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攀枝花环境友好型城市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建设攀枝花环境友好型城市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建设攀枝花环境友好型城市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建设攀枝花环境友好型城市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建设攀枝花环境友好型城市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问题的来源及研究意义一、环境问题的来源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体现了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达到了更高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正不断扩大,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泛滥、资源短缺等已成为制约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环境问题也逐渐从地区性问题发展成波及世界各国的全球性问题,出现了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导致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持续性受到巨大威胁,使全球面临着越来越尖锐的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当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公众健康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2004年,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占GDP的305。环境问题正在成为影响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政治经济问题,已经引起我国政府乃至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尽管环保投资规模逐年增长以及环保投资占GDP的比例有显著提高,但环境保护的效果并不理想,环境经济政策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展示,排污收费,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以及环境公共财政政策都有待改革。因此,环境问题己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和可持续发展理论1的核心,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实践方兴未艾。全球环境影响必须由区域的行动作出响应,“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如同世界万物在宇宙中的进化一样,城市的进化是人类进步的重要体现,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城市篇2指出“城市化率将会从1999年的309提高到2025年的55左右”,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居世界首位。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中国的城市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被称之为“城市病”如水资源短缺、能源匮乏、水质恶化、大气污染、垃圾肆虐、生态破坏、交通拥挤、事故频繁、噪声扰民、人居环境恶化、居民健康水平下降等现代“城市病”问题,已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和制约。因此,目前的城市环境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党和国家领导人以高瞻远瞩的目光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要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又是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保障。所以,要想在全球层面上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就首先要处理好城市问题,将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地结合起来。二、攀枝花是一个新兴的资源型城市攀枝花市座落在四川西南角,金沙江和雅砻江交汇处,地貌以中山山地为主,面积74345平方公里。攀枝花市是一座新年兴的移民城,有41个少数民族。2005年底,拥有10798万人口,其中非农业人口58万。1965年建市,辖东区、西区、仁和区、盐边、米易两县。1986年对外开放以来,城市建设已形成规模,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钢铁、钒铁、能源基地,正在向现代化大城市迈进。攀枝花已探明资源储量的39种,其中钒钛资源在四川省乃至全国有绝对优势。据了解,攀枝花市目前钒钛磁铁矿累计探明资源储量为7337亿吨,钒资源储量1547万吨,列中国第一、世界第三;钒资源潜在的经济价值高达625万亿美元。经过40余年的开发建设,攀枝花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钒钛原料基地和钒产业基地,并正在成为全流程的钛工业基地。攀枝花在发展中一贯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将环境保护和建设放在政府工作十分突出的位置,特别是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污染防治、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环境管理、资源节约利用等方面高度重视,空气和水环境质量逐年好转,环境保护和管理机制日趋完善,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和好评。攀枝花市是六十年代建设的新兴钢铁城市,在秃山峻岭之间,沿着金沙江两岸建设了钢铁、矿山、电力、煤炭、水泥等配套发展的工业基地。七十年代初投产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据1979年的资料表明3日排废气1亿立方米,降尘量每月每平方公里为57吨,最高达1405吨,超标5140多倍;年排废水215亿吨,洗煤、选矿、灰渣废水中悬浮物每年400万吨直接排入金沙江,水质不断恶化;年排废渣440万吨,加上卫生条件差,水厂设备不完善,自来水达不到饮用水标准,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为全省之冠,癌症死亡率1978年比1975年增长21倍。“喝了金沙江水就生病”的说法在当时广为流传,群众反映强烈,说这里是三国时代诸葛亮南征时的瘴气发生之地,不适于人们生存。由此可见,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职工不安心的重要因素,外面的人不愿来,这里的职工又要走,影响着攀枝花经济社会的发展。攀枝花市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工业产值由1977年的7亿多元发展到1987年的16亿多元,翻了一番多的情况下,环境污染得到了控制,环境质量还有所改善。