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西县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基地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淮西县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基地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淮西县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基地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淮西县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基地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淮西县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基地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淮西县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二一三年十二月目录一、总论5(一)项目概况5(二)项目建设单位概况7(三)可研报告研究范围、内容、原则及依据8二、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10(一)项目建设的背景10(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3三、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16(一)场址所在地理位置16(二)建设条件16四、建设方案与规模22(一)基地发展规划及专业设置22(二)建设方案23(三)培训基地建设规模24五、工程技术方案25(一)总体规划25(二)建筑设计31(三)结构方案38(四)工程地质条件38(五)基础方案评价和结论42(六)设计基本参数42(七)结构体系选择43(八)抗震设防43(九)材料选择44六、辅助工程方案45(一)给、排水及消防45(二)供配电46七、节能降耗48(一)编制依据48(二)建筑节能措施48(三)电气节能措施49(四)节水措施50(五)其他节能措施50八、环境影响评价52(一)编制依据52(二)项目实施地环境现状52(三)环境影响分析53(四)环境保护措施54(五)环境影响评价56九、劳动安全卫生消防57(一)劳动安全卫生57(二)消防设施59十、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63(一)组织机构63(二)人力资源配置63十一、招标方案65(一)概述65(二)发包方式65(三)招标组织形式66(四)招标方式及范围66十二、建设进度安排及建设期管理68(一)建设工期68(二)进度安排(见施工进度图)68(三)建设期管理68十三、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70(一)投资估算70(二)资金筹措72十四、效益分析73(一)评价依据及说明73(二)运营收入估算73(三)运营成本估算73(四)利润估算74(五)评价指标74(六)财务评价结论75十五、结论及建议76(一)结论76(二)建议76一、总论(一)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淮西县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基地2、项目建设地址淮西县南山镇3、项目建设单位北京东方博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4、项目联系人联系电话5、项目建设期限1年6、建设规模项目占地面积100亩,总投资6800万元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5000平方米,建成后每年培训技能学员5500人左右。7项目主要建设内容(1)总建筑面积55000平方米。其中1)培训基地主要设施建筑面积54000平方米。包括实训教学楼15000平方米,理论教学楼10000平方米,综合楼5000平方米,图书馆5000平方米,餐厅3000平方米,后勤服务中心2000平方米,教师公寓2000平方米,学生宿舍12000平方米。2)辅助用房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包括配电室100平方米,体育场看台500平方米,锅炉房200平方米,垃圾中转站50平方米,门卫传达室150平方米。(2)购置实训设备课桌等教学设备。(3)风雨操场、道路、绿化等附属设施。8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1)投资估算项目总投资6800万元。其中建筑工程费6200万元,设备购置及安装工程600万元。(2)资金筹措总投资6800万元,全部由建设单位筹措。(见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表)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数量备注1总投资万元680011固定资产投资万元680012流动资金万元02资金筹措68003占地面积平方米66666100亩4建筑面积平方米550005容积率0836绿化率257年经营收入万元13758年总成本费用万元5259年利润万元85010利润率12511投资回收期年9含建设期1年(二)项目建设单位概况北京东方博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北京市丰台区丰台北路32号A幢101室丰台北路望园西里10号楼西大厅,东方博瑞教育系京城名师和全国各省市教育界新观念精英教师联合创办。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中、小学的课外辅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及艺术特长培养等工作。一直秉承稳固与发展、求实与创新的精神,坚持“诚信为本,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教学理念,凭借一流的师资队伍和专业的服务团队,整合与改进了无数教研人员的实践,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博瑞教育“有保证的个性化课外辅导体系”。东方博瑞教育采取“N对一”的辅导方针,即指每个学生每门课程配备一位专业教师专业心理咨询师潜能开发培训专家励志专家专职班主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做一套独具特色的个性化辅导方案,竭力帮助学生全面提高学习能力与应试能力,彻底解决学习的现实问题和学习上心理问题,保证稳步提高学习成绩。