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行星详细介绍.doc_第1页
太阳系行星详细介绍.doc_第2页
太阳系行星详细介绍.doc_第3页
太阳系行星详细介绍.doc_第4页
太阳系行星详细介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v1.0可编辑可修改水星Mercury水星 最接近 太阳,是太阳系 中最小的 行星(因为冥王星的地位降低原因,所以水星是最小的大行星)。水星在直径上小于 木卫三 和土卫六 ,但它更重。奇观 五星联珠水星基本参数:轨道半长径:5791 万 千米天文单位 )最高地表温度427C 最低地表温度- 173C大气组成氦 42% 钠 42% 氧 15% 其它 1%水星上的温差是整个太阳系中最大的,温度变化的范围为90 开到 700 开。相比之下,金星的温度略高些,但更为稳定。水星在许多方面与月球相似,它的表面有许多陨石坑而且十分古老;它也没有板块运动。另一方面,水星的密度比月球大得多, ( 水星 5.43

2、 克 / 立方厘米 月球 3.34 克 / 立方厘米 ) 。水星是太阳系中仅次于地球, 密度第二大的天体。事实上地球的密度高部分源于万有引力的压缩;或非如此,水星的密度将大于地球,这表明水星的铁质核心比地球的相对要大些,很有可能构成了行星的大部分。因此,相对而言,水星仅有一圈薄薄的硅酸盐地幔和地壳。巨大的铁质核心半径为1800 到 1900 千米,是水星内部的支配者。而硅酸盐外壳仅有500 到 600 千米厚,至少有一部分核心大概成熔融状。事实上水星的大气很稀薄,由太阳风带来的被破坏的原子构成。水星温度如此之高,使得这些原子迅速地散逸至太空中,这样与地球和金星稳定的大气相比,水星的大气频繁地被

3、补充更换。水星的表面表现出巨大的急斜面,有些达到几百千米长,三千米高。有些横处于环形山的外环处,而另一些急斜面的面貌表明他们是受压缩而形成的。据估计,水星表面收缩了大约(或在星球半径上递减了大约1 千米)。水星上最大的地貌特征之一是Caloris盆地,直径约为1300 千米,人们认为它与月球上最大的盆地Maria 相似。如同月球的盆地,Caloris盆地很有可能形成于太阳系早期的大碰撞中,那次碰撞大概同时造成了星球另一面正对盆地处奇特的地形。除了布满陨石坑的地形,水星也有相对平坦的平原,有些也许是古代火山运动的结果,但另一些大概是陨石所形1v1.0可编辑可修改成的喷出物沉积的结果。水手号探测器

4、的数据提供了一些近期水星上火山活动的初步迹象,但我们需要更多的资料来确认。令人惊讶的是,水星北极点的雷达扫描(一处未被水手10 号勘测的区域)显示出在一些陨石坑的被完好保护的隐蔽处存在冰的迹象。水星有一个小型磁场,磁场强度约为地球的1。至今未发现水星有卫星。水星的核心水星外貌如月,内部却很像地球,也分为壳、幔、核三层。水星的半径为2439 公里,是地球半径的,18个水星合并起来才抵得上一个地球的大小。质量为1026 克,为地球质量的,平均密度为5.433克 cm3 ,略低于地球的平均密度。在九大行星中,除地球外,水星的密度最大。由此天文学家推测水星的外壳是由硅酸盐构成的,其中心有个比月球大得多

5、的铁质内核。这个核球的主要成分是铁、镍和硅酸盐。根据这样的结构,水星应含铁 20000 亿亿吨,按目前世界钢的年产量(约8 亿吨)计算,可以开采2400 亿年,真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铁矿!美国发射的“水手10 号”在 1974 年 3 月、 9 月和 1975 年 3 月探测了水星,并向地面发回5000 多张照片,为我们了解水星提供了珍贵的信息。从照片上我们看出,水星的外貌酷似月球,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环形山,还有辐射纹、平原、裂谷、盆地等地形。人们推测水星的壳层与月球类似,并且都有过陨星轰击历史。水星上有极稀薄的大气,大气压小于210 百帕,大气中含有氦、氢、氧、碳、氩、氖、氙等元素。由

6、于大气非常稀薄,水星的表面白天和夜晚的温度相差很大。白天太阳光直射处温度高达427,夜晚太阳照不到时,温度降低到 -173 。温差变化如此悬殊,绝不可能有生物存在。金星Venus【天文学释义】八大行星之一,中国古代称之为太白或 太白金星 。它有时是晨星,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 被称为“启明”; 有时是昏星, 黄昏后出现在西方天空,被称为“长庚”。 金星是全天中除 太阳和月亮外最亮的星, 犹如一颗耀眼的钻石,于是古希腊人称它为 阿佛洛狄忒 (Aphrodite )- 爱与美的女神,而罗马人则称它为 维纳斯 ( Venus) - 美神。2v1.0可编辑可修改戴着面纱的近邻金星天亮前后,东方地平线上

