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 11059.2-2018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局部放电带电测试技术现场应用导则 第2部分:特高频法_第1页
QGDW 11059.2-2018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局部放电带电测试技术现场应用导则 第2部分:特高频法_第2页
QGDW 11059.2-2018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局部放电带电测试技术现场应用导则 第2部分:特高频法_第3页
QGDW 11059.2-2018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局部放电带电测试技术现场应用导则 第2部分:特高频法_第4页
QGDW 11059.2-2018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局部放电带电测试技术现场应用导则 第2部分:特高频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ICS 29.240Q/GDW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GDW 11059. 22018Q/GDW 11059. 22013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局部放电带电测试技术现场应用导则第2部分:特高频法Field application guide for partial discharge on-site testing technology ofGas Insulated Switchgear Part 2: Ultra high frequency2020 -04-03 发布2020 -04-03 实施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发布Q/GDW 11059. 22018目 次tti WII1 翻1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i吾轍5C14 辟25 翻腿36检测仪器要求37 帯电检测要求48帯电检测方法5附录A (资料性附录)传感器安置方法7附录B (资料性附录)干扰信号的典型图谱9附录C (资料性附录)检测数据记录表11附录D (资料性附录)GIS局部放电的典型图谱12附录E (资料性附录)GIS局部放电的典型案例14綱側24为规范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的局部放电检测技术现场应用方法,提高应用效果,促进特高频 检测技术在GIS类设备局部放电检测中的应用,提高GIS类设备的运行可靠性,制定本部分。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局部放电带电测试技术现场应用导则分为2个部分: 第1部分:超声波法;一

3、一第2部分:特高频法。本部分为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局部放电带电测试技术现场应用导则标准的第2部分。 本部分代替Q/GDW 11059.22013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局部放电带电测试技术现场应用 导则 第2部分 特高频法,与Q/GDW 11059.22013相比主要技术性差异如下:一一增加了部分术语定义;修改了检测仪器的功能要求与性能要求;一一修改了带电检测安全要求;一一修改了带电检测检测周期要求;细化了带电检测步骤;一一修改了带电检测测试点选取位置和测试点距离;一一增加了实验室测试条件下干扰信号的典型图谱,增加了实验室测试条件下模拟GIS局部放电信 号典型图谱和典型案例。本部分由国家电

4、网有限公司设备管理部提出并解释。本部分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科技部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宄院有限公司,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天津 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宄院,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宄院,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 学研宄院,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宄院,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 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宄院,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 限公司,国网连云港供电公司,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杨圆,弓艳朋,杨萍,孙杨,毕建刚,张兴辉,于跃,杜非,是艳杰,郝文魁 袁帅,廖玉详,李伟

5、,任志刚,刘弘景,周峰,吴旭涛,赵科,杨为,陈敏维,李松原、俞华,刘明军, 杨芮,李勇,李龙,马勇,宋东波,叶兆平,马波,张弛,杨罡,王鹏,李小平,周友武。本部分2014年9月首次发布,2018年11月第一次修订。本部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科技部。#库七七 标准下载Q/GDW 11059. 22018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局部放电带电测试技术现场应用导则第2部分;特高频法1范围本部分规定了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以下简称GIS)特高频局部放电检测原理、检测仪器要 求、带电检测要求及方法。本部分适用于35kV及以上GIS的特高频局部放电现场检测,介于敞开式和GIS设

6、备之间的成套开关设 备、GIL也可参考本部分。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DL/T 4172006电力设备局部放电现场测量导则DL/T 16302016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局部放电特高频检测技术规范Q/GDW 11682013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试验规程Q/GDW 1799. 1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变电部分)Q/GDW 11304. 82015电力设备带电检测仪器技术规范第8部分:特高频法局部放电带电检测仪 器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

7、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 1局音 P 方女电 partial d i scharge设备绝缘系统中部分被击穿的电气放电,这种放电可以发生在导体(电极)附近,也可发生在其他 位置。注:导体(电极)周围气体中的局部放电有时称为“电晕”,这一名词不适用于其他形式的局部放电。“游离”是 指原子与分子等形式的电离,通常不应把“游离”这一广义性名词用来表示局部放电。 DL/T 4172006,定义3. 13. 2特高频 ultra h i gh frequency信号频率为300MHz 3000MHz范围内的电磁波。3. 3特局频传感器 uItra high frequency sensor局部放电特高频

