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总体规划(2010-2020)_第1页
南充市总体规划(2010-2020)_第2页
南充市总体规划(2010-2020)_第3页
南充市总体规划(2010-2020)_第4页
南充市总体规划(2010-202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充市总体规划(20102020)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充分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四川省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响应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新趋势,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协调和管理市域城乡空间发展,促进南充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编制南充市城市总体规划。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国家相关法规以及南充市的实际情况制定。第二条规划基本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4、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5、建设部城市总体规划审查工作规则(建规199816号)6、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7、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8、四川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9、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10、南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11、南充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12、南充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5)13、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14、其他相关基础资料第三条规划期限近期20102015年远期20162020年第四条规划范围1、市域包括顺庆区、嘉陵区、高坪区、阆中市和南部、仪陇、西充、营山、蓬安5县,总面积12479平方公里。在该区域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市辖顺庆、嘉陵区、高坪三区及考虑城市建设用地发展,大型基础设施布局的乡镇控制范围。包括顺庆区、嘉陵区和高坪区三区及共兴镇、金台镇、潆溪镇、搬罾镇、荆溪镇、小龙镇、龙门镇、螺溪镇、青莲镇、老君镇、都京镇、永安镇、阙家镇、青居镇、石圭镇、西兴镇、文峰镇、曲水镇、李渡镇19镇,凤凰乡、青松乡、走马乡、喻家乡、浸水乡、溪头乡、新场乡、新复乡、石楼乡、花园乡、木老乡、河西乡、移山乡13乡。面积共计978平方公里。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四区”划定。3、中心城区指规划城市建成区范围。远期由规划的城市外环绕城高速公路围合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以及河西、李渡工业用地组成。主要包括“拥江主城区“”北部新城“和”南部产业新城”等城市建设用地。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为150平方公里。第五条本规划成果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包括规划说明书和基础资料汇编)三部分组成,其中规划文本是对南充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各项目标和内容提出规定性的法律文件;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同时作用,具有法律效力。第六条本规划强制性内容指文本中黑体下划线字条文。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第七条本规划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审批,由南充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南充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按照本规划进行规划管理。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八条区域协调战略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产业布局的要求,加强区域协作,特别是强化与成渝经济区内城市的协调。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和产业衔接,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协同力度,构建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要素互补、产业互动的良性机制,加快成渝经济区的一体化进程,确立南充作为成渝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第九条总体目标以建设成渝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形成“四中心两枢纽”。即成渝经济区北部区域的产业聚集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科教文卫中心、金融中心、交通通信枢纽。第十条城市发展目标结合南充城市发展的新条件和新机遇,规划期内把南充城市建设成为1、成渝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2、现代产业城市;3、嘉陵江畔山水城市;第十一条城市发展策略1、现代产业城市发展策略切入南充跨越式发展的重点通过扩大南充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关联性、引领成渝经济区北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引进和培育战略性现代产业,构建与特大城市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2、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策略强化无可争议的区域中心(1)大力发展中心城区商务商贸、文化教育、旅游服务、物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中心职能。(2)制定有利于集聚的政策措施,吸引人口和产业集聚,增强城市的吸引辐射作用。3、山水城市发展策略提升特色、优化环境(1)全面提升城市特色。(2)优化城市山水环境。第三章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第四章第十二条区域产业协调积极构建与成都、重庆的水平和垂直双向分工协作体系,在区域分工和协作中,找准自身发展方向。