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高考语文真题专项复习指导: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近五年高考语文真题专项复习指导: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近五年高考语文真题专项复习指导: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近五年高考语文真题专项复习指导: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近五年高考语文真题专项复习指导: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近五年高考语文真题专项复习导:古代诗歌阅读写在前面如何重构译文看懂能看懂字句来理解诗歌翻译时,把“作者”换成“我”,再据每句诗的视角或语境,加上符合 视角或语境的谓语动词,最后,把看懂能看懂的字翻译出来即可。步骤 如下:(1)挑自己能看懂的字进行翻译。单音节字变双音节字。(2)还原无序,即按照现代汉语语法的成分顺序,调整时间,地点等状语 的位置。调整主谓,动宾的顺序。(3)据现代汉语的词性特点,注重重要词语的词性变化。IF p| 白山口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 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先添加基本要素“我”。据诗歌的作者和内容,翻译是加上“我”来代替

2、诗人,拉近理解诗人的 感受。再添加“常规性动词”据诗句所写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等,添加常规动词,如我看到,我 听到,我想到,我觉得,我听说,我认为等。再添加其他句子成分。 但他们内心的胸怀情意是照常不变的,这说明诗人与友人有着相似的遭 遇和志向,同时内心也有种舒怀的感觉。颈联:我看到西边极低的夕阳余晖,铺撒在白下驿楼亭和一旁池塘的水 边上,又看到远处被烟云迷雾阻隔的返乡之路。此联,诗人运用了借景 抒情的方式,描写了夕阳西下暮色霞光的暗淡和隐约迷蒙的远阔之景, 营造了一种眼前凝重,远处隐约朦胧的意境,从而以侧面烘托的方式, 表现了诗人对前途命运的迷惘和困惑。尾联:为什么要说越走越远呢?长安城

3、就在那太阳的边上。此联写诗人 因此次分别之后,会继续南下,会离长安越来越远。而他的友人也是如 此,会离开白下驿,只不过是前往长安城的方向。运用世说新语夙 惠中的晋元帝询问明帝长安与日孰远的典故,委婉地表达诗人离朝廷 很遥远,感叹前途渺茫,惆怅伤感之情油然而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面 对离别的伤感。但是诗人在表达如此悲伤的情怀时,以设问的方式,反 用了典故的意思,诗人认为,长安城马上就到,就在日头旁边,面对分 别,恰恰显示出诗人内心的豪迈昂扬的情怀。即,诗人的离情是悲伤的, 但心态是激昂的。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麟德初年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前往交趾

4、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 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 杰”。 此诗即写于上元二年(675年)。其时26岁的王勃自洛阳 动身去往交趾县(今属越南)探父,途中经过白下驿(今江苏南京), 在此地结识了当地的县尉唐少府。一段日子后,王勃继续南下,与唐少 府饯别,临别时写下了白下驿饯唐少府。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写诗人和唐少府在驿站相逢之时,像当年韩信寄 食南昌亭长处,客居他乡,因而两人可谓贫贱之交,心有戚戚焉。“下 驿”点题,“穷交” “旅食”点明两人的生活状态。 颔联承接上文, 写两人既然心意相通,成为贫贱之交、莫逆之交,何必一定要早早相识 呢?此句说明两人相识的时间

5、并不长。虽说相识时间不长,但两人此时将 要分别,依依惜别之情无比深厚。颈联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水边的楼阁、黄昏的阳光、无边的风烟等意象,运用远近结合、高低有致的 描写手法,为我们描绘出两人离别时层次清楚的画面,营造了迷离感伤 的意境,表达了与友人即将分别的不舍与牵挂。尾联是诗人对友人道别。作者说道,你离去吧,离去吧,我还能说些什么呢?你所去的 长安就在太阳边上。一方面写出了此去长安距离遥远,一方面也写出了 长安的位置。言外之意是,诗人如假设想念在长安的唐少府,可抬头看看 太阳,借举目可见太阳来排遣离别愁绪。全诗朴实从文,情感真挚,惜别之情溢于言表,立意不落俗套。14.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

6、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 .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 “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 感。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14. A【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唐少府, 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错误,颔联”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的大 意是,互相了解哪里需要时间早?只要心意是一样的,便不需要在乎认 识的早或晚。言外之意是两人认识时间不长,所以唐少府并非是诗人早 年的知心好友。应选A。25.本诗与送杜少