8、信号传感单元,用于接收电力设备局部放电所激发的特高频电磁波信号并转变为可 采集的电压信号,一般简称UHF传感器。DL/T 16302016,定义3. 23. 4带电检测 energ i zed test一般采用便携式检测设备,在运行状态下,对设备状态量进行的现场检测,其检测方式为带电短时 间内检测,有别于长期连续的在线监测。Q /GDW 11682013,定义3.1.53. 5例行试验regular test为获取设备状态量,评估设备状态,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定期进行的各种带电检测和停电试验。 Q/GDW 11682013,定义3. 1. 73. 6诊断性试验d i agnost i c tes

9、t巡检、在线监测、例行试验等发现设备状态不良,或经受了不良工况,或受家族缺陷警示,或连续 运行了较长时间,为进一步评估设备状态进行的试验。Q/GDW 11682013,定义3. 1. 83. 7有效高度effect i ve he i ght表征特高频局部放电传感器将局部放电辐射的电磁波能量转换为电压信号的能力,量纲为 Q/GDW 11304.82015,定义3. 63. 8平均有效高度 average effect i ve he i ght特高频局部放电传感器各频率点有效高度的累计平均值。Q/GDW 11304.82015,定义3. 73. 9动态范围 dynamic scope检测仪所能

10、检测的最大可测脉冲电场强度峰值Khiax与最小瞬态电场强度峰值的比值的对数 值。4符号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dB:分贝,表明局部放电信号强度的一种单位mV:毫伏,表明局部放电信号强度的一种单位 V/m:用于表征仪器检测灵敏度的一种单位dBmV:用于表征相对于基准值为lmV局部放电量dB量值dBm:用于表征功率绝对值,计算公式为:101g (功率值/lmw)5检测原理GIS局部放电的特高频检测原理是通过特高频传感器检测GIS中发生局部放电时产生的特高频信号, 获得局部放电特征信息。当局部放电在GIS内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时,击穿过程很快,将产生很陡的脉 冲电流,其上升时间小于1ns,并激发频率高达

11、数百MHz及以上的电磁波,沿气室间隔之间的盆式绝缘子 和缝隙传出。通过检测出特高频信号特征,映射出局部放电的类型特性,如悬浮放电、电晕放电等。通 常UHF传感器有内置传感器和外置传感器两种。内置传感器和外置传感器检测原理如下图la)及图lb)。b)外置传感器a)内置传感器3库七七 标准下载图1特高频局部放电检测原理图6检测仪器要求6. 1系统构成一般由特高频传感器、数据采集单元和数据处理单元等组成。可选部分包括同步器(采集局部放电 的相位信号信息)和前置放大器,系统组成如图2所示。特高频局部放电检测仪分为巡检型与诊断型, 巡检型可用于设备例行试验检测,诊断型可用于例行试验与诊断性试验检测。图2

12、特高频局部放电检测仪构成6.2功能要求6. 2. 1基本功能Q/GDW 11059. 22018巡检型和诊断型检测仪应满足要求以下功能:a)b)c)d)e)f)实时显示信号幅值大小;报警阈值设置和告警指示;测试数据应存储于本机并可导出;可充电电池供电,充满电单次供电时间不低于4h; 可连接GIS内置式特高频传感器;历史数据查询功能。6.2.2高级功能诊断型检测仪应满足要求以下功能:a)b)c)d)具备抗外部干扰功能;按预设程序定时采集和存储数据的功能; 可用外部电源进行同步,并可通过移相的方式,对测量信号进行观察和分析;检测谱图显示及状态评估功能。应提供局部放电信号幅值、相位、放电频次等信息中

