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打破西部农村“贫困文化恶性循环”的思考_第1页
对打破西部农村“贫困文化恶性循环”的思考_第2页
对打破西部农村“贫困文化恶性循环”的思考_第3页
对打破西部农村“贫困文化恶性循环”的思考_第4页
对打破西部农村“贫困文化恶性循环”的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打破西部农村“贫困文化恶性循环”的思考第26卷总第155期2007年第5期2007年1O月出版攀登双月刊ASCENTBIMONTHLYV0I26GERLERAINO155NO52007OCTOBER2007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O0156472O07O5一O1O4一O4对打破西部农村”贫困文化恶性循环刘志张兴平董杰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81OOO8“的思考摘要贫困文化是西部农村长期贫困的主要根源西部农村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必须首先打破西部农村贫困文化的恶性循环而实现西部教育优先发展,超常规发展,则是打破西部农村贫困文化恶性循环的重要路径选择关键词西部农村贫困文化恶性循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然而,对长期处于贫困恶性循环的西部农村而言,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其任务是极其艰巨的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选准突破点,实现正确的路径选择意义重大一,”贫困文化的恶性循环”I,贫困文化贫困文化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亚文化现象,是指社会上多数人均处于中等以上生活水平时,仍有一部分处于贫困状态的人所形成的一套使贫困本身能够得以维持和繁衍的特定的文化体系贫困文化实际上是对贫困的一种适应对于每个人来说,他都不得不首先适应环境以求得生存对于长期生活于贫困中的人们来说,他们必须面对贫困的事实,并以这样一个事实为基础建构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理念和价值体系正所谓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如果穷人的愿望或目标超出了他们现实生活的范围,得到的往往是失望和无奈在极其贫困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不会具有强烈的获得和占有的欲望,他们的愿望也超不出日常生活需要的范围最早明确提出”贫困文化”概念并对之进行系统阐述的是美国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刘易斯发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于贫民窟,犹太人居住区,违章住户集聚地等贫困环境中的人具有相类似的家庭结构,人际关系和价值理念他认为,贫困文化是贫困阶层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生活方式,是对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人们经济状况的影射穷人由于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体系,诸如满足于眼前的肖费,惜时观念不强等等这种类型的文化模式一旦形成,便会对周围的人,特别是穷人的后裔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代代相传贫困本身也就是在这种亚文化的制约与保护下不断繁衍按照”贫困文化论”的观点,只有穷人抛弃其贫困亚文化,改变其文化价值观,融入主流社会生活,改造自己的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有可能真正走出贫困此种观点对于美国政府2O世纪6O年代所实施的反贫困计划有着重要影响这些计划中的主要内容就是要着力提升穷人的个人素质,改造其文化价值理念,促进他们积极参与职业设计与能力竞赛,形成”造血”机制,而非只依靠”输血”功能政府接济和社会福利2,贫困文化与文化贫困这里所说的”贫困文化”与热门话题中的”文化贫困”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是从文化形态上来理解的,后者主要是从知识层面上来理解的”文化贫困”的着眼点主要在于素质低下如智力低下,科学文化知识缺乏等,它主要从量的关系方面反映人们的一种智力状态,基本上局限于工具理性的范围而”贫困文化”则是指人们所拥有的一种安于贫困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是人类存在的意义系统,是人的追求,理想和信念体系它主要从质的属性方面反映人的深层精神状态,属于价值理性范畴如果在这方面陷入贫困,要比物质贫困,智力贫困更深重,更可怕,更难以摆脱3,贫困文化的恶性循环在刘易斯”贫困文化”理论的基础上,莫伊尼汉DPMOYNAHIN在认识贫困ON收稿日期2O07O91O作者简介刘志1956一,男,青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副教授张兴平1979,男,青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硕士研究生董杰1982一,女,青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硕士研究生UNDERSTANDINGPOVERTY一书中提出了贫困和贫困文化的恶性循环理论在此理论中,他提出了贫困文化的恶性循环模式第一,生活在贫困环境中的人们,由于从小就受到贫困文化的感染和熏陶,缺少向上流动的动力源因而,难以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即使遇到某些趋向成功的机会也由于种种原因很难把握这种机会走出贫困,取得成就第二,低成就动机导致低社会流动包括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他们受教育的机会较少,层次较低因而,就业竞争力薄弱,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足够的自信力在