将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配套协作,在汽车和装备制造业、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医药产业、商贸物流、金融服务和旅游产业等方面展开协作。第十三条产业发展总体目标构建以石油天然气化工、清洁能源、汽车汽配、丝纺服装、轻工食品等为支撑,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第十四条阶段性目标1、近期目标(2015年)(1)经济总量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左右,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900亿元。经济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2)产业结构调整目标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逐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所有制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2015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155035,加快城市化进程。(3)人口及就业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5左右,2015年人口规模为760万人;人口城镇化水平达到47;城镇登记失业人口控制在45以内。2、远期目标(2020年)抓住国家加快对西部开发的历史机遇,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将南充建设成为成渝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20152020年,初步经济增长速度预测10左右,2020年南充市地区生产总值为30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25632。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人口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左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第五章表120102020年南充市主要社会经济发展目标2015年2020年指标单位2010年实际值绝对值年均增长率()绝对值年均增长率()GDP亿元827819001503000100人均GDP元13200270001463911390产业结构24548427115503512563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323804200176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33187700160134714城镇居民收入元12638250001454200011农民人均纯收入元4814100001501760012城乡收入比262255245第六章第十五条产业发展思路巩固与加强第一产业,强化与壮大第二产业,繁荣与提升第三产业,加快构筑富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1、第一产业巩固加强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扩张基地、创新机制、延伸链条、做强品牌、提升水平”的思路,保障四川省粮食安全和区域平衡的前提下,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业整体水平。加快建设国家优质商品粮油基地、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中西部优质蚕茧基地、中国甜橙基地、优质蔬菜基地和速丰林基地。2、第二产业强化壮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以“特色绿色”为发展方向,全力打造石油天然气化工、清洁能源、汽车汽配、丝纺服装、轻工食品五大产业集群建设,构建起与城市功能相适应、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先进工业强市。3、第三产业繁荣与提升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教育文化、旅游、会展、金融、信息等各项现代服务业。逐步构筑起产业层次较高、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第三产业发展新格局。提升中心城市服务能力和战略地位,支撑区域中心服务职能,把南充建设成为成渝经济区区域商贸物流中心、科教文化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区域性第三产业发展中心。第十六条产业发展策略重构一、二、三产业链接关系,以产业耦合共生理念推动南充市一产与二产、一产与三产、二产与三产的联动发展、融合发展、互促发展,形成整体效应和集群配套效应,从而提高南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1、“一二耦合”依托特色农业资源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饮料制造业,推动一产的二产化发展。2、“一三耦合”依托特色农业资源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业,推动一产的三产化发展。3、“二三耦合”依托特色工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的服务化。依托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生产服务机构和职业教育机构推动,把石油天然气化工、清洁能源和汽车汽配、纺织服装和轻工食品产业向上下游延伸,推动南充的经济活动由以生产为中心逐渐转向以生产和服务并重,增强南充的集聚性和整合性。4、“区域耦合”在迅速改善对外交通条件的基础上,促进商贸业、物流业、职业教育业从地方性走向区域性,通过抢占区域性服务业的高地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创造基础条件。5、“产业与城镇耦合”坚持两化联动推进,即“以工业化支撑城镇化、以城镇化承载工业化”,实现两化良性互动,城乡统筹发展。积极发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强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大力发展科教、金融、信息、物流、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为工业化进程提供空间载体。第十七条产业发展重点1、全力打造石油天然气化工、清洁能源两大战略支柱性产业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实施产业链纵横向延伸策略,延伸发展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4大产业链。整合现有资源,承接下游产品,积极引进天然气、盐卤、石油、生物质能源等资源配套项目。坚持生态环保优化,抓好天然气净化加工,形成重要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基地。清洁能源产业围绕嘉陵江航电开发、天然气发电项目、三坝核电站建设等能源项目,坚持水、火、核、生物质能源相互促动,加快和培育能源产业发展,力争把南充建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基地。