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最新的马致远简介12篇_第1页
2023年最新的马致远简介12篇_第2页
2023年最新的马致远简介12篇_第3页
2023年最新的马致远简介12篇_第4页
2023年最新的马致远简介12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PAGE50 页 共 NUMPAGES50 页2023年最新的马致远简介12篇马致远的双调 夜行船 秋思原文及 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百首,是重头小令之最长者。 套数 至于套数,又称套曲、散套或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其定制一般有三个特征:一是全套必须押韵相同;二是有【尾声】;三是同宫调的两个以上的只曲连缀而成。套曲以其较长的篇幅表达相对复杂之内容,或抒情,或叙事,或抒情叙事兼而有之。 小令和套数是散曲的两种主要形式,一为短小精悍,一为富丽雍容,但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带过曲。带过曲是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如【雁儿落带得胜令】【

2、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等,曲牌最多不超过三首。带过曲属于小型曲组,与套数比,容量小的多,且没有【尾声】。他只是小令与套数之间的特殊形式。 关系 散曲名家张养浩 1 散曲与戏曲虽然不同,但却有密切关系。明代评论家王世贞认为元曲是由早先的词变化而来的。自从金朝与元朝入主中国以来,所使用的胡乐嘈杂,凄紧缓急变化迅速,以往的词难以合拍,于是就创作了新声。可见,散曲是随着北人入主中原而来,并流行于市井巷陌,以后被文人吸收,成为一种专业创作。 散曲之题材多样,从大量的作品中可以体悟到深远的道家与道教的思想意义。首先,在田园山水题材作品中,道法自然的精神可谓充盈于其间。散曲作家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寄托自己幽

3、远情趣,让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其次,在咏物题材中,作者运用诸多意象,以点缀仙境,抒发慕道情怀。复次,在咏史题材中,作者通过纵向的追溯,歌咏隐修道人宁静的生活,反映了烟波钓叟的审美情感。在艺术表达手法上,与道门情趣有关的散曲以烘托空寥、淡泊之意境见长,其风格自然质朴,耐人寻味。 前期散曲创作的作家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书会才人作家。如关汉卿及其著名套数【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以及小令【双调沉醉东风】。这类作家无论在人生道路的选择,自我价值的认定,或是道德修养等方面都与传统文士大相径庭,并大多具有放荡不羁的精神风貌,而在表象之后蕴含的确实强烈的反传统的叛逆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生命意识。 第二

4、类是平民及胥吏作家。这类作家不像上类一样比较彻底的抛弃了名教礼法和传统士流风尚,而是不敢信失落,力图重现传统文人价值。白朴,马致远是代表作家。之中马致远的散曲最为鲜明突出,被誉为曲状元。 第三类是达官显宦作家。主要有北京人卢挚,洛阳人姚燧等。 兴盛 散曲大盛于元,这和语言以及音乐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元代民族交融,人口流动频繁,语音、词汇与唐宋时代相比,已有许多变化;北方少数民族音乐传入中原,也使与音乐结合的诗歌创作在格律上有所改变。正如王世贞在曲藻 序中所说的: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而城市经济的发展,商人、小贩、手工业者的生活喜好,通俗文学的

5、蓬勃发展,也需要产生更能表达时代情趣的诗歌体裁。这一切,是使诗坛萌发一种新花的土壤。 (文章来源: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绪论第三节) 而元代大量文人参与散曲的写作,使之成为一种繁盛的文学样式,原因固然也有多种,譬如它的新鲜感,它和杂剧的亲缘关系(许多散曲家同时也是杂剧作家)等等,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当元代文人摆脱了对政权的依赖而与市民社会接近,从而也在相当程度上摆脱了传统伦理的束缚时,散曲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能够更自由更充分地表达其思想情感的工具;他们的世俗化的、纵恣而少检束的人生情怀,找到了一种恰当的表现形式。像王和卿的名作醉中天咏大蝴蝶 : 弹破庄周梦,两翅架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个空。难道

