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创建陕西十强县(初稿)_第1页
xx县创建陕西十强县(初稿)_第2页
xx县创建陕西十强县(初稿)_第3页
xx县创建陕西十强县(初稿)_第4页
xx县创建陕西十强县(初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和谐奋进铸辉煌统筹发展促跨越彬县“十一五”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纪实在2010年度全省县域经济社会综合考核评比中,彬县犹如一匹黑马,跃居全省83个县(市)第9位,跻身全省“十强县”行列。这是咸阳市首家进入全省十强县的县市,也是本年度全省唯一首次进入十强县行列的县市,县委书记李建民在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表彰电视电话会议上介绍了经验,受到了全省上下的广泛关注。一个山区县,又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短短数年,如何创造了发展奇迹。带着种种疑问,让我们共同回眸“十一五”彬县的发展之路。深入开展调研明确发展思路彬县地处咸阳市西北部,位于渭北旱塬,沟壑纵横交错,自然条件较差,城乡群众收入偏低,一度是彬县的县情实际。2005年,全县GDP仅有144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只有45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37元,整体排名位居全省第55位,是典型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彬县又处于彬长煤田腹地,属资源富集区,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境内煤炭储量达324亿吨,低灰、低磷、不粘结,高发热值,是优质的气化用煤和动力用煤。除此之外,还有储量可观的油母页岩、陶土、石英砂等,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面对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省上建设彬长煤田第二大能源基地的战略机遇,2006年,彬县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响亮提出了“工业立县”的口号,制定了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这就是大力实施“工业强县、项目带动、民营崛起、科教兴彬”四大战略,重点发展“能源化工、特色农业、商贸流通、劳务输出、旅游文化”五大产业,努力实现“能化工业、新农村建设、城镇建设、非公经济、招商引资、社会事业”六大突破,全力打造“陕西第二大能源化工基地”,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主要经济指标连年高速增长,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根据这一发展态势,2009年,在全球经济陷入金融危机的低谷时期,彬县逆势而上,在咸阳市率先提出了冲刺“陕西十强县”的奋斗目标,彬县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发展目标更加具体,发展举措更加有力,发展速度更加迅速。2010年,彬县县委、县政府按照咸阳市委、市政府“全国争一流,省内当排头”的总目标和“依托资源、产业多元、结构合理、生态环保、城乡统筹、民富县强”的要求,坚持“立足实际、对照差距、逐项缩小”的原则,组织全体县级领导深入基层一线,扎实开展调研,发掘县域优势,查找存在问题,议定发展对策,形成了彬县城乡统筹发展调研报告、彬县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彬县城镇建设调研报告、和谐彬县建设工作调研报告等专项调研报告,找准了差距,明确了方向,提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发展思路,形成了“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的良好发展态势。从2006年开始,古老的彬县正在三秦大地奋起直追,悄然崛起,生产总值增速连续6年保持在20以上。到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801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09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81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21元,分别是2005年的554、1125、376、279倍。彬县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发挥资源优势实施工业强县彬县是国家煤炭生产重点县。但是,长期以来,煤矿装备水平低,煤炭产业链条短,没有走出传统的“挖煤卖煤”的简单生产模式,丰富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释放,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面对这种现状,彬县县委、县政府及时调整工作思路,确定了“工业立县”发展战略,提出了“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和“产业发展集群化、集群发展园区化”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园区经济,促使工业转型升级。迅速扩张煤炭产量。从2006年开始,彬县坚持新建和技改相结合的原则,强力推进煤炭资源开发,持续扩张工业经济总量。利用五年时间,相继完成了下沟、水帘洞等4个煤矿技改项目,煤矿的安全生产技术水平实现了大幅提升,煤炭资源回采率持续提高。同时,建成了官牌工业广场、蒋家河煤矿,开工建设了小庄煤矿、大佛寺煤矿二期等项目,截止2010年年底,全县煤炭产量已经突破2000万吨,较“十五”末翻了两番。