2、做大做强汽车汽配、丝纺服装、轻工食品三大传统优势产业汽车汽配产业重点发展大中型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和整车生产的配套能力,打造整车和汽车零部件、普通及专用机械、填充3条产业链。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承接沿海、成都、重庆的产业转移。丝纺服装产业实施品牌战略,振兴“中国绸都”。重点发展茧丝绸、棉麻纺织、服装及家用纺织品3条产业链。轻工食品产业在现有名、特、优产品基础上,大力发展轻工食品工业。重点发展肉食品、粮油精深加工、酒饮及调味品、医药和饲料加工等5大产业链。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以商贸物流、文化教育、旅游业及其它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有利于提升区域中心的服务功能,提升经济辐射带动能力,支撑区域中心服务职能。商贸物流业应立足南充、面向成渝、辐射川陕甘地区,建设集现代仓储、多式联运、加工配送、产品分拨、商品批发、园区交易、信息服务等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文化教育产业发展高等教育产业,培育区域科技中心;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培育区域文化中心旅游业以嘉陵江为轴线,以嘉陵江流域文化为主题,把南充嘉陵江流域建成融生态化、个性化和专题化为一体的、具有全国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全面提升南充旅游对外整体形象。生产性服务业要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大力发展以会展、金融服务以及信息、中介咨询等商务服务业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4、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构建新型农业产业体系、创新农业布局空间;重点发展粮油、畜牧、蚕茧、果蔬、中药材五大优势产品,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力打造名品名牌。5、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重点扶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是促进南充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第十八条产业布局形成市域核心经济带嘉陵江特色经济文化产业带,重点发展以文化旅游业、水电能源、丝绸纺织、农副产品生产及深加工等为主的特色产业。把嘉陵江经济文化产业带建成贯穿南充市域南北的风光带、旅游带和产业带。1、农业布局中心城区近郊以发展体验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都市休闲农业形态为主。远郊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依托全市农业产业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南充市农业形成“一区五带六基地”。其中(1)一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以三区一县(西充)23个乡镇为核心,打造设施好、机制活、效益高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五带顺西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带以国道212沿线,顺庆至西充段为主,形成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区。阆仪优质粮油产业带以阆中至仪陇沿国道212和省线101线为重点,形成优质粮油产业区。潆新优质粮油产业带以潆溪至仪陇新政沿线为重点,形成优质粮油产业区。嘉营线无公害优质水果产业带以嘉陵至营山沿线为重点,形成以锦橙、香桃、脐橙为特色的优质水果产业区。嘉陵江优质蚕茧、蔬菜产业带以嘉陵江沿岸为主形成全市乃至川东北重要的蔬菜、蚕茧产业区。(3)六基地国家优质商品粮油基地以顺西、潆新和高营三线为主体,实施“百万吨特色优质粮油产业工程”,建设国家优质商品粮油基地。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全力实施“千万头生猪产业工程”,形成加工、规模养殖、良繁为一体的生猪产业体系,努力建设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中国甜橙基地启动实施“百万吨柑桔产业工程”,打造中国甜橙基地,重塑“果城形象”。中国西部优质蚕茧基地围绕做响“中国绸都”品牌,稳步实施“百万担蚕茧产业工程”,建设中国西部优质蚕茧基地。商品蔬菜基地以嘉陵江沿线、G212线和市辖三区为主体,着力抓好商品蔬菜基地建设。速丰林基地以嘉陵江沿岸为主体,实施“百万亩速丰林产业工程”,建成全省最大的速丰林基地。2、工业布局工业形成“一区三带”布局,形成南充中心城区产业新城和工业园区;兰渝铁路、南广高速沿线工业经济带;达成铁路、成南高速沿线工业经济带、嘉陵江沿江经济带。(1)南充中心城区产业新城和工业园区依托市级工业发展区和产业新城,重点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汽车汽配、水电能源、丝纺服装、食品医药等产业。整合现有工业用地,重点建设西兴工业园、潆溪工业园、航空港工业园、河西李渡产业新城等特色工业集中发展区。(2)兰渝铁路、南广高速沿线工业经济带依托国道212线、兰渝铁路、南广高速的区位带动作用,沿线各县突出自身特色,依托七里坝工业园区、南部工业园区、西充工业园区、新政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天然气化工、汽车汽配、食品医药、丝纺、能源等产业。(3)达成铁路和成南高速沿线工业经济带依托国道318线、达成铁路、成南高速的交通优势,沿线各县突出产业优势,依托蓬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三星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机械、冶金、丝纺、能源等产业。(4)嘉陵江沿江经济带加快嘉陵江南充境内9级梯级电站开发建设,力争三坝核电站的开工建设,促进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依托嘉陵江渠化后交通条件的改善,积极引导非农产业向沿江地区集聚,在保障生态环境良好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生态型沿江工业。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整合现有工业区,结合各自的资源条件和区位特色,重点发展10个特色园区西兴工业园、潆溪工业园、航空港工业园、河西李渡产业新城、七里坝工业园区、南部工业园区、西充工业园区、新政工业园区、蓬安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三星工业园区。3、第三产业布局(1)旅游发展总体形成“一带、两城、一环、四个核心旅游区、五个配套旅游区”的布局结构。(2)物流产业形成“一网、两平台、一园区、四中心、七配送中心”。即依托运输和信息平台,形成以小龙物流园区,顺庆、嘉陵、南部、营山四个物流中心,嘉陵、高坪(2个)、阆中、西充、仪陇、蓬安七个配送中心,构建通江达海、连接成渝、便捷高效的综合物流服务网络。