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_第1页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_第2页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_第3页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_第4页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新中国的海洋石油事业发端于南海,早在1957年,有关部门即开始在海南岛南面莺歌海岸外组织作业,追索海面油苗显示,后由于60年代越美战事终止。1958年,则在渤海湾荣城至大沽口一段沿海地带调查油气苗;1959年,开展并完成了渤海海域及其邻近陆地的小比例尺航空磁测,资料初步揭示渤海是华北拗陷区的一个组成部分。1960年5月,开展海上地震、重力、电法的物探试验;随后完成了渤海全海区的地震概查和安排了远景较好的辽东湾海域的普查和重力调查。资料进一步证实,渤海是陆地各拗陷向海域延伸的部分。这期间,也在渤海进行了地质观测、测量海底地形,底质取样以及部分海底重力工作。-DPREMI

2、UMDRILLINGJIKlrvlemihhhpofChkiyi&i&OS-斤d加计r$H丁qhx朋iw心旧/mlqxi-DPREMIUMDRILLINGJIKlrvlemihhhpofChkiyi&i&OS-斤d加计r$H丁qhx朋iw心旧/mlqxipBn从渊源上讲,在石油企业改革之前,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各大油田均归口石油部管辖,改革后中石油占有了大部分的油田,中石化则包揽大多数炼厂,中海油则在石油需求强劲的背景下逐渐崛起。中国陆上油田基本被中石油,中石化包揽,同样海上的有利区块也都被中海油注册,虽然也有关于中海油上陆,中石化,中石油下海的说法,但中石油、中石化与中海油依然缺乏互动。

3、而经过40多年的开发,中国陆上石油资源,尤其是东部油田油气资源已成日益递减状态,海上石油的发展将有力缓和这一状况。在几年内渤海油田很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二大油气产地,中海油也将超越中石化成为中国第二大油气生产商。1961年、1964年分别对黄海海域进行地震初查,以了解南黄海与苏北盆地的地质构造关系,并着手对其含油前景的摸底工作。海上油气勘查的逐步展开渤海油气勘查取得了突破,发现了海上油田。1967年6月,海1井试获日产301的原油,成为我国海域第一口出油井。南海北部湾油气勘查的突破。从60年代安排了区域性调查后。直到1973年初,美、越签订巴黎协定结束越南战争,南海海域恢复平静之后,中国燃料工业部

4、才再一次成立了南海石油勘探筹备处,恢复南海石油勘探。到1973年,基本完成了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预测北部湾是一个有良好前景的含油气拗陷。此后几年,由于国内又出现其它原因,南海海域的石油勘探开发一直处于停滞状态。1977年8月,石油、地质两部技术人员共同分析地震成果资料,选定的涠西南一号构造带湾1井,1977年9月试获日产原油201,天然气9490m3。开辟珠江口盆地勘查。1974年,区域研究工作认为,珠江口外海域是值得注意的地区,建议作为今后油气勘查的主要战场。1975年进行的区域概查和综合性地球物理普查,证实珠江口外存在一个沉积厚度大、由几个拗陷组成、面积约15万km2的沉积盆地。197

5、5年12月,确定为石油普查重点工区。1977年开始钻探。评价、探索南黄海。1967年6月1970年,在浅水部分地球物理试验基础上,对南黄海进行了地震大剖面测量。从1974年开始,利用我国自行设计、改装的双体钻井船,施工钻井7口,取得了重要的地质资料,但未能获得工业油气的发现。改革开放后,根据国务院确定的开发海洋石油采取对外合作与自营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19791980年,采用双边谈判方式与外国公司签订南海、黄海的南部地球物理勘探协议和渤海、北部湾石油勘探开发合同。1979年8月,南海珠江口盆地珠5井首次突破工业油流关,引起中外各方的关注。1982年1月30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

6、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1982年2月15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负责对外合作业务,享有合作海区内进行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专营权。2009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hinaNationalOffshoreOilCorp.)油气产量为4,766万吨油当量,较上年增长11%。共和国的奋斗海上油气田的勘探开发不同于陆上油田,大庆油田式的石油会战同样不适合于海洋。首先,以中国国情而言,在当前油价(80美圆一桶)下,陆上油井日产原油在3吨左右即可获得较好利润,若是海上油田这样的油井则无开采价值(中海油2009年的桶油主要成本为22.08美元)因此海上石油的成本问题也决定一些油田是否值得开采

7、。以中石油某油田滩海(水下等深线-5米)开发为例。该油田为获得百万吨产能,兴建人工端岛等设施,花费10亿左右人民币,若是要在深海形成此等规模开发成本也将是10亿,这10亿则会是美圆。而海上石油开采正是一个“高风险”、“高技术”、“高投入”的产业,据测算,每钻井一米耗资约1万元人民币,而海上钢结构平台每平方米造价就高达两万美元,如此算来,建设一个中型的海上油田投资将在3亿到6亿美元之间,而一个大型油田总投资将高达20至30亿美元。凡此种种,在开发之前,一个中小油田前期勘探的费用将达到2000万美元。从寿命上讲,陆上油田开发后期可通过水驱,聚合驱等模式可继续生产若干年,甚至可以通过暂时关井等待地层

