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水平测试必背知识点(必修3_第1页
学业水平测试必背知识点(必修3_第2页
学业水平测试必背知识点(必修3_第3页
学业水平测试必背知识点(必修3_第4页
学业水平测试必背知识点(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必修3 稳态与环境、植物的激素调节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1)发现过程 达尔文实验结论:生长和弯曲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向光 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以下的部位。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使背光侧生长快,出现向光弯曲。 拜尔实验结论:尖端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 温特实验结论: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尖端下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生长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下部 植物激素的概念- 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 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产生:幼嫩的芽、叶、发

2、育中的种子运输: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单向。分布:植物体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多数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又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作用两重性表现的具体实例: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使这里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的缘故。解除方法为:摘掉顶芽。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实例是棉花摘心。补充: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作用功能不同,低浓

3、度促进生 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原因:不同的器官对生 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 4.生长素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促进果实发育 (例如无籽番茄(黄瓜、辣椒等),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 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 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枝条);防止落花落果。备注:生长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的物质,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例如a -萘乙 酸,2、4-D)5、其他植物激素激素种类合成部位作用赤霉素(GA)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或幼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细胞分裂素主要是根尖促进

4、细胞分裂脱落酸根冠,萎蔫的叶片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与果实的衰老与脱落乙烯植物的各个部位促进果实成熟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1)反射与反射弧概念:反射是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2)神经元的结构包括胞体和突起,突起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神经元的功能是感受刺 激和传导冲动。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1)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静息状态时: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时: 电位(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双向传导(2 )突触的结构特点:一个突触包含

5、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突触前膜是轴突 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触后膜一般是树突膜或者胞体膜。(3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 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递质来传递。传递过程是由前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泡 经突触前膜释放递质到突触间隙,再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另一个神经元的兴奋 或抑制。信号转换:电信号7化学信号7电信号;传递方向:单向传递(轴突7树突,轴突7胞单向传递的原因:因为只有突触前膜有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3、人脑的高级功能 言语区:人类的语言功能与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有关,这些区域叫做言语区。运动性失 语症:当 SF受到损伤时,病人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

6、谈话.但却不会讲话.也就 是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能看,能听,不会说);感觉性失语症:当H区受到损 伤时,病人会讲话会书写,也能看懂文字,但却听不懂别人的谈话.(能看、能写、不会4、动物激素调节(1 )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下丘脑能产生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能产生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激素。甲状腺能产生甲状腺激素,胰岛能产生胰岛素,性腺能产生性激素。(2 )人体主要激素的作用:生长激素-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释放,调节糖类代谢,降低血

7、糖含 臺,促进血糖合成为糖元,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释放,升咼血糖含量。(3)激素的调节:a、促进作用:寒冷刺激7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7 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7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7代谢加强。b、抑制作用:甲状腺激素增多7 (抑制)下丘脑和垂体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减少7甲状腺激素维持正常。这样的调节机制称为反馈调节。(4 ) 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过程具有相反的作用。例如: 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过程具有相同的作用。例如: 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8、。三、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就是内环境,主要由血浆、 组织液和淋巴三部分组成。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 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日前普遍认为,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 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Q等)通过体液运输,对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 活动所进行的调节。(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

9、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2)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 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是甲状腺 激素缺乏(如缺碘),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 兴奋性降低。3、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1) 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前者包括人体的皮肤、黏膜等组成的第一 道防线,以及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等组成的第二道防线。后者主要是指由骨髓、 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体液中的

10、各种抗 体和淋巴因子等,共同组成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一一特异性免疫。(2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它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 来的。部分细胞随血液进入胸腺发育成T细胞,部分细胞在骨髓发育成B细胞。骨髓、 胸腺、脾和淋巴结等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体液中的各种抗 体和淋巴因子等,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这是构成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3 )抗原是指能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也就是说抗原一般都是进入人体的 外来物质,但自身的组织和细胞有时也可称为抗原,如癌细胞等。(4) 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由浆细胞产生的,并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 疫功能