他们的实践说明,在一个中等城市的区域内,以冶金工业为主,污染严重的钢铁城市,既发展了经济,又保护了环境,二者是能够同步协调发展的。攀枝花从19世纪末继续艰苦奋斗,取得了辉煌成绩。但横向比,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在拉大,拼资源、拼消耗、拼环境容量粗放生产的旧的发展模式,造成“输出资源,留下污染,输出财富,留下贫困”的不可持续境况日益显现,人均收入增长缓慢、人居环境不佳已成为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期盼最迫切的问题。这就必须重新审视现有的增长方式,认真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三、环境问题的研究意义目前,攀枝花正以建设实力、魅力、活力、和谐攀枝花为战略要求,以“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为战略目标,以推进“四个倾力打造”为战略重点,以制度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廉政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廉洁型机关建设,提升环保队伍整体能力素质,加强执法能力、执法水平、服务态度工作。所有这些都要求攀枝花更好地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在发展的同时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攀枝花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保持发展后劲的自身发展需要。开展攀枝花构建环境友好型城市研究,通过研究和总结国内外经验,结合攀枝花城市的特点和条件,研究提出攀枝花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内涵、目标、指标体系、跟踪评估方法和实施方案建议,不仅对攀枝花强力推进创模6大工程、实施创模攻坚8大行动计划、启动绿色家园“十个一”工程行动计划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同时对类似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具有理论参考价值,对于构建攀枝花市现代化环境友好型城市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研究为了确保人类社会的前进和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应运而生。可持续的发展反映了对人口的合理控制、对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对环境的有效保护。因此,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热点。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和研究进展1987年,由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7报告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逐步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并运用到各项工作中。1996年3月,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虽然缘起于环境保护问题,但作为一个指导人类走向21世纪的发展理论,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它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己经成为一个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因此,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发展,是三者协调推进的发展过程。生态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在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经济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以体现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可持续发展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享有平等、自由、教育等各项权利的社会环境。在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三者不可分割。人类共同追求的应是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资本论中描述过英国泰晤士河的污染状况。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起,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出现了伦敦烟雾、洛杉矶化学烟雾等一系列公害事件,留下了惨痛的教训。1962年,美国的莱切尔卡逊女士发表了寂静的春天一书,引起强烈的反响。该书反映出自工业革命以来,化学药品特别是杀虫剂的使用,对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野生动物的安全、人类的健康所产生的破坏性影响,并进一步指出人类正在冒着极大的风险来改造自然,但最终的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这次会议是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第一座里程碑。这次会议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文件中,其一是只有一个地球,其二是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此外,会议确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只有一个地球报告明确提出需要重新建立地球上的秩序,为此我们需要爱护共同享有的生物圈、学会在生物圈中共存、制定人类生存的战略。其实质在于保护自然资源,并通过切实可行的技术途径恢复自然环境,制订新的战略以促进国际合作。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标志着与会各国已经在保持和改善人类环境方面取得了共同的看法,制定了共同的原则。宣言指出,目前保护和改善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并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着全体人民和他们的子孙后代的利益而共同努力。斯德哥尔摩会议之后,发达国家普遍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投入,生态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在纪念斯德哥尔摩会议10周年之际,一些专家撰文指出,环境问题的焦点已逐渐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而全球性环境问题如酸雨、全球气候变暖和臭氧层耗竭等,则给人类带来了更大的威胁。