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鑑》概说_第1页
《资治通鑑》概说_第2页
《资治通鑑》概说_第3页
《资治通鑑》概说_第4页
《资治通鑑》概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資治通鑑概說【編年體及其發展】【編撰過程及其書名】【體例編年體通史】【內容】【宗旨以史為鑑,而資治道】【影響通鑑學】【價值】【附錄】引言編年體及其發展錢穆中國人對於人事上的觀察與記錄,從古就注意到,那就是歷史。中國人對於人事特別看重本末常變四個字。人事有本有末,又有常有變。能把一件事分著年記載下,一年中又分著時、月、日記載下,這才可以記載出這件事情演變的真象。事情的複雜性、變化性,定要從編年裡去看,才懂得這事之本末與常變。張傳璽按照年、時、月、日時間順序編排史事的史書體裁,稱為編年體。它的萌芽形式是標時記事,這種記事方法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經使用,就是用干支紀日記事。據史記記載周代王室與各諸侯國世系紀年的情況來看,西周末年開始,大都已經有了準確的連續不斷的按年記事的歷史記載,如晉史乘、鄭史志、楚史檮杌、魯史春秋等,都是史官年代順序記載的各諸侯國的歷史。史官按年代順序記載史事形成的檔案材料,稍事整理編訂,就成為早期的編年史。東漢末年,荀悅依左傳之體,對漢書刪繁存要,撰成漢紀,體例嚴整,文字簡潔,述事明確,開創了編年體的斷代史。從兩漢到南北朝的各朝國史,大都兼有二體,南朝梁阮孝緒的七錄,於國史類就兼錄編年、紀傳二體史籍。唐初修隋書經籍志,史部類目基本上沿用七錄,但是卻把七錄的國史類分為正史與古史兩類,正史類著錄紀傳體史書,古史類著錄編年體史書,揚紀傳而抑編年。劉知幾在史通古今正史篇中雖然還把編年與紀傳並敘,但總觀全書,也已明顯地表露出揚紀傳而抑編年的傾向。從此,紀傳體壟斷了正史地位,獨居各種史體之首,編年史體屈居其次。到了宋代,司馬光撰資治通鑑,使編年史一變長期沉寂的局面而得到了飛躍的發展,把編年史的編纂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峰。在它之後,史學界迅速掀起一股通鑑熱,出現了撰寫編年史的高潮。編年體的出現比紀傳體早。晉太康年間汲塚出土的竹書紀年,殆戰國時魏國的史書,上起夏、殷,至魏安釐王二十年而止,貫通夏、商、周三代。準此,先秦已經出現編年體的通史。春秋雖歸為經,純粹就體例言之,亦屬編年,而且是大事記要的記事體,可藉以一窺古代編年記事的體式。竹書紀年文字簡要有如春秋,同為編年記事。至於左傳,依經立傳,敘述事件之本末原委,則已發展為編年敘事的體式。漢荀悅漢紀、晉袁宏後漢紀等,大抵模仿左傳,這是採用敘事文體的編年斷代史。唐代確立以紀傳體為正史,紀傳體的地位遂凌駕編年體之上。至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出,才使編年史一變長期沉寂的局面而得到了飛躍的發展,把編年史的編纂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峰,這是一部採用敘事文體的編年體通史。一、編撰過程及其書名司馬光自少以來,略涉群史,竊見紀傳之體,文字繁多,雖以衡門專學之士,往往讀之不能周浹,況於帝王日有萬機竊不自揆,常欲上自戰國,下至五代,正史之外,旁采他書,凡關國家之盛衰,繫生民之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帝王所宜知者,略依春秋傳體,為編年一書,名曰通志,其餘浮沈之文,悉刪去不載,庶幾聽覽不勞而聞見甚博。