8、压力恢复,油价攀升后,继续进行经济开采。而海上油田基于成本考虑则会选择关井,因此海上油田在寿命上也较短暂。另外海上石油开采还受油价,汇率的影响附:海上导管架平台搭建视频:狀FBE工不仅难度巨大更是烧钱的事情在现实中,无论是媒体还是民众往往对南海深处没有一口中国油井而感到愤慨,进而失去理智,从而引发对政府的诸多微词。但事实上多数人对于南海石油现状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含糊不清,对海洋石油陌生而毫无认识。对于一部分人而言,石油开采似乎就是在地层里打个眼这般简单。对于地质条件资料匮乏,勘探数据不明的区域,任何石油公司都无能为力,何况南海南端石油储藏多位于其他国家大陆架附近,在没有军事保障的情况下,一切都是

9、空谈。事实上海洋石油开发同样涵概了人类迄今掌握的所有科技。首先海上平台的建造、搭建就是一项艰具的任务,海洋深度越大海情越复杂,对平台设备的要求越高。此外水下油气管线铺设,水下井口设施,浮式生产平台,水下三维勘探,各种钻探作业,都对一个国家的造船能力,地球物理,海洋工程,石油装备领域提出挑战。在任何方面出现短板,都会在国际合作中于不利地位。既然中国选择了独立的崛起之路,就会在各个方面面临更崎岖的历程与挑战。我国的海洋油气工程装备始于上世纪70年代,1972年,由渤海石油公司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座坐底式“海五”平台,工作水深为1416m。同年,由七O八所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设计、大连造船厂建造了我国

10、第一座自升式钻井平台“渤海一号”。1974年,由七O八所设计、沪东造船厂建造地质矿产部的“勘探一号”双体浮式钻井船。1984年,七O八所为地质矿产部研究设计、由上海造船厂建造了我国第一座半潜式钻井平台“勘探三号”。1988年七O八所为胜利油田研究设计、由中华造船厂与烟台船厂联合建造了“胜利三号”坐底式钻井平台。仔细研究便可发现近十年来中国海洋石油装备随着国民经济的提高也取得了大发展,其标志就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海洋石油981号。“身高”136米,“体重”3万吨!我国海洋石油装备造业标志性工程,由我国自行建造的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2月26日上午在上

11、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顺利出坞,这座由中国海油投资建造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具有勘探、钻井、完井与修井作业等多种功能,最大作业水深3000米,钻井深度可达10000米。平台甲板面积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平台自重超过3万吨;从船底到钻井架顶高度为136米,相当于45层楼高;电缆总长度650公里,相当于围绕北京四环路跑10圈。平台总造价近60亿元,计划在2011年建造完成并投入使用。海洋石油981顺利出坞的消息一经登报,立刻引起了国内诸多网友的瞩目,很多人也自然联想到海洋石油981与南沙石油的关系。事实上,中国在南海的石油开发仍然围绕珠江口盆地,琼东南,莺歌海等地区展开。中海油最近在南海的新发现:

12、流花34-2及荔湾3-1构造,水深依旧在300米左右。而中海油在南海南端的勘探实质上并未有突破。(虽然有消息说,中国海油曾计划在07年10月底或11月初进行南海深水独立勘探,但之后并无下文)受政治,军事的影响中国在南海的探索行为一直受到限制。那么海洋石油981号很可能参与到其他地区的深水油田合作中,至于在某些协议下,与相关南沙争议国合作开发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总之中海油建设深水船队的用意既是证明自己的实力,也是表明国家意志,从而希望争取更多的在海外合作,甚至不排除其所为目的在于为中国在南沙海域石油合作积攒本钱。事实上,海洋石油981只是中海油深水计划的一环。在国际上,适合2000米到3000米

13、水深的钻井船,光租金每天就要40万到50万美元,而且还奇货可居,于是租船显然不如自己造船。2010年3月31日,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与招商局重工(深圳)有限公司在深圳举行5万吨半潜式自航工程船建造合同签字仪式。该5万吨半潜式自航工程船船长221.6米、型宽42米、型深13.3米、下潜深度26.8米,含压载水的装载量为50424吨,总载重量53500吨,是世界上第一艘带动力定位的5万吨级以上的自航式半潜船,载重量在世界上同类船舶中排名第二。该船计划于2012年2月交付使用,是海油工程战略规划中未来深水船队中的一员。图片:4卡Jsevanmarlnerc:Q-m严g图片:江苏韩通船舶重工有限公