1983年12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于1987年4月出版了调查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该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把环境与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报告指出,人类社会需要一种全新的发展道路,不仅能够于某一时期在某些地区实现,而是要在整个星球上延续到未来。这种全新的发展道路,就是可持续发展。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开始出现在人类面前。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此次会议是可持续思想产生并得以发展的第二座里程碑。通过此次会议,国际社会就环境与发展密不可分、为生存必须结成“新的全球伙伴关系”等问题达成共识,接受了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纲领,即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会议明确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同时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的原则,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这才是人类应作的唯一正确的选择。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9月2日至4日举行了首脑会议,包括104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192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大会。会议最后通过了执行计划和政治宣言两个基本文件。这是继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后又一次具有广泛影响的会议,它表明人类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又向前迈出了一步。二、目前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城市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其产生和发展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国际层面上,从16世纪英国人摩尔的“乌托邦”,18001900年傅立叶的“法郎基”和欧文的“新协和村”,到1898年英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人类对城市发展的思考和研究从未停止过。19世纪起,国外城市规划理论开始体现出明显的“生态化”趋势,先后出现了“生活图式”、“区域观”,与“自然观”、“人类聚居学”等一系列规划理念。此后,随着世界范围内日益严峻的城市问题,可持续发展成了当前城市发展的主旋律,据此产生了一系列城市发展模式,其中以可持续发展城市与生态城市最具代表性和广泛性。近年来,国外生态城市及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开展得较为广泛,GUSTAVSON(1999)11等以加拿大的FRASER河流域为例,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和体制等方面对流域可持续发展指标的选择和模拟进行了研究;COMELISSNE(2001)12等引入模糊集理论,开发了基于经济、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模糊数学评价模型;NOORBAKHSH13和SAGAR(1998)14等对人类发展指数进行了讨论,NOORBAKHSH13还对此提出了修正;MERKLE(2000)15等从生态系统角度出发研究了建立生态系统影响效应指标的方法;HNALEY(1999)16等对英国地区的绿色国民生产总值、真实储蓄、社会经济福利指数(SIEW)、真实发展指数和人类发展指数等指标进行计算和时间序列分析,从而评估其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HUANG(1998)17等研究提出我国台北城市可持续发展测度的指标体系框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建立该指标体系的方法和步骤,详见表11。我国自1990年以来,国家各部门相继提出了一系列城市考核模式,目的都是推进国内城市的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表11我国国家层面提出的城市考核指标体系时间城市创建名称发起单位1992园林城市建设部1997环境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总局1999卫生城市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2003生态城市国家环保总局2004生态园林城市建设部近年来,生态城市则成为国内城市规划的重要方向。宋永昌、戚仁海(1999)18等从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协调度三方面构建了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并选择攀枝花、广州、深圳、天津、香港等五个沿海城市进行了城市生态化程度的分析。盛学良(2001)19等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资源与环境系统、人口系统四方面初步选取了具体指标,以构成其相对完整的指标体系,同时对各评价指标因子的量化标准值的确定进行了分析研究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又运用专家咨询等方法从100多项有关指标中筛选出44个主要指标,构成能反映生态城市建设进程的相对完整的指标体系,并提出各指标因子的量化评价标准值。刘则渊(2001)20等从城市的经济、社会、自然构成复合生态系统观点出发,设计了一套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建设标准,并将其应用到大连市。郭秀锐(2001)21等探讨了建设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及其衡量标准等问题,并使用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对广州市生态化水平进行了现状评价。顾传辉(2001)22等采用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结构模式,从人口、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指标四个方面,分析了生态城市建设标准,构建了生态城市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杨建森(2001)23探讨了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和指标体系等架构理论。张坤民(2003)24等提出了建立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原则、方法具体的指标体系,并应用于苏州、宁波和广州等城市。