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过程中充分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第三,低教育水平,薄弱的竞争力,自然导致他们只能进入低收入职业,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他们因此没有平台,也没有机会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第四,低收入的职业和较低的社会地位使他们缺乏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更谈不上发展这时,他们不仅在物质上显得很贫困,而且在精神上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真正感受到了贫困文化的辐射力莫伊尼汉认为,以上四个方面会形成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模式”物质贫困精神贫困低成就动机一低社会地位低发展平台物质贫困”,使贫困者很难摆脱贫困的阴影他们有一种强烈的宿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他们目光短浅,视野狭窄,不能在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认识自己的困难,更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二,”贫困文化的恶性循环”是导致西部农村贫困的主要根源农村社会学的研究使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我国西部农村现实的贫困,不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不是一个简单的衣食住行的生活问题,而是一种社会综合现象低劣的经济条件只是一种外显性贫困,这种贫困同时还有一种隐性的自我维持的文化体系1,西部农村贫困文化的主要特征从我国传统文化和农村贫困的特定背景来具体分析,当前存在于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并直接影响农村发展的贫困文化,从其特征上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听天由命,消极无为的人生观恶劣的环境和长期贫困的折磨,使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形成了强烈的宿命感,他们把自己的贫困归于上天的安排和命运注定,面对贫困,他们不是穷则思变,奋发图强,而是听天由命,无可奈何忍受贫困即使产生某种想法,也是信天,信神,不信人于是,他们的心理和精神被牢固地锁在其中,构成社会经济发展和自身思想解放的严重障碍由此产生了宿命论的意识和接受了被注定的状态,从而形成了自我维护的贫困链一加尔布雷斯称之为”对贫困的顺应”2安于现状,好逸恶劳的幸福观低品味的人生观和较封闭的自然环境,使许多人产生了低水平的心理平衡,即得过且过,安于现状于是,”手捧玉米棒,脚蹬暖火炉,皇帝老子不如我”的心态得到推崇,而敬业实干被认为是”牛马生活”,游手好闲被当作是”活得潇洒”,勤俭节约被讥讽为”活得太累”等等”三口之家五亩田,种好家中本分田,舒舒服服享清闲”你若跟他们讲富裕地区,富裕户的好日子,他们会说”嗨人比人,活不成,人哪能比着过呢人要知足,适可而止,钱挣多了会扎手,心长大了会扎肺,树大必招风,何必做出头的椽子”他们自卑自贱的同时,又容易滋生自足自乐的心态因而,一个贫困乡民的理想生活也不外乎”一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3不求甚好,只求温饱的消费观人们消费意识异常淡薄,饮食结构十分简单,只求填饱肚子,这种低下的消费观不仅严重影响劳动效率,而且消磨了人的意志和进取精神因此,在极其贫困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不会具有获得和占有的欲望他们的愿望超不出ET常生活需要的范围,或者即使表现出了某种愿望,这种愿望也不过是一种痴想,永远不会发展成为强烈的意志力量当这种状态变为一种习惯,人就会变得没有远见,满不在乎,苟且度日4固守田园,安土重迁的乡土观由于几千年小农经济文明的积淀和闭塞的自然环境,使得他们对传统的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有着执着的偏爱和迷恋,认为”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而对外部世界,外部文化有着本能的隔膜和排斥,正像鲁迅先生笔下阿Q居住的”土谷祠”一样,有”土”有”谷”有”祠”,便足矣,有时甚至为了维持目前的生活状态“饿死不离乡”5小农本位,重农轻商的经济观由于小农经济观念根深蒂固和”重本抑末”的传统思想影响,许多人把务工经商当作是不务正业在贫困山区,”种田为饱肚,养猪为过年,养牛为犁田,喂鸡喂鸭换油盐”仍然是他们经济活动的规范,这种小农本位,排富怕富的经济观,不仅使农民在简单再生产的狭窄磨道里转圈子,物质生活得不到改善,而且使他们的头脑僵化呆滞,精神毫无生气6”等,靠,要”的依赖观消除贫困一直是我国政府最关切的问题之一为解救贫困,国家制订了许多优惠的政策和措施从根本上讲,国家的救济不是满足需要,而是帮助发展,然而却出现了一些事与愿违的情况济贫不但未能减少贫困反而助长了惰性,许多农民喊穷叫苦,坐等照顾的思想已到了麻木的程度,不少乡,村,户不是争着致富,而是争当贫困乡,贫困村和贫困户,企盼国家的照顾这种消极的依赖心态使农民缺乏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独立性,缺乏自力更生的创业勇气,也成为禁锢农民手脚的精神枷锁7懒惰,好逸恶劳的劳动观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绝对懒惰,”再干还是穷”是许多农民的共识,因而怕吃苦,怕创业现在许多贫困地区人多地少,农民常常是”两个月过年,三个月种田,七个月忙忙闲闲”,但宁可死守一业,图享清闲,也不因穷思变二是相对懒惰即与发达地区的勤奋,紧张,高效率相对而言的懒惰由于贫困农村相对封闭,缺乏竞争活力,没有较多的参照系,懒散,疲沓,拖拉已成为许多农民的行为习惯和人生习性8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生育观这种观念是传统人口观念的延续和反映在贫困农村,人们至今仍然抱着”多子多福”,养儿为”防老”和”传宗接代”的思想重男轻女的现象还十分严重,许多农民把”人多势大”当作可立身与炫耀的”本钱”,认为只要有