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目录 .doc

换热器制备工艺专利技术资料汇集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换热器制备工艺专利技术资料汇集.zip
换热器制备工艺专利技术资料汇集
文件目录 .doc---(点击预览)
1
10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9734151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62.20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18-03-24 上传人:懒洋****0 IP属地:湖北
35
积分
关 键 词:
换热器 制备 工艺 专利 技术资料 汇集 聚集
资源描述:

1、CN201310193632.X-可拆卸式螺旋缠绕换热器

2、CN200810059600.X-缠绕式螺旋管换热器

3、CN200580028572.X-缠绕式换热器

4、CN200680027877.3-具有不同材料的缠绕式换热器

5、CN200680027902.8-具有不同管径的缠绕式换热器

6、CN200680026530.7-具有隔声壁的缠绕式换热器

7、CN201220623384.9-螺旋螺纹缠绕式换热器

8、CN200720043708.0-螺旋螺纹缠绕式换热机组

9、CN201110185618.6-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10、CN201120563947.5-一种新型全铝螺旋缠绕管式冷却器

11、CN201220576321.2-切向连续螺旋导流缠绕管冷凝器

12、CN201320156133.9-板式换热器密封垫及包括其的板式换热器

13、CN200810102026.1-螺旋模块式组合套管换热器

14、CN200910075065.1-一种多层泡沫金属管壳式换热器

15、CN201310243477.8-一种换热效率高、寿命长的换热器

16、CN201010593652.2-翅片管式换热器及其制作方法

17、CN201220384330.1-一种立式钛管换热器

18、CN201020664062.X-绕管式换热器

19、CN200710030820.5-一种燃气热水器的板翅式水换热器

20、CN201120143594.3-一种即热式换热器

21、CN200820017867.8-新型板式换热器

22、CN201110226946.6-内循环式特型高效换热器

23、CN201220662813.3-一种板式换热器

24、CN201020676477.9-套管式换热器

25、CN201210009191.9-一种用于螺旋管式换热器或蒸汽发生器的检查设备

26、CN200610027349.X-一种换热器智能保温防冻技术

27、CN97121288.0-换热器及其生产方法

28、CN200810231358.X-螺旋肋片自支撑换热器

29、CN200820204440.9-电热水器的换热器

30、CN200420092941.4-高效换热器

31、CN201120287256.7-特型高效换热器

32、CN200410010319.9-一种板式换热器防冻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33、CN201320067369.5-一种新型的套管式换热器

34、CN201220234489.5-一种绕管式换热器及具有该换热器结构的反应器

35、CN201020662446.8-一种自然冷却分离式热管换热器

36、CN201020004436.5-管中管式换热器及换热器管路系统

37、CN200310105101.7-换热器焊接散热翅片方法及其设备

38、CN201220270712.1-一种电磁感应加热换热器

39、CN200820079419.0-螺旋模块式组合套管换热器

40、CN200920104250.4-一种多层泡沫金属管壳式换热器

41、CN01211359.X-多层套管式换热器

42、CN201220603652.0-高压绕管式换热器中心筒加强装置

43、CN201220013760.2-一种组合式冷凝热管换热器

44、CN201020662429.4-一种强制冷却分离式热管换热器

45、CN97235751.3-异形管密布式换热器

46、CN200520127625.0-绕缠片套管式换热器

47、CN200620155408.7-快热式电热水器用的换热器

48、CN200520121150.4-直热式电热水器的加热换热器

49、CN201320071095.7-一种高效金属废热回收换热器

50、CN03131883.5-一种可折卸耐压多程双轴向流螺旋板换热器

51、CN200920075444.6-一种换热器防冻结构装置

52、CN200420087891.0-热水供应系统中的换热器

53、CN200820059960.5-多通道多线螺旋式壳管式换热器

54、CN200720058203.1-一种燃气热水器的板翅式水换热器

55、CN200720063171.4-循环流态化在线清洗式螺旋套管换热器

56、CN02203180.4-污水水源热泵用壳管式换热器

57、CN93229503.7-一种节能换热器

58、CN94245552.5-自动旋转螺旋除垢扰流管式换热器

59、CN90222642.8-带有湍流螺线的壳管式换热器

60、CN90222644.4-带有湍流螺线的卧式容积式换热器

61、201310240985-螺旋缠绕管半浮头式换热器

62、CN201110250358.6-用于燃气热水器的板翅式热交换器

63、201220331063-一种基于缠绕管式换热器的非常规天然气液化系统

64、201220382326-钛管换热器

65、201220389829-厚管板等长螺旋缠绕列管换热器

66、201220495692-管束缠绕式换热器

67、201310000047-变换气冷却器用低温缠绕管式换热器

68、201310034723-原料气冷却器用三股流低温缠绕管式换热器

69、201310107031-缠绕式换热器双流程管箱结构

70、201310240984-螺旋缠绕管浮头式换热器

71、201220021139-缠绕全铝一管翅片式换热器

72、201310361165-低温液氮用二级回热多股流缠绕管式换热装备

73、201210275439-钛管换热器

74、201210297815-单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设计计算方法

75、201210303321-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设计计算方法

76、201210409704-热管式换热器

77、201210438847-高效节能即热式换热器

78、201210519544-低温甲醇-甲醇缠绕管式换热器设计计算方法

79、201210548454-低温循环甲醇冷却器用缠绕管式换热器

80、201210569754-未变换气冷却器用低温缠绕管式换热器

81、201120277165-一种新型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

82、201220248107-一种用于易结垢场合的缠绕式换热器

83、201010592213-绕管式换热器

84、201010601762-套管式换热器

85、201110116701-一种管壳式换热器

86、201110311193-一种带真空绝热的单股流低温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

87、201110315631-一种带真空绝热的双股流低温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

88、201110379518-LNG低温液化一级制冷四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装备

