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二必修三历史:1.1百家争鸣练习_第1页
人民版高二必修三历史:1.1百家争鸣练习_第2页
人民版高二必修三历史:1.1百家争鸣练习_第3页
人民版高二必修三历史:1.1百家争鸣练习_第4页
人民版高二必修三历史:1.1百家争鸣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民版高二必修三历史: 1.1 百家争鸣 一、单选题 1.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 “恒产论” “轻徭薄赋” ,国家的“节 用利民” 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 论,法家的“以政裕民” 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 ) 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2. 韩非子一方面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 ;另一方面 又主张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这反映出,韩非子 ( ) A. 深受荀子人性论的影响 B. 主张统治阶级实施“仁政” C .推动了小农经济

2、的发展 D. 意在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 3 .道家崇尚自然 ,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提倡道法自然 , 无所不容 ,自然无为 ,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 ,道家 () A. 反对掠夺 ,拯民疾苦 B .追求平等 ,无为而治 C .避世出尘 ,提倡包容 D. 遵循规律 ,和谐处世 4.春秋战国时期 ,老子主张“致虚”“守静” ,韩非子主张“孔窍虚” ,曾子提倡“吾日三省吾身” , 孟子提倡“浩然之气” “反身而诚” 。这说明诸子学派 ( ) A. 具有各具特色的道德偶像 B .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 C. 认同各不相同的修养方式 D. 强调突破传统礼制的束缚 5荀子

3、君道记载:“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 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 ,类不能自行 ;得其人则存 ,失其人则亡。”这表明荀子 () A. 倡导礼法并施B.强调君主专制C.主张重视人治D.具有法治精神 6. 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 ,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 :(孔子 )“苟 有用我者 ,期月而已可也 ,三年有成。”(孟子 )“如欲平治天下 ,当今之世 ,舍我其谁 ?”这反映了 当时 ( ) A. 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B. 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 C. 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 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 7“司寇苏公,式敬尔由狱(由

4、狱:断案),以长我王国。兹式有慎,以列用中罚。”尚书立政 中周公的这段话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 A. 慎重用刑 B.礼法并用 C.为政以德 D.法不阿贵 8.孟子曰 : “左右皆曰贤 ,未可也 ;诸大夫皆日贤 ,未可也 ;国人皆曰贤 ,然后察之 ;见贤焉 ,然后用 之。”据此可知 ,孟子 ( ) A. 主张君主应该任人唯贤 B .认为贵族政治开始崩溃 C主张重视国人选官意见 D. 认为军功爵制已经出现 9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 提到“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 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5、” 。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 () A. 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 B. 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 C. 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D. 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 10. 孔子对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 ,充分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求助外 在的传统礼仪 ,主张“克己复礼” 。这表明孔子的思想 () A. 重视宣传三代成就 B. 具有浓厚传统色彩 C. 注重借鉴外来成果 D. 形成完整系统体系 11. 孔子主张强公室 ,抑私门。曾对统治者提出要求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 ,孰敢不正 ?”只有 “上好礼” ,才能“下好义” ;对民众则提出“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据此可知 ,孔

6、子意在 ( ) A. 推崇以德治国理念 B. 发挥君主示范作用 C .稳定社会等级秩序 D.提高儒学社会地位 12. 春秋战国之际 ,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部分有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 升浮上去 ,即所谓“士庶合流” ,“土”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即“士无定主” 的游士。这一现象 ( ) A. 表明分封制逐渐崩溃 B. 推动了当时社会思想解放 C. 导致了社会秩序动荡 D. 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13 . 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 ,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 一大部类 “六艺略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诸子 “百家争鸣 ”B. 始皇帝焚

7、书坑儒 C .汉武帝独尊儒术D .司马迁撰史记 14 .先秦有思想家认为 : “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 尚同;国家贫,则语之 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 () A.民贵君轻的主张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 克己复礼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15.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 “仁”的原则之下。以 “亲亲” 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 “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孟子提出 “仁义礼智 ”、“孝悌 忠信 ”,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均反映出 () A. 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 B .儒家用仁政掩

8、盖等级秩序 C.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D 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16 .墨子坚决反对 “攻伐无罪之国 ”即,所谓 “非攻”但;同时他又在墨子一书中详细解析了战 国时期城防工事的战略布局、守城器械的制造和使用、人员的配备等。这说明() 墨子反对一切战争 墨子不是单纯的和平主义者,他主张战争的正义性 墨子主张以积极的军事谋略抵御外来进攻 墨子的 “非攻 ”带有虚伪性 A. B.C. D. 17. 荀子按“上贤、次贤、下贤”的标准把儒者分为三个等级: “大儒者,天子三公也 ;小儒者, 诸侯大夫士也 ;众人者,工农商贾也 :”这说明荀子 ( ) A.制定了严格的选官标准B.反对靠血缘关系选官 C .