14、司制造的FPSOSEVAN300N0.4号圆筒型海洋储油平台,该平台是全世界第4座圆桶浮式海洋储油平台。这座FPSOSEVAN300NO.4海上浮式储油圆筒式的主船体,直径为65米,高度为64米,重约1.2万吨该平台无需复杂和昂贵的转塔和旋转密封装置独特的圆筒式设计增强了动力及稳定性,提高了核载量。该平台竣工后,将于2009年长期系泊于北海英国水域;可日处理液体约8万桶,日加工原油3万桶,每日水处理7万桶,储油能力可达300万桶。该平台是我国民营船舶企业制造的第一座海上浮式储油平台,也是我国海洋石油工程水平的一个缩影。我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建造的浮式生产储油近20多年来,我国已有14个海上油田采用

15、了FPSO,(FPSO是英文FloatingProductionStorage&Offloading的缩写,中文翻译“浮式生产储存卸货装置”。它集生产处理、储存外输及生活、动力供应于一体,油气生产装置系统复杂程度和价格远远高出同吨位油船。其数量排名世界第二,而且已成为世界上拥有新建FPs0数量最多的国家,至今它支持着我国海上石油70%的产能。从1989年52000吨的渤海友谊号到2009年300000吨的海洋石油117,我国FPSO的发展走在了世界前列。-J-J番禹4-2/5T油田FPSO“海洋石油11:,*P/WYU4-2/5-1OilFieldFPSOUHAIYANGSHIYOU描述:曹妃

16、甸11-1/11-2油田FPSO海洋石油112图片:描述:渤中25-1/S油田FPSO海洋石油113图片:描述:西江23-1油田FPSO海洋石油115图片:描述:新文昌油田群FPSO海洋石油116图片:描述:蓬莱19-3油田FPSO海洋石油117图片:中海油仅在2003年到2009年就分别建造了海洋石油111、海洋石油112、海洋石油113、海洋石油115、海洋石油116、海洋石油117六艘大型FPSO。虽然我国在石油平台,和FPSO制造上取得了进展,但是我国在一些重要核心设备方面仍然处于落后状态。一些装备依然需要通过对外合作获得,例如导管架平台技术就来源自日本,FPSO部分技术来自于新加坡。

17、中国也依然缺乏建造深水FPSO,平台,管道,的经验。另外我国在海洋学,深海钻探等领域仍然十分落后。即便是海洋科普工作也很不出色。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新中国的海洋石油事业发端于南海,早在1957年,有关部门即开始在海南岛南面莺歌海岸外组织作业,追索海面油苗显示,后由于60年代越美战事终止。1958年,则在渤海湾荣城至大沽口一段沿海地带调查油气苗;1959年,开展并完成了渤海海域及其邻近陆地的小比例尺航空磁测,资料初步揭示渤海是华北拗陷区的一个组成部分。1960年5月,开展海上地震、重力、电法的物探试验;随后完成了渤海全海区的地震概查和安排了远景较好的辽东湾海域的普查和重力调查。资料进一步证

18、实,渤海是陆地各拗陷向海域延伸的部分。这期间,也在渤海进行了地质观测、测量海底地形,底质取样以及部分海底重力工作。从渊源上讲,在石油企业改革之前,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各大油田均归口石油部管辖,改革后中石油占有了大部分的油田,中石化则包揽大多数炼厂,中海油则在石油需求强劲的背景下逐渐崛起。中国陆上油田基本被中石油,中石化包揽,同样海上的有利区块也都被中海油注册,虽然也有关于中海油上陆,中石化,中石油下海的说法,但中石油、中石化与中海油依然缺乏互动。而经过40多年的开发,中国陆上石油资源,尤其是东部油田油气资源已成日益递减状态,海上石油的发展将有力缓和这一状况。在几年内渤海油田很有可能成为中国

19、第二大油气产地,中海油也将超越中石化成为中国第二大油气生产商。1961年、1964年分别对黄海海域进行地震初查,以了解南黄海与苏北盆地的地质构造关系,并着手对其含油前景的摸底工作。海上油气勘查的逐步展开渤海油气勘查取得了突破,发现了海上油田。1967年6月,海1井试获日产30t的原油,成为我国海域第一口出油井。南海北部湾油气勘查的突破。从60年代安排了区域性调查后。直到1973年初,美、越签订巴黎协定结束越南战争,南海海域恢复平静之后,中国燃料工业部才再一次成立了南海石油勘探筹备处,恢复南海石油勘探。到1973年,基本完成了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预测北部湾是一个有良好前景的含油气拗陷。此后几

