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养成教育思想探析_第1页
朱熹养成教育思想探析_第2页
朱熹养成教育思想探析_第3页
朱熹养成教育思想探析_第4页
朱熹养成教育思想探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朱熹养成教育思想探析 摘 要 朱熹的养成教育以人性论为理论基石,以对儿 童心智成长的特点与规律的认识为前提, 以先入为主, 以预为先, 蒙以养正为原则, 是成就道德人格的“育”的实现形式, 强调道 德主体精神和综合素质培养,有非强制性、愉悦性、隐蔽性、无 意识性的特点, 重视榜样学习与历史文化传承, 是加强当代中国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宝 贵资源。朱熹是中国古代一位“致广大, 尽精微, 综罗百代”的况世 大儒和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毕生致力于著书讲学。 朱熹又是一位 有世界影响的大教育家。 他一生高度重视“小学”道德教育, 曾 增吕氏乡约,注弟子职,修家礼,撰

2、童蒙须知, 写训子帖 ,题敬斋箴 ,作训蒙诗百首 ,有谕诸生 , 记论定董陈学则,校孝经刊误,论朱子读书法,编 仪礼经传通解。特别是淳熙十四年编次成书的小学,更 是蜚声海内外的儿童道德教育的教科书, 蕴涵极为丰富的养成教 育思想。朱熹养成教育思想既是他长期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 又是对 儒家养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正如清儒张伯行所言, “盖朱 子教人之道, 即孔子教人之道”。 朱熹的养成教育思想比较集中 地体现在谕诸生、童蒙须知、小学、周易本义等文献中,已经系统化、理论化。第一,以“秉彝说”为表现形式的人性论是朱熹养成教育思 想的理论基石。朱熹小学题辞指出,“元亨利贞,天道之常。 仁义礼智,

3、人性之纲。凡此厥初,无有不善,蔼然四端,随感而 见,爱亲敬兄,忠君弟长,是日秉彝,有顺无强”。他认为“理” 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人禀“理”而为人性。人性中至善的“天命 之性”是以仁、义、礼、智为内容的天地之性。“人有秉彝,本 乎天性”,人生来都是善良的。爱父母,敬兄长,忠君王,敬长 辈是人性的自然表现和做人的根本。 现实的恶是因为理与气杂的 “气质之性”有清浊之殊, 禀昏浊之气者,由于外界物欲所累而 遮蔽了先天善性所致。通过“建学立师”,“以培其根,以达其 枝”的道德教育“人皆可为尧舜”,可以摆脱物欲交蔽而复其本 善之性。虽然这种“秉彝说”没有摆脱离开现实经济关系与阶级利 益而抽象谈论道德起源与

4、人性的流弊,但朱熹这一道德教育前提 性预设并不在于逻辑的认知与实证, 而是要确立一个超越现实的 人类精神家园的终极关怀与儒家新信仰,为“三纲五常”之“当然之则”探寻一个形而上的本源和依据,来说明追求和体验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这种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的积极人世 态度,反映了人类对自身能以德行参与宇宙和谐的自我意识。这种道德教育必要性与可能性的解决方式彰显了中国道德教育文 化的独特模式和人类生存的大智慧,是值得肯定的。第二,朱熹静默存养未被物欲交蔽的本心之善的先人为主, 以预为先,蒙以养正的道德品格培养和道德行为训练为原则的养 成教育法是以儿童身心特点的充分把握为前提的。朱熹继承与发展程颐以

5、元亨利贞为天道生成万物的始、长、遂、成四阶段的观 点,指出“元、亨、利、贞,性也;生、长、收、藏,情也;以 元生,以亨长,以利收,以贞藏者,心也”,“性者,心之理也; 情者,心之用也;心者,性情之主也”。有元亨利贞之理,方有 阴阳二气和万物生长收成的变化过程,元亨利贞总是“贞了又 元”,生生不已,万事万物是不断变化和有规律的。 与此相适应, 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是“蒙,昧也,物生之初,蒙昧未明也”,“童蒙,幼稚而蒙昧”。正因儿童“人之幼也,知思未有所主”, 易受各种思想影响,因而道德教育必须先人为主,及早教育,以 预为先,蒙以养正,即所谓“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使其 习与知长,化与心成,而无

6、扦格之患也”,“蒙养弗端,长益浮 靡”。据此,朱熹把道德教育过程分为“小学”与“大学”两阶 段。认为“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在教育内容选择 上应“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小学”是“直理会那事”,通过学习人伦规范,博以诗、书、 礼、乐、射、御之文和践行心术之要、威仪之则、衣服之制、饮 食之节的涵养,实现“成人”教育功效:“大学之事,知之深而 行之大者也”,“大学”是在“小学”存养已熟的根基上“只就 上面点化出些精彩”,以“穷究那理”的“成智”为主, 教育内 容的学习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明明德”对 己之事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亲民”