第三节建设环境有好型城市研究思路与创新一、研究思路与方法本文“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研究”是在攀枝花学院和攀枝花市环保局科研项目“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基础上进行的,总体研究思路是通过对国内外环境问题发生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实践的研究分析基础上,对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内涵及其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结合攀枝花近年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和当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形势和要求,对攀枝花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具备的条件和难得的机遇作了全面分析和阐述,同时对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评估。为便于指导、跟踪和评估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进程,根据国内外经验,研究提出符合攀枝花城市特点、与国际理念相接轨、便于操作的攀枝花构建环境友好型城市的指标体系,并将国际上小区域评价中采用的图示评估方法应用到城市指标跟踪评价中。根据攀枝花实际,在环境友好型城市指标体系指导下,系统研究和提出攀枝花近阶段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的重点工作领域、主要工作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案,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依据。由于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在国际上也尚处于探索阶段,根据攀枝花的城市特点和开展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基础,在研究上坚持了“三个结合”。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城市区域响应相结合,将可持续发展联系到城市发展实际二是资料调研与攀枝花城市实际的评估分析相结合,在资料调研上尽可能选择类似城市类似工作进行分析对比,以体现对攀枝花城市的借鉴意义,在参考借鉴上以攀枝花现状和条件分析为基础三是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不仅研究环境友好型城市的理论框架体系、指标体系,同时落实到具体的实施方案,使研究更具实践指导意义。二、主要创新点1、首次比较系统地结合攀枝花市特点开展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的研究。对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定义和内涵进行比较完整的阐述。环境友好城市高度概况了城市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形态,本质上是城市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在实现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目标过程中经历的过渡形态。它更为关注社会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人与环境的充分协调和相互友好,客观反映一定时期内城市在现有自然环境、资源享赋、经济水平、社会文化等前提制约下,通过一系列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进程,所能达到的最佳生态环境状况、最优资源配置模式、最适合思想行为方式。2、在结合攀枝花市特点的基础上,针对环境友好型城市指标体系研究和评价上有一定突破和创新。根据国内外经验,研究提出符合攀枝花城市特点、与国际理念相接轨、便于操作的攀枝花构建环境友好型城市的指标体系,特别是将国际上“环境良治”,新的理念结合到指标体系中,并将国际上小区域评价中采用的图示评估方法应用到城市指标跟踪评价中,方法新,表达清晰直观。通过对生产和消费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降低污染的产生量实现污染无害化,最终降低社会经济系统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不利影响。3、联系实际突出了研究成果的实用性。研究成果已得到不同部门的采纳。攀枝花市政府已将本研究部分成果作为进一步加强人大监督实效,督促政府正确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好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相关工作的重要依据。第二章环境问题及城市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节环境问题及其对人类的主要影响20世纪中叶以著名的八大环境公害事件严重损害了当地人民的身体健康,从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环境运动,环境问题成了社会的中心问题。当前主要的全球环境问题一般归纳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植被破坏、土壤退化、垃圾泛滥、资源短缺、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10个方面,被称为世界环境十大问题。当前最被关注的全球性问题是后四个问题,特别是全球变暖问题。一、大气污染严重人类在最近一个世纪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加了20,全球每年使用矿物燃料排入大气层的二氧化碳达到55亿吨。世界城市人口中有约9亿人生活在二氧化碳超标的大气环境中,另有10亿多人生活在烟尘超标的大气环境中4。此外,环境专家已经在大气中检测出260多种危害人体的挥发性有机物。二氧化硫、氧化氮等排放物导致的酸雨、酸雾、酸雪等沉降物的危害已遍及五大洲。二、水污染严重目前,全球一半的江河水流量大幅减少或被严重污染,80个国家严重缺水。全世界每年有25万人的死亡原因是水污染。全世界65亿人口中,12亿人缺乏安全饮用水,腹泄病例每年多达10亿5。不仅陆地上的水受到污染,海洋污染也日益严重。海洋污染使沿海居民肝炎、霍乱等病例增多,使鱼虾和其它海洋生物减少,海洋污染形成的“赤潮”遍及美、澳、亚各洲。80年代末期以来,各种高产鱼、名贵鱼种大量减少,美国和北海鳍鱼、比目鱼数量减少5065。三、森林面积锐减联合国报告表明,森林作为地球上最大、最复杂的生态系统,历史上,森林曾占陆地面积1/3以上,一万年来被缩小了1/3。1950年以来全世界的森林已损失了一半。过去150年美国95的森林已被砍伐。拉丁美洲2/3的森林已经消失。非洲和亚洲一些原木材出口国如尼日利亚和泰国因森林消失已经成为木材进口国。欧洲的原始森林几乎己经全部消失。过去30多年来,全球热带雨林己有40遭到破坏据估计全球热带雨林仅存不到1/2,按此速度,180年后就将全部被伐完。全球森林面积在过去30年内急剧减少。最近20年里,全球每年砍伐森林2000多万公顷。仅在上世纪90年代,全球森林面积就减少9400万公顷,占森林总面积的24。乱砍滥伐、过度耕作使世界23的耕地严重退化,全球1/3以上的土地面临沙漠化威胁。四、土地退化土地退化包括土壤侵蚀、荒漠化和沙漠化等形式。全球现在每年因侵蚀流失土壤250亿吨。荒漠化威胁着地球三分之一的陆地表面,每年有500700万公顷耕地变为沙漠,另有2100万公顷肥沃完全丧失生产能力。全球有约10亿人口生活在沙漠化和遭受干旱的地区。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已经有87亿公顷土地沙漠化,撒哈拉地区每年有700万公顷农田被毁,撒哈拉沙漠南缘50年来已有65万平方公里土地变成了沙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全球每年因土地退化至少损失260亿美元。