13、的一种或 几种,并可采用波形图、趋势图等一种或几种进行展示,能对GIS进行运行状态评估和展示;e)放电类型识别功能。具备模式识别功能的仪器应能判断GIS中的典型局部放电类型(自由金属 颗粒放电、悬浮电位体放电、金属尖端放电等类型),或给出各类局部放电发生的可能性。6.3主要技术指标6. 3. 1使用条件仪器应满足以下使用条件:a)环境温度:1)传感器:-25°C75°C;2)检测主机:-10°C50°C。b)c)环境相对湿度:0%85%。 大气压力:80kPallOkPa。6. 3. 2性能要求仪器应满足以下性能要求:a)检测频率范围:通常选用300MH

14、z3000MHz之间的某个子频段,典型的如300MHz1500MHz;b)传感器在300MHz1500MHz频带内平均有效高度不小于8mm;c)检测灵敏度不大于7V/m;d)动态范围不小于40dB。7带电检测要求7. 1 安全要求带电检测人员需遵守以下安全要求:a)应严格执行Q/GDW1799. 1的相关要求;b)应严格执行发电厂、变(配)电站巡视的要求;c)检测至少由两人进行,并严格执行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库七七 标准下载Q/GDW 11059. 22018d)对复杂的带电检测或在相距较远的几个位置进行工作时,应在工作负责人指挥下,在每一个工 作位置分别设专人监护;e)应确保操作

15、人员、测试仪器及连接线与电力设备的带电部分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f)应熟悉设备结构,检测时避开设备防爆口或压力释放口;g)检测时要防止误碰误动设备,行走中防止踩踏线缆管道,防止传感器坠落而误碰运行设备;h)GIS进行操作时,禁止检测人员在其外壳上进行工作;i)测试现场出现明显异常情况时(如异常声音、电压波动、系统接地等),应立即停止测试工作 并撤离现场。7.2检测环境条件要求带电检测满足以下环境条件要求:a)GIS设备工作在正常气体压力和带电运行状态,且GIS设备上无各种外部作业;b)可开展检测的部位包括非全金属封闭盆式绝缘子、浇注口、内置式特高频传感器或其他非全金 属屏蔽部位;c)检测时应减少

16、手机、照相机闪光灯、气体放电灯、电子捕鼠器等干扰信号。8带电检测方法8. 1检测周期带电检测周期应满足以下条件:a)应在设备新安装及A、B类检修重新投运后1个月内进行一次运行电压下的特高频局部放电检 领J,记录每一测试点的测试数据作为初始数据,今后运行中测试应与初始数据进行比对;b)新安装及A类检修后的GIS设备,在主回路现场交接耐压试验完成后,应在1.2倍额定电压下 进行局部放电检测;GIS设备恢复电压互感器、避雷器与主回路连接后,应在运行电压下进行 电压互感器、避雷器间隔的局部放电检测;c)正常运行设备,10kV电压等级设备1个月1次;110 (66) kV750kV电压等级设备1年1 次

17、;35kV电压等级设备2年1次;d)检测到GIS有异常信号但不能完全判定时,可根据GIS设备的运行工况,缩短检测周期,增加 检测次数,应分析信号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必要时采用超声波法、SF6*解物检测等方法进行 综合判别;e)对于运行年限超过15年以上的GIS设备,宜考虑缩短检测周期;f)必要时。8.2检测步骤8. 2.1背景噪声测试测试前将仪器调节到最小量程,将传感器置于待测试点附近的环境空间进行测量。8. 2.2测试点选择在非全金属封闭盆式绝缘子和内置式传感器部位均应设置测试点。如存在异常信号,应进行多次测 量,并对多组测量数据进行幅值对比和趋势分析。8. 2.3传感器放置库七七 标准下载Q

18、/GDW 11059. 22018UHF传感器应放置在无金属法兰罩的盆式绝缘子、带浇筑孔的金属屏蔽盆式绝缘子、观察窗、接地 开关的外露绝缘件等部位,并应避开紧固绝缘盆子螺栓,以减少螺栓对内部电磁波的屏蔽以及传感器与 螺栓产生的外部静电干扰,UHF传感器放置方法参见附录A。8. 2. 4测试时间例行试验时,特高频信号稳定后测试时间不少于15s。诊断性试验时,特高频信号稳定后测试时间 不少于30s。8. 2.5数据存储对测试数据应及时存储,并进行分析诊断。对无异常的测试点,至少保存一组检测数据。对异常测 试点,应在该异常点附近进行多点检测,查找信号最大点的位置并至少保存三组检测数据。8.3结果分析

