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范_第1页
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范_第2页
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范_第3页
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范_第4页
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UDCTB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TB 10013_一2010PJ 10892010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范Code for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of Railway Engineering2010-08-16发布201m0816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范Code for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of Railway EngineeringTB 10013_2010 J 1089屯010主编单位: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施行日期:2010年8月16日中国铁道出版社2

2、 0 1 0年·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圆行业标准 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范 TB 10013-2010J 1089艺010女中国铁道出版社I版发行 (100054,北京市宣武区右安f】西街8号) 出版社网址:http:www tdp陀ss conl中国铁道出版社印刷厂印开本:850 nlll×1 168 mm l32印张:3 25字数:77下字2010年9月第1版2010年9月第1次印刷统一书号:15113·3330定价:I 5 00元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凡购买铁道版的罔书如有缺页、倒页、脱页者,请与本十发行_|5联系调换。 发行部电话:路(021)73170,市(010)5

3、1873172关于发布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范的通知铁建设2010137号现发布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范(TB 10013-2010,另发 单行本),自印发之日起施行。铁道部原发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 范(TB 10013-2004)同时废止。本标准由铁道部建设管理司负责解释,由铁路工程技术标准所、中国铁道出版社组织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二0一。年八月十六日刖吾本规范是根据铁道部关于印发2009年铁路工程建设标准编 制计划的通知(铁建设函2009)34号)的要求,在铁路工程物 理勘探规程(TB 10013-2004)的基础上全面修订而成。本规范共分lo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

4、定、直流电法、电磁波法、弹性波法、磁法、放射性探测、测井和工程 物探应用等,另有6个附录。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1将原来物理勘探专门用于地质勘探扩展至地质勘探、超前 地质预报、工程质量无损检测、地下埋设物探测、物性参数测试等 方面;2电磁波法章中,增加了天然场大地电磁法、瞬变电磁法,删 除了甚低频法;3弹性波法章中,增加了直达波法、弹性波CT法、单点反射 波法;4测井章中,增加了电视测井;5对原规程中的直流电法、地质雷达法、瑞雷波法、放射性探 测和测井的部分条文进行了修改和补充;6新增了工程物探应用一章内容。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希望各

5、单位结合工作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和有关 资料寄交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省武汉市和平 大道745号,邮政编码:430063),并抄送铁路工程技术标准所(北 京市海淀区北蜂窝路乙29号,邮政编码:100038),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规范由铁道部建设管理司负责解释。 主编单位: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资源集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曹哲明、朱正国、刘铁、韩永琦、雷旭友、李志华、 张宇、周柏林、张兴昶、王光权、张继令、郭有劲、崔德

6、海、曹云勇、 化希瑞。主要审定人:米隆、吴明友、周诗广、韩文雷、何振宁、张守智、 盂祥连、李坚、方青利、赵建峰、刘宝亨、顾湘生、夏支埃、刘争平。目次1总则··2术语和符号-·,221术语·· 222代号·- 523符号-· 53基本规定···· 74直流电法···m41一般规定··-42电测深法···43电测剖面法44高密度电法·-45自然电场法····&#

7、183;·46充电法···4 7激发极化法·一5电磁波法51一般规定52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53天然场大地电磁法54电磁波透射法··-55地质雷达法56瞬变电磁法(TEM)6弹性波法···61一般规定····62直达波法···m他H博撕”均旧均盟;。拶凹孔563折射波法64反射波法·65瑞雷波法-6 6弹性波CT法·7磁法-71一般规定·72外业数据采集·73资料处理与解释

8、-8放射性探测·81一般规定···82外业数据采集·83资料处理与解释·9测井·91一般规定····9 2电测井·93声速测井94超声成像测井·95电视测井·96放射性测井·97井温、井斜、井径测量···t10工程物探应用·101工程地质勘探102地下管线探测·10 3超前地质预报·10 4工程质量无损检测·10 5物性参数测试 附录A常见岩土的主要物性参数表附录B全信息矢量相

9、干度·鸵”"弘的舵舛甜“虻卯钾如”记记"H舛鼹甜酡舒他w6附录c电磁波吸收系数计算· 75附录D地质雷达工作参数的计算· 76附录E隧道弹性波速度围岩分级- 78附录F放射性辐射剂量和吸收剂量的计算 79本规范用词说明· 81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范条文说明· 8271总则101为统一铁路工程物理勘探技术要求,保证铁路工程物理 勘探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铁路工程的物理勘探工作。103铁路工程地质勘探、超前地质预报、工程质量无损检测、 地下埋设物探测、物性参数测试等工作应根据适用条件积极采用 物理勘探技术。104铁

