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修辞到认知_第1页
从修辞到认知_第2页
从修辞到认知_第3页
从修辞到认知_第4页
从修辞到认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修辞到认知Metaphor是西方语言学中的一个术语,汉语中与之对译的 是隐喻”,但实际上确切地说,西方术语metaphor并不等于中国的隐喻”,二者的涵义是不同的,前者内涵比后者大得多。在 我国隐喻"又称 暗喻”,它表示的是与 明喻"、借喻”并列的一种 比喻类型,一提起 隐喻”,常人最通俗的解释就是 打比方”。但这 一定义过于简单,不足以把握隐喻的本质, 甚至还会使人产生误 解。在西方对隐喻的研究超出了词汇层面,是在句子、语段乃至 更大的言语层面之上进行的。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隐喻”只是在修辞层面上与英语的metaphor相对应,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作为修 辞学术语的 隐喻”与认

2、知语言学中的 metaphor 一词相等同。国内外对隐喻的研究由来已久, 尤其是西方对隐喻的研究断 断续续,持续至今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隐喻理论。综观历史和现状,由于人们对隐喻的本质及其机制等实质性问题的看法不同,对隐喻的界定也不尽相同,这反映了认识的不断深化。 本文通过分析 研究古今中外学者对隐喻的不同界定来揭示两种不同的隐喻观, 即传统隐喻观和认知隐喻观的发展过程、特点及其本质。2传统的隐喻观以亚里士多德 (参见Frye, et al., 1985)为代表的 比较 论"(comparison theory)(又称对比论)认为隐喻是一种隐含的类比,或者说是两个事物相似性的比较。隐喻与明

3、喻的区别只是在于本体和喻体之间不是用 像”之类的连接词,而是用 是”来连接,明 喻去掉说明(关系词)即成为隐喻。比较论”从隐喻指称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来解释隐喻机制,不难看出这一理论实质上是以逻辑类比为基础的,但它偏重于对隐喻现象本身的研究,片面地强调其作为语言外在装饰品的功能,因而无法全面解释隐喻的机制和实质问题。另外,所谓相似性既包括两事物间客观存在的相似关 系,还包括复杂的语境因素,因此是一个很不容易测度的概念, 用它对隐喻机制进行解释是不全面的。以Quintilian为代表的替代论"(substitutiontheory)认为:隐 喻是将某物视为另一物(参见Frye, et a

4、l., 1985),实际上就是用 一个词去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如“John is a lion约翰是头狮子),这句话是用lion(狮子)来替代a courageous man(一位勇 士)这一直接说法。替代论”的一大贡献就是对语义失常”问题的 破解。当我们说 他是一只狮子”时,存在着 语义失常”现象,因为 他是人,不是狮子,不可能既是人又是狮子。替代论”的解决方法是把隐喻看成一个 缩短了的比喻”,即凡是跳到一个隐喻都把 它还原成一个比喻,如把 他是一只狮子”还原成 他像狮子一样勇 猛”。但这种观点的缺陷是难以确定准确的替代式。不难看出, 对比论”和 替代论”都将隐喻看作是词语层次上的一种修

5、辞方式,它们认为隐喻无论从结构还是形式来看,都是对正常语言规则的一种偏离,隐喻功能是种附加的",可有可无的装饰工与西方隐喻研究相比,中国的隐喻研究有其自身的特点,从先秦的墨子到现代陈望道的 修辞学发凡(1976),譬喻"、 比"、兴”与隐喻有关的概念屡见不鲜, 这些问题在诗学、修辞学 等不同领域得以探究,虽然中西方使用的术语不尽相同, 但是古 代文献中关于此类的论述可以看作是中国隐喻研究的起点和基 础。同西方的隐喻研究一样,汉语修辞学家们也一直将隐喻限定 在辞格”的范围内,同借喻、明喻等辞格同属于比喻的下位概念。 我国最早的关于比喻的定义见于 墨子 小取:辟(即譬

6、)也者,举 也(他)物而以明之也(参见冯广艺,2002: 232)。这些从功能上说 明了比喻的价值。在后来的研究中,隐喻一直被看作是典型的修 辞格,有两点是基本的共识,即所谓隐喻就是没有比喻词的比喻 和 隐喻表达式即僦是B;这从隐喻在辞海(1989: 172)中 的定义可以窥见一斑:隐喻,比喻的一种。本体与喻体的关系, 比之明喻更为紧切。明喻在形式上只是相类的关系,隐喻在形式上却是相合的关系。本体和喻体两个成分之间一般要用是“、也”等比喻词,如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上面的定义可以代表对隐喻 的传统定义。传统的隐喻观认为隐喻仅仅是一种修辞方法,对它的定义也只限于同明喻等其他辞格的对比,没有涉及到思维

7、方式的问题。3认知隐喻观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的隐喻研究空前高涨,有关隐喻 的新理论、新观点不断出现,这期间人们对隐喻本质的认识产生 了重大的转变,各学科的研究者们都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即隐喻绝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从根本上讲,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 它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 种认知活动,或者说是概念域(domain)之间的映射(mapping)或投射(projection)。隐喻是语义的主要引申机制,是语义历时演变 的基础,对隐喻所持有的这种观点我们可称之为隐喻的认知观。在现代语言学词典对 metaphor 一词没有单独的解释, 而是与cognitive(认知的

8、)一词构成一个词条加以解释,即 cognitive metaphor(认知隐喻),词典中注释如下:cognitivemetaphor认知隐喻:指一种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在人类语言和 认知中起必不可少的作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活动,包括日常会话, 都是通过隐喻来体现世界观的(概念隐喻"。)高层次的概念,如使 役、时间、情感等,被视为在语义上根植于身体所经验的各种低 层次概念域中,例如把生命看作旅程,有 生命旅途”的说法,把 因果关系看作家族关系,有 理论物理学之父”的说法(CrySal , 2000 : 63-64)这种定义源自现代语言学中的认知语言学,即不再把隐喻仅视为一种修辞格,而是上升

