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西里北铁矿水文地质勘察设计_第1页
临汾市西里北铁矿水文地质勘察设计_第2页
临汾市西里北铁矿水文地质勘察设计_第3页
临汾市西里北铁矿水文地质勘察设计_第4页
临汾市西里北铁矿水文地质勘察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山西省临汾市西里北铁矿核查项目水文地质勘查设计 山西省临汾市西里北铁矿核查项目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设计总经理: 总工程师: 审 定: 审 核: 校 核: 项目经理: 编制人: 编制单位: 编制日期: 文字目录第一章 前言1第一节 矿区概况1第二节 以往工作简介2第二章 自然地理4第一节 地形地貌4第二节 气象与水文4第三章 地质概况5第一节 区域地质特征5第二节 矿区地层5第二节 构造7第三节 岩浆岩7第四章 水文地质条件9第一节 含水层组划分及特征9第二节 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10第五章 勘探工程11第一节 勘探指导思想11第二节 设计工程量12第六章 经费估算18第一章 前言第一节 矿区

2、概况西里北铁矿位于临汾市尧都区东南约13.5公里处,行政区划隶属临汾市尧都区贾得乡管辖。贾得乡距临汾县城6km,位于尧都区东南部,北接段店乡、县城镇,西与尧庙镇相邻,东靠贺家庄乡,南邻襄汾县。该矿采矿权隶属于临汾市广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10年2月办理了采矿许可证,证号:c1400002010022120055558,有效期2年,矿区面积9.81302km2,生产规模50万吨/年,开采标高-220m-520m。矿区主、副井距东风村约0.7km,西距大王村约2km,西南局大苏村约1km,南距柏壁村约0.8km;斜井区西南距西李家庄村1km,东距西沟村约0.7km,现矿区两条斜井已施工800m

3、、一条竖井(直径5m)已施工280m。矿区地理坐标:东经11131001113745,北纬355645355815。矿区范围由8个拐点圈定(3带分带),矿区拐点坐标表见表1-1。矿区至东亢村有简易公路与临汾邓庄公路相接,至南同蒲铁路临汾站(临汾市所在地)相距23km,交通较为便利。见图1-1西里北铁矿交通位置图。矿区范围拐点坐标一览表 表1-1点号纵坐标x横坐标y139825253755130023982541375537403398115437553740439811733755675953979786375567686397976737553760739802293755375883980

4、22437551300图1-1 西里北铁矿交通位置图第二节 以往工作简介1959年,山西省地质局物探队在该地区进行了1:25000地面磁测工作,发现了大王铁矿(现为西里北铁矿)低缓磁异常。1966年,山西省地质局物探队在该区进行了1:10000地面磁测和电测深工作。19741979年,山西省地质局对大王铁矿低缓磁异常进行了钻探验证,共施工钻孔8个(见矿钻孔4个),获得铁矿石d级资源量2521万吨,平均品位42.9%;石膏矿d级资源量1.86亿吨,并提交了山西省临汾市大王铁矿区评价地质报告,1979年6月23日,山西省临汾市地矿局对报告进行了审查,并以“临地审字(1979)第一号”文进行了备案。

5、2004年,太原天地矿产勘查有限公司在总结以往勘查成果基础上,按照新的工业指标重新圈定了矿体和估算了资源储量,提交了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西里北铁矿区普查地质报告。本次共获得铁矿石资源量(333)2627.18万吨,平均品位38.63%。该报告于2005年7月8日通过山西省地质勘查科技评审中心评审,评审文号为晋评审储字2005127号,8月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以晋国土资储备字2005127号文进行了储量备案。2008年5月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综合物探大队在矿区2.6km2范围内进行了1:5000高精度磁测工作,提交了山西省临汾市大王铁矿高精度磁测成果报告。2012年为对矿区内已知矿体进行资源量