19、原则8. 3. 1基本原则结果分析基本原则如下:a)若未检测到特高频信号,或仅有较小的杂乱无规律背景信号,则判断为正常,继续下一检测点 检测。如检测较大或有一定相位特征的异常信号,首先进行干扰信号识别和排除,典型干扰信 号图谱参见附录B。b)若确定信号为非干扰的放电信号,应进行放电类型识别和放电源定位。c)对检测数据进行记录,检测数据记录表格式参见附录C。8. 3.2放电类型识别通过局部放电检测结果和典型缺陷放电特征及其图谱对比,识别局部放电类型。典型缺陷放电特征 及其图谱参见附录D。8. 3.3放电源定位检测相邻间隔的信号,根据各检测间隔的幅值大小(即信号衰减特性)初步定位局放部位。必要时

20、可使用工具将传感器固定在绝缘盆子处进行长时间检测,时间不少于15分钟。在条件具备时,综合应用 超声波局放仪、示波器等仪器进行精确定位。定位方法一般有幅值衰减法和声电联合法,幅值衰减法参 见附录E. 5.4,声电联合法参见附录E. 5. 5。8. 3.4结果判断应根据放电源位置、放电类型识别结果和信号发展趋势(随时间推移同一测试点放电强度、放电频 率、放电频次变化规律)进行综合判断,分析中应参考局部放电超声检测和气体分解物检测等诊断性试 验结果。典型局部放电检测及诊断案例参见附录E。#库七七 标准下载Q/GDW 11059. 22018附录A(资料性附录)传感器安置方法A. 1典型传感器安装位置

21、将传感器依次放置在GIS非金属屏蔽盘式绝缘子、金属屏蔽盆式绝缘子浇筑孔处或内置式传感器接 口处,见图A. 1所示,观测是否有局部放电脉冲信号。c)内置式传感器接口处d)内置式传感器接口处图A. 1 GIS局部放电带电测量传感位置A.2典型局部放电信号局部放电信号由一串重复的典型放电脉冲组成。局部放电信号通常具有工频关联性,每10ms (工频 半波)或20ms (工频周波)重复出现若干放电脉冲,如图A. 2所示。似議二.UI|> 041 _ mv mV.51Ml::wS;.图A.2局部放电信号特征库七七 标准下载Q/GDW 11059. 22018A. 3屏蔽带的使用如果不符合以上两个特征

22、,则可能是干扰信号。当现场存在明显的背景干扰时,应采用加装屏蔽带 等措施抑制外部干扰信号的耦合,将屏蔽带固定在盘式绝缘子上。屏蔽带的使用示意图如下图A. 3所示。a)浇筑孔周围加装屏蔽带b)校准孔处布置传感器图A. 3屏蔽带的使用示意图附录B(资料性附录)典型干扰信号图谱干扰信号的典型图谱参见表B. 1,部分实验室条件下模拟的干扰图谱参见表B. 2。表B. 1干扰信号的典型图谱17库七七 标准下载干扰类型干扰特点典型干扰波形典型干扰谱图手机信号波形相对固定,幅值稳定, 没有工频相关性,不具有相位特征,有特定的重复频率/ XjLlfXlLlLlLII. 020mT雷达信号波形有明显的具有周期特征

23、的峰值点,没有工频相关性,不具有相位特征日光灯干扰波形幅值变化较大,没有工频相关性,不具有相位特征,没有周期 重复现象发动机干扰波形没有明显的相位特征,幅值分布较广干扰类型手机信号雷达信号日光灯干扰发动机干扰表B.2实验室模拟干扰图谱PRH)图谱腿 广75«1一50X滄.i /填 1*/PRPS图谱Q 100%0°90° 180° 270° 360°Q 100%附录C(资料性附录)检测数据记录表检测数据记录表参见表C. 1。表C. 1检测数据记录表变电站名检测日期环境湿度环境温度检测仪器型号、编号测试结果序号测量部位背景噪声值(mV、