(3)金融商务、保险咨询、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布局在中心城区及各县城,重点建设南充市金融街及完善全市城区金融网点。(4)商贸服务、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各县(市)城区和区域重点镇为支点,同时在各级城镇形成层级分明,功能相对完善的空间发展格局。(5)大型专业市场主要布局在中心城区及各县城。重点培育4大区域性专业市场建设川东北汽贸中心、化工建设专业市场、西部丝绸交易中心、川东北农产品交易市场等一批区域性、专业性批发市场。第四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十九条城镇化水平南充市城镇化水平和城镇人口为2015年南充市城镇化水平在47,全市城镇人口为357万;2020年南充市城镇化水平在56,全市城镇人口为430万;2030年南充市城镇化水平在68,全市城镇人口为525万。第二十条新型城镇化战略方针以产业为支撑、城镇为载体,以集聚要素、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为核心,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为重点,优化完善城镇体系结构,提高集聚产业、承载人口、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走区域协调、城乡统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具有南充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一是加强“两化联动”。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重视城镇发展动力,实现城镇经济高效发展。以工业为主导、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共进,城镇和产业联动发展来推进城镇化。二是注重“协调发展”。充分结合南充丘陵城市的特点,科学确立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和等级结构,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多元城镇化”道路;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县城和其他重点镇为节点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三是强化“城乡统筹”。由偏重城市发展向注重城乡统筹发展转变。从城乡分割的现实出发,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用发展和改革的方式,构建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机制,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联动发展;充分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四是提升“城镇质量”。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转变为以提升城市的公共服务、文化内涵的品质为中心。重视城镇质量,着力完善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努力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第二十一条市域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市域城镇体系发展实施“强心、拥江、轴线发展、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战略1、“强心”强化市域中心中心城区是市域极化发展地区,代表了市域城市的形象和品位,是成渝城市群中吸引国内外资本的新高地。应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经济实力、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南充在成渝城市群中的地位。2、“拥江”嘉陵江城镇重点发展带嘉陵江沿线聚集着市域内绝大部分城市,把嘉陵江流域作为南充的中心经济带重点发展。形成以城市建设、产业开发、文化展示、旅游观光为主的特色经济带。3、“轴线式发展”形成三条经济发展轴配合市域产业布局,形成有利于带动广大城乡经济的发展轴线依托达成线(国道318、成南高速公路、达成铁路)、兰渝线(国道212、规划的兰渝铁路、兰渝高速公路)、成巴高速公路形成经济发展轴。4、“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协调城镇与乡村的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明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合理建设“新村综合体新村聚居点”农村居民点体系,第二十二条市域城镇等级及规模市域城镇分为五个等级1、南充市城区为市域的一级中心城市,人口150万人。2、县级市和县城为市域的二级中心城市,包括阆中市(36万)、南部县城(30万)、营山县城(25万)、仪陇县城(20万)、蓬安县城(23万)、西充县城(18万)。3、以各市、县、区内的片区性城镇为三级中心城镇。共计30个。4、四级一般镇是普通建制镇。5、五级乡集镇。(详见下表)表22020年南充市城镇体系规模等级表城镇等级城镇个数总规模(万)占全部城镇人口城镇名称与人口规模万人(个)比例一级中心城市1150348南充市城区二级中心城市6152353阆中城区36、南部县城30、营山县城(25)、仪陇县城(20)、蓬安县城(23)、西充县城(18)三级重点镇3085198柏桠、千佛、思依、水观、定水、伏虎、建兴、升钟、东坝、金城、马鞍、复兴、太平、义兴、双凤、多扶、河舒、徐家、巨龙、罗家、回龙、小桥、双流、芦溪、李家、大通、龙蟠、金凤、东观、长乐四级一般镇12343101略1604301000第二十三条职能结构按各城镇的中心地职能分为五类一级中心城市、二级中心城市、三级重点镇、四级一般镇与五级乡集镇。按各城镇的经济职能分为四类综合型、工贸型、农贸型、旅游型。第二十四条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一心一带三轴”的城镇发展格局。“一心”市域中心。强化南充市中心城区核心地位,增强城市经济实力,扩大城市规模,大力发展商贸、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打造成渝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一带”打造嘉陵江特色经济文化产业带。沿江城镇密集、工业化水平较高,旅游资源丰富,既是南充市域最主要的城镇发展带,也是贯穿市域南北重要的经济带。“三轴”形成三条城镇发展轴线(达成城镇发展轴、兰渝城镇发展轴、成巴城镇发展轴)第二十五条综合经济分区1、南部经济区该区位于市域南部,包括南充市辖三区及西充县、蓬安县,是全市经济最发达,城镇和产业发展条件最好的地区,是支撑南充未来发展的核心区域。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能源化工产业、现代综合服务业。积极发展高附加值制造业和科技农业,加快发展以物流、商贸、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管理、服务、科研、集散等优势,增强规模经济,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两化互动”带动全市域的整体发展,增强中心辐射功能。