錢穆司馬光編集此書,朝廷許他自辟屬官,又許他借用政閣藏書,最後又許他以書局自隨司馬光脫離了中央政府,去到別處,這個書局也可以跟著他跑。所以這書雖不是一部官修書,但是由政府詔修,並用大力資助。張蓓蓓資治通鑑的編修方法之科學也值得大書特書。宋英宗既許司馬光成立書局,又許其自擇館閣英才一同助修,於是在得力僚屬的協助下依以下步驟進行一、確定叢目。以當代曆學名家劉羲叟的長曆為基準,將所有年時月日確實考定,再將初步可考之事件依序繫入。二、編輯長編。每一事件儘量搜求史料,務求詳備,並儘量理出端緒,羅列備索。如有異說,則予考證,以憑取捨。三、刪為定稿。由司馬光親自操筆,將近似於史料大全的長編大力修裁,寫成明快有組織有條理且文理一致的大書。中間刪取的過程,大略亦有粗刪、精刪兩次,刪去的部分在五分之四以上。四、寫出考異。通鑑一書附有三十卷考異,凡說有異同,雖只取其一,卻在考異中將其他異說列出,並說明自己取捨的理由,使讀者可以覆按。這樣精密的編修方法,一方面可藉群體之力突破個人搜採記纂的極限,一方面又能全出一手鎔鑄,避免集體工作的鬆散無統之弊;一方面能寫成簡明精切、深入淺出的信史,一方面又不忽略龐雜的史料與精細的考據;真可謂是計慮至熟而面面俱到了。司馬光認為以紀傳體書寫的正史,斷代成書,且依人物為主,卷帙繁多而有必要另寫一部簡明扼要的通史,改採編年體。仁宗時,他就開始醞釀寫史的工作,英宗治平元1064年進歷年圖五卷,簡要記載了關係歷代興衰的大事,並附有歷代論和後序,集中而有系統地達他的見解。由此,可以略見他編撰通史的規模雛形。其次,司馬光依左傳的編年體裁,接續書寫戰國時事,完成通志八卷,以此作為樣書進呈英宗,深獲讚賞。於是,司馬光受命設局,正式展開編修通史的大工程。在朝廷資助之下,延攬劉攽字貢父、劉恕字道原、范祖禹(字純父)等學者分工合作。編修的步驟,大抵先擬定叢目;然後,分別撰寫長編戰國至秦已由司馬光撰成(稱為通志),兩漢部分由劉攽負責,三國至隋由劉恕負責,范祖禹負責唐、五代;最後,由司馬光根據長編加以刪裁,撰成定稿;隨書並附有考異三十卷,說史料取捨之原由。自英宗治平三1066年始設局編修,至神宗元豐七1084年修定奏上,費時達十九年之久。這部編年體通史,最後經宋神宗品題,以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賜名曰資治通鑑。二、體例編年體通史錢穆資治通鑑當然絕大部分是根據十七史來把紀傳體刪改為編年體。其實根據正史外,還添進很多書。宋代高似孫寫了一書名史略,他曾查考資治通鑑參據各書,除正史外,還有兩百二十多家。張大可編年體是古史的正體,曾在先秦史壇上占據主要地位;東漢以後,一度與紀傳體角力爭先;宋元以降,再度興盛,這是因為它具有以下三個長處1編年體宜於考察一時之大勢。編年體年經事緯,對一同一時間發生的各種事情,編排得井有序,所謂中國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備載其事,形於目前。史通二體便於考察一個時期內的形勢概況。2編年體宜於長編。按編年體例作長編,可以文省事豐,避免紀傳體的同為一事,分在數篇,斷續相離,前後屢出同上的弊病。更便於貫通古今,掌握歷史發展的脈絡,以達到鑒前世之興衰的目的。3編年體宜於錄存史料。張傳璽通鑑是我國第一部體例完善的編年體通史。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綱,按照年、月、日的順序敘述史事。但因一件史事的過程往往很長,在同一時間中,又常有他事發生,所以編年體史書記事存在著頭緒繁亂的弊病。