11、的球蛋白。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也分布于乳汁中。(5) 体液免疫的过程:抗原进入机体后,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然后将 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接 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保持对抗原的记忆,一段时间后,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就迅速增殖、分化, 形成大量浆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抗体与 抗原结合,抑制细菌的繁殖或对宿主细胞的黏附;抗体与病毒结合,可以使病毒失去侵 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被吞噬细胞消化。(6

12、) 细胞免疫的过程:刚开始与体液免疫的开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T细胞接受抗原刺 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当同一种抗原再次 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 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最终导致 靶细胞裂解死亡。同时,效应T细胞还释放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来加强 免疫效应。注意:细胞免疫不能直接杀死抗体,只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7) 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之间,既各自有其独特作用,又可以相 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8) 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可引起疾病,

13、如免疫功能过强时,会引起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 病。免疫功能过低时会引起免疫缺陷病。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其特点是发作 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是找出过敏源,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源。常见的自身免疫病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和缺乏弓I起的疾病。该病可分两类:一类是由于 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 另一类是疾病和其他原因引起的。4、艾滋病的流行及预防(1 )艾滋病的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

14、;存在部位: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2 )艾滋病的发病机理、症状 发病机理:HIV侵入人体后与T淋巴细胞相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 并逐渐使得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最终使得人体无法抵抗其他病菌、病毒的 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症状:初期症状是全身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的持续性发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精 神疲乏,此后,相继出现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极度消疲,腹泻便血,呼吸困难, 心力衰竭;中枢神经麻痹,最终死亡。(3 )艾滋病的流行及预防流行:艾滋病主要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预防:洁身自爱;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不用未消毒的器械纹眉,穿耳;医疗时使

15、用的注射器及检查和治疗器械必须要严格消毒;需要输入血液和血液制品,必须通过艾滋病病毒抗体的检测。四、种群和生物群落1、种群的特征(1 )种群的概念: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基本特征: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出生率:单位时间里新出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种群中

16、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一一常用调查植物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正方形;等距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长方形时2)标记重捕法一-适用于调查动物例:对某地麻雀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了 50只麻雀,把这些麻雀腿上套上标记环后放掉,数日后又捕获了 40只,其中有标记环的10只,那么该地大约有麻雀200N : 50 = 40 :10N = 200 只2、种群的数量变动及数字模型(1 )种群增长的“ J”型曲线和“ S”型曲线“ J”型曲线: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 坐标。实例:20世纪30年代,美国岛屿上环颈雉的增长 模型假设:在食物

17、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入倍 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t = No入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 S”型曲线:概念:种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实例: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 大草履虫的数量在第二天和第三天增长较快,第五天以后基本维持在375个左右。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产生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 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

18、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 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定的水平。特点:S型增长曲线渐进于K值,但不会超过K值即环境容纳量,有时在K值左右保持相 对稳定,此时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等。(2 )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在对待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有指导意义,一般将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 量的一半(K/2 )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最多。群落的结构特征(1 )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 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的物种数 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19、称为丰富度。(3) 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概念举例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老鹰捕食老鼠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生) 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人体内的蛔虫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物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豆科植物与根瘤菌(4 )群落的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物种分布,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动物的分层与 食物和栖息条件有关。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物种分布, 4、群落的演替(1 )群落演替的过程和主要类型 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 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0、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演替的过程:裸岩阶段7地衣阶段7苔藓阶段7草本植物阶段7灌木阶段7森林阶段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五、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物质

21、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注意: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解者能将动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食物链的组成成分:生产者与消费者举例:植物蝗虫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四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 第五营养级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食物链与食物网的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

22、本规律和应用(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能量流动的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 的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的过程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渠道: 沿食物链和食物网依次传递去处: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 反向流动);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只有 10 % 20 % )。(2 )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 到最有效的利用。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

23、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3 )物质循环概念和特点:概念:组成生物体的 C、H、0、N、P、S等元素,都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 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说的生 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下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 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点: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4 )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碳循环: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的。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等有机物。生产者合成 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呼吸作用, 又把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死后的尸体又被分解者所利用,分解后产 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气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量流经生 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是逐级递减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可以反复出现,循环运动。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整体。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1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