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愤郁中的放达——体味贬官文化中拳拳赤子之心》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_第1页
初中语文《愤郁中的放达——体味贬官文化中拳拳赤子之心》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_第2页
初中语文《愤郁中的放达——体味贬官文化中拳拳赤子之心》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_第3页
初中语文《愤郁中的放达——体味贬官文化中拳拳赤子之心》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_第4页
初中语文《愤郁中的放达——体味贬官文化中拳拳赤子之心》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愤郁中的放达体味贬官文化中拳拳赤子之心适用年级八年级所需时间公用4课时(课内2课时,课外2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1、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就是贬官文化,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心头;贬到外头,这里走走,哪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样一来,问阿华那个有了,诗词有了,而且往往还写得不坏,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就恢复其名誉。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

2、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衬,俱著声名。柳宗元和永州,范仲淹与岳阳楼,欧阳修和醉翁亭,苏轼和赤壁,都是如此。2、单元组成情况:包括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诗五首共五篇文章,3、学习重难点:(1)了解一些古代的作家作品。提高朗读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2)了解作者的生活年代和写作背景,阅读有关作者的生活轶事。体会文章中作者的复杂感情,感受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4、分为三个专题:专题一:仕途坎坷皆有因。以人物为主,介绍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陶渊明、李白、杜甫的坎坷仕途人生。专题二:借景抒情留美名。以小石潭记为例,学习借景抒情的

3、写法。专题三:逆境放达不言弃。总结品味本单元各课的主题,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5、学习方式:课前搜集资料,课上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合作探究结合。6、预期学习效果:走进作者,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旷达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读课文能成诵。2、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3、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熟练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理清叙事写景的顺序以及写景的方法。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主旨。3、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博大旷达的胸襟,体味中国独特的贬官文化。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对应课标(说明: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学习的要求)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3、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4、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搜集文人生活轶事,了解人物性格特征。2、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3、探究贬官文化。专题划分专

5、题一:仕途坎坷皆有因  介绍人物的坎坷人生    (  1  课时)专题二:借景抒情留美名  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  2  课时)专题三:逆境放达不言弃   体味感情             (  1 课时)其中,专题三    作为研究性学习专题一仕途坎坷皆有因所需课时课内1课时专题学习目标

6、(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   1、了解作者生平,口语表达讲述名家故事。2、探讨作者被贬的外因和内因。专题问题设计1、口语表达,讲述有关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杜甫、李白等人的故事。2、你知道当时他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吗?他们自身有什么性格特点。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说明:在此列出本专题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化资源、常规资源等和各种支持资源)信息化资源:电脑  多媒体常规资源:音响设备教学支撑环境:普通教室其他:课本、作文本或练习本,笔等学习活动设计(说明:为达到本专题的学习目标,从

7、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应参与的学习活动。如本专题由几个课时组成,则应分课时描述每个课时的学习活动设计。请以活动1、活动2、活动3等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描述每个课时包含哪些学习活动以及每个活动的主要步骤。注意,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应通过对所设计的本专题的问题的探究完成学习任务)专题一:仕途坎坷皆有因。(讲仕途不畅名家故事)专题一:仕途坎坷皆有因。活动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就是贬官文化,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心头;贬到外头,这里走走,哪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样一来,问阿华那个有了,诗词有了,而且往往还写得不坏,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

8、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就恢复其名誉。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衬,俱著声名。在学习了第六单元后,我们认识了几位才华横溢,心胸宽广的文人,今天我进一步走进他们,了解他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首先我们讲一讲这位作者的生平。(或以表格形式)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陶渊明、李白、杜甫活动二:选择一位自己最熟悉、最崇拜的人物为大家讲生平轶事。讲述与人物有关的故事。如范仲淹少年苦学的故事,为官直言敢谏、秉公办事的故事等等。要求:联系写作背景介绍,当时的社会状况等。活动三:从故事中探讨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如