通鑑在編纂方法上,既堅持了年體以時間為序的特點,又吸取了紀傳體自為首尾的寫史方法敘事記人,在必要的時候,常用追敘或附敘之筆補寫前因後果,使對某些事的記述比較集中。司馬光在述史的過程中,很重視因事立論,闡發自己的政治思想和史學觀點,史論分為兩類一是本人之論,用臣光曰三字發端;一是歷代史家原有之論,冠以原論人的姓名。三、內容胡三省溫公作通鑑,不特治亂之跡而已,至于禮樂、歷數、天文、地理,尤致其詳。錢穆資治通鑑此書所重,只是講歷代的君臣事跡。一部十七史一千三百六十多年,他只用兩百九十四卷都拿來寫下,可見他的重要工作,不是添進史料,更重要是在刪去史料。但在他刪去很多史料以外,還添上兩百幾十種書的新材料進去,這工夫當然是極大的了。善讀通鑑者,正貴能在其刪去處添進處注意,細看他刪與添之所以然,才能瞭解到通鑑一書之大處與深處。尹達通鑑記載歷代史事,既寫其盛,也寫其衰;既寫所謂仁、明、武的封建帝王,政治清明的宰相和敢於諫爭的大臣,闡述所謂為政理民的嘉言懿行;也寫昏君庸主、奸佞賊臣和貪官污吏的倒行逆施,大量地揭發其殘害百姓的種種罪惡和不堪入目的醜事。過去封建時代的學者,每論及通鑑的內容,對於前一方面往往大加讚揚,對於後一方面則很少提及,諱莫如深。其實,這部巨著一個突出的特點,也就是它的優點之一,恰恰在於它比一般正史更集中、更深刻地暴露出歷代統治者的醜事和壞事。例如,宋孝武帝和隋煬帝的荒淫和殘暴,都達到令人髮指的程度,這些在通鑑裡都和盤托出,無所掩飾。對於漢靈帝的貪婪、晉惠帝的愚蠢、賈后的淫蕩、唐玄宗晚年的腐化墮落等等,也都刻畫得淋漓盡致。不僅如此,司馬光對於歷史上的一些所謂仁君和有作為的皇帝也往往注意揭其短處。如說韓歆因直諫而死,適為光武仁明之累通鑑卷四三臣光曰,說唐太宗好尚功名,不及禮樂,父子兄弟之間,慚德多矣(稽古錄卷十五),通鑑在貞觀初年之後,並借魏徵之口,反復論他漸不克儉,輕用民力(參見卷一九五)。這樣記載史事,目的在於使北宋統治者知自古以來治世甚寡而亂世甚多,得之甚難而失之甚易(歷年圖後序)。資治通鑑全書,包括正文凡二百九十四卷;記事的時間斷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前403年,下迄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959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記載的事件,以歷代君臣事跡司馬光語為主,此外,如胡三省所言,不特治亂之跡而已,至於禮樂、曆數、天文、地理,尤致其詳。此書,以歷朝的政治興衰為主,並對禮樂、兵刑、曆法、水利、經濟等制度,以及社會風俗、人口增減、典籍聚散的變化,擇要載述,是多方面呈現歷史整體的史書。正文之外,同時修撰了通鑑目錄和通鑑考異各三十卷。四、宗旨以史為鑑,而資治道司馬光凡關國家之盛衰,繫生民之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帝王所宜知者。張傳璽司馬光他認為自史記、漢書以來,史書眾多,自布衣之士讀之不遍,況於人主日有萬機,何暇周覽於是便想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關國家興衰,繫民生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以便統治者監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從歷史中吸取統治經驗。顯然,他編撰史書的目的,是要給皇帝提供一部歷史教科書。