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_第1页
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_第2页
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_第3页
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_第4页
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27第三章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教学目的:介绍西周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掌握西周官僚机构与政治制度内容,正确估计西周的生产力水平,掌握华夏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得出对西周社会性质与我国奴隶社会特征的正确看法。教学重点:掌握西周的官僚机构与政治制度,了解井田制、“工商食官”的含义与性质,了解西与周边各国的关系及华夏族形成的进程。第一节西周国家的建立与强化一、周部族的兴起与周王朝的建立周部族是我国西部黄土高原上兴起的一个古老部族。因其所居地为周原,故号为“周。”史记周本纪云:“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从而产子名弃,姜原是

2、周部族的女姓祖先。弃长大成人后,“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舜闻之,举弃为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史记周本纪)邰,正义引括地志云:“一名武功城,在雍州武功县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国,后稷所封也。有后稷及姜嫄祠。毛苌云:“邰,姜嫄国也,后稷所生。尧见天因邰而生后稷,故因封於邰也。”后稷是周部族的男性祖先,以后稷为首的周部族是一个农业部族。周部族兴起在尧、舜之际。后稷之后,其子不窋出曾抛弃过农业,奔于戎狄之间,大约过着渔猎生活。其后不窋之孙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渡渭,取材

3、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史记周本纪)公刘所居之邠,属黄土高原地带,宜于农耕。诗大雅绵曰:“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陶与窑同,古谓之陶,今谓之窑;穴是窑洞,复是半穴居。周人这时就居在邠地沮、漆二水间。古公亶父自邠地迁于岐山之下,看到这里土地肥沃,于是卜居于此。即所谓:“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 ( 是 ) ,筑室于兹。”周人迁居周地以后,与姜姓婚嫁杂居。周人自此便逐渐成为一个比较发达的农业部族。周人自不窋居邠,至公叔祖类,传说有十一世,除公刘外,全无史迹可寻。古公亶父又称大王,说明周人已渐具国家的规模。王季历

4、时国力有一定发展,但是比之商王朝,仍属小邦。古公亶父自邠迁于岐山,奠定了周王业的基础,王季历时,周对殷臣服。竹书纪年记武乙三十四年“周公季历来朝。王赐地三十县,玉十玦,马十匹。”三十五年,“周公季历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 ( 狄 ) 王。”这时季历已见于史册,竹书纪年又称大丁 ( 文丁 ) 四年“周公季历伐余无之戎,克之,命为牧师。”牧师即后来的方伯,为一方诸侯之长。王季历伐西落鬼戎应是接受殷王之命。易未济:“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鬼方是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所以季历初伐鬼方时还有震恐之心,经过三年的艰苦斗争,最后取得胜利,因而受到大国殷王的赏赐,命为牧师。季历为了与殷王朝搞好关系,又娶殷

5、女为妻。诗大雅大明曰:“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挚仲氏是殷之臣属方国,任姓。殷周在政治上结合起来。孟子公孙丑上曰:“文王以百里。”文王时期,周还是一个方圆百里的小国,所以周初人还自称“小邦周。”(尚书大诰)春秋时人还说“商周之不敌。”(左传桓公十一年)周初的文化,包括文字在内,皆效法殷人,周原出土的甲骨文字也与殷墟基本无异。当初,周只是臣服于殷商王朝的小国。说文云:“王,天下所归往也。”孟子尽心下云:“得乎丘民为天子。”周人在文王时期,政治修明,发展生产,开辟疆土,收容四方归附的人民。史记周本纪载:文王“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诗大雅生民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6、周原甲骨还有“楚子来告”的记录。文王积聚力量,周人迅速地发展起来。陕西扶风周原发现文王时期的周人甲骨,文字简略,刻划纤细,其中有一条“彝y文武帝乙”之辞。说文云:“彝,宗庙常器也。”彝,为祭祀之意。这是周作为殷王朝的臣属方国,去祭祀殷人祖先。文丁和帝乙的时代,殷周关系有时是友好的。周人的强大,肯定会引起殷人疑忌。晋书束皙传引竹书纪年曰:“文丁杀季历”,史记周本纪说,“纣囚西伯于羑里”,西伯即文王。至武王时,周仍对殷臣服。周人三代受屈辱,其甚者威逼至死,但仍须夙夜不懈,以服事殷。殷大周小,周人必须隐忍待时。(徐中舒西周史论述,四川大学学报 1979 年第 3 、 4 期)周人王季历称王,文王继位

7、也称王。他们对内称王,对外也已经开始称王,并做反商的准备。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史记周本纪载:“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俱让而去。诸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之君。明年,伐邘。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丰,明年,西伯崩。”殷为天下共主,虞、芮决狱断讼不往殷而往周,也就是周人反商、翦商之始。周欲向东发展,必先除后顾之忧。此后周人累年向外扩张,先伐犬戎、密须。耆,尚书作黎,在今山西中条山长治壶关诸地;邘在今河南沁阳,已入殷畿内。崇在秦晋之间,即今河南嵩县以西之地

8、,崇以筑有高城而著称,是殷西重镇。这些地方的陷落,使殷人在西方无险可守。周迁丰以后,由崇渡河向殷都朝歌进军,沿途皆平坦大道。文王时代,就已经积极做好伐商的准备工作。然而,迁丰后不久,文王死去。二、武王克商武王发即位以后,修文王绪业,继承文王遗愿,进行伐商的准备工作。武王东观兵于孟津,向殷王朝示威,并观察殷王朝的动静。此时,殷纣王一味贪恋淫乐,已无暇顾及周人炫耀武威的举动了。但是,武王见殷王朝的内部尚无隙可乘,遂还师。武王没有胜利的把握是不敢轻举妄动的。又过二年,殷纣王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内部矛盾毕露,于是武王遂帅师东伐,于十二年(武王未改元,此为文王受命的十二年)二月甲子朝 ( 即公元前 10

