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说明书_第1页
某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说明书_第2页
某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说明书_第3页
某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说明书_第4页
某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说明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言一、山西XX集团XX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的核准文件,参与兼并重组各矿井名称及隶属关系,兼并重组后矿名及隶属关系。根据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晋煤重组办发【2009】25号文“关于吕梁市离石区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部分)的批复”,山西XX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主体,重组整合原山西吕梁离石区XX煤业有限公司和山西吕梁石州煤业有限公司,整合后矿井名称为山西XX集团XX煤业有限公司,原山西吕梁离石区XX煤业有限公司与原山西吕梁石州煤业有限公司均为过渡生产井。二、编制矿井兼并重组设计的依据1、山西XX集团XX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委托书;2、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于2009年11月3日颁发的山西XX集团XX煤业有限公司C1400002009111120041626号采矿许可证;3、山西XX能源有限公司2009年10月编制的山西XX集团XX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4、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文件,晋煤重组办发200925号文关于吕梁市离石区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部分)的批复;5、山西省工商局晋名称预核内2009第008068号文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6、山西XX集团XX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所执行的煤炭工业规范、规定有煤炭工业设计规范、矿井电力设计规范、煤矿井下粉尘防治规范、矿井防灭火规范、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救护规定、煤矿通风安全监测装置使用规定、煤矿反风规定、煤矿安全通风装备标准、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巷道煤柱留设与带压开采规程等;7、矿方提供资料及现场调研资料。三、设计的指导思想根据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要求,尽量利用矿井现有的设施及设备,充分考虑地方煤矿的特点,同时本着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原则进行设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合理布置以采、掘、运为中心的各主要生产环节,力求系统简单,运行安全可靠。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煤矿设计和生产的先进经验,改革落后的采煤方法,采用新设备、应用新工艺,提高采掘机械化水平和工作面单产,将矿井建设成集中生产的高产高效矿井。加强环境保护,积极开展“三废”治理,减少污染,变废为宝。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锅炉烟气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四、兼并重组设计的特点1、根据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文件,矿井兼并重组整合设计生产能力为09MT/A。2、矿井采用斜立井混合开拓,以主斜井、副斜井、1号回风立井和2号回风立井共四个井筒开发井田内4、10号煤层未开采区域的储量。矿井新选定的副斜井井筒位于原山西吕梁离石区XX煤业有限公司已有的矿井工业场地内,主斜井、1号回风立井和2号回风立井场地均利用原山西吕梁离石区XX煤业有限公司工业广场。主斜井装备带宽10M的大倾角带式输送机、架空乘人器及台阶扶手,担负矿井的煤炭提升任务及人员上下任务兼做主要进风井,为矿井的一个安全出口;副斜井铺设30KG/M的单轨,担负液压支架等大型设备、长材料的下放任务及矸石等提升任务,兼做进风井和安全出口,管线沿该井筒敷设;1号回风立井担负矿井的回风任务,兼做矿井安全出口;2号回风立井担负矿井回风任务。3、在井田开拓巷道布置上,充分考虑了工业场地及井筒落底点位置、井田范围、煤层赋存特征、原有巷道布置、回采工作面装备水平、回采工作面年推进度等因素,以一个主水平开采10号煤层、一个辅助水平开采4号煤层。依据各煤层赋存特征和矿井设计规模,设计以一个综采工作面和两个综掘工作面来保证矿井设计规模,符合本矿井的实际。4、井下大巷主运输采用胶带输送机,可实现自回采工作面至地面胶带一条龙连续运输,用人少、效率高、故障率低、安全性好,利于实现集中自动化控制与管理。