7、对人之事共 同实现“止于至善”的社会理想。 这种“小学”与“大学”既相 区别又相联系的养成教育过程论虽然缺少科学的工具价值意义, 但却被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历史实践验证是具有实效性与合理 性的。第三,朱熹的养成教育是作为实现“明人伦”, 培养“圣贤 坯模”的道德教育目的所采取的方法程序和手段的总和。 这种独 具中国特色的道德教育方法除了上面提及的内容, 还包括以下一 些基本规定。其一,养成教育强调与单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传授的“教”相区别,是一种重在成就道德人格的“育”而以“养”的 方式来实现的道德教育。我国古代道德教育多以“育”来表示。 儒家典籍周易有“君子以果行育德”,“君子以振民育德” 的

8、说法,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育,养子以作善也”。朱熹 继承先儒这种教育理念,在同安主簿任上作的谕诸生明确提 出“古之学者,八岁而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十五而人 大学,学先圣之礼乐焉,非独教之,固将有以养之也”,严格分 别“教”与“育”之异,而且把德行之“育”发展为成就道德人 格的养育、养成教育之法。他还于学校贡举私议倡导学校教 育应“立德行之科以厚其本”, 指出“德行之于人大矣”,“以 其得之于心,故谓之德,以其行之于身,故谓之行”,“土诚知 用力于此,则不唯可以修身,而推之可以治人,又可以及夫天下 国家。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为先”。其二,朱熹的养成教育强调“为仁由己”,致力于启发、培 养

9、未成年人的道德主体精神。朱熹倡导运用自动与适时启发和引 导的教育方法来调动儿童道德学习的自觉性。他在小学多处 谈到“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已放之心约之。使反复人身来, 自能寻上去,下学而上达”,“恭敬节用,卑以自牧”,“求古 圣贤用心,竭力从之决意而往,则须用己力,难仰他人”等 等。他指出“师友之功,但能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耳。若中间三 十分工夫,自用吃力去做”,教师只在学生“愤者,心求通而未 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之际才适时指导与启发。道 德学习在根本上是“为仁由己”之事。其三,朱熹认为养成教育是以道德人格为核心而“博闻旧 事,多识其物”的综合素质培养。 朱熹的养成教育思想强调“以

10、 明人伦为本”,是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偏重于文字训诂之学,鼓励士子追逐功名利禄之弊有感而发的。他说:“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 知,诚意正心,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乎天下,方是正当学问。” 他认为道德人格的成就须以综合素质教育为基础,朱熹谕诸生明示“理义以养其心,声音以养其耳,采色以养其目,舞蹈降登 疾徐俯仰以养其血脉”,德性是通过综合素质培养共同成就的。他在玉山讲义中认为,“君子之学,既能尊德性以全其大, 便须道问学以尽其小”,学者“固当以尊德性为主,然于道问学, 亦不可不尽其力,要当使之有以交相滋益,互相发明,则自然该 贯通达,而于道体之全无欠阙处矣

11、”,这即是说道德养成的途径 是多样而一致的,德性养成在儿童综合素质培养中具有优先性。其四,朱熹深刻地洞察到德性“心兮本虚,应物无迹”的基 本特点,强调道德人格的养成是个长期的“习与智长,化与心 成”和遵循儿童成长规律的“无顺无强”的渐进积累过程,只有情智合一,以日常人伦的“持敬”学事为主, 养成良好的道德思 想与行为习惯,方能“操之有要”。在道德方法和途径的选择中, 他主张“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德性养成只有通过“历传 记,接见闻,述嘉言,纪善行”的榜样教育的人格感化,以及“六艺”的环境陶冶和艺术熏陶,才能“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 行”。这就彰显了养成之法的非强制性、愉悦性、隐蔽性、无意

12、 识性,使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有机协调与配合起来, 增强了道德 教育的实效性。其五,朱熹的养成教育非常重视圣贤嘉言善行的榜样学习和 历史文化的传承。朱熹在小学原序中指出古代小学教育经验“读者往往直以古今异宜而莫之行, 殊不知其无古今之异者,固 未始不可行也”,承认人类道德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基于此, 它针对儿童心智成长规律,在小学通篇突出“明伦”与“敬 身”两个基本点,正面阐述“三纲五常”人伦规范在未成年人日 常生活的“心术之要”、“威仪之则”、“衣服之制”、“饮食 之节”各方面的具体要求。“稽古”、“嘉言”、“善行”遍选 各种历史与现实的“圣经贤传”、 “传记见闻”、 “嘉言善行” 进行正面榜样教育, 使抽象、 无形的德性“应当”之理有了“容 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 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 的现实感和操作性。 这其中, 我们不能不说存在着一种可资后人 借鉴的德性教化智慧。黑格尔有句名言, “传统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 而是生命洋 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越远,它就膨胀愈大”。传 统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衍生与流变, 它已深深地熔铸于民族的生命 力、创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