24、dB、dBmV、dBm)测试值(mV、 dB、 dBmV、 dBm)备注12345678910测试异常位置描述测试异常特高频图谱测试人员签名:附录D(资料性附录)GIS局部放电的典型图谱GIS局部放电的典型图谱参见表D. 1,部分实验室条件下GIS局部放电模拟试验的典型图谱参见表 D. 2。表D. 1 GIS局部放电的典型图谱类型放电模式典型放电波形典型放电谱图自由金属颗粒放电金属颗粒和金属颗粒间的 局部放电,金属颗粒和金 属部件间的局部放电X7 1 1,9 | 11放电幅值分布较广,放电时间间隔不稳定,其极性效不应明显,在整个工频周期相位均有 放电信号分布。悬浮电位体放电松动金属部件产生的局

25、部放电/iiii、 mi .020 /放电脉冲幅值稳定,且相邻放电时间间隔基本一致。当悬浮金属体不对称时,正负半波检 测信号有极性差异。绝缘件内部气隙放电固体绝缘内部开裂、气隙等缺陷引起的放电/d 1 i,ii . 020y9念放电次数少,周期重复性低。放电幅值也较分散,但放电相位较稳定, 无明显极性效应。沿面放电绝缘表面金属颗粒或绝缘表面脏污导致的局部放电i020m/vyq0放电幅值分散性较大,放电时间间隔不稳定,极性效不应明显。金属尖端放电处于高电位或低电位的金 属毛刺或尖端,由于电场 集中,产生的SFo电晕放电ZA mil020qo:邊.表D. 2实验室模拟GIS局部放电的典型图谱类型P

26、RPD图谱TOPS图谱自由金属颗粒放电悬浮电位体放电QI助沿面放电绝缘件内部气隙放电Q 100%Q 100%金属尖端放电Q 100%附录E(资料性附录)GIS局部放电的典型案例E. 1异常概况在对500kV某变电站500kV HGIS进行带电检测时,发现500kV设备区50211隔离开关气室局部 放电检测数据明显异常,特高频信号PRPS和PRPD图谱在一个周期内有两簇明显的集聚,且PRPD图 谱幅值等高,呈“内八字”,具有典型的悬浮电位放电特征,超声信号连续图谱100Hz相关性明显,相 位图谱一个周期内有两簇明显的集聚,经过综合诊断及定位分析,判断异常为出线套管屏蔽筒与其支撑 绝缘件固定螺栓松

27、动引起的多处严重悬浮电位放电缺陷。E. 2检测对象及项目E. 2. 1检测对象及设备信息检测对象:5kV某变电站50211隔离开关C相气室-50211隔离开关C相气室现场实测图如图E. 1 所示。0211隔离开关C相气室现场实测图E.2. 2检测项目特高频局部放电检测、超声波局部放电检测、sf6气体成分分析、红外热成像检测。E.3检测仪器及装置本次超声波及特高频局部放电普测采用局部放电测试仪;超声波诊断测试采用超声波局部放电检测 仪;定位设备为局放检测与定位系统;SF6气体分解产物测试采用六氟化硫综合分析仪,红外热像检测 采用红外热像仪。具体仪器信息参见表E.1所示。表E. 1检测仪器序号检测

28、项目设备名称1.超声波局放检测GIS超声波局部放电检测仪2.超声波局放检测、特高频局放检测便携式局部放电测试仪3.超声波局放检测、特高频局放检测局部放电检测与定位仪4.sf6气体成分检测六氟化硫气体综合分析仪5.红外热像检测红外热像检测仪E.4检测数据E. 4. 1特高频局部放电带电检测E. 4. 1. 1检测环境5kV某变电站50211隔离开关C相气室特高频检测环境,参见表E.2所示。表E. 2 50211隔离开关C相气室检测环境变电站名500kV某变电站设备编号50211环境温度(°C)14.6相对湿度()40.3测试天气晴检测曰期2015. 11. 30负荷241.2 MW电流

