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人参传奇_第1页
长白山人参传奇_第2页
长白山人参传奇_第3页
长白山人参传奇_第4页
长白山人参传奇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长白山人参传奇大东北,神山圣水,山藏宝,水生金,野蕴奇珍,什么样的宝物没有呢?可是缕析条分,疏剔筛选,没有哪一种宝物比得人参的神奇!长白山人参文化,曲折而隐秘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然伦理的山林式范本,那些山规,那些禁忌,都是一种诠释与注解,作了今天科学自然伦理观的史诗性开篇。东北三宝,首推人参;而人参之奇,又几至成谜。大东北,神山圣水,山藏宝,水生金,野蕴奇珍,什么样的宝物没有呢?可是缕析条分,疏剔筛选,没有哪一种宝物比得人参的神奇!其药用价值不必说了,李时珍已在本草纲目中备细说明。长白山里,人们惊异的是人参的另一份神秘。人参有神草、鬼盖、人衔、土精、地精、血参、玉精等别名,李时珍曾对其一一注解

2、。长白山中,采参人更喜叫其“棒槌”或“草仙”。叫“棒槌”是因为粗粗看去,外形确与浣女的棒槌相仿;叫其“草仙”,是因采参人发现:人参有王者之风,其生长之地,近身处不长杂草,即使被采参人“请”走,其地在百年内也不生任何植物。而周边的小草在白天总是侧倾向外,似为了让其更好享受日光之浴;日落后,却又齐齐地向人参一侧拱伏,一派拜揖护侍之姿。人参由此又被誉为“百草之王”。在漫长的时间堆垒之下,长白山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采参习俗。相沿相袭,而成山规。习俗必遵,山规必行。入山采参,不得说“挖”,必要说“请参”说“抬宝”,以示对草仙的诚敬和爱重。进山之前,需跪拜天地以求吉祥;入山后要搭建老爷府,跪拜山神求得护佑;

3、发现人参,必跪拜老把头以示感谢;交易开秤亦要跪,移栽幼参到园圃,也要跪栽跪侍弄进山路上,要依次而行,老把头在先,二把头跟随,边棍第三雏儿把式(少年)在后。人数去时为单,三、五、七、九不等,以求归采时为双,因为请得的人参也是“人”呢!路上不得多言,看山花野果,不可随意说好,说即得采,且不许卸载扔掉。说话亦有规矩,碰到老虎,须称“山神爷”,遇见蛇,不可叫“长虫”,要恭称“钱串子”“金镏子”。歇息称“拿堆儿”,吃饭、睡觉、取火分别叫“拿饭”“拿觉”“拿火”寻参的索拨棍不能用来打一切生灵草木,不能扒皮;歇时立于身旁,睡时立于窝棚门口,放山归来,要留在山上。忌讳的是“麻达山”(迷路),或者饭锅坏了,饭碗

4、摔了,遇此都要下山。尤其看重梦兆,梦老虎撵人、窝棚失火、吹吹打打出大殡.皆属凶兆,要下山;梦见棺材、江河海水、姑娘媳妇为吉兆,可继续上山。而一旦发现人参,必须抬大留小,不可一窝儿采净。有成熟的种子,要播于地下,留给后人。填平埯坑,插上树枝,不可弄得一片狼藉,并在附近砍出“兆头”(标识),标记此处出土多少人参及放山人数,以为后人留下提示。下山时,住过的窝棚不得拆,余剩的米盐火种不能带走,以留他人来用。习俗从何而来,山规怎样产生?是缘于人参的神奇神秘吗?人参奇特的药用功效与其奇异的生长习性,肯定令人生膜拜之心宝爱之意,草仙、地精、鬼盖,百草之王是绵延千年的岁月里无数医家、病家、药物学家和采参人奉赠

5、的至尊之称。有从始至终的采参规则,有近似宗教的虔敬仪式,大朴大诚,至真至情。哪一种植物,哪一种药物,有此隆誉呢?这当是产生采参禁忌习俗的文化心理土壤吧?可是,也还需要有一种触媒来引燃,有一种介质来发酵。大东北生成了这样的宝物,也发育了这样的磁场。东北亚是萨满文化的故乡,自然崇拜是其精神核心,由萨满心衡之眼观之,山有魂,树藏精,草成魅,石蕴灵,万物有情。人参有恁多的异禀奇质,尊之爱之,尤嫌不足,于是礼之拜之,神而化之。禽有鹰神海东青,兽有虎王东北虎,木有树精柳树妈妈,人参作为百草之王而为草之仙,也就绝不亏情欠理。如此,长白山的人参,长白山的采参习俗,便都打上了长白山的印记,在地域文化的润泽下熠熠