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在扩张煤炭产量的同时,彬县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工业产品附加值的重要途径。五年来,先后建成了大佛寺瓦斯发电厂、220MW煤矸石电厂和轻型墙体材料生产线等项目,开工建设了180万吨煤制甲醇、30万吨GM甲醇改性汽柴油等一大批重大工业项目,初步形成了“煤层气原煤洗煤发电煤化工煤建材煤矿机械”一体化、循环化的产业链条,走出了“突出循环、低碳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路子。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彬县坚持把发展园区经济作为奋力崛起战略的重要举措,县财政每年列支2000万元,设立了工业发展基金,专项用于企业技改贴息和工业园区建设,着力打造了循环经济、煤炭、煤化工、农副产品加工、陶瓷等“五大工业园区”,初步实现了工业规模由小到大、产业门类由少到多、发展层次由低到高的历史性聚变,初步形成了工业向园区集中的统筹发展框架。目前,占地17358公顷的彬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初具规模,入园企业达到6户,相继建成了官牌工业广场、220MW煤矸石电厂、煤矿机械厂、120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等项目,年实现税金3亿元。同时,彬县煤炭工业园区、煤化工园区、陶瓷工业园区和农副产品加工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评审工作已全面完成,正积极完善以水、电、路为主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到2010年年底,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已发展到18户,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8户;完成工业总产值10039亿元,是“十五”末的85倍,其中规模工业产值9814亿元,是“十五”末的96倍,工业对GDP的贡献份额达到67。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彬县坚持“招商引资、项目带动”作为打造园区经济、推动资源转化,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到去年年底,成功引进了河北中达集团、山东新汶集团、陕西煤化集团、亚洲新能源、陕西华电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集团投资兴业。2006年以来,全县累计签订招商引资合同项目131个,合同引进资金279亿元,到位资金154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5倍,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累计完成投资113亿元,实施以基础设施、能源交通、水利建设、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为重点的各类重大项目115个,这些项目的开工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发展环境,破解了制约发展的瓶颈。发展壮大非公经济。彬县还把“壮大非公经济、推动转型发展”的一条重要举措,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设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促进了全县非公经济快速健康发展。2006年以来,全县新增非公经济1692户,累计发展到8787户,2010年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522亿元,非公经济对GDP的贡献份额达到653,较“十五”末提高了382个百分点。目前,“工业的良好发展态势,给彬县每年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提供了保证,也为我们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证。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我们仍旧会一如既往的加快工业发展,壮大支柱产业,用工业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彬县县长陈万峰如是说。壮大主导产业实施农业富民彬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农业人口所占比例依然很大,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2006年,彬县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深入贯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按照“工业反哺农业、产业致富农民”的思路,坚持“典型示范、辐射带动”的原则,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推进产业培育,在巩固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大提升改造林果业、种植业、养殖业等优势主导产业,保护扶持壮大晋枣、彬州梨、彬州麻花等传统品牌产业,积极培育开发食用菌生产、特色种植、大棚瓜果、干杂果深加工等多种致富产业,初步形成可“多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增收的良好局面。2006年以来,全县新建果园15万亩,果园面积达到52万亩,果品总产达到511万吨,实现产值10亿元左右。累计发展养殖小区16个、建成养殖专业村25个、“一村一品”示范村25个,畜牧业实现产值达到14亿元,畜禽饲养总量、家畜存栏、畜禽出栏较“十五”末分别增长149、233、905,达到1897万头(只)、752万头(只)、1135万头(只)。蔬菜面积发展到3万亩,总产46万吨左右,产值1亿元左右。