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厚江《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实录及点评_第1页
黄厚江《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实录及点评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For pers 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实录及点评顾晓俊摘自:凤凰教育网实录:黄厚江师:同学们,上课。生:起立!师:请坐。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板书:谏太宗十思疏魏徵)作者魏徵,既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可是,他之所以彪炳史 册,得到后人的敬仰,却主要因为他是一位刚正不阿、敢于冒死直谏的诤臣。(板书:诤臣zh鑞g)他先后向太宗上书二十多次, 虽然差一点因此掉了脑袋,但最终还是赢得了太宗的信赖,后人的敬仰。谏太宗十思疏是他奏议中最者名的一篇

2、。布置预习时,要求同学们反复诵读课文,认真阅读注释,理解课文大意。现在,请三位同学 分别读课文的三个段落。其他同学看看他们的诵读有没有体现文言文诵读的特点和基本要 求。(指名三位学生分别诵读课文三个段落)师:请一位同学对他们的诵读作一个简要的评点。生:读文言文要注意断句,以及字音和现代文的不同。这一点,他们都已经注意到了,可是 读得不是很流畅。师:这位同学强调了文言文诵读要注意字音和句读,这的确是文言文诵读的基本要求。不过,对于同学们来说,达到这个基本要求是不难的。 但仅仅如此还不够, 还应该能读出文言文特 有的情味,(板书:情味)也就是通过诵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文言文特有的魅力。下面

3、请同学们先听一遍录音诵读,再听我诵读。然后请对我的诵读和录音的诵读作一个比较和评价,看怎样诵读更能表达作者的感情。(听课文录音)(教师诵读课文)师:好,请同学们对录音的诵读和我的诵读作一个比较和评价,说说你认为谁读得更好。哪位同学先说?生:我更喜欢老师你的诵读, 因为我感觉这是魏徵对太宗说的话, 你的诵读体现了他对太宗 所作所为的着急以及他激动的心情。师:激动的心情,很着急,愿望很迫切?生:对。师:谢谢。其他同学呢,有没有不同意见?生:我也认为黄老师你读得比较好, 因为你抑扬顿挫比较明显,而录音读的时候, 感觉读起 来好像比较平,比较柔。 (学生笑)师:谢谢同学们的肯定。不过,我还想听听不同的

4、意见。 生:我觉得还是温柔一点比较好。如果他怕掉脑袋的话,他应该温柔一点吧。 师:我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篇课文,应该是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呢?是“柔”一点 还是“刚”一点?(板书:基调)或者说,如果魏徵上书要当朝读这篇奏议,他诵读时的感情应该是怎样的?生:应该很着急,希望能说服唐太宗。 师:对,这是他的目的。其实,我倒觉得我和录音的诵读,对文章感情基调的把握还是比较一致的。有些同学也已经体会出来了。 (转向一位学生)你体会出这篇文章感情基调是什么 样的?生:我觉得应该有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感觉。师:强烈的责任感?是不是说“以天下为己任”更好?刚才一位同学分析得不错 “如果他怕掉脑袋的

5、话, 他应该温柔一点” ,可是作者怕掉脑袋吗?不怕。 唐太宗才开始执政时,非常勤政,也很体恤百姓,可随着国力的强盛,政治的安定,他开始大兴土木,广造宫殿, 大臣们屡次进谏,他就是不听;魏徵屡屡上奏,惹得他非常不满,扬言要杀了他。可是魏徵 就是不怕。 大家想一想,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谏,可能“温柔”吗?(生: “不可能。”)对,不可能温柔。我们是否可以说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诚恳”?(板书:忠诚、恳切)要做 一个诤臣,首先要有满腔的忠诚,对国君的,对国家的;同时,又要特别恳切,才容易被接 受。现在我们来看看如何才能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情味。 除了感情基调的把握, 字音的 准确,还要把握文章语言

6、的特点。 (板书:语言)从整体上说,文言文有它独特的语言魅力; 就每一篇文章而言,又有它具体的语言特点。大家能说说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吗。生:我觉得这篇文章整体语言都是慷慨激昂的。 师:“慷慨激昂”,还是作者的感情,很忠诚,很恳切。这样的感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 的呢?生:我觉得语言形式上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师:能具体从句子的形式上说说特点吗?生:第三段运用了一系列的排比来论述事理,很有气势。师:很好, 其实修辞的运用都和语言形式有着紧密的关联。比如排比, 从句子形式角度来看,常常都是整齐的句式, 也叫整句。 魏征这篇奏议把整句和长短交错的散句结合, 非常有表现 力。这在奏议里是一个独创,在唐代

7、散文里也是一个贡献。奏议这类文章,形式比较固定, 语言大多比较僵化, 魏徵却大胆地突破了一般的语言形式, 把整句和散句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所以同学们诵读这篇文章,不能不注意这个特点。 同学看哪一段这个特点最鲜明? (生:第 三段)对,文章第三段最典型地体现了这个特点。 我们一起来揣摩这一段的诵读。 先请一个同学尝 试读一遍。(指名一位同学读第三段)师:她读得比较流畅,字音、句读也没有问题,可语言的特点,作者的情感表现得还不够。 诵读,与对内容的理解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来对这一段的内容作一个简要的分析。这一段开头是一个散句: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同学们体会一下,读这个句子,哪个字读 得重一

