的规划技术为标志 , 开展了移动机器人更高层次的研究。 移动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属于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前沿课题,对它的研究具有很大 的理论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59。在工业机器人 问世 30 多年后的今天,机器人己被人们看作为一种生产工具,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器人的功能已不再是只能从事某项简单的操作,而是可以承担多种任务 ; 机器人的工作环境也不再是固定在工厂和车间现场,而是开始走向海洋、太空和户外,有些甚至已经进入医院、家庭和娱乐场所 。 具有智能特性的自主式移动机器人正在向非制造业方向扩展,这些非制造业包括航天、海洋、军事、建筑、医疗护理、服务、农林、办公自动化和灾害救护等,如飞行机器人、海 难救援机器人、化肥和农药喷撒空中机器人、护理机器人等 1415。因此,无论是在制造业还是在非制造业,具有智能特性的自主式移动机器人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历史上一切高新技术无不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移动机器人也不例外 25,随着二十世纪末的几场局部战争和二十一世纪初期席卷全球的反恐战争进程,特种战争以及城市战争日益成为战争 类型的主角,这一转变直接推动了各国地面移动作战平台即军用地面移动机器人的发展。 究 意义 及目的 究意义 随着世界人口的城市化发展趋势,未来战场的主要形式将是城市作战,城市作战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对抗发达国家的军事及技术优势。由于城市的地形特点,微小型无硕士论文 械系统设计与动力学分析研究 2 人地面机器人,将成为城市作战中的 有力武器 。 它们将在侦察、扫雷、排爆等许多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可避免人员的伤亡。 在过去 10 年中,城市维和及城市作战已成为美军的家常便饭。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它以往的 250 次部署中,有 237 次都是在城市中作战的 , 看来 21 世纪城市作 战将会成为未来战场的主要形式。能否有效地解决城市作战的问题,将决定能否在未来的战场中取得军事上的优势。 过去几年,美国国防部一直力图提高部队城市作战的 能力 。 1997 年 ,国防部将科学家和 有城市作战经验的士兵召集在一起,总结了格林纳达、巴拿马、索马里及海地作战中的经验教训,得出 32 条用户需求,制定了一个城市地区军事作战的先进概念技术演示计划( 。 该计划成功地找到了一些发挥美军技术优势的途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未来的城市作战中,将广泛采用微小型地面机器人、微小型无人机及微小型传感器系统,以便 士兵不论白天还是黑夜都能了解周围的楼房里及街道上的敌情。除侦察外,微小型机器人等微小型无人系统还可完成诸如扫雷、排除爆炸物、控制武器射击等各项任务,而且 不会有人员伤亡,因而它们在今后的城市作战中,必然会成为一种有效的武器。 随着战争形式的演变,战场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战争凸现了局部范围内的信息化,而战场机器人凭借自身的优势特点,已经在本世纪的战争 , 例如伊拉克战争 中成为耀眼的新星 26。现代战场尤其是城市内反恐怖战争 中单兵的生存能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 而 微小型 地面移动机器人 由于体积小、隐蔽性好、快速反应、机动性好、生存能力强、成本低等特点, 并且可以在远程遥控甚至自主情况下完成部分原本由士兵完成的任务,极大减少了伤亡率。因此 特别适用于城市和恶劣环境下的局部战争和信息战争,具有重大意义和军事效益 。