10、路工程物理勘探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勘探目的、地形、 地质和物性条件综合分析,合理确定。 105铁路工程物理勘探应极积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106铁路工程物理勘探工作应注重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工作。107铁路工程物理勘探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 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物理勘探geophysical prospecting(geophysical exploration)简称物探。利用物理学的原理、方法和专门的仪器,观测并 综合分析天然或人工物理场的分布特征,探测地质体或地质构造 形态的勘探方法。212工程物理勘探engineering geophysical pro

11、specting简称工程物探。应用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探和工程质量 无损检测、物性参数测试等的物理探测方法。 213综合物探comprehensive geophysical exploration根据勘探对象所具有的不同物理性质,采取两种或两种以上 有效的物探方法或不同的装置形式进行探测并对资料进行综合 分析。214正常场nomml field又称背景值。物理场的相对平稳部分。215异常anomaly偏离正常场并超过一定数值的物理场。216物性physical properties探测对象所具有的物理性质。217物探正演geophysical forward modeling根据地质体的几

12、何参数和物性参数计算它的地球物理场值。 218物探反演geophysical,inversion。利用测得的地球物理场值,计算地质体的几何参数和物性参数。·2·219地形校正terrain correction对由地形变化所产生的物理场畸变进行的数值校正。 2110资料解释data interpretation分析物探数据特征,确定探测对象的几何参数和物性参数, 综合研究多种资料,判断引起异常的原因,说明成果的物理意 义、地质意义和工程意义。根据解释深入的程度分为定性解释、 定量解释和地质解释。2111电阻率resistivity电场强度与电流密度的比值,是介质的主要电性参

13、数,表示电流通过某种介质的难易程度。 2112视电阻率apparent resistivity在地下介质电阻率不均匀的情况下,用均匀介质的电阻率理论表达式计算得到的等效电阻率值。其数值与介质电阻率、介质 形态和观测条件有关。2113不极化电极nonpolarizable electrodes不受电极与大地之间电化学作用所引起的电位影响的测量电极。 2114极化率polarizability在时域激电法中,二次场某时刻的场强瞬时值与最大场强的百分比。2115衰减时decaytime时域激电法中,二次场场强由最高值衰减到某一相对值时所需的时间。2116电极距electrode spacing表示电

14、极装置尺寸的参数。2117接地电阻ground resistance电极表面与大地之间的电阻。 2118,介电常数dielectric constant在有外电场作用时,物质储存电荷能力的量度,是一个点上·3·电位移和电场强度的比值。 2119纵波dilatational wave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一致的体波又称压缩波。2120横波tl'ansvel'$e wave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的体波又称剪切渡。2121瑞雷波Rayleigh wave简称面波。沿地面传播的一种弹性波,它的质点振动是在传 播方向的垂直平面里呈椭圆形逆时针方向振动。 212

15、2偏移距offset激发点到最近检波点之间的水平距离。 2123道间距group interval相邻检波器之间的水平距离。2124初至first arrival各波形记录道上第一个到达波的振动时刻。2125时距曲线time distance curve弹性波走时与距离之问的关系曲线。2126多次覆盖multiple coverage野外工作中对同一地下界面进行多次重复追踪,资料处理中 把共反射点道的信号进行叠加以提高反射记录质量的一种观测 系统。2127同相轴event波形记录上来自同一信号源的各道相同相位的连线。 2128层析成像computerized tomo晷'aphy(CT

16、)利用弹性波或电磁波的透射原理,对被测区域进行多方位扫 描重建波速或能量图像的探测方法。 2129卓越周期predominant period大地自由震动中最大振动强度所对应频率的倒数。21311日变diurnal vafimion地磁场随地球的自转而发生的改变。·d·2131磁化率magnetic susceptibility一种物质可被磁化程度的量度,等于磁化强度和相应的磁场强度之比。2132第一菲涅尔带The first Fresnel zone第一菲涅尔带是指反射界面上绕射子波之间相位差小于半个周期的区域,其范围大约是反射波可以分辨的横向地质体大小的范围。 22代号