20、年,由于国内又出现其它原因,南海海域的石油勘探开发一直处于停滞状态。1977年8月,石油、地质两部技术人员共同分析地震成果资料,选定的涠西南一号构造带湾1井,1977年9月试获日产原油20t,天然气9490m3。开辟珠江口盆地勘查。1974年,区域研究工作认为,珠江口外海域是值得注意的地区,建议作为今后油气勘查的主要战场。1975年进行的区域概查和综合性地球物理普查,证实珠江口外存在一个沉积厚度大、由几个拗陷组成、面积约15万km2的沉积盆地。1975年12月,确定为石油普查重点工区。1977年开始钻探。评价、探索南黄海。1967年6月1970年,在浅水部分地球物理试验基础上,对南黄海进行了地

21、震大剖面测量。从1974年开始,利用我国自行设计、改装的双体钻井船,施工钻井7口,取得了重要的地质资料,但未能获得工业油气的发现。改革开放后,根据国务院确定的开发海洋石油采取对外合作与自营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19791980年,采用双边谈判方式与外国公司签订南海、黄海的南部地球物理勘探协议和渤海、北部湾石油勘探开发合同。1979年8月,南海珠江口盆地珠5井首次突破工业油流关,引起中外各方的关注。1982年1月30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1982年2月15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负责对外合作业务,享有合作海区内进行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专营权。

22、2009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hinaNationalOffshoreOilCorp.)油气产量为4,766万吨油当量,较上年增长11%。共和国的奋斗海上油气田的勘探开发不同于陆上油田,大庆油田式的石油会战同样不适合于海洋。首先,以中国国情而言,在当前油价(80美圆一桶)下,陆上油井日产原油在3吨左右即可获得较好利润,若是海上油田这样的油井则无开采价值(中海油2009年的桶油主要成本为22.08美元)因此海上石油的成本问题也决定一些油田是否值得开采。以中石油某油田滩海(水下等深线-5米)开发为例。该油田为获得百万吨产能,兴建人工端岛等设施,花费10亿左右人民币,若是要在深海形成此等规模开发成

23、本也将是10亿,这10亿则会是美圆。而海上石油开采正是一个“高风险”、“高技术”、“高投入”的产业,据测算,每钻井一米耗资约1万元人民币,而海上钢结构平台每平方米造价就高达两万美元,如此算来,建设一个中型的海上油田投资将在3亿到6亿美元之间,而一个大型油田总投资将高达20至30亿美元。凡此种种,在开发之前,一个中小油田前期勘探的费用将达到2000万美元。从寿命上讲,陆上油田开发后期可通过水驱,聚合驱等模式可继续生产若干年,甚至可以通过暂时关井等待地层压力恢复,油价攀升后,继续进行经济开采。而海上油田基于成本考虑则会选择关井,因此海上油田在寿命上也较短暂。另外海上石油开采还受油价,汇率的影响.附

24、:海上导管架平台搭建视频:忒F施工不仅难度巨大更是烧钱的事情在现实中,无论是媒体还是民众往往对南海深处没有一口中国油井而感到愤慨,进而失去理智,从而引发对政府的诸多微词。但事实上多数人对于南海石油现状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含糊不清,对海洋石油陌生而毫无认识。对于一部分人而言,石油开采似乎就是在地层里打个眼这般简单。对于地质条件资料匮乏,勘探数据不明的区域,任何石油公司都无能为力,何况南海南端石油储藏多位于其他国家大陆架附近,在没有军事保障的情况下,一切都是空谈。事实上海洋石油开发同样涵概了人类迄今掌握的所有科技。首先海上平台的建造、搭建就是一项艰具的任务,海洋深度越大海情越复杂,对平台设备的要求越高

25、。此外水下油气管线铺设,水下井口设施,浮式生产平台,水下三维勘探,各种钻探作业,都对一个国家的造船能力,地球物理,海洋工程,石油装备领域提出挑战。在任何方面出现短板,都会在国际合作中于不利地位。既然中国选择了独立的崛起之路,就会在各个方面面临更崎岖的历程与挑战。我国的海洋油气工程装备始于上世纪70年代,1972年,由渤海石油公司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座坐底式“海五”平台,工作水深为1416m。同年,由七O八所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设计、大连造船厂建造了我国第一座自升式钻井平台“渤海一号”。1974年,由七O八所设计、沪东造船厂建造地质矿产部的“勘探一号”双体浮式钻井船。1984年,七O八所为地质矿产部研究设计、由上海造船厂建造了我国第一座半潜式钻井平台“勘探三号。1988年七O八所为胜利油田研究设计、由中华造船厂与烟台船厂联合建造了“胜利三号”坐底式钻井平台。仔细研究便可发现近十年来中国海洋石油装备随着国民经济的提高也取得了大发展,其标志就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海洋石油981号。“身高”136米,“体重”3万吨!我国海洋石油装备造业标志性工程,由我国自行建造的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2月26日上午在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顺利出坞,这座由中国海油投资建造的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