9、46 年二月甲子的早晨 ) ,至于商郊牧野。武王伐纣是有充分准备的。武王率领戎车三百辆,虎贲 ( 勇士 ) 三千人,诸侯军旅,西南地区的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孔颖达正义曰:“此八国者,皆西南夷也。”顾颉刚对牧誓中记载的“八国”进行考证:(顾颉刚史林杂识牧誓八国中华书局, 1977)庸,左传杜预注曰:“庸,上庸县。”在今湖北竹山县。蜀,初在汉中、南郑一带。羌,今甘肃东北东南部,离岐q周不远。髳,左传成公元年:王师“败绩于徐吾氏 ( 茅戎 ) 。”茅、髳同声,即一族,今之山西南端平陆县一带。顾颉刚认为在四川境内。微,过去曾以为“微”在四川省眉山县,不确。顾颉刚先生在认为在陕西省郿县。卢

10、,国语周语中:“庐由荆妫。”韦昭注:“庐,妫姓之国。”今湖北南漳县东北 50 里有中庐城,为春秋时卢戎古国。彭,左传桓公十二年:“伐绞之役,楚师分涉于彭。”杜预春秋释例:“彭水出新城,昌魏县东北,至南乡、筑阳县入汉。”昌魏、筑阳等地皆在湖北,那么“彭”亦在今湖北。濮,濮人当散处在武当、荆、巫诸山之中,及今河南西南部地区。在武王伐纣的战役中,此“八国”军队跟随出征,是打败殷商王朝的重要力量之一。诗大雅大明曰:“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意思是:在广大的牧野战场,周用檀木制造的战车非常漂亮,赤毛白腹的马强壮有力,师尚父 ( 即姜太公 ) 的军

11、队非常威武,如腾飞的鹰,辅佐武王,去征伐大商,在清晨与商交战。可见周人军队的威武雄壮。殷纣王在位年久,内部矛盾重重,“亿兆夷人离心离德。”其主要矛盾是纣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收容叛逃,损害了统治部族内部的自身利益。如尚书牧誓云:“今商王受,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商纣收容叛逃,并使他们为大夫卿士以凌驾于其旧贵族之上,为害百姓和广大商邑人民。牧野之战,如大雅大明所云:“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殷商军队像树林一样多。但“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史记周本纪)商纣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内部崩溃,内外

12、矛盾交织。武王以甲子朝克商,利簋铭云:“武王征商。惟甲子朝,岁则克。闻,夙又 ( 有 ) 商。辛未,王在阑师,易 ( 锡 ) 又 ( 右 ) 事利金。”此铭记载武王克商的史实。岁是岁星。“岁则克”是右史利的建议,闻是上闻于武王,武王采纳了利的建议,因而就在祭岁星的早晨 ( 夙 ) 就占有了商国。辛未是甲子日后的第八天。阑师地在管,管在今郑州。此次打败殷商,因为右史利的建议而获胜,因而武王赐之以金 ( 即铸簋的铜 ) 。牧野之战,殷人倒戈以开武王,使武王迅速地进入殷都朝歌。纣王逃跑不及,退至鹿台之上,穿宝玉衣自焚而死。周人经过数代的努力、发展,终于在武王时期,推翻了殷商王国,建立了周王朝。三、武

13、庚三监之乱与周公东征周人取得了政权后,并没有完全消灭殷商国家,而是根据当时人们“灭国不绝祀”的原则,保留殷人的祭祀。周武王让纣的儿子武庚仍继承殷王位,统治殷商故地。武王又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驻守在殷都周围的邶、鄘、卫三国,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周人立国未稳,强敌环视,武王为国事忧虑,常常夜不能寐。他说:“维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以至于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 ! ”(史记周本纪)克商后的第二年,武王有疾,死去。成王即位,年幼,由周公代行王事。周公当时已称王,在颁布的一些诰命中,皆有“王若曰”句,如尚书中大诰、酒诰等。武王的弟弟中管叔最长,按照兄终弟及的惯例,他有

14、资格继承王位。如今周公立武王子成王,成王年幼,周公自己称王执政,这引起了武王群弟的不满和猜忌。尚书金縢载:“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在这种情况下,管、蔡与武庚联合作乱。武庚早有复国的野心,这时不仅联合“三监”,而且又和殷商旧地东夷的徐、奄、薄姑等方国串通,叛乱反周,局势十分严重。管、蔡以及武庚与东夷地区的叛乱,严重地威胁了周王朝的安全。周公团结召公奭,采取果断措施,亲率大军东征。东征对巩固和奠定西周王朝起了重要作用。尚书金縢记:“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周公首先镇压“三监”,制止了流言,杀了管叔放逐了蔡叔;还诛杀了武庚,以纣王庶兄微子继承殷朝,在宋建国,史称宋国。武庚覆灭

15、后,周公继续东征,经过三年艰苦斗争这场动乱才告平定。东征范围似较广阔,穷追猛打,声势达于江南。吕氏春秋古乐:“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践伐之。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江南。”周公东征至江南,可以在铜器铭文中找到旁证。丹徒出土的俎z侯夨c簋铭曰:“唯四月,辰在丁未武王、成王伐商图,遂省东或图。王于俎,飨。王令虞侯夨曰:侯于俎。锡土,厥川三百,厥百又邑卅又五,百又卌,锡在宜。王人又七姓;锡郑七伯,厥五十夫;锡俎庶人六百又六夫。俎侯夨扬王休,作虞公丁尊彝。”“武王成王伐商图”,即查看了武王、成王伐商的地图,把俎这个地方封给宜侯。周人的声威可能达到了江南。此器,或说是成王时器,或说是康王时