2、东部经济区该区位于市域东部,包括仪陇、营山两县。该区天然气能源丰富,工业发展潜力大,是支撑南充未来发展的新兴增长极。重点以培育发展水电、天然气能源产业以及石化相关配套产业为主。3、北部经济区该区位于市域北部,包括阆中市、南部县。该区具有生态环境基础好、工业产业具有一定基础、农业基础条件较好、特色旅游资源丰富等特点。是全市统筹城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平台。发展方向主要为以轻纺服装、机械汽配、农副产品深加工和文化旅游产业为主。第二十六条县城及重点地区发展指引1、西充县城发展指引(1)城市性质南西蓬地区的副中心城市,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主要发展有机食品加工、机械制造、文化旅游为主的山水宜居城市。(2)城市规模2015年城市人口13万人,城市用地13平方公里。2020年城市人口18万人,城市用地17平方公里。(3)布局与风貌形成一个主城区、一个旅游区和一个工业区的带状布局结构形态。突出西充县城“山水绕城、城拥山水和园中城、城中园、城园一体”的开敞型山水园林城市特色。2、蓬安县城发展指引(1)城市性质南西蓬地区的副中心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发展清洁能源、机械、轻纺、商贸为主的滨江城市。(2)城市规模2015年城市人口18万人,城市用地15平方公里。2020年城市人口23万人,城市用地21平方公里。(3)布局与风貌以嘉陵江水为绿色轴线,以城市干道为支撑骨架,形成周口片区、锦屏片区、河舒片区三个大片区。突出“滨江带河、丘峦环绕,环境多样、山川秀美”的城市特色。3、仪陇县城发展指引(1)城市性质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发展食品、轻纺、建材、天然气能源为主的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2)城市规模2015年城市人口12万人,城市用地12平方公里。2020年城市人口20万人,城市用地18平方公里。(3)布局与风貌城市建设用地的选择主要沿嘉陵江东西两岸展开,突出城区景观与山体、水系的有机联系。4、营山县城发展指引(1)城市性质川东北重镇,以发展商贸物流、机械汽配、轻工食品、天然气化工为主的川东北宜居宜业中等城市。(2)城市规模2015年城市人口18万人,城市用地18平方公里。2020年城市人口25万人,城市用地24平方公里。(3)布局与风貌依照营山县城的自然环境景观特色,形成“一心两翼两带五组团”的城市总体空间结构,建设山水城共融一体的绿色生态城市。5、南部县城发展指引(1)城市性质川东北城市发展轴上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商贸中心,休闲旅游地、山水型宜居城市。(2)城市规模2015年城市人口22万人,城市用地20平方公里。2020年城市人口30万人,城市用地27平方公里。(3)布局与风貌采用开放型、组团式、多心总体布局。城市景观风貌定位为自然生态山水型城市。6、阆中城区(1)城市性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南充北部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是以商贸、轻纺为主的山水文化旅游城市。(2)城市规模2015年城市人口25万人,城市用地23平方公里。2020年城市人口36万人,城市用地35平方公里。(3)布局与风貌城市功能结构为沿江的“片区组团式”城市。以主城为中心,重点向南发展七里和江南片区。保护好老城区的整体风貌格局,把阆中打造成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内涵、浓郁地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名城及风景旅游城市。7、重点地区嘉陵江流域经济文化产业带嘉陵江流域沿线是南充市域的核心经济带。重点发展以文化旅游业、水电能源、石油天然气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为主的特色产业。把嘉陵江经济文化产业带建成贯穿南充市域南北的风光带、旅游带和经济带,形成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有机结合的高度发达的城市化地区。(1)重点保护地区嘉陵江水域、阆中古城区、蓬安周子镇、青居镇、锦屏山、滕王阁、红岩子风景区、灵云山风景区、龙角山风景区、西山风景区及各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等区域。(2)产业发展策略依托沿江城镇密集、交通便利、生态资源环境、产业基础较好等优势,重点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围绕嘉陵江梯级开发,加强水电能源产业建设。依托流域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优美的江岸自然风光,沿江区域应整合沿江各类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区域潜在旅游价值,保护风景旅游岸线,突出城市人文特色,大力发展文化旅游、都市旅游、观光旅游。充分利用沿江两岸平缓地形及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3)协调及保护策略与上下游城市协作,保护嘉陵江生态环境,沿江两岸5001000米为生态廊道,绿化覆盖率达80以上。协调沿江城镇布局与空间发展形态,组织城镇间的绿色开敞空间,合理分配和划定生态岸线、生活岸线、市政岸线和生产岸线。沿江两岸限制大规模污染工业企业的建设,对其产业的废水、废物进行综合治理和利用,达标排放。积极实施生态工程,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4)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流域内的城镇要配置完善的道路交通、供水、排水、通信、能源供应、综合防灾体系。在规划建设中要贯穿流域统筹思想,合理布置流域内重大基础设施,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规划建设统筹协调沿江道路交通体系建设,带动沿江开发。科学合理利用嘉陵江的水资源,流域内的城镇要统筹分配利用嘉陵江的水资源,建立嘉陵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政策体系。保护好嘉陵江水资源,流域内的城镇要统筹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加强流域内水土流失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快嘉陵江梯级电站开发,嘉陵江梯级电站南充市境内共九级,规划装机容量为9101万KW,多年平均发电量为401亿KWH(不含东西关水电站)。加强嘉陵江流域沿江城镇的防洪建设,沿江城镇的防洪建设必须达到相应的设防标准。第二十七条城乡统筹发展总体策略1、产业联动,城乡互动努力提高南充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城镇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建立有利于城乡双向互动的体制机制,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发展之路。以城市高水平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成果促进农业现代化,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以特色农业促进工业结构调整,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三次产业融合,促进城市先进生产力和公共服务向农村扩展,实现三次产业相互传动、城乡产业相互促进、互补融合。