89、201110381579-LNG低温液化混合制冷剂多股流螺旋缠绕管式主换热装备

90、201120039065-管式换热器

91、97121325-换热器

92、201130322300-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

93、200420082075-一种用于缠绕管式换热器的绕管机

94、200420082076-缠绕管式换热器的纵横向定距结构

95、200420082077-缠绕管式换热器的端部防震结构

96、200720062103-一种缠绕管式换热器绕管机

97、200720146114-缠绕式螺纹管壳换热器

98、200810040599-多线螺旋壳管式换热器

99、200820069310-螺旋螺纹缠绕式换热器

100、201010003370-管中管式换热器及换热器管路系统

101、98201671-带有缠绕管型换热器的气升式发酵罐

102、201310378378-可拆卸立式换热器

103、201320042946-一种应用于制冷系统的新型缠绕式翅片换热器

104、201320151959-缠绕式换热器双流程管箱结构

105、201320173135-用于缠绕管式换热器的异形垫条

106、201320285075-可拆卸式螺旋缠绕换热器


内容简介:
(10)申请公布号 CN 102135382 A(43)申请公布日 2011.07.27CN 102135382 A*CN102135382A*(21)申请号 201010003370.2(22)申请日 2010.01.21F28D 7/00(2006.01)F28F 13/00(2006.01)(71)申请人 上海意发玛制药设备有限公司地址 201712 上海市青浦区青赵公路 3766号 1 幢(72)发明人 陈光南 张劲松(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代理人 逯长明(54) 发明名称管中管式换热器及换热器管路系统(57) 摘要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管中管式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由三层不同尺寸的钢管相嵌套并制造成一体, 由内至外依次为内通道、 中通道和外通道 ; 所述三层通道被弯成 180 度, 成 U 字型 ; 还公开了具有该换热器的的管路系统, 包括 : 管中管换热器、 终端装置、 主管道、 第一管道、 第二管道、第三管道和第四管道。本实施例所公开的管中管式换热器, 三层管道一次成型, 低温流体通过内管道与外管道, 高温流体通过中管道, 可以同时与内管道和外管道中的低温流体进行热交换, 使得热交换的过程充分, 转热系数大, 能够很好的对高温流体进行降温, 降温速度快 ; 且由于管道一次成型, 内部无焊接, 无死角, 可以有效的防止管道之间的渗漏, 无交叉污染的风险, 安装方便快捷。(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5 页CN 102135387 A1/1 页21. 一种管中管式换热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由三层不同尺寸的钢管相嵌套并制造成一体, 由内至外依次为内通道、 中通道和外通道 ; 所述三层通道被弯成 180 度, 成 U 字型 ; 所述内通道和外通道中流有低温流体, 所述中通道中流有高温流体。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换热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通道中设置有螺旋导流管, 所述螺旋导流管缠绕在所述中通道的外侧。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换热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通道中设置有螺旋结构的导流片。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换热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通道和外通道中的低温流体的流向和所述中通道中的高温流体的流向相反。5. 一种具有如权利要求 1 4 所述的管中管换热器的管路系统, 其特征在于, 包括 : 管中管换热器、 终端装置、 主管道、 第一管道、 第二管道、 第三管道和第四管道 ;其中 : 所述第一管道的出口端分别与所述管中管换热器左端内通道和外通道的通道口相连接 ;所述第二管道的进口端分别与所述管中管换热器右端内通道和外通道的通道口相连接 ;所述第三管道的一端与主管道相连接, 另一端分别与管中管换热器左端中通道的通道口和终端装置相连接 ;所述第四管道的一端与主管道相连接, 另一端与管中管换热器右端中通道的管道口相连接 ;所述第一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气动阀 ;所述第三管道的主体上设置有第二气动阀 ;所述第三管道与所述终端装置相连接的分支管道上设置有手动阀。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135382 ACN 102135387 A1/4 页3管中管式换热器及换热器管路系统 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卫生型热交换系统, 更具体地说, 涉及一种管中管式换热器及换热器管路系统。 背景技术0002 管式换热器在现有技术中被普遍应用, 管式换热器具有一个允许高温流体通过的壳体, 在该壳体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高温流体进入和流出的进口或出口, 而在壳体内安装有许多根按照预定方式排列的换热管和 / 或自上而下地以螺旋方式安装在换热管周围的螺旋板, 而另一种低温流体可以在换热管内循环流通以使在换热管外部循环的高温流体降温。由于这种管式换热器在两种不同温度流体循环过程中能很方便地实现热量交换, 并且在运行中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所以该种换热器被广泛的应用。 0003 但是现有的管式换热器, 其高温流体和低温流体之间的热交换并不充分, 所以很难到达预定的冷却降温效果, 另外, 各管路之间的连接工艺复杂, 一旦制造过程不严密, 容易造成各管路焊接处渗漏, 造成交叉污染, 浪费能源 ; 且壳体内安装有许多跟按预定方式排列的管道, 在整个换热器的安装过程中, 安装过程复杂, 占用空间多, 且成本高。 发明内容0004 有鉴于此, 本发明提供一种管中管式换热器及换热器管路系统, 可以有效的快速降温, 且整个换热器一次成型, 内部无死角, 无交叉污染风险, 易于安装。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 0006 一种管中管式换热器, 所述换热器由三层不同尺寸的钢管相嵌套并制造成一体,由内至外依次为内通道、 中通道和外通道 ; 所述三层通道被弯成 180 度, 成 U 字型 ; 所述内通道和外通道中流有低温流体, 所述中通道中流有高温流体。 0007 上述的换热器, 优选的, 所述外通道中设置有螺旋导流管, 所述螺旋导流管缠绕在所述中通道的外侧。 0008 上述的换热器, 优选的, 所述内通道中设置有螺旋结构的导流片。 0009 上述的换热器, 优选的, 所述内通道和外通道中的低温流体的流向和所述中通道中的高温流体的流向相反。 0010 一种具有管中管换热器的管路系统, 包括 : 管中管换热器、 终端装置、 主管道、 第一管道、 第二管道、 第三管道和第四管道 ; 0011 其中 : 所述第一管道的出口端分别与所述管中管换热器左端内通道和外通道的通道口相连接 ; 0012 所述第二管道的进口端分别与所述管中管换热器右端内通道和外通道的通道口相连接 ; 0013 所述第三管道的一端与主管道相连接, 另一端分别与管中管换热器左端中通道的通道口和终端装置相连接 ; 说 明 书CN 102135382 ACN 102135387 A2/4 页40014 所述第四管道的一端与主管道相连接, 另一端与管中管换热器右端中通道的管道口相连接 ; 0015 所述第一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气动阀 ; 0016 所述第三管道的主体上设置有第二气动阀 ; 0017 所述第三管道与所述终端装置相连接的分支管道上设置有手动阀。 