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业务实践报告.doc_第1页
建筑师业务实践报告.doc_第2页
建筑师业务实践报告.doc_第3页
建筑师业务实践报告.doc_第4页
建筑师业务实践报告.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师业务实践报告毕业实习是学生大学学习很重要的实践环节。实习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必的必修课,它不仅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还使我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更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毕业实习使我更深入地接触专业知识,进一步了解建筑专业所从事工作的实际,了解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理论和实际相冲突的难点问题,并通过撰写实习报告,使我学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这一次的生产实习我是在陕西市政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的,实习的第一天,我被分配到设计院的一个大办公室,有独立的办公桌和电脑。工作环境很不错,而且给我只派了一个指导老师解工。他为人很不错,在一个月的实习过程中他教会了我很多建筑方面的知识,不仅仅是设计方面,结构和施工方面的知识他也很是熟悉。教给我了很多学校学不到的知识,使我受益匪浅。首先,我对建筑的整个流程有了个初步的了解。建筑物的形成,流程大致如下:投资商投资-国家审核批准-设计院做出建筑方案-中标-设计院进行建筑设计(包括建筑物正,立,剖面,水电,供暖的设计)-建设部审核批准-施工单位施工-监理进行审核-施工完成,交工-装潢公司进行装修-交工-由投资商和房产公司进行买卖。整个过程中,建筑物的设计部分占了相当重要的位置。所以设计的时候,每一步都要按照规定,每一步都要谨慎。在实习的一个多月中,我感触很深,因为我感受到了建筑师的快乐,痛苦,为我以后的工作生活奠定了深厚的基础。除了极个别的例外,建筑活动(即便仅仅是设计过程)难以由个人完成而必须是由一些人组成团队一起工作。讨论成为团队工作的必要条件。”现在大部分的设计院的工作状态都是以团队工作为主的,实习在单位时几乎每个项目都是如此,“鸿基新城”的项目更是不到一日就要“碰头”一次,讨论成为推进设计进程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讨论不仅仅局限于设计院内,团队的组建更是有可能是几家事务所的联立,就拿鸿基新城为例,在我们负责项目总体规划(这次项目面积较大,乃是西安开发的最大的一个大盘),分期的详细规划,而新龙建筑设计公司负责建筑单体,当然团队的组建更是各显其能,新龙向来以生态建筑设计而著称(甲方要求的生态方面较高),同时景观的深入设计是由另外一位德国景观设计师来负责,看似独立的分工其实是建立在同一个工作平台上的,我们有统一的计划安排,定时定点进行方案讨论,从另一个角度看,几个合作方在使用软件、图层管理、文件格式等方面全部做成了统一(俗称“workshop”)。这样看来我们在平时学习中在注意培养自己个性的同时,在合作方面的锻炼也一定要重视和加强。带我的解公给我说过一番让我受益匪浅的话,他说道:“建筑师在一个具体项目中工作的起点应该是接受项目而不是用笔思考的那一刻”。这句话直接提到在社会中设计者的责任问题,那我们又是如何去到达这个起点呢?在设计元中形式多种多样,有些是靠我们自己去拉来的项目,有些则是“甲方”委托的设计,有些又则是公开招标,到达起点方式不同影响到的一点是作设计的主动性:比如说由甲方委托的、或者上司下达的任务,如果接收者能力很高,在甲方(老板)方面取得信任,或者理顺了和他们的关系,通常能接到一些自己很喜欢,别人羡慕的“名利双收”的所谓“肥活儿”做,工作积极性自然也就提高了,而且在设计方面占了主动这点确实是很重要的,不仅关系到你做设计时的心情,更重要它直接会影响到设计成果的好坏,所以说就如何达到起点这个问题也是设计师负责的一种体现,当然更多的主动权并不在设计师的手中。