全县已基本实现了以泾河川道的大棚全覆盖,新建设施大棚2080亩,其中以大棚蔬菜、大棚礼品西瓜、大棚晋枣为主的设施大棚发展到4030亩,总产值5000万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6家,建成市级龙头企业2家,各类农业经济合作组织21个,注册资本1000万元,会员人数102万人。肉兔、果脯、干杂果等农产品加工点81个,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27个。彬县还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实现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建立了专项资金用于劳务输出,还在东莞设立了彬县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办事处,先后在“珠三角”等地区确定了32户企业作为劳动力转移就业基地,有力地促进了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全县每年在外务工人员稳定在10万人左右,实现劳务收入116亿元。2010年,彬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达到5121元,“十一五”期间,年均递增358,增幅位居咸阳市第一位,全省第九位。如果说彬县通过培育产业达到了农民致富,打破了“农民增收难”的话。那么,彬县坚持“就地建设与移民搬迁并举、扶贫开发与新村庄建设并重、政府配套与农民建房同步”的原则,结合异地搬迁、以工代赈、移民安居、“三告别”等项目,因地制宜地推进新村庄建设,就等于破解了“农村发展难”的问题。2006年以来,累计完成投资20亿元,实施了143个新农村重点村建设项目,建成农民新居214万户,其中搬迁“三告别”困难群众4193户,而且所有建成村全部实现了“六进村”、“六入户”目标。同时,彬县还按照“农民致富、基础先行、统筹规划”的思路,采取“财政支持、项目捆绑”的办法先后建成了彬蒋、彬湫、西早、底韩、太底等17条县乡公路和通村水泥路(柏油路)955公里,实现了“县乡油路化、村道水泥化”目标;新建、重建饮水工程142处,完成电网改造247个村,实施有线电视接入工程226万户,广大农村群众的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那些祖祖辈辈生活在穷乡僻壤、偏远山区的群众,他们的生活简直是发生了“历史巨变”。彬县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探索形成的被称为“彬县模式”的移民新村、联合集约、旧村改造、小城镇、小社区五种新村建设模式,不仅赢得了“全国大扶贫推进新农村建设”现场会与会同志的一致好评,而且引起了咸阳市乃至全省的高度关注,广泛学习。彬县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突破口,有效破解了一个又一个“三农”难题,获得了累累硕果,先后被评为全国优质果品基地重点县、全国苹果20强县(市)、生产的红富士、秦冠苹果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全国优质苹果金奖”、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中国柿子无公害科技创新示范县。挖掘旅游资源实施三产活县彬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丰富,建于唐代的大佛寺被誉为“关中第一奇观”,冯晖墓中出土的墓志铭、壁画、彩绘浮雕砖等文物更是珍贵,填补了我国五代后周时期的考古空白,发展旅游产业潜力巨大。2006年以来,彬县先后成立了文物旅游管理办公室,编制了全县旅游业发展规划,实施了以公刘教稼苑、侍郎湖、大佛寺、程家川古民居等为重点的旅游景区基础建设工程,完成了大佛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实施了大佛寺石窟外围环境保护、公刘教稼苑祭祀大殿、程家川古民居恢复、老君庵重建、侍郎湖景区游客服务中心等工程,开辟了古豳文化、新农村建设、城市经济发展等旅游线路,建成开放了龟蛇山大峡谷漂流、炭店乡林家堡“彬州风情”民俗村等项目,初步形成了以川道盛唐佛教文化、北翼先周文化、南翼生态休闲为主的“一线两翼”旅游产业新格局。以大佛寺农历三月八日庙会为依托,举办一年一届的“中国彬县大佛旅游节”,旅游产业呈现出提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彬县大佛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播出,彬州古塔、彬县小吃专题片由香港凤凰卫视台制作完成,咱村的苹果红了电视剧在我县顺利拍摄,进一步扩大了彬县的对外影响。全县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3800万元,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同时,紧紧围绕旅游开发,迅速扩张商贸、餐饮、运输、房地产开发等第三产业规模,城乡消费市场日趋活跃。2010年,全县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381亿元,较“十五”末翻了一番,三次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突出规划引领推进城镇建设彬县古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曾一度设州立郡,历来为区域性中心。近年来,紧紧围绕“关中西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目标,按照“大气现代、精致人文、生态特色”的建设思路,重点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和环境设施的投入力度,积极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综合发展的竞争力和承载力,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2006年以来,彬县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秉承“宜居城镇、统筹城乡”的发展理念,聘请了7名省内知名专家担任城建工作顾问,相继完成了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泾河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开发新区、改造旧城”的工作思路,累计投资39亿元,实施了214项城市建设项目,全面启动了彬县泾河新区开发建设项目,相继建成开放了开元广场、豳风苑,建成投入了创业大道、彬州大厦、公刘雕塑等一大批城建项目,彬县职教中心新校区、中医医院新院区、干部职工经济适用房、锦辉国际等项目启动实施。