0018 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管中管式换热器, 三层管道一次成型, 低温流体通过内管道与外管道, 高温流体通过中管道, 可以同时与内管道和外管道中的低温流体进行热交换,使得热交换的过程充分, 转热系数大, 能够很好的对高温流体进行降温, 降温速度快 ; 且由于管道一次成型, 内部无焊接, 无死角, 可以有效的防止管道之间的渗漏, 无交叉污染的风险, 安装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0019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显而易见地, 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 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 图 1 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管中管式换热器内部结构图 ; 0021 图 2 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管中管式换热器管道截面示意图 ; 0022 图 3 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管中管式换热器剖视图 ; 0023 图 4 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管路系统的结构图 ; 0024 图 5 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管路系统处于工作状态的流程图 ; 0025 图 6 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管路系统的正视图 ; 0026 图 7 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管路系统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0027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 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8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管中管式换热器内部结构图如图 1 所示, 整个换热器管道由三种不同尺寸的钢管相嵌套并制造成一体, 由内至外依次为内通道1、 中通道2和外通道3 ;在外通道 3 中设置有螺旋导流管 4, 螺旋导流管 4 缠绕在中通道 2 的外侧, 增加了管道之间的换热效果, 无任何的缝隙和死角 ; 在内通道 1 中设置有螺旋结构的导流片 5, 可以使得冷却介质在通过内通道 1 时, 通过的路径增长, 更好的与中通道 2 接触, 从而达到更好的冷却效果。 0029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管中管式换热器管道截面示意图如图 2 所示, 本实施例中,内管道 1 和外管道 2 中通过的是冷却水, 中通道 2 中通过的是注射水, 注射水的温度很高,注射水流经中通道 2 时, 可同时与流经内通道 1 和外通道 2 中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 使得中通道 2 与内通道 1 和外通道 3 之间的热交换能够充分进行, 达到预期的降温效果。 说 明 书CN 102135382 ACN 102135387 A3/4 页50030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管中管式换热器剖视图如图3所示, 三层管道被弯成180度,成一个倒U字形, 最外层的为外通道3, 中间的为中通道2, 内层为内通道1, 外通道3和内通道 1 中流有冷却水, 中通道 2 中流有注射水, 当换热器开始工作时, 冷却水和注射水流经如图 3 所示的 U 字型通道, 完成彼此之间的热交换过程。 0031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管路系统的结构图如图 4 所示, 包括 : 主管道 1、 管中管换热器 2、 终端装置 3、 第一管道 4、 第二管道 5、 第三管道 6 第四管道 7 ; 第一管道 4 的出口端分别与管中管换热器 2 左端内通道和外通道的通道口相连接 ; 第二管道 5 的进口端分别与管中管换热器2右端内通道和外通道的通道口相连接 ; 第三管道6的一端与主管道1相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管中管换热器 2 左端中通道的通道口和终端装置 3 相连接 ; 第四管道 7 的一端与主管道1相连接, 另一端与管中管换热器2右端中通道的管道口相连接 ; 第一管道4上设置有第一气动阀 8 ; 第三管道 6 的主体上设置有第二气动阀 9 ; 第三管道 6 与终端装置 3相连接的分支上设置有手动阀 10。 0032 当不需要使用注射水, 即不需要进行热交换过程时, 手动阀 10 处于关闭状态, 第二气动阀 9 开启, 主管道 1 中的注射水从左向右流动, 主管道 1 中的注射水在水流压力作用下, 进入第三管道 6 中, 沿第三管道 6 通过管中管式换热器 2 左端中通道的端口进入管中管式换热器2的中通道中, 注射水沿中通道, 通过管中管式换热器2右端中通道的端口进入第四管道 4 中, 沿第四管道 4 进入主管道 1 中, 形成一个循环。 0033 当需要使用注射水, 即需要进行热交换过程时, 管路系统处于工作状态, 如图 5 所示, 打开第一气动阀8, 同时第二气动阀9自动处于关闭状态, 待第一气动阀8打开一段时间后, 打开手动阀 10, 以保证从手动阀流出的注射水已被冷却。 0034 整个过程如下 : 当管路系统处于工作状态时, 主管道 1 中的注射水从右向左流动,外界的冷却水, 进入第一管道 4 中, 沿第一管道 4 分别通过管中管换热器 2 的左端外通道和内通道的端口, 分别进入管中管式换热器 2 的内通道和外通道中, 冷却水沿内通道和外通道, 通过管中管换热器 2 右端内通道和外通道的端口进入第二管道 5 中, 通过第二管道 5 流出。于此同时, 主管道 1 中的注射水在压力的作用下, 流入第四管道 7 中, 沿第四管道 7 通过管中管式换热器 2 中通道的端口进入管中管式换热器 2 的中通道中, 沿中通道从管中管换热器 2 左端中通道端口, 进入第三管道 6 与终端装置 3 相连接的分支管道中, 然后通过分支管道进入终端装置 3 中, 得到被冷却的注射水。 0035 整个过程中, 冷却水在泵的压力下, 沿内外通道从管中管式换热器 2 的左端进入,沿通道从右端流出, 而注射水在注射水系统的压力下, 沿中通道从管中管式换热器 2 的右端进入, 逆着冷却水的流向, 流至左边, 从手动阀 10 流出, 进入终端装置 3 中。由于注射水和冷却水逆向接触, 所以接触的过程中, 热交换会更加充分, 以达到更好的冷却注射水的效果。 0036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管路系统的正视图如图 6 所示, 优选的, 在管中管式换热器 1的外部, 加设了一个不锈钢外罩2, 用以保护管中管式换热器1不会被损坏 ; 图3中箭头8所代表冷却水的流向, 冷却水流经冷却水气动阀 4, 进入管中管换热器 1 中 ; 箭头 9 代表注射水的流向, 注射水流经主管道 3 ; 与管中管换热器 2 左端中通道相连接的管道上依次设置有注射水气动阀 5 和手动阀 6 ; 整个管路系统还设置有控制开关 7, 用以控制整个管路系统的启动。 说 明 书CN 102135382 ACN 102135387 A4/4 页60037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管路系统的侧视图如图 7 所示, 从侧视角度看, 管中管换热器 1 的管道轮廓为中通管道状, 外部加设有不锈钢外罩 2, 不锈钢外罩 2 的顶端设置有冷却水气动阀 3。 