现拟建设淮西县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基地,从事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三)可研报告研究范围、内容、原则及依据1、编制原则1本着实事求事的原则,分析论证安徽省淮西县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基地项目的实施条件、经济和工程技术方案的可行性;2优化淮西县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基地项目工程方案,为项目实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和节约工程费用提供条件,使工程方案具有可操作性,不仅能满足目前的需求,还要预留今后的发展空间;3坚持客观、公正、科学的工作态度,本项目力求做到数据准确、内容完整、重点突出、结论科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客观实际进行评价分析,以保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2、研究依据(1)建设单位对此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委托书;(2)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4)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5)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7)关于实施农民工培训培训基地建设工程的通知(劳社部发;(8)普通高等学校建设规划面积指标;(9)安徽省省20042007年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专项建设规划;(10)安徽省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11)淮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12)项目承办单位提供的有关基础数据、技术资料等;(13)编制人员调查的有关资料、数据等。3、研究的范围根据国家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作范围和深度规定,我公司对项目建设的选址和建设条件进行了实地勘察,对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建设方案与规模、工程技术方案、公用工程、环境保护、消防安全和节能、项目管理与实施、组织机构与定员、项目招投标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和效益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和分析,为项目的决策和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二、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一)项目建设的背景1、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决定了项目建设的充分性。劳动力教育培训、职业转换,是顺利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工业化、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针对这种情况,劳动和和社会保障部明确提出,要积极发挥劳动保障部门推动职业培训与就业结合的优势,使职业培训在促进劳动者就业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改善劳动力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使他们由简单体力型劳动者向智能型劳动者转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的宏伟目标是劳动力实训基地责无旁贷的义务。但是,要使劳动力实训基地发挥更大作用,必须投资兴建基础设施,完善办学条件,以推动全县劳动职业技能培训事业有序健康的发展。2、新形势对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发展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国家相关文件明确要求,各地要充分认识抓职业教育培训就是抓经济工作,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培训大有可为;充分认识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呼唤职业教育培训大发展;充分认识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产业竞争力,必须以职业教育培训为基础;充分认识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必须依靠职业教育培训;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教育培训是教育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充分认识未来二十年是职业教育培训不可错失的发展机遇期。要认真贯彻实施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意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职业培训工作的意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推动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工作的通知、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2010202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等文件精神,努力做好劳动力职业培训工作。3、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是实现全县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对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现代素质,加速各类技能性人才的培养,是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县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工作高度重视,不断加大投入,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劳动力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全县劳动力教育培训工作的总体要求来看,劳动力的技能素质还不能适应我县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工作还远远不能满足其对技术、信息和服务的多样化的需求,仍存在着资源整合不够、工作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等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统筹,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加强劳动力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劳动力实训基地建设,是落实城乡统筹,健全技能性人才培养工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发挥县劳动保障部门推动职业培训与就业结合的优势,便捷、扎实、有效地组织开展对全县各类技能性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有效的重要途径。