井下辅助运输、轨道大巷及主要辅助运输巷采用无极绳连续牵引车或调度绞车牵引10T系列矿车运输,既满足了矿井井下巷道尽量沿煤层布置对辅助运输设备的要求,又满足了生产需要,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先进可靠辅助运输设备的特点。5、矿井井下掘进矸石与地面筛分排矸系统矸石统一排放。矸石堆放场地选择在工业场地附近的荒沟内,采用汽车排矸方式。矿井矸石堆放场地设计符合环保要求。6、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充分利用地形,紧凑合理,功能分区明确,便于生产管理,平场土石方工程量少。7、为防止超能力生产,给矿井带来安全隐患。本设计主提升机安装产量监控系统。8、井下安装人员定位系统,为煤矿管理人员提供人员进出限制、考勤作业、监测监控等多方面的管理信息,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通过该系统可以立刻知道作业人员地点及其数量,保证抢险救灾和安全救护工作的高效运作。五、设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设计生产能力09MT/A;2、工业建筑总体积5136056M3,地道及栈桥长度248M;3、行政及福利建筑总面积14335M2,总体积481068M3;4、矿井在籍人数524人;5、原煤生产效率912T/工;6、本次设计建设项目总资金4298352万元,铺底流动资金135393万元新增建设项目造价4012959万元,其中井巷工程1384191万元,土建工程655366万元,机电设备购置840423万元,安装工程256167万元,其他基本建设费用(包括资源价款)477006万元,工程预备费240083万元,建设期利息159724万元。已完建设项目造价1500万元,其中井巷工程200万元,土建工程100万元,机电设备购置600万元,安装工程300万元,其他基本建设费用300万元。7、吨煤投资47759元。;8、建设工期24个月;9、原煤吨煤成本18523元;10、投资回收期471A。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1、在本矿井兼并重组项目基建及生产过程中应加强矿井的生产地质及水文地质工作,进一步查明本井田内采空区、周围其他煤矿采空区积水、积气等基本安全参数,必须始终贯彻“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防治水原则,保证煤矿安全建设和生产;2、本次设计首采工作面为10号煤层,而整合前原山西吕梁离石区XX煤业有限公司和原山西吕梁石州煤业有限公司均开采4号煤层,矿方仅提供了4号煤层的瓦斯等级鉴定,在开采10号煤层之前,矿方应及时做矿井10号煤层的瓦斯预测,确保开采技术条件的准确性,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可靠依据;3、本次设计首采工作面长度约为2500M,故在生产过程要尽量减少浮煤,采取有效的防灭火措施,以防止煤层自燃;4、矿井内各煤层煤尘均具有爆炸危险性,矿方应加强洒水防尘工作,以防煤尘爆炸;5、矿井10号煤井田中部存在奥灰水带压区,开采时应当制定安全措施,防范发生突水事故;6、建议先期开采范围进行三维地震勘查;7、在今后工作中,应按照矿井地质规程和煤矿防治水规定的要求加强地质资料编录工作,以便掌握煤层厚度、底板标高、煤质、构造、水文及其他开采技术条件变化情况,更好地指导生产。第一章井田自然概况及兼并重组整合前各矿现状第一节井田自然概况一、交通位置该井田位于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西北约12KM处的袁家岭村,行政区划隶属西属巴镇,井田地理坐标为东经11104551110759,北纬373525373627。井田东南距离石区约12KM,井田内有西(属巴)茂(塔坪)公路通过,经西茂公路向东与太(原)临(县)公路相连。井田南距离(石)军(渡)高速公路约10KM,南距孝柳铁路约15KM,交通较为便利,见交通位置图111。二、地形地貌本井田属吕梁山系,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侵蚀地形,为强烈切割的梁峁状黄土丘陵,冲沟密集而狭窄,形态多呈“V”形,与黄土梁、峁、垣相间分布。总的地势西高东低,最高点位于井田西部后梁圪塔,高程为12634M,最低点位于井田东部属巴沟沟谷,高程为973M,地形最大相对高差约2904M。三、河流水系井田内无大的河流,但沟谷发育,属巴沟自西向东横穿井田,属巴沟两侧树枝状发育小的沟谷,这些沟谷旱季无水,雨季汇集洪水向东流入北川河,与东川河、南川河分别在离石区和交口镇汇集成三川河向西流入黄河,属黄河流域三川河水系。四、气象及地震井田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属暖湿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干旱,夏季炎热多暴雨,秋季雨水集中,冬季雪少寒冷,年平均气温86114,极端最高气温3811985年7月18日,极端最低气温2171984年12月24日。年平均降水量4642M,雨水多集中在69月份,年蒸发量1766221717MM。霜冻期一般始于10月上旬,终于翌年3月。风向多为西北风,最大风速4M/S。最大冻土深度为1M左右。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烈度为度。历史记载附近未发生过大地震。只在1829年4月清道光九年三月离石发生过525级地震,震中位置为北纬3730,东经11112。第二节兼并重组整合前各矿现状一、兼并重组前各矿生产建设情况,开采方式,主要装备和生产能力分述如下1、原山西吕梁离石区XX煤业有限公司由山西省煤资委以“晋煤资字1998第54号文”批准开办,1999年开工建井,2002年建成投产,批采4、10号煤层,井田面积42789KM2(原矿界见表121),现开采4号煤层,设计生产能力21万T/A,核定生产能力21万T/A。