6、风流种,吓杀寻芳的蜜蜂。轻轻的飞动,把卖花人扇过桥东。 蝴蝶这一诗词文学的常见意象,在这里作为文人放狂的个性的象征,得到夸张、诙谐的表现,从中我们可以体验到作者情绪的欢快奔畅的律动。通常,蜂蝶采花是男女风流情事的暗喻,但这首曲子给人主要的感受,毋宁说是生命力的扩张。 它和传统诗词中常见的矜持、蕴藉实是大异其趣。(元代文学通论) (文章来源:章培恒中国文学史第六编第三章第一节) 与诗歌的比较 散曲作为继诗、词之后出现的新诗体,显然流动着诗、词等韵文文体的血脉,继承了它们的优秀传统。然而,它更有着不同于传统诗、词的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散曲与词

7、一样,采用长短句句式,但句式更加灵活多变。例如,词牌句数的规定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随意增损。而散曲则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规定曲牌的句数,进行增句。又如,词的句式短则一两字,最长不超过11字;而散曲的句式短的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十字,伸缩变化极大。这主要是由于散曲采用了特有的衬字方式。所谓衬字,指的是曲中句子本格以外的字。如正宫塞鸿秋一曲,其末句依格本是七个字,但贯云石的塞鸿秋代人作,末句作今日个病恹恹,刚写下两个相思字,变为14字了。这本格之外所增加的七个字,就是衬字。增加衬字,突破了词的字数限制,使得曲调的字数可以随着旋律的往复而自由伸缩增减。同时,在艺术上,衬字还明显具有让语言口语化、通

8、俗化,并使曲意诙谐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例如关汉卿的不伏老套数,黄钟尾一曲,把我是一粒铜豌豆七个字,增衬成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铛铛一粒铜豌豆,这一来,显得豪放泼辣,把铜豌豆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传统的抒情文学诗、词的语言以典雅为尚,讲究庄雅工整,精骛细腻,一般来讲,是排斥通俗的。散曲的语言虽也不乏典雅的一面,但从总体倾向来看,却是以俗为美。披阅散曲,俗语、蛮语(少数民族之语)、谑语(戏谑调侃之语)、嗑语(唠叨琐屑之语)、市语(行语、隐语、谜语)、方言常语纷至沓来,比比皆是,使人一下子就沉浸到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氛围之中。散曲的句法讲求完整连贯,省略

9、语法关系。较少见直接以意象平列和句与句之间跳跃接续等诗、词中常见的写法。因而,散曲的语言明显地具有口语化、散文化的特点。 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散曲有审美取向上当然并不排斥含蓄蕴藉一格,这在小令一体中表现得还比较突出,但从总体上来说,它崇尚的是明快显豁、自然酣畅之美,与以含蓄蕴藉为审美取向主流的诗词大异其趣。任讷对散曲的这一审美取向作过精彩论述:曲以说得急切透辟、极情尽致为尚,不但不宽弛、不含蓄,且多冲口而出,若不能待者;用意则全然暴露于辞面,用比兴者并所比所兴亦说明无隐。此其态度为迫切、为坦率,恰与词处相反地位。散曲往往非但不含蓄其意,蕴藉其情,反而唯恐其意不显,其情不畅,直待极情尽致

10、酣畅淋漓而后止,上举关汉卿不伏老套数黄尾钟一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代表人物 后期散曲以张可久和乔吉为代表,进入了衰退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追求形式美的倾向,张可久的散曲则清楚的显示了散曲雅化的趋势,元后期曲风的转变,张可久是一个转折人物。乔吉与张可久齐名,有曲中李杜之誉。 冯惟敏是明后期散曲家的代表 冯惟敏散曲的艺术风格,以真率明朗、豪辣奔放见长,但也不乏清新婉丽之作。他的作品大量运用俚语俗谚,不事假借,极少雕饰,幽默诙谐,气韵生动,保持了散曲通俗自然的本色美。有时他将经、史、子、集中的书面语词入曲,任意驱遣,浑然天成,毫无生硬枯涩之弊。总之,从基本方面看,他的成就远远超过同时代的作家,使明代

11、散曲达到了新的高峰。对于冯曲,历来论者评价较高,如王世贞说:北调近时冯通判惟敏,独为杰出,其板眼、务头,抢紧缓,无不曲尽,而才气亦足以发之;止用本色过多,北音太繁,为白璧微瑕耳。(艺苑卮言) 关汉卿是明后期散曲家的代表 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其剧多揭露封建社会黑暗,表现人民的反抗精神和聪明才智。剧情紧凑集中,人物形象鲜明,语言质朴自然,富有表现力 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的剧作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既有皇亲国戚、豪权势要葛彪、鲁斋郎的凶横残暴,动不动挑人眼,剔人骨,