9、到概念的层次,同时指出概念隐喻存在于日常语言中,并将其同诗学隐喻相区别。最早、最明确地对隐喻认知特性进行阐述的是Richardso他指出,隐喻是人类 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 了隐喻,口头交际中平均每三句话中就会出现一个隐喻(Richards,1936: 92)。他认为,传统隐喻理论最大的缺陷就是忽视了隐喻从 根本上讲是一种思想之间的交流,是语境之间的互相作用。 人的思维是隐喻性的,它通过对比进行,语言中的隐喻由此而来 (Richards, 1936: 94)。Rich-ards 还是隐喻互动论” (interaction theory)的提出者,此理论认为:隐喻是在一定述谓过程中

10、由于各要素的相 互作用而引起的语义变化现象。通俗地说,就是两个表象A和B互相作用于对方,双方的部分特性融会贯通,形成一个全新的非A非B的表象C(Richards, 1936: 94)。互动论”从隐喻意义如何 产生这一角度揭示了其生成机制,拓展了研究的角度,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这种理论也存在不足,并非所有的隐喻义都来自句 中各成分间的互动,该理论对于隐喻产生过程中人和语用的因素 也未能给予重视。对隐喻的认知观点作出系统全面阐述的是Lakoff等人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1980年,Lakoff Johnson联手推出专著我 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该书从认知角度全面、系统地对隐喻的本 质进行了阐发,提出了

11、概念隐喻的观点, 标志着认知隐喻观研究 的全面开始。Lakoff等人(1980: 5)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这与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也有着内在联系,都是指借一事物来谈另一事物,但Lakoff等人对隐喻的定义要宽泛得多。概念隐喻理论是对传统隐喻观点的突破,给隐喻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对语言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主要观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隐喻的普遍性Lakoff & Johnson(1980 : 4)认为, 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 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 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

12、喻式的隐喻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手段,它代表了语言的常态。据 Lakoff&Johnson(1980)统计,日常语言中大约 70%的表达方式都 是隐喻性的。(2)隐喻的概念性与隐喻 互动论”和替代论”不同,Lakoff等人研究的不是 裳 象”,而是概念”。语言中出现诸如 他是一只狐狸”这样的隐喻表达式是因为 人脑认知中存在着把人看作动物”这一基本的隐喻。Lakoff&Johnson(1980)研究的对象就是类似的位于概念层次上的隐喻, 因此他们将其命名为概念隐喻。他们认为,概念隐喻是创造新概 念的最重要的途径,决定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没有概念隐喻便无法建立起头脑中的概念体系,就

13、无法认识自身和周围世界。(3)隐喻的系统性隐喻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系统的。一个隐喻概念,可以 产生很多不同隐喻,能派生出若干种日常语言表达式,所以又被称作概念隐喻系统。Reddy(1979)所说的 传导隐喻”能产生出100 个英语表达式。例如: Try to get your thought across better.( 试 图把你 的想法传达得更好);None of Mary “s feelings came through to me with any clarity.( 我一点也没有觉察出玛丽的感受 )。 汉语中也有很多例子,例如:不要浪费我的时间”、花了一上午 的时间”,等等,这些

14、表达都是源自 时间是金钱”这一隐喻。(4)隐喻的不对称性构建隐喻的来源域(source domain)与目标域(target domain) 之间有着系统的对应,但它们之间不是对称的,也就是说只能从来源域向目标域映射,而不能相反。比如人生是旅行”这一概念隐喻中,我们只能用 旅行”来构想 人生”,而不能用 人生”来构想 旅行”,典型的隐喻就是用具体的源范畴来描述相对抽象的目标 范畴。映射”的过程就是在源概念中选择一些蕴涵而挨弃另一些 蕴涵的过程,这个过程同历史条件、个人素质和文化背景等都有 密切关系。Lakoff & Johnson(1980)将概念隐喻分为结构隐喻、 实体隐喻 和方位隐

15、喻三种。结构隐喻(structuralmetaphor)指的是通过一个 概念来建构另一个概念,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是指参照方位而 形成的一系列隐喻概念。实体隐喻 (ontologicalmetaphor)是指将 抽象的和模糊的经验,如事件、行为、感觉、观念、状态等无形 的概念视为离散的、有形的实体,以便对之进行推理。概念隐喻的经验基础是经验论语义观,即通过自我或许多他人的身体经验,形成直接理解;又通过人脑的加工,对事物进行 范畴化,表现为语义。形成隐喻的心理基础主要是抽象的意象和 意象图式,基本的意象图式包括:容

16、器图式、部分一整体图式、 中心一边缘图式等等。认知隐喻观认为比喻性语言跟普通 (非比喻性)语言本质上没 有什么区别,不存在任何不平等的心理因素。基于对隐喻本质的认识发生根本转变,所以无论研究对象还是研究目标,当代隐喻研究同传统隐喻研究相比迥然有别。从作为一种语言变异形式的研究,转移到揭示人类思维的认知规律和对日常语言的研究,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极大的进步。 认知隐喻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语言 隐喻化现象的梳理和隐喻机制的剖析,探求人类认识的来源,即人类怎样认知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怎样在旧的概念基础上形成新的概念,最终要揭示出语言演变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类共有的认 知能力和认知模式。4结语传统隐喻观将隐喻看作一种修辞手段,是对正常语言规则的 偏离,而认知隐喻观中的隐喻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