二十一世纪的战场,战争的初期极可能是一场无人系统的较量。永不疲倦、无所畏惧的微小型无人系统是最理想的士兵。它们已在战争中显示出的作战本领,可以证明他们在未来战场上的重要地位。微小型无人系统特别适用于城市和恶劣环境下(如核、生、化战场 等)的局部战争和信息战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军事效益。 究目的 根据目前战争和反恐侦查的需要,结合我国阶段发展状况以及自身科研实力,设计出能够实现多种功能的移动机器人载 体。争取通过几个 阶段 的设计与试 制掌握地面移动平台的机械设计、控制系统、软件等全方面的技术。 移动机器人系统主要分移动平台以及上层搭载两大部分,由于移动平台要求具有通用性、越野性,并且由于要求单兵背负所以重量限定在 30内,这就要求进行系统设计时,需要多方面的优化,即在满足越障、渉水、爬楼梯、行进速度等规定动作的同时,对系统进行可靠 性分析、结构优化、重量优化等等。 硕士论文 械系统设计与动力学分析研究 3 内外 研发现状及发展趋势 外研发概况 早在 60 年代国外就已经开展了关于移动机器人的研究,并且已经研究出能适应地面、地下、水中、空中以及太空环境作业的多种机器人机构。关于移动机器人的研究首先要考虑移动方式,当前,对腿式步行机器人的研究比较多,但大多数处于试验阶段,并且考虑到战场环境的特殊性,腿式结构并不适合作为武装机器人的移动底盘。而轮式履带式移动机器人以及基于轮、履结构的特种移动机器人由于其运动稳定能源利用率高,技术成熟可靠,适用型强等特点正 朝 着实用化飞速发展。这点从各国 的特种机器人发展与应用中能明显的反映。 从 80 年代开始,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 专门立项,制定了地面无人作战平台的战略计划。从此,在全世界揭开了全面研究室外移动机器人的序幕,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美国已经成为机器人的强国,从 20 世纪末 21 世纪初美国在机器人尤其是在军用地面移动机器人的运用方面,可以清晰的看到他的领先地位以及显著特点。美国的机器人技术全面、先进、精确度高;其视觉、触觉等人工智能技术已在航天、汽车 工业中广泛应用;高智能、高难度的军用机器人、太空机器人等发展迅速,广泛使用于扫雷、布雷、侦察、站岗及太空探测方面 2728293031。 图 美国最近开发的多功能型军用地面移动机器人。 “ 魔爪 ” 机器人可执行爆炸物处理、侦察、通信、感测、安全、防护以及营救等任务,具有全天候、昼夜工作以及两栖能力。单兵可携带,重量不超过 45 公斤。 “ 魔爪 ” 36经过改造后的 “ 剑 ”式机器人, 在阿富汗侦察过敌军,曾经嗅出过致命的化学与放射性物质。 图 军“魔爪”地面移动机器人 更加出色的还有 “ 帕克 波 特 ” 35( 如 图 被 大量 部署在阿富硕士论文 械系统设计与动力学分析研究 4 汗的群山里,每天都在公路旁或公路上探测基地与塔利班残余分子隐藏起来的武器。 “R 用于 应对极危险 的 任务 , 它们被部署在伊拉克的美军 “M 尔 ” 军车上,被用作 “ 无人侦察兵 ” 或 “ 先遣部队 ” ,去执行守卫驻军营地周边地区、警戒侦察、运输装备 (每个可携带 1400 磅物品 )等任务。 图 美军 “ 帕克 波 特 ” 地面移动平台 马萨诸塞州第九机器人公司研制的 镇作战机器人和该州福斯特 米勒公司研制的 “ 旅鼠 ” 无人操作地面机器人 ,也是小型军用移动机器人家族成员之一, 陆战队员可以将这种机器人从窗户扔进目标建筑物内, 通过安装在机器人上的录像设备、单色透镜照相机、窃听装置和红外线照明装置,将所获取的信息传输到控制仪上,以监视周围情况。 美国还大力支持、促进 “ 洛克希德 与 “ 通用 ” 等军火巨头,继续研制新的产品,以满足伊拉克战场及其他未来战场的需要。 此外,英、法、德、俄等国在机器人方面的研究也都处于世界前列。 “手推车”( 图 排除爆炸物机器人是英国军用车辆研究所和皇家陆军军械部队共同研制的,它是世界上 最有名的排爆机器人 。 英国 0 多个国家的军事或警察机构销售了 500 多台“手推车” 机器人。