16、器。根据铭文中“武王、成王伐商图”,此器当为康王时器,可能周王室的东征一直延续至康王。周公东征胜利以后,彻底消灭了殷商王朝的残余势力,扩大东方境土。为了巩固周王朝在东方的统治,周公进一步营建东都雒邑和封建诸侯。周公、成王、康王时期是西周王朝稳定发展时期,“刑错四十年不用”,(史记周本纪)史称“成康盛世。”四、营建雒邑周王朝在灭商以后,将其兵力分为三部分:殷八师、成周八师和西六师,以保卫全国。殷八师驻在殷之故地朝歌,主要是对付殷人和东夷。小臣言速簋铭载:“揸 !( 今 ) 东夷大反,伯懋mo父以殷八师征东夷。”可见东夷作乱是殷八师镇压的。西六师驻守西土,拱卫丰、镐宗周之地。营建东都雒邑后,成周八

17、师驻守在雒邑,以保卫成周。录卣铭曰:“王令曰:!(今) 淮夷敢伐内国,汝其以成周师氏,戌于叶师。”“成周师氏”即周八师的师氏;競卣yu铭载:“惟白屖父以成师即东,命戌南。”成师即成周八师的省称,南淮夷的作乱则用成周八师前往征讨。为了控制东方,威服南土,周公决定“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周公定鼎于郏ji鄏r(今洛阳市内郏鄏陌),在今河南境内建造雒邑。这里地处天下之中,是伊、洛、瀍、涧四水流经之地,土地宽平,千里沃野,是天然的粮仓。在它的东边,又有伊阙之险隘,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这样,西起周原,东至雒邑,即渭、泾、河、洛一带皆为周的王畿之地。西边以镐京为中心,是周人发祥之地,称为“宗周”;东边

18、以雒邑为中心,是东方重镇,也是保护宗周的门户。雒邑又分为二部分,瀍chn水东岸称为成周。周王朝把殷“顽民”迁到这里,严密监视。瀍水西岸修建王城,是朝会诸侯的东都。驻在雒邑的成周八师,东可以控制东方各诸候国家,西可以拱卫宗周,南可威服淮夷,北可扼幽燕。雒邑成为周王朝的东都、东方的重镇,对巩固周王朝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五、封建诸侯周初封建诸侯,在文王时代就已开始。文王曾封仲雍于虞(约今山西平陆县东30公里),称之为虞仲。伐崇之后,把崇地封给虢仲(仲的封国原称西虢,约在今陕西宝鸡东),后来又封了虢叔(其封国称东虢,其地约在今河南荥阳县之虢亭)。武王克商之前,周已开始分封了。周公东征取得胜利,朝歌以东

19、广大疆土皆入版图。为了巩固统治,必须大量分封亲属子弟镇抚其地。左传定公四年:“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荀子儒效: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这些诸侯都是按照形势发展和需要而次第分封的,分封也不限于武王、成王时代,康王,宣王时代,都在继续分封。诸侯国主要可分为:同姓,即姬姓诸侯国;姻亲,即和周王朝有婚姻关系的诸侯国;先代之后,即夏商及尧舜的后裔;还有一些是原来就存在的方国部落,或在殷商末期就投靠周族,周王朝因其故地而封的诸侯国。姬姓封国周初,在分封诸侯国的同时,设立诸“监”,一些“监”逐渐变成侯国。分封的较大的诸侯国

20、有:卫国,武王少弟康叔的封国,所领封国即殷商故地,国都定在殷旧都朝歌(今河南淇县)。鲁国,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国都曲阜。其辖地在今山东泰山之西南。晋国,成王弟叔虞的封国,国都翼(今山西翼城县东南),其辖地在今山西西南。燕国,召公奭子孙的封国,都于北燕(今北京市东蓟县)。姬姓诸侯国还有些小的封国。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云:“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丰、郇xn,文之昭也。邘y、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zu、祭、周公之胤也。”这些都是文王、武王、周公裔孙的封国。“文之昭”的封国有:管,文王子叔鲜的封国,其地在今河南郑州附近,管蔡之乱被平后,其国湮灭,成为郐k

21、ui国之地。蔡,文王子叔度的封国,其封国原在今殷墟一带,后因管蔡之乱,蔡叔流放。蔡叔死后,周公将其子封在蔡叔所流放之地,建立蔡国。国都在今河南上蔡一带。郕chng,文王子叔武的封国,在今山东宁阳县北。霍,文王子叔处的封国,在今山西霍县西南约 23 公里处。毛,文王子叔郑的封国,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聃,文王子季载的封国,不详其处。国语周语中:“聃由郑姬。”韦昭注曰:“聃,姬姓,文王之子聃季之国。郑姬、郑女,为聃夫人。同姓相娶,犹鲁昭公娶于吴,亦其女卖姓,所以亡也。”郜,文王子封国,在今山东省成武县东南约40公里处。雍,文王子雍伯的封国,在今河南修武县西,泌阳县东北。曹,文王子振铎的封国,在今

22、山东定陶西北约2公里处。滕,文王子叔绣的封国,在今山东滕县西南7.5公里有古滕城,即古滕国之所在。毕,文王子毕公高的封国,在今陕西咸阳北毕原。原,故城在今河南济源县西北。丰,文王灭崇,作丰邑,武王封其弟为丰侯。竹书纪年载成王十九年黜丰侯,自是封绝。丰邑故城在今陕西户县东,咸阳市南。郇xn,故城在今山西临猗县西南。“武之穆”,即武王子辈的封国,主要有:邘,武王第二子邘叔的封国,今河南泌阳县西北约 10 公里,当即其封地。应,周武王第四子的封国。汉书地理志:“父城,应乡,故国,周武王弟所封。”故城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地区宝丰县境内。韩,武王子的封国,初封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一带。周宣王时,大约又封在东北松

23、花江一带。属于“周公之胤”,也就是周公之子的封国,主要有:凡,凡伯盖周王室卿士,食邑于凡,故地在今河南辉县西南约 10 公里处。蒋,通志氏族略认为,蒋是周公第三子伯令的封国,杜注云,在今河南固始县东北蒋集。邢,通志氏族略云:“周公之第四子受封于邢。”今河北省邢台市境有襄国故城,似即古邢国。茅,在今山东省金乡县之茅乡,后灭于邾zh。胙,据大清一统志云,其故城应在河南延津县北故胙城东。祭,祭伯为王朝卿士,祭为其食邑。今河南郑州市东北有古祭亭,即其封地。异姓姻亲封国齐国是师尚父的封国。陈,虞舜之后,胡公满的封国,妫Gui姓。周初封国在淮北平原的陈,国都宛丘 ( 在今河南淮阳县 ) 。杞,夏禹之后,东