29、269.422AE. 4. 1.2背景检测5kV某变电站50211隔离开关C相气室特高频检测背景图谱,参见图E.2所示。E.4. 1.3检测点选取Q/GDW 11059. #2018由于该型号HGIS盆式绝缘子为全金属封闭结构,且无浇注孔及内置传感器,因此特高频局放检测 位置选择为50211C相接地刀闸绝缘引出件部位,检测位置示意图如图E.3所示。a) GIS检测位置库七七 标准下载图E.3特高频检测点实际位置图E. 4. 1.4检测结果检测位置一、二检测图谱分别如图E.4和图E.5所示。UHFfa 号 PRPS 及 PRPD 困遵图E. 4 50211间隔C相检测位置一特高频检测图谱图E.

30、5 50211间隔C相检测位置二特高频检测图谱E.5综合分析E.5. 1缺陷类型分析16Q/GDW 11059. 22018根据图E.4和图E.5特高频检测结果可知,PRPS图谱在一个工频周期内有两簇明显集聚,PRPD 图谱在一个工频周期内有两簇信号,并呈“内八字”,具有悬浮电位放电特征。E. 5. 2 SF6分解物成分检测对比验证对50211隔离开关C相气室进行气体成分分析,50211隔离开关C相气室检测到微量的SO2气体, 其他气体成分均正常。检测结果如表E.3所示。表E. 3气体成分分析结果变电站名500kV某变电站间隔名称50211隔离开关C相气室环境温度(°C)14. 7相

31、对湿度(%)41. 2测试天气晴检测日期2015. 11.3050211隔离开关C相气室S02 含量(u L/L)0.250211隔离开关C相气室H2S 含量(UL/L)050211隔离开关C相气室C0 含量(y L/L)0E. 5. 3红外热像检测对比验证对50211隔离开关C相气室开展红外热像检测,无异常,检测图谱如图E.6所示,可以排除内部发 热的可能。点 11.0 °C 方枢最高11.6低 7.013.0点 10.9 °C 方框辰禹11.1 最低5.312.71厂厂11LJQFLIR-QFLIR10.0图E. 6 50211隔离开关C相气室红外热像图谱E.5.4超声

32、波局部放电带电检测及初步定位E. 5. 4. 1超声波局部放电带电检测超声波局放检测点分布如图E. 7,测点7位于测点3正对面位置,各测点处均可用耳机听到异常声 响。各测点超声波测试数据如表E. 4所示。17库七七 标准下载Q/GDW 11059. #2018图E. 7超声波检测位置图表E. 4各检测点超声波检测数据检测位置有效值mV峰值mV50Hz频率相关性mV100Hz频率相关性mV背景0. 110.5100测点11. 56.40. 10.62测点21. 770. 110. 75测点32. 19.20. 140.87测点42.511.50. 171. 1测点54.334.60.313. 1

33、测点68.255.70.54.6测点72.09. 10. 140.9注:加粗数字为检测信号最大值。E. 5. 4. 2超声波局部放电带电检测数据初步分析从表E.4可以看出,50211隔离开关气室存在超声波异常信号,信号强度较大,100Hz频率相关性 强,峰值、有效值较背景明显增长。测点6信号幅值最大,初步判断该点距局放源最近。测点6圆周方 向测点分布如图E.8所示。测点6圆周方向各测点信号幅值如表E.5所示。图E.8测点6圆周方向测点分布18库七七 标准下载Q/GDW 11059. 22018表E. 5测点6圆周方向各测点信号幅值检测位置有效值mV峰值mV50Hz频率相关性 mV100Hz频率

34、相关性 mV背景0.110.5100测点68.255.70.54.6测点6-17.350.60.54.7测点6-27.149.80.464.2测点6-38.154.90.54.7注:加粗数据为检测信号最大值。E. 5. 4. 3超声波局部放电带电检测图谱分析图E.9为检测点6超声波检测连续图谱、脉冲图谱、相位图谱。检测时放电器倍数为xlOOO,即60dB, 折算至40dB数据对比时应为读数/10,检测背景图谱如图E.10所示。根据测得的飞行时间图谱(见图 E.9b)不具有“三角驼峰”特征,飞行图的颗粒飞行时间小于20ms,可以排除自由颗粒在电场作用下 迁移放电的可能。根据图E.9超声波连续图谱