原XX煤业有限公司矿界拐点坐标表表121坐标坐标点号XY点号XY141640001950723044162250195092702416400019511650541632501950874034163690195117606416325019507400该矿采用立井、斜井综合开拓,采用两个水平开采,现采水平910水平,开采4号煤层。主立井井筒垂深164M,净直径45M,净断面积159M2,混凝土砌碹,装备双钩箕斗和梯子间,主要担负矿井的提煤、进风任务,为矿井的一个安全出口。副立井井筒垂深158M,净直径35M,净断面积962M2,混凝土砌碹,装备单钩罐笼,主要担负矿井的下料、提矸和回风任务,为矿井的一个安全出口。行人斜井倾角22,斜长573M,宽45M,高365M,净断面积1424M2,装备台阶扶手,担负矿井人员上下,为矿井的一个安全出口。各井筒特征见表122。本次兼并重组后,原山西吕梁离石区XX煤业有限公司的三个井筒均利用。原XX煤业有限公司井筒特征表表122坐标高程X(54坐标)Y(54坐标)H开采煤层井筒类型X(80坐标)Y(80坐标)方位坡度长度或深度(M)备注4163370621950958662106285主立井4163322181950951643164提井4163258401950958648106368副立井4163209951950951629158通风41634126419509629791053684行人斜井416336420195095596125422573下人、运料采煤方法在2008年底以前,采用长壁式炮采。2008年开始进行机械化采煤升级改造,从2009年初开始采用高档普采,现采工作面长100M。掘进工作面采用炮掘。运输、提升回采工作面采用刮板机运输,回采工作面顺槽、掘进巷道、运输大巷采用皮带运输,回风大巷、材料大巷、副斜井采用矿车运送材料和矸石,主立井采用箕斗提升。支护回采工作面采用单体液压支柱配金属顶梁支护,顺槽巷道采用工字钢梁支护,运输大巷、材料大巷和回风大巷采用锚喷支护,井筒采用料石砌碹支护。通风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负压通风,主井、副井进风,回风井回风,掘进工作面采用局部通风机压入式通风。至今该矿4号煤层北翼已回采7个工作面,南翼采空面积约019KM2。2、原山西吕梁石洲煤业有限公司1994年批准开办,1996年开工建井,2006年建成投产,批采4、10号煤层,井田面积13349KM2(原矿界见表123),现开采4号煤层,设计生产能力15万T/A,核定生产能力15万T/A。原石洲煤业有限公司矿界拐点坐标表表123点号坐标点号坐标XYXY1416208719508245341632501950874024162250195092704416325019507400该矿采用立井开拓,采用两个水平开采,现采水平840水平,开采4号煤层。主立井井筒垂深342M,净直径45M,净断面积159M2,混凝土砌碹,装备双钩箕斗和梯子间,主要担负矿井的提煤、进风任务,为矿井的一个安全出口。副立井井筒垂深285M,净直径35M,净断面积962M2,混凝土支护,装备单钩罐笼及梯子间,主要担负矿井的下料、行人、进风任务,为矿井的一个安全出口。回风立井井筒垂深278M,净直径35M,净断面积962M2,混凝土砌碹,井筒内安装梯子间,担负矿井回风任务,作为矿井的另一安全出口。各井筒特征见表124。本次兼并重组后,原山西吕梁石州煤业有限公司的三个井筒均不利用,按“六条标准”实施关闭。原石洲煤业有限公司井筒特征表表124坐标X(54坐标)Y(54坐标)H开采煤层井筒类型X(80坐标)Y(80坐标)直径(M)净断面(M2)长度或深度(M)备注4162791251950864668111944主立井416274283195085761545159342提井4162846081950855812112120副立井416279766195084875535962285下人、运料41628639919508724631123144回风立井416282176195086513435962278通风该矿采用长壁式炮采,工作面长100M。掘进工作面采用炮掘。回采工作面采用刮板机运输,回采工作面顺槽、掘进巷道、运输大巷采用皮带运输,轨道大巷采用矿车运送材料和矸石,主立井采用箕斗提升煤。副立井采用罐笼升降人员、运送材料、提升矸石。回采工作面采用单体液压支柱配金属顶梁支护,顺槽巷道采用工字钢梁支护,运输大巷、轨道大巷采用锚喷支护,井筒采用料石砌碹支护。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负压通风,主井、副井进风,回风井回风,掘进工作面采用局部通风机压入式通风。至今该矿4号煤层北部已回采1个工作面,南翼采空面积约00264KM2。二、井田内小窑情况据详查报告,在本井田西南部4号煤层露头附近有一对古窑井口,井口坐标分别为X4162197Y19508393H1126;X4162227Y19508476H1138。调查古空面积(本井田内)约006KM2。预计古空区内有积水12万M3。三、周边四邻关系情况本井田南为山西吕梁离石金晖荣泰煤业有限公司,北与山西吕梁离石西山晋邦德煤业有限公司相邻。周边相邻煤矿情况详见图121。山西吕梁离石金晖荣泰煤业有限公司本次由原山西离石南沟煤业有限公司和原山西吕梁万峰荣泰煤业有限公司整合重组而成(晋煤重组办发【2009】25号文批准)。整合重组后批采4、6、10号煤层,设计生产能力90万T/A。原山西离石南沟煤业有限公司位于本井田东南,批采10号煤层,设计生产能力15万T/A,为基建矿井,现在只开凿了一对立井筒,均已见10号煤层,并掘进了部分大巷。2008年瓦斯等级鉴定结果为低瓦斯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028M3/MIN;二氧化碳绝对涌出量031M3/MIN。据调查与本矿之间没有越界开采现象。矿井正常涌水量350M3/D,最大涌水量430M3/D。原山西吕梁万峰荣泰煤业有限公司位于本井田南,批采4、6、10号煤层,设计生产能力30万T/A。4号煤层已基本采空,现正在开拓10号煤层,采用立井开拓,已见煤,并掘进了部分大巷。据调查与本矿之间没有越界开采现象。