仅2010年,全县42项城市建设项目,完成投资高达1113亿元,一座富有魅力、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正在“渭北高原”迅速崛起。特别是2008年,彬县的决策者们以前所未有的气魄、胆略和毅力,决定开工建设的泾河防洪工程,不仅使昔日的泾河荒草滩变成了今天的城市新区,而且使城区面积一下子扩大到了73平方公里。尤为重要的是,这个工程还将设计防洪能力的等次由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真正在县城北岸筑起了一道坚实屏障,真正成了市民心中的“安澜工程”。2010年7月23日,彬县遭遇了一场境内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的袭击,刚完工的泾河城区防洪一期工程,面对咆哮肆虐洪水,泾河城区防洪大堤安然无恙,成功经受了入汛以来首次泾河洪峰的严峻考验。在强力推进县城建设的同时,彬县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小城镇开发建设,他们坚持“因地制宜、准确定位”的原则,按照“政府完善基础、群众投资建房”的思路,财政每年列支2000万元,用于支持小城镇建设,先后完成了16个乡镇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修编工作,建成了龙高仿古建筑镇和香庙徽派建筑乡,15个乡镇街道排水工程和8个乡镇专业市场已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完成了龙高、小章两个“关中百镇”项目,启动实施了新民镇重点示范镇建设项目。2010年,又专门列支2000万元,启动实施了龙高、北极等5个乡镇农民进城住宅小区建设,首期将建设5个居住小区,鼓励引导农民进城落户,规划建设多层住宅60栋2424户。目前,全县在城镇和县城吸纳农民集中居住的村(社区)累计已达到17个,涉及3553多户15万余人,小城镇的集聚效应显著增强,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俗话说,城镇发展“三分建设、七分管理”。为此,彬县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的思路,突出“建管并举,建管并重”的原则,以建设“省级卫生县城”为抓手,以“大拆迁、大绿化、大整治、大建设”活动为载体,先后建成了城区污水处理厂,开通了环城公交线路,淘汰更新了150辆出租车,新建垃圾中转站13座、公厕10多个,取缔了一大批马路市场,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城镇品位持续提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今年,彬县又在全省率先探索推行了城镇管理的新路子,县财政先期投资62万元,为全县143个已建成的新农村添置设备2365件(套),聘用保洁人员320名。“十一五”期间,彬县县城的建成区面积达到了7平方公里,人口突破了12万,城镇化率突破了40,成功实现了“省级卫生县城”建设目标,并正在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和“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园林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文明彬县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坚定推进建设“绿色彬县”的生态战略,持续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工程来抓,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实现了根本性跨越,全县生态状况呈现出全面逆转、良性发展的大好局面。五年间,彬县始终坚持“节约资源,保护开发”的原则,积极完善政策措施,坚定不移地发展循环经济,强力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实施植树造林等生态建设工程,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率等主要生态指标连年大幅提升。五年来,彬县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抓手,先后完成了彬县生态示范县建设规划、彬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了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项目;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积极推行果、畜、沼一体化生产模式,全县累计建成沼气池12967口,推广沼肥利用技术15万亩,全县“三沼”综合利用率达80。五年来,彬县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生态建设的关键要素,先后实施了“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宁静工程”,相继建成了彬县城区污水处理厂、7户企业污水处理站、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实施了城区集中供热、供气工程,淘汰了彬县电力公司1500千瓦燃煤机组,依法关闭了咸阳秦能电力有限责任公司212万千瓦燃煤机组、彬县硅铁厂等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拆除燃煤锅炉160余台,真正走上了“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之路。