7、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 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15.参考答案:在白下驿饯唐少府中,诗人借景抒情,借可见之景 太阳来遣愁,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即长安就在太阳边上, 如假设想念在长安的唐少府,可抬头看看太阳;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中,诗人直抒胸臆,以乐观的态度来遣愁。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 比邻”,说明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只要心意相通,心胸豁达, 无需感到离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诗歌意思是: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

8、雾遥望着五津。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 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 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提到诗人排遣离愁的句子是颈联“海内存知 己,天涯假设比邻”,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在天涯海角也 如同比邻而居一样”。此句写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 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诗人表达了只要心 意相通,心胸豁达,不需要为离别而难过。这是借乐观的态度来排遣离 愁。2021新高考I卷寄江州白司马(寄诗给江州司马白居易)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住着怎么样啊

9、)?你在江州是否平安呢?慧远禅师的东林寺是否值得一住呢?液浦(即温江,白居易琵琶行:“住近温江地低湿。”)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听说)胜(美好、优美)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我曾听闻溢水像飘飞的衣带般盘旋环绕,也听说庐山诸峰里香炉峰的景色最优美。”题诗岁晏(一年将尽;晏,晚。)离鸿(离群的大雁。)断(断:别离。), 望阙(长安)天遥病鹤孤。“快年底了我在长安写诗想你,像一只离群的孤雁;而你在江州像一只病鹤,伶仃瘦骨遥望长安。”莫谩拘牵(牵挂)雨花社,青云(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也指高官显爵)依 旧是前途。“你不要因为眼前的一时挫折就沉迷于佛家的所谓无上妙境,坚守儒家 为国为民的高远志向才是我们

10、的灿烂前程。”注J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 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拟接 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假设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 大。LB诗人将“温浦”比作“衣带”,是对此地景物的描绘,以表现对朋友被 贬之地美景的赞美,并宽慰友人。在南史陈后主纪中,“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一句,指虽有江河

11、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缺乏以成为交往的阻碍。“溢浦曾闻似衣带”一 句中,从“似”字可以看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意为曾经听说“温浦” 蜿蜒好似洁白的衣带在飘动一样。选项中典故分析错误。这类题型,应对 措施是借助典故分析诗句含意。.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 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诗歌的第二句在问 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 分析:题干说“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重点词是“已”,隐含的意 思就是后面或者整首诗的主要内容就是委婉劝告。所以

12、,我们应该先到 后面找有没有劝告,劝告的是什么。然后再分析第二句中是不是有劝告, 和后面劝告的联系是什么。第二联是描述江州的美景,和劝告的关系不 大,因为总不能劝告白居易多去游山玩水吧。第三联是描写各自“惨状”, 更不是劝告。那就可以确定,尾联是关键了。(工)尾联卒章显志,提醒白居易不要因为一时受挫就沉迷佛学,从而意 志消沉,甚至遁入空门;劝诫他还是要以实现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为己 任,才是正确的人生方向,并且一定要对实现自己的目标怀有信心。这 是整首诗的主旨所在。(2)第二句提到高僧惠远和东林寺,外表是询问他在那里住得怎么样, 实际上是对他这种消极避世行为的不认同,也是对他的委婉劝告,为尾 联

13、的正面劝诫做了铺垫。2021年新高考全国卷I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示儿子(教导、告诫儿孙们。)陆游禄食(即俸禄,食禄,指供职官府享有俸禄。)无功(指于家国没有功绩, 功劳。功,指功绩,功劳。)我自知,汝曹(指你们。汝,指你。曹,指 辈、们、类)何以(指以何,用什么。表反问语气。)报明时(指报效圣明 的时代。明时,指指政治清明的时代。古时常用以称颂本朝。)?为农为土(指躬耕陇亩,成为平民百姓,或出仕朝廷,为官一方。)亦奚异(指 又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分别呢?),事国事亲惟不欺(只有不欺骗,忠心 耿耿。惟,同“唯”,只。不欺,指不骗瞒,忠诚。)o道在(指大道在。道,指方法、道义等。)

14、六经(指诗、书、礼、 易、乐、春秋的合称,始见于庄子.天运篇。)宁有(难道 有穷尽和极限。宁,指岂,难道。),躬耕(指亲自耕种)百亩(百亩,指一百 亩土地。亦泛指广阔之地。)可无饥。最亲切处(指最亲密、最关心、最重要的地方。)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 注注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用典:周公:(生卒年不详),姬姓,名旦。西周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姬昌第四子, 周武王姬发的弟弟。采邑在周,故称周公。封于曲阜,留朝执政,长子 伯禽就封。武王卒,成王幼,周公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不服,联 合殷贵族武庚和东夷反叛。他

