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概说_第1页
《周易》概说_第2页
《周易》概说_第3页
《周易》概说_第4页
《周易》概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周易概說【周易的名義與性質】【周易的起源及形成】【周易經傳之內容體例和篇第】【孔子與易學】【易學旨要】【周易的傳本與派別】一周易的名義與性質一名義1三易連山、歸藏、周易2因代以題周故稱周易3易之三義簡易、變易、不易周禮春官宗伯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漢鄭玄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周曰周易。見周易正義序引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見周易正義序引二性質1原為占筮之書2儒家傳習之經典荀子大略善為易者不占。以賢易不肖,不待卜而知吉凶。馬王堆帛書要子曰易,我後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也。幽贊而達乎數,明數而達乎德,又仁者而義行之耳。贊而不達於數,則其為之巫;數而不達於德,則其為之史。史巫之筮,鄉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後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與史巫同涂而殊歸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義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後乎(釋文據道家文化究研第三輯引錄)周易繫辭傳上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史記太史公自序易著天地四時五行,故長於變。周易原本是占筮之書,後來成為儒家傳習的經典;儒者研經習義,重視的是德義,占筮的功能反退居其次,所以荀子說善為易者不占。新近出土的馬王堆帛書中,有周易六十四卦經文,也有若干說解的文章,要篇是其中一篇。依要篇所述,戰國時代儒者相傳,孔子教人習易在觀其德義,故與史巫同涂而殊歸。吾人了解周易的性質,應知它原屬占筮之書;同時不能忽略,作為儒家經典的周易,其性質已向義理轉化二者同途而殊歸二周易的起源及形成一卦的形成符號系統1經卦三畫卦(三爻)八卦2別卦六畫卦(六爻)六十四卦二卦辭爻辭占筮之辭三易傳義理的解釋周易繫辭傳下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史記周本紀周文王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史記太史公自序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繫象說卦、文言。漢書藝文志六藝略易類序宓羲氏作八卦;周文王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為之彖、象、繫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隋書經籍志經部易類序昔宓羲氏始畫八卦,蓋因而重之,為六十四卦。周文王作卦辭,謂之周易。孔子為彖象繫辭文言序卦說卦雜卦。唐孔穎達周易正義序伏羲制卦,文王繫辭,孔子作十翼。卦辭文王,爻辭周公,馬融陸績等並同此說,今依用之。易卦最早只有八卦的系統,相傳八卦為伏羲所畫。然後,依太史公自序所言西伯拘羑里,演周易,意謂商、周之際,西伯昌始重卦,增廣為六十四卦的系統,此與漢書藝文志說文王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可以相參。據史記孔子世家,孔子不僅讀易,而且,序彖繫象說卦、文言(漢書藝文志所述,少說卦而增序卦),故古人相傳孔子作十翼,即易傳。由八卦六十四卦(含卦辭、爻辭)十翼易傳,歷經伏羲、文王和孔子三聖,故曰人更三聖。又,一說周易經傳的形成,周易六十四卦的卦辭出自文王,而爻辭出自周公之手。以上所述,乃古人傳說。依屈萬里先生的看法,畫卦與卦辭、爻辭應該是同一時代的產物,否則難以發揮占筮的功能;周易六十卦經文形成的時代大約在商朝晚期,或西周初年。漢唐學者往往認為十翼之傳,出自孔子,宋人始質疑孔子作十翼的說法,歐陽修的易童子問尤為知名。當前學者多認為十翼非出於孔子,而是儒家後學解經之作。三周易經傳之內容體例和篇第一內容及其體例甲上下經1六十四卦的卦名次序上經三十卦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臨、觀、噬嗑、賁、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下經三十四卦咸、恆、遯、大壯、晉、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中孚、小過、既濟、未濟2每一卦的內容A卦象;B卦名;C卦辭;D爻題;E爻辭乙十翼漢人將解釋周易上、下經的傳,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繫辭上下及文言、說卦、序卦、雜卦等共十篇,由於都具備輔翼上下經、闡明經義的性質,故合稱十翼。其中,彖傳的解釋針對卦辭。象傳分成兩部分,一部分解釋卦辭,一部分解釋爻辭,前者習稱十象,後者習稱小象。彖象二傳,對應於六十四卦分上、下經,故亦分為上、下兩篇。繫辭傳乃通論易學義理,富於哲思,是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獻;由於篇幅長,也分為上下兩篇。文言傳一篇,專門解釋乾、坤兩卦。說卦傳通論各卦取象,及卦與方位的配合。序卦傳賦與六十四卦次序一種道理,頗流於附會。雜卦傳雜言各卦卦義。二篇第略四孔子與易學論語述而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或作亦可以無大過矣。論語子路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鄭玄注曰易,所以占吉凶。無恆之人,易所不占。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繫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馬王堆帛書二三子問易曰寢龍勿用。孔子曰龍寢矣而不陽,時至矣而不,出可謂寢矣。大人安失(佚)矣而不朝,猒在廷,亦猶龍之寢也。其淢而不用也,故曰寢龍勿用。易曰杭(亢)龍有悔。孔子曰此言為上而驕下,驕下而不殆者,未之有也。