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教案_第1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教案_第2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教案_第3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教案_第4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题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知识与技能:会认“屠、苏”等3课时7个字,会写“符、欲”等11个字。教学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在比较欣赏中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教学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在比较欣赏中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清明.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表达,充分展示自己的 卜性。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第一课时1.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符”字教学2.教学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屠苏” “瞳瞳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圭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教具课件。准备教具课件。准备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工走近生活,谈话导入【设计意图:“元日”导入工走近生活,谈话导入【设计意图:“元日”.(课件出示2:.(课件出示2:出示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 .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名词对学生来说比较 而“春节”是人所共知的,以“春节”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弓I书:元日)“元”是

3、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弓I入,不但学生感兴趣,天。而且帮助了学生理解诗.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题。】卜家一起来读题。.简介作者。(课件出示3)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獴郎,封荆 卜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汉族。,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 卜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 卜”,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 卜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

4、卜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豕 O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卜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 卜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 卜地方。新课教学新课教学分钟.检查交流情况。(课件出示4:生字)屠苏(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注意读准平舌音“苏”。(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 卜点词语的注释。(课件出示5)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 匕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屠苏:药酒名。

5、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瞳瞳: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卜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 卜邪。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6)符.你是怎样记住这个生字的?形声字结构:符=? +付.观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符”上窄下宽。.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三)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 卜卖。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一)回忆生活,说说“春节”.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

6、的马?指名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说说自家或见过别人家怎么过节。(课件出示7)A:放鞭炮(弓I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二十晚 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B:吃饺子和年糕 庆祝(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 的开始,预祝来年一年更比一年好。)C: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2.教师归纳:根据同学们刚才提供的信息,老师大致可以归纳出这几点:(课件出示 8)爆竹声声,告别旧年举杯同庆,迎接新年大红对联,美好心愿【设计意图:鼓励学生 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体 现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 的理念。对重难点生字 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 爱写字的兴趣,教会学 生正确的写字方法。为 养成良好的书写

7、习惯打 下基础。】【设计意图:本处设计这 个让学生说说现在人们怎 么过春节,帮他们理解诗 中的“爆竹”、“屠苏” 和“桃符”这几处词。其实是为了理解诗 意作铺垫的,主要是为 了古今时候,人们过春 节的方式没有太大的区 别,说出了这些,这首 的字面意思也就明白了 一大半了。】.【设计意图:鼓励学生 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体 现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 的理念。对重难点生字 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 爱写字的兴趣,教会学 生正确的写字方法。为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 下基础。】【设计意图:本处设计这 个让学生说说现在人们怎 么过春节,帮他们理解诗 中的“爆竹”、“屠苏” 和“桃符”这几处词。其实是为了理解诗 意作

8、铺垫的,主要是为 了古今时候,人们过春 节的方式没有太大的区 别,说出了这些,这首 的字面意思也就明白了 一大半了。】.课件出示整首诗,背景是课文插图,感知元日热闹卜景象。.同桌互读古诗,读后借助字典、结合插图也可以联 系我们现在过年的情景交流“我读懂了哪句诗。”.指名集体交流,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 卜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理解全诗的意思:同桌互说,指名说说,师生评议。.诵读古诗(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2)作者的心情出是一样的,从他写的这首诗我们可,看出,也可以从这幅插图中看出来。请你试着把诗

9、中欢 卜、喜庆的场面读出来。(3)自由读、指名读、评议、男女生读、齐读(4)谁已经能背了?(指名背诵)四、联系“元日”,迁移学习.作者描写元日中的喜庆场面,主要抓住了哪些事p?(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在一开始贴的句子旁板书:“爆竹”“屠苏酒” “桃符”)(板书:爆竹 屠苏酒 桃符).小结、介绍: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从古至今,过新 卜的方式没有太大的不同,只不过一些叫法不同而已,比如,现在我们叫“春节”,面古时候叫一一“元日”,也 ,一些物品经过时间的推移而简化了,比如“爆竹”简化成现在的一一“鞭炮”、“桃符”简化成现在的一一“对 联”。像这种从古时就有, 并世代流传下来的节日, 我们 卜为“传统节日

10、”。【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探究的.你还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简单说说节日 的主要活动。(课件出示9:中秋、端午等节日简介)【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探究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 卜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 ,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中旨导朗读,体会,盾感C1.(课件出示10):元日爆竹/声中/ 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噫噫口,总把/新桃/换值将。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元日).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教师范读,指名读,指