15、率师东征,平定叛乱,灭奄(今山东曲阜 东)后大举分封诸侯,营建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阳)。又制礼作乐,为 西周典章制度的主要创制者,主张“明德慎罚”,以“礼”治国,奠定 了 “成康之治”的基础。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 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 七年致政成王。”言论见于尚书之大诰康诰多士无 逸立政诸篇。七月诗:指豳风七月,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 一首诗。此诗反映了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情况和农民的日常生活情况, 不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也是一首杰出的叙事兼抒情的名诗。诗共 八章。第一章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第二章写妇女蚕桑;第三章写布帛 衣

16、料的制作;第四章写猎取野兽;第五章写一年将尽,为自己收拾屋子 过冬;第六章写采藏果蔬和造酒,这都是为公家的,为自己采藏的食物 是瓜瓠麻子苦菜之类;第七章写收成完毕后为公家做修屋或室内工作, 然后修理自家的茅屋;末章写凿冰的劳动和一年一次的年终燕饮。全诗 通篇用“赋”的手法,围绕着一个“苦”字,按照季节的先后,从年初 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层次的工作面 和高强度的劳动,语言朴实无华,完全是用铺叙的手法写成的,语调凄 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着一部沉重的历史。详见附录。译文:首联:子孙们啊,我为官多年,然于家于国没有做出半点功绩,九州分 裂至今,我却寸功未建,内心忧愤、惭愧

17、,我心自知,痛不能寐然 而,我的孩子们啊,你们又用什么来报效圣明的朝代?颔联:不管是成为平民百姓,躬耕陇亩,还是出仕朝廷,为官一方,你 们都要做到事国以忠,事亲以孝,不欺瞒,不证骗,内心坦坦荡荡,忠 贞不二,至诚至善。颈联:儿孙们啊,天下大道,都在六经等书里,学贯古今,取法先 圣,学习知识,哪里有尽头,千万不要自满。勤俭持家,亲自耕种,天 成以时,百亩之地,可让全家人幸福温饱,没有饥寒。尾联:儿孙们啊!如今,我把我最关心、最重要的事情嘱咐你们,切记 一定要熟记背诵周公的七月诗啊!周公为国为家为民,鞠躬尽瘁,呕心 沥血。好好学习周公的七月诗,勤俭耕种,发奋读书,报效家国15.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

18、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B.诗人指出,不管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C. “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 态”错误,由颔联“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可知,作者认为无论是出仕朝廷,为官一方,还是成为平民百姓,躬耕陇亩,都要事国以 忠,事亲以孝,并没有在两种方式中做出比拟选择。应选C.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 何理解的?

19、 (6分)16.诗人借助这两句对子孙提出要求:诗书无涯,发奋读书;法乎先圣,修身立事;身立事;心怀家国,永存社稷。主旨解析王子文曰:“陆放翁之家风,其出于此乎? ” 陆放翁虽壮志未酬,忧愤而逝,然其一生可歌可泣,坦坦荡荡。其家国 之情,永载史册;其大义气节,万丈光芒;其教子家风,万世流长。放 翁之后,其孙陆元廷,闻宋军兵败崖山忧愤而死。其曾孙陆传义,于崖 山兵败后绝食而亡。其玄孙陆天骐,于崖山之战中宁死不屈,投海自尽。 一门忠烈,肝胆可鉴。何以继家风,何以教子孙?陆放翁示儿孙一篇,可以为见!一者,以身作责而为之,其一生之所为,当为后世之典范、之楷模,以 言行而化育。二者,为国以忠,为亲以孝。忠

20、孝乃自古治国之本。忠者,国之命脉; 孝者,民之风气。自古不忠不孝者,奸诈之徒,虚伪之辈,国乱之源, 人主必自省之。三者,勤俭持家,躬耕陇亩。发愤读书,以安社稷。勤俭乃立身之本, 耕读为保家之基。勤奋有为,诗书无崖,宽容有度,谦逊以虚,发奋向 上,积极而进。四者,法乎先圣,以修身立事,不管于农于士,至善至诚。心怀家国, 永存社稷!家风者,谓门风也!世代相传之风气,一家之风气。家风者,价值之准 那么;家风者,道德之精神;家风者,民族之根本;家风者,文明之力量! 中华好家风,源远流长,万世荣昌。2021年全国甲卷高考真题和(唱和)南丰先生出山(出山:在深山修行后重返人世,也比喻出仕担任某种职务;这里