4、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是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加强职工技能教育必须要保证一定的专业实训时间,而且在实训过程中要体现仿真性、现场性,使受训人员按照未来职业岗位群的要求,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上述工作没有实训基地是无法实现的。职工素质是知识经济及高新技术的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也是促进企业与生产发展的动力及基础。为了开展职工素质工程教育,实训基地可以根据职工文化教育终身化、技能培训市场化、岗位培训企业化、再就业培训多元化的特点,通过对员工的岗位培训或再就业培训,使他们及时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及技能,提高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能力,以适应产业优化、升级、调整、更新,以及生产现代化、科学化、机械化、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城镇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需要扩大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解决城镇困难群体就业问题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扩大就业中的责任,立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经济发展,认真贯彻“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积极引导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转变择业观念,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就业,不断拓宽就业门路,认真落实扶持就业的各项政策,鼓励和支持多渠道就业,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大力促进劳动者实现就业和再就业。2、城镇无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的需要淮西县人民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作为淮西县“十二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而认真做好城镇下岗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和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也是解决妥善解决淮西县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系列得深层次矛盾的重要途径,同时对进一步推动全县经济持续、快捷、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以及对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有限的耕地所需的农村劳动力必然相对减少,而反过来农村劳动力人口却又在逐年增加,这就使得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矛盾更显突出。与此同时,也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化生产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劳动者,过去那种凭力气干活的劳动力已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做好农村劳动力的开发就业,是一个经济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现实的紧迫任务。通过再就业工程,发展劳动力市场,实施劳动力开发就业,尽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是完全必要的,为城乡劳动力就业牵线搭桥,同时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组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就业能力,把淮西县劳动力推向全国市场是完全必要的。实现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是社会安定的需要,也是个体增收的需要。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迫切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和就业帮助,只有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安居乐业了,国家才能稳定,社会才能进步。3、落实淮西县就业再就业规划目标的需要建设淮西县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基地是落实淮西县就业再就业的长期工作目标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意见和淮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全县就业工作目标任务的通知,明确了2014年以及今后五年安徽省就业再就业工作的目标任务,安徽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00万人以上,期末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淮西县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基地将落实淮西县的就业再就业培训计划。劳动力就业中心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深入开展“政策实效”行动,进一步落实再就业政策,通过开展再就业援助,大力促进再就业,减少失业增量,避免失业率大幅攀升。二是加强就业服务,强化劳动力市场管理,继续推动各地开展技能岗位对接专项服务活动,满足企业需求,推动技能劳动者就业。