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对点训练:李贽的离经叛道_第1页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对点训练:李贽的离经叛道_第2页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对点训练:李贽的离经叛道_第3页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对点训练:李贽的离经叛道_第4页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对点训练:李贽的离经叛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李贽的离经叛道 TOC o 1-5 h z .某同学参观李贽故居,最有可能看到的字幅是A“天不生仲尼,万古为彻夜”B儒家经典是“万世之至论”C“仲尼之道,广阔悠久,与天地并”D“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李贽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他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假设无私,则无心矣。”由此可以判断,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主张A利己主义B仁爱精神C尊重个性D个人主义.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主张: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他是A李贽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以下哪位思想家的主张A

2、王守仁B陆九渊C李贽D朱熹 TOC o 1-5 h z .以下选项中,关于李贽观点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否认孔子是“圣人”B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标准C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D强调用“调查研究”的治学方法.以下是一份不完整的某历史人物表,据信息判定此人是A朱熹B.李贽C.陆九渊D.董仲舒.焚书答耿中丞说:失天性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假设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故为愿学孔子之说者,乃孟子自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撼其夫,而公谓我愿之欤?”李贽此话的含义主要是A.批判摧残人性的孔子思想.肯定人皆有独立思考权利C.揭露道学家们的虚假面目D.主张亲身实践并学

3、以致用8.以下图人物在五四时期被当作反孔的先驱。冯元仲称赞他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以下观点哪一项最有可能是他的主张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D,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兰台序九流,儒家但居一。诸师自有真,未肯附儒术。后代儒益尊,儒者颜益厚。洋洋朝野间,流亦不止九。不知古九流,存亡今孰多?或言儒先亡,此语又如何?”这是清代学者龚自珍表 TOC o 1-5 h z 达对儒学地位看法的诗。以下观点与他相近的是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盖万世不变者,孔子之道也,儒道也”孔子为教化之主,而

4、一切道德之源也”D.就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B.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主张思想解放D.揭露宋明道学家清心寡欲的虚伪主张.明末李贽说:失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假设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A维护封建礼教B主张学以致用C反对迷信崇拜D抨击腐朽统治.李贽说:“人所同者谓礼,我所独者谓己。”我们

5、由此可以看出他A独具个性,大胆挑战正统思想B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本质C以天下为己任,道德自律D恪守修身齐家的儒学理想.李贽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以下对其思想的评述,正确的选项是A认可“存天理,灭人欲”B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标准C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D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评论李贽说:“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对其解读正确的选项是A“廉洁和诚信”:挑战正统的思想和主张B“个人理智”:强调三纲五常以稳固君权C“社会环境”:儒学家提倡“三教合归儒”D“形成丛林”: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李贽说:“嗟夫!

6、斗筲小人,何足计事,徒失佳偶,空负良缘,不如早自决择,忍小耻而就大计。易不云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明相照,同类相招,云从龙,风从虎?归凤求凰,安可诬也!”从中可以看出,李贽A反对封建礼教B反对盲从孔子C反对君主专制D反对儒学经典.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以下属于该“某人”观点的是A“天下为主,君为客” TOC o 1-5 h z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C“读万卷书,行万里路”D“仲尼虽圣,效之则颦”.明朝后期的李贽被称为“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对这里“离经叛道”的准确理解应该是A彻底否认孔孟之道B倡导君民共主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D挑战正统儒

7、学权威.焚书何心隐论说到: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此话主要反映了作者A遵循学以致用B倡导婚姻自主C挑战正统思想D鼓吹专制集权.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对此理解正确的选项是提倡男女平等实际否认“三纲五常”当时男尊女卑思想依然严重有利于思想解放ABCD.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焚书的起名是他认为将来这些著作定会遭到焚毁。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他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见解“与世不相入”,只能“藏之后世”。李贽通过这些著作A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B大力宣扬道学思想C大力宣扬程朱理学观点D对佛家学说提出质疑.李贽丛书老子解中写道: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