6、核查工作,以进一步查明矿区内矿体特征、资源潜力,由五矿邯邢矿业邯郸地质勘查有限公司对其进行了勘探施工,设计施工钻孔9个,现已施工钻孔4个并提交了山西省临汾市西里北铁矿核查项目第一期阶段性资源量评估简述及潜在资源量推测。以往工作多针对矿区的矿产资源量进行的地质勘探工作,未进行有关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有关工作,未能查清矿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为能更好的配合下一步的地质详查工作,本着节约资源经济合理的原则,结合5个未施工的地质钻孔进行此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第二章 自然地理第一节 地形地貌西里北铁矿矿区位于临汾盆地东侧,塔尔山西麓,为黄土覆盖的冲积台地,地形复杂,沟谷纵横,切割较为强烈,沟

7、谷下切1030m,为相对稳定的干沟,顶面平坦,高出汾河三级阶地,略向盆地中心倾斜倾角2左右,下部为古洪积物粗粒堆积,最高点位于东部山梁,标高996.0m,最低点位于西部沟谷,标高548.0m,相对高差448m,属中低山区。第二节 气象与水文本区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少雪,春季多风且时有春寒,夏季炎热且雨热同期,秋季秋高气爽。临汾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08.5mm,最大年降水量为799.9mm,全年降雨主要集中在7、8两个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4045%。七月份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26.3,一月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4.4。多年平均气温为913,年极端最高

8、气温41.9,最低-25.6。年无霜期较长,平均为197天。风向季节性比较明显,年最多风向为静风和东北风。年平均蒸发量1829.4mm,蒸发量基本与温度同步变化,56月日蒸发量最大。年相对湿度为6065%,年平均63%,其变化与降水量同步,以7、8、9三个月最大。本区历史上未发生破坏性地震,根据山西省基本地震烈度区划表规定,本区地震烈度为度。临汾市境内主要河流水系有汾河及其支流劳河、巨河等,为东西两山向汾河汇集的汾河水系。汾河为流经市内的第一大河流,位于临汾市区西1km,由北向南纵贯全景。最大洪峰流量280043.9m3/s,流量小时断流,年平均流量43.9m3/s。最高水位404.7m,最低

9、水位402.7m。矿区及外围无常年地表水体,仅矿区南部约2.5km有一条大苏河,雨季有水流,大苏河雨季水流沿沟谷由东向西流经大苏、小苏、邓庄镇、河坡、古城庄,在邓曲流入汾河,另外冲沟内雨后有短暂的表流。第三章 地质概况第一节 区域地质特征本区地处吕梁山、贺兰山字形构造体系,祁连山、吕梁山弧东翼和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东西横跨临汾断陷盆地和吕梁山褶皱两个构造带。吕梁山褶皱带属祁、吕弧东翼,即吕梁山-恒山背斜的南端。临汾市井内从西部山区的西南部峪里呈弧形经秦王山、紫荆山断裂带向北东境外黑龙关、午城方向延伸,总体走向近北东。吕梁山背斜核为奥陶系灰岩,东西两侧一次出露石炭系、二叠系煤层,伴生有同向

10、次一级小褶皱,同时发育北东、北西向两组压性断裂。临汾断陷盆地是山西一系列呈雁形排列的新生界盆地之一,以中生代构造背景为基础,在新生代发展和形成的。盆地东西边缘的罗云山-龙门山断裂带和霍山-中条山断裂带是在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先挤压而后水平拉张阶梯陷落,以致断层与盆地接触。晚近构造运动,塔尔山-九原山隆起。临汾盆地分为临汾、侯马两个盆地,侯马盆地下沉幅度较小,临汾盆地下沉深度最大2200m。基地有北东、北西两组隐伏断裂。本区分布地层由老至新为奥陶系白云岩、灰岩、角砾状灰岩、白云岩,石炭系砂页岩、煤层、铝土矿,二叠系的砂页岩、泥岩,三叠系的砂页岩、泥岩、粉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泥岩,第三系上新统的

11、砂砾岩、含钙质结核粘土,第四系亚砂土、亚粘土、砂土、砂砾石。岩浆岩主要为燕山期的二长斑岩、石英斑岩、巨斑闪长岩、正长闪长岩、正长岩、倪辉正长岩、正长斑岩。 第二节 矿区地层西里北铁矿区地表大部分为第四系黄土覆盖,只在东部出露二叠系地层的基岩。矿区地层由老到新为奥陶系中统、石炭系、二叠系、第四系等,从钻孔揭露可以初步判断,上部矿体外围发育角岩化泥岩、泥灰岩,灰岩以大理岩化为主,少量硅灰石化大理岩,伴有稀疏黄铁矿化,并有一期独立的黄铁矿方解石热液侵入。现简述如下:一、 奥陶系中统(o2)根据钻孔揭露,奥陶系中统地层有马家沟组(o2s)及峰峰组(o2f)。1、上马家沟组(o2s)共分三段,其中一、二