反思我们的课程设计,我们到达设计的起点似乎只有一种“教学小组”跟我们制定的任务书,这个“起点”怎么样,完全取决于教师这方面,“任务书”的制定的合不合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设计,一年级的任务书怎么定?三年级的任务书怎么定?比方说建筑学院2002级的第一个建筑设计是一个类似于艺术沙龙的建筑,任务书对建筑功能方面指定的比较含糊,说起来是尽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但就低年级来说,需要的练习应该是功能性较强,且建筑由很明确的几部分功能组成,这样可以从一开始养成学生对功能的重视,所以相对与艺术沙龙来说,做一个茶室也许更适合一些。关于作品的“实验性”问题,涉及到“方向”的问题、“设计”与“设计研究”的不同,“在当代社会条件下,建筑和建筑学的定义仍有分歧,但似乎没有人否定建筑综合了多种因素这个特点”,对建筑来说有两个角色:设计建筑;使用建筑。当那些“总想突破传统建筑模式的人”(包括我)面对“如何设计建筑?”时,如果想到别人“如何使用建筑?”时,这时就存在了一个“实验性”的问题,怎么说呢始终认为建筑的根本在于功能,去探索人们使用建筑的可能性,去探索建筑功能的“可能性”,去探索城市发展的可能性,其实说起来可能轻松,能否探索到那些关系到建筑发展的“因素”是需要长期实践与研究的,“液态水在一个大气压,摄氏0度时开始凝固。研究的目标是找到那些在设计过程中类似气压和温度对水的状态变化产生作用的关键性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已经具有的关系和在不同因素和关系之间建立起新的联系的潜在需求。”刚到所里,老板就说了我们就是要打破那些“死规烂条”(始终感激那些致力于“实验性建筑”研究的人们),实验型的研究不只是拿笔在草图纸上画时,平时的学习研究少不了的,看书、考察、,甚至在工作之余和同事们聊天都是“研究的方式。而“实验性”是否在学校课程设计中出现过?或者说是否应该在学校课程设计中出现,这里存在一些不同看法,就不多说了,只记得平常设计老师建议同学不要做太“复杂”,可能也是希望我们能打好基础吧。实习过程中太多太多是我平常在校园里无法感受到的,在此只是挑一些相对接近我们课程设计来对比着谈一些,最后一个话题,有开始就有结束,设计师的工作在一个具体项目中有没有终点?答案是有,当然这个“有”也是靠自己控制的,一个工程和一个工程紧接着的话,这个“终点”是需要的,平常有些老师或学长总劝我们:当一个设计在交完图之后要能继续思考下去,这与刚才说的并无矛盾,思考可以继续,但终点总会有,都看设计者自身了,弗兰克盖里明确表示要把他自己住的那个歪歪扭扭的房子不断设计下去。设计是有终点的,只不过“建筑师工作的终点可以继续向后延伸。”从辨证的观念上看,“终点”与“起点”似乎也是纠缠不清的,所以只能说为了我们的“终点”,或者是下一个“起点”,继续下去到达起点后,接下来是如何开始设计的问题了,设计是怎么开始的?早在大三做完博物馆我就在考虑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相对于前者,我觉得更为重要,因为这马上就涉及到一个“设计方法”的问题,接到任务书后,怎样对待任务书,是头一个问题,记得实习时我们接到“陕北宏基新城”这个项目时,项目组就如何对待任务书专门开了个小会,这是一个居住区“大盘”(3800亩),任务书是平常学校中的好几倍(我硬是花两天时间读完它),会上就“怎么看任务书”提出了五点,实际工程的任务书内容繁杂,有些是要立即抓住的,有些在前期却是可看可不看的,节省时间之顾,那些可看可不看的内容就可以暂且忽略,需要立即抓住的内容中包括一些数据性的内容(如各期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还有相关规范条例),而那些“虚”的东西(如那些“口号”类的内容)就可放下,这样有利于从宏观的角度去把握整个设计,也很容易去找到任务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了问题就要记下来,等到遇到甲方(委托方)要将问题从大到小提个够,而这次鸿基新城的项目,我也有幸参加了第一次的与方案委托方的会议,会议上先由委托方介绍此次设计,然后再由我们提出相关问题,到这时候我知道了我们前期那样对待任务书算是做对了,一些诸如数据上、资料上这类的“致命”问题都被一一提出来,有些对方当场就给予交代,还有些都需要双方下面继续交流解决。