0038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 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 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 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 因此, 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 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说 明 书CN 102135382 ACN 102135387 A1/5 页7图 1图 2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135382 ACN 102135387 A2/5 页8图 3图 4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135382 ACN 102135387 A3/5 页9图 5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135382 ACN 102135387 A4/5 页10图 6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135382 ACN 102135387 A5/5 页11图 7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135382 A(10)申请公布号 CN 103438617 A(43)申请公布日 2013.12.11CN 103438617 A*CN103438617A*(21)申请号 201310378378.0(22)申请日 2013.08.27F25B 39/00(2006.01)(71)申请人 姜堰市泰怡金属网管有限公司地址 225506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娄庄镇润娄路 668 号(72)发明人 徐志平(54) 发明名称可拆卸立式换热器(57)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拆卸立式换热器, 它包括支架、 导流桶、 换热管、 外壳、 进水管和排水管。所述导流桶立置在支架上, 配套的外壳从上往下罩套导流桶, 两者结合处用螺栓连接成可拆卸的密封结构。所述导流桶为有底的敞口容器, 桶壁上外缠绕的螺旋肋片与外壳配合构成内置螺旋水道, 换热管顺螺旋水道置放, 换热管的进口端接管和出口端回流管均从桶底引出。导流桶上的螺旋水道高端设有贯穿桶壁的溢流孔, 最低端设有贯穿桶壁之外桶底的通孔, 该通孔用于连接排水管,进水管与导流桶的桶底通孔连接构成进水通道。本发明中的外壳可拆卸, 做到无障碍除水垢, 易达到应有换热效率的预期。(51)Int.Cl.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4 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4页(10)申请公布号 CN 103438617 ACN 103438617 A*CN103438617A*1/1 页21. 一种可拆卸立式换热器, 它包括支架 (1) 、 导流桶 (2) 、 换热管 (3) 、 外壳 (4) 、 进水管(5) 和排水管 (6) ; 所述支架 (1) 为框架构件, 在支架 (1) 朝上端面上安放立置的圆柱形导流桶 (2) , 配套的外壳 (4) 从上往下罩套导流桶 (2) , 两者端面结合处用螺栓连接成可拆卸的密封结构 ;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导流桶 (2) 为有底的敞口容器, 贯穿桶底的通孔与依托支架(1) 的进水管 (5) 密封连接构成进水通道, 处在桶壁之外的桶底设有通孔 (2.2) 与依托支架 (1) 的排水管 (6) 密封连接构成排水通道 ; 在导流桶 (2) 壁上外缠绕螺旋式肋片, 肋片外轮廓与外壳 (4) 内孔间隙配合构成内置螺旋水道, 螺旋水道最高端设有贯穿桶壁的溢流孔(2.1) , 螺旋水道最低端始于桶底上的通孔 (2.2) 处 ; 所述换热管 (3) 顺导流桶 (2) 外壁上的肋条从下往上缠绕, 其进口接管 (3.1) 从导流桶 (2) 的桶底引出, 换热管 (3) 末端处在导流桶 (2) 顶端, 经管接头 (3.2) 和向内折弯的回流管 (3.3) 从桶底引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立式换热器, 其特征在于 : 导流桶 (2) 壁上外缠绕的螺旋式肋片向外展开, 形成的螺旋水道轴向截面呈矩形开口槽。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可拆卸立式换热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换热管 (3) 由 2 20根等长管组成管束状, 管束进口端接管 (3.1) 为独管, 其口径为 9.52 28mm, 出口端回流管(3.3) 口径为 12.7 32mm。权 利 要 求 书CN 103438617 A21/3 页3可拆卸立式换热器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交换装置, 具体地讲, 本发明涉及一种易拆开便于作内部清垢处理的换热器。背景技术0002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采暖、 空调、 生活热水的应用需求越来越大, 满足这些需求需要配套相应的能源转换装置。当今, 该领域最经济、 最环保的能源转换装置都采用了地源热泵技术。换热器是这些装置中实现能源转换的关键部件, 其性能决定产品质量。市场上商品换热器品牌繁多, 结构不同, 都能够达到预期换热效果, 通常换热效率在 80% 85%。但是, 现有技术的换热器换热效率随着应用时间累积而逐渐下降,特别是整体结构类的换热器换热效率下降最明显。究其原因, 是过流水在封闭的换热器中积垢, 水垢附着在换热元件表面影响热交换。 尽管整体结构的换热器密封好, 但不易拆卸作清垢处理, 所以换热效率下降后很难得到改善。发明内容0003 本发明主要针对现有技术产品内部积垢后不能有效清除的问题, 提出一种结构简单、 密封可靠、 拆卸容易, 清垢无死角的可拆卸立式换热器。0004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技术目标。0005 可拆卸立式换热器, 它包括支架、 导流桶、 换热管、 外壳、 进水管和排水管。所述支架为框架构件, 在支架朝上端面上安放立置的圆柱形导流桶, 配套的外壳从上往下罩套导流桶, 两者端面结合处用螺栓连接成可拆卸的密封结构。 其改进之处在于 : 所述导流桶为有底的敞口容器, 贯穿桶底的通孔与依托支架的进水管密封连接构成进水通道, 处在桶壁之外的桶底设有通孔与依托支架的排水管密封连接构成排水通道。 在导流桶壁上外缠绕螺旋式肋片, 肋片外轮廓与外壳内孔间隙配合构成内置螺旋水道, 螺旋水道最高端设有贯穿桶壁的溢流孔, 螺旋水道最低端始于桶底上的通孔处。所述换热管顺导流桶外壁上的肋条从下往上缠绕, 其进口接管从导流桶的桶底引出, 换热管末端处在导流桶顶端, 经管接头和向内折弯的回流管从桶底引出。0006 上述结构中, 导流桶壁上外缠绕的螺旋式肋片向外展开, 形成的螺旋水道轴向截面呈矩形开口槽。换热管由 2 6 根等长管组成管束, 管束进口端接管为独管, 其直径比出口端回流管直径小 30% 50%。0007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 具有以下积极效果 :1、 可拆卸结构简单, 制造容易, 装卸方便 ;2、 卸掉外壳, 换热管全外露, 清垢彻底, 无死角 ;3、 立式换热结构紧凑, 热交换充分, 换热效率高达 95% 以上。