2、集约适度,生态优先推行“集约适度,生态优先”的丘区城乡统筹理念,改变农村分散状态,梯度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和人口的适度集聚。依据环境容量合理确定城镇发展规模,优化调整城乡产业和空间布局,科学配置城乡空间资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优势互补、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网格体系,实现城乡统筹发展。3、因地制宜,分区实施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结合南充丘陵地区特色形成不同的城乡统筹模式。城市近郊区区域以城乡互融的“合农模式”为主整合各种资源,把交通设施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把城市基础设施延伸到农村,着力构筑内外衔接、城乡对接、方便快捷的现代化交通网络,把社会服务设施配套到农村;很抓教育,提高农民素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制度创新为重点,提高保障水平;以阵地建设为载体,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吸引人口集聚,壮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功能。应缩小城乡差距,使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生活条件、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严格保护基本农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强度,严格控制环境污染,加强环境治理,优化城市生态环境,保障城市安全。平坝浅丘地区以城带乡的“拉农模式”为主这部分区域自身条件相对优越,此区域依托发达的工业经济,带动农村地区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县城和重点镇为发展重点,应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及新型农村社区集中,适度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深丘、山区以全面整容的“改农模式”为主这种模式比较适合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农业所占比重偏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能力还非常不足的农业地区。建议采用全面整容的“改农模式”。该区域的发展应通过加强财政对“三农”支持,缩小城乡差距。第一,加强农村的综合发展与综合建设,改善农村人口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条件;第二,缩小城乡之间就业机会的差别,减轻城乡收入不平衡性。同时应严格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多样性。严格禁止陡坡垦殖,过度垦植区逐渐推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4、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加快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健全配套衔接的城乡基础设施。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联合建设、资源共享的要求,促进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覆盖,基础设施不断向农村延伸。第二十八条城乡统筹实施路径经济层面一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在城区创造更多的二、三产业就业岗位,拉动农村居民进城;二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最终达到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之目的。社会层面推行新型城市化,通过“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挂钩”等政策,确实拉动一部分农民进城。以提高城市化水平,优化农村居民居住方式。空间层面采取“适度集中,有机分散”的思路,工业向园区集中,农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居住适度向城区、镇区、新型社区、中心村集中,使地区空间有序发展,生态安全、农地得到保障。设施层面城市政府财政投资向农村地区进行倾斜,在农村居住适度集中的前提下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地区的延伸,达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二十九条强化城镇吸纳能力1、就业政策依托南充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农副产品资源、自然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绿色产品加工业、资源加工业和其它劳动密集型工业、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以及为城乡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现代商贸服务业,强化城镇的吸纳作用。2、居住政策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控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升,提高保障性住房比例。3、社会保障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完善的农民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等保险制度。推行以个人帐户为核心的低门槛、便参保、广覆盖、易转移的农民养老保障办法。4、教育政策取消借读费、赞助费等教育收费制度,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定期对农民进行免费职业培训。第三十条乡村建设策略1、加强乡村规划。因地制宜,根据南充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特色、地貌类型、民风民俗等地方特色,编制乡村规划,切实反映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生产的要求,优化资源配置和开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配套规划。2、乡村整合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在平坝、浅丘地带可适当减少村庄个数,合并建设规模大的村庄,集约使用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在山地,村庄分散,难以聚合,不强;在生态保护地区、风景区等应实施生态移民。