21、是指曾巩离乡出仕。)之作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出山犹带骨毛清。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应该)有情。不及鸟飞浑(全然、整个)自在,羡他僧住(和尚入寺修行。)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注释】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侧径:狭窄的路,篮舁(yU):竹轿。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译文】 在狭窄的山路上,曾巩乘坐着竹轿,眼前一片光明,带着一身 清爽。白云和流水也像是有了人的情态,白云笑我出山是多事之举,而流 水却对我情谊颇深,一路随着送我出山。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 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 令人羡慕。然而,他与

22、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 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14.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在主语“我”和“常规动词”添加以后,再添加我在什么时间、地点、 情景、条件、方式、方法,或因为什么原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物、人 物和事情,或我自己做了什么样的事情,为此,我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 有了什么样的认识。2022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以下小

23、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标题意思:(正月初七日约友人应懋之同往南山探春。) 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竭力,执著地追求)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 麦祈蚕(祈求农事丰收,麦、蚕代指诸多农事。),来趁元正七。上片: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竭力寻觅。村村箫鼓声起,家家笛 声吹奏,人们在正月初七这天祈祷麦子和春蚕的丰收。翁前子后孙扶掖(指用手搀扶别人的胳膊),商行贾坐(行卖叫商,坐卖 叫贾。)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懂得、领会到)为人,日日是 人日。下片:翁在前,子在后,祖孙三代互相扶掖而行,商人忙着生意,农人在 忙着耕织。这些活动从古到今都是这样的。如果能领会做人的真理,天天

24、都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15,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拟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答案分析:A.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拟困难错。此句意思是处处是春 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苦,形容执著地追求,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 觅春色的执着。不是说词人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拟困难。这里的“苦” 就是对考生教材内容延伸

25、拓展能力的考查,出自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谏 太宗十思疏中的“何必劳神苦思”。初中学过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其中“无意苦争春”的“苦”意思相同。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 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 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要懂得长幼之序,懂得天理 人伦等做人的道理。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X4题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住 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错误, 原文“不及

26、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 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 活真令人羡慕。并不是僧人不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而是作者自己身不如 飞鸟自在。应选C。15.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曾巩向 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愿意承当社会责任, 有深厚的济世情怀。【作者简介】陈师道( 10531102)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 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

27、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 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 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 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赏析】首联紧扣“出山”二字,写出山路途。在狭窄的山路上,曾巩乘坐着竹轿, 眼前一片光明,带着一身清爽。首联从旁观者的角度赞美先生出山的风姿 气度。颔联承接上文,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山路上所见。白云和流水也像是 有了人的情态,白云笑我出山是多事之举,而流水却对我情谊颇深,一路 随着送我出山。“云”这个意象在诗歌中有两个比拟常见的含义,一是指 游子,二是指小人。因云无根,随风而飘,身不

28、由己,正如羁旅之人,所 以用来指游子。如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古诗 行行重行行:“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云 又是没有主见的,风往何处吹,云就往何处飘,正如见风使舵之人,所以 又可以用来指小人。比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 安不见使人愁。”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 高层。”这里的“浮云”都是指小人。在这首诗中,联系后文“起为苍生 试一鸣”来看,曾巩这次出山应是为百姓而出仕从政的,所以这里的“白 云”应是指小人。小人们嘲笑我这次出山是多事之举,殊不知我此行是要 为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从颔联开始,诗人转换表达视角,以他敬重的师

29、 长曾巩的口吻发声,这也是唱和诗常见的写法。这两句已经可以看出“曾 巩”心中“仕与“隐的矛盾了。颈联和尾联转到曾巩对“出”与“隐”的看法。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 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 生活真令人羡慕。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然而,他 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 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他选择 了后者,把个人之乐暂且放下,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在这一点上,他与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可谓异代同心。颈联两句 直接表达出“曾巩”内心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尾