三是实施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SYB)中国项目,推进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动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工作。发展劳务协作,积极发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工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探索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工作,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制定出台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全面推进职业培训工作,形成“政府指导、企业主导、行业配合、学校参与、社会支持、个人努力”的培训工作新格局。三、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一)场址所在地理位置1、地点与地理位置场址位于淮西县南山镇。2、场址土地性质及占地面积土地权属类别属建设用地,总占地面积66666平方米(100亩)。(二)建设条件1、自然条件淮海市位于安徽省北部,东经1162311723,北纬33163414之间。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东近连云港,西连商丘、开封,南接宿州、蚌埠,北临徐州,南北长150公里,东西宽50公里全市辖三区一县和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27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47万公顷(20205万亩),至2010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203万人。(1)气候条件淮海市地处北温带,属北方型大陆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日照时数为23158小时,日照度为522,无霜期202天,其他气象资料如下年均气温145极端最高气温411极端最低气温213年均相对湿度70主导风向东北风平均风速31M/S风压343KN/平方米年最高降雨量14411MM(1964年)年均降雨量8629MM日最大降雨量2497MM(1957年7月14日)最大冻土深度200MM地震烈度6度(2)水文条件淮海市位于淮河流域中游,二、三级支流范围里,隶属于华北平原南部的淮海平原中部。淮海市水资源总量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全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161972104立方米/年,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总量为815509104立方米/年,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枯丰基本依赖降水补给的多寡,地下水资源赋存于地层的多孔介质之中,水的运动较为缓慢。近年来,城区及近郊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给水能力逐年减少,呈现超采现象,应该予以防范。全市水资源的水质较好,均为重碳酸钙型,矿化度小于10克/升,但其钙镁离子偏高,导致水的硬度较大。(3)地质地貌淮海市地处淮海平原中部,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微倾,除东北部有少量低山地形分布外,其余为广阔平原。其主要类型是山丘、平原、湖洼地、河流。山脉主要分布在北部及中部偏东,系泰山余脉,海拔在60400米之间,余者皆为一望无际的平原。其海拔高度235324米,面积2354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5以横贯平原中部的古隋堤(今宿永公路)为界,北部为黄泛冲积平原区,土壤肥沃,地面平整,地下水丰富;南部为古老河湖沉积平原,地势较低,地下水位较高,地瘦质差,但增产潜力大。封闭型湖洼地主要分布在四铺、百善、铁佛等地区,全系耕地。总面积为8667平方公里。淮海市域境内水系发达,沟渠纵横,河流多系人工河道,河道平直,水量受季节影响,变化较大,夏季水流量大、水流急,冬季河水变浅,水流缓慢。由于煤炭的开采,造成地表塌陷积水而形成湖泊。至1992年底,全市辖区内形成大小塌陷湖泊30余个,常年积水面积798平方公里,占总塌陷面积的38,多年平均蓄水量为3040万立方米,占全市平均地表蓄水量的344。塌陷湖泊水质好、浮游生物多、污染少,适合鱼类生长。(4)工程地质条件淮海市东、西有寒武、奥陶系地质构成。山丘平行延伸两侧,其余均为平原,海拨一般为25325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坡度为万分之一。北区第四纪地层分布广泛,地基承载力山前地带可达18吨/平方米。地下水层多为石灰岩层隙间水,含水较丰富。项目区最大冻土深度20厘米,地震烈度6度。建设用地的综合自然条件较好。淮海区域大地构造属中淮地台鲁西隆起区南极,区境范围内除寒武系、奥陶系有部分裸露外,其余均为第四系掩盖,低山残匠占全部总面积的47。本区第四系分布广泛,孔隙水储存于第四系砂层之中,主要大气降水为主补给水源。浅层地下水流向与地形坡降及河流方向一致,由西北向东南。地下水位升降随季节降水量变化,地下水对混凝土无侵蚀作用。(5)交通条件淮海市交通方便,铁路运输方面,符夹线、青阜线东连京沪,北衔陇海,西接京九。公路运输方面,105国道、202省道穿市而过合徐高速公路和连霍高速公路距市区分别为10公里、15公里。水运方面,内河航运经淮河直贯长江。空运方面,距徐州观音国际机场仅60公里。2、社会经济状况淮西县因古濉河和溪河在此交汇而得名,为淮海市唯一辖县,全县辖11个镇和省级淮西经济开发区、淮西芜湖现代产业园。国土面积1987平方公里,人口107万人。口子窖酒产自淮西县。连续8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素有“酒乡煤城”、“中原粮仓”等美誉。淮西交通便捷。境内三条铁路北接陇海线,东连京沪线、西入大京九;公路交通四通八达,泗许高速、合徐高速、济祁高速穿境而过,连霍高速、京福高速交汇于侧。淮西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禀赋得天独厚。煤炭储量60亿吨,铁9700万吨。国家级大型企业淮海矿业集团、皖北煤电集团13对矿井座落在淮西境内。农业资源优势明显,全县耕地220万亩,是国家重要的粮食和畜禽生产基地。淮西历史悠久。春秋时期政治家华元、秦相蹇叔、东汉哲学家桓潭、竹林七贤之首的稽康等均为淮西人。始建于先秦时期的南山古城墙,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南山文昌宫和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中国大运河柳孜遗址,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城镇建设提速。淮西县城与淮海市城区连为一体、县城建成区已达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万人。