35、可以看出,100Hz相关性明显,相位图谱显示一个工频周 期内有两簇信号,具有悬浮电位放电特征。综合分析,可判断50211隔离开关气室内部存在悬浮电位放电缺陷。PwWe plot LEVELINTERVAL Gm«=324pates *Phaw plot - LEVEL/SYNC090ISOPhM* d«grwij ,b)脉冲模式图谱c)相位模式图谱19库七七 标准下载图E.9检测点6检测图谱Continuous mode图E.10超声检测背景图谱Q/GDW 11059. 22018E.5.5缺陷定位分析E. 5. 5. 1局部放电带电检测信号定位根据表2超声波各测点检测结果

36、绘制成超声测点峰值分布图如图E.11所示,由图E.11可知,测点 6信号幅值最大,因此可以判断信号源距离测点6最近。由测点6圆周方向上各测点幅值可知,在圆周方向上信号幅值变化较小,并且在各测点改变上限截 至频率,信号幅值无明显减小,因此可以判断放电源不在壳体上。采用G1500设备进行声电联合定位,特高频传感器位于检测位置一,超声传感器一和二分别位于 图E.7中测点6和测点5处。检测结果如图E.12所示。图E. 11各测点超声波信号幅值图E. 12声电联合定位结果E. 5. 5. 2局部放电带电检测信号定位分析由图E.12声电联合定位结果可知,测点6超声信号超前于测点5,通过计算可知放电源距离测

37、点6 为8.4cm。出线套管及升高座内部结构图如图E.13所示。由图E.13可知,套管屏蔽筒与其支撑绝缘件 连接部位位于测点6所处水平面,并且该连接部位与升高座壳体距离为9cm左右。因此,综合上述分 析可以判断,缺陷位置位于套管屏蔽筒与其支撑绝缘件的连接部位。#库七七 标准下载Q/GDW 11059. 22018放电源图E. 13 50211气室出线套管及升高座内部结构图E. 5. 6缺陷原因分析根据出线套管及升高座内部结构可知,出线套管屏蔽筒和其支撑绝缘子之间通过螺栓进行固定。结 合以上分析结果可知,引起该气室局放异常的原因为出线套管屏蔽筒和其支撑绝缘子的固定螺栓松动, 在电场作用下,发生悬

38、浮电位放电。E.6复测情况检测过程中分别采用AIA-2、PDS-T90、G1500仪器以及SF6气体成分分析等对该处异常信号进行 检测,相互验证了测量结果基本一致,该气室存在悬浮电位放电缺陷。E.7结论及建议E. 7. 1结论500kVHGIS 50211间隔C相出线套管内部超声及特高频信号异常,内部存在悬浮电位放电,该缺 陷是出线套管屏蔽筒与其支撑绝缘件之间的固定螺栓松动而产生的放电。E.7.2建议建议如下:a)立即停电,并开展解体检修,解体前准备好备品备件;b)加强出厂工艺控制,重点对紧固螺栓力矩进行复核,确保连接可靠;c)对同类型、同结构设备加强带电检测跟踪,发现异常,及时处理。E.8后

39、续解体验证情况E. 8. 1现场吊装情况对50211C相出线套管及升高座进行更换。打开升高座与刀闸气室连接部位可闻到刺激性的气味, 说明气室内部发生过局部放电。E.8. 2解体检查情况E. 8. 2. 1升高座解体检查拆除升高座后发现其筒壁内有大量放电残留物,现场图片如图E.14所示。一支屏蔽筒支撑绝缘件 与屏蔽筒接触不紧密,存在间隙,如图E.15所示。库七七 标准下载Q/GDW 11059. 22018图E. 14 50211升高座内部放电痕迹图E. 15支撑绝缘件与屏蔽筒之间存在间隙E.8.2. 2屏蔽筒解体检查拆除屏蔽罩端盖后发现其与支撑绝缘件连接处紧固螺栓对应位置有6处放电痕迹,如图E