人,就有一切这些落后的人口观念使得农民多胎生育,但另一方面又无力或不重视人口的智力投资,不重视子女的教育,使农村人口素质非常低下这又反过来加剧了贫困,进而陷入”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怪圈之中不能自拔2,贫困文化是贫困长期存在的主要根源短暂的贫困可能是由于物质的原因引起的,而长期的贫困则主要不是物质因素作用所引起的,而是一些非物质因素即贫困文化作用的结果由于贫困文化是对贫困的一种适应,它往往使贫困长期存在这主要是由于1贫困文化具有”自己的结构和机理”贫困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会像其它文化一样,通过无所不在的各种各样的途径潜移默化地作用于生活其中的人,使其思维,心理,行为,价值观念等都打上它特有的标记,并且会逐渐累积下来,进一步强化它自身的”结构”和”形式”这样一来,它对生活其中的人的作用就会越来越大,而且往往不易觉察,因为经过长时间的累积,互动以后,它已经内化为人们个性的一部分了2贫困文化具有强大的遗传力贫困文化一旦出现或存在,在一个家庭或区域中,儿童必然会受贫困文化的影响当儿童到了六,七岁时,他们往往已经汲取了贫困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至少我们可以认为,要想阻止儿童吸收这些基本的价值,观念是十分困难的而且,一旦吸收了,这些基本价值,观念便成了他们个性和特征的持久组成部分实际上,每一种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犹如经过编码的”遗传因子”,使处于其中的人们成为传承这种”遗传因子”的载体,从而体现它的活性功能3贫困文化具有一种内控自制的惯性运动即使一时消除了物质上的贫困,也不足以根除作为完整生活方式的贫困文化这主要是由于文化自身的特性决定的在今天,文化被看作人们生活方式的表现,但是这种生活方式不再纯粹地局限于物质范围之内,更主要的是它的非物质或超物质的东西通常所说的习惯,习俗,价值观,理念或意识形态它们的变化往往要滞后于它们的物质形式或经济基础,并保持自身运行的一定”惯性”因此,与其说”文化”是一个名词,不如说它是一个动词它不仅仅是指一般的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物质制品,建筑和艺术作品,以及工艺,技术,技能,知识或经验,而主要是指一整套的行为方式,礼仪,风俗,习惯和规则,以及与之关联的观念,信仰和价值体系,它们都具有活性功能,是个动态的范畴因此,正如恩格斯所说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列宁也曾指出习惯势力是一种很可怕的势力很显然,贫困文化作为一种形式的文化,它也必然地具有这些特性所以说,如果仅仅是由于物质原因或经济因素造成的贫困并不足虑,最可怕的是文化性因素所造成的贫困总之,贫困文化一方面是对贫困生活的一种适应,是穷人自我维护的需要,另一方面又是贫困长期存在的主要根源三,打破西部农村”贫困文化恶性循环”的路径选择根据莫伊尼汉DPMOYNAHIN”贫困文化的恶性循环”理论,打破西部农村贫困文化恶性循环的突破点和路径依赖关键在第一个环节,即一定要增强生活在贫困环境中的西部农民的成就动机,自信力与就业竞争力,提高其向上流动的动力与频率”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西部农民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在于打破其”贫困文化的恶性循环”,打破“先经济,后教育”的思维定势,借助中央政府的外力,实现西部教育的超常轨发展通过教育的发展,确立贫困文化变革的目标,即以转变提高广大农村成员的道德,思想,文化素质为着眼点,以社会普遍认同的现代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为准绳,进而形成新的典章制度,约束机制,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的文化模式这也是打破西部农村贫困文化恶性循环的关键1,人力资本的培养是打破西部农村”贫困文化恶性循环”的根本路径西部教育发展的目标是人,打破贫困文化恶性循环的突破点也在人,那么人怎样才能成为冲破恶性循环怪圈的有效力量呢这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先进的思想意识,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观念二是实际的工作技能,包括懂得对现代生产工具的使用和管理这两者合二为一,即为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的创造与培养则是教育发展的结果人力资本的培养一是可以突破贫困文化恶性循环怪圈的内生性,改变怪圈的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从内部动摇怪圈存在的基础它可以提高农民的思想水平,增强科学意识,人口意识,环保意识可以提高生产劳动能力和收入水平,为孩子接受教育提供基本物质条件可以提高改善社会环境的能力,减少对环境索取的压力另外,可以突破恶性循环怪圈的封闭性首先,农民思想与生产能力的进步促进社会分工,专业化生产与市场的形成,而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开放经济其次,伴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更多的农民成为剩余劳动力,而教育及技能培训则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基本条件,使更多的农民放下锄头,离开农村,走向城市,从而减少了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反过来,走出来的农民又会带动更多的农民走出圈子,同时也会从城市带回来新思想,新观念,资金和技术,从而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这样对恶性循环怪圈的封闭性给予有力的冲击因此,加快教育的发展,不断提高落后地区劳动者的素质是实现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打破贫困文化恶性循环的重要突破点2,采取切实措施,加快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一是中央要继续加大对西部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有责任,有义务支持