淮西县正以开展“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为契机,努力打造文明县城、园林县城。园区异军突起。淮西经济开发区已建成面积167平方公里,入驻各类企业214家。规划总面积为1478平方公里的淮西芜湖现代产业园,2012年6月启动建设。淮海市南山工业园依托安徽省振兴皖北一号工程南山煤焦化大项目进行建设,被列入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6个乡镇工业集中区与省级开发区错位发展,建成12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06家。产业集聚发展。近年来,淮西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相继开展了“工业发展年”、“园区建设年”、“项目推进年”活动,坚持以工业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突出抓招商、抓项目、抓园区,形成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格局,煤电及矿产采选、煤化工及精细化工、机电装备制造、新型建材、针纺服装和食品工业六大主导产业发展态势强劲。拥有规模工业企业207家,规模工业增速连续2年位居全省县级前列。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拉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11年,在全省县域考核中,位列全省二类县第四位,被授予“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称号。3、施工条件施工场地平整开阔,施工运输可利用现成的公路和城市道路。高标号水泥、砂石、石灰等建筑材料当地产量可观,能满足供应,运距短、价格便宜。其它建筑材料在当地市场上容易购得。施工用水、用电、通讯可以利用项目区周围已有设施就近解决。四、建设方案与规模(一)基地发展规划及专业设置1、总体发展规划在未来一段时间,通过不懈的努力,使基地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管理科学、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知名度较高的集技工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就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1)培训基地建设规模项目建成后在校生规模达到2000人。(2)培训基地体制积极探索办学体制改革,加强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定岗培训,争取与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职业院校联合,多层次办学。(3)队伍建设1)建设一支观念先进、业务精炼、开拓进取、团结协作、务实高效、勤政廉洁的干部队伍,所有干部具备现代化管理技术的手段和能力。2)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具有较强的科教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制定教师培训进修计划,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建设名牌教师队伍。(4)专业建设设置信息技术、烹饪、旅游管理、市场营销、中西药制药、建筑工程设计、机电一体化等多专业并举,集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综合性职业技术学校。(5)教学设施更新教学、实训设备,加快教学信息化进程,采用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6)学生教育和管理完善和创新学生管理制度,形成全员育人的大德育体系,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杜绝较为严重的违纪事件,形成勤奋学习、苦练技能、团结进取、文明礼貌的良好风尚。(7)校园文化与环境合理设置具有文化品位、育人功能的校园设施和文化景点,精心培育“文明、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二)建设方案根据淮海市淮西县教育发展规划,结合培训基地发展规划,确定培训基地最终在校生规模为2000人。培训基地开设有信息技术、烹饪、城建、机电4个系;设置了中式烹饪、西式烹饪、中西式面点、旅游管理、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建筑预算、施工管理、园林花卉、设备检修、医疗器械、机电一体化、汽车电子、车工、钳工、电工、焊工17个专业;设置40个教学班。(三)培训基地建设规模项目占地面积100亩,总投资6800万元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5000平方米,建成后每年培训技能学员5500人左右。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有1、总建筑面积55000平方米。其中(1)培训基地主要设施建筑面积54000平方米。包括实训教学楼15000平方米,理论教学楼10000平方米,综合楼5000平方米,图书馆5000平方米,餐厅3000平方米,后勤服务中心2000平方米,教师公寓2000平方米,学生宿舍12000平方米。(2)辅助用房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包括配电室100平方米,体育场看台500平方米,锅炉房200平方米,垃圾中转站50平方米,门卫传达室150平方米。2、购置实训设备课桌等教学设备。3、风雨操场、道路、绿化等附属设施。五、工程技术方案(一)总体规划1、规划指导思想校园作为培训基地的物质基础,其建设规划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四者的有机统一。校园环境是与学校文化形成、发展密切相关的生态基础,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的物质层面。优良的校园环境对广大师生员工具有陶冶、激励、约束、调适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师生员工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具有潜移默化的功效。因此,要有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总体规划,其基本指导思想为(1)深入把握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密切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从规划到单体设计的各个层面上全方位配合培训基地自身的教学特点,注重教育内涵的变化,为教学和科研创造优质高效的物质环境,体现功能布局的合理性与先进性。(2)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坚持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整体规划观念,使教学民主化,教育终身化、职能多元化和结构多样化的现代教育发展方向得以充分体现。