24、楼公的封国,姒s姓。封国在今河南杞县境;春秋以后,徙鲁国东北 ( 今山东新泰县境 ) 。宋,殷商之后微子启的封国。国都在今河南商丘市境。郐kui,妘姓国,可能是祝融之后,是祝融八部之一。其封国在今河南密县东 35 公里处的曲梁乡古城角寨村。许,姜姓国,与齐同祖。武王封四岳之后文叔于许,即今河南许昌县一带。焦,史记周本纪云:“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焦在今河南陕县南,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祝,史记周本纪载,武王曾封黄帝之后于祝。春秋经襄公十九年“诸侯盟于祝柯”,当是该地。故城在今山东长清县东北。蓟,武王克商,封尧之后于蓟。故城在今河北大兴县西南。这些“先代之后”,或许原来就活动在

25、受封国的地域周围,或许是武王时重新分封,加以认可,这些诸侯国与周王朝有臣服关系。还有一些因故地而封的方国。这些方国一般来说,是西周王朝建立前的同盟国,在武王克商时,曾跟随一道伐商,立下战功。西周王朝建立之后,便因其故地而封,成为周的臣服国。主要有:楚,周成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因楚祖鬻熊曾服事过文王,故就楚人所活动的故地封熊绎以子男之田,芈m姓,居丹阳 ( 今河南浙川县一带 ) 。史记楚世家记:“楚子熊绎与鲁公伯禽、卫康叔子牟、晋侯燮xi、齐太公子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西周的文、武、成、康之际,楚承认了西周王朝的“共主”地位,建立起对周的臣服关系。濮,濮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部

26、族,最早活动于商王朝的东南。至今在鲁、豫之间仍留下许多濮人的遗迹。豫北有濮阳,鲁西范县有濮城 (此处原称濮县,1956年并于范县) ;山东鄄城县有城濮集,即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所记载的晋、楚城濮大战之地。当然地名并不能做为唯一的依据,但许多以“濮”为名的地方存在,说明濮人确实在商王朝的东南一带活动。濮人或许受殷商的威逼太甚,或许由于别的原因而逐渐南迁到淮水流域。左传昭公九年载:“然丹迁城父人于陈,以夷濮西田益之。”杜注曰:“言夷田在濮水西者与城父人。”这条濮水旧在亳县西境,今已湮,可能因濮人曾在此居住而得名。西周时期,部分濮人可能仍在淮水流域,但大部分已迁居汉水流域,并逐渐迁至武当山一带。濮为部落

27、之名,百濮系统包括许多部落和方国。濮曾参加过武王伐纣的战争。西周王朝建立后,濮又是臣服于周的南土方国部落,与西周关系密切。肃慎,亦作“息慎”、“稷慎”,传说舜、禹时代已与中原有联系。禹定“九州”,周边各族“各职来贡”,东北夷即有肃慎。周初肃慎入贡“楛h矢sh石砮(n石制的箭镞)。”成王、康王时,肃慎氏来朝。西周王朝分封的大量的诸侯国,是拱卫周王室的藩屏。左传昭公九年周景王让臣詹桓伯与晋说理云:“我自夏以后稷,魏、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吾何迩封之有 ? 文、武、成、康之建母弟,以蕃屏周,亦其废坠是为。”这段话不仅

28、说明周王朝境域的广远,而且说明了周建立诸侯国的目的。第二节西周王朝的政治机构与制度一、西周王朝的政权机构在西周的国家政权机构中,周天子,即周王,是最高的统治者。从理论上讲,周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居于宝塔式等级的顶端;但实际上,由于西周时期各种政治措施还不完善,专制主义还未形成,周天子的权力还未达到绝对专制的权威。西周王朝的职官主要是三公:太保、太师、太傅;掌管六事之大臣,即六卿: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司士、太史等。太保,尚书顾命曰;“乃同召太保奭。”尚书召诰:“太保先周公相宅。”保的地位非常显赫,既是周王的辅弼重臣,又是最高的执政官。周初的太保是召公奭。太师,西周的太师是武官,地位非常显贵

29、。诗大雅常武:“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修我戎。”诗小雅节南山:“尹氏大师,维周之氐。秉国之钧,四方是维。”大师,即太师。伯公父簋铭文有“伯太师”,可能与太师同属一种官职。师是一种军事长官,负责指挥军队、参加战争等。周礼中的“太师”是乐官。古代最早的乐是军乐,配合作战、练武而进行。乐官最初亦与军事有一定关系,以后又逐渐地分职,乐官成为专门的职业,太师也在战国以后发生职务的变化。太傅,礼记文王世子云:“立太傅、少傅以养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太傅审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观太傅之德行而审喻之。太傅在前,少傅在后。”傅是教养太子以明君臣父子之道的官职。以下属六卿之官

30、职:司马,说文云:“马,武也。”司马是职掌军事的长官。司马,亦有称司武。左传襄公元年曰:“司武而梏于朝。”杜注:“司武,司马也。”目前发现的西周早期的金文材料中尚未见到“司马”一词。西周中晚期以后,有关“司马”的记载逐渐增多。谏簋铭曰:“王在周师录官,旦,王各大室,即位,司马共右谏入门。”司徒,即司土。西周早期铜器铭作“司土”,西周晚期才出现“司徒。”司徒管理农业和田地的分配等;所管辖的职官有司虞、司林、司场、司九陂等。牧簋铭曰:“王若曰:牧,昔先王既令汝作司土。”可证西周时期已有“司土”的职官。司空,即司工。空、工同音假借。司空是管理土木工程的长官。周礼考工记郑玄注曰:“司空掌营城郭建都邑,