12、剥人皮的血淋淋现实,又有童养媳窦娥、婢女燕燕的悲剧遭遇,反映生活面十分广阔;既有对官场黑暗的无情揭露,又热情讴歌了人民的反抗斗争。慨慷悲歌,乐观奋争,构成关汉卿剧作的基调。在关汉卿的笔下,写得最为出色的是一些普通妇女形象,窦娥、妓女赵盼儿、杜蕊娘、少女王瑞兰、寡妇谭记儿、婢女燕燕等,各具性格特色。她们大多出身微贱,蒙受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凌辱和迫害。关汉卿描写了她们的悲惨遭遇,刻画了她们正直、善良、聪明、机智的性格,同时又赞美了她们强烈的反抗意志,歌颂了她们敢于向黑暗势力展开搏斗、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奏出了鼓舞人民斗争的主旋律。关汉卿是位伟大的戏曲家,后世称关汉卿为曲圣。

13、白朴是明后期散曲家的代表 白朴自幼聪慧,记忆过人,精于度曲。与关汉卿,王实甫(另一说为郑光祖),马致远等人并称元曲四大家。散曲儒雅端庄,与关汉卿同为由金入元的大戏曲家。在其作品中,著名的杂剧梧桐雨,内容讲述幽州节度使安禄山与杨贵妃私通,出任范阳节度使,与杨国忠不和,于是安禄山造反,明皇仓皇幸蜀。至马嵬驿时,大军不前,陈玄礼请诛杨国忠兄妹。明皇只得命贵妃自缢于佛堂中。李隆基返长安后,一日梦中相见贵妃,后为梧桐雨声惊醒,追忆往事,不胜惆怅之至。此剧在历代评价甚高,清人李调元雨村曲话说:元人咏马嵬事无虑数十家,白仁甫梧桐雨剧为最。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沈雄悲壮,为元曲冠冕。另有一部

14、作品墙头马上全名裴少俊墙头马上,是白朴最出色的作品,与五大传奇之一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合称为元代四大爱情剧。故事写唐代尚书裴行俭之子裴少俊奉父命由长安去洛阳买花,途中和李世杰女李千金隔墙以诗赠答。当晚私约后园,二人私奔到长安定居,育有一子一女。后为少俊父亲发现,强令少俊休妻回家。李千金回到洛阳,父母已亡故。少俊中进士后,正式与李千金完婚。 郑光祖是明后期散曲家的代表 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附近)人。生卒年不详。江苏南京郑和纪念馆曾任杭州路吏,在钟嗣成录鬼簿成书时,已卒于杭州,火葬于西湖灵芝寺。作品数量多,颇有声望。周德清中原音韵把他与关汉卿、白朴、

15、马致远并列,后人称为元曲四大家。郑光祖的剧作存目18种,流传至今的有8种,其中倩女离魂根据唐陈玄佑的传奇小说离魂记改编,是郑光祖的代表作。他的剧作词曲优美,甚得明代一些曲家的称赏。有时化用诗词名句贴切自然,然而也有过于雕饰的缺点。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马致远简介(3)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天净沙: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 秋思:散曲的题目。 昏鸦: 天涯: 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昏:傍晚。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

16、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阅读1 1“天净沙”是_,“秋思”是_,天净沙秋思被誉为“_”。2全曲的主旨句是哪一句?_3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B第二句用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并无思乡之情。 阅读2 (1)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写深秋晚景,在写法上运用了什么手法 (2)“小桥流水人家”一

17、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3)小令中的“断肠”两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阅读3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天净沙是_,秋思是散曲的_。2天净沙秋思作者_,是_代著名_作家、_家。他与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B“枯藤”句中的

18、“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

19、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阅读4 1.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 分 )2.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 (2 分 ) 3、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被中原音韵誉为“ ”,为历代所传诵。小令仅 28 字,写了十种景物,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 之情,其中表现主

20、旨的句子是 。4、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阅读5 阅读练习及答案(1)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 被中原音韵誉为 ,为历代所传诵。小令仅 28 字 , 写了十种景物, 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 的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 (2)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描写景物的氛围

21、是萧条、冷落、凄凉的句子是: (3)试品析“古道西风瘦马”中“瘦”字妙在何处答 (4)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答 5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1分)答: (6)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答: 7作者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 2 分) 8.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 2 分)9.这首小令就是一幅绝妙的图画,这幅图画最显著的表现手法是:(2分)10.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二:

22、1、 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萧瑟苍凉( )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孤寂悲苦( )的情绪。2、 “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3、 小令描写的景物带有鲜明的时令特征,如与“秋”、“夕阳”相照应的景物就有 4、 写出两句连贯的,且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种含义的诗句。 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小令中起何作用?从中可以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6、 小令通过景物描写来营造意境,以景衬景。结合具体景物体会作者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阅读6 (1)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写深秋晚景,在写法上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

23、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 (3)小令中的“断肠”两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4)这首小令以景物描写来营造意境,以景衬情。结合具体劲舞体会作者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 (5)“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美景与其余的景物组合在一起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 答: 阅读7 1、曲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所写景象的时令是秋末?(1分) _ 2、以你的理解,分析曲中的“断肠人”此时因何而“断肠”?(2分) _ _ 3、此曲的主要写作特色是_ 4.这首元曲的作者是_(人名)。(1分) 5.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2分)【】 A.浊酒一杯家万里

24、,燕然未勒归无计。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6.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3分) 7“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小令中,起到怎样的作用?(3分) 。 8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 9. 这首元曲的作者是_代的马致远,“天净沙”是_。(2分) 10. 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1分) 夕 阳 西 下,断 肠 人 在 天 涯。 11.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温馨的景象,联系全曲,谈谈作者为何这样写。(3分) 阅读8 1. 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

25、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1分) 答: 2. 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答: 3 作者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 2 分) 4.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 2 分) 注解天净沙:曲牌名。 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昏:傍晚。 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阅读1 1曲牌名 题目 秋思之祖2断肠人在天涯。3D

26、 阅读2 参考答案:(1)用“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来描绘深秋晚景,在写法上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2)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抒发了作者羁旅异乡的惆怅之情。 阅读3 参考答案:1小令 曲牌名 题目2马致远 元 戏曲 散曲 关汉卿 王实甫 白朴 秋思之祖3枯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4A5B6D 阅读4 答案示例:1. 答: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意思相近即可,若答“思乡之情”计1分) 2. (1) 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

27、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2) 运用了静景与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3) 运用了大量的名词。即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 瘦马”“夕阳”等,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指出的特点准确计1分;分析恰当计1分;意思相近即可) 3、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被中原音韵誉为“秋思之祖” ”,为历代所传诵。小令仅 28 字,写了十种景物,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思乡

28、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阅读5 阅读练习及答案(1)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 被中原音韵誉为“秋思之祖”,为历代所传诵。小令仅 28 字 , 写了十种景物, 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思乡的之情,其中表

29、现主旨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3)试品析“古道西风瘦马”中“瘦”字妙在何处答“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4)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答小令描绘了一副满目凄凉的景象: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的萧瑟的深秋景象。5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1分

30、)答:深秋晚景图(1分)(6)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答: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2分)(意近 即可)7作者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 2 分)词写的是秋季景色,应为西风。西风较寒,使人的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一点 1 分,两点满分。意对即可。 2 分)8.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 2 分)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之情。 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

31、悲愁。(意对即可。 2 分)9.这首小令就是一幅绝妙的图画,这幅图画最显著的表现手法是:(2分)答:(1)映衬,以景衬人(背景与主体相映衬)。或:寓情于景,以悲景写悲情。10.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在外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或:在外游子的客愁与乡思。(3分)二:1、 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萧瑟苍凉(凄凉)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孤寂悲苦(悲伤)的情绪。2、 “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以乐景写悲景,反村离人思乡的愁绪。3、 小令描写的景物带有鲜明的时令特征,如与“秋”、“夕阳”相照应的景物就有枯藤、昏鸦。4

32、、 写出两句连贯的,且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种含义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小令中起何作用?从中可以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起画龙点睛、点明主旨的作用;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浓浓的思乡愁绪。6、 小令通过景物描写来营造意境,以景衬景。结合具体景物体会作者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作者借助“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营造了一种凄凉、清幽、寂寞的意境。 阅读6 (1)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写深秋晚景,在写法上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用“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来描绘深秋晚景,在写法上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2

33、)“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小令中的“断肠”两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抒发了作者羁旅异乡的惆怅之情。 (4)这首小令以景物描写来营造意境,以景衬情。结合具体劲舞体会作者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此曲以“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5)“小桥流水人家