再反观我们课程设计的任务书,内容的安排是已经经过老师挑选的,而且我发现数据性的内容较少,大部分可能是功能的安排,基地的介绍,各方面都已精减,这就需要我们开始阅读时就要全盘通读,整体把握。那如果仔细阅读任务书是设计开始的第一步的话,我个人觉得下一步应该是明确设计对象的“性质”,它是公建还是住宅,它是单体还是规划,它是一个小区,还是一个CBD商业中心,明确之后是相关的资料收集和研究,这有点类似于我们平常所做的同类建筑解析,我们去找一些性质相同的项目(大都以建成的为主)或规模类似的成功案例进行研究,既是对这样性质的工程的功能布置的熟悉,也是对自己想法的一种刺激,有利于正式方案设计时很快的就能进入状态,还是拿鸿基新城为例,第一个程序是“城市肌理研究”,也是由我负责完成的,主要就是对几个经典案例的分析,有的同事做的是户型的收集归类,有的是立面风格研究。总觉得充分的前期分析就像给我们充足了电,在下面具体涉及到自身方案设计时才有使不完的劲。一般而言,开始到具体方案设计时,建筑师除了阅读项目委托方提供的文字和图片资料,都会到基地去看看,术语应该是“基地调研”,拍一些照片以求获得对该项目的感性认识。有时基地本身很有意思,比如风景优美的青山之间,绿水之滨,本身具有明显的的特征,对设计有极强的启发性。往往灵感在瞬间就会迸发,从而一气呵成,完成设计。这时主观感受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当然具体到某些方案可能我们到基地现场的机会很少,那我们也得想尽一切办法多弄些基地的资料,如照片等。这又让我想到在课程设计中,我们经常能遇到“虚拟地形”,我们说设计最好能是现实中的哪一片地,这样有利于调研,但“虚拟地形”我觉得也是适当可以安排的(不仅是作业中,现在一些设计竞赛中的基地大多是虚设的,甚至没有基地),这从另一方面锻炼你对基地的理解。可是通常情况下,我们面对的基地没有那么强的显性特征。如果我们相信每一个场地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就会去努力寻找它的隐性特征并强化这一点。从基地到空间形式往往是由外向内做设计。努力之后如果还是无法找到它的隐性特征,我们需要更多考虑人的行为这个根本问题,比如住宅的户型设计至关重要,这时就需要由内向外做设计。现实中,内和外的关系并非泾渭分明,由外向内与由内向外的过程也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面对复杂的关系,用更为理性客观的态度和方法成为必然的结果。除此以外,还需要主动赋予这个项目一个属性,这个属性往往是超越功能的,更多体现了建筑师的修养,学识和个人兴趣。做到了这一点,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无聊工程也可以做得兴味盎然。总之,基地内的一些直观的因素可能直接生成设计理念,如鸿基新城的基地内的城市干道与河流是基地的限制因素,同时它也有可能直接成为方案的入手点(最后它也的理念的生成是方案设计的重中之重,我们通常说:“有思想的设计才有生气”,思想是一个设计的灵魂,在设计院中同样是这样,只不过不同于学校的是这个理念的生成的过程较为复杂它受到各个方面的限制约束,如城市的总体规划、控制规划、基地、主要的数据指标还有各种各样的规范,这方面不想多谈是因为他大部分还是设计者主观方面涉及到每个方案的具体对待,但是有一点必须要提的是这中间存在了一个设计者与“甲方”的关系问题,这是我们作业上碰不到的,而在设计院我们做方案的主旨还是希望方案甲方能满意,或者是方案能中标。项目委托方的真正意图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思想,表达(通过语言,文字,图像等多种媒介),接收的过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与误读;项目委托方和建筑师自己思想的含糊性,也使了解项目委托方的意图并不象司空见惯的那样看看设计任务书就能做到。研究项目委托方提供的资料背后的含义需要认真阅读设计任务书,与“甲方”交流并将其中一些信息视觉化以加深印象并为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关于了解来自规划部门对基地的要求以及基地的现状这些在设计院中都是建筑师的基本工作,每人都在做,其重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