31、立社稷宗庙,建宫室车服器械,监百工者。”司工管辖职官有司刍等。司寇,是管理刑法的官。西周初期,卫康叔曾做过西周王朝的司寇。刑法是任何国家都重视的,司寇是西周王朝的显官。司士,周礼夏官司士云:“掌君臣之版,以治其政令以诏王治,以德诏爵,以功诏禄,以能诏事。正朝仪之位,辨贵贱之等。凡邦国三岁则稽士任而进退其爵禄。”司士是职掌群臣的考察任免,进退禄爵,以佐王之吏治的显官。西周时期,史官是非常重要而又十分活跃的官职。西周王朝有“太史。”太史掌管西周王朝文书起草,记载国家日常政令、文件、政务,以及王的活动和言语,编订史册,并管理国家的图书典籍等。史官系列中还有“史”、“内史”、“右史”、“御史”等。太祝

32、,古人崇拜鬼神,凡事都要祝告祈祷,设祝官,并设太卜,以管理占卜。西周官制逐渐完善。三公六卿的设置,使西周王朝既有辅弼天子的重臣,又有管理国家军事、土地、工程、司法、官吏升黜、文书典册、祈祷占卜的重臣。这些大臣皆为周天子所任命,又必须为周天子竭诚服务。周天子通过这些重臣去控制全国的臣民。西周王朝的职官是世袭的。如西周初年,周公、召公二人在王朝执政,史记周本纪云:“召公为保,周公为师。”周公、召公各有长子分别被分封在鲁国和燕国为国君;除此以外,周、召二公各有后裔在周王朝世袭为师、为保,亦称周公、召公。左传中还常见东周王室的周公、召公的活动。见于左传的周公、召公是西周初年武王之弟周、召二公的后代裔孙

33、。其他官职如太史、太祝、太卜及司马、司空、司徒等官职亦是世代相袭。二、西周王权的进一步神化西周王权相对殷商王权,进一步神化。如果说殷商国王把天上的帝称“上帝”,把死去的祖先称为“帝”或“下帝。”下帝在上帝左右;而至周代,西周国王不仅把死去的祖先与天帝一起祭祀禘祭,而且正在位的国王也把自己与天帝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周王把自己神化为天的儿子,即周天子。尚书召诰云:“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元子,就是大子,即皇天上帝的大子。释诂云:“元,首也。首是体之大,故传言大子。”尚书召诰把周成王说成是天之元子,曰:“有王虽小,元子哉 ! 其丕能言咸于小民。今休,王不敢后。用顾畏于民碞(yn,古同“岩”,山石高峻)

34、。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旦曰:其作大邑,其自时配皇天,毖祀于上下,其自时中乂,王厥有成命,治民今休。”这段话的意思为:成王即位时虽然年纪幼小,但却是天之元子,他肯定能和于小民,成今之美政。王营建洛邑之政务不敢推迟,能用之士必任之,顾念下民,则美道成矣。成王是承上帝为治,躬自服行教化。周公旦说:作大邑亦是配皇天而治,则慎祀于天神地祇,则可在天下中部有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建立都邑。王既有天之成命,必获太平之美政。周王把自己神化成天子,自出生就与众不同。帝王世纪云:“文王梦日月着身。”日月着身,就是王兆。周王既是天子,那么他就是皇天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周天子治理国家和人民就是代天行命。尚书牧誓武王伐纣

35、时说:“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泯弃阙肆祀弗答,泯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周武王数说了殷纣王的罪行后,指出自己是“恭行天罚”,代天惩罚商纣的,从而把自己的行为神化为天命,天的意志。西周王朝把鼎作为王权统治的象征。鼎、簋、壶、鬲等原是古人烧饮用的炊煮器和盛水器;觚、角、爵是盛酒器和饮酒器。这些器物是人们的生活用具。原始社会时期,氏族部落中有人死去,活着的人将死者生前用过的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进行随葬,让死者到另一个世界中继续使用。由于远古的人们极度迷信,相信人死后仍然有一个魂灵存在,于是他们拿出最好

36、的食物,盛在最好的器皿中,去供奉祖先和神祇。用以盛祭品的器皿,如鼎、簋、鬲等就被赋予神圣的含义,成为礼器。西周王朝把鼎作为王权的象征。如周公、成王“定鼎于郏鄏” ( 郏鄏在今洛阳市内 ) ,其意则为周公在洛阳建成东都,亦是周王朝的权力所在。前 606 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至于雒。雒邑是周天子的国都。楚庄王耀武扬威,观兵于周疆,向周王室的使者王孙满询问:周王室的镇国之宝鼎的大小和轻重如何。以后的人们则把“问鼎”当做欲夺取权力的代名词。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ch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

37、,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d 古同“砥”)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左传宣公三年)周王把王权归于天命,而天命在德。天命未改,故鼎之大小轻重未可问,从而把周王权进一步神化。周人“受天命”,就是接受皇天所付给的人民及疆土。尚书梓材云:“皇天既付中国民,越阙疆土于先王。”周人的统治就是天命。“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君与军队皆天命之作。周王是辅助上帝统治下民的。周天子是天的儿子,是皇天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他对

38、国家和人民的治理代表天的意志,从而为周代王权罩上了神秘的色彩。三、周人的宗法制西周宗法制是政权与族权相结合的产物,是周天子巩固王权的工具。西周王朝分封诸侯和任命职官皆以亲亲尊尊为标准。所谓“亲亲尊尊”,就是周王室根据与天子血缘的远近而确定其身份贵贱尊卑和封国的大小。在家族基础上形成的宗法制也是周王朝进行统治的重要原则。宗法制度下,周天子的王位只有嫡长子继承。承继王位的一支应算做大宗。周天子的诸子之中除去承继王位者,其他儿子称为别子或庶子,是为小宗。周王的庶子被分封在诸侯国做国君,国君在诸侯国中为祖。国君位由嫡长子承继,国君的别子或庶子又立为诸侯国中的大夫。大夫之家又有大宗、小宗之区别。小宗的地