17、A,B一供电电极AB供电电极距 c无穷远极 0电法勘探观测装置记录点 Ao供电电极A至记录点的距离口D供电电极B至记录点的距离00。一偶极装置中供电电极至测量电极中心的距离肘,一一测量电极 删V测量电极距 GPs全球定位系统csAMT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 TM一一观测大地电磁场中风一E极化波的装置模式 TE观测大地电磁场中鼠一E,极化波的装置模式 TEM瞬变电磁法23符号U电位差,一电流 p。一一视电阻率 一电导率仇一-视极化率p介质密度、电阻率 "泊松比 ”一一弹性波速度。,纵波速度 ”s横波速度瑞雷波速度。法向反射时问 爿异常体埋藏深度、磁场强度R读数最大值R。,。读数最小值 肘

18、磁化强度 x磁化率z磁异常垂直分量日一一磁异常水平分量E;电场强度水平分量以磁场强度水平分量 E一磁场强度垂直分量,o频率A波长A振幅驴相位 s介电常数、相对均方误差 相对介电常数 y自然伽马射线 b放射性背景值且一1辐射有效剂量当量率x,1辐射剂量率3基本规定301使用物探应具备下列条件:1探测对象与其相邻介质应存在一定的物性差异,并具有可被探测的规模。 2地形变化产生的异常畸变,不显著改变探测对象的异常形态或可以进行校正。3存在电、磁、振动等外界干扰时,探测对象的异常能够 从干扰背景中区分出来。 3o2重大工点、控制工点、地质条件复杂的工点和存在多种 干扰因素的工点宜开展综合物探,物探方法

19、应根据地形、地质和 物性特点合理选择。 3o3工程物探应按搜集资料、踏勘、编制计划、施测、解释、 成果核对、报告编制的程序进行。 3o4物探外业工作质量的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1质量检查工作量不少于工点工作总量的5。2观测精度不符合规定时可适当增加质量检查工作量,增 加到工作总量的20仍不符合规定时,应重新测量。3检查点在测区均匀分布,异常与可疑地段应重点检查。4检查观测与原始观测应在不同的时间进行。5质量检查资料与最终资料一起提交审核。3o5物探仪器及其附加设备必须满足性能稳定、结构合理、 构件牢固可靠、防潮、抗震和绝缘性良好等要求,仪器应定期检 查、标定和保养。3o6物探测网布置应符合下列规

20、定:1测网应根据探测目的布置,实际测线位置可根据现场地7·形、地质条件适当调整,测线移动的允许距离在相应比例的图件 上宜小于5 mm。2测网密度应保证异常的连续、完整和便于追踪。3测线方向宜垂直或大角度相交于探测对象或已知异常的走向,避开地形及其他干扰的影响。4测线长度应保证异常的完整和足够的正常背景。307物探测线的控制基点、起讫点、转折点、测线上每相距100 Ill的测点、地形突变点、充电点、非均匀分布的物探测点、 重要的物探异常点及建议验证的点位,应进行平面和高程测量。 308物探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测网的控制基点应与已知的测量基点联测,高程和点位 的误差应符合级导线测量要求

21、,采用GPS测量应符合D级测 量要求。2物探点位在平面图上的允许偏差为±2 mm。3水面物探测点的高程应根据水位变化进行校正。309物探原始资料应完整、真实、清晰,标示清楚,签署齐全,不得随意涂改或重抄。原始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1与工作比例相应的地形图件和测量基点的坐标、高程。2与工点有关的工程地质资料和钻探资料。3物探施测的原始记录和检查记录。4物探仪器校验、标定及一致性检查的记录。3010物探资料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分析各项物性参数的基础上,按从已知到未知、先易 后难、点面结合、反复认识、定性指导定量的原则进行。2宜采用两种以上的方法进行定量解释,所需物性参数宜 通过测井等

22、多种方法求得,或通过附录A分析确定,必要时可 选用典型断面作正演计算。3说明探测对象的形态、产状、延伸等要素,结论应明确。4各物探方法的解释应相互补充、相互印证,解释结果不·8·一致时应分析原因,并说明推断的前提条件。5充分利用其他勘探方法的成果,有验证钻孔的工点应利用钻孔资料对解释结果进行修正。3011物探成果资料的编制应符合下列规定:1物探成果资料包括:物探平面图,各种定性分析和定量 解释图件,平、纵断面成果图及数据表,观测质量检查数据、评 定表。2物探成果报告包括:任务来源和要求,地形、地质和物 性特征,物探方法的选择及采取的技术措施,测网布置和数据采 集、外业数据的