7、有时会看到一颗特别明亮的“晨星”,人们叫它“启明星 ”;而在黄昏时分,西方余辉中有时会出现一颗非常明亮的“昏星”,人们叫它“长庚星 ”。这两颗星其实是一颗,即金星。金星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是第二颗。它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金星,在中国民间称它为“太白”或“太白金星”。古代神话中,“太白金星”是一位天神。古希腊人称金星为“阿佛洛狄忒”,是代表爱与美的女神。而罗马人把这位女神称为“维纳斯”,于是金星也被称为维纳斯了。除太阳和月亮之外,金星是全天最亮的星,亮度最大时为等,比著名的天狼星(除太阳外全天最亮的恒星)还要亮 14 倍。金星没有卫星,因此金星上的夜空没有“月亮”,最亮

8、的“星星”是地球。由于离太阳比较近,所以在金星上看太阳,太阳的大小比地球上看到的大倍。有人称金星是地球的孪生姐妹,确实,从结构上看,金星和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金星的半径约为6073 公里,只比地球半径小300 公里,体积是地球的倍,质量为地球的4/5 ;平均密度略小于地球。但两者的环境却有天壤之别:金星的表面温度很高,不存在液态水,加上极高的大气压力和严重缺氧等残酷的自然条件,金星不可能有任何生命存在。因此,金星和地球只是一对“貌合神离”的姐妹。金星大气中,二氧化碳最多,占97以上。同时还有一层厚达20 到 30 公里的由浓流酸组成的浓云。金星表面温度高达 465 至 485 度,大气压约为地

9、球的90 倍。金星的自转很特别,自转方向与其它行星相反,是自西向东。因此,在金星上看,太阳是西升东落。它自转一周要 243 天,但金星上的一昼夜特别长,相当于地球上的117 天, 这就是说金星上的“一年”只有“两天”,一年中只能看到两次“日出”。金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很接近正圆的椭圆形,其公转速度约为每秒35 公里,公转周期约为天。金星的公转轨道很接近于正圆,且与黄道面接近重合。其公转周期约为日,但其自转周期却为 243 日,也就是说,金星的“一天”比“一年”还长。金星是太阳系内唯一逆向自转的大行星。另外它和水星一样,是太阳系中仅有的两个没有天然卫星的大行星。金星周围有浓密的大气和云层。这

10、些云层为金星表面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只有借助于射电望远镜才能穿过这层大气,看到金星表面的本来面目。金星上的“温室效应”金星表面的温度最高达447,是因为金星上强烈的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金星上的温室效应强得令人瞠目结舌,原因在于金星的大气密度是地球大气的100 倍,且大气97以上是“保温气体”-二氧化碳;同时,金星大气中还有一层厚达20 30 千米的由浓硫酸3v1.0可编辑可修改组成的浓云。二氧化碳和浓云只许太阳光通过,却不让热量透过云层散发到宇宙空间。被封闭起来的太阳辐射使金星表面变得越来越热。温室效应使金星表面温度高达465 至 4

11、85,且基本上没有地区、季节、昼夜的差别。它还造成金星上的气压很高,约为地球的90 倍。浓厚的金星云层使金星上的白昼朦胧不清,这里没有我们熟悉的蓝天、白云,天空是橙黄色的。云层顶端有强风,大约每小时350 千米,但表面风速却很慢,每小时几千米不到。十分有趣的是,金星上空会像地球上空一样,出现闪电和雷暴。大气金星的大气压力为 90 个标准大气压(相当于地球海洋深 1 千米处的压力),大气大多由二氧化碳组成,也有几层由硫酸组成的厚数千米的云层。这些云层挡住了我们对金星表面的观察,使得它看来非常模糊。这稠密的大气也产生了温室效应,使金星表面温度高达 400 度,超过了 740 开(足以使铅条熔化)

12、。金星表面自然比水星表面热,虽然金星比水星离太阳要远两倍。云层顶端有强风,大约每小时350 千米,但表面风速却很慢,每小时几千米不到。金星可能与地球一样有过大量的水,但都被蒸发,消散殆尽,使如今变得非常干燥。地球如果再比太阳近一些的话也会有相同的运气。我们会知道为什么基础条件如此相似但却有如此不同的现象的原因的。地球earth太阳系 八大行星之一。 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居显著的地位,而太阳也不过是一颗普通的 恒星。但由于人类定居和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对它不得不寻求深入的了解。行星地球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地球是第3 个行星, 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亿千米,这个距离叫做一个天文单位 (AU)。地球的