12、段为本区主要含矿段,且有闪长玢岩侵入,并伴生磁铁矿体,最大厚度达243.45m,由下而上依次为:(1)一段(o2s-1):灰-灰白色白云质灰岩与粒状雪花石膏互层,局部为闪长玢岩、矽卡岩、铁矿及大理岩。(2)二段(o2s-2):岩性单一,以豹皮状厚层灰岩为主,局部为闪长玢岩及大理岩,且含绿泥石、透辉石、镜铁矿等,厚度为47.5486.64m。(3)三段(o2s-3):以泥灰岩为主,夹白云质灰岩、石灰岩、泥灰岩等,厚度为49.8795.63m。2、峰峰组(o2f)共分两段,最大厚度175.39m。(1)一段(o2f-1):主要岩性为厚层石灰岩、白云质灰岩、黑色泥岩、硬石膏等,厚度为78.63137

13、.34m。(2)二段(o2f -2):以厚层石灰岩为主,厚度为19.3457.01m。二、 石炭系(c)炭质泥岩与灰黑色砂质泥岩互层,局部夹不稳定的薄煤层27层,石灰岩14层,厚度为53.3194.47m,与奥陶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三、 二叠系(p)厚度为248.27716.30m,分四个组:(1)山西组(p1s):主要为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居多,含植物化石,个别钻孔则以细砂岩为主,底部为长石石英砂岩,厚度为25.6960.15m。(2)下石盒子组(p1x):泥岩、铝土泥岩、灰白色砂岩交替出现,厚度为96.38180.72m。(3)上石盒子组(p1s):岩性与下石盒子组大同小异,但含砾砂岩稍多于

14、泥岩,亦夹有铝土泥岩。同时颜色也有变化,几乎全为紫色和杂色,灰色较少,厚度为81.45350m。(4)石千峰组(p1sh):淡黄色砂岩、泥岩互层,厚度为81.45125.43m。四、第四系(q)黄土夹红色亚粘土,底部常有冲击层分布。厚度在100m以上,矿区均被第四系覆盖,为全新世黑土湖组沉积物。岩性为粘土质粉砂、含砾中粗砂,具水平层理或交错层理。第2节 构造西里北铁矿为一单斜构造,呈北东-南西走向,倾向310左右,倾角靠近十村山岩体较陡,在30以上,而至矿区逐渐变缓在10以下,一般只有 25。矿区内断层不发育,裂隙和小褶曲较发育,这些构造解释矿液的通道,又可以是容矿空间,对成矿极为有利。从4个

15、已经施工钻孔揭露破碎带数量及密度判断,矿区内不只存在剖面资料中揭露的高角度正断层一条,而是多条,有破碎带延伸达到一定规模的可能。从破碎带构造面特征分析,存在早期逆冲斜冲错动,后期斜落错动以及水平扭动,但从岩层矿体延伸对比判断,所见破碎带错动不大,矿体较稳定。根据zk51及移孔5米的后钻孔在断层破碎带上下标志层垂直差分析,断裂错断距离不大,一般在1至2米之间,对矿体连续性影响不大,推测除岩体侵位造成外矿区内矿体较为连续。第3节 岩浆岩矿区岩浆岩主要为闪长玢岩和斜长细晶岩脉,均属燕山期产物。侵入在下马家沟组的顶部和峰峰组的底部,最多时达三层。厚薄悬殊,在zk502钻孔中揭露厚度达116m,同化混染