11、名领读,学生齐读。.自由读,练习背诵。课堂小结六、检查背诵,体会感情。【设计意图:语文应该课堂小结六、检查背诵,体会感情。【设计意图:语文应该.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元日,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是在生活中学习,又服及拓展陈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泊的思想盛“元。我真想读读这首诗啊!(范读一一练读一一指名读一一日”,迁移学习,让学生伸()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钟.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元日板书内容爆竹/声中 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晌日存。 放爆竹.饮屠苏酒 贴桃符板书内容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12、元日是北宋大诗人王安石描写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的一首颇为世人传颂的诗歌。本课 的教学我旨在让学生感受新春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情景,人们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感 受,通过以下几个层次来进行渲染,进行教学:(1)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春节,对于学生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提到春 节,总是会浮现许许多多幅美好欢乐的画面,因此在学习“爆竹声中一岁除”这句古诗时, 教师提问: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 过春节时放爆竹、吃年夜饭、贴对联这些生活的场景,通过古诗再次让学生们很快感受到了 那份欢乐,自己的生活实际很好的帮助他们理解了诗句,而诗句所描绘表达的内容又反过

13、来 加深扩大了孩子们对新年到来的感受,相得益彰。(2)结合拓展内容进行教学。当古诂学完之后,我们一起交流了中国其他的传统节日的生活习俗,加深了他们的理解,对元日这首诗歌理解更深了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弓I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弓I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第二课时教学n标.会认“魂、酒” 3个生字,会写“魂、欲”等 6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一、回顾旧知,与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关于春天的诗句, 谁能说说有哪些诗句?学生背诵。.今天,我们再

14、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一一 清明。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清明).简介诗人杜牧:(课件出示 12)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 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 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 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设计意图:复习旧 知,出示作者简介图 片,引入课题,使学生 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课件出示13)要求把字读准确。 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h m ji u m u魂酒 牧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共同正音

15、:“魂”前鼻音。开火车读,齐读。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设计意图:学习古 诗,抓住重点词语,结 合课文插图,在理解的 基础上,再来想象画 面,体会诗情,读出诗 味。层层推进,很好地 完成了古诗教学。】(1)指名读。【设计意图:学习古 诗,抓住重点词语,结 合课文插图,在理解的 基础上,再来想象画 面,体会诗情,读出诗 味。层层推进,很好地 完成了古诗教学。】(2)点击重点词语:雨纷纷、欲断魂。(课件出新课教学)分钟示新课教学)分钟雨纷纷:细雨绵绵不绝。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课件出示1

16、5)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 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 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心里很是哀伤。(4)师归纳,生质疑: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天气不好;恰是清明节在外奔波)这时他的心情如何?(凄迷哀伤)(5)师生交流。(6)指导朗读:想象诗句的意境, 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7)总结学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 三四行诗句。.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

17、行):(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16)“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2)点击重点词语:借问、遥指。(课件出示17)借问:请问。遥指:远远地指着。【设计意图:总结学习 古诗的方法,就是遵循 “受人一鱼,不如受之 一渔”的教学理念。】(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 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课件出示18)【设计意图:总结学习 古诗的方法,就是遵循 “受人一鱼,不如受之 一渔”的教学理念。】找个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 可酒馆在哪儿呢?便问牧童哪儿有酒 馆,牧童指着远 处的杏花村里有酒馆。(4)学生自学,再集体交流。师:想象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

18、些什么 呢?(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妙在何处?(还要很远的路才能到达酒店, 心里更加烦闷。)体会作者的心情,指导诵读古诗。在这一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那种“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限惆怅的心情。.描述全诗的画面,背诵古诗。.出示填空,反馈所学知识。(课件出示19)“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出自()朝的()所 写的。全诗通过描写的景色和的情景,表达了诗 人的心情。.学生小结学法: 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 诗意-品诗味。(板书: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 懂诗意-品诗味)四、识记字形,书写生字。.同学们,下面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 个生字。(写

19、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 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 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20:)欲魂 借 酒 牧【设计意图:老师在教 何学生写字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学生课堂 要写字10【设计意图:老师在教 何学生写字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学生课堂 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说”,给足时间让学“牧”。形近字比较:魂一魄 洒一酒猎一借牧一牡生去识字、写字,提高“说”,给足时间让学“牧”。形近字比较:魂一魄 洒一酒猎一借牧一牡生去识字、写字,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教师示范, 提示重点笔画。“酒”左窄右宽,与“

20、洒”区别开来。“欲”左宽右窄,右边是“欠”。“魂、借、酒、何”都是左窄右宽, “牧”左右等宽,“欲”左宽右窄。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课堂小结及拓展延搜集描写清明时节的古诗,和同学讲讲,诗里的内伸容。( )板书内容板书内容清明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学习传统文化,目的是让学生领略我国古代的经典文化,理解 并背诵古诗,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学古诗清明时,我注重了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意思。在教学古诗时,采用多种方式读,如:自由读、同桌读、范读,小组读、男女赛读,使学生熟读成诵。从而