13、 公转轨道是 椭圆形 ,其轨道长半径为0 千米,轨道 偏心率为,公转轨道运动的平均速度是千米秒。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 千米,二者相差约21 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 6371千米。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17克立方厘米。内部结构地球的分层结构基本上是按地震波(P 和 S)的传播速度划分的。地球上层有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大陆地4v1.0可编辑可修改壳和海洋地壳的厚度大不相同,海水只覆盖着2 3 的地面。地震时, 震源辐射出两种地震波,纵波 P 和横波 S。它们各以不同的速度向四围传播经过不同的时间到达地面上不同的地点。若在地面上记录到P 和 S 的传播时间随震中距离的

14、变化,就可以推算地下不同深度地震波的传播速度p和 s。地球内部的分层就是由地震波速度分布定义的,在海水之下,地球最上层叫做地壳,厚约几十千米。地壳以下直对地核,这部分统称为地幔。地幔内部又有许多层次。地壳与地幔的边界是一个明显的间断面,称为M界面或莫霍界面。界面以下约到会80 千米的深度,速度变化不大,这部分叫做盖层。再往下,速度明显降低,直到约 220 千米深度才又回升。这部分叫低速带。以下直到2891 千米深度叫做下地幔。核幔边界是一个极明显的间断面。 进入地核, S 波消失, 所以地球外核是液体。到了 5149.5 千米的深度, S 波又出现,便进入了地球内核。由地球的速度和密度的分布可

15、以计算出地球内部的两个弹性常数、压力和重力加速度的分布。在地幔中,重力加速度g 的变化很小, 只是过了核幔边界才向地心递减至零。在核幔边界处的压力为兆巴,在地心处为兆巴。按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分布可以分为:对流层:靠地表的底层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其厚度因纬度、季节以及其他条件而异,在赤道区约1618公里,中纬度区约 10 12 公里,两极区约 7 8 公里。一般来说,夏季厚而冬季薄。对流层与地表联系最密切,受地表状况影响最大,大气中的水汽大部集中于此层,形成云和降水等现象。对流层的上部称为“对流层顶”,厚约几百米到1 2 公里。对流层的温度几乎随高度直线下降,到对流层顶时约为零下50 摄氏度。平流

16、层:(又称同温层)由对流层顶到离地表50 公里高度的一层,大气主要是平流运动。层内温度随高度增加而略微上升,到约50 公里高度处,达到极大值(约零下10零上 20 摄氏度)。中间层:(又称散逸层)高度在离地表50 85 公里的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到离地表高度85 公里的中间层顶,温度接近最小值,约为零下摄氏度。热层:中间层以上的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在离地表500 公里处,即热层顶,达到1100 摄氏度左右。这一层的温度因为大气大量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而升高。热层顶以上为外大气层。这里的大气已极稀薄。按大气的组成状况可以分为两层:离地表约100 公里以下是均质层(大气由各种气体混合组

17、成);以上是非均质层。在均质层中离地表10 50 公里处,太阳紫外辐射的光化作用产生臭氧,形成臭氧层,这一层的高度大抵与上述平流层相当。在离地表20 30 公里处,臭氧浓度最大,不过这部分大气中的臭氧含量仍然不到这一层大气的十万分之一,各种气体依然视为均匀混合的。臭氧层吸收掉危害生命的太阳紫外辐射,使之不能到达地表。按大气的电离程度可以分为两层:从地表到离地表80 公里这一层,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都处于中性状态,5v1.0可编辑可修改称为中性层。离地表801000 公里这一层,大气中的原子在太阳辐射(主要是紫外辐射)作用下电离,成为大量正离子和电子,构成电离层。电离分为4 层,这些层的高度和电离

18、情况都随一天中的不同时刻、一年中的不同季节和太阳活动程度而发生变化。许多有趣的天文现象,如极光、流星等都发生在电离层中。电离层还能反射无线电短波,从而使地面上可以实现短波无线电通讯。地核也分为三层。E 层是外地核,可能是液体。F 层是外地核和内地核之间的过渡层。G层是内地核,可能是固体的。地核虽只占地球体积的,但由于它的密度相当高(地核中心物质密度达到每立方厘米13克,压力可能超过370 万大气压),根据有些学者计算,它的质量超过地球总质量的31。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物质构成。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而上升。根据地震波传播情况得知:地幔是固体状态的,100 公里深处的温度已达1300 摄氏度,3