8、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文中李贽提出的观点是A反对封建礼教B提倡人人平等C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D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理学排斥私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此来压抑个性,压抑人性。李贽则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对李贽这一思想认识正确的选项是A宣扬私心为以权谋私者张目B肯定私心的合理性以宣扬个人自由C承认私欲膨胀的合理合法性D否认公心

9、以彰显反传统的叛逆精神.“二千年以来无议论,非无议论也,以孔夫子之议论为议论,此其所以无议论也。二千年以来无是非,非无是非也,以孔夫子之是非为是非,此其所以无是非也。”李贽的这一观点反映了A儒家思想被彻底否认B清代前期思想界的活跃局面C作者否认帝权的主张D作者反对盲从孔子.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A表达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万历十五年写道:“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

10、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李贽成为近代中国进步思想的先声B李贽的思想未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统治地位C李贽的悲剧是当时时代和社会环境的结果D李贽对现实的批判引起统治者的不满.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该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学术思想的发展B明清儒家力图恢复先秦的儒家学说C明清儒学比较全面在指出理学的弊端D清代传统经学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产生.学者王杰认为,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变

11、动,使得思想家们把关注的目光从“游谈无根”的泥潭中转向社会,转向现实,经世实学思潮兴起。“游谈无根”指的是A明清之际的政局变动B士人面对变局无所适从C理学家们的空谈性理D儒学的存在价值已丧失.明清以来,中国思想界对孔子和儒学的态度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材料明代中期思想家李贽认为:“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一一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焚书答耿司寇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李贽对孔子的主要看法。分析其观点的进步意义。.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

12、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在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变化,时代前进的要求也为时代前进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基础。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在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结根据材料,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古典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特殊史料。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一这文嫂方说道县门前西门大老爹

13、家中放官吏债,开四五处铺面,缎子铺、生药铺、绸绢铺、绒线铺,外边江湖上又走标船,扬州兴贩盐引,东平府上纳香蜡,伙计主管约有数十家中田连阡陌、米烂陈仓、赤的是金,白的是银,圆的是珠,光的是宝”林氏被文嫂这篇话说的心中迷留摸乱,情窦已开一一一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材料二金有余了解周进痛哭的原因。向众人解释:“列位老客有所不知。我这舍舅本来原不是生意人。因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今日看见贡院,就不觉伤心起来。”这也不难,我这几个弟兄都是商人,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借给周先生,让他捐个监生,不就能参加乡试了吗?”一一清吴敬梓儒林外史材料三李贽还同样以不留情面的态度解剖自己,指责自己缺乏诚信:“

14、志在温饱,而自谓伯夷叔齐;质本齐人,而自谓饱道饶德。”如果李贽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言行的一致,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他在追求个性与行动的自由,而不是叛离他衷心皈依的儒家宗旨。黄仁宇万历十五年1概括材料一小说中所描述的经济发展现象及其带来的影响。2材料二反映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3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简要评析材料三所述观点。答案解析【解析】李贽认为是非标准应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所以最可能的是D项。【解析】李贽认为人是有私心欲的,穿衣吃饭是人的基本要求。因此他反对“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尊重个性。【解析】李贽针对正统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命

15、题,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不合题” 是说不必以圣人标准判断是非标准,是李贽的【解析】“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思想,故C项正确。【解析】李贽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A项错误。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B项正确。C项是黄宗羲的观点,D项是顾炎武的主张。【解析】“务反宋儒道学之说”、“狂悖乖谬,非圣无法”说明该思想家挑战儒家权威,否认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标准,此思想正是李贽的思想,故正确答案选B项。【解析】材料否认孔子的绝对权威,认为不要把孔学神

16、化,要有自己的见解。B项符合题意。【解析】图片人物是李贽。A项是孟子的主张,C项是顾炎武的主张,D项是程颐的主张,李贽认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所以选B。【解析】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在这首诗中,龚自珍首先质疑了儒术独尊的特殊地位,接着嘲笑了后儒的厚颜无耻,继而一针见血地指出后代的儒学已经面目全非,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儒学了。D项与之观点相近,此为李贽的观点,他否认孔子和儒学的权威性。A、B、C三项都强调儒学的崇高地位。【解析】李贽“赞扬寡妇再嫁”是对理学贞节观的否认;赞扬武则天是对古代男尊女卑思想的否认;称赞商鞅、吴起等改革家和肯定农民起义是对封建统治的挑战。这一切都反映了李贽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