23、质量评价,资料处理与解释,结论和建议。3图件的比例应符合工程需要,成果平面图可与工作平面 图合并绘制,内容应包括线路里程、导线点、地形和主要地物、 物探测网、异常分布位置、推断地质界线和建议验证钻孔等 内容。4结合已有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后编制物性地质断面图,应 标出各地层的物性参数、地层符号或地层图纹、钻孔以及推断的 构造位置和产状、中线里程或与中线里程的关系,图式图例应符 合相应规定。4直流电法41一般规定411直流电法应根据工作条件和探测要求选用相应的观测方 法和观测装置。 412直流电法仪器的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1输入阻抗大于3 Mn。2AB、MN插头和外壳三者之间的绝缘电阻大于100

24、 Mn。3电位差测量分辨率不低于ool mV。4电流测量分辨率不低于01 mA。5对50 Hz干扰压制应大于40 dB。413两台或两台以上的仪器在同一工点工作时,应进行一致 性测定,允许相对均方误差为±2。 414直流电法的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1供电电流稳定,在不改变接地条件和工作电压时两次电流观测值的允许相对误差为±2。 2当出现负电阻率时,应查明原因、改变观测参数或工作方法。3读数困难、极化不稳定、存在明显干扰现象的测点及主 要的异常点、畸变点应进行重复观测。 415直流电法数据采集中的重复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取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的基本观测值。2自然电场法重复观

25、测的允许绝对误差为2 mV,其他方法重复观测的允许平均相对误差为±4。 3参与平均值计算的数据个数,不得少于该点总观测次数·】0·的23。4应改变20以上的电流强度。5重复观测误差超过允许范围时,应进行多次重复观测并 检查极距、漏电、接地、仪器及接线等,还应查询接地位置及其 附近情况。416直流电法的电极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1供电电极的接地电阻应小于1 kn,供电电流宜大于100mA。2测量电极的接地电阻应小于仪器输入阻抗的l,电位差不小于03 mV。3测量电极应使用同一类电极,除高密度电法外,供电电极与测量电极不得混用。4测绳等丈量工具不得与电极接触,水中或潮湿

26、地区应架空测绳。417直流电法的漏电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日开工、收工和曲线发生畸变时,应对仪器、电源、 电线进行漏电检查。2电测深的AB2,>500 rfl时,所有的读数点、各种剖面法 每隔1020个测点、每个剖面的最后一个测点、电线位于潮湿 地区和有疑问的异常区(点)应进行漏电检查。3当发现电线、电源或仪器漏电时,必须查明原因予以消 除后,按序返回观测,至连续三个测点的检查观测值与原观测值 之差不大于原观测值的±5为止。 418直流电法的参数测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同一地电类型的工点可统一安排参数测定。2充分利用工点或附近既有的钻孔、水井或露头,进行孔 (井)旁测量。3不具

27、备参数测定的工点,可依据等值范围较窄的电测深曲线推求中间层参数。·11·419直流电法的观测质量检查应以一个电测深点或一段电剖 面为单元。 4110直流电法的资料处理与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形起伏较大时,应考虑地形影响,必要时作地形校正。2剖面曲线图绘制:1)装置示意图上应注明装置长度和点距,充电法还应标 出充电点在剖面上的投影位置。2)同一工点的剖面图应采用相同的比例尺,并绘制平面剖面图。充电法的平面剖面图上还应标出充电点的平面位置。3定性解释:1)应充分研究测线附近的地形、地质条件及干扰体的位置与异常的关系,区分异常和干扰。2)根据正演曲线和试验结果,研究异常的特征及

28、各异常 部位与电极距、电极位置的关系。3)应确定异常体的性质和平面位置,估计埋深和形态。42电测深法421电测深法可用于划分地层,探查隐伏构造、岩溶和地下水源等。422电测深的观测装置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对称四极装置,因地形条件元法采用对称四极装置时,可采用三极装置。 2装置方向应根据测区的地形、地质、地电条件确定,同一电性单元内宜保持一致。3装置方向的地形起伏不宜大于15。4三极测深的口极宜垂直AO,且0口大于最大A0的5倍; D口与A0平行时,0日的距离大于最大A0的10倍。5电性分布不均匀的工点应适当布置十字测深或多方向的三极测深。·12·423电测深的测线布置

