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学反思_第1页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_第2页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_第3页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_第4页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角的度量教学反思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 地改正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作者精心整理的角的度 量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角的度量是操作性比较强的一个单元,这一单元分“直线、射线和角”, 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画角”这四部分内容,其中角的度量和画角是 本单元的难点。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技能,根据小学生动作协 调性不强、对角的抽象思维不够深刻、空间想象能力不高的特点,学会动手式的 读成为这一节课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在学生自学认识量角器的基础上让学生 尝试量角,通过使用量角器进一步认识

2、量角器,通过小组交流汇报量得的角度, 在不断调整提高测量精确度中引导学生感悟量角器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 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意识。怎么看量角器的刻度是一个难点,什么时候从内圈 看,什么时候看外圈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教学中的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 零刻度线、内圈刻度线、外圈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 儿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 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 识点,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动脑、动口 “做中学”的机会。认识量角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在量角器上你发现了

3、什 么?同桌讨论,全班交流,新鲜的事物总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的观察是认 真的,仔细的,汇报发现也很积极,我给予肯定和表扬,然后引导归纳小结,这 个环节学生自主探究学完,从中体验了探索的乐趣。紧接着提出怎样用量角器去 量一个角呢?激发学生往下学习的欲望。学生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自然读角的刻度时很茫然,弄不明白什么 情况看外刻度线上的数或内刻度线上的数,尽管有的同学会量,也不知所措,说 不出理III,因为学生的理解抽象思维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 生去寻找量角的方法并总结归纳为:1、对准,将量角器的中心对准角的顶点;2、 重合,压住中心不动,转动量角器,让角的一边与量角器的

4、零刻度线重合;3、 读数,读出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的刻度,“0”在哪边就读哪圈的刻度。 教学时发现学生比较容易认错刻度,因为每条长刻度线上都有两个数,而且他们 的量角器标度数的方式不一样,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有 什么好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之后请学生发言。有的说:“看看角的开口方向对 着那一边的0刻度线,就从哪边的刻度开始读起。”还有的说:“我先判断画的 角如果是锐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小数,如果是钝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大数。”在这个 时机引导总结出量角的方法:“中心对顶点,0度对一边,要知角度数,分清内 外圈。”这样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得出的结论,比教师一一讲授 要好

5、。山于四年级的小学生动作协调性不强,不能很好地控制尺子,在量五角星时 角的边不够长,难找刻度线,需延长角的边,这时学生延长不好,总会歪了一点, 画角的时候也是找对了刻度却画不准,我应该让学生讨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应该如何解决?从而得知:在延长角的边时尺子的边不要完全和角的边重合,画 角时,尺子的边不要完全和要过的点完全重合,因为画线时笔尖与尺子之间有一 定空隙。角的度量教学反思2本单元包括“直线、射线和角”、“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丨“画角” 四小节内容。其中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是学生较难掌握和接受的内容。所以在教 学本单元时要特别注意各个击破,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让学生掌握。我在教学

6、 中注意了以下儿点:1、重视对“直线、射线和角”的认识学生在空间观念的认识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这一单元前一定要做好 充足的准备,利用课件辅助学生理解,效果更好。对于直线、射线、线段的相同 点和不同点,从能不能延长,端点个数来加以区别。由认识射线,引出角的概念。 本知识点学生在学习时表现不错,但在做练习题时,对于“经过任意一点画直 线”和“经过任意两点画直线”出现了疑点,有的学生把每个点都用上,不能正 确理解要求。2、重视对量角器的认识。量角和画角的前提是认识量角器。课前要让学生准备齐量角器,让每一个学 生参与进来。课上通过学生观察和老师提示,明确量角器的构造:一个中心点、 0180度的刻

7、度线(等分)、内圈刻度、外圈刻度、0刻度线。要让学生指着量 角器,充分认识内圈刻度是从右边读数,外圈刻度是从左边读数。为量角和画角 做好充分的准备。3、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对于量角和画角,我都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让学生有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 课上通过组内交流,班内汇报,老师示范。学生基本都能掌握量角和画角的基本 方法。我提示学生在量角时,注意“点对点,边对边,另一边看刻度”,学生在 量角时,容易出现把内外圈刻度读错的情况,要及时指出错因,及时纠正。学生 会量了,画角就很容易了。4、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作图,要让学生养成认真和细心的习惯。课前准备好作图工具和纸,按部就 班的进行,不能偷懒,慢慢