1995年12月,第49届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决议,将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2001年6月16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6执行主任特普费尔发布讲话。他指出,目前荒漠化正威胁着全球19亿公顷土地和1/6人口的生活,它已超越了地区界限而成为真正的全球问题。据权威资料显示,现在全球己有110多个国家,40以上的陆地面积、10亿以上的人受到荒漠化的影响。五、垃圾泛滥全球每年新增加垃圾100亿吨,人均折合2吨。仅美国每年就产生工业垃圾20亿吨以上、城市居民垃圾22亿吨以上、丢弃的旧汽车1000多万辆、废轮胎上亿只。全球危险废物以每年5亿吨的速度增加,全世界湖泊、河流、水井直接受到有害、有毒物质和垃圾废料污染的威胁。全球每年往海里倾倒的垃圾多达200亿吨。工业垃圾和有毒废物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已成为新的全球环境安全问题7。六、资源短缺粮食、能源、水源和其它各种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最大的环境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2000年10月20日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发布一份报告2000年地球生态报告8。报告指出全球自然资源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己经迅速减少了1/3。人类如果依照目前的速度继续消耗地球资源,那么地球资源将在未来75年内耗尽。报告还根据各个国家人口数量和自给自足能力的平衡关系,计算了各国的“生态足迹”大小,用以表示各国消耗资源时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冲击的大小。排在第16位的国家分别是阿联酋、新加坡、美国、科威特、丹麦、新西兰。七、酸雨问题酸雨是酸性沉降物的主要形式,除外还有酸雾、酸雪等。它们是由工业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以及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与空气中的水汽结合形成的分别形成硫酸和硝酸。酸雨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5060年代在欧洲和北美被大范围发现。80年代起迅速扩大到全世界。80年代初,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有1万个湖泊完全酸化,另有1万个受到严重威胁。在中欧,德国有1/3的森林受到危害,瑞士达到50以上。当时,欧洲降水的PH值在4050之间。1997年国家环保局的调查表明,我国酸雨区己占国土面积的40,并预计直至2020年前仍将呈扩大趋势。酸雨会使地面水变成酸性,危害水生生态系统。酸雨会也对陆生生态系统造成危害,是森林大面积死亡的元凶。捷克受酸雨危害的森林面积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1/5。中国仅江苏、浙江等7省每年因酸雨造成的农田减产就达15亿亩,年经济损失约37亿元森林受害面积128万公顷,年木材损失6亿元,森林生态效益损失约54亿元。酸雨作为一种超级腐蚀剂,会腐蚀水泥、大理石、和各种金属材料,加速了建筑物和各种露天材料的损坏,对文物古迹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八、臭氧层破坏问题臭氧层能吸收掉几乎全部对生物具有杀伤力的波长在200300纳米之间的紫外辐射。据美国宇航局的观测资料,自1969年以来,全球除赤道以外的所有地区的臭氧层中的臭氧浓度都在减少,平均减少了35。最为显著的是南极地区。80年代以来,每年春季在南极出现臭氧空洞,空洞区域里地球臭氧层的臭氧浓度减少4050,其面积大如美国国土并逐年扩大。臭氧损耗将使人类和其它地球生物受到有害紫外线辐射的威胁。据估计,如果臭氧层中的臭氧含量减少10,地面上的紫外线辐射将增加1922,由此将造成皮肤癌发病率增加1525。其它各种急、慢性皮肤损伤、白内障等眼睛疾病、以及免疫障碍性疾病都将大幅度增加。紫外线辐射的增强还将打乱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某些生物物种绝灭。将使地球上2/3的农作物减产,造成城市的光化学烟雾加重,对人类的生存极大的威胁。紫外线辐射对水生生物的威胁尤为严重。如果平流层臭氧浓度下降25,地球浮游生物的初级生产力将下降10,并将进一步导致水面附近的生物减少35。此外,UVB对建筑、涂料、包装、线缆材料等都会产生破坏作用。九、全球变暖问题从1950年到1985年全球排放的二氧化碳、一氧化氮、氯氟烃等温室气体增加了20倍。其中6个工业化大国排放的温室气体占45。20世纪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呈指数增加,地球的温室效应被人为增强,导致全球温度上升和相随而来的海面上升。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困境的第一号问题。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是巨大和深远的。联合国气候变化2001年综合报告4显示区域气候的变化,特别是温度的上升,将对多种自然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世界许多地区植物的产量在温度上升高于几度时将下降,在许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对几乎任何温度上升产量都是下降。气候变化使生态系统和物种受到影响,有些将受到无法恢复的破坏和损失。处于危险之中的自然系统包括珊瑚礁和珊瑚环岛、红树林、北部和热带森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以及残留自然草地等脆弱物种和生物多样性消亡的危险进一步增加。气候变化有可能不均衡地对发展中国家和这些国家的贫穷人群产生有害影响。21世纪中,一些极端事件,诸如干燥和降雨,因而导致旱灾和水灾,其频率和强度将会增加,特别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将影响食物安全和健康。许多生活在小岛、低洼海岸地区的居民将处于来自于海平面上升和风暴潮引起的社会和经济影响的风险中。数千万生活在三角洲、低洼海岸地区和小岛上的居民将面临海平面上升后的迁移风险。由于风暴潮,海岸湿地的减少和河流减慢,未来负面影响还包括海水侵蚀和洪涝灾害。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我们的星球62001年1月发表的一份报告预测,到2050年前,全球变暖每年将消耗掉全球3000多亿美元的资金。损失主要来自增多的自然灾害,如越来越频繁的热带风暴,因海平面上升缔造的土地消失,对农业、渔业的破坏等。多数国家的损失可能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几个百分点。但是有些国家,尤其是一些小岛国,可能达10以上。十、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多样性包括了物种多样性、遗传和变异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据世界资源研究所估计,生物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地球上现有物种1000万种左右,平均每天有100个物种灭绝。地球已进入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以来最大的一次生物灭绝时期。地球上3070的植物在今后100年内将不复存在。现正处在灭绝边缘和严重威胁之中的哺乳动物有406种,鸟类593种,爬行动物209种,鱼类242种。1979年非洲有165万头大象,现在仅剩65万头。世界鲸类在20世纪之前有数十种,现在仅剩十余种。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地球上全部生物多样性的1/4在未来2030年里将被消灭。