40、.16所示。图E. 16屏蔽筒拆除端盖后内表面放电痕迹E. 8. 2. 3紧固螺栓拆除检查拆除紧固螺栓过程中发现所有螺栓均已松动,紧固螺栓及垫片表面有放电痕迹,已无金属光泽。如 图E.17和图E.18所示。图E. 17表面出现放电痕迹的螺栓图E. 18表面出现放电痕迹的垫片E.8.3解体情况分析解体情况分析如下:a)根据升高座内部放电残留物及放电痕迹判断,该相出线套管运行中内部存在局部放电,放电位 置位于屏蔽筒端部螺栓固定处,与带电检测定位分析结果一致;b)结合现场检测图谱特征和解体后发现的放电痕迹及位置,该放电是由于屏蔽筒与其支撑绝缘件 之间的固定螺栓松动造成的多处悬浮电位放电:c)该套管屏

41、蔽筒通过8颗螺栓固定在支撑绝缘件上,屏蔽筒全部重量由支撑绝缘件承担,应力较 为集中;现场检查所有螺栓均未采取有效防松措施,且装配时力矩不足,投运后在重力、电场 力等作用下极易发生松动,初步判断该批次500kV出线套管在设计、装配等方面存在疑似共 性重大隐患。E.8.4处理后复测情况现场对缺陷气室进行了处理,检修后耐压及帯电检测结果正常,未发现局部放电信号。23库七七 标准下载Q/GDW 11059. 22018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局部放电带电测试技术现场应用导则第2部分:特高频法编制说明目 次1 綱龍262 编制主要原则263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264主要工作过程265标准结构和内容266

42、紋刪27 #库七七 标准下载Q/GDW 11059. #20181编制背景本部分依据关于下达2018年度国家电网公司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家电网科2018) 23号文)的要求编写。近年来局部放电特高频法带电检测在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发现了大量 潜伏性缺陷隐患,避免了众多设备和人身事故,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运维要求的变化,为适应局部放 电特高频检测工作深入推进的新形势,提高GIS局部放电特高频检测技术的针对性,有必要进一步完 善现场检测步骤、检测方法、诊断流程、结果分析原则等内容,为了给各运维单位持续提供高水平技术 支撑,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运维检修部提出,中国电力科

43、学研宄院有限公司负责起草了本部分。本部分制定的目的是规范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以下简称GIS设备)特高频局部放电带电 检测要求、检测周期、检测方法和结果分析原则等。2编制主要原则本部分主要根据以下原则编制:a)本部分遵循适用性原则,认真总结以往GIS设备带电检测仪器应用及检测经验,从GIS设备 带电检测要求的实际出发,制定特高频局部放电带电检测要求;b)本部分遵循可靠性原则,规范特高频法GIS设备带电检测需要满足的检测周期、检测方法和结 果分析原则。3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本部分与相关技术领域的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保持一致。本部分不涉及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使用问题。4主要工作过程2

44、018年1月,按照公司制修订计划,成立标准起草工作组,构建组织机构,确定了编写工作总体 目标和参编人员,开展前期准备工作。2018年2月,在北京召开了编写启动会和工作组第一次会议,研宄确定了编制原则、编写大纲、 工作分工、编写计划等。2018年5月,在广泛调研收资和技术交流的基础上,并结合局部放电超声波检测仪应用情况,拟 定了装置的技术要求、功能规范和试验方法,完成了标准初稿的编制;2018年7月,标准起草工作组召开标准初稿研讨会,对标准初稿的技术要求、试验项目、试验内 容、试验方法和编写格式进行了仔细修改,形成了征求意见稿,采用发函形式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范围 内广泛征求意见。2018年8月,对各单位反馈的意见进行汇总整理,修改形成了送审稿。2018年10月,公司运维检修技术标准专业工作组在北京召开送审稿审查会,对标准送审稿的内容 进一步评审讨论;经协商一致,同意修改后以技术标准形式报批。2018年11月,根据送审稿专家评审意见,修改形成了标准报批稿。5标准结构和内容26库七七 标准下载Q/GDW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