“手推车”的发展型“超级手推车”排爆机器人 多功能智能机器人 ,重 204 公斤,长 ,完全展开高 ,可以完成地雷探测与排险、灭火、监视、清除核放射性沾染物等工作,最大时速为 8 千米,能爬 40 的陡坡,其机械手臂能提起 220 千克的重物,还可安装滑膛枪和各种传感器,并装配有两部监视战场和实施遥控的摄像机 . 硕士论文 械系统设计与动力学分析研究 5 图 军“超级手推车” 来英国又将手推车机器人加以优化,研制出“土拨鼠”及“野牛 ” ( 图 两种遥控电动排爆机器人,英国皇家工程兵在波黑及科索沃都用它们探测及处理爆炸物。土拨鼠重 35公斤,在桅杆上装有两台摄像机。野牛重 210公斤,可携带 100公斤负载。两者均采用无线电控制系统,遥控距离约 1公里。 图 野牛 ” (左 ) 及“土拨鼠 ” 值 得一提的是日本的移动机器人发展,日本有机器人王国之称 。 他在移动机器人发展中特别突出的的是仿人性 品包括 120厘米的身高十分适合在人类的生活空间活动,不仅行走稳健,手的活动范围也有了进一步扩大 。 人们可以通 过便携式控制装置,得心应手地控制 们代表了当今世界最先 进的人形移动机器人技术 7。 内研发概况 我国已在 “ 七五 ” 计划中把机器人列人国家重点科研规划内容,拨巨款在沈阳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机器人研究示范工程,全面展开了机器人基础理论与基础元器件研究。 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特别是近几年, 1999 年我国第一代消防机器人通过验收, 2001 年我国第一台蛇形机器人在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 2004硕士论文 械系统设计与动力学分析研究 6 名为“ 喀吗哆”的月球机器人样机,由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科研部研制 成功 。 它的圆底盘采用的是四轮三扇的柔性设计,在月球地面上遇到障碍物,它可以原地旋转,也可以自主跨越障碍,在月球表面复杂的地理环境下不会轻易“栽跟头”。 但是地面小型移动机器人平台尤其是用于军事目的的相关研究起步很晚,大多数研究尚处于某个单项研究阶段。近几年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1999 年我国第一代消防机器人通过验收, 2000 年我国第一台类人机器人“先行者”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诞生 。 2004 年在北京展览馆展出了 D 地面反恐排爆机器人 由北京中 泰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上海交大联合研制 。 现已 服役于南京公安局的 “ 灵晰 型排爆机器( 图 表着我国的前沿技术,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该排险机器人专门为公安部门设计制造的具有抓取、销毁爆炸物等功能的机器人产品。技术指标 为 :高 2m,重 100构为关节履带车 ; 携有 3+1 自由度的机械手(包括大、小臂及旋转抓爪),大、小臂完全展开时能举起 8 公斤以上的重物,并装有两台二自由度 像机云台、照明设备、双向语音 系统 ; 行驶速度: 0 /分,无级变速 ;机动性:可在小于 4 度的楼梯和斜坡上行走,跨越 300 毫米高障碍 。可全方位行走,有较强的地面适应能力。 图 “ 灵晰 型排爆机器 我国地面移动机器人研究力量中,高等院校是不可忽视的主力军,今年各高校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与进 展 。 其 中在小型军用移动平台研发之中北京理工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 成果比较显著,其中哈尔滨工业 大学的关节型移动机器人具体性能参数如下表: 硕士论文 械系统设计与动力学分析研究 7 表 1哈尔滨工业大学关节履带式移动机器人的设计性能参数 平面直线速度 s 最小回转半径 中心原地回转 最大爬坡角度 20 最大爬阶梯坡度 20 最大越障高度 100节调节角度 137 负载能力 15体自重 25外还 有一些 商业公司部门在进行研究 ,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如上海广茂达机器人公司 63。 