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利用价值、生态价值、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将是人类共同财富不可恢复的损失。第二节环境问题的产生一、人口的增长是环境污染的内在原因特别是近80年人口的急剧增长,不但加快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从而不可避免地加重工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而且人口增长,大量生活污物排放,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人口增长对能源需求的增长加剧对环境的影响。据统计,1800年,世界人口经历一百万年才达10亿;到1920年,经过120年,世界人口达20亿;1965年世界人口达到40亿,现在人均寿命不断增长,2000年,世界人口已达60亿,到21世纪末,世界人口将超过100亿。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二、工农业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加速了环境污染在人类漫长的改造自然的历史中,由于它的影响还没有超出自然界的物质平衡和生态平衡,还不足以造成对人类明显的反作用。工业革命前,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环境污染极微小,还不足以对环境的物质和生态平衡产生可觉察的影响。环境污染是随着大工业发展而产生,因为多年来,人类的生产活动一直是围绕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的。18世纪产业革命到20世纪初,由于大工业发展造成以煤的烟尘、二氧化硫为主的大气污染和采矿、冶炼、无机化工废水污染为主的环境污染问题先后发生。1920年到1950年的30年中,环境问题由于燃煤造成的污染进一步扩大,石油加工和化工等有机化学工业的发展引起新的污染,汽车等机动车排放废气的污染出现“光化学烟雾”等,大气污染更为严重是这个阶段的特点。第三阶段是从五十年代开始,工业发展的迅速、污染扩大。石油的海上运输和海上石油开采引起海洋石油污染,航空工业的发展导致高空大气层的污染,核武器、核电站、核工业的发展引起放射性污染。由于工业的发展,矿山的开采,工业的排污,大量废水、废气、废渣排入环境,有害物质急剧增加,超过自然界本身的稀释和净化能力,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危害人类的生存。仅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到1970年的40余年为例,科学技术的发展伴随着大规模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工业生产的急剧增长。特别在后25年中,工业的急剧增长引起自然资源开发的迅速增加。据统计,1965年开始,世界上每年开采和消耗30亿吨矿物煤炭、5亿吨铁矿石、44万吨铝矾土、500万吨铜等,它们的增长速度分别为41、18、64和46。据美国矿山部统计,美国在30年间(19401970)工业所需的矿物原料大于整个人类从古罗马到第二次大战期间矿物原料的需要量。这样大规模的消耗自然界的原料,不仅引起矿物资源的枯竭,而且大量的废物将引起大气污染(有害气体和粉尘)、水体恶化(溶液,可溶性气体及颗粒物的输入)及固体废物的污染。据统计,现在世界仅城市每年排入环境的固体废物高达30亿吨,各种气溶胶10亿吨,有毒气体6亿多吨。现在全球二氧化碳(CO2)的浓度以每年02的速度递增。三、不恰当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剧了环境污染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有过许多重大的发明创造,每一次重大发明都推动了人类向更高阶段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经过近两个世纪与大自然战天斗地的较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和科学技术知识,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人类的生活、工作、交流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上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烟囱产业被作为“朝阳”工业而备受推崇,其发展指标通常以经济的增长来定义,以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民收入的增长为重要目标,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结果导致最近一个世纪以来,矿物燃料消耗量增加了30倍,而且每年仍以2以上的速度递增,工业生产能力的4/5以上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的,短短的几十年里,世界进入一个崭新的高速发展和前所未有的工业化时代。然而,正如恩格斯的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步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抵消了”。当人类庆贺经济这棵大树结出累累硕果的同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却被破坏得百孔千疮,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能源危机、资源危机、人口危机带给人类广泛而严重的矛盾。人类正是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逐步认识到与自然界的关系,认识到人类活动结果已经影响到了原有自然界的物质平衡和生态平衡。四、贫困和过度消费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贫困和过度消费导致人类无节制地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这是造成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目前,全世界65亿人口中有35亿居住在低收入国家。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过度开发自然资源,造成环境不断恶化,进一步加剧了贫困。另一方面,占世界总人口五分之一的发达国家,个人消费占全球的90,同时还消费着世界58的能源、45的鱼肉和84的纸张。这种消费方式不仅给地球资源带来了沉重压力,而且消费所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和废弃物等也对全球环境构成了巨大威胁。五、环保科技发展和成果应用较为缓慢为了从根本上扭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断加剧的趋势,我国先后发起了一系列环保“重点战役”,但是进展缓慢。一千多个个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一半没动工。环境保护,利国利民,但是为何这些环保“重点战役”进展缓慢这也许是每个关心环境问题的人心中的疑问。根据报道,部分省份落实情况不是很理想,是环保战役进展缓慢的原因之一。笔者认为,环保意识缺乏,没有高度认识和重视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危害,也是环保战役进展缓慢的症结之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给我们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灾难,已经给我们治理生态环境带来了难度。