34、”的幽静美景与其余的景物组合在一起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 答:协调。这是一种反衬的手法,作者身处这种凄凉、清幽、寂寞的环境中,看到“流水”边“人家”,更增添了一缕思乡的愁绪。 阅读7参考答案: 1、枯藤老树昏鸦(1分) 2、游子长期漂泊他乡,看到眼前眼前悲凉冷清的秋景(或由眼前的“小桥流水人家”),引起思乡之情,想到自己长年漂泊在外,引起无限的思乡之情。(2分) 3、情景交融(寓情于景)(1分) 4.马致远 5.C 6示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言之成理即可) 7、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离人思乡的愁绪。 8、游子孤

35、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9.元曲牌名 10.夕 阳 西 下,断 肠 人 在 天 涯。 11.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阅读8 1. 深秋晚景图(1分) 2. 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2分)(意近 即可) 3. 词写的是秋季景色,应为西风。西风较寒,使人的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一点 1 分,两点满分。意对即可。 2 分) 4. 示例: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之情。 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意对

36、即可。 2 分) 马致远简介(4) 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

37、极度忧伤的旅人。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创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这首曲子

38、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秋士易感,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自屈原的离骚起一直延续到现在。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意思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那又是什么东西能让外物动起来呢?诗品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他认为,这种能让物动,从而引起你内心感动的是气。那气又是什么呢?古人认为,宇宙间有阴阳二气,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譬如:夏天阳气最盛,所以草木茂盛。但盛到极点就开始衰落,阴气渐生,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秋冬之际阴气最重,因而草木衰败。阴到极点又转为阳,阳生而万物长,所以春天就会百花齐放。由于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内心也

39、就随着这些变化而感动。春天草木的萌发让人联想到美好,所以引起喜欢的心理。秋天草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与终结。因此会让人感到忧愁和悲伤。离骚中屈原叹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宋玉在九辩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陆机文赋云:“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 再看他的布景:“又是黄昏,一天快要结束。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依依不舍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

40、无力的瘦马。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你看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又是那么温馨。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既然那么让人牵肠挂肚,我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为了所谓的前程吗?为了那所谓的功名吗?那功名离我近吗?远吗?京城的路还有多长呢?我又是那么的迷茫。在这样的黄昏中,在这样的古道上。又是这样萧瑟的季节。我是继续去追求功名呢?还是会去服侍那年老的双亲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满怀愁绪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

41、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写景之妙尽妙于此也! 再看他用字:“枯,老,昏,古,瘦,下一字便觉愁重十分,成一句已经不能自己。至于成篇可让人泣不成声也。最绝处在马之前下一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求功名之困苦。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

42、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

43、,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

44、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今天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

45、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

46、令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新颖。其中“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壶中天扬舲万里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仙吕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个意象出现在马曲之中。 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 十分明显,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模拟痕迹

47、犹在,二曲中出现的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秋思纯朴、自然、精练。 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了重新创作。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他删了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 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

48、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悲秋,是人们面对秋景所产生的一种悲哀忧愁的情绪体验,由于秋景(特别是晚秋)多是冷落、萧瑟、凄暗,多与黄昏、残阳、落叶、枯枝相伴,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

49、一方面确能给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的种种悲哀之情。宋玉首开中国以悲秋为主要审美体验形式的感伤主义文学先河,他通过描写秋日“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萧瑟景象,抒发自己对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他将自己面对秋色所产生的凄苦悲凉的意绪形容成犹如远行一般,“僚僳兮(凄凉),若在远行”,“廓落兮(孤独空寂),羁旅而无友生”。这就说明悲秋与悲远行在情绪体验上有着相同之处。宋玉之后悲秋逐渐成为中国文人最为普遍的审美体验形式之一,而且将悲秋与身世之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马致远这首小令也是如此。虽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颖,所表达的情感也不算新鲜,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练的艺

50、术表达方式,表达出中国文人一种传统的情感体验,因此它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净沙秋思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尽管它属于曲体,但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体现着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马致远简介(5) 从秋思、汉宫秋谈马致远 马致远,号东篱,是元曲四大家之一,被后人赞誉为“万花丛中马神仙”、“曲状元”、“名香百世满梨园”。生卒年不详,曾做过江浙省务提举的官职。官职低微,在杭州住了一个时期,晚年退出官场,在杭州附近的乡村过隐居生活。他可谓一生漂泊,政治失意。其在青杏子自述身世道:“世事饱谙多,二十年漂泊天涯。” 马致远一生所做杂剧十五种,但是