瞿林東資治通鑑的思想價值,在於它以極其豐富的歷史事實證明政治統治的存在鞏固和發展,離不開對於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為它作序的宋神宗,為它作注的胡三省,為它作全面闡釋的王夫之,都十分強調它的這個價值。書中對生民民心民事的重視,是司馬光歷史觀上頗有光彩的一面。司馬光能夠同司馬遷並稱史學上的兩司馬,是跟資治通鑑作為編年體通史的多方面成就相關聯的。錢穆有人說通鑑不載文人。又如在後漢書裡有很多隱士高士之類,他多不載。這也不能怪,他書的原來重心是要寫歷代君臣事跡。五、影響通鑑學錢穆南宋時,有朱子起來作通鑑綱目,又有袁樞來寫通鑑紀事本末,王應麟有書名玉海,書裡面有一部通鑑答問,可見王應麟對通鑑也是用過很大工夫的。在王應麟同時有胡三省,他一生就注了一部通鑑,現在我們讀通鑑,都是胡注本。後來到了明代,有嚴衍,寫了一部資治通鑑補,此書也是很花工夫的,其實也等於是通鑑的另一番注。我們從這許多方面,可以看到通鑑一書對將來的影響,所以此書直到清代乃至今天,還是一部學歷史的人所必讀的書。瞿林東資治通鑑對宋代和後世的史學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補撰改編續作注釋仿制翻譯評論,諸家蠭起,蔚為大觀。張蓓蓓通鑑於史學之貢獻極鉅,影響極大。要而言之有1繼春秋、左傳之後,使編年史體再放異彩。自史記創為紀傳體後,撰史者多捨編年體而採紀傳體。紀傳體雖能涵蓋各層面之史實,然易流於繁重瑣碎,讀者費時而未必能掌握歷史大勢。因此,溫公有意繼承左傳,發揮編年記事時序清晰、簡明扼要之長,以補紀傳體之不足。2繼史記之後,使通史之作再詣高峰。通史涵蓋千數百年史實,撰述不,易故自史記之後,幾無踵作者,梁武帝嘗以紀傳體撰一通史而未成功。溫公改以編年體撰為通史,乃得與史記後先輝映。3首開修史之家自撰考異之例。自撰考異以說明史料去取之故,足以別正誤,定是非,增加所撰史事之可信度。其後,李燾續通鑑長編、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皆自為考異,而散附各條之下,較通鑑別為一書更便讀者。4影響此後之史書創作。資治通鑑一書在中國史學上有承先啟後之地位。承先者,在於編年體和通史等史體發展上,再創新局;啟後者,不僅首開史家自撰考異之先例,而且為此後許多史書催生,形成通鑑學的風潮。在通鑑學風潮下產生的史書,主要可分為下列四大類一、續補注釋注釋以胡三省資治通鑑注最為著名,續補者如李熱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嚴衍資治通鑑補、畢沅續資治通鑑等,這類史書形成一個從古到今的編年史系統。二、編年新作朱熹資治通鑑綱目,起迄、取材大抵依司馬氏之書,而意在標榜正統、名教之思想,依此意旨刪改資治通鑑,而且以大字提綱,綱下以小字說明細節,稱為目,於是另創綱目體史書,為編年史的又一發展。三、改編新體如袁樞通鑑紀事本末,完全採錄資治通鑑之內容,重新纂輯,一變而為以事為經之體例,屬於紀事本末體的史書,使此一新興的歷史編纂體裁,繼編年、紀傳之後,成為第三大史體。四、歷史評議王夫之讀通鑑論,也是通鑑學重要的衍生著作,針對資治通鑑之史事抒論,屬於史評類的歷史評議。六、價值朱熹上下若干年間,安危治亂之機,情偽吉凶之變,大者綱提領挈,細者縷析毫分。心目瞭然,無適而非吾處事之方。讀此書,尤能開滌靈襟,助發神觀。曾國藩其論古皆折衷至當,如因三家分晉而論名分,因曹魏移祚論風俗,皆能窮物之理,執聖之權。錢穆先生說有寫史,有考史,有論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