30、联直抒胸臆,表达出“曾 巩”对出仕为官,解决民生疾苦的坚定。2021全国乙卷鹊桥仙赠鹭莺(我赠送给白鹭的一首诗)辛弃疾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能)数。主人怜(怜爱)汝 汝怜鱼,要物我欣然(愉快的样子)一处。上片:溪边的白鹭,过来我这边,我告诉你:小溪里鱼儿的数量,是能够 数得过来的,你的主人怜爱你,你也要怜爱小溪里的鱼儿啊,一定要懂得 外物与本身应该是非常愉快的统一相处啊!白沙远浦(水滨),青泥别渚(小洲1),剩有虾跳鳏;舞。听(任凭)君飞 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一缕羽毛)。下片:远处的水滨旁边白沙成堆,青色的淤泥都郁积在另外的小洲I,那里 有多余的虾儿和泥纵在跳跃舞动,任凭你飞

31、过去,吃饱了再飞回来,我再 欣赏你头上被风吹拂着的那一缕羽毛。.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上阙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6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莺去虾爆较多的远浦别渚”。C.本词将鹭鹭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目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气氛。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鹭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试题分析:A项考查主旨情感和观点态度;B项考查文本的理解;C项考查 欣赏代词的效果(炼字的效果);D项考查描写手法一一视听结合及其效 果。 选D项。判断诗句是否是听觉描写,不是只根据动词听闻等词来 判定,要根据诗句描写中心是

32、否是声音来确定是否运用了听觉描写。这里 的听是任凭的意思,故不是听觉描写,所以此选项错误。.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6分)诙谐幽默,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浅显直白。轻松明快,亲切自然。创作背景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和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辛弃疾两次遭贬,闲居家乡江西上饶带湖和铅山瓢泉前后共达二十年。在此期间,辛弃疾 写下了许多沉郁悲凉、满含孤愤的词篇,看这首鹊桥仙赠鹭鹭的 格调与所流露出的情绪,当属隐居时所作。赏析这首词活泼幽默,借与白鹭的对话,表现出作者美好的生活情趣。起句直呼溪边食鱼儿的白鹭,要它前来听自己的劝告。以下作者的劝告 说服,藏有数个曲折。他先动之以情,说溪中的

33、鱼儿已经寥寥可数了; 再晓之以理,要它体谅主人的心意,推己及人,与溪中的鱼儿泯去物我, 浑然相处。这种物我的浑然一处,正是作者在隐居生活中感悟到的理想 生存境界。但是,他虽然强调物我浑然,却并没有泯灭美丑与善恶,不 然,物我浑然就变成了和稀泥的庸夫哲学。下片他接着劝告白鹭,但在 情意上有所转折:他由眼前溪边而想到远浦别渚,由清美的鱼儿想到泥 沙中无数舞动的虾翅,诱导白鹭去那里饱食美餐。值得注意的是,他在 想象饱食归来的白鹭形象时,简直把它设想成了一个头上白羽飘飘的斗 士,这充分反映了他对“虾牌”的厌恶。这样的表情方式,使词中的鱼 儿和虾鳏:,成了善类和恶类的象征。而他爱恨清楚、疾恶如仇的样子,

34、 也很像写过“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的杜甫。这使得这首 词虽似随兴写成,但却有一定的寓意。这是一篇对白鹭的箴言,其中抒写了词人对现实的感受和一腔无可诉说 的幽愤,颇有深意。上片以祈使句作开场白,以下便是对白鹭的谆谆教 诲:先指出“鱼儿堪数”的现实,然后提出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词人 以命令而强迫的语气说:“要物我、欣然一处”,既是他倔强不屈性格 的表现,又是他无力抗争、姑且如此的想法的流露。下片意境拓宽,指 出寄情自然的志向,这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因而末两句看似放达,实 那么辛酸,满含一腔孤愤。词人表现出一副麻木不仁、超然世外的模样, 对世事根本不理不睬,无知无觉,其实是理想破灭后,对

35、现实彻底绝望 后的心志灰冷。这种情感在词中表达得深沉蕴藉。这首词构思荒诞,但其中藏有天真的生活趣味和深刻的人生体验。在结 构上,以人劝鸟构筑全篇的基本骨架,形式上虽打破了词上下片分段的 常态结构,但上下片在意思上实有所转折。全词语言通俗,口语化,毫 不雕饰,一改辛词中大量用典之风。通篇运用拟人手法,读来大有深意。 2020年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奉和(做诗词与友人相唱和。)袭美抱疾(指生病)杜门(闭门)见寄 (“见”指说话人自己,指称性副词,和“见谅”中的“见”用法和含义 一样。“见寄”就是“寄给我”。)次韵(指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 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36、次韵就是和诗的一种方式。也叫 步韵。)标题意思是:酬和好友袭美(皮日休)因生病在家难以赴约因此寄诗给我 的和韵诗。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此处指游玩饮酒赋诗”。)期(约定),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趁机)吟(沉吟,此处指教导学生。)郢岸(郢,指旧时楚国都城。 岸,指岸边。此处用“郢岸”代指各地学生。)百亩蕙,欲采(采摘)商 崖三秀芝(与上句“百亩蕙相对,灵芝野菜,泛指山上的野菜。商被 灭后,伯夷和叔齐,采薇而食,以此显示高洁,也喻指坚贞。)。栖野(指栖息在野外,喻指自己虽有鹤之才华,却未在朝为官。)鹤笼(指 关着鹤的笼子。本处用“笼”喻指身不由己的某些束缚,或指官场上的某 些束缚。)宽使织(即“使织