19、00 公里深处的温度是2000 摄氏度。据最近估计, 地核边缘的温度约4000摄氏度,地心的温度为 5500 6000 摄氏度。由于地球表层是热的不良导体,来自太阳的巨大热量只有极少一部分能穿透到地下极浅处。因此,地球内部的热能可能主要来源于地球本身,即产生于天然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地球的重力加速度也随深度而变化。一般认为,从地表到地下2900 公里深处,重力大致随深度而增加,在2900 公里处重力达到最高值,从这里再到地心,重力急剧减小,到地心为0。地球不停地绕自转轴自西向东自转,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就是地球自转的反映。地球自转是最早用来作为计量时间的基准(见时间及其计量) ,这就形成了通常

20、所用的时间单位日。二十世纪以来,天文学的一项重要发现,是确认地球自转速度是不均匀的,从而动摇了以地球自转作为计量时间的传统观念,出现了历书时和原子时。到目前为止,人们发现地球自转速度有三种变化:长期减慢、不规则变化和周期变化。球是一个活跃的行星。根据板块构造说,地壳由几大板块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炽热的地幔上缓慢移动。它的运动方式基本有两种:扩张和缩小。扩张运动表现为两个板块相互远离,地下岩浆涌出形成新的地壳;缩小运动表现为两个板块相互碰撞,一个板块钻到另一板块的下面,在地幔的高温中逐渐消融。在板块交界处常常存在许多巨大的断层,地震频繁,火山众多。地球的外壳非常年轻,它不断受到大气、水和生物的侵

21、蚀,并在地质运动中不断地重建。所以地球表面没有像月球那样坑坑洼洼地遍布陨石坑。这样的地壳构造在太阳系中是独一无二的。地球有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层。在这个大气层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余下的 1%是其他成份。地表年平均气温15 摄氏度,平均气压千帕。地球初步形成时,大气中存在有6v1.0可编辑可修改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到今天,它们几乎都被结合成了碳酸盐岩石,少量溶入了海洋或被植物消耗掉了。地壳板块构造运动与生物活动共同维持着二氧化碳的循环。大气中仍然存在的少量二氧化碳带来了温室效应,这对维持地表气温极其重要。温室效应使地球年平均气温从早期的-21 提高到了宜人的14,没有它海洋将会结冰,

22、生命将不复存在。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将大量的二氧化碳被排放到了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会使温室效应变得越来越严重。人类开始太空探索后,我们已对自己的行星有了更多的认识。人类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现地球周围有一个强烈的辐射区 Van Allen 辐射带。这个辐射带是宇宙中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在赤道上空被地球的磁场俘获而形成的一个环状区域。曾经被认为非常平静上层大气,其实是非常活跃的,它在太阳辐射的影响下遵循着热胀冷缩规律。上层大气的这些特性对地球的天气系统有很重要的影响。火星Mars7v1.0可编辑可修改火星的基本资料火星是八大 行星之一,按照距离 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四颗。 肉眼看去,火星是一

23、颗引人注目的火红色星, 它缓慢地穿行于众星之间, 在地球上看,它时而顺行时而逆行,而且亮度也常有变化,最暗时视星等为+,最亮时比天狼星还亮得多,达到。由于火星荧荧如火,亮度经常变化,位置也不固定,所以中国古代称火星为“ 荧惑 ”。而在古罗马神话中,则把火星比喻为身披 盔甲浑身是血的 战神 “玛尔斯”。 在希腊神话 中,火星同样被看做是战神“阿瑞斯”。有时火星也被称为“红色行星”。大气组成二氧化碳 %氮%氩%氧%一氧化碳%水%其他%火星表面的土壤中含有大量氧化铁,由于长期受紫外线的照射,铁就生成了一层红色和黄色的氧化物。夸张一点说,火星就像一个生满了锈的世界。由于火星距离太阳比较远,所接收到的太

24、阳辐射能只有地球的43,因而地面平均温度大约比地球低30 多摄氏度,昼夜温差可达上百摄氏度。在火星赤道附近,最高温度可达20左右。根据季节和地点不同,火星表面温度变化范围为零下摄氏度至零下摄氏度。火星上也存在大气。其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碳,约占 95,还有极少量的一氧化碳和水汽。火星比地球小,赤道半径为3395 公里,是地球的一半,体积不到地球的1/6 ,质量仅是地球的1/10 。火星的内部和地球一样,也有核、幔、壳的结构。火星的自转和地球十分相似,自转一周为 24 小时 37 分秒。火星上的一昼夜比地球上的一昼夜稍长一点。火星公转一周约为 687 天,火星的一年约等于地球的两年。火星的两极的冰冠