矿井正常涌水量400M3/D,最大涌水量510M3/D。山西吕梁离石西山晋邦德煤业有限公司本次由原山西离石晋邦德煤矿有限责任公司、原山西吕梁西属巴燕沟煤业有限公司和原山西吕梁锦顺煤业有限公司整合重组而成(晋煤重组办发【2009】25号文批准)。整合重组后批采4、10号煤层,设计生产能力120万T/A。山西吕梁西属巴原燕沟煤业有限公司位于本井田北部,批采4号煤层,井田面积3795KM2。现采4号煤层,生产能力21万T/年,采用立井斜井综合开拓,皮带提升,走向长壁普炮采,皮带运输,金属支柱支护。2008年瓦斯等级鉴定结果为低瓦斯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065M3/MIN,相对涌出量167M3/T;二氧化碳绝对涌出量070M3/MIN,相对涌出量180M3/T。据调查与本矿之间没有越界开采现象。矿井正常涌水量460M3/D,最大涌水量650M3/D。原山西离石晋邦德煤矿有限责任公司位于本井田西北部,批采4、10号煤层,现采4号煤层,生产能力30万T/年,采用立井斜井联合开拓,箕斗提升,走向长壁普炮采,皮带运输,金属支柱支护。据调查与本井田相邻区域尚未开采。矿井正常涌水量420M3/D,最大涌水量550M3/D。山西吕梁锦顺煤业有限公司位于本井田北部(原山西离石晋邦德煤矿有限责任公司以北),批采4号煤层,井田面积29014KM2。开采4号煤层,生产能力9万T/年,采用立井斜井综合开拓,走向长壁普炮采。据调查锦顺煤业有限公司与本井田之间有原山西离石晋邦德煤矿有限责任公司相隔,锦顺煤业有限公司与本矿之间没有越界开采现象。第二章兼并重组整合的条件第一节资源条件一、以往井田地质勘探程度及地质报告批准文号本井田位于河东煤田离石矿区离石详查勘探区北部。1926年前王竹泉先生著太原榆林幅(地质调查)说明书,范围包括本区。之后有侯德封先生编制的20万分之一山西省地质图,对本地区地层进行了划分。日本侵华期间,日本人耿成二君对中阳离石地区地质著有专文,对区内地层、构造及小窑开采情况进行了概述。离石矿区的地质勘探工作始于1956年,由山西省地质厅燃料地质队进行普查填图。1957年地质部山西省办事处汾阳地质队对中阳离石地区进行普查勘探,并编有普查地质报告。1959年310月由山西煤田地质勘探148队进行普查勘探,施工26个钻孔,其中24个进行了测井,获得普查储量26亿T。148队于1967年8月开始进行详查勘探,1970年11月结束野外施工,详查钻孔82个均进行了测井,1971年6月提交河东煤田离石矿区详查勘探报告,于1971年7月经山西省煤炭化工局审查,以(71)晋革煤地决字第8号文批准了详查报告。1991年49月山西省地矿局215队对邻近本井田南界的离石县白家庄煤矿进行了精查勘探,共施工5个钻孔,于1991年12月编制了山西省离石县白家庄煤矿扩建勘探(精查)地质报告。该报告于1992年8月11日经山西省矿产储量委员会审查,以晋储决字(1992)06号文批准。1959年与普查勘探同时,148队测量分队在离石矿区进行过110000地形测绘,面积475KM2,并进行了相应的地质测量。1967年在编制详查勘探设计之前又进行过地质检查,修测,但因底图质量不高,达不到精查用图标准,故于1967年由煤炭部西安航空测绘大队重新进行110000航空测量,其地形、地质调绘工作由省煤田勘测队于19681970年进行,1970年该队撤销,其中地质调绘的未完工程由148队普查组于1971年上半年完成。多年来由于地形地物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山西省测绘局于1988年4月调绘,1991年出版了新版110000地形图,采用1974年版图式,1954年北京座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等高距为5M。该图质量好,能够满足本报告用图。地质图由详查110000地质图转绘而成,并由148队进行了修整。本报告的15000地形地质图由上述图纸放大而来,本次进行了野外调查,并对该图进行了局部修饰,修饰后质量可靠。历次勘查在本井田内施工钻孔1个(36号孔),井田外围施工钻孔5个。其中2、3号钻孔为59年普查勘探施工钻孔,其余4个为离石矿区详查勘探钻孔,根据河东煤田离石矿区详查勘探报告,普、详查钻孔均未进行钻孔质量验收,但在施工过程中管理严格,钻探质量较高,且除36、37两孔外,其余钻孔均进行了测井验证,因此认为6个钻孔的质量级别均不低于现行的煤炭地质勘查钻探质量标准(MT/T10422007)的丙级孔,可以满足本次报告要求。9个可采见煤点采用成果甲级6个,乙级3个,质量可靠,满足要求。2009年10月山西XX能源有限公司编制完成了山西XX集团XX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山西省煤炭工业厅晋煤规发2010362号文进行批复。二、矿井地质一区域地质简况1、区域构造本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华北地台山西断隆西缘,鄂尔多斯台坳的河东断凹部位。区域构造总体为一不对称的向斜构造,即中阳离石向斜,该向斜北起临县黄家沟、湍子沟,中经离石城南至中阳县城。东西宽313KM,南北长约50KM。向斜轴部宽缓,两翼倾角相差较大,西翼较陡,倾角在1525之间,东翼较缓,倾角在10以下。向斜内部发育一系列次级褶皱构造。本井田位于中阳离石向斜北段。2、区域地层本区发育的地层见表211。区域地层简表表211地层单位界系统组代号厚度(M)岩性描述全新统Q4024冲积层,由亚砂土、砂层及砾石层组成上更新统马兰组Q3M1058浅黄色,黄土状亚粘土及亚砂土。含大孔隙,局部夹砂砾层及其透镜体。常组成二级阶地及其丘陵顶部覆盖黄土地貌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组Q2L15140红黄、浅红棕色黄土状亚砂土。夹红综色古土壤层,其下可见钙质结核层,底部夹有薄透镜状砾石层,砾石万分单一,以灰岩为主。垂直节理发育。