51、现存的只剩下七种。他的杂剧创作一般被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依据一些史料和对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研究者一般认为马致远现存杂剧中,半夜雷轰荐福碑(以下简称荐福碑)、江州司马青衫泪(以下简称青衫泪)、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以下简称岳阳楼)和孤雁汉宫秋(以下简称汉宫秋)是前期作品,而太华山陈抟高卧(以下简称陈抟高卧)、开坛阐教黄粱梦(以下简称黄粱梦)、马丹阳三度任风子(以下简称任风子)是后期作品。这种前后两期的划分是有其根据和道理的,因为马致远的杂剧创作确实以其辞官归隐为界呈现出了明显不同的特点。但是马致远前后两期的杂剧创作并不是孤立无关的,相反却是密切相连的。这不仅体现在作品的语言、风格等外在形式上,而且

52、体现在其内在的情感和宗旨上,即其创作的内在精神是和谐统一、一脉相承的,其现存杂剧就明显体现了这一点。除了在杂剧上的成就,其在散曲方面的成就更是不能忽略。在元代时期,他在元曲方面成就最高,也是流传作品最多的一位。其曲词“有振鬣长鸣,万马皆喑之意。又若神凤飞鸣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朱权太和正音谱)。他的东篱乐府包含了他的104首小令以及17套套数,而这其中,自然要数两首秋思最为有名:套曲双调夜行船秋思和小令越调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的小令俊逸疏宕,别具情致。其中越调天净沙秋思是其写景散曲的经典,以其天涯羁旅无法言说的悲情打动了一代又代读者的心灵: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53、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不仅是元人小令中的极品,早就被元代的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中称誉它为“秋思之祖”,而近人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更是称赞它“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马致远的秋思既是13世纪一位元曲家对新的秋天的歌唱,也是屈子悲秋之一脉相承的遥远的回声。秋思这首小令也是作者生活经历的曲折反映。这首曲子表达了游子思乡、倦于漂泊的情绪。虽然这种情绪为失意文人所共有,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然而这首小令千百年来一直被传诵不绝的根本原因显然不只是因其思念的深切,而在于它的艺术表现魅力。具体地说,是将深秋的迟暮苍凉之景与游子的“秋思”情怀非常自然而圆融地表现出来。寥寥数语,如何深

54、得唐人绝句妙境 一曲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曲尽歌罢自有一种刻骨铭心的伤痛,似从远古而来,唤起天涯倦客的无上感动。曲中28字,景景是情。由联想观照而得的意象,款款叠加,形成感人至深的艺术境界。 你看,先是“枯藤老树昏鸦”,描绘了晚秋黄昏时分的旅途所见。深秋时节,万物萧杀,青藤枯老,黄叶落尽;被枯藤缠绕着的灰黑色老树上,栖落着一只或一群乌鸦,瑟缩着,在傍晚的静寂中,不时发出几声嘶哑恐惧的叫喊。这里六字三景,一“枯”一“老”合成一片荒凉,葱茏万物将走入季节的尽头。不难想象,曲中之人也如那傍晚的乌鸦,疲惫不堪,沐于荒野,归宿无着。 “小桥流水人家”,但见一小桥,桥下一弯秀水,潺潺流淌。水边桥头,几檐

55、茅屋错落有致。茅舍上炊烟袅袅飘起,又散进雾霭中。显得那么安恬温馨。是梦幻还是现实是所见还是想象景色乍寒骤暖,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让江南轻柔秀美的景色踏着如歌的行板,款款流入旅人干涸凄冷的心田。一个“小”字说不尽的熟悉与别致,“流水”与“人家”动中有静,静中显出生气,一幅温馨的家园生活图画,引出旅人无限的怀想与向往。 但这温暖的感觉转瞬即消失了。来不及感叹,来不及伤感,一句“古道西风瘦马”,作者由温暖的怀想唤起对自身的观照。一条黄尘漠漠,秋风飒飒,“长亭更短亭”的漫漫古驿道上,一匹瘦骨伶仃、精疲力竭的驽马正迟缓地走着。旅人虽没有出现,但不难让人拓开想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何来古道,何成瘦马,