(3)密切结合基地周边环境,在总体结构上把握周边城市总路段用地与培训基地的关系,保持环境的整体性,创造校园的形象特征标志性,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共生。(4)充分考虑各功能因素的关联性和景观的渗透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证校园建设空间环境与教育模式相适应,营造开放性校园空间。(5)总体布局有利于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强调资源共享,简化功能布局,优化建筑群落,利于管理,利于促进后勤服务社会化。建立清晰、简洁、方便的交通体系;(6)符合社会、公共事业重大建设项目的建设规律,具有普遍的可操作性,实现投资经济的合理性、社会和环境效益的优化性。2、规划原则与思路该项目是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作为这一基地的重要载体,校园环境不同于其他社区环境,应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这种特色突出而集中的体现是浓郁的文化氛围。培训基地规划应利用自然环境营造,建筑、环境和文化的和谐统一,构筑个性典雅的校园环境,创造“宁静致远”的治学氛围。其总体思路归结为(1)环状绿化带中央公园式的生态校园充分利用基地自然环境,人工天成、相得益彰。校区规划是在尊重、顺应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完成的,规划吻合了基地地形不规则的自然条件及绿荫覆盖的景观,追求环境的自然天成效果。建筑以组团形式集中布局,组团之间有大面积绿化。建筑组团可像细胞一样有机生长,其间绿化也可像细胞间质一样灵活流动,各建筑组团通过步行景观轴线相联系,形成便捷、高效、美观并具有情致的内外空间景观体系,力图使培训基地建设融入原生环境中,使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二者浑然一体、相得益彰,从而构筑绿意葱茏、生机盎然的生态校园。(2)户外研究与交往空间的文化校园挖掘中原文化神韵,在和建筑形象和广场布局的采用上赋予校园以更多的文化内涵。立足校园所在中原地区特有的文化基础,强化校园内外环境对文化的继承、融合与渗透,有效发挥培训基地的文化再创造价值和人文价值,在建筑形象、建筑材料及建筑造型的塑造上充分把握其空间场地的表现特征,为学生提供文化“自明性”的成长环境,使其在培训基地蕴含的人文主义的熏陶下感受文化底蕴和沉淀,并在继承传统文化中寻找新的文化价值取向。(3)建筑组群分布的簇群培训基地各功能区形成簇群式规划结构,并合理配置各功能空间。培训基地各功能建筑成组成簇,可分为实训培训区、理论教学区、综合办公区、体育运动区、生活服务区共5个功能簇群,各簇群间相对独立、互不干扰,又通过合理的规划组织使其方便联系。每个簇群根据功能性质适当变化拓展,以顺应景观环境和人的行为活动要求,形成富于北方地域特征的校园生活空间。(4)有机生长的高效校园分区清晰、交通联系便捷。营造有归属感的生活学习环境,树立“校园社区”理念,明确生活、学习、研究、休憩、活动等各领域的界定,形成领域清晰、联系便捷,具有弹性生长的强烈归属感的特色空间。培训基地规划以自然地形及合理的道路布局划分各功能区,功能清晰、用地明确。各功能区间交通便捷,车行及步行交通系统组织合理、方便清晰。各功能区中的预留发展用地是校园具有有机的生长性。(5)绿化景观、建筑、地标并重的个性校园理性典雅、新颖统一的建筑形象和北方少有的水系组成个性化校园。从景观形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出发,使培训基地建筑顺应自然景观,并符合培训基地所在地域的文化取向。在建筑形态规划中,配合培训基地整体环境序列要求,建筑形式和层数设置强调错落有致、庄重典雅、富于个性。单体建筑以廊连接,围合成院,通过形体关系的推敲使之优雅宜人;群体建筑以空间效果为取舍,追求彼此的统一协调,彼此烘托,使整个校园建筑个性鲜明、统一典雅。建立可变和动态的学术研究环境,根据现代高等教育学科更新频繁的特点,规划采用功能化和通用化的标准建筑单元,增强其通用性并使其具有自身独立扩展的可能。为使各学科既保持相对独立又便于互相交流,对教学区的规划采用线性网络状组织模式,以达成学术研究的高效率,并创造学术资源高度共享的机会。在创造个性鲜明的校园形象特征的同时,规划中也强调体现社会、环境、经济效益综合优化,这样培训基地可分期实施又相对完整。4、规划结构(1)入口本方案共设2个城市出入口,满足使用,方便培训基地管理。主要出入口位于基地西侧道路上,既是校园行政入口同时又是校园整体人流、车流的主要出入口。次入口则位于基地北侧规划路上,作为学校师生生活的出入口,同时又是后勤服务部门货物输送的主要通行口,既方便使用,同时又避免对培训基地整体形象和主要人流产生影响。(2)道路在培训基地内部则是以环形道路划分了实训培训区、理论教学区、综合办公区、体育运动区和生活服务区。环形道路的设计使五个区域既相互分隔,功能独立,又联系方便,满足消防设计的要求。5、功能分区(1)实训楼实训教学楼位于基地主入口东南角,主要建筑是实训教学楼、图书馆等,是学校日常实训训练以及查阅资料的中心。(2)理论教学区理论教学区位于基地主入口干道路北侧,主要建筑是理论教学楼等,是学校日常理论学习的中心。(3)综合办公区综合办公区位于培训基地中部,座落于校园主干道路轴线上,主要建筑是综合办公楼。(4)体育运动区体育运动区位于培训基地西部。(5)生活服务区生活服务区主要集中在培训基地西南部,主要建筑有学生宿舍、餐厅、青年教师公寓、后勤服务中心等。6、交通流线(1)设计原则人车分流,步行优先,使校园更具人性化。(2)道路系统规划基地内部主要车行环路为20M,次要车行道路为9M,各功能区内支路为7M,详见道路系统规划图。同时,按照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设置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宽度不小于12M,纵坡坡度不大于25。7、绿化系统规划以生态核和共享生态带为主体构成校园的第一层次绿化空间系统,是整个校园最重要的生态绿化系统。规划手法上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组织手法,将规划严谨的建筑群体与自由开放的生态绿化空间相结合,整个校园空间显得疏密有致,对比强烈。建构筑物一览表类别建筑面积建筑层数结构类型实操教学楼15000M25层框架结构理论教学楼10000M25层框架结构综合楼5000M23层框架结构图书馆5000M22层框架结构餐厅3000M22层框架结构后勤服务中心2000M22层框架结构教师公寓2000M22层砖混结构学生宿舍12000M23层砖混结构辅助用房1000M2运动场400M标准跑道(二)建筑设计1、教学区(1)各类用房面积指标、层数、净高和建筑构造1)主要房间使用面积指标房间名称按使用人数计算每人所占面积M2普通教室112实训室180微型电子计算机教室180微型电子计算机教室附属用房087演示教室122合班教室1002)层数、净高教学楼不应超过五层。学校主要房间的净高为34米。3)建筑构造教学用房门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教室、实验室靠后墙的门宜设观察孔;有通风要求的房间的门,均应设可开启的上亮;门宜采用坚固、耐用的材料制作,并宜设置固定门扇的定门器。教学用房窗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教室、实验室的窗台高度不宜低于800MM,并不宜高于1000MM;教室、实验室靠外廊、单内廊一侧应设窗。