新生界上第三系上新统保德组N2B4122底部为灰白、浅红色砾岩,砾石成分为片麻岩、石英砂岩、石灰岩组成,砾径510M,钙质胶结,上部为紫红色及棕红色粘土及砂质粘土,夹薄砾石层及钙质结核铜川组T2T221341下部为灰绿、灰黄及灰红色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薄层泥岩,砂岩含磁铁矿条带、钙质结核等,上部由灰红色厚层状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泥岩及12层凝灰岩中统二马营组T2ER429519中上段由紫红、灰红色长石石英砂岩及薄层泥岩、砂质泥岩组成。下段为灰绿色厚层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夹泥岩及砾石透镜体,顶部为紫红色砂质泥岩和尚沟组T1H92164紫红、砖红色砂质泥岩、泥岩夹浅红色细砂岩,局部含数层钙质结核或透镜状淡水灰岩层中生界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T1L330410淡红、砖红色细粒薄板状长石石英砂岩夹薄层紫红色砂质泥岩,砂岩中含泥质包裹体,具大型交错层理,细砾岩中见有淡水灰岩层石千峰组P2SH995203以砖红、鲜红色砂质泥岩、泥岩为主,下部砂岩发育,上部以细碎岩为主,夹透镜状淡水灰岩上统上石盒子组P2S276508下段以灰绿色砂岩为主,中段为紫红色、灰绿色砂质泥岩、粉砂岩与紫色泥岩互层;上段为紫色、葡萄紫色、蓝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夹薄层浅色长石泥岩下石盒子组P1X60116灰灰绿色砂岩、灰色泥岩及煤线组成,底部含煤线数层,上段为灰绿色中厚层状砂岩,夹砂质泥岩及炭质泥岩古生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3388灰白深灰色砂岩,灰黑色泥岩及煤层组成,含25层煤,其中4层煤可采或局部可采,主要含煤地层之一上统太原组C3T70117由灰白色砂岩、灰黑色泥岩、石灰岩及煤层组成,含灰岩56层,煤层57层,可采煤层24层。主要含煤地层之一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1449由铁铝岩、粘土泥岩及泥岩、砂岩组成,底部为山西式铁矿或黄铁矿及G层铝土矿,向上为泥岩段,夹薄层砂岩及煤线区域地层简表续表211地层单位界系统组代号厚度(M)岩性描述峰峰组O2F128147浅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角砾状泥灰岩为主,夹层状、脉状、纤维状隐晶质石膏,石膏带多赋存于中下部上马家沟组O2S112254底部为泥灰岩,局部含角砾,其上主要为灰岩及白云质泥灰岩与豹皮状灰岩互层中统下马家沟组O2X83133底部为黄褐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及黄绿色钙质泥岩、泥灰岩,其上为灰岩,夹薄层泥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奥陶系下统冶里亮甲山组O1YO1L39558193底部为黄绿色泥岩与竹叶状白云岩互层,泥岩一般为23层,其上为燧石结核、白云岩和泥质白云岩,泥岩中含山西朝鲜早化石凤山组3F55110底部为泥质白云岩,向上为厚层白云岩、泥岩及泥质条带白云岩,白云岩层位稳定,质纯,含五湖嘴虫及索克虫化石长山组3CH344灰紫色竹叶状灰岩,夹薄层灰岩,汉高山带相变为白云质灰岩,含王冠头虫化石上统崮山组3G740黄绿色、灰紫色泥岩,泥质条带灰岩和竹叶状灰岩张夏组2Z060灰岩古生界寒武系中统徐庄组2X069以灰岩为主,底部为粗砂岩震旦系汉高山组ZCH510下部为紫红色砾岩及灰黄色砂岩,上部为紫红色砂质泥岩、泥岩夹砂岩,靠下部夹一层12M厚的安山质凝灰岩,含孢粉白龙山组PTLB660变基性火山岩,由斑状、气孔状斜长石角闪岩、角闪变粒岩及千枚岩组成元古界野鸡山群青杨树湾组PTLQ4801002下部为变质砾岩,含砾石英岩及石英岩等变质粗粒碎屑岩,中部为浅红色条带状石英岩状角闪变粒岩,上部为灰黑色条纹、条带状钙质黑云母千枚岩,夹钙质石英岩及12层变基性火山岩吕梁山群ARZLL483513035以变质酸性、基性火山岩为主,中部夹有泥质为主的变质沉积岩(石英岩、千枚岩、大理岩),顶部为巨厚层状的大理岩太古界界河口群ARZJH500700以云母片岩、云母变粒岩为主,夹各种大理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及斜长角闪岩,经受混合化作用较强烈3、区域含煤性本区区域含煤地层主要为古生代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在石炭系中统本溪组和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底部也有薄煤层分布,一般呈线状赋存,但皆不稳定也不可采。太原组和山西组含煤地层共含煤17层左右,从上至下编号为0103、14、4下、5、5下、612号,其中015下号赋存于山西组,612号赋存于太原组,其中03、2、3、4、4下、5、5下、6、7、8、10号煤层为局部开采煤层,10号煤层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二矿井地质1、地层该井田位于河东煤田离石煤炭国家规划矿区中段的西部边缘,井田内大部为黄土覆盖,井田南部沟谷中零星出露的基岩为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根据地表出露、矿井揭露和钻探揭露资料,现将井田内发育地层由老到新叙述如下1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埋藏于井田深部,为煤系之基底,区域厚度大于100M。上部50M左右为灰色、蓝灰色石灰岩夹浅灰或灰黄色泥灰岩,灰岩致密坚硬,较为纯净,多呈厚层状或巨厚层状,地表及浅部溶洞发育;其下40M段距为石膏带;再往下为深灰色石灰岩,富含珠角石,左旋螺等动物化石,属浅海相沉积。