56、何时西风无处不在画面正不动声色地把曲子的背景拉向深远,引入历史。那游子也早已行在路中或坐于马上,漂泊的历久、身心的疲惫,前程的渺茫,早已是饱满淋漓。这一句“古道西风瘦马”贯彻了这支小令的精神精华,集聚了千古英灵,从远而来,感人肺腑,动人情怀。 “夕阳西下”,当诗人由观照自身而环顾四周,一轮殷红的落日正急速落入西天。旅人何去何从,家园无处,归处何方“断肠人在天涯”的苦痛,把羁旅之愁推入极境。 总之,这是一幅秋郊晚景的图画。它以景色的苍凉,展现了游子内心的迷茫,有说不尽的凄清与寂寥,更展露了作者一生的坎坷和心灵遭际。马致远是个最富真情与最重感情的作家,读其曲,想见其生活年代、生平遭际、生活情感,无

57、不叫人感觉真切率真。他以自己鲜活的生命,凝练了千古至情,道尽了天涯游子的漂泊与悲苦。 马志远这首天净沙秋思的高妙处,在于天涯断肠人的出现,顿使景物生情。原以为无情之景,再看去已景景是情,原似写景之作,回眸间已深情四溢。此是一巧。再者,就是巧用衬托。如曲的一二句为冷暖衬托,是反衬;一二句是第三句的背景陪衬。反衬也好,陪衬也好,皆为烘托“夕阳西下”时“断肠人”的羁旅愁思。如此层层衬托,则令人一路读 来,句句触目伤怀。 那么这个天涯游子的前景如何呢作者没有作出回答,但短短28字所营造的整体氛围无不向读者暗示:黄昏,意味着更加黑暗夜晚的到来;秋末,预示着寒冷冬季的即将降临;作者投靠无门,面临着更加困窘

58、不堪的生活煎熬。这虽是马致远的个人命运写照,但不也是元蒙统治下广大知识分子穷困潦倒、流离失所的生活写照吗正是诗人仕途的艰辛和长期的漂泊,将这切身的人生体验凝结成这首著名的散曲,使我国古典文学遗产中又多了一颗耀眼的明珠。就个人而言,谁愿有此境遇;就诗歌而论,不可无此曲! 说完马致远在散曲方面的突出作品,就决不能不提其在元杂剧方面的代表作汉宫秋。汉宫秋虽然取材于汉代“昭君和塞”的历史事件,但作家并没有拘泥于史实,而是根据自己的创作需要,按照自己的美学观点和创作意图对有关王昭君的历史记载作了多方面的艺术再创造。 自唐宋以来,借王昭君和亲事抒发个人情怀的作品非常多,而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数民族当权的朝

59、代元代,用来敷演昭君故事的作品亦众彩纷呈。关汉卿曾写过汉元帝哭昭君,吴昌龄作夜月走昭君,张时起创作昭君出塞等,可借这些作品都已亡佚。马致远所著汉宫秋流传至今,生动感人,其借昭君和番的故事抒写了其幽微的心路,既是创作主体心态的反映,又折射着元代文人普遍的心声。 马致远是一个情感丰富细腻的作家,生活的苦闷,仕途的失落,理想的幻灭一腔怨愤无从诉说,于是这些情感体验就出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并且运用了许多曲折变形而又富含深意的方式来传达此情此感。汉宫秋在他的精心创作下,展现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采。王国维曾评论到其第三折:“以上数曲,真所谓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马致远对汉宫秋中王

60、昭君和亲历史故事中人物与环境的创造跳出了个人的狭小范围,把人物放置在国家的、民族的、历史的大环境之下,这样更能引起广大南宋遗民的共鸣。 马致远的汉宫秋在历史记载的基础上,突破了历史情节的局限,重塑了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与历史上同类题材相比,汉宫秋不是以王昭君为主角,而是以汉元帝为中心人物的“末本戏”。他还根据自己的创作需要对史实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一、把当时汉强番弱的形势改为汉弱番强、匈奴大兵压境的历史背景;二、虚构了一个贪贿的中大夫兼画师毛延寿,并把他塑造成奸臣的形象;三、将王昭君的出身由“良 家子”具体化为“庄农人家”,把王昭君“待诏”“宫女”的身份改为贵妃;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