39、位依次降低,最后成为仅有薄产或没有田产的“士。”周王室这样层层分封,形成一个以亲亲尊尊贵贱为等级的庞大的贵族集团。西周的宗法制以家族为基础,以宗统为顺序而形成。宗法制度下,大宗为尊贵,小宗相对大宗为卑贱。小宗没有资格祭祖,只有大宗才有资格祭祖。礼记大传云:“庶子不祭,明其宗也。庶子不得为长子三年,不继祖也。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弥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郑玄注曰:“别子,谓公子若始来在此国者,后世以为祖也。”别子,则是诸侯国的始封君,为诸侯国之祖,于周王室为

40、小宗。宗族是按家族的宗统为顺序排列的。宗族长是宗族的统治者,也是最尊贵者。嫡长子是继承先祖先君的宗子,所以嫡长子就是最尊贵的族长。西周王朝按亲亲尊尊的原则,以家族为基础而进行分封,分封的对象是各个宗族的宗族长。封国或封邑的土地和人民都属于宗族长,宗族的成员在宗族长的庇护下而生活。宗族长如果弃官“则族无所庇。”因此宗子像宗族的城一样,城可以庇护其民,而民也要维护城。诗大雅板云:“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无俾城坏,无独斯畏。”宗子与族人的关系就像城与民一样,要相互支持维护。族人要拱卫宗子,宗子庇护族人。周王室是天下的大宗,周王是周族的宗子。周王既是国家的国王,又是天下大宗的族长;同

41、样,西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君,亦是诸侯国大宗的族长。诗大雅公刘云:“食之饮之,君之宗之。”西周是融君统、宗统为一体的国家,故西周王朝又称为“宗周。”诗小雅正月云:“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西周王朝把政权与族权有机地结合起来。周代的宗法制度保证了嫡长子的继承权和无比尊贵的地位,当然也保证了周天子无比尊贵的王位和权力。宗法制度与继统制度相辅相成,是巩固周代王权最有力的工具。宗法制度下,周天子既是天下共主、高高在上的国王;又是天下的大宗的宗子,尊贵的宗族长。周天子的王权大大巩固和提高。四、军队和刑罚西周王朝自建立起,就发生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如周文王伐犬戎、密须、耆国、崇侯等,武王伐纣、周公东征、穆王西

42、征、昭王南征、厉王伐淮夷、宣王南征等等。西周王朝有一支强大的军队。西周王朝的军队主要有成周八师、西六师、殷八师。西六师驻守在宗周,即丰、镐之地,以保卫西周王朝的本土。殷八师似驻守在殷商故地。成周八师驻在东都雒邑,这样东可以镇守东方的广大境域,西可拱卫宗周,南可以威服淮夷,北可扼幽燕。西周时期,诸侯国亦有军队,但归周天子调遣,即“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诸侯国内,国君亦分封大大小小的卿、大夫、士,即诸侯国君之臣。诸侯国卿大夫有自己的采邑,采邑主有自己的族兵,即私卒家兵。卿大夫的私卒家兵要归诸侯国君调遣。西周时期,周天子、诸侯国君、卿大夫皆有自己的军队和家兵,但卿大夫私卒,国君可以征用;诸侯国军队,周

43、天子可以征用。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宝塔式的等级统治。西周王朝自己就有一支规模强大的军队,又加上诸侯国、卿大夫的军队和家兵,是保护周王统治的有力工具。贵族都有自己的族兵,平时生产或习武,战时召集作战,自由人均为战士。从武王伐纣的战例分析,西周军队当由诸侯国军队和周王直属军队两部份组成,当时文武未分,并无专职军士将领,国君、卿大夫等均身兼文、武。族兵、私属平时从事自己的本职工作,战时征集。兵器主要为干、戈、矛、钺、弓箭、斧等。军队中的千夫长、百夫长下面,当为什、伍组织,有戎车、虎贲 ( 勇士 ) 、甲士,还有徒卒。战斗前,往往先派出勇力之士犯敌致师,所谓致师,即冲入敌阵挑战,入敌垒,斩敌首或执俘而还。

44、关于西周的刑法,尚书吕刑记载有:黥 ( 刺面 ) 、劓 ( 割鼻 ) 、膑 ( 即刖刑 ) 、宫、大辟 ( 杀头 ) 。 1975 年,在陕西岐山董家村出土的亻朕匜,其铭文是西周一个重要的法律文献。亻朕匜铭曰:伯扬父 ( 即法官 ) 讯牧牛,“汝敢以乃师讼”,“我义便 ( 鞭 ) 女 ( 汝 ) 千,女”,当为墨刑的一种。铭文又曰:“今我赦女,义便鞭女千,黜黑屋女;今大赦女,便 ( 鞭 ) 女五百,罚女三百锾。”牧牛表示再也不敢诉讼师了,如再告,则鞭千,并受墨刑。在这里,牧牛是原告,师是被告,但牧牛与上司诉讼,故法官伯扬父要鞭打牧牛。上段铭文说明西周时已有鞭笞、罚金、墨刑。古代兵刑不分,如国语

45、鲁语曰:“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凿,薄刑用鞭扑。”说明动用甲兵征伐亦是惩罚用刑的一种形式。五、西周王朝的田制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主要是井田制和爰yun田制。井田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萌芽,在冲积平原上逐渐出现的一种田制。有人曾怀疑它的存在,并提出周礼一书是伪书的观点。徐中舒先生举出了大量的先秦典籍的记载,证明了我国古代井田制度的存在。关于井田的井,周易井卦云:“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井是邑的基本组织,“四井为邑”,“改邑不改井”,是指井和四井为邑的组织都不改,仅以此井改属彼邑,或以彼井改属此邑,故“无丧无得”,“往来井井”,与荀子儒效篇中“井井兮其有理也”的“井