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平行不整合于下伏奥陶系灰岩侵蚀面上,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全组厚24054871M,平均3533M,通常底部为黄铁矿及铝土混生体。中上部为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互层,夹13层不稳定的石灰岩及薄煤线。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连续沉积于本溪组之上,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地层厚度76869852M,平均8625M,根据岩性岩相和沉积旋回特征,可大体分为两部分下部由K1砂岩底至L1灰岩底。由灰白色砂岩、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底部K1砂岩为灰白色细、中粒石英长石砂岩,层位稳定,厚度203791M,一般502M。含煤3层,分别为10、11、12号,其中10号煤层为稳定可采煤层,其它煤层不可采。上部由L1灰岩底至L5灰岩顶,主要由深灰色、灰黄色、褐黄色石灰岩、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和煤层组成。3层石灰岩自下而上分别为L1灰岩、K2灰岩、L5灰岩,L1灰岩深灰色、灰黄色、褐黄色,厚约16M左右,顶部有时为泥灰岩,中部常夹薄层砂质泥岩或泥岩;K2灰岩深灰色,致密,坚硬,常见有腕足类及其它动物化石,厚度一般8M左右;L5灰岩深灰色,致密,坚硬,裂隙中常有方解石脉充填,含黄铁矿集合体,厚度315M左右。含6、7号煤层,均为不可采煤层。4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连续沉积于下伏太原组之上,以L5灰岩顶板为其底界,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含煤沉积,为井田含煤地层之一。厚度66487997M,平均7282M。岩性由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砂岩以及煤层组成。所含煤层有02、03、1、2、3、4、4下、5号。其中4号煤层为稳定大部可采煤层,其余煤层均为不可采煤层。5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P1X)与下伏山西组整合接触。全组厚889510545M,平均9800M。岩性下部以深灰色、灰色泥岩为主,夹有灰色、灰绿色砂岩;中部为灰色泥岩,局部夹薄层状含砾砂岩,与黑灰色、深灰色泥岩互层。上部为紫红色、灰黄色泥岩、夹有灰绿色、深灰色砂岩及砂质泥岩。顶部为紫红色花斑状铝质泥岩(俗称桃花泥岩)。6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以K6砂岩为基底,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本组在井田内仅赋存于中部,最大厚度260M左右。岩性为紫色、黄绿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黄绿色砂岩。7上第三系、第四系(NQ)上第三系上新统(N2)为棕红色砂质粘土、砾石层,不整合覆盖于基岩之上。底部为半胶结砾石层,砾石为石灰岩及少量片麻岩,夹有钙质结核,厚度一般20M左右。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上部为淡黄色黄土、沙土、亚沙土,质软、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局部含砾石层。下部为棕黄色沙土、粘土、棕红色粘土,含条带状钙质结核,厚30M左右。第四系全新统(Q4)主要分布于井田中部的属巴沟沟谷中,由近现代冲、洪积砂、砾及沙土组成。厚度08M,一般3M左右。2、构造井田内构造总体为一不对称的向斜构造(中阳离石向斜),向斜轴位于井田西部,轴向由北向南由近南北转为北北西,向斜轴向北倾伏。两翼地层倾角相差较大,西翼较陡,倾角在1025之间,东翼较缓,倾角28。在井田中部、中阳离石向斜东翼发育一宽缓的背斜,背斜轴北西西。在生产中共揭露了5条断层(见表31),5条断层在巷道掘进及回采时均有揭露,均为正断层,落差最大10M。未发现陷落柱及岩浆侵入等地质现象。综上所述,井田内构造简单,构造类型属类。主要断层一览表表212断层编号位置性质走向倾向倾角()落差井田内延伸长度(M)F1中部正N80WNNE75101450F2中部正N18WSWW755161540F3西北部正N3WSWW7526570F4中西部正N818WSWW752581780F5西北部正SNW755800三、煤层及煤质一煤层1、含煤性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地层。地层总厚15907M,含煤13层,煤层总厚777M,含煤系数488;可采煤层总厚437M,可采含煤系数275。太原组地层平均厚8625M左右,含煤5层,分别为6、7、10、11、12号煤层,其中10号煤层为可采煤层;平均煤层厚418M,含煤系数485;可采煤层厚270M,可采含煤系数313。山西组地层平均厚7282M左右,含煤8层,分别为02、03、1、2、3、4、4下、5号煤层,其中4号煤层为可采煤层;平均煤层厚359M,含煤系数493;可采煤层厚167M,可采含煤系数229。2、可采煤层本井田可采煤层有4、10号煤层,其特征见表213。可采煤层特征表表213顶底板岩性地层煤层煤层厚度最小最大平均(M)夹石数结构层间距最小最大平均(M)可采性稳定性顶板底板山西组413018216701简单(赋存区)全区可采稳定砂质泥岩细砂岩太原组1016334027003简单较简单552573366122(赋存区)全区可采稳定石灰岩砂质泥岩14号煤层位于山西组下部,距下部太原组顶L5灰岩约25M左右,煤层厚度130182M,平均167M,为稳定可采煤层,煤层结构简单,局部含一层夹石,夹石最大厚度030M,煤层顶板为砂质泥岩,底板为细砂岩。