附图说明说 明 书CN 103438617 A32/3 页40008 图 1 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0009 图 2 是图 1 去掉外壳后, 展示内部结构的立体示意图。0010 图 3 是图 2 左视示意图。0011 图 4 是导流桶置放在支架上的结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0012 下面根据附图并结合实施例, 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0013 图 1 所示的可拆卸立式换热器, 它包括支架 1、 导流桶 2、 换热管 3、 外壳 4、 进水管5 和排水管 6。所述支架 1 为金属框架构件, 朝上一面为设有与外壳 4 底边止口配合的圆板, 圆板由矩形支架 1 支承。在支架 1 朝上端面上安放立置的圆柱形导流桶 2, 配套的外壳4 从上往下罩套导流桶 2, 两者端面止口配合处用螺栓连接, 该连接结构为可拆卸的密封结构。导流桶 2 是本发明中的主体构件, 其结构直接影响换热效率。为了改善热交换条件, 导流桶 2 为有底的敞口容器, 贯穿桶底的通孔与依托支架 1 的进水管 5 密封连接构成进水通道。处在导流桶 2 外壁之外的桶底设有通孔 2.2 与依托支架 1 的排水管 6 密封连接构成排水通道。 如图1所示导流桶2壁上外缠绕向外展开的螺旋式肋片, 肋片外轮廓与外壳4内孔间隙配合构成内置螺旋水道。导流桶 2 外壁上的螺旋水道轴向截面呈矩形开口槽, 图 2 所示螺旋水道最高端设有贯穿桶壁的溢流孔 2.1, 螺旋水道最低端始于桶底上的通孔 2.2 处。所述换热管 3 如图 2 和图 3 所示顺导流桶 2 外壁上的肋条从下往上缠绕, 本实施例中为了增加换热面积, 换热管 3 由 6 根等长管组成管束, 管束进口端由独管结构的接管 3.1 从桶底引出, 管束出口端经管接头 3.2 汇集成一体, 再由向内折弯的回流管 3.3 从桶底引出。本实施例中的接管 3.1 直径 16mm, 独管结构的回流管 3.3 直径 19mm, 两者口径尺寸差 3mm, 管径差有利于冷媒扩散而提高换热效率。0014 图 2 所示制冷剂从接管 3.1 注入, 经热交换后的制冷剂再从回流管 3.3 排出。另一方面是待加热的水从进水管5注入到导流桶2内腔中得到预加热, 随着液位升高, 预加热的水经溢流孔 2.1 流到导流桶 2 与外壳 4 之间的螺旋水道中, 在重力作用下, 水流从上往下顺序与换热管 3 直接作热交换, 已加热的水流经导流桶 2 桶底上的通孔 2.2 从排水管 6 排出。0015 本发明采用立式环道换热结构, 占地省, 热交换充分, 换热效率高达 95% 以上, 比现有技术产品的换热效率高 10% 左在。另一方面, 外壳 4 与导流桶 2 的结合面为可拆卸的密封结构, 当应用一段时间后, 换热元件表面必然附着水垢, 随着水垢增多, 换热效率必然相应下降。届时, 用户通过拆卸外壳 4 将换热管 3 及螺旋水道全部外露, 可做到无障碍除水垢, 清垢彻底, 易达到应有换热效率的预期。0016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下面通过不同实施例性能测试结果来说明技术效果。0017 实施例性能测试表说 明 书CN 103438617 A43/3 页5说 明 书CN 103438617 A51/4 页6图 1说 明 书 附 图CN 103438617 A62/4 页7图 2说 明 书 附 图CN 103438617 A73/4 页8图 3说 明 书 附 图CN 103438617 A84/4 页9图 4说 明 书 附 图CN 103438617 A9(10)授权公告号 CN 203148118 U(45)授权公告日 2013.08.21CN 203148118 U*CN203148118U*(21)申请号 201320042946.5(22)申请日 2013.01.24F25B 39/02(2006.01)(73)专利权人 浙江同星制冷有限公司地址 310006 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城东青山头工业开发区(72)发明人 汪根法 张良灿 王利烽(74)专利代理机构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代理人 刘晓春(54) 实用新型名称一种应用于制冷系统的新型缠绕式翅片换热器(57) 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于制冷系统的新型缠绕式翅片换热器, 它包括缠绕式翅片、 管体 ; 其中缠绕式翅片以螺旋线形式缠绕于管体外表面形成换热管体, 所述换热管体组成多层的呈现出螺线式盘圈的块状结构, 相邻层的换热管体折返盘圈, 层与层之间采用纵向固定件定位 ; 所述换热器还设有安装架, 所述安装架和纵向固定件连接。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蒸发器采用螺旋状翅片缠绕于蒸发管体表面, 使蒸发管与外界接触面积增加大大提高换热效率, 并采用全新的盘圈结构从而使系统流动过程中的阻力降到最低, 然后采用全新的支撑架结构对产品结构起到支撑作用, 从而使制冷工质的携带冷量得到充分利用。(51)Int.Cl.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附图 4 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4页(10)授权公告号 CN 203148118 UCN 203148118 U*CN203148118U*1/1 页21. 一种应用于制冷系统的新型缠绕式翅片换热器, 其特征在于 : 它包括缠绕式翅片、管体 ; 其中缠绕式翅片以螺旋线形式缠绕于管体外表面形成换热管体, 所述换热管体组成多层的呈现出螺线式盘圈的块状结构, 相邻层的换热管体折返盘圈, 层与层之间采用纵向固定件定位 ; 所述换热器还设有安装架, 所述安装架和纵向固定件连接。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制冷系统的新型缠绕式翅片换热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向固定件为沿换热器轴向延伸的连接卡件, 其具有适配换热管体的多个环抱部位和处于环抱部位之间的紧固连接部位, 所述环抱部位抱在换热管体外, 紧固连接部位用紧固件连接, 使环抱部位抱紧换热管体。3.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制冷系统的新型缠绕式翅片换热器, 其特征在于 :其中数个纵向固定件的外侧具有安装连接孔, 所述安装架通过其上的连接孔和所述安装连接孔采用螺栓与这些纵向固定件连接。4.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制冷系统的新型缠绕式翅片换热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紧固件采用螺栓。5.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制冷系统的新型缠绕式翅片换热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架包括左安装架和右安装架, 左安装架和右安装架下部设有下部连接孔, 左安装架和右安装架通过下部连接孔与纵向连接板进行连接。6.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制冷系统的新型缠绕式翅片换热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块状结构的上下左右四边的换热管体层具有纵向固定件, 所述纵向固定件定位相应侧的换热管体。7.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制冷系统的新型缠绕式翅片换热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缠绕式翅片在管体周围形成褶皱带。8.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制冷系统的新型缠绕式翅片换热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架设有安装脚, 所述安装脚上设有安装孔。