8、地就会有一个好的习惯。角的度量教学反思3角的度量这节课数学概念比较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 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的东西)儿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 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因为量 角的过程是那么的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 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度量不同方位角时更是如此)。即使量的方法是正确 的,内外刻度乂会不知所措。要找到解决难点的策略,必须分析造成难点的原因。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分不 清内外圈、找不对数的方向,原因是学生以为像以前量线段的方法一样,只要把 一边对准0度,另一条指着儿就读儿。

9、而忽略了角是从0度开始向哪边慢慢打开 的过程。具体实施如下:一是课题的引入。这里我让学生自己画喜欢的角,然后同位之间进行比较大 小,选择有代表性的儿组。一种是直接用眼睛就能看出来的,另外的是仅靠眼睛 是看不出来的,尤其是两个角比较接近的时候,究竟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有 的学生说用直角三角板去量一量,但通过操作也很难下结论。还有的说把他们剪 下来比一比就好了,这是一种方法,但不能知道究竟是大了多少或是小了多少。 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二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在教学认 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看看你在它脸上有 什么发现? ” 一

10、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发言是那么的踊跃。说明学生是 具备自主探索能力的。在教学认识1角时,我先让学生猜一猜,你认为1。的 角有多大(用手势表示);再阅读书本看看1的角到底有多大;最后在量角器 上找1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深化理解1角。在教学量角器上找 大小不同的角时,首先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并说出为什么?其次在量 角器上读出同一线两个角的度数。因为读角时学生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 混淆,让学生明口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最后在量角器上 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三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课堂上学生不仅会量,而且讲量的方法时 也讲得

11、很好。大部分学生都能说这个角是从0度开始向哪边展开的,这就分清了 究竟看的是哪个刻度上的数。在组织学生量角练习时,让学生量刚才自己的角, 激发学生量角的热情,增添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四是探究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的关系以及与角的两边张开程度的关系。放手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观察、去操作,从而得出结论。但也存在以下不足:1. 在教学过程中,唯恐学生不明白有些内容讲重复的太多,导致下面练习 的时间不够。2. 当一个学生第一次尝试量角量错后,却忽略了他的再次量角。3. 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炼。尤其是对一些数学术语把握得不够。4. 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间的 评价。3

12、.各个教学环节联系不紧凑,过度的地方处理的不够理想角的度量教学 反思4角的度量一课的教学U标是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度量各种角的度数。 曾看见过学生拿着量角器手无足措的样子,用量角器的直边和圆弧夹的角比 在角上,原来学生找不到量角器上的角。因此我设讣了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角, 并让学生在纸量角器上画出各种不同大小的角,这样在动手过程中认识了量角器 的中心点、0度刻度线、内外圈刻度、1度的角,还掌握了度数的写法。接着我 让学生观察画在纸量角器上的各种角,找找它们的共同点:角的顶点都在量角器 的中心点、都有一条边在0度刻度线上,从而让学生明口量角的本质就是让量角 器上的角与要量的角重合,也就是把量角

13、器上的角重叠在要量的角上。怎样重叠 呢?我安排学生讨论,并且动手操作。通过讨论与操作,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 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角的另一条边 所对的刻度线表示的度数就是这个角的大小。这样量角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教师的教怎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这节课的学习, 学生不仅会量角,还理解了量角的本质。也正因为理解了量角的本质,学生变得 “自能”“自得” 了,真正实现了在技能教学中还学生一个独立思考与创新的空 间。角的度量教学反思5角的度量”这一内容,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通常,老师把这一内 容的教学界定为技能训练课。在这个界定之下,教学时老

14、师先简单介绍度量角的 单位一一度,然后组织认识量角器的各部分,最后教给量角的方法,即“点重合、 边重合、读刻度”。在学生熟记量角这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 能训练,但学生掌握的效果不其理想。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通过对“角的度量”相关资料的学习和对难点成因的深入思考与分析,造成 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学生对量角器的本质认识不到位。无论是长度、面积、体积、重量、角 的度量,本质都是用基本单位与当前所测量的对象进行比较。例如:测量面积就 是把被测量对象与面积单位进行比较,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它的 面积就是多少。而量角的本质就是看被测量的角中含有多少个单位角

15、。山于量角 的基本单位是“1度的角”实在太小,因此在量角器上难以反映。量角器制作者 一般把量角器中的1度分割线去掉大部分,只留下沿着圆周的一些刻度。学生对 量角器的结构特点不甚理解,这样难以把握量角的实质。二是学生对量角器的两圈刻度用意不明。从本质上说,“尺”、测量面积的 方格纸,“量角器”都是测量单位的集合。但山于种种原因,这些测量工具中有 的没刻度,有的有刻度,有的只有单向刻度,有的有双向刻度。尺上只有单向刻 度,因为尺的摆放与读数比较容易;方格纸上没有刻度,因为稍大一点的面积可 以借助计算得到。用量角器量角时,如果只有单向刻度,量不同朝向的角的大小 时不方便,因此不得不加上两圈刻度。这样