如果我们现在还不重视,以后的治理更是难上加难。环境问题越拖延越难解决,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治理生态环境有投资巨大、见效缓慢的特点,这也使有关部门为当前利益放弃了长远利益。投资不足,是环境治理活动中的硬伤。这种只看眼前不计长远的思想也是要摒弃的。此外,环境保护并不只是国家的事,环境保护需要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环境保护,是造福千秋万代的大事。高度认识环境问题的危害,提高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我们当前处理环境问题的正确态度。第三节城市的发展与城市环境问题一、城市化的涵义狭义的城市化9,主要是指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发展和城市的人口集中。广义的城市化9,主要指一个社会向城市型社会转变的过程,包括人口的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即农村人口向城市或城镇地带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以及城市型生活方式向全社会的渗透和普及。城市化的特点是人口集中、产业集中、能源结构改变、需水量增加、交通便捷、信息传递快速、绿地减少、人们相应的生活习惯改变。二、城市化正、负效应城市化具有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一方面,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集约地利用土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教育、就业、健康和社会服务。另一方面,城市化又会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灾难性事件频繁发生。世界上的八大公害事件大都直接或者间接与城市的工业生产有关。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诸如人口、环境、能源、粮食等,也都集中反映在城市里。城市人口的暴涨和规模的扩大,占用耕地,一方面增加了粮食的需要,同时又减少了耕地面积;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和不合理的利用等综合因素,又造成了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人口高度集中引起社会生活的变化,对城市居民的个人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如犯罪、自杀等高度城市化社会的心理疾病等等。影响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自然条件、社会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不同的,因而,城市的发展也是成阶段性的。根据各个阶段的特征可以划分为早期城市阶段这一阶段的城市规模小,经济基础薄弱,城市不仅是商品市场和贸易中心,也是作为维护奴隶主统治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中心,这一阶段的城市均建有城墙以抵御外敌。城市结构由中心向外分布,官宦贵族,高僧,富贾居住在城市中心,社会地位越低下者,越远离城市中心居住。中世纪城市阶段四大发明促进了城市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张,社会组织以家族为基础形成新的联系,社会分工更加明确和细化,城市作为政治、贸易、文化的中心的职能得到了加强。工业化城市阶段蒸汽机发明之后,大工业兴起,蒸汽机提供了集中动力,生产力提高,人类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的迅猛发展和巨大变化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人们意识到工业化对于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扩大贸易,提高文化,促进科技进步,方便生活,防御入侵,高效的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意识到了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19世纪工业化城市的两个显著现象是工厂群和贫民窟。现代城市阶段随着现代工业向城市集中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城市发展进入现代城市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城市人口剧增,整个社会的生产、流通的容量加大。生产、生活的各种物质供应量、消耗量与日俱增,联系范围、规模日益增大,活动频率不断提高。为此,现代城市十分重视发展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为城市走向巨型化奠定基础一方面,现代化交通的发展以及城市中心人口过分集中和用地紧张、环境污染等原因,促进人口和企业逐渐向城市郊区扩散,引起城市中心人口减少和郊区城市化的新趋向另一方面,城市规划管理者为解决人口过分集中等问题,在中心城区周围开辟卫星城,作为新的住宅区和工业区,与中心城市组成城市群,城市向巨型化阶段发展。在这个阶段有许多城市连同它们的广大郊区同时发展,扩大,最后形成一片连绵不断的广大建成区。三、城市发展阶段的划分从城市发展与环境影响角度又可将城市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0第一阶段,与贫穷相关的问题;第二阶段,与生产相关的问题;第三阶段,与消费相关的问题;第四阶段,城市发展的理想阶段,即生态城市阶段。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城市化快速发展,全球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数量急剧增长,发展中国家大城市的增长速度又快于发达国家。人们在尽情享受城市化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饱偿了大城市盲目发展造成的环境恶果。四、城市发展出现的问题发达国家虽然解决了一些环境问题,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至今仍然延续着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发展中国家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城市的环境质量迅速恶化。环境问题正严重制约着世界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摒弃传统的城市化模式,开创可持续的城市发展道路,成为新世纪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1、人口增加,居住拥挤城市人口增加,造成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人口密度过高的城市,是有代价的。香港是最好的例子,香港一般住房品质之差有目共睹;香港日增的大陆人口正带来巨大压力,本土及外国人往中心迁移,推高了地产价格,而中国许多主要城市如北京、广州和上海等,也正面对居住人口日增的问题。以上海为例,人口总量压力仍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仅占上海1/10的土地面积的中心城承载了超过全市一半的人口。许多亚洲城市因缺乏规划而为都市化付出沉重代价,居住成本上升居住环境糟糕、交通拥挤、污染严重及缺乏食水供应等,生活品质也跟着下降。