37、宽”,意为能使笼子织的更宽阔。诗人未在 官场,故自喻为“栖野之鹤”,因此能把束缚自己的笼子织得更广阔。实 指自己未在朝为官,因此不受某些束缚,能自由自在。),施山僧饭(布施 山野僧人的饭菜。僧人吃斋饭,没有肉食。以此喻指自己生活清贫、朴素。) 别教炊(别,指特别的,别样的;教炊,煮食的方法。此处指不一样的或 特别的煮食方式,使斋饭也能吃得可口留香。)。但医(期待医治好)沈约重瞳健(康健),不怕(不用担忧、害怕。此处 指不忧虑、不忧愁。)江花(指江岸边美丽的花草。江花也喻指人才)不 满枝(开满枝头。也喻指人才济济。)。【注】 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 教书。裁诗:

38、作诗。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嘛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商崖:这里泛指山崖。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 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和诗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1.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2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次韵,亦称步韵,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典故: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借楚辞喻指诗人自己高洁并尽力 培育兰蕙一样的优秀学生。借伯夷和叔齐采薇而食来表达对友人共同相约 采灵芝野菜而食的期待,也说明自己高雅的情操和品质。译文:虽然我和您失去了相约一起去春城游玩饮酒赋诗的时间,但

39、我也是一直在家教书讲授,没有写什么诗。我趁此机会培育优秀学生,但也期待能和你一起采摘野菜而食。我如一只闲云野鹤般无拘无束,即使素野斋食也有别样的方式,别样的清香。希望你早一天能眼疾康复,再一起相约游玩痛饮,看江花满枝,人才济济。14.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乂3分)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A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40、考生要理解好其 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 情况比拟多,类似现在的笔友。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皮日 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由 此可见,选项A “与外界不通音讯”是错误的。应选A。.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15.参考答案 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2) 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虽失春城醉上期” 一句, 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 让这些愿望落空

41、;“下帷裁遍未裁诗” 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 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 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抚慰,“但医沈约重瞳健” 一句那么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 心;“不怕江花不满枝” 一句那么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美好生活做了展望。2020年全国卷I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苦 笋陆游藜蕾(藜蕾:藜和蕾。泛指粗劣的饭菜。)盘中忽眼明,骈头(骈头:并头,是说盘子里有两根并列摆放的竹笋。)脱襁(脱襁:竹笋剥去了外皮。襁褓

42、,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白玉婴(白玉般的婴儿,喻苦笋,写其形态色泽。)o极知(极知:深知。)耿介(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种性(物种的本性,苦笋的属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我见魏征殊(殊:特别,很)媚妩(媚妩:美好可爱),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放:放手)使干霄(冲上云霄)战风雨。注:藜蕾:藜和董。泛指粗劣的饭菜。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用典:魏征和唐太宗:魏征,唐朝名臣,素有胆智,每犯颜规谏,虽帝怒甚,神色不移。唐太宗虽然经常被魏征顶撞,却给予充分肯定:“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译文:粗劣的

43、饭菜中一盘苦笋令我眼前一亮;同根并生的苦笋剥去了外皮, 色泽如白玉般的婴儿。我深知一个人的耿介品格取决于天性,就像苦笋的节与生俱来一样。 我不禁想起了唐太宗夸奖的魏征,魏征直言进谏,耿介的性格实在是 可爱,所以教育儿童的时候不要给予太多的束缚,就让孩子保持天性。自古以来,人才需要培养,放手让他们高入云霄,也要让他们经历风 雨的磨炼。14.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44、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开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C此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 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C项,“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 过多取食”说法错误。结合颈联”约束儿童勿多取”和尾联来看,是说 不要轻易挖取,要放手让它们去经历风雨的磨砺,去承受艰苦的考验,直 到它们成长为一棵棵直上云霄的参天苦竹。.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15.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 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 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解析此