8、点能更好地体现感情?生:忽。师:对!这样可以引起太宗的注意。文章主要内容在后面的“十思” 。这也是诵读的难点, 十个句子结构一样, 很容易读得呆板。 那么,怎样处理呢?有人把 “十思”的内容概括为 “五 戒”。(板书:“十思” “五戒”)大家想一想,是哪“五戒”?哪些句子表达了共同的内容?生:每两句一“戒” 。师:各“戒”什么呢?(讨论归纳:一戒奢,二戒骄,三戒纵欲,四戒轻人言,五戒赏罚不公)师:所以诵读时, 根据句义关系首先应该把这十个句子分成五个单位。 但五个单位之间如果 停顿的节奏一样,仍然会显得呆板,表现不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有轻重和节奏的变化。 组与组之间的停顿可稍微长一点, 每组

9、句子后一句的前半句, 和前一句跟得紧一点, 这样和 轻重的语气结合,就能把恳切之情、强烈的愿望表现出来。下面我读一遍,大家注意体会。教师范读“十思” ) 师:同学们自己诵读体会,然后我们请两位同学试读。(学生自由读课文)(先指名一位同学诵读,然后指名前面尝试诵读的同学再次诵读,教师评点其进步之处)(学生齐读“十思” )师:读得不错! “十思”的后面还有一组整句,句子都比较短,主要是通过句间停顿的长短 形成适当的节奏,应该是前三句之间稍长一点,最后一句接得紧一点, “信者”这里有一个 停顿, 可以增强意味。 最后一句要读好句末的语气词 “哉”,想一想轻读好还是重读好? (学 生意见不一) 大家再

10、体会一下。 轻读还是重读? (生:重)对,重读, 可以增加表达的力量, 以引起唐太宗的重视,也包含了作者的强烈的情感。诵读文章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同学们课后还要反复诵读, 一定能 读得更好,对文章的理解也会不断深入。 其实,比较我和录音的诵读,还有一个重大的不同, 就是我们读的文本有很大的区别。 这里的区别有很多是细微的, 有的是较大的。 比较 明显的是资料上删了许多句子, 而教科书上则保留了这些句子。 预习时已经让同学们标注出 这些不同的地方。 现在我想听听同学们的意见, 你们觉得, 这些句子是有好还是没有好?思 考的依据是什么呢?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就是

11、文章本身的内在结构。 我想听听大 家的意见 好,这位同学好像有话要说,你是不是觉得没有更好啊?生:我还是同意保留。师:说说你的理由。生:教科书上的是魏徵的原文。师:你怎么敢下这个结论?生:因为有名的文章是不可以随便篡改的。师:有道理,但是也不一定。有时候就是发现被偷偷改了。你觉得又好,能从文章本身说说 理由吗?生:比如第三段,资料上开头比教科书少一句话,直接把“十思”亮了出来,我觉得有点突 然。师:加了这一句,行文更自然,对吧?(转向另一学生)他进谏时应该是生:我觉得没有好, 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魏征对太宗的所作所为非常着急,怀着一种恳切着急的心态,他想尽快让太宗明白自己的意图,所以直接突出重点

12、,态度更明确。师:这位同学认为没有更切合作者迫切的心情,更简明。还有哪位同学要发言?生:我认为保留与不保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师:很有道理。现在的具体情况就是魏徵向唐太宗进谏。你说有还是没有好呢?生:第三段的第一句(读第一句)这句需要保留,因为这一句可以引起下文。而后面的“君 人者”要省去,因为他进谏时锋芒不能直接针对唐太宗,这样不好,会影响进谏的效果。师:这位同学的分析也很辩证。其他同学呢?生:我认为没有好,因为现在社会什么都讲究创新,创新就要改革,师:这位同学结合时事从大的方面讲,有高度。可我想提醒同学们,对具体文章内容的讨论 还是多从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来考虑,删了未必就是改革,更很难

13、说是创新。生:我觉得有好,因为毕竟是臣对君,臣不能当着君的面指责他,只能把具体的史实说给君听,希望国君能明白。师:这位同学从君臣关系来看。也是个很好的角度。生:我觉得没有比较好。魏徵在进谏时,他不可能说得那么准确。师:我想魏徵这个奏议,是事先写好的,不是当场口头说的。他应该字斟句酌。(转向另一学生)生:我也认为没有好。因为在当时那种背景下,简洁一点,更表现出他的期待。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都发表了很好的意见。我想提醒大家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板书:观点)从这个角度看,那些句子是有好还是没有好呢?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同学们觉得这篇文章主要的观点是什么?生:他希望太宗以仁

14、为本。师:就从文章里摘一个关键的词句来表达,能吗?生:“十思”。师: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生:我认为作者的主要观点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师:主要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有没有不同的理解呢? 生:“积其德义” 。师:现在有三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十思” ,一种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还有一种是 “积其德义”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在这三者中作出选择。(学生看书)师:这篇文章我们还要用一节课深入学习。 在初读文章以后, 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请认为文章的中心观点是“居安思危”的同学举手。 (学生举手) 好,大多数同学认为是“居安思危” 。我想问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在