权 利 要 求 书CN 203148118 U21/2 页3一种应用于制冷系统的新型缠绕式翅片换热器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制冷系统的新型缠绕式翅片换热器。背景技术0002 现有的制冷设备中, 一般采用钢丝型冷凝器, 钢丝型冷凝器表面为光洁表面, 主机厂家为了增加蒸发面积, 采用在冷凝器表面焊接上蒸发钢丝, 从而且起到增加蒸发面积并使支撑产品结构的目的。但此种方式往往也无法将制冷工质中的冷量充分进行发散, 从而使蒸发管的面积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发明内容0003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于制冷系统的新型缠绕式翅片换热器, 为此,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 它包括缠绕式翅片、 管体 ; 其中缠绕式翅片以螺旋线形式缠绕于管体外表面形成换热管体, 所述换热管体组成多层的呈现出螺线式盘圈的块状结构, 相邻层的换热管体折返盘圈, 层与层之间采用纵向固定件定位 ; 所述换热器还设有安装架, 所述安装架和纵向固定件连接。0004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 本实用新型还可采用以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 :0005 所述纵向固定件为沿换热器轴向延伸的连接卡件, 其具有适配换热管体的多个环抱部位和处于环抱部位之间的紧固连接部位, 所述环抱部位抱在换热管体外, 紧固连接部位用紧固件连接, 使环抱部位抱紧换热管体。0006 其中数个纵向固定件的外侧具有安装连接孔, 所述安装架通过其上的连接孔和所述安装连接孔采用螺栓与这些纵向固定件连接。0007 所述紧固件采用螺栓。0008 本实用新型的安装架包括左安装架和右安装架, 左安装架和右安装架下部设有下部连接孔, 左安装架和右安装架通过下部连接孔与纵向连接板进行连接。0009 所述块状结构的上下左右四边的换热管体层具有纵向固定件, 所述纵向固定件定位相应侧的换热管体。0010 所述缠绕式翅片在管体周围形成褶皱带。0011 所述安装架设有安装脚, 所述安装脚上设有安装孔。0012 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蒸发器采用螺旋状翅片缠绕于蒸发管体表面, 使蒸发管与外界接触面积增加大大提高换热效率, 并采用全新的盘圈结构从而使系统流动过程中的阻力降到最低, 然后采用全新的支撑架结构对产品结构起到支撑作用, 从而使制冷工质的携带冷量得到充分利用。附图说明0013 图 1 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爆炸图。0014 图 2 为图 1 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组装图。说 明 书CN 203148118 U32/2 页40015 图 3a 为本实用新型的换热管体的横剖示意图。0016 图 3b 为本实用新型的换热管体的主视图。0017 图 4 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架的示意图。0018 图 5 为本实用新型的层定位件的示意图。0019 图 6 为层定位件对换热管体层的定位示意图。0020 图 7 为本实用新型的制造流程图。具体实施方案0021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例方式, 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识表示相同的元件。0022 参照附图。本实用新型包括缠绕式翅片 10、 管体 20 ; 其中缠绕式翅片 10 以螺旋线形式缠绕于管体 20 外表面形成换热管体 1, 所述换热管体组成多层的呈现出螺线式盘圈的块状结构, 相邻层的换热管体折返盘圈, 层与层之间采用纵向固定件 30 定位 ; 所述换热器还设有安装架 50, 所述安装架 50 和纵向固定件 30 连接。0023 所述纵向固定件30为沿换热器轴向延伸的连接卡件, 其具有适配换热管体1的多个环抱部位 31 和处于环抱部位之间的紧固连接部位 32, 所述环抱部位 31 抱在换热管体 1外, 紧固连接部位 32 用紧固件 60 连接, 使环抱部位 31 抱紧换热管体 1。所述紧固件 60 采用螺栓。0024 其中数个纵向固定件的外侧具有安装连接孔 33, 所述安装架 50 通过其上的连接孔 52 和所述安装连接孔 33 采用螺栓 70 与这些纵向固定件连接。0025 所述安装架 50 包括左安装架和右安装架, 左安装架和右安装架下部设有下部连接孔 53, 左安装架和右安装架通过下部连接孔 53 与纵向连接板 80 进行连接, 下部连接孔53 为矩形通孔。0026 所述块状结构的上下左右四边的换热管体层具有纵向固定件, 所述纵向固定件定位相应侧的换热管体。0027 附图标号 12 为缠绕式翅片在管体 10 周围形成的褶皱带, 用于增加与管体的散热面积并起到支撑作用。0028 安装架设有安装脚, 所述安装脚上设有安装孔 51。0029 图7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的制造流程, 根据图示I为加工缠绕式翅片20与管体10进行螺旋形缠绕加工的过程。图示 II 为进行第一层换热管体采用连续的周向旋转线由外向内或由内向外进行制作过程。图示 III 为进行第二层换热管体盘制过程, 由第一层基础上反向盘制。图示 VI 为换热管体盘制完毕简图。图示 V 为纵向固定件安装过程, 其中作业内容参照图 6 进行加工。图示 IV 为安装架 50 安装完毕, 产品总体结构加工完毕。0030 图 6 中纵向固定件 30 由箭头方向插入以盘圈完毕的换热管体, 并通过固定件 60从紧固连接部位 32 通入纵向固定件 30 并对其进行紧固, 以此方式逐步对纵向固定件 30 进行紧固。0031 虽然已经显示和描述本实用新型方式, 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在不违背本专利要求其等价物所限定的精神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对本发明的典型实施方式做出各种改变。说 明 书CN 203148118 U41/4 页5图 1说 明 书 附 图CN 203148118 U52/4 页6图 3b说 明 书 附 图CN 203148118 U63/4 页7图 4图 5图 6说 明 书 附 图CN 203148118 U74/4 页8图 7 说 明 书 附 图CN 203148118 U8(10)授权公告号 CN 203259050 U(45)授权公告日 2013.10.30CN 203259050 U*CN203259050U*(21)申请号 201320151959.6(22)申请日 2013.07.29F28F 9/02(2006.01)F28F 9/18(2006.01)F28F 9/10(2006.01)(73)专利权人 四川川润动力设备有限公司地址 643000 四川省自贡市高新工业园荣川路 1 号(72)发明人 饶谋生 胡大鹏 易树春(74)专利代理机构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代理人 吴彦峰(54) 实用新型名称缠绕式换热器双流程管箱结构(57) 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缠绕式换热器双流程管箱结构, 包括管箱组件、 法兰座和管板, 管箱组件包括外管箱和内管箱, 其中内、 外管箱均包括接管以及依次连接的封头和筒节, 内管箱位于外管箱内由筋板连接, 接管自外管箱的筒节引出, 外管箱的筒节下端固定在法兰座上, 在管板上端面设有位于同一平面的两道环状密封面, 分别与内管箱的筒节底端面以及与外管箱的筒节底端连接的法兰座的底端面相接, 在相接端面之间设垫片, 法兰座则与管板螺栓连接, 将一体内、 外管箱体紧扣在管板上, 本结构降低了设计制造难度和生产成本, 避免了壳侧设旁支管箱的不合理设计结构, 减小设计计算及制造难度, 并且本结构整体性优良,且组装方便, 易于维护、 检修等操作。