16、,学生的已有经验与量角器的高度简 约化、智慧化之间产生矛盾,使学生对量角的本质的理解产生障碍。如何突破教学的难点?追根溯源,关键是引导学生能看到量角器上面许多大 小不同的角,明确量角的实质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与所测量的角重合。制定好了 LI标定位,在教学中就有意识地围绕这两个本质展开。一、从角的大小比较引出角的度量。二、认识量角器。1、认识量角器的构造:中心点、0刻度线、内刻度、外刻度。2、找到量角器上各种大小不同的角。(1)认识1度角。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2)认识量角器上的2度角、3度角、5度角、10度角、20度角、30度角、 60度角、90度角、120度角、15

17、0度角、180度角。(3)在量角器上摆20度角、50度角、90度角、140度角、165度角。引导认识量角器上的角(量角器的中心点就是角的定点,0度刻度线是角的 一条边,儿度刻度线是角的另一条边),什么时候看内刻度,什么时候看外刻度。(4)读出量角器角的度数:(65度、145度、40度)三、尝试量角,探索量角方法。1、自己尝试量一个角的大小。2、总结量角的方法。四、围绕量角展开技能训练。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始终围绕量角的本质展开,最后让学生自己量角, 总结方法也就水到渠成。角的度量教学反思6“角的度量”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 小,角的度量教学反思。因为这部分内容

18、数学概念多,知识盲点多,儿乎没 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顶点和中心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 看另一边在量角器上的刻度,还要分清内外刻度。所以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于动 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 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本课教学中,我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向他们提供充分的 从事数学活动中交流的机会。首先,让学生回忆测量线段的长短、物体质量分别 需要什么工具?角的大小用什么测量?这样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 思维的有效问题。教学时,先通过课前小研究让学生自己认识量角器,让学生观察量角器,通

19、 过观察你会发现什么?课上开始,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每小 组汇报讨论结果后,我根据汇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教学反思角的度量教 学反思。教学测量角的大小时,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 的用法呢?先让学生试着量,然后说出测量度数及方法。测量结果不尽相同,想 出的方法不是很准确,语言不如教材那般准确。但学生的思维在向教材所展示的 方法靠近。然后让学生实际操作,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 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 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通过动手操作训练,学生基本上学会了量角的大小方 法,教学效果不错。但在教学中也

20、存在不足,由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运用自主学习造成后面 知识教学时间上比较紧迫。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 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 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角的 度量教学反思7角的度量,一直是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 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 儿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 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跟以前

21、相比,课中尽管使用了多媒体演示量角 过程,并示范量角,量角过程也用歌谣的形式教给学生。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 量角的过程仍是那么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 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度量不同方位角时更是如此),内外刻度要分清 更是困难,(尤其是反向旋转的和不同方位的角)。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 反应出的问题。课后反思,发现是教学设计不够合理、完善,没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知 识经验的差别。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 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 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

22、,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 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 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那些歌谣也没能指导学生形成技能,只不过是比 传统教法多一些花样,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 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课后反思的结果是: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 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 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识性的 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 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

23、了量角这个难点。为此,我重新设定了教学环节, 决心让学生不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最后一个环节指导量角一一有了以上 的铺垫,在量角时,学生自然会自觉将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读数时也会顺 着旋转方向不难找到对应刻度,也避免刻意区分内外刻度而引起的困惑。不知不 觉中掌握量角的方法,形成了技能。只有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增 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无形中也教会了他们学习 的方法。角的度量教学反思8四年级上册笫2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 别。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儿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

24、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 按指定度数画角。过程与方法:1、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2、加强动手操作, 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学。单元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儿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 按指定度数画角。课时安排:4课时第1课时直线、射线和角笫2课时角的度量角的度量教学反思9“角的度量”是在认识了角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用量角器度量角的角的大 小。因为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知识点多,比较繁琐,在以前的学习中出现的 较少,操作的要求比较高。其中量角器的中心与三角形的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 与角的一条边重合,以及读数是看内圈的刻度还是外圈的刻度都是本节课的重难 点。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认识角的测量工具量角器,即量角器和角的计 量单位,即度,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能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在上课的 过程中,我发现在两个地方学生理解掌握的比较困难:一是量角器的摆放,而是 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为突出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在设计教案时,凸显出以下特点:一、在活动中感受知识,建构新知首先我出示了一个三角形,一方面复习角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另一方面顺其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