15、于提出“十思”的建议,可是“居 安思危”能概括“十思”的内容吗?(学生犹豫,有同学要发言)我们来听听这位同学的意 见 生:我认为是“积其德义” 。师:为什么呢?生:“十思”的内容有五个方面:戒奢,戒骄,戒纵欲,戒轻人言,戒赏罚不公。居安思危 不能全部概括。师:同意这个观点的举手。(部分同学举手) 师:我也赞同这位同学的意见。因为只有“积其德义”才能概括(板书:积其德义) “十思” 的全部内容。同学们可以在对课文的继续学习中,加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从这个角度看, 有许多句子是不能删去的, 否则文章的中心就不够明确, 结构也不够严谨清 晰。而删去的许多句子,可以使文章的中心更突出更鲜明。比如第一小

16、节, “德不处其厚, 情不胜其欲” ,第二小节“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都是强调了德义的重要;文章结 尾的“无为之大道”是什么呢,也是强调德义。有了德义,就可以垂拱而治,也就到了治国 的最高境界。同学们, 魏徵这篇奏疏通过严密的论证, 表达了对唐太宗忠诚恳切的告诫, 也表现了一个政 治家的远见卓识。我觉得,他的告诫不仅对唐太宗,对历代国君非常重要, 即使对我们这些 普通的人也很有借鉴意义。我读“十思疏” ,就针对自己的缺点从文中的一个句子中摘取四 个字作为座右铭,时时告诫自己: “谦冲自牧”。我相信, 文章中的许多话对同学们也一定很 有启发。 如果请大家也从文章里摘取一个句子作为自勉的

17、话, 或者作为赠言送给别人, 你会 摘哪一个句子呢?学生看书) 生:我会摘取“戒奢以俭”这四个字。师:为什么呢?生:因为在我们现在的时代里,物质生活已经非常丰富了,很容易奢侈。生:我选“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这一句,因为我做事情常常有头无尾,不能坚持 到底。生:我选第一句(读第一句) ,送给所有的学生。师:送给所有的“同学”好不好?因为你也是“学生” 。说说你选这一句的原因,好吗?生:因为我们作为学生,学习不能好高骛远,要从“根本”出发,要为将来打好基础。师:你能从这个句子中摘取最关键的几个词概括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吗?生:固其根本。师:很好。当然,还可以概括为“根固木长” “泉浚流远”等。

18、我相信同学们在本文的学习 中一定会获得很多的思想营养。下课之前,我想送同学们一句很熟悉的话,那就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这句话同学们一定很熟悉,我想强调的是,这里的“读”不仅指用口去读,更重要的是用心去读。这 样才会有自己的感受,才会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发现。这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谏太宗十思疏 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 课后,请同学们比较 教科书和所发资料上注释的不同, 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 看看怎样注更好, 有没有课文没有 加注的词你还不理解, 能不能借助工具书, 为它们加一个注释。 下一节课我们再一起来学习、 探讨。下课!谢谢同学们!点评 : 陈明华听黄厚江老师的这节课, 最深刻的

19、印象是那行云流水般的教学节奏, 和师生高度交融的教学 情景。正陶然于中的时候,一节课已经结束。细细回味, 这节课, 是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的。 首先是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演绎了新课程 理念的丰富内涵, 阐释了黄老师一贯的语文教学思想。 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 教师角色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凸 显,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对话, 目标的预设和生成, 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等抽象生涩的概 念,我们都可以从这一节课中获得具体的感受和清晰的认识, 使我们深信, 新课程理念不是架空的,而是体现在实实在在的教学过程中的。其次是教学形式富有创意,又切合

20、文本的特点,发挥了教科书的优势。我相信所有听课老师 都会和我一样承认,我们从来没有这样教过文言文。但黄老师“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真是开人眼界。文言文的教学,重在多读,由读入手,这是教学的常理,黄老师这一节的教学目 标主要是通过读来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似乎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黄老师教学过程的组织和读的方式,由读而及的丰富内容, 对学生文言文诵读的有效指导。这既得益于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又是教科书使用的一个成功 范例。“寻觅文言津梁”这一个专题,就是让学生了解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第一个板块 则主要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诵读的要领。黄老师这一节课的教学就以

21、此为基础立意,同时又在教科书的基础上作了一定的拓展和丰富。将自己的诵读和录音的诵读进行比较,让学生加以评点,在和学生完全平等的对话中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这不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都敢这样做,更不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都能做到的。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十分显著,学生的感受是深刻的,学生的收获是实在的。总体而言,觉得这是一节新颖而又厚实, 创新而不违背规律的文言文教学的课堂范例。当然,课堂教学都是遗憾的艺术,需要再推敲斟酌的地方在所难免,比如课堂教学时间的控制, 教学起点的确定等等,相信听课老师和阅读这篇实录的老师在得到收获、获得启发的同时也会发现这样的不足。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