推进乡村合并,农村的乡村合并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农村宅基地减少与小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相结合,促进土地的集约使用和小城镇的发展建设。3、大力推进以“水、电、气、路”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制度改革。第三十一条贫困地区城乡统筹措施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综合治理,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突出抓好新村扶贫、特色产业、能力提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实现贫困村向新农村、小康村的转变,贫困户向宽裕户、小康户的转变,与全省同步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高劳动力素质,积极稳妥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扶持农业合作组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贫困地区的综合生产能力。加大扶贫投入力度,创新扶贫方式。第三十二条革命老区连片开发建设行动计划加大对革命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对革命老区的城镇、农村、水利、公路、铁路、航运、能源、电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先布局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大通乡通村公路、农村客运站、小码头、嘉陵江渠化及配套工程建设支持力度,形成畅通的交通网络,为加快革命老区建设注入活力。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实行产业协同集群发展,促进资源和产业整合,减少重复投资,着力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统筹规划革命老区的产业发展,着力加快畜牧、粮油、林业等农业主导产业集群发展并做大做强;着力加快革命老区工业发展,重点支持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着力加快旅游产业统筹开发,打好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三国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品牌,走整体包装、连片经营的产业发展之路。实施能源资源连片开发战略。在协调川东北地区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建成川东北能源化工基地,增强革命老区造血功能,实现跨越发展。加快发展老区社会事业一是支持老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支持老区大力发展卫生事业;进一步完善老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支持老区加强文化建设,帮助老区建立村级文化站、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大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活动;支持老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三条新农村建设指导思想及目标1、指导思想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遵循“城乡统筹、以人为本,生态优先、集约节约,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布局、典型试范”的基本原则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规划城乡空间,通过农村居民点的改造促进城市化进程,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经营,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2、建设目标以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小康为核心目标,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坚持规划先行、设施突破、产业支撑、民生为本,把南充农村建设成为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配套化、村落民居特色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基层管理民主化的民富村美、文明和谐的崭新面貌。新村建设按试点探索(20102015年)、加速建设(20152020年)和基本建成(20202030年)三个阶段分步推进。到2015年,20左右的村初步达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50以上的村达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到2030年,总体实现农村现代化,基本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中第一步与十二五相衔接,第二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衔接,第三步与实现现代化相衔接。第三十四条村庄分类管理策略将新村居民点分为撤并搬迁、城镇化改造、扩建、保留四种类型,提出分类管理的原则和要求。1、撤并搬迁型(1)对现有人口在300人以下的规模过小、发展条件过差的村庄,原则上予以适当撤并,逐步引导人口向其它人口规模较大、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心村或基层村转移,引导人口合理集聚。(2)对位于禁止建设区的涉及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风景名胜区核心区、水源一级保护区、地质灾害易发区、高压走廊防护区内的村庄,建议进行搬迁撤并,向其它村庄转移;(3)环境承载力差,山区生态环境恶劣,受地形条件限制难以发展的村庄,建议逐步进行搬迁撤并。农村居民点撤并后的宅基地旧址和村落建设用地原则上应考虑复耕或恢复植被。2、城镇化改造型位于中心城规划建设区和各建制镇规划建设区内的村庄,建议近期限制发展,远期实施城镇化改造。3、扩建型(1)位于区域内较中心位置,村民到工作场所距离不超过15公里。(2)现状有一定人口聚居规模,建筑质量较好,交通方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较好。(3)不处在禁止建设区内,用地条件良好,有一定发展空间。(4)生态环境较好,具有一定的人口承载力。(5)具有产业发展基础和潜力。扩建的农村居民点在本次规划中通过扩大村落规模、新建或改造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引导发展成为中心村,推进以中心村为重点的生态村落模式,建设现代化农村新型社区。对于产业基础较好的村落,应鼓励发展休闲旅游业或者观光农业,增强产业支撑能力。4、保留型除去上述三种类型,其余现状农村居民点即为本规划中确定的保留居民点,主要以整治改造为主,通过农房整治、改善现有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来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第三十五条村庄布点规划按村庄的等级结构分为中心村和基层村两级。