16、现象明显,几乎吞蚀了侵入部位的围岩,即马家沟组的二、三段。在与灰岩接触带形成矽卡岩型磁铁矿床,成为本区成矿母岩,也是区域成矿母岩。近矿围岩以透辉石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二长或闪长矽卡岩为主,上部多为中细粒致密结构,条带状构造,下部多为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少量脉状构造。第四章 水文地质条件第一节 含水层组划分及特征本区地下水可分为孔隙潜水、层间裂隙和岩溶裂隙承压水以及基岩裂隙水。各类型水之间就矿区情况看,水力联系不密切。上层潜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上层潜水补给层间裂隙及深层岩溶裂隙承压水。各含水层及其含水特征如下:1、第四系孔隙潜水含水层组孔隙潜水埋藏在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表层为黄色砂质亚粘土

17、,透水而不含水。下部为深黄色、棕红色互层的粘土、亚粘土,内夹有钙质结核层。底部为砾石层。水位埋深约40m左右,水位由东向西随地形也逐渐降低。该层富水性不太好,但民井多打在该层,可供居民饮水及农田灌溉。2、层间裂隙-孔隙含水层组该层水分布在二叠系、石炭系砂岩、灰岩中。二叠系砂岩为灰白、浅灰黄色石英长石砂岩、中细粒,局部含小砾石,泥质、钙质胶结,厚层及薄层状,层理较为明显,裂隙发育一般,且多为闭合式裂隙,裂隙面常具铁泥质或钙质充填物。据钻孔资料统计,裂隙发育地段和漏水地段按其标高可分为以下几段:3440m、128313m、410475m。总体看该层富水性较差,水位标高据zk504钻孔观测为512.

18、72m,为该层和上层潜水的混合水位。石炭系的白色、灰白色石英岩、石英砂岩,呈细粒-粗粒状,坚硬性脆,裂隙不发育。富水性差;石炭系灰岩为致密块状,矽化较强,裂隙较发育,溶蚀现象少见,富水性较差。3、岩溶裂隙含水层组岩溶裂隙承压水赋存于奥陶系大理岩中,其岩性为灰-灰白色,细粒结构,厚层夹薄层,层理明显,内有方解石细脉穿插。岩溶裂隙局部发育,裂隙及溶洞表面多有钙质物沉淀而结有白色薄膜或成晶粒。据钻孔揭露,一般较大溶洞直径达10cm,小溶洞多集中在较大溶洞附近,最大溶洞可达60cm。据钻孔资料统计,岩溶裂隙发育段和漏水地段的分布标高为:-163-261m、-275-320m、-432-506m,其上下

19、两段底部均漏水严重,岩溶也发育。该层的富水性很好,为矿区最好的含水层。静水位标高为519.67m,为该层与上次潜水及层间裂隙水混合水位。4、 火成岩类裂隙含水层组主要分布与矿区的东侧十村山附近以及区域外围,岩性主要为花岗岩、闪长岩、正长岩等,表层风化裂隙发育,具有一定的透水性以及富水性。第二节 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矿区位于汾河地堑东侧,十村山洪积地带前缘。矿区和外围除十村山有基岩出露外,大部为黄土覆盖。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接受补给后部分地下水通过上部第四系孔隙含水层入渗补给至下部含水层;部分地下水则通过外围基岩出露山区接受补给,顺地势入渗补给至下部含水层。在区内地下水顺地势由北向

20、南沿汾河径流方向径流至区外。第五章 勘探工程第一节 勘探指导思想西里北铁矿属接触变化矽卡岩型,其直接顶板为奥陶系中统石灰岩,为溶蚀裂隙为主的岩溶直接充水的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矿床。前期进行了物探磁异常验证及核查矿产资源即满足矿山初步设计的地质勘探工作。由于前期地质勘探未进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有关工作,因此,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不清。为了配合二期进一步核查矿产资源即详查阶段的地质勘探工作,提出该阶段相应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设计。本次勘探应遵循以下的勘探指导思想:一、以系统的理论研究地下水内在规律立足矿区、放眼区域,点面结合,坚持勘探工作的层次性,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将地下水、地表水与大气降

21、水作为统一系统进行研究,整体把握区域内地下水空间流场的分布和演变规律,掌握地下水补给、径流及排泄情况,为下一步矿山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二、充分结合地质钻孔利用以往勘探资料,节约时间与成本此次勘探主要配合二期即将施工的5个地质钻孔进行相关的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工作,做到一孔多用,充分收集已经施工的地质钻孔资料及相关资料,依据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1991)要求,以经济合理为原则,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投资查明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问题。3、 突出重点,查明矿区主要含水层的水文地质情况奥陶系灰岩为矿区的主要含水层,又是矿体的直接顶板,因此本次水文地质勘探工作应以矿体直接顶板充