9、适应了将儒学政治化 D .未突破原有等级观念 18.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 为,以力假仁者霸 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 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 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二、材料题 19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 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 ,人生的安身立命 ,需要一种良 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 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

10、到 伦理思想 ,乃至人生哲学 ,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 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 同的人生目标 ,而“兼济天下” 与“独善其身” 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 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 人生哲学。 一一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 解读材料 ,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 论述。 (要求 :写出观点 ,观点合理、明确 ,史论结合。 ) 20.法律的地位和作用始终是政治生

11、活中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法典 ,是李悝的法经 。据陈群魏律序 ,是性为魏文侯相 ,撰次诸国法 所为。这一部书,在当时算做一部佳作,所以商君“取之以相秦”,没有重提。法经 共分六篇 ,是(一)盗,(二)贼,(三)网,(四)捕,(五)杂,(六)又以一篇著其加减。盗是侵犯人的财产, 贼是伤害大的身体。盗贼须网捕 ,所以有网捕两篇。其余则并为杂律。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无罪)而无耻(羞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规矩)。 一一摘自论语 君人者 ,隆礼尊贤而王 ,重法爱民而霸。 摘自荀子大略 材料三 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

12、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叫它“周文疲 散”。诸子思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个问题,这个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它不是泛泛的所谓社会问 题,也不是笼统的民生疾苦问题他们是针对周文疲散而发。从这个地方讲诸子起源的问 题,才是中肯的。 牟宗三 (1) 依据材料一 ,概述法经的主要特点 ,并分析其原因。 (2) 据材料二 ,从德(礼)刑(法)关系角度分别指出孔子和荀子政治思想的特点。 (3) 根据材料三 ,“周文疲敝” 的涵义是什么 ?为什么到春秋的时候会出现“周文疲敝” 的问题? 儒家和法家提出了哪些解决“周文疲敝”的主张 ? 参考答案 1. 答案: D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 私

13、田的开垦越来越多, 民众力量的显现产生了富民 思想,故 D 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 到社会主流思想高度, A 错误;材料不能体现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 错误;春秋战国 时期,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 C 错误。 2. 答案: D 解析: 3. 答案: D 解析: 4. 答案: B 解析: 5. 答案: C 解析: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 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强调人治的作用,故选 C ;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 存,失其人则亡”强调人的主体作用,排除 A ;强调君主专制的是法家,与

14、材料信息不符, 排除 B; “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 ”强调法治对人治的依赖,排除D。 6. 答案: A 解析: 题中孔孟的言论反映出孔孟积极入世的态度, 体现出儒者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故 A 正确;儒家思想虽然在统治者那里 “碰壁”,但在民间却成为蔚然大宗,排除 B:C、D 在题干 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7.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 “兹式有慎,以列用中罚 ”可知,周公主张慎重用刑,故选 A ;材料没有体现 礼法并用思想,排除 B;材料与为政以德无关,排除C;材料未体现法不阿贵,排除 D。 8. 答案: C 解析:由材料 “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可知

15、,孟子主张在选拔官员时要 扩大评议的范围,重视国人的意见,故选C;材料强调评议官员的范围而非选拔的标准,排 除A ;开始崩溃”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B ;材料体现的是贵族政治下的人才选拔,与以军功 大小授予爵位的选官制度不符,排除 D。 9.答案: B 解析:材料体现出儒家把修身与治国联系起来,故 B 正确; A 材料无法体现;材料所说的 修身指的是道德修养, 并非完全指的知识, C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修身是治家、 治国的基础, D 错误。 10. 答案: B 解析: 11. 答案: C 解析: 12. 答案: B 解析:结合所学, “士 ”是宗法制下统治集团里最底层的统治力量,“有职之人 ”反

16、映宗法制下 的世官体制,由材料 “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 ”土 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 游离状态,可知反映的是宗法制逐渐崩溃,故 A 错误;由材料 “部分有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 会下层升浮上去 ”可知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 “土”阶层的活跃推动了思想解放,故 B 正确;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 “礼崩乐坏 ”导致社会秩序动荡,故 C 错误;材料强调的是 “土 ”阶层而非新兴地主阶级,故 D 错误。 13. 答案: C 解析:诗、书由孔子的私学教材最后位列汉代官方史书的第一大类,反映了孔子和儒 家思想地位的提升,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汉武帝独尊儒术,

17、 儒家思想成 为官方正统,故选C项;诸子百家争鸣”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 A 项;始皇帝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大受打击,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B 项;司马迁撰 史记明显与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无关,故排除 D 项。 14. 答案: B 解析: “国家昏乱 ,则语之尚贤、尚同 ;国家贫 ,则语之节用、节葬 ”体现的是进入一个国家去辅 佐国君,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这个国家的建议,故选B;题干没有提到君与民的关系 ,故 排除 A;CD 与题意不符 ,故排除。 15. 答案: C 解析:“孝悌”“血亲之爱”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实质上都体现出 了宗法血缘

18、关系的特征,说明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结合体现,故C 项正确;儒家思想并不是 统一的信仰,故A错误;仁是维护等级秩序体现,不是掩盖,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 遏制人欲思想,故 D 错误。 17.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墨子的“非攻”并不是 “非战”而,是反对不从民之利益、圣王 之道角度出发的不正义战争。因此,中的一切”中的 虚伪性”都不符合题意。故 B正 确。 17. 答案: C 解析:“严格的选官标准”表述错误,排除 A; “反对靠血缘关系选官”与题干无关,排除 B;材料强调荀子按贤能把俦者划分为“上贤、次贤、下贤”三个等级,荀子代表战国时期 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适应了将儒学政治化,故 C 正确;“摩有等缦观念”是奴隶社会的等 级观念,荀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材料有关儒者三个等级的标准突破原有等级观念, 排除 D。 18.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 “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 义而非征伐,排除 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 符,排除B。以力假仁者霸 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 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 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