(1)中心村规划中心村的设置应当具备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交通相对方便、网点布置相对均衡;人口相对集中,有一定规模。中心村人口规模1000人以上,用地规模按人均建设用地90平方米左右控制。(2)基层村规划基层村是指交通相对比较方便、人口相对集聚的农村居民点。基层村的设置应当具备人口相对集中,有一定规模,基层村人口规模300人以上,1000以下,用地规模按人均建设用地95平方米左右控制。2、村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村庄根据中心村和基层村两级应配置其管理、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等公共设施,以及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市政公用设施。详见表。表3村庄的各项公共设施配置及标准表类别设施名称配置要求中心村基层村社区管理社区管理用房建筑面积100平方米左右,含警务、财务、社保、医保等功能用房托幼(儿)园1000人以上原则上配置托幼一处,人均占地面积10平方米左右教育小学3000人以上原则上配置小学一处,人均占地面积10平方米左右医疗卫生卫生站建筑面积3050平方米,1000人以下的社区取下限值文化活动室含科技服务点,建筑面积50200平方米,1000人以下的社区取下限值图书室建筑面积50100平方米,1000人以下的社区取下限值文化体育全民健身设施场地结合小广场、集中绿地设置农贸市场占地面积50200平方米,1000人以下的社区取下限值放心店建筑面积50平方米左右商业服务邮政、储蓄代办点结合商业服务设施设置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不大于70米公厕建筑面积30平方米左右公交站配电房建筑面积50平方米左右水泵房非集中供水区域内社区设置市政公用沼气池因地制宜,可集中,可分散备注必设可设第三十六条新村综合体规划指引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新村综合体的要求,本规划提出南充市新村综合体规划指引,以指导下一层面的新村规划及村庄规划。1、新村综合体建设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村建设总体要求,围绕实现“产业发展集约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集成化、农民居住社区化、生产生活信息化、环境建设生态化、社会管理规范化”和农民在“车间养殖、公司种植、社区居住”目标,用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理念和做法,聚集城乡优势资源要素,实现新村综合体与新型城镇化、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的总体配套协调,建设具有丘区特色的统筹城乡示范样板。2、新村综合体建设模式特色产业型新村综合体以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商贸物流业、乡村旅游业等集群发展为支撑,形成新村综合体。中心集镇型新村综合体以中心集镇为支撑,农民和产业向中心集镇聚集,紧密带动规模化、专业化关联产业基地,形成新村综合体。新型聚居点型新村综合体以跨村、跨乡镇连片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为单元,合理布局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若干个新型的规模化、社区化的中心村),形成新村综合体。3、新村综合体建设指引优化选址,实现规划控制综合考虑丘陵地区地域特点和城市近郊、中郊、远郊产业基础与经济发展类型,在不同类区优化选择和规划特色产业型、中心集镇型、新型聚居点型等不同类型的新村综合体,按照新村综合体应具备的要素和功能,科学合理地开展城镇和新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同步规划建设。发挥优势,实现产业升级集中政府、社会和农村社区三方面的优势力量,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深入开展市场研究,选准优势主导产业,实现新村综合体产业协作配套、融合互动和产业升级。聚合要素,实现社区居住以新村综合体规划范围内的中心集镇、中心村、聚居村落建设为载体,集中资源要素并充分运用规划控制、功能吸引、项目引导、补助鼓励、民主公开等综合政策措施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构筑起新村综合体对人口集聚、产业发展、社会繁荣的强大承接和辐射带动功能。试点示范,实现成片推进结合丘陵地区实际,选择有较好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乡村进行试点示范,积极探索建设集产业、生活、空间、交通、生态、体制等多功能复合,具有南充丘区特色、川北民风民俗、乡土文化气息相融合的新村综合体。并重点沿成南南广高速、南渝高速、国道212线、国道318线和潆新线形成示范带成片推进。第三十七条新农村建设实施步骤新村建设按试点探索(20102015年)加速建设(20152020年)和基本建成(20202030年)三个阶段分步推进。到2015年,20左右的村初步达到新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50以上的村达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到2030年,总体实现农村现代化,基本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中第一步与十二五相衔接,第二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衔接,第三步与实现现代化相衔接。第五章市域支撑体系规划第三十八条市域综合交通规划1、铁路形成“十”字型的铁路网布局,突出南充在西部铁路网中的枢纽作用。规划在潆溪新建的客运站作为兰渝线、成达客专共用客运站,即未来南充市铁路客运专用站,南充市区保留现有的南充客运站和小龙货运站,将李渡站建设为南充南站。2、公路(1)高速公路建设建设广(元)南高速公路南充段,成巴(中)高速公路南充段,南大梁高速公路南充段,规划巴中至重庆高速(经营山)、南充至泸州高速、绵阳至巴中高速、仪陇至营山高速、营山至达州高速、遂宁至西充高速、绵阳至西充高速及一环快速路外的高速连接线,完善南充作为区域中心交通枢纽功能,彻底解决过境交通问题。(2)一级公路网建设建议G318线、G212线在规划期内全线改建为一级公路;建议将S204线改建为一级公路,并新建南充至蓬安一级公路,在三坝过江与S204在两路乡交汇;新建仪陇至S204线连接线一级公路,交汇点为富利镇;新建蓬安西充射洪一级公路;同时,将新建的南充至蓬安一级公路,S204线和G212线打造为联系南充市区及北部县市的快速通道。(3)二级公路网建设以S101、S203、S302、射蓬路为二级路骨架。建议新建营山仪陇永乐巴中金城阆中二龙二级公路,新建阆中思依南部升钟伏虎二级公路。(4)农村公路建设通乡公路,建设规模9746公里。通村公路,建设规模52773公里。(5)旅游公路及重要县道建设,共计317公里。(6)规划新建2个县级客运站;新建47个乡镇客运站。3、水运整治河道,提高河道通航能力达级。结合嘉陵江的9个水电梯级开发,完善阆中、蓬安、南充3个旅游作业区及嘉顺、阆中、南部、仪陇、蓬安5个货运港区的建设。4、航空扩建现有高坪机场。逐步开通南充至上海、九寨、昆明、海口、西安、厦门、杭州、攀枝花等支线客运,缩短与国内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补充铁路、公路、水运运输的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