(51)Int.Cl.(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5 页 附图 7 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7页(10)授权公告号 CN 203259050 UCN 203259050 U*CN203259050U*1/1 页21. 一种缠绕式换热器双流程管箱结构, 包括管箱组件 (1) 、 法兰座 (2) 和管板 (3) , 管箱组件 (1) 固定在法兰座 (2) 上, 而法兰座 (2) 与管板 (3) 可拆卸连接, 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箱组件 (1) 包括外管箱 (4) 和内管箱 (5) , 其中外管箱 (4) 包括接管 A(4-1) 以及依次连接的封头 A(4-2) 和筒节 A(4-3) , 筒节 A(4-3) 上设有人孔 (6) , 接管 A(4-1) 固定在封头 A(4-2) 或筒节 A(4-3) 外体上, 内管箱 (5) 包括依次连接的接管 B(5-1) 、 封头B(5-2) 和筒节 B(5-3) ;所述内管箱 (5) 位于外管箱 (4) 内, 封头 B(5-2) 和筒节 B(5-3) 与筒节 A(4-3) 由筋板 (7) 连接, 接管 B(5-1) 自外管箱 (4) 的引出孔 (4-4) 引出, 所述筒节 A(4-3) 下端固定在法兰座 (2) 上 ;所述管板 (3) 上端面设有位于同一平面的环状密封面 A 和环状密封面 B, 其中法兰座(2) 底端与环状密封面 A 相接, 之间隔有垫片 A(8) , 而筒节 B(5-3) 底端与环状密封面 B相接, 之间隔有垫片 B(9) , 法兰座 (2) 则与管板 (3) 螺栓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缠绕式换热器双流程管箱结构,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筒节B(5-3) 与筒节 A(4-3) 均为圆筒状, 封头 B(5-2) 和筒节 B(5-3) 与筒节 A(4-3) 之间的筋板 (7) 块数不少于 3, 且沿筒节 A(4-3) 周向均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缠绕式换热器双流程管箱结构,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筒节A(4-3) 与筒节 B(5-3) 相互同心布置, 环状密封面 A 和环状密封面 B 相互同心布置。4.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或 3 所述的一种缠绕式换热器双流程管箱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管 A(4-1) 、 封头 A(4-2) 和筒节 A(4-3) 之间的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固定。5.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或 3 所述的一种缠绕式换热器双流程管箱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管 B(5-1) 、 封头 B(5-2) 和筒节 B(5-3) 之间的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固定。6.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或 3 所述的一种缠绕式换热器双流程管箱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节 A(4-3) 与法兰座 (2) 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固定。7.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或 3 所述的一种缠绕式换热器双流程管箱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管 B(5-1) 与外管箱 (4) 上的管体所在的引出位置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固定。权 利 要 求 书CN 203259050 U21/5 页3缠绕式换热器双流程管箱结构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压力容器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缠绕式换热器双流程管箱结构。 背景技术0002 缠绕式换热器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高效换热器, 广泛运用于煤化工、 甲醇等行业的加热或制冷工艺过程, 而在行业内按照换热器内流体流程进行分类, 通常将走壳程流体作为一支股流, 因此, 单股流换热器不存在 ; 双股流换热器, 一股流走壳程, 另一股流走管程 ; 三股流换热器, 一股流走壳程, 另两股流走管程 ; 四股流换热器, 一股流走壳程, 另三股流走管程, 依次类推。 0003 多股流换热器的每支股流介质通常互不相同, 彼此不能相混, 只能走各自独立的流程通道。如图 9 所示, 常规结构缠绕式换热器的管箱通常为单流程, 为了实现多股流换热, 除了将换热管根数最多的一支股流通过管箱内以外, 将其它股流的换热管分离出来从壳程侧面引向与壳程外侧连接旁支小管箱, 即如图右侧壳程右侧连接结构。这样一方面增加换热器绕管、 穿管难度, 并使壳侧结构复杂, 给壳体制造增加难度, 也给设备检修操作带来不便 ; 另一方面, 当旁支股流的换热管根数较多时, 旁支管箱也将增大, 导致旁支管箱与壳程连接部位的开孔补强超出常规开孔补强范围, 增加强度设计的计算难度, 不能用常规方法进行开孔补强计算, 而需借助分析设计方法进行计算, 增加设计的计算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0004 为了克服上述所存在的技术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 性能优化, 且能极大的降低设备设计、 制造难度和成本, 并便于检修和操作的缠绕式换热器双流程管箱结构。 0005 为了克服上述所存在的技术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 性能优化, 且能极大的降低设备设计、 制造难度和成本, 并便于检修和操作的缠绕式换热器双流程管箱结构。 0006 了达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 0007 一种缠绕式换热器双流程管箱结构, 包括管箱组件、 法兰座和管板, 管箱组件固定在法兰座上, 而法兰座与管板可拆卸连接, 管箱组件包括外管箱和内管箱, 其中外管箱包括接管 A 以及依次连接的封头 A 和筒节 A, 筒节 A 上设有人孔, 接管 A 固定在封头 A 或筒节 A外体上。内管箱包括依次连接的接管 B、 封头 B 和筒节 B。内管箱位于外管箱内, 封头 B 和筒节 B 与筒节 A 均由筋板连接, 接管 B 自外管箱的引出孔引出, 外管箱的筒节 A 下端固定在法兰座上。 管板上端面设有位于同一平面的环状密封面A和环状密封面B, 其中法兰座底端与环状密封面 A 相接, 之间隔有垫片 A, 而筒节 B 底端与环状密封面 B 相接, 之间隔有垫片B, 法兰座则与管板螺栓连接。0008 本实用新型将与其他股流的换热管所引向的管箱设置在外管箱内, 将内、 外管箱说 明 书CN 203259050 U32/5 页4通过筋扳连接成整体, 并形成内、 外两个不同的介质流程通道, 即管板上与内管箱对应的管板的板孔相连的换热管管内连通的换热管内的股流介质进入内管箱, 再由接管 B 引流到外管箱外部与系统管道相连, 此外管板上与外管箱对应的管板板孔相连的换热管管内的股流介质进入外管箱, 再由接管 A 引流到外部与系统管道连接, 从而实现三股流或多股流换热器中换热管根数最多的两支股流分配到各自的管箱侧, 避免了壳侧畸形的结构设计, 大大减小设计计算及制造难度, 设备的维护检修操作也更加方便。 