45、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进而考查诗歌的形象。诗的前两句吟 咏美食,接下来两句笔锋一转,从竹笋的外形转到了竹笋所象征的精神 气质上,其挺拔的姿态和与生俱来的竹节被赋予了耿介正直、不屈不挠 的品格魅力。实际上写苦笋就是写魏征,苦笋的特点就是魏征的特点。【赏析】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 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 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直不阿, 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肯 定赞美苦笋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 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我

46、见魏征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 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所以,从本身外部特征 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 于直言进谏,而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从内在气质来看,诗 人赞美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 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开展空间,也要经历风雨磨砺。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 笋的滋味并不适口;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 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2020年全国I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读

47、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行止,指事迹)终欲付何人。当时黑甚(dan) 犹承误(还以误传误,以讹传讹),末俗(后世的习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指精华),丹青(中国古代绘画的材料,这里指绘 画艺术)难写是精神。区区(形容很少,指一点点历史记载)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尘 土,这里指糟粕)。注:,罪勖蒙昧,糊涂。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 道:“然那么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译文:自古以来一个人要历尽苦辛才名就功成,可如实记载下他们的事迹要 靠哪一个人?往往是由于当时的情况不清而以讹传讹,加上后世的流俗更搅乱了事实以假乱真。低俗的东西即使怎样流传也谈不上精美

48、, 分析:首先,作者由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感悟到人应当执着地追求 幸福和美好。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是说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 山去寻觅。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这里可以象征为幸福、 美好。苦字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可以看做人们对幸福生活 的执着追求。这是作者所肯定的。其次,作者由人们在人日这一天的祈求 丰收、追求幸福的实践活动,提醒人们,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 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村村三句,以及下片翁前两句, 写的是农村人日这一天的热闹景象,是作者觅春所见。祈麦祈蚕,就 是祈求农事丰收,点出村村箫鼓家家笛这项活动的目的。他们要用这尽情 的箫鼓

49、和笛声表达他们心中的祈求。商行贾坐农耕织,这一组活动,由商、 贾、农三种行当的人物组成,而作者用行、坐、耕织三个词,点明了 三种行当人物的特征,语言简练。在古代,商人们分为行商和坐商两种。耕 织那么为农的本业。当然,这里不一定实写人日所见,而是作者由人们 的祈求而联想到的各种自食其力的人所从事的争取丰收、幸福的实践活动。 第三,作者由翁前子后孙扶掖,告诉我们要懂得长幼之序。翁前子后孙 扶掖正是来趁元正七的老老少少,子子孙孙。从翁、子、孙的排列 顺序中我们可以看到魏了翁对长幼之序极为重视。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画眉鸟欧阳修百哦千声(形容画眉叫声婉转,富于变化。

50、)随意(随着自己(鸟)的心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树林中的高处或低处。)。始知(现在才知道。)锁向金笼(贵重的鸟笼,喻指不愁吃喝、生活条件优越的居所。)听,不及(远远比不上。)林间自在啼。译文:画眉鸟千啼百响,随着自己的心意在林间飞动,在那开满红红紫紫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地穿梭。现在才知道: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远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赏析要知道绘画最难的是画出人的气质精神。点点记录怎能写尽古代贤哲 的品格学问,俗儒们只会死守古书的糟粕真可笑可憎。.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

51、.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防止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述,说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这首诗阐述了 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解析:.B此题考查对古诗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综合概括与鉴赏能力。B 项前半句表述正确,本诗第一句“自古功名亦苦辛”即有此意;而后半句 “但无法防止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表述与原诗内容不符,原诗没有表 达这个意思。原诗第二句行藏终欲付何人”的意思是“却不知谁能 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15.参考答案 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

52、以历史 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并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概括诗歌阐述 的道理,需要抓住全诗的核心内容,尤其是诗歌的颔联和颈联,扣住“犹承 误” “更乱真” “非粹美” “丹青难写”来概括分析蕴含的道理。第 二问谈启示,就要承接前面第一问的内容,说出“读史”应有的态度一一 敢于质疑,有辩证思维,不盲从。赏析王安石这首读史作于元丰八年(1085)o这年三月,神宗赵顼去 世后,旧党失势,新法渐废,王安石心中十分痛苦,这首读史就 是在这种满怀忧愤的情况下写成的。这首诗直言不讳地表达了王安石的历史观。诗人针对当时俗儒歪曲历