但距地面2000MM范围内,窗开启后不应影响教室使用、走廊宽度和通行安全;教室、实验室的窗间墙宽度不应大于1200MM;风沙较大地区的语言教室、微型电子计算机教室、实验室、仪器室、标本室、药品室等,宜设防风沙窗;二层以上的教学楼向外开启的窗,应考虑擦玻璃方便与安全措施;炎热地区的教室、实验室、风雨操场的窗下部宜设置可开启的百叶窗。(2)交通与疏散1)走道教学楼走道的净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教学用房内廊不应小于2100MM;外廊不应小于1800MM;行政及教师办公用房不应小于1500MM。走道高差变化处必须设置台阶时,应设于明显及有天然采光处,踏步不应少于三级,并不得采用扇形踏步。外廊栏杆(或栏板)的高度,不应低于1100MM。栏杆不应采用易于攀登的花格。2)教学楼楼梯楼梯间应有直接天然采光。楼梯不得采用螺形或扇步踏步。每段楼梯的踏步,不得多于18级,并不应少于3级。梯段与梯段之间,不应设置遮挡视线的隔墙。楼梯坡度,不应大于30。楼梯梯段的净宽度大于3000MM时宜设中间扶手。楼梯井的宽度,不应大于200MM。当超过200MM时,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室内楼梯栏杆(或栏板)的高度不应小于900MM。室外楼梯及水平栏杆(或栏板)的高度不应小于1100MM。楼梯不应采用易于攀登的花格栏杆。3)安全出口教室安全出口的门洞宽度不应小于1000MM。合班教室的门洞宽度不应小于1500MM;教学用房及其附属用房不宜设置门槛。(3)室内环境1)采光学校用房工作面或地面的采光系数最低值和玻地比应符合以下的规定普通教室、合班教室、阅览室等用房的采光系数最低值为15、玻地比为16、采光系数的平面为课桌面。实训室等用房采光系数最低值为15、玻地比为16、采光系数的平面为实验桌面。微型电子计算机教室的采光系数最低值为15、玻地比为16采光系数的平面为机台面。琴房的采光系数最低值为15、玻地比为16、采光系数的平面为谱架面。办公室、保健室采光系数最低值为15、玻地比为16、采光系数的平面为桌面。饮水处、厕所、淋浴的采光系数最低值为05、玻地比为110、采光系数的平面为地面走道、楼梯间采光系数最低值为05、采光系数的平面为地面。室内各表面的反射系数值应符合以下规定表面名称放射系数()顶棚7080前墙5060地面2030侧墙、后墙7080课桌面3550黑板15202)照明凡学校建筑均应装设人工照明。学校用房工作面或地面的平均照度不应低于下列的规定,其照度均匀度不应低于07。学校用房的平均照度房间名称平均照度(LX)规定照度的平面普通教室、合班教室平均照度150LX、规定照度的平面为课桌面。实训室平均照度150LX、规定照度的平面为实验桌面。微型电子计算机教室平均照度200LX、规定照度的平面为机台面。风雨操场平均照度100LX、规定照度的平面为地面。办公室、保健室平均照度150LX、规定照度的平面为桌面。饮水处、厨房、走道、楼梯间平均照度20LX、规定照度的平面为地面。教室黑板应设黑板灯。其垂直照度的平均值不应低于200LX。黑板面上的照度均匀度不应低于07。黑板灯对学生和教师均不得产生直接眩光。教室照明光源宜采用荧光灯。对于识别颜色有较高要求的教室,如美术教室等,宜采用高显色性光源。教室不宜采用裸灯。灯具距桌面的最低悬挂高度不应低于17M(阶梯地面的合班教室除外)。灯管排列应采用长轴垂直于黑板的方向布置。坡地面或阶梯地面的合班教室,前排灯不应遮挡后排学生视线及产生直接眩光。照明设计计算照度时,照度补偿系数应为13。2、生活区(1)宿舍宿舍平面采用双人床,8人一间,16人一套标准单元。双面廊方式组合,宿舍全部南北向,采光、通风优良。该宿舍在布置形式兼顾居家和集体宿舍二种特点,并留有将来改造成某固定模式的余地。(2)食堂食堂为二层,建筑力求简洁、朴素大方,部分构件为与其他建筑呼应,做了些符号,屋顶采用流畅的曲面板与金属杆件组合,形成了整个生活区的活跃元素,立面分隔与开窗与学生公寓取得呼应。3、其它(1)风雨操场风雨操场宜设室内活动场、体育器材室、教师办公室及男、女更衣室等附属用房。室内活动场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室内活动场的类型应根据学校的规模及条件确定,室内活动场的设施、设备应根据学校的教学要求和条件设置;室内活动场窗台高度不宜低于2100MM。门窗玻璃、灯具等,均应设置护网或护罩;室内活动场不应采用刚性地面。固定设备的埋件不应高出地面。(2)图书阅览室图书阅览室宜设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书库及管理员办公室(兼借书处)。阅览室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阅览室应设于环境安静并与教学用房联系方便的位置;教师阅览室与学生阅览室应分开设置;教师阅览室座位数宜为全校教师人数的1/3;学生阅览室座位数中学宜为全校学生人数的1/12。校园内还有看台、门卫值班室及其它设备用房等建筑。主要按以下说明进行设计。A该类建筑将在满足自身功能的前提,依附校园建筑群体形象。成为整个校园空白环境中心的一部分。B看台下的净空将用于体育服务设施。(三)结构方案1、设计原则本项目结构设计贯彻执行国家的设计标准、规范及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在满足管理特点及建筑面局的前提下,力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2、设计依据(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68500102002(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68500072002(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8修订版;(6)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7)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02年版;(8)多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99(9)多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10)国家现行其他技术规范、标准。(四)工程地质条件本项目具体地质条件如下1、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综述1地形场地平坦,在地貌上场地属于丘陵地貌单元。2地层在钻控所达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填土Q4ML、全新统风积粉土、细砂Q4EOL、全新统坡积粉质粘土Q4D1。其岩性自上而下依次为人工填土时代成因Q4ML,呈杂色、稍显、松散、不均匀、包含碎砖,主要以建筑垃圾等组成,层厚08003000米。粉土时代成因Q4EOL呈黄褐色、稍密中密、稍湿湿、均匀,层状结构;包含砂粒,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风积形成,层厚08002600米。细砂时代成因Q4EOL,呈黄褐色、不均匀、稍密、饱和、包含砂粒,主要矿物成份为长石及石英,风积形成,层厚02001500米。粉质粘土时代成因Q4DL,呈褐黄色、硬塑一可塑、均匀、层状结构、包含白色钙质结核、铁锰结核,含有砂粒,无摇振反应、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层厚370011000米。