6、生光。习俗是风,是而为风习,长白山的采参习俗,荡荡然熏拂了多少年呢!可以想见,采参的诸多禁忌习俗,一定是在漫漫岁月里由一代又一代的采参人逐渐构筑的,敷设了规则,也就搭建了拜祭的庙堂,而与此同时,关于人参的神奇,以及大森林中采参人近乎梦幻的经历,也被神话化了。他们以传说故事的形式,在山野间翩翩飞翔。东北民间,传说旧称“瞎话”,“瞎话瞎话,讲起来没把儿,听得吃豆包不粘牙,乐得老太太满炕爬。”长白山里,传说如海,瞎活成筐,海里捞,筐里捡,翻过来看一看,你会发现,这些传说,大多是关于人参的传奇故事。认真考证,这些传说,最初都是真实生活的摹本。采参人的一次惊险奇遇,可能就成为一则故事传说,采参人就是这些

7、传说的创作者。山岭连绵,树海滔滔,无边的森林,人看着是寂静的,其实却是喧闹的,虎啸熊吟,鹿鸣禽语,是财富的聚宝盆,也是死亡的黑陷阱,一次放山采参,常常也就是一次生死历程。在传说故事里,人参幻化为美丽善良的姑娘,调皮可爱的山孩子,真诚仗义的老人而更多的,是采参人的故事淘金、采参、伐木放排,是长白山旧时的三大行帮,其中尤以采参历史最久,人数亦最多。清代,一直以发放票照的方式对人参实行专采专卖,乾隆年间,一年发放票照多时达一万余张,朝廷一年所获人参达几万斤。票有定额,大棵人参必须按例纳贡,小枝人参方可领照售卖。私采者则称“偷山”,偷山之人,每年则无可计其数,吉林将军衙门在乾隆末年的一次搜山中,便驱赶

8、出偷山者5000多人。这些采参者,大都是闯关东的流民,一支队伍,三五七九人,多寡不等,生张熟李,南腔北调,荒莽之中,必须同心同力,克服自然的凶险。最怕是见财起意,临难而逃因此在众多人参故事传说中,也就颇多奇情侠胆、大勇大义之事,在随处潜伏着险情凶象的高山大岭间,那就是温暖生命的灯火。有孙良者,与朋友结伙进山采参,途中朋友失散,孙良舍身相寻,七天后绝粮而死,今人考订,孙良人为真有,事乃实存。这位山东莱阳人的英雄义举,并非杜撰,采参人尊其为采参行的祖师爷老把头,遽尔成神,每在冥冥之中显灵护持采参人,方才有了传说的迷离意蕴。日月交驰,岁月演替,传说不老。这些故事,应该就是长白山采参人民间文本的叙事史

9、诗。今天,长白山中采参人踏出的草径,有一些也还依稀可辨。他们的足迹消失了,可是喊山的遗响隐隐可闻这里,衍生了几近原始宗教的采参习俗,演绎出无数的故事传说,也演化出一批与大地山河同生不朽的地名,如靖宇县濛江之滨的八宝栏子村,是因清代有闯关东人在那里采得八棵大参,一带野岭荒沟,此后渐渐人烟辐辏。桦甸市老金厂乡的棒槌营子,是因清末有淘金王韩边外在此栽种人参,人聚而成营,可见其规模。另外,又有采集木耳山珍的“采营”,伐木的“木营”。禁忌如风,传说如歌,地名如碑铭。它们根连枝结,云缠雨牵,共同结构了长白山人参文化。虔敬如对神祗,可是,一切却又素朴至极:没有繁复且华丽的祝颂之词,采参活动中的一切用语,土得

10、和土匪黑话一样有一股土腥味儿;没有翘角飞檐的耸天殿阁,老爷府不过就是三片大石,祭品也不过一个猪头、两盅老酒、三炷土香,棒槌锁也不过两个铜钱一根红头绳,视如至宝的索拨棍不过就是一根皮也没剥的细木棍简洁简单,朴素朴拙,这也正是东北森林文化的特征,丝丝缕缕透着人类原初文化的气息。这是结岭成峰之作,汇江入海的诗篇。人参文化,狩猎文化,木帮文化同为森林文化的单元构成。恰如长白山包蕴万象,莽莽乎而为三江之源内中,人参文化又最是斑斓多彩了,没有哪一行帮有这么周致完美的祭祀礼仪,人伏地躬行,而在天风荡起的林涛间,又穿行着传说的彩色羽翼我祈望:那些山规,那些禁忌,是永远不要作废的进山门票。那些习俗与传说,其实在朴拙中潜藏深邃。进山采参,必须精诚团结,友爱互助,对内对外,都要一切以义为先,不得见利忘义,不可临危弃友正是普适的社会伦理。而其涵蕴的自然伦理就更为可贵:发现人参,一定抬大留小,不能贪得无厌,尽数采之。采挖后出现的坑埯,也要仔细填平,覆以草叶树枝,这和狩猎山规中“春不打母,秋不打公”,不打“绝后猎”,不做绝后事,都为自然伦理的朴素呈现。人是自然之子,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是自然伦理哲学的核心价值。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