在井田东部及西部均有出露。210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中部,上距4号煤层约6122M左右,煤层厚度163340M,平均270M,煤层结构简单较简单,常含一层夹石,局部含3层夹石,单层夹石最大厚度020M,为全井田稳定可采煤层,煤层顶板为石灰岩,底板为砂质泥岩。在井田西部出露,东部有风氧化现象。3、煤层对比井田内地层标志层比较发育,煤系地层岩性变化不大,主要煤层层位稳定,且有较明显的特征,因此可采用标志层法,结合层间距和煤层特征进行对比。主要可采煤层的对比标志如下14号煤层位于山西组下部,距下部太原组顶L5灰岩约25M左右。L5灰岩层位稳定,为其良好的对比标志。210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中部,L1灰岩为其顶板,L1灰岩厚度大,同时常夹薄层砂质泥岩或泥岩,特征明显为良好的对比标志。综上所述,井田内可采煤层4、10号煤层对比结果可靠。二煤质1、物理性质井田内各层煤的物理性质基本相近,煤的颜色为黑色或黑褐色。光泽多玻璃光泽和强玻璃光泽,有时可见弱丝绢光泽。断口常为参差状、贝壳状和阶梯状断口,镜煤分层有眼球状断口。内生裂隙发育,镜煤和亮煤的内生裂隙5CM内一般为1530条。煤以条带状结构最发育,其次为线状结构。构造多为层状构造,个别为块状。煤的硬度小,脆度大。2、煤岩特征1宏观煤岩类型宏观煤岩成分以亮煤、暗煤为主,镜煤次之,丝炭很少见到。宏观煤岩类型以半暗型煤常见,光亮型,半亮型煤次之,暗淡型煤较少。2显微煤岩类型各煤层煤的显微组分中有机组分以镜质组为主,约占到40594;惰质组次之,一般约占312530;半镜质组分少量,一般只占2656;壳质组分极少,仅占到021。煤中无机组分以粘土类为主,约占到2687;硫化物类次之,一般只占到0211;碳酸盐类极少,一般仅占004。镜质组以无结构的基质镜质体为主,偶见有结构镜质体;惰质组以氧化丝质体为主,火焚丝质体次之,少量浑圆体和碎屑体,偶见微粒体;壳质组由角质体、小孢子体定向排列组成。粘土类以散点状,草莓状、晶粒状充填脆腔;碳酸盐类为方解石呈晶粒脉状分布。各煤层显微煤岩类型为微镜惰煤。2、煤的化学组成和工艺性能1化学组成各煤层主要煤质指标见表214。煤质分析综合成果表表214工业分析()煤层原浮煤MADADVDAFSTDPD发热量QGRDMJ/KG粘结指数G胶质层厚度YMM煤类原0181020517105827761704720342559232160330650497000400120008227823203305054浮04812306776051202831720072628240470140650467000300040004232953428336846398415256JM原0161360671015742856208710176224352062905047526890008001000092250529932806910浮040160074105521114921101531235618401005225118480001000630004532153318325047294402410JMSM4号煤层水分(MAD)原煤018102,平均051;浮煤048123,平均067;灰分(AD)原煤10582776,平均1704;浮煤6051202,平均833;挥发分(VDAF)原煤20342559,平均2321;浮煤20072628,平均2404;硫分(STD)原煤033065,平均049;浮煤014065,平均046;磷(PD)原煤00040012平均0008;浮煤00030004,平均0004;发热量(QGR,D)原煤27823203MJ/KG平均3050MJ/KG;浮煤32953428MJ/KG平均3368MJ/KG;粘结指数(Y)浮煤6398胶质层最大厚度(Y)浮煤1525MM。煤类为焦煤,洗选后作为炼焦用煤,为低灰高灰以低灰为主、特低硫低硫分以低硫分为主、特低磷低磷、高热值特高热值煤。10号煤层水分(MAD)原煤016136,平均067;浮煤040160,平均074;灰分(AD)原煤15742856,平均2087;浮煤5521114,平均921;挥发分(VDAF)原煤17622435,平均2062;浮煤15312356,平均1840;硫分(STD)原煤050475,平均268;浮煤052251,平均184;磷(PD)原煤00080010,平均0009;浮煤000100063平均0004;发热量(QGR,D)原煤25052993MJ/KG平均2806MJ/KG,浮煤32153318MJ/KG平均3250MJ/KG;粘结指数(Y)浮煤7294胶质层最大厚度(Y)浮煤024MM。煤类西部为焦煤,东部为瘦煤,洗选后作为炼焦用煤为特低灰中灰以中灰为主、低硫分高硫分以高硫分为主、特低磷、中热值高热值煤。2工艺性能据井田东南8KM的高崖湾煤矿取样试验资料,4号煤层铁箱试验结果,有较好的结焦性,焦炭经转鼓试验100转后,M40级占782792,M10级占7482,证明焦炭的抗碎性及耐磨性良好,焦炭工业分析灰分AD为558672,全硫STD为044057,属优质的炼焦用煤。据详查时10号煤层取样试验结果,焦炭二次坠落后大于20MM级占949左右,转鼓试验100转后,大于40MM级占43684,焦炭灰分AD为736143,总裂纹率0134501448CM/CM2,焦炭强度尚好,耐磨性较差。3、煤的可选性据井田南6KM的山西省离石县白家庄煤矿扩建勘探(精查)地质报告资料,4号煤层筛分试验结果粒度在136MM的产率最高,占5623,小于3MM级占2999,63MM级的较少,占1378,可见4号煤的块煤产率较高,煤的抗碎性能较好。其煤质指标随粒度的变化表现出煤层灰分产率一般随粒度减小,明显降低,而煤层硫分则随粒级的变化其变化不明显。4号煤层浮沉试验结果当精煤灰分为8时,中煤含量为227,为难选;当精煤灰分为10时,中煤含量为112,为中等可选;当精煤灰分为12时,中煤含量为57,为易选。4、煤的风化和氧化井田内西部及东部4、10号煤层埋藏较浅,均有风氧化现象。本井田内目前对风氧化煤尚未揭露,据河东煤田离石矿区详查勘探报告及本次调查,本区煤层风氧化带深度一般为基岩面以下垂深2530M,本次以此确定煤层风氧化带。