25、与地球相似。冬天小,夏天大。火星有两个卫星。 靠近火星的一个叫火卫一, 较远的一个叫火卫二。 由于火星在希腊神话中被看做是战神阿瑞斯,所以天文学家以阿瑞斯的两个儿子福波斯和德瑞斯命名它的两颗卫星。火星上有明显的四季变化,这是它与地球最主要的相似之处。但除此之外,火星与地球相差就很大了。火星表面是一个荒凉的世界,空气中二氧化碳占了95%。浓厚的二氧化碳大气造成了金星上的高温,但在火星上情况却正好相反。火星大气十分稀薄,密度还不到地球大气的1%,因而根本无法保存热量。这导致火星表面温度极低,很少超过 0,在夜晚,最低温度则可达到-123 。火星两极的冰冠和火星大气中含有水份。从火星表面获得的探测数

26、据证明,在远古时期, 火星曾经有过液态的水,8v1.0可编辑可修改而且水量特别大。这些水在火星表面汇集成一个个大型湖泊,甚至是海洋。现在我们在火星表面可以看到的众多纵横交错的河床, 可能就是当时经水流冲刷而成的。此外火星表面的许多水滴型“岛屿”也在向我们暗示这一点。一直以来火星都以它与地球的相似而被认为有存在外星生命的可能。近期的科学研究表明目前还不能证明火星上存在生命,相反的,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火星更象是一个荒芜死寂的世界。尽管如此,某些证据仍然向我们指出火星上可能曾经存在过生命。例如对在南极洲找到的一块来自火星的陨石的分析表明,这块石头中存在着一些类似细菌化石的管状结构。所有这些都继续使人

27、们对火星生命的是否存在保持极大的兴趣。火星运河运河是人工开凿的河道。如果承认火星上有运河,就等于承认火星上有智慧生命存在,这无疑是一个刺激人们兴趣的问题。最早指出火星上有运河的,是意大利天文学家斯基阿帕雷利。他在1877 年,利用火星近日点与地球会合的机会,用口径 24 厘米的望远镜观察火星,发现在火星的圆面上有些模糊不清的直线条,这些暗线把一个个暗斑连接起来。他经过继续观察又发现,有的暗线宽达120 公里,长 4800 公里,纵横交错,形成覆盖火星大陆的网络。并发现有两条暗线相互平行,还有季节变化。他还将自己的发现绘制成图表,公之于世。开始,斯基阿帕雷利猜测这些暗线只是连接海湾的水道,并未说

28、明这是人工开凿的. 运河,但到了19 世纪 80 年代,他的发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人把这些暗线说成是智慧生物开凿的运河,这个人就是美国的洛韦尔。洛韦尔被斯基阿帕雷利的发现迷住了。为了观察火星,他自己出钱在亚利桑那州建了一个天文台。经过多年的观测,不但证实了斯基阿帕雷利的发现,还新发现了几百条新的河道,说火星表面像“蜘蛛网”一详。他还把自己的观测写成三本书 : 火星、火星及其运河 、火星生命的住所 。他认为,因为火星表面空气非常稀薄而导致缺水,由冰雪组成的火星极冠到夏季开始融化,成为水源,火星上的水道,目的就是将极冠上的水引向干旱的热带地区,用以灌溉那里的田地。从这些水道看,都是到大陆的中央汇

29、合在一起,显然是有目的地干的。其暗斑则是绿洲。洛韦尔的理论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很快风靡世界。但是,洛韦尔的理论并不是一边倒的,也在不断地受到挑战。比如美国的巴约德就认为,火星上的暗线根本就不是直的,很不规则,并且是断开的,希腊的安东尼阿迪通过自己的观测,支持了巴纳德的观点,认为把火星上的暗线条说成是运河,纯粹是眼睛的错觉,“属于想像力过于丰富的人。”由于上述观点的出现,关于火星人的神话逐渐消沉下来,美国的“水手”9号探测器进一步证明了火星运河的存在是虚假的。不过“水手”9号却有了意外的发现,那就是火星上有许多类似河床的地质构造,其位置与洛韦尔描绘的大相径庭。9v1.0可编辑可修改有人把火星上

30、的河床分成三类,经流河床、流出河床与侵蚀河床,与地球上的河床极为相似,他们分折,大约在很久很久以前, 火星上曾经有过温暖的气候, 它的上空有大气层, 有降水量, 保证了河流的存在。 后来,“海盗”1号( 1976)不但证实了火星上运河的存在,还证实了人工建筑的存在。火星的地貌在望远镜中,火星呈现为一个明亮而模糊的微红色圆面。最引人注目的是,覆盖在两极地区的白色极冠,其大小随火星季节而变化。在较大的望远镜中,还可以观测到线度至少几百公里的明亮或黑暗区域:明亮而呈桔黄色的区域称为“大陆”,几乎占火星总面积的六分之五;黑暗区域称为“海洋”,其颜色常随季节变化。火星南北半球之间有着令人惊异的不同。就火