聖人之立正(政)也,若遁(循)木,俞(愈)高俞(愈)畏下,故曰杭龍有悔。(釋文據道家文化究研第三輯,頁425)馬王堆帛書要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子贛曰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靈之趨;智謀遠者,卜筮之蔡。賜以此為然矣。此以言取之,賜行之為也。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夫子曰尚書多於(閼)矣,周易未失也,且又(有)古之遺言焉。予非安其用也。子曰易,我後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也。幽贊而達乎數,明數而達乎德,又仁者而義行之耳。贊而不達於數,則其為之巫;數而不達於德,則其為之史。史巫之筮,鄉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後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與史巫同涂而殊歸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義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後乎(釋文據道家文化究研第三輯,頁43435)朱伯崑帛書要文中提出夫子老而好易。此是對論語述而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的闡發。此說與司馬遷所說孔子晚而喜易說是一致的。並且表明其所依據的論語本子,是齊論而非魯論。因為魯論本,易作亦。其論孔子學易說周易中有古之遺言焉指卦爻辭,學易目的是非安其用而樂其辭。用指卜筮吉凶禍福。樂其辭本於繫辭文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因為卦爻辭含有義理,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養境界。如其所說易,我後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也。關於占筮,借孔子話說贊而不達於數,則其為之巫;數而不達於德,則其為之史。此文認為孔子學,易不同於史巫後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之德而已。吾與史巫同塗而殊歸者也。此種周易觀,即荀學所說的善為易者不占。(帛書本易說讀後,道家文化究研第六輯,頁314)五、易學旨要唐孔穎達易者,所以斷天地理人倫而明王道,是以畫八卦,建五氣以立五常之行,象法乾坤順陰陽以正君臣父子夫婦之義,度時制宜,於是人民乃治,君親以尊,臣子以順,群生和洽,各安其性。此其作易垂教之本意也。(周易正義序)宋程頤易,變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也。其為書也,廣大悉備,將以順性命之理,順幽明之故,盡事物之情,而示開物成務之道也。(易傳序)清顧炎武孔子論易見於論語者,二章而已。是則聖人之所學易者,不過庸言庸行之間,而不在圖書象數也。今之穿鑿圖象以自為能者,畔也。(日知錄)六周易的傳本與派別漢書藝文志及秦燔書,而易為筮卜之事,傳者不絕。漢興,田何傳之,訖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於學官;而民間有費、高二家之說。劉向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梁丘經,或脫去無咎、悔亡,唯費氏經與古文同。隋書經籍志經部易類序漢初,傳易者有田何,何授丁寬,寬授王孫,王孫授,由是有施孟梁丘之學。又有東郡京房,自云受易於梁國焦延壽,別為京氏學。漢初又有東萊費直傳易,其本皆古字,號曰古文易。以授瑯邪王璜,璜授沛人高相。故有費氏之學,行於人間,而未得立。後漢陳元鄭眾,皆傳費氏之學。馬融又為其傳,以授鄭玄。玄作易注,荀爽又作易傳;魏代王肅王弼並為之注。自是費氏大興,高氏遂衰。梁丘施氏高氏,亡於西晉;孟氏京氏,有書無師。梁陳,鄭玄王弼二注,列於國學。齊代唯傳鄭義。至隋,王注盛行,鄭學浸微,今殆絕矣。歸藏,漢初已亡;案晉中經有之,唯載卜筮,不似聖人之旨。(隋書,頁91213)唐孔穎達秦亡金鏡,未墜斯文。漢理珠囊,重興儒雅,其傳易者大體更相祖述,非有絕倫。唯魏世王輔嗣之注,獨冠古今,所以江左諸儒,並傳其學。清陳澧費氏之書已佚,而鄭康成鄭玄、荀慈明荀爽、王輔嗣王弼、皆費氏學。此後諸儒之說,凡據十篇以解經者,皆得費氏家法者也。(東塾讀書記卷四)馬衡熹平石經易分上、下,而彖、象不與卦辭、爻辭相連。(凡將齋金石叢稿,頁204)原刊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外集慶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上冊,1933年今日通行的周易板本,經、傳、注、疏往往合刊,其實,原先它們曾經分別單行。上下經與十翼的分合演變,茲綜理條陳如下一、上下經及十翼,原本各自單行,如晉太康年間出土的戰國魏王墓簡策有易二篇,即上下經,尚未與十翼等解經之傳編纂在一起。又,新近在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出土之帛書周易,和多種易傳易說,經及其解釋之書也是各自分離。二、漢書藝文志六略易類著錄易,經十二篇,參考顏師古注,十二篇者兼計上下經和十翼,那麼,當時經、傳應已編纂為一部典籍;唯十翼等仍單獨成篇分篇情況參孔穎達說。漢熹平石經仍保留上下經與十翼各自成篇的形式。三、將彖上下象上下分別附入上下經者,始自東漢的鄭玄。四、三國魏時,王弼注周易經、傳(未注解繫辭傳上下),又進一步將象傳中解釋卦辭者(學者稱之為大象)或解釋各爻者(學者稱之為小象)分別繫屬其下,並且將文言一上下分別附屬在乾坤兩卦之後。上述附傳於經的發展,主要受費直一派即古文易學以十翼解經的學風影響。漢魏以來形成的周易兼含經傳板本,後來成為主流板本。唯宋代頗有學者如呂大防吳仁傑朱熹等,紛致力於恢復經、傳分篇的古本形式。易學的漢宋兩派,經說不同,對經典板本的主張也有所不同。(朱熹的周易本義原依古本,上下經和十翼均各自分篇,台北華正書局影印的板本即依其原貌。明、清時採用朱氏的注本,卻改變周易本義的形式,又將十翼附入經下,所以周易本義現行有兩種不同系統的板本。)綜言之,周易原屬占筮之書,用以決疑斷吉凶。據馬王堆帛書要篇,孔子曾向弟子自述,對於卜史之卦爻辭,特觀其德義,且云同途殊歸。這有兩點要義一則,孔子曾經跟弟子討論周易,表達他對此卜筮之書的法,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