5、煤质及工业用途本井田4号煤层为焦煤,10号煤层为焦煤和瘦煤。洗选后作为炼焦用煤,4号煤层为低灰高灰以低灰为主、特低硫低硫分以低硫分为主、特低磷低磷、高热值特高热值煤;10号煤层为特低灰中灰以中灰为主、低硫分高硫分以高硫分为主、特低磷、中热值高热值煤。4号煤层抗碎性及耐磨性良好,灰分、硫分均低,为优质炼焦煤。10号煤层抗碎性较好,耐磨性较差,硫分高,可作为炼焦配煤。四、水文地质一区域水文地质概况1、自然地理概况本区位于黄河东岸,地处吕梁山脉中段西部,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地势总体东、北高,西南低。区域内河流属黄河流域,呈树枝状分布,主要支流有三川河。三川河由北川河、东川河、南川河分别从北向南、从东向西、从南向北在吕梁市离石区交口镇汇流,汇流后由东向西经柳林在两河口汇入黄河。三川河为季节性河流,据观测站资料,年平均流量534954M3S,最大流量2260M3S。本区属柳林泉域,本井田位于柳林泉域中部,西南距柳林泉约25KM。柳林泉出露于柳林县城东三川河河谷中,以泉群的形式出露,大小泉点近百个,水位标高79080LM。据19831991年观测资料,泉群平均流量218M3S,属稳定型泉。据分析,泉流量与23年前降水量有关。2、区域水文地质分区煤田内寒武、奥陶、石炭、二叠、三叠系含水层构成承压水斜地,其中奥陶系岩溶含水层富水性较强,石炭系及其它基岩含水层较弱,奥陶系地下水在奥陶系灰岩出露区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后,沿地层倾向方向径流,最终集中排向柳林泉,构成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一柳林泉域。此外,古老变质岩及河流冲、洪积层构成各自独立的补给、径流、排泄系统。3、柳林泉域水文地质特征柳林泉域以太古界及元古界变质岩构成隔水底板,石炭、二叠、三叠及第三、四系为上覆盖层。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为岩溶含水岩组,地层总体向西倾伏,构成单斜蓄水构造。泉域北界、东界为元古界、太古界变质岩构成的地表分水岭,东界南端及南界为古生界碳酸盐岩构成的地表分水岭,西界为埋藏于石炭、二叠、三叠系下岩溶裂隙不甚发育的寒武、奥陶系地层构成的隔水边界或相对隔水边界。岩溶水蓄水空间主要为溶隙、溶孔,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其次为地表水渗漏补给。据山西岩溶大泉,泉域地下水总补给量407M3S,泉域汇流面积5000KM2,其中碳酸盐岩裸露面积为1200KM2,大片分布于泉域南部及中部。碎屑岩裸露面积80KM2,位于泉域西部。变质岩裸露面积1790KM2,出露于泉域北部。地下水在灰岩裸露区得到补给,向柳林一带汇流,由柳林泉排泄,强径流方向有二个,一个是从泉域中部石灰岩裸露区到柳林泉,另一个是从泉域东南部石灰岩裸露区绕过离石向斜后到柳林泉。从补给区、径流区到排泄区,地下水基本上具有统一的地下水面。柳林泉群水质类型为HC03SO4一NACA型,矿化度040070G/L,硬度2678MG/L以CAC03计,以下同,水温1518。据19832000年长期观测资料,最大流量413M3/S平均流量为218M3/S。4、含水层1太古界、元古界变质岩系及燕山期岩浆岩风化裂隙含水层主要出露于区域东部和北部紫金山一带,地下水赋存于岩浆岩和变质岩构造裂隙及风化裂隙中,风化带厚1030M,富水性弱,单位涌水000250077L/SM,沟谷中出露泉点较多,流量一般为0105L/S,含水层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在地表分水岭向两侧径流。水质以HCO3CAMG型为主,矿化度05G/L左右。2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岩组本组由寒武系中统、上统、奥陶系中下统石灰岩、泥灰岩、白云岩等组成,其中以奥陶系中统为主要含水层。、寒武系厚度208253M左右,为一套碎屑岩一碳酸盐岩浅海相沉积,以中统鲕状石灰岩和上统石灰岩、白云岩为主要含水层,本统含水层地下水出露点有吴城泉群、车鸣峪泉和关口泉,流量分别为200500L/S、55L/S、50L/S,根据钻孔资料,在0180M深度范围内岩溶发育,单位涌水量为192760L/SM,180M以下岩溶发育较差,富水性弱,单位涌水量为00035L/SM;总体来讲,本组富水性弱。水质类型为HCO3CAMG型,矿化度023037GL,总硬度1725725520MG/L,PH值为7176。、奥陶系为浅海相沉积,岩性为石灰岩、泥灰岩、白云岩。中统以上马家沟组为主要含水层,富水性强,下统冶里组、亮甲山组富水性弱。下马家沟组厚100M左右,浅部岩溶发育,随埋深增大而富水性变弱。据钻孔资料,单位涌水量在019024L/SM左右。上马家沟组厚250M左右,岩溶发育,富水性强,为区域最主要含水层,据钻孔资料,单位涌水量在裸露区、覆盖区及浅埋区一般为27293L/SM,最大可达44L/SM,中深埋区为011056L/SM,在深埋区局部地段,岩溶依然发育。总体来讲,本组在全区岩溶均很发育,富水性强。峰峰组厚度100M左右,含水层以中部和上部石灰岩为主,由于受厚度和出露面积的限制,本组富水性弱于上马家沟组,仅在浅部富水性较强,而在深埋区富水性极弱表215。峰峰组富水性特征表表215埋藏区位置孔号单位涌水量(L/SM)富水性浅埋区中阳马家峪JD8049中浅埋区柳林泉区JD3157中强深埋区青龙城详查区1000065弱深埋区三交三号井田31100089弱一般来讲,奥陶系含水层的富水性随埋深增大,有减弱的趋势,可类比为含水层的逐步尖灭,岩溶发育规律亦如此。在浅部径流条件较好,水交替迅速,水质较好,为HC03SO4一NACA型,而在深埋区,地下水水交替缓慢,渐呈滞流状态,水质差,地下水背景值较高,矿化度最高达17628G/L,水质为C1一NA型青龙城29号孔。3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