29、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06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探测岩溶、洞穴、断层时,异常在三个相邻测点上应有清晰反映。2用于划分地层时,测点间距不宜小于探测对象埋深的一半。424电测深极距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 AB2的增距比在1 215之间,最大AB2应满足最后 一层的解释需要;45。上升的尾支渐近线上不少于3个点,最小 AB2能反映曲线的首支渐近线。2MN不得大于AB3,当观测的电位差小于o3 mV时,应更换MN;更换时,除温纳装置外前后两个AB2应重复观测。 425电测深的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AB2小于100m时,每隔35个电极距应进行重复观测,AB2大于100 m的每个电极距都应进

30、行重复观测。 2曲线出现畸变时,应对畸变点和前后的电极距重复观测或在畸变点前后增加观测点;若畸变无法消除时,应查明原因或 加密测点。3曲线出现不正常脱节时,应改变MN、变更装置方向或 测点位置重新测量。4曲线采用625 mill模数的双对数坐标绘制。426电测深测量数据的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单个测点的视电阻率允许相对均方误差s为±5,按下 式计算:摩P 8iP自i其中:6×100了1(p。+P,。)式中n参与计算的检查点总数; 6:第i点两次观测的相对误差; P。第i点基本观测值; p:第i点检查观测值。2工点的视电阻率允许相对均方误差M为±5,按下式 计算:M

31、=±式中s。单个电测深点的相对均方误差; n参与计算的电测深点数。427电测深的定量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1参与解释的曲线主要电性标志层反映明显,首尾支渐近 线符合定量解释要求。2同一工点的曲线接头应采用相同的处理方式。3结合测区的地质和电性条件分析装置方向对曲线的影响。4绘制必要的定性分析图件,分析各电性层的电阻率参数, 必要时计算正演曲线。43电测剖面法431电测剖面法可用于查找岩溶、水源,确定断层、岩性界 线的位置和倾向等。 432电测剖面法的测线布置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 0 6条的规 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反映单个异常的测点不少于3个。2不少于3条测线通过所要研究的异常。43

32、3 电测剖面法的装置类型和装置长度应根据探测要求、地 电条件、。地形特征和试验效果,配合适当数量的电测深确定,并 应符合下列规定:141对称四极剖面法的AB为探测对象顶部埋深的46倍, MN不大于探测对象的顶部埋深且小于AB3。2联合剖面法的AO大于探测对象顶部埋深的3倍,OB应 符合本规程第423条第4款的规定,MN2小于AO3。3中间梯度剖面法的测量区间应位于AB3的中段范围内, MN宜等于点距或点距的两倍,移动AB时应有两个以上的测点 重叠。4偶极剖面法的00应大于探测对象顶部埋深的3倍,供电偶极子和测量偶极子的长度应相等且远小于00。5采用两个以上供电极距的复合电测剖面装置时,相邻两

33、装置的AB2或00的比值应为1 520,MN2或偶极子的长 度不应改变。6电测剖面法各电极接地位置偏离测线的距离应小于 MNIO,困难条件下供电电极偏离测线的距离可至AB20。 434电测剖面法数据质量和误差的计算应符合本规范第42 6条第1款的规定。44高密度电法441高密度电法可用于探测岩溶、路基病害和地质界线及其 产状等。442高密度电法的观测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l装置长度宜大于勘探对象埋深的4倍,极距应根据被勘探对象的大小和埋深确定。 2沿测线连续观测时,每次移动的距离应保证勘探深度范围内的数据连续。 3测线端点应超出测区两端各13装置长度。443高密度电法的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

34、1采用温纳、偶极、梯度等多种装置观测时,不得采用相互换算的数据作为观测数据。·】5·2采用极化较小的同一种电极测量。3宜采用正负交替的供电方式供电。444高密度电法数据质量和误差的计算应符合本规范第426条第1款的规定。45自然电场法451自然电场法可用于探测浅层地下水流向、区别岩溶和炭 质灰岩异常、环保和地质灾害的调查等。 452自然电场法宜采用电位法观测,大地电流干扰较强的地 区可采用梯度法。采用梯度法时,MN宜等于观测点距。453自然电场法的基点设置和基点电位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电位总基点应选择在自然电位平稳的正常场地段,并与分基点联测方便。2分基点应选择在自然电场