2场地地下水勘察深度范围内在2500米见地下水,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上游河谷地下水径流补给,大气降水、丘陵孔隙水及低山丘陵裂隙水的侧向补给。年地下水位变化幅度12000Y。PH值7577。属上层滞水,根据以往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勘察对地下水及土的分析结果可知,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水,矿化度05克升左右,水、土的侵蚀性指标低于有关规定的界限值,对钢筋混凝土不具侵蚀性。可不考虑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2、岩土工程分析评价1地基土承载力评价根据场地地基条件、土工试验成果、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现场原位测试成果,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屯500072002、安徽省工程建设标准DBJ03232006有关条款及淮海市地区的建筑经验,场地内地基土的承载力综合评价如下。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建议为粉土FAK120KPA地层编号细砂FAK120KPA地层编号粉质粘土FAK一150KPA地层编号2湿陷性浮价场地内地基土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屯500072002、安徽省工程建设标准DBJ03232006、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根据室内土工试验成果及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统计成果,对场地内地基土湿陷性评价如下勘察深度范围内,场地内粉土、粉质粘土不具有湿陷性。3土的压缩性评价勘察深度范围内,场地内地基土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土根据室内土工试验成果及土的主要物理力统计成果,对场地内地基土压缩性评价如下通过计算物理力学指标统计成果,粉土、粉质粘土的压缩系统A12,01MPA1A1205MPA1,判定该场地粉土、粉质粘土为中压缩性土。4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场地内未发现不良地质现象,适宜进行工程的建设。5场地地震效应根椐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规定和安徽省工程建设标准DBJ03232006,该区域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0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159,设计特征周期035S,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从场地土的性质判定,粉土、细砂、粉质粘土为中软土,场地类别为工I类,场地内未见历史震害遗迹,属建筑抗震有利地段。(五)基础方案评价和结论1、地基方案根据场地土及周围环境条件,采用筏板或独立基础,以粉质粘土为持力层。基础埋置深度建设大工1800米2、结论与建议(1)该场地适宜工程建设。(2)基槽开挖时,尽量保持土的原始状态,应认真进行钎探,发现问题应待妥善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3)建议基坑开挖后对地下水控制,建议采用井坑或点井降水方法。(4)风荷载550PA、雪荷载300PA、标准冻深1800米。(六)设计基本参数1、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和使用年限耐久年限50年结构安全等级二级抗震设防类别乙类耐火等级二级2、抗震设防参数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15G3、风雪荷载和自然条件基本风压W0055KNM2基本雪压S003KNM2场地标准冻深180M(七)结构体系选择本项目场地类别暂按II类考虑,抗震构造措施按7度设计。1、结构根据本项目建筑物形式和工程特点情况,主楼拟采用全现浇钢筋砼框架剪力墙结构,裙楼拟采用全现浇钢筋砼框架结构。2、基础本项目主楼基础形式拟采用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裙楼基础形式拟采用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本项目根据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建标【1998】198号),需进行降水工程的准备、工程勘察、降水工程设计、降水工程施工、降水工程监测与维护、技术成果等六个基本程序,以保证本项目的正常和安全施工。具体设计时按地质详细勘探报告确定。(八)抗震设防本项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9,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一级,框架抗震等级为一级。(九)材料选择1、钢筋采用HPB235FY210KNMM2,HRB335FY300KNMM2,HRB400FY360KNMM2。2、钢材Q235B钢材。3、焊条I级采用E43,II级采用E50。4、砌体地上框架结构外墙填充墙选用M50混合砂浆砌300厚陶粒砼空心砌块,内隔墙根据使用功能的要求分别采用M50混合砂浆砌200厚陶粒砼空心砌块。六、辅助工程方案(一)给、排水及消防1、给排水(1)执行规范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修订本)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1386)(97修订本)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6)(97修订本)(2)给水项目给水水源由县城东隔堤路上的市政供水管网供给,校区内供水干管直径为100MM,生活给水管道采用给水聚丙烯(PPR)管。(3)排水雨水通过雨水管收集直接排至校园内雨水总管网,生活污水经化粪池沉淀处理后排入校园内污水处理总管网,然后由校区雨水及污水总管网直接排入市政雨水和排污管网。2、消防项目消防系统采用与生活用水系统合并使用的消防给水系统,室外消防用水量为25L/S,室内消火栓用水量为10L/S,同时使用的水枪支数为2支。室内消火栓应每层均设,且设在明显易于取用地点,栓口离地面高度11米,其出水方向向下。室外消防给水管道与市政管道连接成环状,建筑物内的消防竖管在屋面各自连接成环状管网。消防给水管道采用给水铸铁管,胶圈接口。室外消防用水由市政消火栓供给。(二)供配电1、执行规范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修订本)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2、电源电源由供电系统将10KV高压线架至校园变配电室。进户导线采用W22型06/1KV铠装电力电缆地下直埋引至室内配电间,电压为380/2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