22、水的奥陶系灰岩为主要研究层位,其他地层的透水性及富水性可通过施工过程中的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工作予以了解。4、 严把质量要求,广泛收集前人相关资料 本期钻探工程量少,配合利用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钻孔也少,因此要求矿区内的设计工程量一定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严把工程质量,而矿区外围应尽量多收集相关地质钻孔及矿山开采排水资料,以提高对矿区水文地质勘探及研究程度的认识。此次勘探力求通过设计工程量基本查明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为矿床初步技术经济评价,矿山总体建设规划和矿山设计提供依据。其基本任务有:基本查明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及矿床充水因素,预测矿坑涌水量;基本查明矿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井巷围岩的

23、岩体质量和稳固性,预测可能发生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述矿区的地质环境,预测矿床开发可能引起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的建议。第二节 设计工程量 一、区域水文地质调查(1) 设计目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目的是了解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规律;调查区域各含水层组的空间分布、富水性、水力联系程度,宏观上掌握水文地质边界条件。(2) 设计工作量调查范围:西起汾河,东至十村山,南起塔尔山山麓,北达亢家庄-东里村一线,面积约500km,比例尺1:5万地形地质图作为底图,调查主要内容有:(1) 、调查地形地貌分布,圈定区域水文地质边界;(2) 、收集地区历史水文、气象资料;(3) 、收集矿区及相邻矿区的

24、地质、水文地质包括磁异常验证钻孔、机井及矿山资料。(4) 、调查钻孔、机井地下水位及抽(排)水量,选择部分机井(第四系)做抽水试验。二、矿区水文地质测绘(一)设计目的在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清矿区水文地质条件,查明矿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以及含水层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透水性、富水性规律。(二)设计工作量测绘范围:东起十村山(包括十家庄异常区),西达大王村西,南起大苏乡南缘,北抵南席村,面积约20km,测绘采用比例尺为1:2000地形地质图为底图。主要利用各期地质勘查钻孔、水文地质资料,确定主要含水层岩性、分布、渗透性及各层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研究矿区地下水补给水源和矿坑主要

25、充水水源。三、水文地质钻孔结构及技术要求此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利用zk71作为抽水孔,zk52、zk81作为抽水孔观测孔。(1) 抽水孔:zk71钻孔结构开孔口径346mm,穿过第四系进入二叠系砂页,施工至250m左右,在底部投入粘土球约5m左右然后下273mm井壁管进行止水,之后换径219施工至725m左右,即奥陶系顶板以上10m左右,进行洗井和单孔抽水试验,之后下194mm井壁管至上部250mm井壁管底部以上3-5m进行变径处理(飞管),下部用海带止水并投填5m左右粘土球止水;最后换径146mm施工至920m左右对上部峰峰组灰岩进行抽水试验,之后同径施工至设计深度,对奥陶系灰岩进行抽水试

26、验。 (二)第四系抽水孔:d01钻孔结构为能取得第四系水文地质参数,建议在zk71附近施工第四系钻孔d01,开孔口径146mm,同径施工至第四系底板,终孔后进行洗井、下同径过滤管然后进行单孔抽水试验。(三)观测孔:zk52、zk81钻孔结构为满足此次水文地质勘探程度,提高水文地质参数准确性,进行多孔抽水试验,本着经济合理的原则设计已有钻孔zk52、zk81为此次多孔抽水试验的观测孔,其钻孔结构如下:开孔口径不小于108mm,穿过第四系底板进入二叠系砂页岩10m左右下井壁管并进行粘土止水,之后换径89mm,施工至奥陶系顶板下同径井壁管并且底部进行海带、粘土止水,之后换径75mm,施工至设计深度。