我校作 为国防科研主力军,也没有落后于同 行业 。继 前 些年机器人研究所开发的聪明贝贝迎宾 机器人 后,于 2004 2005 年度成功试制了“小型地面移动机器人平台I 号机”( 且完成了原理试验和性 能测试 。 2005 度 在此基础上,研制了 车,并完成了 I 号车的改进与优化 , 并且已 经进入 车的设计当中。 题 背景来源 本课题属机电一体化研究领 域, 课题 源于 国防科工委技术基础研究 项目“小型地面移动机器人”。该项目由 风险基金 投资,针对国防科工委提出的要求,结合现代战场环境以及自身机器人技术,设计出能适应现代战场环境尤其是城市环境的,可单兵背负的,并具有一定火力的移动机器人平台。 论文 研究内容 本论文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结合两台机器人研究试制过程中遇见的实现问题,加以分析对比。从内容上安排如下: 第一章 简要介绍了军 用地面移动机器人的发展现状。 第二章 阐述了我校研制的小型地面移动机器人 着重分析了其区别与不同之处。 第三章 阐述可 列机器人机构设计特点,对部分关键机构设计进行了说明以及计算,并且对于改进较大的部件着重加以分析。 第四章 分析了机器人在不同的情况下的运行状态,并对不同的运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运动学分析。 硕士论文 械系统设计与动力学分析研究 8 第五章 结合 列机器人 I 号及 车进行实车试验,得出实际的动力学数据进行分析仿真。 第六章 结合了机器人样机的相关试验以及加工调试过程,提出 现存 问题并分析了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了改进意见。 第七章 结束语 ,本章就所研究的内容作了一些总结。 课题中主要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小型 移动 机器人 平台的研究 通过对 列机器人的使用需求进行分析,确定该机器人的功能要求以及设计性能参数,进而进行机器人的总体系统设计 。 其中包括机械系统、驱动控制及传感系统、软件系统, 使整台机器人在完成功能指标的前提下尽量紧凑可靠、操作简单、 运动灵活。 小型地面移动机器人机 械设计及优化 。 通过两台机器人的设计、加工与调试,完善小型地面移动机器人平台的机械构造,尽可能的优化设计 。 在达到可靠性、刚性等条件的前提下 尽量 减轻重量;并且通过两次设计,以及调试过程 ,提出改良方案并对改良结果加以实践检验。 小型地面 移动 机器人各种姿态的力学建 模、分析、仿真 。 主要对 2 台机器人以下几种典型的运动姿态加以分析:爬越斜坡、原地零半径转身、翻 越障碍及楼梯、自身支撑立起、翻身动作 111012。 并加以试验验证。 针对调试 过程 中的问题提出 了优化的方案 。硕士论文 械系统设计与动力学分析研究 9 2 统总体设计 在自主移动机器人研究过程中,机器人本体的硬件实现一直是个难点,它不但包括机构设计,还包括驱动电路、传感器电路、各接口模块电路以及控制电路等各功能模块的设计。 由于 机器人本体所采用的机构传动方式和加工制作所产生的固有误差,势必对移动机器人的控制带来影 响, 增加控制难度;自身的结构重量也直接影响了驱动系统性能的选取;驱动系统又直接决定了动力源的匹配 。 反之,动力源又在结构重量中举足轻重。应此,移动平台本身分系统之间就存在着相互 的制约,所以在机器人本体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尽量协调各分系统的关系,为实现精确控制创造较好的条件。 列机器人一共研制了两台样机, I 号机器人着重于可行性试验和技术验证, 随后 的 机器人主要在 I 号机器人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良以及性能提升。 号 机功能需求 功能决定结构,一切系统设计的出发 点都 是 现实 的功能 需求,因此在进行 先 要 完成任务需求分析与功能分析。 我校 列机器人 的使用范围与工作环境 借鉴了美军的“ 帕克 波特 ” 指标 。