31、星的地质史来说, 南半部比较古老, 表面崎岖而密布环形山。这些环形山估计多半是在火星历史的早期(可能是最初的十亿年)形成的;北半部则以大的火山熔岩平原为特征,这些熔岩平原很象月球上的“海”,其中还有一些死火山。北半部地势普遍比南半部低,环形山也比南半部少得多。火星表面的高低差别一般在5 10 公里左右。 火星的沙漠部分被红色的硅酸盐、赤铁矿等铁的氧化物以及其他金属的化合物所覆盖,因而显出明亮的橙红色。这些覆盖物均为较年轻的物质,可能源于火山或风化。火星表面上的地理特征,主要有:环形山和火山。和月面相比,火星上环形山的数量要少得多,环形山边缘坡度平缓(坡度都小于10), 不象月面环形山能投射出尖

32、尖的影子,这表明环形山曾受到严重的侵蚀。环形山可以分为两种:火山成因的环形山和陨石撞击而成的环形山。火星的那层薄薄的大气主要是由余留下的二氧化碳()加上氮气()、氩气()和微量的氧气()和水汽()组成的。 火星表面的平均大气压强仅为大约7 毫巴(比地球上的1还小),但它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在盆地的最深处可高达9 毫巴,而在Olympus Mons 的顶端却只有1 毫巴。但是它也足以支持偶尔整月席卷整颗行星的飓风和大风暴。火星那层薄薄的大气层虽然也能制造温室效应,但那些仅能提高其表面5K 的温度,比我们所知道的金星和地球的少得多。火星的两极永久地被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覆盖着。这个冰罩的结构是层

33、叠式的,它是由冰层与变化着的二氧化碳层轮流叠加而成。在北部的夏天,二氧化碳完全升华,留下剩余的冰水层。由于南部的二氧化碳从没有完全消失过,所以我们无法知道在南部的冰层下是否也存在着冰水层(左图)。这种现象的原因还不知道,但或许是由于火星赤道面与其运行轨道之间的夹角的长期变化引起气候的变化造成的。或许在火星表面下较深处也有水存在。这种因季节变化而产生的两极覆盖层的变化使火星的气压改变了25左右(由海盗号测量出)。木星 Jupiter10v1.0可编辑可修改木星古称岁星,是离 太阳第五颗 行星,而且是最大的一颗,比所有其他的行星的合 质量大 2 倍(地球的 318 倍)。木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天,

34、约合年。木星 Jove) 希腊人称之为 宙斯 ( 众神之王, 奥林匹斯山 的统治者和罗马国的保护人,它是 Cronus(土星的儿子。 )公转轨道 :距太阳 778,330,000千米天文单位 )行星直径 :142,984千米 ( 赤道 )质量:千克木星是 天空中第四亮的 物体(次于太阳, 月球和金星;有时候 火星更亮一些),早在史前木星就已被人类所知晓。根据 伽利略 1610 年对木星四颗 卫星:木卫一 ,木卫二 ,木卫三 和木卫四 (现常被称作 伽利略卫星 )的观察,它们是不以地球为中心运转的第一个发现,也是赞同哥白尼 的日心说 的有关行星运动的主要依据。气态行星没有实体表面,它们的气态物质

35、密度只是由深度的变大而不断加大(我们从它们表面相当于1 个大气压处开始算它们的半径和直径)。我们所看到的通常是大气中云层的顶端,压强比1 个大气压略高。木星由 90的氢和 10的氦(原子数之比, 75/25的质量比)及微量的甲烷、水、氨水和“ 石头” 组成。这与形成整个太阳系的原始的太阳系星云的组成十分相似。土星有一个类似的组成,但天王星与海王星的组成中,氢和氦的量就少一些了。内核上则是大部分的行星物质集结地,以液态金属氢的形式存在。这些木星上最普通的形式基础可能只在40 亿巴压强下才存在,木星内部就是这种环境(土星也是) 。液态金属氢由离子化的质子与电子组成(类似于太

36、阳的内部,不过温度低多了) 。在木星内部的温度压强下,氢气是液态的,而非气态,这使它成为了木星磁场的电子指挥者与根源。同样在这一层也可能含有一些氦和微量的冰。最外层主要由普通的氢气与氦气分子组成,它们在内部是液体,而在较外部则气体化了,我们所能看到的就是这深邃的一层的较高处。水、二氧化碳、甲烷及其他一些简单气体分子在此处也有一点儿。云层的三个明显分层中被认为存在着氨冰,铵水硫化物和冰水混合物。然而,来自伽利略号的证明的初步结果表明云层中这些物质极其稀少(一个仪器看来已检测了最外层,另一个同时可能已检测了第二外层)。但这次证明的地表位置十分不同寻常基于地球的望远镜观察及更多的来自伽利略号轨道飞船