21、使学生慢慢喜欢上古诗。在教学诗意时,我结合制作的课件,让学生看到春天花红柳绿 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不足之处:学生在老师示范下,能读准节奏、 停顿,但是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还不够。再如:我认为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没有预料的高,教学时,可能自己的激情还不够。第三课时教学目标.认识“兄、倍” 2个生字,会写“兄、独、异、佳 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占诗。.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 钟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在遥远的古时候,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 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的无尽 思念,著名诗人王维就写下一篇流传

22、千古的思乡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读题、释题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题目很重要。是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 扇门,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课件出示23)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 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 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O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设计意图:开门见 山,介绍诗题和作者, 激发学习兴趣。】节等说法。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 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 阳节与除夕、清明、盂兰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

23、 祖的四大节日。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 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借助注释理解“山东”不是指现在的我国山东 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2.简介诗人王维:(课件出示 24)王维(701 761 ),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 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 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 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设计意图:多种形式 的读文,促使学生多次 与生字见面,在读中识 字,在

24、读中感知诗的大 意,读准诗的节奏。】.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 自学。【设计意图:多种形式 的读文,促使学生多次 与生字见面,在读中识 字,在读中感知诗的大 意,读准诗的节奏。】(课件出示25)要求把字读准确。 遇到不认识的字 读一读下面的拼音。新课教学)分钟新课教学)分钟兄 倍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共同正音:“兄”是后鼻音,“异”整体认读 音节。开火车读,齐读。.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课件出示26)独在/异乡/为异容,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 一人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吟诵感悟,想象画面.独在异乡为客独:孤

25、身一人;独自一人。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 人地生疏,举目无亲, 做外乡的客人。.每逢佳节倍思亲每:每当。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设计意图:用问题引 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 自主阅读的过程就是 理解感悟的过程。】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 倍思亲?(因为他 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设计意图:用问题引 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 自主阅读的过程就是 理解感悟的过程。】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26、。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课件出示27:图文)茱萸(zh W 口): 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 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 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 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 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 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

27、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 高的情景。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设计意图:弓I导学生 通过朗读、背诵增强语 感,增加积累,真切地 感受到古诗所描写的【设计意图:弓I导学生 通过朗读、背诵增强语 感,增加积累,真切地 感受到古诗所描写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思考: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由诗人的思念 之情?(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 节倍思亲?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 听。(

28、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 己的故士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远在外地的他,时 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 了,土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 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 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 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课件出示28生字田字格课件)兄 独异佳.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形近字比较:独一蚀 异一与

29、佳一挂只一兄.观察生字在田宇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独、 佳”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异”上下结构,上窄下宽。.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提醒学生注意:“独”部首是“3”笔顺是:撇、弯勾、撇。“异”上而是“巳”不是“已”,更不是“己”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板书内容搜集关于重阳节习俗的资料,说一说你见过的重 阳节时的情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 一人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古诗教学,少不了 “指导朗读” 。为让学生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 其中的感情,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

30、到品析想象读再到深情诵读,把 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思念家乡,思 念亲人的情感,品出了诗句蕴含的味道。同时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诗句的含蓄之处, 丰富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在边读诗边想象中,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在“你一言、我 一语”的沟通交流中,一起走进了那浓浓的乡愁之中。不足之处:由于放手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组织管理做得不太好,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有些乱。备课素材元日这首诗就是王安石任宰相后不久写的,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 新政。他觉得自己推行的新政能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现象,使底层劳动人民能过上幸福的生 活,实现千门万户瞳瞳日情景。所以这首

31、诗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 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清明诗是杜牧做刺使前的早期作品。唐代安史之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出现了 “荒草千里”、“万室空虚”的萧条荒凉景象。直到晚唐,长期得不到恢复。杜牧清明诗中 的“路上行人欲断魂”,并非由于天阴下雨,正是反映了北方农村这种耕稼缺人的荒芜现象。同 一个时期,杜牧在并州道中五律诗:行役我方倦,苦吟谁复闻?极目无人迹,回头送雁群。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 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 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写此诗时王维只有 17岁,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 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

32、亲人。【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 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 郸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王安石执政之所以能敢作敢为,矢志改革,是受自己进步的哲学思想支配,他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

33、素组成,还把“新故相除”看作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 树立了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这些进步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他的散文以雄健刚劲著称,使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则遒劲清新,豪气纵 横。可惜的是他的著作大部分都已佚失,今存的只有王临川集 、临川集 拾遗、三经新义残卷及老子注若干篇(条)。杜牧(803年一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

34、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 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王维(701年一761年,一说699年一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 书右

35、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关于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描写春节的吧: 元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写元宵的:元宵唐寅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人。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描写七夕的:七夕五代后唐杨璞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