46、井”一样,都是以井田形容整齐划一、有条有理的样子。古代必有豆腐干式的井田存在,才有“往来井井”和“井井有理”的词句。耕字偏旁从井,说文云:“耕从耒li、井,古者井田,故从井。”耒是殷周两代主要的生产工具,用于刺土深耕。耕从耒、井,说明井田是古代平原低地沃土普遍存在的制度。甲骨文中绝大部分“田”作田猎讲,其为农田之“田”则写为“囲”,说明古代井田存在的事实。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楚国土地共分九等,在衍沃肥美之地才有井田,称为“井衍沃”,只有在平原地区才实行井田制。关于井田制,孟子滕文公上云:“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意思为,方一里为一井,每井九

47、百亩,在中间的一百亩为公田,其他八家,每家一百亩。公田为八家共同耕种,待公田上的农事做完后,才开始做私田上的农活。周部族从我国西部兴起,西部黄土高原实行的是换耕的爰田制。这种爰田制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制度,从不定期抛荒到定期轮休耕作。把田分为休耕的田,休耕二年后新耕的田,休耕三年后的田,进行轮换耕作,称为爰田制。而井田则是年年都可以耕种的田。先秦的史籍记载表明,西周时期井田制和爰田制下耕作的每一个劳动者都可以分到百亩上田,或百亩以上的中下田,这份土地归他个人占有,收获也归个人享用。但这些劳动者要无偿地为统治者耕种公田,故诗小雅大田有“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的记载。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夏后氏

48、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周人的“彻法”,就是让西周每人百亩份田之外,再为统治者无偿耕种十分之一的“公田”。周人耕种的“公田”,又叫“藉田”。“藉”,是借民力耕种的意思。西周晚期,藉田制下的矛盾日益暴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田甫田,维莠桀桀。”藉田无法维持了。国语周语上云:“宣王即位,不藉千亩。”韦昭注曰:“藉,借也,借民力以为之。”诗周颂载芟序郑氏笺云:“藉,之言借也,借民力治之,故谓之藉田。”风俗通祀典云:“古者使民如借,故曰藉田。”由以上解释可知,宣王“不藉千亩,”就是不再借民力耕种。周宣王废止藉田。礼记王制载:“田里不鬻y”,有

49、人据此认为西周土地不能买卖。礼记王制出自汉代人之手,有许多理想化的成份。其实,西周土地关系非常复杂,应从平民和贵族的不同情况去考察。从金文中可以看出,西周土地有转让和交换的现象。1975 年岐山董家村发现的裘卫四器,为研究西周中期的土地转让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裘”的本意是皮衣,在这里是官名,即周礼中的“司裘。”“卫”是人名。裘卫,即是掌管皮裘的官员,名叫卫。四件裘卫铜器的铭文记载了裘卫转让土地与土地诉讼的事实。卫盉h铭文载:“惟三年三月既生霸壬寅;王称旂(q 同“旗”)于丰。矩伯庶人取堇章于裘卫,才八十朋,厥贾其舍田十田。矩或取赤虎两,麀yu贲两,贲韦合一,才廿朋,其舍田三田。”意思是,裘

50、卫拿出觐章 ( 玉制品 ) 、赤色虎皮等两批东西,共换回矩伯十三田的土地。五年卫鼎铭文的大意是:裘卫向邢伯、伯邑父、定伯等宰辅人物告发,邦君厉与他之间发生了土地纠纷,经过一番审讯,派三有司 ( 司徒、司马、司空 ) 到实地勘察,划定田界,裘卫以“田五田”,交换邦君厉的“田四田。”这种现象都说明,西周时期,土地与其他物品一样,可以进行实物交换。六、敬天保民思想的出现西周王朝以小邦周打败了大国殷,这在西周贵族的思想中激起了强烈地反响,使他们反思。尚书召诰云:“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夏、商王朝灭亡的原因是西周贵族经常讨论的问题。周天子认为他们自己是天帝派到人间的王,而殷商国王也是天帝

51、派来的,殷商为什么会灭亡呢 ? 西周贵族认为,天选择敬天有德者做天子,付给他土地和人民,要天子代天保民;如果天子不能保民,天就会降灾,就会易“天命。”召诰还说:“相古先民有夏,天迪从子保,面稽天若,今时既坠厥命。今相有殷,天迪格保,面稽天若,今时既坠厥命。今冲子嗣,则无遗寿耇gu知今我初服,宅新邑,肆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这段话意为,古先民之王夏禹能敬德,天道从而保佑夏王朝的平安执政,禹亦面考天心而顺之;桀弃禹之法而坠天命;殷王朝亦是背弃了天命;只有我尚在幼冲的成王,初理政,宅新邑,敬德保民,求天予以永命。周天子代天保民,则天命永在;反之,则易天命。周天子是否敬德保民,有什么标

52、准呢 ? 天要看民的意志。尚书泰誓中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尚书召诰云:“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西周国王认为,只有敬德保民,才能使王权巩固和稳定,受天永命。西周初年的文书诰命中,贯串了西周贵族的保民思想。王国维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其所以祈天永命者,乃在德与民二字。文、武、周公所以治天下之精义大法,胥在於此,故知周之制度、典礼实为道德而设。”尚书康诰记载,周公在建成东都洛邑后,对康叔及侯、甸、男邦、采卫等四方诸侯说:“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帝休

53、,天乃大命文王,殪y戎殷,诞受厥命,越厥邦厥民。”周公所说话意为,我们英明无比的文王之所以战胜大殷王朝,主要在于我们能明德慎罚,成其美政,且上闻于天帝。天帝认为我们做的很好,才授文王以大命,推翻商纣,承受了天命。周公又谆谆告诫康叔,要记住文王的教诲,学习殷朝先哲王,用康保民,使天帝知晓。周公说:“今民将在祇乃文考,绍闻衣德言。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乂民。汝丕远惟商耇成人,宅心知训。别求闻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废在王命。”(尚书康诰)周公希望康叔不要贪图安逸,对民宽宥,不杀无辜,这样天帝才能保佑周王朝。周公教诲的宗旨在于敬德保民,在于维护周的王权。西周王朝对德的重视,也表现

