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上海博物馆导游词_第1页
最新上海博物馆导游词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实用文档系列 文档编号:YL-SY-28639 第 1 页共 6 页 最新上海博物馆导游词 上海博物馆导游词篇一 Shan ghai Museum Brief : Shanghai Museum is a must-see for foreign visitors to Shan ghai. Shan ghai Museum is especially famous for its treasures of bronzes , ceramics ,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traditional pain ti ngs. Location : The Shan ghai

2、 Museum is situated in the heart of Peoples Square. Opposite to the City Hall and is surrounded by the moon and sun Corridor.实用文档系列 文档编号:YL-SY-28639 第 2 页共 6 页 History : It was built in the 1930s , formerly occupied by Zhong Hui Bank owned by a Shan ghai celebrity Yueshe ng Du. I n 1952 , it was con

3、v erted in to a museum. The new museum buildi ng was erected in September 1994 and most of the facilities were in stalled in 1995. It was en tirely ope ned on October 12 in 1996. The five big gilt characters on the lintel were written by Yi Chen , the first mayor of Shanghai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

4、w Chi na. crafts and costumes of Chin ese mino rities is especially famous for its collection of bronzes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And there is also a special gallery of don ated relics and three temporary exhibiti on halls. With a collection of over 120 , 000 pieces of cultural relics With a colle

5、ction of over 120 ,000 pieces of cultural relics in 12 categories , in cludi bronze , ceramics (pottery and porcelai n ,calligraphy , paintings ,jade and ivory ware nu ,furniture , seal carvings ,sculptures , arts and ,Shaceramics , 实用文档系列 文档编号:YL-SY-28639 第 3 页共 6 页 in 12 categories , including bro

6、nze , ceramics (pottery and porcelain ware) , calligraphy , paintings , jade and ivory ware , numismatics , furniture , seal carvings , sculptures , arts and crafts and costumes of Chinese minorities , Shanghai Museum is especially famous for its collection of bronzes , ceramics , pain ti ngs and ca

7、lligraphy. And there is also a special gallery of don ated relics and three temporary exhibiti on halls. 博物馆导游词篇二 西安碑林,以碑石丛立如林而得名。它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 (公 元 1087 年),历经 900 多年的历史,由孔庙和碑石陈列室、石刻艺 术室组成,我国收藏碑石最早最多的艺术宝库。该馆藏石 3000 余方, 现展出的仅是藏石的三分之一,分别陈列在 6 个碑廊、7 座碑室、8 个碑亭中。1961 年西安碑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下面,请大家尽情地欣赏一

8、番碑林的艺术精华吧。 西安碑林是在原西安府文庙和西安碑林旧址上建立起来的, 到的 是第一部分碑林博物馆前院,也就是文庙,文庙就是孔庙,现在仍保 持着实用文档系列 文档编号:YL-SY-28639 第 4 页共 6 页 孔庙建筑的格调。大家已经看到博物馆门外南墙上,有两个苍劲 有力的描金大字孔庙,是由清末陕西著名书画家刘晖所书。 请大家看这个牌坊,它叫太和元气坊。按照当时的礼制规定, 进入孔庙应先经过太和元气坊,但因为太和元气坊的南面是城墙, 不便人们出入,所以在东西两面开了供人们出入的 礼门和义路。 中间有座是半圆形的池子。这就是泮池。在封建社会,只有考上秀才 方可进人孔庙朝拜,并在泮池洗笔。

9、各位游客不妨也以秀才的身份, 沿祭孔的路线,感受一下秀才祭拜的仪俗。接着进入棂星门,这也是 孔庙的第二道门。门额刻有德配天地和道冠古今。有三门,每到 祭孔大典时,中门只能进出主祭人员或最高官员, 一般官员走西门, 东门是其他人员出入的。戟门,又称仪门,是进入孔庙的第三道门。 这是古代孔庙陈列兵器用的,两侧室则为祭孔人员熟悉仪规和整理衣 冠而设。 好了,关于孔庙的内容我们就讲到这里。现在请大家随我看两件 国宝级文物,它们分别是唐景云钟和大夏石马,现立于戟门内的左右 两侧。 唐景云钟因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而得名。此钟重约 6 吨, 是我国古代最大的铜钟之一。 钟身最顶端蹲有蒲牢, 传说它是

10、龙的九 子之一,因善鸣,所以伏于钟顶。钟上铭文共 292 个字,是唐睿宗 李旦所撰写的, 主要描述道教的神秘玄妙和对景云钟的赞语以及钟的 铸造经过。铭文外,钟身分别布着雕刻精美纹饰及 32 枚钟乳,既装 饰了钟表,实用文档系列 文档编号:YL-SY-28639 第 5 页共 6 页 又起到调节音韵的作用。这座钟移被选入世界名钟之列。 每年除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第一声钟响, 即是景云钟钟声的 求曰。 这是一件唯一有大夏记年的文物, 称为”大夏石马”。 大夏即为大 夏国,是东晋十六国时期族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国家, 拥有陕西北 部和内蒙部分地区。赫连勃勃命其长子赫连镇守长安,这匹马便立于 赫

11、连璝的墓旁,便是大夏国铁骑神骏征战南北的纪念与见证。 石马由 整块石料雕刻而成,肌肉丰满,马腿间有两组石柱,使马站的很稳, 这也是它从战火纷飞的年代保存至今的原因之一。 博物馆导游词篇三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 西安碑林创建于公元 1087 年,是收藏 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 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陈列有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一千 多块。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西安碑林内容丰富,它既是我国 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又汇集了古代的文献典籍和石刻图案 ;记述了 我国文化发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因而驰名中 外。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唐代人所称的 实用文档系列 文档编号:YL-SY-28639 第 6 页共 6 页 石经,包括公元 745 年唐玄宗李隆基书写的和公元 837 年刻成的。 西安碑林博物馆(ForestofStoneStelesMuseum) 是陕西创建最 早的博物馆,它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刻、墓志及石刻为主,成 为在中国独树一帜的艺术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 11000 余件,其中 国宝级文物 19 个号 134 件,一级文物 535 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