2006年以来,全县减排SO214万多吨、COD700多吨,。五年来,彬县坚持把“水土保持”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举措,全县累计完成林业重点工程造林142万亩,全县林地面积达到62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85。完成道路绿化933公里,建成绿色家园新村84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9平方公里,治理率达到616;提升改造和新增基本农田43万亩,县城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32平方米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区域空气质量明显提高;完成农村改厕35122座,建成改厕示范村172个,改厕示范村无害化户厕普及率达到65。全县建成省级绿色文明示范单位1个,市级绿色文明示范单位12个,形成了绿色文明示范规模效应。我县先后被命名为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陕西省绿化模范县、咸阳市节能降耗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发展社会事业提升幸福指数如何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发展目标,彬县县委、县政府积极寻求理性发展路径,努力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受益的问题入手,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促使更多的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五年来,彬县累计投资40多亿元,扎实有效地实施了600多项民生工程,先后完成了县城中心敬老院、龙高、北极两个乡镇敬老院建设项目,建成了廉租房一期300套住房建设工程,启动实施了干部职工经适房、限价房、公租房建设项目,成立了新堡子、韩家两个乡农村信用联社,为民服务条件不断改善。彬县坚持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彬”战略,先后投资115亿元,实施了范公中学、彬县职教中心新校区、紫薇中学新校区等10大类127项校建工程,改、扩建中小学校121所,全面实现了无危漏校舍的目标。特别是2008年,彬县一次性列支334704万元,在全省率先化解了“普九”债务;投资1600万元,在全市率先实施了学校供暖工程,县城中小学及农村初级中学、中心小学全部实现集中供暖,4万多名师生享受到了干净安全的暖气。先后荣获了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县、全省远程教育先进县、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县、咸阳市幼儿教育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彬县坚持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为目标,以改善卫生基础设施条件为先导,以实施“十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载体,以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根本,累计投资8600万元,先后开工建设了县中医医院新院区、县医院培训中心楼,相继完成了19所乡镇卫生院扩建和维修任务,全面完成了248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任务,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实现了农民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工作目标。尤其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更加深入人心,全县参合人数达到2879万人,参合率达到953,累计为农民报销医疗费用116亿元,广大农村群众也实现了“看病能报销”的夙愿。今年,彬县又在咸阳市率先启动实施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推行了药品“三统一”配送和“零差价”销售,城乡群众的就医条件不断优化。彬县积极完善以“五大保险”为基础的城乡社保体系,积极完善以“五大保险”为基础的城乡社保体系,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由“十五”末的556提高到了933。建成了可供养500多名鳏寡孤独老人的县城中心敬老院和北极、龙高两个乡镇敬老院,鳏寡孤独老人的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特别是彬县在全省率先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全县参保1365万人,参保率达到80,从2009年开始,先后为302万名60岁以上参保老人发放养老金2514万元。彬县按照“规范机制、强化措施、重视治本、消除隐患”的思路,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全县公众安全感满意率达到959,名列全省第九位。转变干部作风推动科学发展五年的艰辛发展,彬县能够成功跻身“陕西十强县”,能够取得这样令人惊叹的发展成绩,能够形成这样一种“只争朝夕、不敢懈怠”的干事创业风气,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的内动力源就是“全县干部作风的转变是从全县干部职工身上迸发而出、汇集而成的一股强大的发展力量。”转变干部作风从何破题彬县党政领导班子明确提出必须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该县以目标管理责任制为总抓手,建立和完善了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机制和奖优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