9、:范仲淹人文性格的主要方面:孝亲、仁民、直谏、俭廉、惜才等都与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命脉孔子儒学紧密相关,体现出一个真正儒者的情怀。范仲淹人文性格之形成与涵养,涵摄了个人自身和与之相应的社会文化现象的多重因素。欧阳修性情豪爽,乐观旷达,学识渊博,勤于著述活动四:老师总结,补充,评价。评价要点1、准备资料充实,内容丰富。2、语言表达流畅自然。专题二借景抒情留美名以小石潭记为例所需课时课内2课时专题学习目标(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分析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10、,体会融情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专题问题设计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2、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说明:在此列出本专题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化资源、常规资源等和各种支持资源)信息化资源:电脑  多媒体常规资源:音响设备教学支撑环境:普通教室其他:课本、作文本或练习本,笔

11、等学习活动设计(说明:为达到本专题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应参与的学习活动。如本专题由几个课时组成,则应分课时描述每个课时的学习活动设计。请以活动1、活动2、活动3等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描述每个课时包含哪些学习活动以及每个活动的主要步骤。注意,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应通过对所设计的本专题的问题的探究完成学习任务)活动一:先品景。(口语训练)1、读完全文,小石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请你用下面的句式说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小石潭很_,因为它_。研讨一(小组交流):2、小石潭有哪些景物,他们有哪些特点?3、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研讨二:(一石“激”起千层浪)“小石潭”并非名胜之

12、地,只是清幽之所,“小石潭”也只是作者给它起的名字,文中写的景物不少,为什么唯独以石给它命名。(自主阅读三到五分钟,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派一代表作总结性发言,全班明确,对石作重点研讨。)活动二:品美文。精读感悟,再品“情”,体会以景写情。1、正所谓景由情生,同学们,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呢?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而对如此优美的景色,根据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活动三:谈收获。1、作者观鱼时的心情和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2、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总结: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

13、游记散文。作者抓住特点描绘了小石潭的景物,着力渲染了悄怆幽邃的意境。借景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写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思考:柳宗元为当时排解内心抑郁的一次游玩却成就一篇千古美文,反过来想,如果当时柳宗元仕途得意,一马平川,他写出来的文章会这样打动人心,有这样的深度吗?评价要点1、抓住重点词语的赏析。2、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法。专题三 逆境放达不言弃所需课时课内1课时专题学习目标(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 1、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和精神境界。2、探究贬官文化所

14、折射出的问题。专题问题设计1、何谓“贬官文化”?2、说说贬官文人知多少?他们都干什么?3、原因及折射出的问题。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说明:在此列出本专题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化资源、常规资源等和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电脑  多媒体常规资源:音响设备教学支撑环境:普通教室其他:课本、作文本或练习本,笔等学习活动设计(说明:为达到本专题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应参与的学习活动。如本专题由几个课时组成,则应分课时描述每个课时的学习活动设计。请以活动1、活动2、活动3等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描述每个课时包含哪些学习活动以及每个活动的主要步骤。

15、注意,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应通过对所设计的本专题的问题的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活动一:和学生一块探究何谓贬官文化?(简单讨论明确)何谓“贬官文化”那么什么是“贬官文化”呢?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洞庭一角中首先提到,他说:“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的不坏。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恢复了名誉。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他们亲热过

16、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那么由此我们可以简单地解释:“贬官文化”就是文人被官场放逐,便寄情于山水,写下了千古名篇。冷清山水变成名胜古迹,酒后小诗酿成千古佳作。活动二:分别说说这几位被贬文人被贬后主要干什么?(寄情山水)为什么这样?读书人在那个时代,寒窗苦读数十年,呕心沥血破万卷,为得是什么?为得是在科举考试中破茧而出,赢得个半职,效力于朝廷,为国家为百姓做点有用之事,死后留下芳名,后人也不必恨之入骨地掘坟鞭尸就可以了。实际从这条入世之道可以看出中国文人的特点。他们信奉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思想,早已根深蒂固,更何况当时整个封建社会!我一直认为中国古代没有一个真正的隐士,只要他们还心系朝廷并且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诗句。那么他们就不是一个真正的隐士。也许有人不同意我的观点,会说,只要是文学大家,寄情山水,安贫乐道,归隐山林,那他还是一位隐士。如果就这样简单的妄加评论的话,给那些酸腐的文人戴上隐士的帽子的话,那么这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我为何这样理直气壮,因为我有强有力的证据,那就是“贬官文化”。从一种文化现象的角度去深层次挖掘中国知识分子的特点,或者直接地说批判他们的缺憾。活动三:贬官文化产生的原因及折射出的问题?(简单总结) “贬官文化”的深层含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