54、在历代周王的谥号上。王有美德,则有美谥;有不令德,则用恶谥。如果说夏、商国王的名号皆以天干命名,如夏朝的孔甲、履癸;商朝的盘庚、小辛、祖甲、廪辛、武丁、雍己、祖辛等,反映夏商时期天文历法的发展。西周国王则以德行为王的谥号,如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恭王、懿王、孝王等。史记谥法解云:“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慈惠爱民曰文;刚强自理、克定祸乱曰武;安民立政曰成,安乐抚民曰康,圣闻周达曰昭,布德执义曰穆,尊贤贵义曰恭,温柔贤善曰懿,慈惠爱亲曰孝”等,这些皆为西周王朝有美谥的国王。西周王朝还有厉王、幽王等不令王,谥法解云:“杀戮无辜日厉,动祭乱常曰幽。”这些都是周王朝的不令德之王。西周王朝

55、以德行为王谥,开我国后代帝王以德为谥的先河,周王把敬德保民看作天的意志,又把自己当做体现天意的天子。天子如果不能代表天意,不能敬德保民,天就会反易天命,断绝天禄,也就是换替天子。因此西周王朝之所以敬德保民,其目的就是要维护、巩固西周国家的王权统治。第三节西周国家经济与文化一、农业生产的发展西周农业生产的发展已相当发达。诗经中的许多这方面的记载。如“丰年多黍多禾余,亦有高廪,万亿及秭 ( 兆 ) ”(诗周颂丰年);“黍稷茂止,获之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zh。”(诗周颂良耜)这就是说,当时有万亿兆的高廪,有堆积如城,排比如栉zh的露积。又:“曾孙之稼,如茨如梁。曾孙之庚,如坻d如京。乃求

56、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梁,农夫之庆。”(诗小雅甫田)。意思是,他们的庄稼像高高的草垛,像高大的小山,他们的黍稷稻梁,可盛千仓万箱。这些记载反映出当时的农业的丰收景象。西周时期,主要的生产工具是耒耜。耒是木制的曲柄农具,下端有岐出而税利的木叉,用以刺地。木叉之上贯一小横木,为耦耕时踏足处。诗经中有“千耦其耘”、“十千维耦”的记载,说明周人农田的耕作形式主要是耦耕。古代耦耕,两人各以足踏于小横木上,推使木叉深入土中,谓之“推。”或一人用耒,一人播种配合,亦为耦耕。耒既深入土中之后,向后斜抑柄端以起土,谓之“发。”一推一发所起之土因谓之“土发”。古代的耦耕就是这样反复向后移动的一推一发。淮南子修

57、务篇说:“耕者日以退”,这就是耒耕的现象,与犁耕向前移动是不同的。耜字,原是铲锹状农具,后来像在耒的下端,安装半圆形锐利金属“犁錧”或石蚌类的刀铲。它的用法,与耒相同。耒耜虽然简单,却是可以胜任深耕的农具,远胜于鹤嘴锄和原始的犁耕或掘土棒。农具还有钱、鎛、銍、艾等,如诗周颂臣工云:“命我众人,庤zh乃钱鎛b,奄观銍艾。”说文云:“钱,铫也,古田器。”纂文曰:“铲之使用,即与钱同。钱特铲之别名耳。”钱即后来的小铲子。鎛,国语齐语韦昭注:“锄也。”銍zh,说文云:“获禾短镰也。”艾,通刈y,略似现在的剪刀。从有关文献记载看,这些工具当时已普遍用于农业生产。西周在休耕地的基础上逐渐地发展到自觉不自觉

58、的农肥耕作。休耕的菑田,只是耕后不播种子,并不是不耕。尔雅释地孙炎注云:“菑,始灾杀其草木也。”灾杀草木而积肥。左传隐公六年载:“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菑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农夫最重要的事是除草以积肥。周礼薙氏:“掌杀草,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秋月黾 ( 孕 ) 而芟shn之,冬日至而耜s之,若欲其化也,则以水火变之。”周礼稻人:“凡稼泽,夏以殄草而芟夷之”;礼记月令于夏月下云:“是月也,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加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这是一种利用夏日溽暑时湿度热度以加速堆肥腐化的措施。文选东京赋云:“芟夷蕴崇之,又行火焉”,就是把草堆

59、积起来,加以火化,令浓烟蓊郁,徐徐燃烧,这可能就是古代菑田积累下来的经验。周礼地官草人曰:“掌土化之法,以物地,相其宜而为之种。凡粪种,马辛 ( 色赤 ) 刚 ( 土强 ) 用牛,赤堤 ( 赤黄色 ) 用羊,坟 ( 润 ) 壤用麋,渴 ( 涸 ) 泽用鹿,鹵l泻用犭亘,勃 ( 粉解 ) 壤用狐,埴 zh( 土黄而细密 ) 垆 l( 黑刚土 ) 用豕,疆坚用蕡,轻 ( 脆也,读如剽 ) 用犬。”这可能是利用藺ln田为苑囿yu或牧场,用各种畜类粪便来改变土壤土质。从以上所述可知,周人积累经验,到晚期对于施肥似有一定的认识。但还未用人便作为肥料,古代养犬豕较多,人便为犬豕sh所食,不用作农业肥料。我

60、国自夏、商开始,在平原地区可能就有井田了。周代,较为整齐划一的沟洫制度,也在黄土高原地区逐步出现。周礼遂人:“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考工记匠人与周礼遂人所载的沟洫制度是一致的。西周农作物的品种有所增加,具备了后世所有的主要农作物,如黍、稷、梁、菽、麦、稻等,另外还有桑、麻和瓜果之类等。诗经中有许多记载,齐风南山:“艺麻如之何 ? 衡从其亩。”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篚,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六月食郁 ( 梨的一种 ) 及薁y( 李的一种 ) ,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