53、 史事实的现象进行抨击,表现了一个改革家的战斗精神。诗的开头四句说自古以来一个人的功名是经过一番艰难才得到的,但 却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历史从来都是难以说清的,即便是 在当时也是非难辨,在遥远的后世就更是如此了。后四句说有人把古 人流传下来的糟粕当作精华,而真正美好的东西是很难流传下来的。即便是最出色的画师,也无法描绘出人的精神。因而史书不过是故纸 堆而已,并不能真正表达出历代高贤的品格。王安石不只是替古人感 慨,也是为自己担忧,他已经预感到那些守旧势力不可能轻易放过自 己,后世强加于他的污水肯定不会少。他提醒人们,不要轻易相信所 谓的“正史”对他的评价。应当透过层层迷雾追寻历史的真相

54、。“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是被后人推崇引用的名句,常 用来说明在文艺创作上刻画人物时,外表好写而内心世界和本质精神却不易写的道理;或者说明要反映事物的本质是不容易的。2019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指画幅不大。)。众木俱含晚(晚照或晚气),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许道宁:北宋画家。【译文】满画都是浩浩长江水;一片苍苍茫茫,这究竟是哪个地方的山? 许道宁的画从来都透着万里之遥的意蕴,如今却只在一窗之间得以展 现。只见万木沉浸在苍茫的暮色中;一片孤云徘徊在天际,不愿离去。 画中蕴含优美的诗句,

55、但吟出后又感觉与画境不相关。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 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局部的篇幅。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C【解析】“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原意是作者赞 美许道宁通过一扇小窗大小的画作,表达出辽阔万里之势。.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 价?(6分)“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 吟

56、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 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创作背景】此诗为一首题画诗,当作于公元1118年(宋徽宗政和八年)。诗人所题 之画疑为徐道宁的渔父图(又名秋江渔艇图渔舟晚唱图)。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 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 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 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 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 简斋集。【赏析】此诗为一首

57、题画诗,当作于公元1118年(宋徽宗政和八年)。诗人所题之 画疑为徐道宁的渔父图(又名秋江渔艇图渔舟晚唱图)。这是一首题画诗。此诗首、颔联写画中山水,尺幅有万里之势;颈联写暮景, 回应苍然;尾联写作诗,谓画中景非笔墨所能传出,既极赞画之神妙,又 自惭诗之拙。此诗具体起笔突兀,通体气势雄浑,很有杜意。起笔两句, 使画中山水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尤妙在以“满眼强调水之浩浩荡荡,用何 郡把对苍然的赞叹隐在一片疑问之中。起笔十字,独造其妙,意境全出。 三、四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承接上二句意脉,作一小结:万里的山 水,万里的意境,竟被作者凝固在尺幅画间,仍将掩饰不住的赞叹溢于诗 表,不同的是前之赞叹是

58、对山水而发,此之赞叹是对画的意境而发。及至 第五、六句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其物与心之互相感发的关系,至此 已脱颖而出。末两句作一种总结式的感叹,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颇有“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之风,同时也是对深一层意境之引发。全诗 到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又都在不言之中,真所谓尽而不尽。全诗 写景兼抒情,通篇未用一典,却于简谈中见新奇。古人认为天下事有意为 之,辄不能尽妙,而文章尤然,文章之间,诗尤然,简斋此诗,可证此论。 全诗自然至极,淡泊至板。然而这淡泊却是豪华落尽见真淳之淡,是淡 极始知花更艳之淡。绝非索然寡味,深远就寓在这淡泊之中。无限的绚烂, 也融于淡泊之中,真乃淡而有

59、致,淡而有味。2019 全国n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权贵之门)谒孔门(孔子儒家之门)。只望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谓其大公无私。指裴侍郎)将卷读注,不求朝土致书论。垂纶(钓鱼)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见地,缘由),平生不受等闲恩(平白无故)。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译文】我虽然身份卑微但心中道义长存,我并非来攀附权贵而是拜访孔门之人。只希望您能读读我写的文章,我(此行)不求入朝为官,只希望和你一起谈谈为文著书方面的事情;雨中垂钓结下了隐居渔乡的孤傲之情,吹过树林的夜风传来了远飞鸿雁的心志;男子汉接受恩惠

60、必须要有缘由,我平生也绝不能接受别人平白无故的 施舍恩惠。.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 移。“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 比照。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 径。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 报。. D【解析】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说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 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那么立场,即符合“道义”。.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