2、土地资源减少土地资源是我们最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导致土地资源锐减主要原因是盲目城市化、城镇化、大搞开发区、经济园区等圈地运动以及粗放型的利用土地。3、水资源短缺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大工业的空前发展,不仅对水资源需求迅速增加,而且城市产生了大量的污废水,就近排入周边水体,造成水体水质恶化,降低水资源的使用价值,导致水质型缺水问题凸现并日趋严重,地表水不能满足要求,转而开采地下水,进而污染了地下水,甚至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等严重事件。4、能源紧张能源问题源自城市化发展,是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必然要面临的问题。因为当前利用的能源绝大多数是煤炭类、石油类、天然气类等化石能源,而这些能源,不管是一次能源还是转化后的二次能源,在地球上的储量毕竟是有限的。5、交通拥挤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走向大型化和巨型化。城市的人口、建筑、工业等剧增,交通问题凸现,并成为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交通问题主要的直观表现为物流运输等困难、人们上下班和出行公交拥挤费时、堵车、车祸、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方面,间接反应在能源利用、环境影响、社会公平等方面。6、环境污染随着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排放的废水、废气、固废迅速增长,导致环境污染加剧,严重时造成生态系统崩溃,能流物流中止。7、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城市范围内生态区域空间缩小,致使各种野生动物濒临绝迹。第四节城市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城市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的中心,经济活动和人口高度密集,面临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国际社会将城市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放在越来越突出的位置。联合国将2005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定位“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为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2005年10月,联合国在越南河内召开的亚太城市论坛主题为“面向城市的千年发展目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克劳斯托普费尔指出我们的世界已经进入了城市化的时代,全球超过5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增长,城市是问题的一部分,也应该成为解决问题方案的一部分,因此,要想在全球层面上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就首先要处理好城市问题。其次城市与内地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和影响,城市输入了大量的服务人口、新鲜空气、食品和水,城市输入到内地的却是废料、垃圾、污水和污染的空气。城市是发动机,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要想把城市可持续发展变为现实,就必须将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地结合起来。2004年我国共有建制城市661个,城市市辖区土地面积仅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而人口则占全国总人口的417。城市化率从1993年的28提高到了2004年的417,11年提高了137个百分点。城市对我国GDP的贡献为655,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2004年500个“城考”城市的统计结果,有290个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居住区标准),有119个城市超过三级标准;有50个城市的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低于50,有相当一部分城市的饮用水水源水质达不到标准;垃圾围城、机动车污染、噪声扰民、扬尘污染、油烟污染等环境问题都很突出,已成为城市居民环境投诉最多的问题,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支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生活污水集中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危险废物处置等建设能力尤显不足。根据2004年“城考”的500个城市的统计结果,全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平均仅为3233,约40城市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零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平均为5776,约30城市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零。全国危险废物集中处理率(特指医疗垃圾集中处理率)平均为6044,有30城市的危险废物集中处理率为零。在许多传统的城市环境问题还没有得到基本解决的同时,许多新的城市环境问题又接踵而来。城市环境污染边缘化问题日益显现。城市周边地区更多地承担着来自中心城区生产、生活所产生的污水、垃圾、工业废气等污染,影响了城市区域和城乡的协调发展。机动车污染问题更为严峻,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汽车第四大生产国和第三大消费国,机动车保有量的高速增长导致的空气污染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破坏,“城市热岛”、“城市荒漠”等问题突出。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进一步降低了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环境承载力,加剧了资源环境供给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第五节全球环境问题需要各地区高度重视地球是一个整体,环境没有国界,人类只有同舟共济,才能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因此,国际社会不断呼吁在环境问题上采取共同行动,即通过广泛的合作,从全球考虑,从当地采取行动。主要有四方面考虑一、全球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地区是地球的一个细胞,全球环境问题是这些细胞中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是各地自然和人类活动中排放的,其排放量的削减控制必然与当地的行动有关。二、环境问题的共同影响局地、区域和全球的环境问题常常以多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共同影响可持续的人类需求的满足。联合国气候变化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