37、的最近观察提示这次证明所选的区域很可能是那时候木星表面最温暖又是云层最少的地区。木星和其他气态行星表面有高速飓风,并被限制在狭小的纬度范围内,在连近纬度的风吹的方向又与其相反。这些带中轻微的化学成分与温度变化造成了多彩的地表带,支配着行星的外貌。光亮的表面带被称作区( zones ),暗的叫作 带( belts )。这些木星上的带子很早就被人们知道了,但带子边界地带的漩涡则由旅行者号飞船第一次发现。伽利略号飞船发回的数据表明表面风速比预料的快得多(大于400 英里每小时),并延伸到根所能观察到11v1.0可编辑可修改的一样深的地方,大约向内延伸有数千千米。木星的大气层也被发现相当紊乱,这表明由

38、于它内部的热量使得飓风在大部分急速运动,不像地球只从太阳处获取热量。木星有一个巨型磁场,比地球的大得多,磁层向外延伸超过 7 千米(超过了土星的轨道! )。(小记:木星的磁层并非球状,它只是朝太阳的方向延伸。 )这样一来木星的卫星便始终处在木星的磁层中,由此产生的一些情况在木卫一上有了部分解释。不幸的是,对于未来太空行走者及全身心投入旅行者号和伽利略号设计的专家来说,木星的磁场在附近的环境捕获的高能量粒子将是一个大障碍。这类辐射类似于,不过大大强烈于,地球的电离层带的情况。它将马上对未受保护的人类产生致命的影响。木星的光环较土星为暗(反照率为)。它们由许多粒状的岩石质材料组成。木星光环中的粒子

39、可能并不是稳定地存在(由大气层和磁场的作用) 。这样一来,如果光环要保持形状,它们需被不停地补充。两颗处在光环中公转的小卫星:木卫十六和木卫十七,显而易见是光环资源的最佳候选人。木卫在宇宙飞船探测木星之前,人们知道木星有13 颗卫星。科学家们从“旅行者2 号”发回的照片上又发现了3颗,共有16 颗木卫。按距离木星中心由近及远的次序为:木卫十六、木卫十四、木卫五、木卫十五、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木卫十三、木卫六、木卫十、木卫七、木卫十二、木卫十一、木卫八和木卫九。它们都围绕着木星公转,离木星最远的木卫九与木星的距离比地球和月亮的距离远60 倍,它绕木星公转一周需要758天。土星 Sat

40、urn土星古称 镇星,直径 119300 公里(为地球的倍),是太阳系第二大行星。它与邻居木星十分相像, 表面也是液态氢和氦的 海洋,上方同样覆盖着厚厚的云层。 土星上狂风肆虐, 沿东西方向的风速可超过每小时1600 公里。土星上空的云层就是这些狂风造成的,云层中含有大量的结晶氨。土星( Saturn )轨道距 太阳 142, 940 万千米, 公转周期为天,相当于个地球年,视星等 为等。在 太阳系 的行星中,土星的光环最惹人注目,它使土星看上去就像戴着一顶漂亮的大草帽。观测表明构成光环的物质是碎冰块、岩石块、尘埃、颗粒等,它们排列成一系列的圆圈,绕着土星旋转。土星运动迟缓,人们便将它看做掌握

41、时间和命运的象征。罗马神话 中称之为第二代天神克洛诺斯 ,它是在推翻父亲之后登上天神宝座的。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把土星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农业联系在一起,在天文学 中表示的符号,像是一把主宰着农业的大镰刀。12v1.0可编辑可修改土星的光环1610 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观测到在土星的球状本体旁有奇怪的附属物。1659 年,荷兰学者惠更斯证认出这是离开本体的光环。 1675 年意大利天文学家卡西尼,发现土星光环中间有一条暗缝,后称卡西尼环缝。他还猜测,光环是由无数小颗粒构成。两个多世纪后的分光观测证实了他的猜测。但在这二百年间,土星环通常被看做是一个或几个扁平的固体物质盘。直到 1856 年,英

42、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从理论上论证了土星环是无数个小卫星在土星赤道面上绕土星旋转的物质系统。土星环位于土星的赤道面上。在空间探测以前,从地面观测得知土星环有五个,其中包括三个主环(A 环、 B环、C环)和两个暗环( D 环、 E 环)。B 环既宽又亮,它的内侧是C 环,外侧是 A 环。 A 环和 B 环之间为宽约 5, 000公里的卡西尼缝,它是天文学家卡西尼在1675 年发现的。 B 环的内半径 91 , 500 公里,外半径 116, 500 公里,宽度是 25,000 公里,可以并排安放两个地球。A 环的内半径121, 500 公里,外半径 137,000 公里,宽度 15,500 公里。