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重点倾斜比如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以及以财政拨款为主的西部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继续大力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并且把重点真正放在贫困的山区,牧区和边远地区,继续利用世行贷款和国际组织捐款等支持西部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可以尝试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建立”教育优先区”,对贫困地区的处境不利人群提供”补偿教育”和”积极差别待遇”也可以设立西部一一O6一教育专款用于扶持西部的基础教育,扫盲教育,民办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的发展,对在西部投资的教育项目给予有效的资金保障和政策配套等二是继续把”两基”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普九”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力度,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西部广大的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两基”工作的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全国的发展水平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和人口的基本素质状况还远远不能适应后西部开发目标的要求,因此,西部民族地区仍然要把基础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以”两基”为重中之重,要采取国家投入和地方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法,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争使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接受完整的基础教育三是加快发展西部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各级各类的专门人才,因此各民族地区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面向市场,面向农村及牧区开设旅游专业,原材料加工专业等地方特色专业,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一批科技骨干,致富能手和高素质的新型农牧民,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这方面,要教育群众更新观念,使单一的升学渠道变成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四是对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学生实行免费教育所有农村小学和初中学生免交书杂费,对能升入高中和大中专院校的农村学生也免交学杂费西部农村教育全部由国家包干,既可间接增加农民收入,又可大大降低农村儿童失学率和辍学率,尤其是对于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儿童特别是女童的受教育程度可以起到立竿见影之效,有利于提高整个国民素质,也为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奠定了素质基础五是要超常规发展西部农村远程教育实现西部农村教育的超常规发展,必须实现教育手段和方式的创新应当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力量,用信息化推动西部农村教育的现代化为此,我国应尽快制定规划,在西部农村学校开展并逐步普及计算机教育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在每所农村中学设立一个远程教育站分步实施,建立起西部农村教育网,运用网络教学覆盖农村,让偏僻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在网上漫游,真正做到”网络面前,人人平等”同时,国家应组织力量,建立师资,教材,教学资料等网络教育的资源库六是在中央政府加大西部农村教育发展力度的基础上,尽快在西部农村实施12年义务教育12年义务教育,可以使西部农民受到高级或中等及以上教育,提高其致富本领,化解”三农”问题可增加下一代人的知识资产,提高未来就业能力,这对许多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是”雪中送炭”同时,还可以使部分人口就业时间推迟3年或更长时间3,繁荣农村文化,建设新型农民队伍一是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争取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要建立”文化常下乡”,”文化常在乡”的长效机制,探索文化下乡模式,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农民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二是建设新的农民队伍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提高农民素质,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首先,要切实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要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为载体,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在提高本地农民素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