0009 作为优化, 所述筒节 B 与筒节 A 均为圆筒状, 封头 B 和筒节 B 与筒节 A 之间的筋板块数不少于 3, 且沿筒节 A 周向均布, 筒节采用圆筒状有利于降低进入管箱的股流介质在管箱内的流损, 采用周向均布且不少于 3 块筋板连接内、 外管箱,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内、 外管箱的整体性和结构稳定性 ; 作进一步优化, 所述筒节 A 与筒节 B 相互同心布置, 环状密封面A 和环状密封面 B 相互同心布置 , 内外管程的布管均位于同一个的圆心同心圆上 , 内外管程的各层管孔呈同心圆布置 , 便于各管孔的尺寸定位及加工, 同时确保各换热管沿周向均匀分布缠绕 , 方面绕制及穿管, 此外还保证了每层中的各根换热管具有相同的长度尺寸。 0010 作为优化, 所述接管B在外管箱的筒节A上的引出孔与人孔正对, 减少外管箱内的接管 B 管路位置结构对对通过人孔对管箱进行维护和修理的限制, 降低维护难度。 0011 作为优选, 所述接管A、 封头A和筒节A之间的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固定, 简化了加工与装配工序, 缩短了生产周期, 提高了生产效率, 增强了结构的强度以及接口密封性, 此外节省金属材料, 减轻结构重量。 0012 作为优选, 所述接管B、 封头B和筒节B之间的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固定, 简化了加工与装配工序, 缩短了生产周期, 提高了生产效率, 增强了结构的强度以及接口密封性, 此外节省金属材料, 减轻结构重量。 0013 作为优选, 所述筒节 A 与法兰座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固定, 简化了加工与装配工序, 缩短了生产周期, 提高了生产效率, 增强了结构的强度以及接口密封性, 此外节省金属材料, 减轻结构重量。 0014 作为优选, 所述接管 B 与外管箱上的接管的引出位置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固定,简化了加工与装配工序, 缩短了生产周期, 提高了生产效率, 增强了结构的强度以及接头密封性, 此外节省金属材料, 减轻结构重量。 0015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 本结构的内、 外管箱组件通过支撑筋板连接成整体, 并形成内、 外两个不同的介质流程引流通道, 与常规中间隔板管箱相比, 更有利于两流程管束的换热管在管板上的分布, 内管箱组件远比常规中间隔板更能承受大的介质压力或压差, 而与常规单流程管箱结构相比, 管箱侧可设计为两支股流流程, 能将换热管根数最多的两支股流分配到管箱侧, 从而整体优化了缠绕式换热器设计结构, 极大的降低了设备设计制造难度和生产成本, 实现将三股流或多股流换热器中管子根数最多的两支股流分配到管箱侧, 避免了壳侧设旁支管箱的不合理结构设计, 减小设计计算及制造难度,此外, 设备设置人孔方便维护、 检修操作的进行。 附图说明0016 本实用新型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 其中 : 0017 图 1 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说 明 书CN 203259050 U43/5 页50018 图 2 是本实用新型顶部透视图 ;0019 图 3 是外管箱与法兰座连接示意图 ;0020 图 4 是内管箱结构示意图 ;0021 图 5 是管板结构示意图 ;0022 图 6 是管板剖视图 ;0023 图 7 是图 6 管板一侧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4 图 8 是本实用新型运行示意图 ;0025 图 9 是常规管箱结构示意图。0026 图中标记 : 管箱组件1、 法兰座2、 管板3、 外管箱4、 内管箱5、 接管A4-1、 封头A4-2、筒节A4-3、 引出孔4-4、 人孔6、 接管B5-1、 封头B5-2、 筒节B5-3、 筋板7、 垫片A8、 垫片B9、 板孔 10。 具体实施方式0027 下面结合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0028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 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应当理解, 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 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9 本实用新型结构以运用于三股流换热器的技术方案为例。实施例 1, 如图 1 和图2 中所示, 一种缠绕式换热器双流程管箱结构, 包括由外管箱 4 和内管箱 5 组成的管箱组件1、 法兰座 2 和管板 3, 其中如图 3 所示, 外管箱 4 包括接管 A4-1、 封头 A4-2 和筒节 A4-3, 筒节 A4-3 上设有人孔 6, 接管 A4-1 焊接固定在封头 A4-2 的外体上, 封头 A4-2 则与筒节 A4-3上边缘固定连接, 接管A4-1、 封头A4-2和筒节A4-3一体构成外管箱引流结构, 如图4所示,内管箱 5 包括接管 B5-1、 封头 B5-2 和筒节 B5-3, 接管 B5-1 固定连接在封头 B5-2 上, 封头B5-2 再与筒节 B5-3 的上缘连接固定, 接管 B5-1、 封头 B5-2 和筒节 B5-3 一体构成内管箱引流结构。所述内管箱 5 布置于外管箱 4 内, 其中封头 B5-2 和筒节 B5-3 与筒节 A4-3 由筋板7连接固定, 即筋板7一端与封头B5-2和筒节B5-3固定连接, 而另一端则与筒节A4-3固定连接, 同时接管 B5-1 自引出孔 4-4 从外管箱 4 的引出孔 4-4 引出, 并且接管 B5-1 外壁在引出孔 4-4 与孔内缘密封连接, 外管箱 4 和内管箱 5 由筋板 7 连接成一整体。外管箱 4 的筒节 A4-3 下端固定在法兰座 2 上, 如图 5、 图 6 和图 7 中所示, 用于安放内外管箱一体结构的管板 3 上端面设有位于同一平面的环状密封面 A 和环状密封面 B, 环状密封面将管板 3 分割成内、 外两个布管区域, 分别对应内、 外管箱流程空间, 连接成整体结构的法兰座 2 和筒节 B5-3 分别与环状密封面 A 和环状密封面 B 相对应, 其中法兰座 2 下端面内缘与环状密封面 A 相对应, 筒节 B5-3 与环状密封面 B 相对应, 安装时, 先在环状密封面 A 和环状密封面 B上分别放置垫片 A8 和垫片 B9, 再将连接成整体的内、 外管箱组件扣压在管板 3 上, 其中法兰座 2 底端内缘压在垫片 A8 上 , 筒节 B5-3 底端则压在垫片 B9 上, 由于法兰座 2 边缘与管板 3 的周向均设置有相对应并重合的安装孔 , 采用螺栓和螺母在安装孔处连接固紧内、 外管箱组件和管板 3, 以提供足够的压紧力保证内、 外管箱组件与管板 3 之间的密封, 从而形成内、 外管箱两个独立的流程空间。 0030 在如图 5 所示, 管板 3 上位于环状密封环 B 环内位置以及环状密封面 A 与环状密说 明 书CN 203259050 U54/5 页6封环 B 之间的管板位置都均匀布置有板孔 10, 两部分板孔 10 对应不同的股流流程空间, 如图8所示, 以三股流换热器为例, 股流A自壳侧引流, 股流B、 股流C则自管箱侧引流, 其中股流 B 流经的换热管与环状密封面 A 和环状密封环 B 之间的管板位置的板孔连接, 而股流 C流经的换热管与环状密封环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换热器制备工艺专利技术资料汇集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9734151.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4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