43、C 环很暗, 它从 B 环的内边缘一直延伸到离土星表面只有12,000 公里处, 宽度约 19,000 公里。 1969年在 C 环内侧发现了更暗的 D 环,它几乎触及土星表面。 在 A 环外侧还有一个 E 环,由非常稀疏的物质碎片构成,延伸在五、六个土星半径以外。1979 年 9 月,“先驱者” 11号探测到两个新环F 环和 G 环。 F 环很窄,宽度不到 800 公里,离土星中心的距离为个土星半径,正好在A 环的外侧。 G环离土星很远,展布在离土星中心大约 1015 个土星半径间的广阔地带。“先驱者”11 号还测定了 A 环、 B 环、C 环和卡西尼缝的位置、宽度,其结果同地面观测相差不大

44、。 “先驱者” 11号的紫外辉光观测发现,在土星的可见环周围有巨大的氢云。环本身是氢云的源。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土星,看到的是一个带光环的天体。土星的赤道半径约为6 万公里,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5000 多公里。体积为地球的740 倍,质量为地球的95 倍。在太阳系的行星中,土星的质量和大小仅次于木星。平均密度是0.7 克立方厘米, 比水的密度还要小。由于土星的密度太小,其表面重力加速度和地球差不多(为地球的)。在土星上,物体要有37 公里秒的速度才能脱离土星,比地球表面的脱离速度大得多,因此土星能把大量的大气束缚住。土星有稠密的大气,其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还有甲烷、氨等。通过天文望远镜,我

45、们可以看到土星表面也有一些明暗交替的带纹平行于它的赤道面,带纹有时也会出现亮斑、暗斑或白斑。白斑的出现不很稳定,最著名的白斑于1933 年 8 月被英国天文爱好者WT海用小型天文望远镜发现。此白斑位于土星赤道区,呈蛋形,长度达土星直径的15。以后这块白斑逐渐扩大,几乎蔓延到土星的整个赤道带。13v1.0可编辑可修改为了探测太阳系外围空间的物理情况, 1973 年 4 月“先驱者 11”号上天, 1979 年 9 月 1 日飞临土星,成为第一个就近探测土星的人造天体。“旅行者”1 号、 2 号在考察完木星后,继续驶向土星,对土星进行考察。完成考察土星的任务后, “旅行者 2 号”又继续飞向天王星

46、和海王星, 对它们进行考察。 这些“一身多任”的宇宙飞船,为我们带来了土星的新消息。在宇宙飞船探测土星之前,人们知道土星有10 颗卫星。 1977 年发现了土卫十一,1979 年“先驱者号1 号”飞临土星时,探测到了第十二颗卫星。为了纪念它的功绩,起名为“先驱者号”。“旅行者1 号”飞船于1980 年 10月 26 日和 11 月 10 日在近距离考察土星时,又发现了5 颗卫星。 1981 年 8 月 25 日“旅行者2 号”在距土星云层之上 101000 公里处掠过,考察了土星及其光环和9 个卫星。这次飞掠土星时,又发现了6 颗卫星。土星的卫星中,土卫六是天文学家关注的天体之一。它于1655

47、 年被荷兰天文学家惠更斯发现。长期以来,土卫六一直被认为是卫星中体积最大的,也是太阳系中唯一拥有大气的卫星,其大气成分主要是甲烷;过去认为它的表面温度也不很低,因而人们推测在它上面可能存在生命。“旅行者1 号”发回的数据却令人失望,它发现土卫六的直径只有5150 公里,并不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卫星(木卫三的直径最大,为5262 公里),它有一层稠密的大气层和一个液态的表面,其大气层至少有400 公里厚,甲烷成分不到1,大气的主要成份是氦,占98,还有少量的乙烷、乙烯及乙炔等气体。土卫六的表面温度在 -181 到 -208 之间,液态表面下有一个冰幔和一个岩石核心。飞船未发现存在任何生命的痕迹。土卫六能向外发射电波,使人感到迷惑。此外,土卫六轨道附近有一个氢云。“天资”出众天文学家们为什么特别看重土卫六呢因为土卫六“天资”出众,所以受到天文学家们的青睐和器重。土卫六与众不同的“天资”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土卫六的直径为4828 公里,在卫星世界中居第二位,比冥王星大许多,跟水星的个头儿差不多。它的质量是月球质量的倍,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9 克,约为地球密度的1 3,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