35、稳定、交通方便处。3各基点之间的电位联测应在开工和完成测区总量的50 时进行,两次观测的允许绝对误差为5 mV。 4。54自然电场法的电极安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成对不极化电极的极差开始工作时应小于2 mV,在测完 一条剖面后可小于5 mV。2电极应编号使用,电位测量时基点接极,梯度测量时 M极和极的顺序不得颠倒。3电极接地电阻小于2 kn,并避免电极曝晒。4电极在测点上埋设困难时,可沿垂直测线的方向移动,移动的距离应小于15点距。455自然电位数据的质量应采用允许平均绝对误差评价。丁 点的平均绝对误差6为5 mV,按下式计算:“16=2E一1(4 55)日式中A。第i点原始观测值;·

36、16·A:第i点检查观测值 n检查点数。46充电法461充电法可用于探测低电阻物体的平面展布和地下水流向。462充电法的电极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充电点应与被追踪的低阻体连通。2无限远曰极至测区的最短距离应大于测区对角线长度的5倍。3电位测量时,固定极应设在无限远B极的反方向。463充电法的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观测电位差的前后应观测供电电流的强度。2电位和梯度观测应单独进行,不得采用换算值。3在梯度的零值点和电位的极大点,应进行重复观测和漏电检查。4测量过程中M极和、极的顺序不得颠倒。464充电法数据质量的允许相对均方误差s为±5,按本规 范式(4261)计算。47

37、激发极化法471激发极化法可用于探测地下水、区别岩溶与炭质灰岩 异常。 472激发极化法可根据需要选择对称四极测深装置、各种剖 面装置和充电装置。 473激发极化法的仪器技术指标除应符合本规范第4 1 2条 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极化率测量分辨率不低于0叭。2延时与积分的时间可调、允许误差为±1,采样宽度和 迭加次数可调。·17·3具有单向长脉冲和双向短脉冲两种供电制式。474激发极化法的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1M、N的要求及安置应符合本规范第454条第1、3、4 款的规定。2采用对称四极测深装置时,每隔一个极距应观测一次干扰电位差,其数值不得大于二次场

38、电位差的10。 3二次场电位差应大于l mV。4采用联合剖面装置时,两个三极装置不得同时测量。5衰减时法的供电电流和供电时间应通过计算和试验确定。475激发极化法数据质量的允许相对均方误差s为±10, 采用测深装置时按本规范式(4261)和式(4263)计 算,采用剖面装置时按式(4 261)计算。·18-5电磁波法51一般规定511两台或两台以上仪器在同一工点工作时,一致性测定的 允许相对均方误差应为±5。 512电磁波法的测网布置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0 6条的规定 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电磁测深曲线失去连续性时应加密测点。2测线宜避开工厂、矿山、广播电台、雷达

39、站、中继站、高压输电线、电气化铁路和发电站等。 3测线无法避开供电及通迅线路时,宜与其正交。52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521CSAMT可用于探查深部岩溶、断层构造和地层变化隋况等。522CSAMT的仪器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1工作频率范围为110 kHz。2采样频点可内插。3各观测道具有良好的一致性。4具有GPS卫星定位系统。523CSAMT的观测装置按图523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收发距满足远区观测条件,接收偶极的高程不宜小于发 射偶极的高程。2发射偶极与测线平行布设;无法平行布设时,接收排列与发射偶极延长线的夹角应小于20。·19·图52 3CSAMT

40、观测装置示意图t一发射机;A,B一发射偶极;R。一接收机 DRF一收发距;H磁场道;E,一电场道。3发射偶极布设位置宜避开高压线、矿山、管道、河流、湖泊、岩溶和平行的断裂构造等。4同测线需改变场源位置时,应有13个重复观测点; 曲线形态差别较大时应调整场源,重新观测。5允许测线长度应在发射偶极为底边、两底角分别为120。的梯形范围内。524CSAMT电、磁通道的检查和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电通道和磁通道与屏蔽层的绝缘电阻大于2 Mn。2各信号线与大地的绝缘电阻大于1 Mn。3不极化电极的极差小于2 mV。4电极应垂直半埋于土中,接地电阻小于2 kfl,j可难条件 F可小于10kn;两个电极的埋

41、置条件应接近。5磁探头应垂直接收偶极水平布置,人土深度宜大于30 cm,距离接收机大于7 nl,方位差小于2。6电极和磁探头的连接电缆不得悬空、并行、打圈,并应 采取防止晃动的措施。525CSAMT的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1测量极距的长度根据观测信号的强弱和噪声水平确定,·20宜为25100 Ill;共用一个磁道时,两电极高差应小于极距的14。2观测和记录应在干扰背景相对稳定的时间段进行,单个测点上的观测时间应连续。 3记录头段的各种参数应齐全、准确。4每频点有足够的叠加次数,低频段数据质量达不到要 求时应增加叠加次数。5饱和记录超过总记录数的10时,应及时重测。6分析视电阻率、相