从美军城市地区军事作战的先进概念技术演示计划( 以看出,小型地面机器人主要是使用在未来的城市作战及特种作战中,以便士兵不论白天还是黑夜都能了解周围楼房里及街道楼群间的敌情。除侦察外,微小型机器人等微小型无人系统还可完成诸如扫雷 、排除爆炸物、控制武器射击等各项任务。微小型地面移动机器人在这里承担着地面任务 。 以小型地面移动机器人执行任务 为例:为到达既定目的地,机器人要能够在城市地面快速 的行驶,行驶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诸如台阶和一定坡度的地面,机器人要跨过障碍物或者爬过斜坡后继续行驶。如果侦查目标在建筑物内部,要求移动平台能够爬越楼梯。对于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如爆炸现场、雨雪天气、地面有不同程度的积水等,机器人要能够承受一定灰尘和雨水。在机器人侦查目标后,除了本身能存储一定的声 音图像资料外,还要实时传递信息,实现机器人与人之间的通讯。另外,战时情况是很难预测的,一旦通讯中断机器人就会不知道如何执行下一步行动,这就要求机器人能够在通讯中断的情形下 有一定的自主行动能力。 在使用过程中为了实现快速投放以及灵活机动,要求小型移动机器人自身重量不可以过高,必须满足单兵背负的要求 。 同时,必须有一定的续航能力,满足必须的作硕士论文 械系统设计与动力学分析研究 10 战半径。为了在不同的作战要求下完成不同的作战目的,该移动平台必须提供通用的上层接口以便搭载不同的上层设备, 如轻机枪、火箭筒、侦察监听设备、夜视设备、机械手等。 综上,小型移动机器人要求轻巧灵活,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需求: ( 1) 移动灵活敏捷 可以在城市路面以及部分野外路面以较高的速度行走,转向灵活; ( 2) 通过能力强 可以通过城市内一般障碍,可以攀爬标准楼 梯以及城市内所有坡道; ( 3) 适应性能较强 要求全天候作战; ( 4) 结构紧凑轻巧 满足单兵背负快速投放的要求; ( 5) 有合适的通讯距离 适于城市环境内的无线通讯,要求及时性强,并能将采集到的数据回传后方; ( 6) 遥控为主自主为辅 遥控未为主自主为辅的的控制方式即满足了战地环境下的及时控制,又可以在通讯受到干扰或失控的条件下安全返回 。 号 机 机器人性能 指标 通过以上对地面移动机器人使用需求进行分析,结合国内研究进展情况以及自身科研实力与经验,通过 论证 ,首先对 号机提出了技术指标。经过对 I 号机的试制与 调试,在 I 号机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 机的设计要求,具体 指标要求如 表 表 机设计指标要求对比 I 总体结构 3节可变履带式结构 2节可变履带式结构 结构指标 自重 自重 10公斤(车载系统及传感器) 自重 5公斤(车载系统及传感器) 结构尺寸 收缩后尺寸 600 400 400( 长宽高 600 400 250( 长宽高 驱动轮直径 9005长 0030动指标 平地最大速度 2m/s 3m/s 最大通过坡度 30度 30度 最大通过障碍 250250梯通过能力 能通过普通标准楼梯 能通过普通标准楼梯 硕士论文 械系统设计与动力学分析研究 11 转向能力 能原地零半径转向 能原地零半径转向 续航能力 5小时以上 5小时以上 特殊动作 可以通过两侧摆臂完成自撑起动作 可以通过单摆 的动作完成车体上下两侧翻转动作 通讯要求 控制方式 遥控为主 遥控为主,自主为辅 通讯距离 500500自主程度要求 简单的内部传感 拥有内部传感器,并且有完备的探测与导航设备 防护能力 防雨防尘 能渡 浅 水、防沙尘 抗冲击 其中有以下几点需要加以说明: ( 1) 机动能力指标达到国内同类产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移动机器人底盘系统的设计【36张CAD图纸+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820076.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4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