27、(3) 技术要求1、岩芯采取率:岩石大于70,破碎带大于60,粘土大于70,砂和砂砾层大于50。2、zk71、d01钻孔必须清水钻进施工,zk52、zk81两观测孔奥陶系含水层段必须保证清水钻进;3、钻进过程中,应对水位、冲洗液消耗量、漏水位置、孔壁坍塌地段、岩层换层深度进行观测记录。岩芯按上、下顺序摆放,放置回次隔板,按时编录。4、粘土球投放必须缓慢,防止粘土球下沉过程中堆积,止水后检查止水效果;5、各井壁管接口处必须拧紧,防止漏水情况发生;6、洗井,先将孔内泥浆换为清水,然后用钢丝刷刮井壁泥皮。下管后抽水洗井,直至孔内反映真实水位为止。7、工程结束后zk71、d01、zk52、zk81均应

28、在井口砌筑井台,将井口封闭,防止破坏,留作矿区以后进行长期动态观测以及水文地质研究工作使用。zk71、d01、zk52、zk81均为水文地质孔,其管材均为一次性耗材,施工结束后不可拔出重复利用,各钻孔施工主要消耗材料见表5-1:水文钻孔施工所需材料表:表5-1名称规格单位数量备注井壁管273m250zk71钻孔井壁管194m520过滤管146m110第四系抽水孔井壁管108m250zk52、zk81钻孔井壁管89m1400粘土m4止水海带kg10止水潜水泵台1泵管m300与潜水泵匹配测绳m600电表块2四、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及编录(一)、设计目的通过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及钻孔水文地质编录,研究地

29、层的岩性、裂隙发育规律、含水层的透水性和富水性,为确定含水层的厚度、空间分布提供依据。(二)、设计工作量所有5个地质勘查孔都要做简易水文地质观测与编录,累计编录5500m,主要内容有:(1) 观测和详细记录钻孔漏水位置、深度、涌水量变化和地下水位,对于水文地质孔(包括观测孔、抽水孔)每台班观测一次提钻后、下钻前水位,详细记录各段冲洗液消耗量。(2) 对于观测孔、抽水孔要观测石炭-二叠系碎屑岩及奥陶系灰岩的稳定水位,其他三个地质孔漏水严重层段要观测水位。(3) zk81观测孔,终孔后经洗井,对奥陶系灰岩含水层进行注水试验。(4) 描述地层的岩性、结构构造、裂隙性质、密度、岩石的风化程度、岩溶形态

30、、大小、充填情况、发育深度,统计裂隙率、岩溶率。(5) 按钻进回次测定岩石质量指标(rqd值),根据rqd值划分岩石质量等级和岩体质量等级。五、钻孔抽水试验(一)设计目的抽水试验的目的主要是为获得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保证地下水位的畅通。(二)设计工作量(1) 对zk71抽水孔进行分层抽水试验,抽水设备采用潜水泵,其降深值不小于10m。抽水前应获得自然流场水位变化趋势,包括观测孔,抽水后必须进行水位恢复观测。(2) 施工至奥陶系顶板时对上部石炭系、二叠系地层进行一次抽水试验,试验为一次降深的稳定流抽水试验,抽水延续时间6个台班,稳定时间不少于8小时。水量、水位在抽水开始后的第5、10、15、2

31、0、30min观测一次,此后每30min观测一次,水位观测时间12个台班。(3) 钻孔施工至920m左右对奥陶系上段峰峰组进行一次抽水试验,zk52、zk81为观测孔进行同步观测,设计为一次降深稳定流抽水试验,抽水延续时间为6个台班,稳定时间不小于8个小时,水位观测时间为12个台班;终孔后对zk71奥陶系含水层进行带观测孔(zk52、zk81)的多孔抽水试验,试验为一次降深的稳定流抽水试验,抽水延续时间9个台班,稳定时间不少于8小时。水量、水位在抽水开始后的第5、10、15、20、30min观测一次,此后每30min观测一次,水位观测时间24个台班。(4) 对施工d01第四系钻孔进行一次抽水试验,试验为一次降深的稳定流抽水试验,抽水延续时间6个台班,稳定时间不少于8小时。水量、水位在抽水开始后的第5、10、15、20、30min观测一次,此后每30min观测一次,水位观测时间12个台班。(5) 抽水试验流量、水位观测时间按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1991)规定要求执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