42、位数据质量,不符合要求时应及时重测。7观测期间所有人员和车辆应远离磁探头并停止使用所有通讯设备。8多道连续观测时,连接处应有1个测点重合。9观测数据质量受到影响时,应加大发射功率。10供电电极和电缆经过村庄、路口时,应设置清晰的高压 警示标志,并派专人巡视看管,雷雨天气应停止野外作业。 526CSAMT数据质量的检查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04条的规 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检查观测与原始观测的全频视电阻率曲线及相位曲线应 形态一致,对应频点的数值接近。2同一极化的允许相对均方误差为±10。单条曲线的相 对均方误差按本规范式(4 261)计算,工点的相对均方误 差按本规范式(42 63)

43、计算。527CSAMT的资料处理与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1逐点检查原始数据,对比所有测深曲线,剔除干扰。2一条曲线上剔除的频点应小于该曲线频点总数的20, 不得连续剔除三个及以上的频点,保留的频点在整条曲线上分布 均匀、不出现无规律的扭曲畸变。3存在静态位移、地形影响、近场影响的曲线和工频干扰-21·的信号应进行校正。4曲线应进行全面分析、对比,总结相同类型曲线的分布特征,选择典型曲线进行一维反演,了解测区的电性结构。5采用二维反演方法进行定量解释。53天然场大地电磁法531天然场大地电磁法可用于探查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岩溶、 采空区、断层和地层的接触关系等。 532天然场大地电磁法仪器的

44、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1观澳i频率范围为01100 kHz,有较高的采样密度。2可进行张量测量。3磁道和电道信号的一致性良好。4可压制工频干扰。5可采用自动补偿极化电位的电极或不极化电极。533天然场高频大地电磁法宜采用张量测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两电偶极子对应互相垂直,电偶极子的长度应小于或等 于点距,长度误差小于±05 m,方位偏差小于±2。2电极不宜埋设在树根、流水、公路和沟、坎等表层电性不均匀的地方,埋深宜为2030 cm、接地电阻小于2 kD。3两磁棒应相互垂直布置,磁棒顶端距离测点大于5 m,方位偏差小于±20,埋深30 crlfl,并避开电极电缆

45、。4电极、磁棒的连线不得悬空,并采取措施防止晃动。5数据采集前应进行仪器的平行试验,两个方向通道的波形形态和振幅一致。6仪器各通道信号强度的增益调节完成后,不宜改变;若 需改变,应重新进行平行试验。7-应采取多次叠加、相干平均的方法保证数据精度;电场 小于0叭bIJVm、磁场小于0 01 m1、信号相干度小于07时,·22·应增加叠加次数或重新采集。 8实时观测视电阻率、相位曲线,发现数据畸变时应重新测量。9实时记录每一个测点的地形、地物及地质特征。534天然场音频大地电磁法采用标量测量时,应符合下列 规定:1观测装置宜布置成“+”字形,受观测条件限制时,可 布置成“L”形

46、或“T”形。2电极和磁棒的布置应符合本规范第524条的规定,两 电偶极子对和两磁传感器的方位偏差可小于5。3数据采集应符合本规范第5 25条第27款的规定。535天然场大地电磁法数据质量的检查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04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标量测量应符合本规范第526条的规定。2张量钡4量采用附录B规定的全信息矢量相干度cP评价 数据质量,75频点的CP值应大于0 5。 536天然场大地电磁法的资料处理与解释应符合本规范第5 27条的规定。54电磁波透射法541电磁波透射法可用于探测透射断面之间的岩溶、破碎带 等低阻不良地质体。 542电磁波透射仪器的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1配备164

47、 MHz不同主频的系列天线。2噪声电平小于02仙V。3测量范围为0120 dB。4测量相对误差小于1 dB。5井下部分具有良好的绝缘性和密封性。543电磁波透射钻孔应符合下列规定:23·1孔内不得有金属套管,井壁完整性差的井段宜埋置 PVC管。2钻孔间距宜小于30 m。3孔深宜大于钻孔间距的两倍,且大于要求探测深度510 m。4终孔孔径不小于91 mm。5孔深大于100 m时,应进行孔斜测量。6临空面与观测剖面的距离宜大于观测剖面的|炙度。544电磁波透射法的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1仪器的工作频率应与天线长度相互匹配。2宜选取不少于两个工作频率进行测量,工作频率由现场 试验确定。3