17、封建礼教。【解析】材料反映了李贽反对人们尊奉孔子为神圣的作法,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标准,即否认孔子的绝对权威思想,反对迷信崇拜。【解析】材料认为从内心而萌发出的叫做礼,从外部而施加到自身的不叫做礼,因此反对盲从权威,主张个性解放,故A项正确;B、C、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解析】A项“认可”说法错误;B项是李贽思想特点之一,符合题意;C项是黄宗羲的主张;D项是顾炎武的思想主张。【解析】材料中“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说明了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严重禁锢了个人的思想自由以及创新发展,而李贽则对此作出了大胆的批判,所以

18、答案选A、C、D两项描述的内容与明代时代特征不符,B项说法与题意正好相反。【解析】材料中李贽认为司马相如的做法比起那些遵守礼法但空负良缘的人来说明智得多,男女相悦,意气相投,愿意相互结合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也符合天理人情且与儒家经典并不相悖。这说明李贽反对封建礼教,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认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没有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故B项错误;李贽没有反对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李贽不反对儒学经典,只是反对盲从儒学经典,故D项错误。【解析】李贽离经叛道,大胆挑战传统思想,反对盲从孔子,肯定农民起义,赞颂男女自由恋爱,在封建社会时期这种思想为统治阶级所不容,被称为“狂悖乖谬,非圣无

19、法”。A项是黄宗羲的思想,故A项错误;B项是顾炎武的思想,故B项错误;C项强调实践对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题干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D项反对盲从孔子,符合李贽的思想,故D项正确。【解析】李贽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被称为“离经叛道”,主要是指他向正统儒学权威发起了挑战。【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映了明朝思想家李贽对传统的儒家正统思想的批判。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项。【解析】明代后期,程朱理学严重束缚人的个性发展,“三纲五常”阻碍社会发展,男尊女卑思想严重,李贽对此加以鞭挞,提出男女平等观点,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解析】通

20、过对题干材料中两部著作名称的含义的分析,可知李贽通过这些著作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了挑战,故此题选A。【解析】材料的意思是按照万物一体的原理,社会上根本不存在高低贵贱的区别,老百姓并不卑下,王侯贵族并不高贵,表达的观点是人人平等,因此答案是B。【解析】此题考查李贽的思想主张,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看,儒学一直为少数士大夫垄断,而李贽则认为普通百姓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一种思想学说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被大多数人所拥有,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判,也是对儒学的发扬光大。【解析】根据题目中“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可知李贽借由肯定私心来宣扬个人自由,并非为权

21、,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私欲膨胀,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公心”或者并未指出天理即是“公心”,故D项错误。【解析】李贽思想的本质并没有脱离儒学思想的范畴,故A项错误;李贽为明朝中后期的人物,故B项错误;题干中的材料并没有表达出对帝权的否认,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材料主要表达出了作者对孔子思想的疑心,故D项正确。【解析】结合明末清初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可以作出判断。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诉求是其产生的时代背景。B项不能表达异质”,C项说法不正确,D项扩大了明末清初思想的影响。【解析】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实际上是说李贽思想没能

22、对社会转型发挥重大作用,“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实际上是说这是当时时代和社会环境造成的结果,故C项正确;A、D项与作者观点不符,故A、D项错误;B项对材料的理解是片面的,故B项错误。【解析】据材料明末清初是“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同样传统学术“重要转折阶段”,联系阶段特征,可知此时商品经济发展、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这应该对学术思想发生重要影响,故A项正确;明清儒家有很多对先秦儒家的批判,如李贽不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定是非的标准,故B项错误;明清儒学对理学批判不能称之为全面,此后儒学面貌并未发生彻底性变化,故C项错误;清代经学中一些经世致用等思想同近代民主思想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其与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并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解析】明清之际的政局变动是经世实学思潮兴起的背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