48、完成一次完整观测后,可实施发射和接收互换的二次 观测。4采用井地观测方式时,宜以地面发射为主。5交会法观测应以同步观测为主,层析成像法观测应以定点发射或定点接收观测为主。545电磁波透射法的重复观测和质量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1异常或有疑问的地段应及时重复观测。2每个工点的检查工作量不小于总工作量的10,工作量 少的工点至少进行一对孔的全孔检查观测。3重复观测、检查观测的允许相对均方误差为±5,按本规范式(426一1)计算。 4各种观测方式的曲线异常应符合规律,不符合时应查明原因或检查复测。 546电磁波透射法的原始记录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09条的 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详细记录测

49、量过程中工作技术条件的改变及出现的特殊 情况。·24·2现场记录包括工点名称、钻孔编号、钻孔间距、孔深、 地层岩性、工作频率及天线、测试方法、点距等与测试有关的 内容。3采用交会法解释资料时,应在现场绘制草图。547电磁波透射法资料的处理与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1进行层析成像处理时,网格划分不大于最小探测对象的 直径,并以计算和分析电磁波吸收系数为主。电磁波吸收系数按 式(附录C011)或(附录C01-2)计算。2采用交会法处理时,宜以三角交汇为主。3深孔或斜孔中采集的数据应根据井斜资料校正后使用。55地质雷达法551地质雷达可用于地层划分、岩溶和不均匀体的探测、工 程质量检

50、测、地下管线探查及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等。 552地质雷达的技术指标应满足下列要求:1系统增益大于150 dB。2信噪比大于60 dB。3采样间隔小于05 i'lS,AD模数转换大于16位。4计时误差小于1 ns。5连续测量时,扫描速率大于64次s。6具有可选的信号叠加、实时滤波、时窗、增益、点测与连续测量、手动与自动位置标记功能。 7实时监测与显示功能,具有多种可选方式和现场数据处理能力。 553地质雷达探测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01条的规定外,还 应符合下列规定:1探测体的厚度大于探测天线有效波长的14,探测体的 宽度或相邻被探测体可以分辨的最小间距大于探测天线有效波第 一菲涅尔带半径。&

51、#183;25。2测线经过的表面相对平缓、无障碍、易于天线移动。3避开高电导屏蔽层或大范围的金属构件。s54地质雷达探测的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 1通过试验选择雷达天线,确定介电常数;探测对象复杂时可选择两种以上不同频率的天线;地质雷达各种工作参数可按 附录D的规定计算。2根据探测要求和场地条件选择探测方法,雷达天线无法匀速移动或信号较弱时应采用点测。3测网密度、天线间距和天线移动速度应适应探测对象的 异常反映。4选择合适的时窗和采样间隔,根据数据采集过程中的干扰变化和图像效果及时调整工作参数。 5连续测量时天线应匀速移动,并与仪器的扫描率相匹配;点测时应在天线静止状态采样。 6标注应与测线

52、桩号一致;采用自动标注时,应避免标注信号线对天线信号的干扰;采用测量轮标注时,每10 m宜校对 一次。7记录中应标注干扰或异常点位置。8重点异常区应进行重复观测,重复性较差时宜进行多次 观测。9电磁波速度可采用透射法或广角法测试。555地质雷达的质量检查应符合本规范第3,O4条的规定, 质量检查记录与原始观测记录应具有良好的重复性,波形一致且 异常没有明显的位移。 556地质雷达探测资料的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无相同倾角的有效层状反射波时,可采用f一倾角滤波。2异常的连续性或独立性较差时,可采用空间滤波的有效 道叠加或道问差方法加强。·26·3可采用点平均法消除高频干扰,采用的点数宜为奇数, 其最大值宜小于采样率与低通频率之比。 557地质雷达探测资料的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1雷达图像清晰。2通过反射波形、能量强度、初始相位等特征确定异常体 性质。3通过对异常同相轴的追踪或利用异常的宽度及反射时间,计算异常体的平面范围和深度。 4结合地质条件、介质电性特征、被测物体的性质和几何特征、已知干扰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应制作雷达探测的正演和反演模型。5在提交的时间剖面中应标出地层的反射波位置或探测对象的反射波组。56瞬变电磁法(TEM)561TEM可用于探查断层、岩溶、采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